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引进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引进开发
分类号: G322.755
页数: 3
页码: 1078-10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末到1990年永嘉县科技活动引进开发的情况。其中包括新产品试制、农业科技、星火计划等。
关键词: 永嘉县 科技活动 引进开发

内容

清末,开始从西方引入近代科学技术。40年代中期,省政府农业署专员刘志新在罗浮乌牛西湾村帮助建造沼气池,开始沼气的制取和应用。
  建国后,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一度比较热烈。1958年,县农科所首次引进一台苏式拖拉机,永嘉铁工厂试制成“跃进二号拖拉机”。1957年到60年代初期,应用现代技术建造河屿水轮泵站、乌牛电灌站、岩头地下水库等农业灌溉工程设施。1979年,县长虹机电设备厂首次列项技改,投资16万元更新设备,生产开听刀、万向轮及电镀、电器、阀门等产品,年总产值41万元,创利税3.65万元。1979~1984年,省财政厅专门对永嘉社队企业安排“小儿科”技改项目80个(平原30个,山区50个),发放“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133.5万元,永临、罗浮两区完成得较好,山区项目大多没有结果。1984年,开始享受省扶贫贴息优惠,县计经委设立技术科,对技改实行统一管理,其中全民工业和二轻工业的技改发展较快。乡镇工业第一个列项技改的是1986年仪表设备厂的船用液位计生产项目。1983~1990年,先后从国外引进塑料自动吹塑机、B型超声波、智能流量计、缝编机、花式纺纱机、注塑机、电子陶瓷设备、面包机、竹筷生产线、电脑绣花机10项现代设备。投资100万元以上的3个项目,效益均比较好。1990年开始,县工经委技术科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三年列项135项,总投资7881.7万元。1979~1992年,全县295个技术改造项目中,全民工业占36.4%,二轻集体工业占31.7%,乡镇工业占31.9%。
  1987年,乌牛镇沼气池遍布,并迅速推广到全县各地。全县农村有水压式沼气池635个,使用率87%,产气率每立方米0.445升。是年,永嘉被列为全国省柴灶试点县,改制成功并全面推广“永嘉一字灶”。到1989年,改建成省柴灶154766户。经中央农业部能源环保公司验收,全县改灶率97.4%,热效率30.33%,合格率96.7%。1989年,从绍兴、杭州引进节煤机,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推广,普及省煤灶,节煤率30~50%,年节标煤4000多吨。太阳灶应用始于1960年罗浮柯永乐家,1973年后大力推广太阳能温室和地膜育秧,80年代发展为大棚种蔬菜。江北乡礁头村朱臣富引进改制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双筒式太阳能户用热水器,创办太阳能热水器厂,产品行销全国。1990年,县广播电视大楼首装太阳能热水器成功,日供120人次热水淋浴。到1990年底,农村水力发电站发展到301座,可发电水轮泵站52座,总装机17707千瓦。其中以石染木坑口的水轮泵站为最早,建于1957年9月,装机容量3千瓦,加工机械2台。1991年,永嘉被省列为微型水力发电试点县。至1992年2月,引入91台高、中、低水头微型水力发电组,已安装使用的有66台,计122.4千瓦,年发电28.22万千瓦/小时,有效地解决了边远山区人民的生活用电,并推广配套碾米、磨粉等加工机械。1990年,永嘉县被评为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
  新产品试制
  民国7年(1918),郑恻尘试制成功机制花软席,压倒东洋席。建国后,政府鼓励新产品试制。1965年,永嘉陶瓷厂研制成功碗坯挖底机,永嘉县化工厂试制成功新产品焦亚硫酸钠、无水亚硫酸钠,1969年,永嘉化工厂又试制成功新产品硫化促进剂M,均远销海外。1980年,全县实行新产品试制计划管理。至1990年,先后组织实施70个项目,其中省级16项,市级7项,县级47项,有40项效益比较显著。其中“FDZB—I型风电沼气闭锁装置”,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监控设备,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机具—水田耖”、“蒸气流量计”等产品,在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民办科研单位科技成果有10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1项,产值1165万元,税利211万元,创汇65万元。
  农业科技
  唐代,茗岙乡乾口村已盛行稻田养鱼。宋代,已种植双季间作稻,嫁接柑桔。民国时期,县中心农场改良双季稻品种,并指导推广冷水温汤浸种法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和插烟茎治螟等技术。1950年开始,进行间作稻改连作稻试验。1960年,山区单季稻亦改种连作稻。1954年春,溪垟乡幸福社(今朱山头、龚埠村)应寿彰、应寿春等人开创先例,将34株温州蜜柑引栽于山地,1959年建成山地果园100余亩,计29类51个品种3250株。1960年9月,中央华东局、江苏省、安徽省派出代表团到现场参观学习山地种植柑桔的成功经验。为此,应氏兄弟被中共温州地委授予“果树专家”称号。60年代,水稻品种改高秆为“矮脚南特”。1976年,引进试种“汕优6号”杂交稻成功。1979年,江北公社江北农场获省科学大会奖。1980年,晚稻全面改种杂交稻,成为作物品种改革实践中的一次历史性转折。80年代,开始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引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示范、应用、推广,促进农业经济发展。1980~1990年,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54项,其中有市级8项。实施结果,65项获奖,占计划项目42.2%。其中通过品种组合对比试验,单季杂交稻“汕优63号”、连晚密阳46系统、番薯“瑞薯一号”等成为县内当家品种。通过对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充分的调查研究,为中国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和河北新乡地区农科所提供了13份种子资源资料。千年桐无性系选育成活率高,周期短,产量达全国最高水平,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周年供笋技术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1990年,17万亩小麦推广模式栽培总产超历史,获省丰收奖二等奖。稀土农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使13150亩示范试验田的16种农作物增产率分别为8%~28%。在125.5亩冷浸烂糊田里进行水稻垄畦栽培试验,取得增产24.6%的显著效益,为全县近万亩冷浸烂糊田的改良找到了一条好措施。
  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科技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制定《永嘉县“七五”期间“星火计划”纲要》,提出每年为农村培训适用技术人员100名,开发一项实用技术,帮助建立一个示范性乡镇企业或基地的具体目标。确定以食用菌、食用竹笋、干鲜果、“永嘉乌牛早”名茶、农村建筑材料、生物技术、生姜综合开发利用、陶瓷材料、剑麻开发利用、淡水养殖及其加工技术、山场开发利用、瘦肉型良种猪推广、小型矿产资源开发等13项为星火技术开发重点,把先进适用技术引入农村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87年,建立了温州市首批星火计划基金,此后逐年增加,滚动使用,为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1986~1990年,先后组织实施星火计划24项,其中省级3项,市级4项,县级17项。国家级新产品“磷系列阻燃剂FR—BCP”的成功开发,为国家高分子燃料阻燃化作出贡献。“GHP金属活动天棚”荣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并被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采用于综合馆、演出室设施。至1990年,已实现产值477万元,利税100余万元,节汇500余万元。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