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中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医
分类号:
R199
页数:
2
页码:
1180-118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嘉县卫生中医等情况。
关键词:
永嘉县
卫生
中医
内容
历代名医
永嘉中医源远流长,早在南北朝,陶弘景曾来大若岩著书采药。南宋时,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永嘉医家辈出。王硕著《易简方》,列方130余则,后来多被《本草纲目》引用。施发著《察病指南》,其中“脉影图”创造以图示脉的先例;他又撰《续易简方论》六卷行世。卢檀著《易简纠谬方》,对王硕的《易简方》严词推鞫,在学术上开展论争。其他如屠鹏的《四时治要方》、夏元鼎的《崔公入药镜录》、王暐的《续易简方脉论》,皆为经世之作。特别是围绕《易简方》掀起的一场学术论战,推动了医学发展,形成“永嘉医派”。元代王与著《无冤录》,是我国古代法医学的经典著作,朝鲜、日本均予引译。其后,明代袁迁、项昕(著《脾胃后论》、《医原》)、翁朝缙、陶与让,清代李启河(著《医林释义》)、徐定超(著《永嘉先生伤寒论讲义》)、郑叔伦(著《修正丸散膏丹配制法全集》)、胡鑫(著《古三学之源流》、《医林述古》)等,皆因医术高超或独擅一术而名噪医坛。
近代中医
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张应羲在县城铁井栏首先创办通济医院。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陈虬在县城(今鹿城区)小高桥下设利济医院。其后,中医医疗机构逐渐兴起。民国12年(1923)秋,工商界人士筹款创办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地址在县城扬名坊,设中医内、儿、妇等科门诊,有一定规模,常驻中医10余人。
民国年间开始有中医中药人员组织。16年(1927),成立永嘉县国药商业同业公会,据民国37年(1948)的会员名册记载,当时县城(今鹿城区)有国药商店107家。21年(1932),成立永嘉县中医师公会,亦称国医公会,有会员142人,会址在县城城隍殿巷。
建国前,中医和中医医疗机构集中在城区。在农村中医诊所中,瓯渠的伤科在浙南地区颇负盛名,自吴承玕以来至今一门五代,自成伤科流派。在中药店中,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徐殿恩在枫林创办乾寿堂药号,是闻名远近的百年老店。
中医中药学的继承和发展
建国后,为继承和发掘祖国优秀医学遗产,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1950年3月,成立梧埏区中医协会。1951年12月,中西医协会筹备会合并,成立永嘉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协会有会员614人,其中中医中药人员占四分之三。“文化大革命”期间,协会停止活动。1984年恢复协会组织。
“师带徒”是培养中医中药人才的传统方式,建国后卫生部门十分重视这一工作。1960年10月,组织一批业务水平较高的中医共带学徒35名。1963年10月,对全县68名中医中药学徒进行普测考查,建立档案,然后划分年级,统一教材,确定指导老师。1964年3月,对学习三年期满的中医中药学徒进行考试,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承认其中医士、中药士学历。同年通过考试,吸收一批新的中医中药学徒。至1967年,共办了五届,有79名学徒毕业。1976年,一次招收124名。这些学徒大部分学满三年,通过县卫生局组织的考试,一般留在原单位工作。
至1990年,除县中医院以中医为主外,全民和集体医疗单位均设中医科。中医中药人员分别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7.4%和30.2%。在中医中药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2人。县人民医院中医中药治疗宫外孕,县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疾病,均取得显著成效。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