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医疗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7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医疗队伍
分类号:
R199
页数:
4
页码:
1180-118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嘉县卫生医疗队伍等情况。
关键词:
永嘉县
卫生
医疗队伍
内容
第一节 中医
历代名医
永嘉中医源远流长,早在南北朝,陶弘景曾来大若岩著书采药。南宋时,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永嘉医家辈出。王硕著《易简方》,列方130余则,后来多被《本草纲目》引用。施发著《察病指南》,其中“脉影图”创造以图示脉的先例;他又撰《续易简方论》六卷行世。卢檀著《易简纠谬方》,对王硕的《易简方》严词推鞫,在学术上开展论争。其他如屠鹏的《四时治要方》、夏元鼎的《崔公入药镜录》、王暐的《续易简方脉论》,皆为经世之作。特别是围绕《易简方》掀起的一场学术论战,推动了医学发展,形成“永嘉医派”。元代王与著《无冤录》,是我国古代法医学的经典著作,朝鲜、日本均予引译。其后,明代袁迁、项昕(著《脾胃后论》、《医原》)、翁朝缙、陶与让,清代李启河(著《医林释义》)、徐定超(著《永嘉先生伤寒论讲义》)、郑叔伦(著《修正丸散膏丹配制法全集》)、胡鑫(著《古三学之源流》、《医林述古》)等,皆因医术高超或独擅一术而名噪医坛。
近代中医
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张应羲在县城铁井栏首先创办通济医院。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陈虬在县城(今鹿城区)小高桥下设利济医院。其后,中医医疗机构逐渐兴起。民国12年(1923)秋,工商界人士筹款创办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地址在县城扬名坊,设中医内、儿、妇等科门诊,有一定规模,常驻中医10余人。
民国年间开始有中医中药人员组织。16年(1927),成立永嘉县国药商业同业公会,据民国37年(1948)的会员名册记载,当时县城(今鹿城区)有国药商店107家。21年(1932),成立永嘉县中医师公会,亦称国医公会,有会员142人,会址在县城城隍殿巷。
建国前,中医和中医医疗机构集中在城区。在农村中医诊所中,瓯渠的伤科在浙南地区颇负盛名,自吴承玕以来至今一门五代,自成伤科流派。在中药店中,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徐殿恩在枫林创办乾寿堂药号,是闻名远近的百年老店。
中医中药学的继承和发展
建国后,为继承和发掘祖国优秀医学遗产,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1950年3月,成立梧埏区中医协会。1951年12月,中西医协会筹备会合并,成立永嘉县卫生工作者协
会。协会有会员614人,其中中医中药人员占四分之三。“文化大革命”期间,协会停止活动。1984年恢复协会组织。
“师带徒”是培养中医中药人才的传统方式,建国后卫生部门十分重视这一工作。1960年10月,组织一批业务水平较高的中医共带学徒35名。1963年10月,对全县68名中医中药学徒进行普测考查,建立档案,然后划分年级,统一教材,确定指导老师。1964年3月,对学习三年期满的中医中药学徒进行考试,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承认其中医士、中药士学历。同年通过考试,吸收一批新的中医中药学徒。至1967年,共办了五届,有79名学徒毕业。1976年,一次招收124名。这些学徒大部分学满三年,通过县卫生局组织的考试,一般留在原单位工作。
至1990年,除县中医院以中医为主外,全民和集体医疗单位均设中医科。中医中药人员分别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7.4%和30.2%。在中医中药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2人。县人民医院中医中药治疗宫外孕,县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疾病,均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节 西医
西医的传入与兴起
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英国基督教会传教士苏慧廉等来温传教,间为群众治病,以引人入教,从此西医传入温州。二十三年(1897),英人约翰·定理在县城(今鹿城区,下同)瓦市殿巷创办定理医院,设病床22张,温州始有西医院。三十二年(1906),英人亨利·白累德捐资,在县城大简巷兴建医院,与定理医院合并,称白累德医院,有医生10人,设病床118张,并有X线机等医疗设备。民国5年(1916),法国天主教仁爱会修道士创办董若望医院,院址在县城岑山寺院,设病床200张。8年(1919)7月,地方爱国人士筹款创办瓯海医院,在县城古炉巷接受门诊,此乃温州人自办的第一所西医院。嗣后,私办的西医院、诊所日益增加。35年(1946),县城有伯兰氏等22家西医院、诊所。
温州首家西药房为清宣统三年(1911)林禹臣在五马街开设的普益西药房。民国37年(1948),县城有百亨等5家西药房。
民国25年(1936),成立永嘉县医师公会,会员53人,包括施德福、贝纳福等外籍医师。同年,成立永嘉医药学会,有会员118人,包括温属各县医师、护士、助产士及药剂生。
西医医疗事业的发展
建国后,西医医疗事业发展迅速。至1990年,有县级医院2所,区卫生院6所,乡(镇)卫生院53所。除县级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外,各区卫生院及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都配有X线机、B超、电冰箱、显微镜等。西医技术人员中有主治医师50人,包括内、儿、外、妇产、皮肤、眼、口腔等科。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县人民医院外科能做脑瘤
切除术、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食道下段癌开胸切除术、肾肿瘤切除术等,内科开展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衰。各区卫生院均能进行上腹部手术和三项绝育手术。
第三节 医务人员培训
卫生学校和卫生进修学校
1958年9月,创办永嘉县卫生学校,校址在上塘镇岩垟村,招收学生93名,设医士、助产士两个专业班,学制3年。1959年8月,均作初级班处理。1960年8月,续招中级班33人,初级班54人。1961年8月停办。共有48名毕业学生分配到本县各医疗单位工作。
1984年10月,创办永嘉县卫生进修学校,校址在瓯北镇原罗浮区卫生院,以短期培训为主。学校设实验室、图书室,购置各种人体模型、挂图及电化教具,有教职员工11人。先后举办在职职工参加的短训班7期,受训300余人次。
在职函授和离职进修
1957年,省中医进修学校在永嘉举办第一期中医进修函授班。全县约三分之一的中医参加学习,历时17个月,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经典著作及临床各科。135名学员(其中西医11名)中经考试成绩及格的有122人,均发给毕业证书。
1963年,省中医学院在永嘉举办第二期中医进修函授班。66人(其中西医11名)参加学习,学习内容与第一期大体同,时间1年又9个月。成绩及格者由浙医大中医学院函授部发给毕业证书。
1988年,温州医学院、温州医学会联合举办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函授班,分内、外、儿、妇产等科。永嘉县38人参加,其中医师27人、医士11人。学习时间医师2年,医士3年。
自50年代起,每年均选送若干名医务人员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80年代后,进修名额增加,范围扩大。至1990年,全县参加进修共82人次,时间多在半年以上。
县卫生进修学校
刊印的部分医学论文
各类短期培训班
至1990年,全县共举办30多期各类短期培训班,包括接生员培训班、妇幼保健员训练班、农业社保健员训练班、爱国防疫训练班、除害灭病学习班、急救技术学习班、寄生虫病调查学习班、会计学习班、针灸学习班、中药剂学习班、半农半医卫生班、赤脚医生培训班等,共7694人次。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