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技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0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科技活动
分类号: G322.755
页数: 10
页码: 1078-10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9年到1990年永嘉县科技活动的情况。其中包括引进开发、科普宣传、科技信息、科技培训、学术活动、民间创造等。
关键词: 永嘉县 科学技术 科技活动

内容

科技活动原由各部门自行组织安排,1979年开始,科技项目归县科委统一计划管理,有关单位先申请立项,业务主管部门审定上报,县科委对申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经筛选确定,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下达实施。科技项目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种,凡属新产品试制,国家在资金、信贷、减免税等方面均予优惠照顾。至1990年,县财政和上级科技部门对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和重大科学研究三项费用无偿拨款44.3万元,有偿拨款57万元(1986年开始),科学事业费拨款52.79万元。投入县企业(计经委主管)改造资金7203.65万元。1979~1990年,先后组织实施新产品试制计划、农业科技计划和星火计划,共计项目248项。实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28项。
  第一节 引进开发
  清末,开始从西方引入近代科学技术。40年代中期,省政府农业署专员刘志新在罗浮乌牛西湾村帮助建造沼气池,开始沼气的制取和应用。
  建国后,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一度比较热烈。1958年,县农科所首次引进一台苏式拖拉机,永嘉铁工厂试制成“跃进二号拖拉机”。1957年到60年代初期,应用现代技术建造河屿水轮泵站、乌牛电灌站、岩头地下水库等农业灌溉工程设施。1979年,县长虹机电设备厂首次列项技改,投资16万元更新设备,生产开听刀、万向轮及电镀、电器、阀门等产品,年总产值41万元,创利税3.65万元。1979~1984年,省财政厅专门对永嘉社队企业安排“小儿科”技改项目80个(平原30个,山区50个),发放“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133.5万元,永临、罗浮两区完成得较好,山区项目大多没有结果。1984年,开始享受省扶贫贴息优惠,县计经委设立技术科,对技改实行统一管理,其中全民工业和二轻工业的技改发展较快。乡镇工业第一个列项技改的是1986年仪表设备厂的船用液位计生产项目。1983~1990年,先后从国外引进塑料自动吹塑机、B型超声波、智能流量计、缝编机、花式纺纱机、注塑机、电子陶瓷设备、面包机、竹筷生产线、电脑绣花机10项现代设备。投资100万元以上的3个项目,效益均比较好。1990年开始,县工经委技术科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三年列项135项,总投资7881.7万元。1979~1992年,全县295个技术改造项目中,全民工业占36.4%,二轻集体工业占31.7%,乡镇工业占31.9%。
  1987年,乌牛镇沼气池遍布,并迅速推广到全县各地。全县农村有水压式沼气池635个,使用率87%,产气率每立方米0.445升。是年,永嘉被列为全国省柴灶试点县,改制成功并全面推广“永嘉一字灶”。到1989年,改建成省柴灶154766户。经中央农业部能源环保公司验收,全县改灶率97.4%,热效率30.33%,合格率96.7%。1989年,从绍兴、杭州引进节煤机,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推广,普及省煤灶,节煤率30~50%,年节标煤4000多吨。太阳灶应用始于1960年罗浮柯永乐家,1973年后大力推广太阳能温室和地膜育秧,80年代发展为大棚种蔬菜。江北乡礁头村朱臣富引进改制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双筒式太阳能户用热水器,创办太阳能热水器厂,产品行销全国。1990年,县广播电视大楼首装太阳能热水器成功,日供120人次热水淋浴。到1990年底,农村水力发电站发展到301座,可发电水轮泵站52座,总装机17707千瓦。其中以石染木坑口的水轮泵站为最早,建于1957年9月,装机容量3千瓦,加工机械2台。1991年,永嘉被省列为微型水力发电试点县。至1992年2月,引入91台高、中、低水头微型水力发电组,已安装使用的有66台,计122.4千瓦,年发电28.22万千瓦/小时,有效地解决了边远山区人民的生活用电,并推广配套碾米、磨粉等加工机械。1990年,永嘉县被评为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
