第二节 公共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公共卫生
分类号: R199
页数: 4
页码: 1189-119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嘉县卫生、公共卫生等情况。
关键词: 永嘉县 卫生 公共卫生

内容

爱国卫生运动
  除“四害”讲卫生 1952年12月,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号召后,永嘉县掀起以反细菌战为主要目标的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通知》后,爱国卫生运动转入以除“四害”(苍蝇、蚊虫、老鼠、麻雀,后改麻雀为臭虫)讲卫生为中心。之后几年,利用春节、清明、端午、国庆和元旦等节日搞卫生突击活动,并建立经常性制度,有效地消灭“四害”,使全县卫生面貌起了很大变化,出现如昆阳乡及
  陡门乡的翁山、上庄山等爱国卫生先进单位。1959年,全县掀起“学昆阳,赶昆阳”的爱国卫生运动热潮。昆阳乡经全国卫生检查团检查验收,国务院授予除“四害”讲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两管”“五改” 1960年后,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转移到推广城乡公厕化运动。县城上塘镇首先开始取缔不卫生厕所,建立卫生、无害化的公共厕所,为全县做出榜样。四里乡(今茗岙乡)光塘垟村率先实现无害化、公厕化。为此在光塘垟村召开现场会议,总结推广。会后,全县掀起处理旧茅坑、建造新公厕的热潮,一大批村镇实行公厕化,大大改变农村坑多、蝇多、蚊多的不卫生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厕所、改水源、改炉灶、改畜圈、改环境)运动。许多村镇如三江乡挂彩村,全村实行人畜分居,半数农户脱鞋入室,卫生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大革命”中,爱国卫生运动基本停止。1978年4月以后,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在城乡开展起来。在除“四害”、讲卫生和“两管”、“五改”运动中,均将改水、管水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来抓,它对改善城乡卫生面貌,预防肠道传染病都起着很大作用。70年代后期,将改水、管水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在半山区的岩头等地推广手压机井(少数机井装上小电动机),共建井2136个,受益4.48万人。在七都等地推广小口径灶边井,共建井240个,受益1000余人。1982~1990年,采取民办公助,先后兴建自来水厂(站)265座,总造价1024.5万元,受益34.22万人,解决部分城乡群众的饮用水问题。1984年2~4月,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饮用水的水质进行调查,并选点采样,结果表明,全县饮用水的水质基本良好,主要项目均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1988年,选点进行丰水期和枯水期两次水质全分析检验,其结果亦基本符合饮用水卫生要求。同时,对要求建造自来水厂的乡村进行水源卫生学调查,采样检验,为建造自来水厂提出科学依据。1988年以后,对永嘉自来水厂和清水埠自来水厂出厂水各选择5个点,每月进行水质监测一次。
  食品卫生
  民国14年(1925),城区(今鹿城区)大南门外善美南货店误将海洛因混白糖制作桂花糕出售,引起食物中毒,当天死亡120余人。建国后,较大的食物中毒事件有:1960年5月,岩头粮管所误将梓油当茶油出售,造成211人中毒,无死亡;同月,永嘉造纸厂、永临梨村、岩头小港和渡头村相继发生食物中毒,受害178人,死2人;1983年9月,县看守所在押犯人暴发食源性痢疾,发病107人,死1人;1987年10月,江北珠岙村余某摆喜酒,因吃了变质的熟食品,中毒56人,无死亡。
  60年代初,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多局限于事故善后处理工作。1965年国务院转发卫
  手压机井
  生部等单位联合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后,食品卫生有章可循。“文化大革命”中,管理工作处于瘫痪。1978年,重新对集镇卫生进行管理。1982年国家《食品卫生法(试行)》颁布后,县防疫站设食品卫生科,加强对食品卫生管理监督工作。1984年,县人民政府任命3名专职食品卫生监督员(后增至10名)。1985年,各乡(镇)都任命了食品卫生检查员,并多次举办食品卫生监督员和食品卫生检查员培训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1985年以来,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合格者发给健康证,持证上岗工作,每年复查一次。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经审查合格发给卫生许可证。至1989年底,健康检查累计13483人次,体检率96%,检出各种传染病患者219人,予以调离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岗位。发放卫生许可证累计3739家,并对146个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建档。1983~1989年,对全县20大类食品以及餐具、容器、包装材料的监督监测计1427件,平均合格率为48.48%。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检查和监督监测36459户次,其中行政警告限期改进306户次,责令追回产品2户次,没收销毁产品175户次,食品3.4万公斤,折合人民币16.86万元;罚款175户次,金额1.75万元。
  学校卫生
  1955年,协助2所县级中学建立卫生制度,暑期集中培训各完小保健教师。但学校卫生在较长一段时间未予应有重视。1978年,在上塘地区中小学设立班级保健教师,实行晨间卫生检查制度,并对907名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1981年、1982年,又对上塘等9所中学、8所小学9729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查出视力减退938人,占9.64%。其中小学生占6.25%,初中学生占9.73%,高中学生占21.42%;农村学生占6.46%,城镇学生占17.87%;男生占9.15%,女生占10.40%。分析视力减退原因,向学校领导提出改进意见。
  1986年以后,对永嘉中学、县实验小学等学校进行多次监测,发现小学生龋齿、中学生视力减退现象十分突出。卫生部门协助学校开展卫生知识教育,推行眼保健操,配合近雾视法和药物治疗,取得一定成效,并将此经验向全县推广。1982年以后,多次培训学校保健教师。至1990年底,全县学校卫生监督覆盖率,城镇中学66%,小学75%;农村中学21.4%,小学18.4%。学校建档922所,中小学生健康检查累计16.96万人次。县、区和乡(镇)中心学校开设卫生课的有45所,占学校总数的74.9%。
  劳动卫生
  1958年以后,城区划归温州市,永嘉工业空白,因此劳动卫生起步较迟。1979年开始,对全县39家工厂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排放进行调查,对145名接触粉尘的工人进行胸片检查,并对农村农药使用进行调查。对县化工厂的“三废”排放问题提出治理意见并督促执行,收到一定效果。1980年,建立职业病调查小组,对全县厂矿的铅、汞、苯、有机磷和三硝基甲苯作业工人的职业病作了普查,发现10家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危
  害。对370名直接接触工人进行健康检查,但未发现中毒病人。1981年,对县化工厂等4厂车间进行粉尘浓度监测,同时指导石棉制品厂安装除尘装置,使车间粉尘浓度下降50%。1985年以来,对全县粉尘危害较严重的40家厂矿企业定期进行粉尘浓度监测和接尘工人健康检查。1987年,对全县31家全民、集体企业及216家乡镇企业的劳动卫生进行建档,实行常规性的卫生监督监测。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