  新产品试制
  民国7年(1918),郑恻尘试制成功机制花软席,压倒东洋席。建国后,政府鼓励新产品试制。1965年,永嘉陶瓷厂研制成功碗坯挖底机,永嘉县化工厂试制成功新产品焦亚硫酸钠、无水亚硫酸钠,1969年,永嘉化工厂又试制成功新产品硫化促进剂M,均远销海外。1980年,全县实行新产品试制计划管理。至1990年,先后组织实施70个项目,其中省级16项,市级7项,县级47项,有40项效益比较显著。其中“FDZB—I型风电沼气闭锁装置”,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监控设备,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机具—水田耖”、“蒸气流量计”等产品,在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民办科研单位科技成果有10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1项,产值1165万元,税利211万元,创汇65万元。
  农业科技
  唐代,茗岙乡乾口村已盛行稻田养鱼。宋代,已种植双季间作稻,嫁接柑桔。民国时期,县中心农场改良双季稻品种,并指导推广冷水温汤浸种法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和插烟茎治螟等技术。1950年开始,进行间作稻改连作稻试验。1960年,山区单季稻亦改种连作稻。1954年春,溪垟乡幸福社(今朱山头、龚埠村)应寿彰、应寿春等人开创先例,将34株温州蜜柑引栽于山地,1959年建成山地果园100余亩,计29类51个品种3250株。1960年9月,中央华东局、江苏省、安徽省派出代表团到现场参观学习山地种植柑桔的成功经验。为此,应氏兄弟被中共温州地委授予“果树专家”称号。60年代,水稻品种改高秆为“矮脚南特”。1976年,引进试种“汕优6号”杂交稻成功。1979年,江北公社江北农场获省科学大会奖。1980年,晚稻全面改种杂交稻,成为作物品种改革实践中的一次历史性转折。80年代,开始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引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示范、应用、推广,促进农业经济发展。1980~1990年,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54项,其中有市级8项。实施结果,65项获奖,占计划项目42.2%。其中通过品种组合对比试验,单季杂交稻“汕优63号”、连晚密阳46系统、番薯“瑞薯一号”等成为县内当家品种。通过对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充分的调查研究,为中国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和河北新乡地区农科所提供了13份种子资源资料。千年桐无性系选育成活率高,周期短,产量达全国最高水平,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周年供笋技术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1990年,17万亩小麦推广模式栽培总产超历史,获省丰收奖二等奖。稀土农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使13150亩示范试验田的16种农作物增产率分别为8%~28%。在125.5亩冷浸烂糊田里进行水稻垄畦栽培试验,取得增产24.6%的显著效益,为全县近万亩冷浸烂糊田的改良找到了一条好措施。
  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科技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制定《永嘉县“七五”期间“星火计划”纲要》,提出每年为农村培训适用技术人员100名,开发一项实用技术,帮助建立一个示范性乡镇企业或基地的具体目标。确定以食用菌、食用竹笋、干鲜果、“永嘉乌牛早”名茶、农村建筑材料、生物技术、生姜综合开发利用、陶瓷材料、剑麻开发利用、淡水养殖及其加工技术、山场开发利用、瘦肉型良种猪推广、小型矿产资源开发等13项为星火技术开发重点,把先进适用技术引入农村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87年,建立了温州市首批星火计划基金,此后逐年增加,滚动使用,为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1986~1990年,先后组织实施星火计划24项,其中省级3项,市级4项,县级17项。国家级新产品“磷系列阻燃剂FR—BCP”的成功开发,为国家高分子燃料阻燃化作出贡献。“GHP金属活动天棚”荣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并被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采用于综合馆、演出室设施。至1990年,已实现产值477万元,利税100余万元,节汇500余万元。
  第二节 科普宣传
  民国25年(1936),县民众教育馆先后派员到城郊、梧埏和永临小学演讲春季卫生、民间航空知识和宣传推广治虫方法。建国后,群众性的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开展。1958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科协会议上,县科协介绍了永嘉的科普工作经验。1990年度,四川区科协、溪垟乡西瓜协会和王天镇、潘建国分别获省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章银弟被中国科协评为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
  展览
  建国初,利用图片展览开展宣传,教育群众破除迷信、相信科学。1958年7月20日至8月20日的全民报矿运动月中,举办矿石标本巡回展览。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举办技术革新成果展览会。1964年,枫林公社枫一大队俱乐部举办“连作晚稻四个好”、“矮脚南特培育方法”等图片展览。1973年2月21日至23日,永嘉化工厂举办省“优选法”成果展览会。1984年2月23日至4月5日,中国科协和浙江省科协联合举办的“普及科学知识,破除迷信”展览先后在上塘镇县展览馆和各区巡回展出。1987年、1990年,先后2次组织“科技之路”宣传周活动,流动展出《农业致富图例》和利用宣传廊玻璃橱窗展出名特优产品开发成果、家禽防疫、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图文资料。讲座
  20世纪50年代后期,普遍结合现场参观访问开展科技讲座,宣传“土法为主、土洋结合、先土后洋”的工作方针。60年代,利用夜校请农科员讲授选种、育秧、养萍等科普知识。1985年春,岩坦区科协组织科技宣讲团,历时半个月,到山区宣讲春季种植、养殖业各种实用技术知识,听众约3万多人次。1986年后,县科技开发咨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县咨询中心)与瓯北双塔图书馆联姻,不定期举办科技讲座。
  影像
  50年代,常用幻灯片宣传“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妇幼保健等科普知识。电影兴起后,常在故事片放映前,放映10多分钟的科教影片。1987年,举办首届农村科教片放映月活动,全县80个放映单位轮番放映60个科教片计500多场,观众达55万人次。80年代后期,电视录像日趋普及,各部门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媒体,传播科学知识,县咨询中心经常在双塔图书馆录像播映室,播放科教短片和星火科技节目。
  广播
  50年代开始,县人民政府就利用有线广播,介绍有关科普知识,各乡(镇)常借有线广播,针对当地实际,解答有关生产技术问题和一些自然现象。80年代,有线广播的科普宣传,力度加大。1986年,仅四川区科协就广播科技内容286次。1989年,全县区、乡(镇)广播科技稿175篇,203次。1990年7月间,有线广播接连三天播放县府领导关于开辟“科技之路”的讲话,把科技兴县活动推向高潮。
  刊物
  建国初,经常利用黑板报刊登科普资料,或将科普资料集中编印成册,广为散发。80年代,科普刊物猛增。1980~1987年,各学会、协会编印科普刊物176种,散发资料52800份。1989年,19个学会、协会办期刊36期,印发资料22502份。园艺学会先后编写出《柑桔栽培和贮藏》、《枇杷》、《杨梅》、《文旦》、《桃树》、《青枣》、《葡萄》、《栽桑养蚕》等资料,共10万余字,各印发5000份。四川区科协编《四川科技》7期共印3000份,还编印粮食高产模式栽培图表1万份。
  第三节 科技信息
  科技情报
  1960年,县医学科学研究所成立,着手科技情报工作。嗣后县科委建立科学技术情报网,发展情报员,利用不定期出版的《永嘉科技》,报道县内科技活动情况。1973年,在卫生局内设立科技情报组,由23名医务人员组成,开展保健项目研究,举办医学培训班。1978年恢复县科委后,加强科技情报搜集、整理、加工和传播工作。此后12年来,积累科技图书资料近万册,每年订阅各地科技报刊200多份,继续编印《永嘉科技》23期,总发行5万多份,面向厂矿企业编印《科技经济信息》72期,总发行量一万多份。县林科所面向各乡(镇)、林业特产户编发《永嘉林技信息》24期,共2400份;县科协面向广大农村编发《乡镇实用科技》31期,每期1200份,内容包括县内科技动态、技术转让项目、专利产品、农村实用致富信息等。同时通过横向联系,获取科技信息。1983、1984年,县科委分别与分布全国20个省市的311名永嘉籍科技人员取得联系;1984年8月,县委、县府出面邀请15名永嘉籍高级知识分子、知名人士聚会上塘,恳谈振兴永嘉经济良策。1986年,县府编发客居外地的科技人员通讯录,提供科技联络线索;又专程到上海、杭州各邀请科技界88人、120人,召开振兴永嘉经济恳谈会,获得很多有益信息。县咨询中心与全国115个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及个人建立了联系,县科委向外开放拥有400余种科技报刊和资料的阅览室,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阅读方便,此外发布市场信息306条,为报刊提供信息50次,提出星火计划12项,其中2项被列为省级项目。
  技术市场
  过去一直采取行政方式传播推广生产技术。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后,技术走向市场,实行有偿转让。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的贸易活动逐渐扩大。至1990年,共建立技术贸易机构12个,其中全民1个,民办11个,从业82人;共签订技术合同22个,其中技术开发2个,技术转让10个,技术服务8个,技术咨询2个。这些技术合同中认证登记2个,实施开发、转让合同,效益显著6个,获奖6个。在往来频繁的贸易活动中,属技术出让的仅3项,大部分为引进项目,市场仍是买方市场。而厂家临时聘请技术人员为其服务的则比较多。
  科技咨询
  20世纪80年代科技咨询服务走向市场后,成效显著。县水利局设计室、县振兴水电技术研究所和县咨询中心在1981年以后的11年中,先后为县内外11个水库建设单位推广“堆石坝防渗面板设计和高频振动灌浆技术”,直接节约资金160万元。1986年,县咨询中心应电光源设备厂的要求,聘请工程师为其重新设计金刚石拉丝模高速抛光新产品的调速系统线路,提高了整机质量,在全国钨铅拉丝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县咨询中心还建议县工业电镀厂放弃了从外地引入、在技术上未过关的汽车轮自动充气泵的生产,避免了一次投资损失;又为县家电总厂解决生产鸿运扇的技术问题,使该产品获得省计经委系统新产品一等奖。尤其是四川区科协在自然灾害严重的1986年,无偿为2300人次提供咨询,推广“汕优63”1.1万亩,增产稻谷825吨。1988年,县科协咨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800斤萍种,解决白泉乡草鱼伤害稻苗问题,并取得了经验,次年推广试行稻—鱼一萍生态立体农业,207亩农田经济效益比传统稻鱼体系提高15.6%,亩均产稻谷772.5公斤,萍2395.7公斤,鱼42.4公斤。1989年,县图书馆流动图书车,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首次在地处东北山区的岭头乡出借以科普为主的通俗读物127册。此后三年中,在14个点发借书证2733个,定期送书下乡,免费借阅。
  第四节 科技培训
  古代,永嘉的能工巧匠多系家传师授。晚清以来,孙诒让、徐伯麟等创办蚕学馆、织锦学堂和各种传习所,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培训,1960年县府保送150名干部、工人到全国各地学习生产新技术。各部门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广泛开辟培训途径。
  学校专业培训
  1979年11月,县农业局创办永嘉县农业科技培训学校,主要培训公社、生产队干部和农科员,每年办2~3期,每期3个月,到1984年2月,培训学员500多人。1984年3月,改名农业技术培训学校,以培训村级农科员为主,吸收专业户、重点户参加,每期半个月,到1990年底,共办60期,参加7200人次,其中种植专业3240人次,畜牧专业1440人次,水产专业720人次,农经专业720人次,特产专业360人次,农机专业720人次。1987年,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在永嘉创办了分校,到1990年,共组织1393人入学,分作物栽培、果树栽培、淡水养殖、家畜家禽养殖、兽医等专业。1989~1990年,县就业培训中心也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94人。
  实用技术现场培训
  建国以来,先后举办中西医培训班34期,受训3000人次。1976年下半年至1977年下半年,培训农村赤脚医生1317人。1987年后,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技培训班大量出现。1979~1990年,林业局面向山区农民,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参训2万人次,主要学习柿苗、板栗嫁接和快速繁殖、猕猴桃育苗、毛竹栽培、山地综合开发等技术。1984~1990年,县农业局和各区(镇)农技站分种植、农机、特产、水产、畜牧等专业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实际,边学边用,每期1~2天,七年中共举办664期,参训6万多人次。溪垟乡瓜菜协会在当地培训班上,推广了下日川“金钟冠龙”西瓜新品种及栽培技术,当年提高了产量,1990年全乡西瓜收入超100万元。1987~1990年,组织编写了《食用笋周年供笋技术》、《快速养猪技术》等简明教材,办星火计划培训班117期,受训7519人次。在科技培训中,既“走出去”学习新技术,也把人才“请进来”实地传授。1985年4月,聘请温州市农科所养兔专家张保罗,在农技校养兔技术培训班上,传授养兔技术。1986年,聘请浙江省柑桔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枢,为县特产场建立柑桔“矮密早”母本园,为沙头区农民进行黄桃栽培技术培训,使黄桃早开花结果。1985~1987年,聘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技师,进行“永嘉乌牛早”茶叶加工技术培训,为“永嘉乌牛早”茶叶成为浙江名茶打下基础。
  青少年科技辅导
  80年代开始,重视青少年科技辅导工作。1989年5月,成立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次年7月,组织60余名县级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参加首届科技夏令营;11月,邀请瑞安中学优秀辅导员洪景春到永嘉中学、桥头中学、县实验小学等校作“小创造、小发明”讲座。10年来,县气象局气象学会给前来参观气象观测站的县实验小学、城南小学、永嘉中学、岩头中学、职业中学等校的学生和青少年夏令营员上气象知识课40次,受教育近万人次,还帮助县实验小学和永嘉中学建立气象哨,供学生实习。
  第五节 学术活动
  学术交流
  南朝《永嘉郡记》已记载永嘉养“八辈蚕”技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温州知州韩彦直撰有《永嘉橘录》三卷。民国期间,先后出版发行《自然科学》、《永嘉药业重修丸散膏丹配制法》、《中医杂志》、《新医药杂志》和《养鸡学》等书刊,对普及科学知识,学习技术技能起到一定作用。建国后,科技著述不断面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50年代,有卢炳麟撰写并出版发行的《群众选种法》、《甘薯栽培技术》,王正榜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3篇论文。50年代中期,省府每年拨款定期召开交流会。1958年7月,在永嘉化工厂召开全省炼硫化工现场会议,省内外24个县(市)的41名化工代表到会。是年,先后有50多个县(市)派员到永嘉化工厂学习土法炼硫综合利用的经验。1984年9月,第四届全国油桐科研学术会议在永嘉召开,交流了油桐主栽品种整理和幼林丰产技术。1980~1987年,全县举行年会学术讨论会、讲座和组织考察论证等共200多次,参加600余人次。吴持平等人先后参加全国性林业科研学术会议8次。到1990年,先后出版农业、医药科技方面的图书(含科技资料汇编、选编)22册。在发表的论文中,有省级刊物240篇,国家级刊物85篇,其中91%出于1979年以后的11年。这11年,在各种学术活动中交流论文242篇,其中县医学会学术活动38场次,交流论文130多篇,先后请20名专家主持讲座25场次,中医学会参加省、市学术交流会议40人次。在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有《肺吸虫肝脏损害的追踪观察与探讨》和《吡〓酮治疗血吸虫的疗效与观察》等,后者还被录入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汇内科分册》。吴持平撰写的《秃杉的引种繁植与适应性研究》荣获中国林学会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奖。
  考察调查
  民国24年(1935)冬,温州中学高中部自然科学研究会会员徐贤仪等,把“永嘉各处小化学工业”、“永嘉食用之鱼类”、“永嘉最近一年气象报告”列为研究课题,进行考察调查。
  1956年,浙江省水利厅勘测设计室会同上海水电设计院首次对楠溪江流域进行考察。此后,中央、省、地区有关领导和工程设计人员又进行多次察勘、比较、论证,1975年绘制了楠溪江水电建设详图,为开发楠溪江水能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1976~1979年,先后投资33.6万元,完成了被称为全省三大水电工程之一的楠溪江水电站(鲍江坎段)的测量、钻探、设计等前期任务。1981~1984年,县林学会用304天时间,查清全县木本植物800多个品种(其中10多个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品种),编写成《永嘉木本植物志》。1983年开始,农业局相继考察调查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历时3年,编出了100万字的《永嘉县农业区划》,内容包括10个专业区划报告、县级综合成果报告的汇编和32份专题报告,图片51幅,统计表171张,成为永嘉建国以来第一部农业文献。《永嘉县种植业区划》、《温州地区乔灌木树种资源考察》、《永嘉森林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等篇获省(部)农业区划成果奖。《乡镇企业区划》获省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85年以后,华东师范大学《永嘉县国土规划》课题组与县国土办公室联合考察调查了全县国土资源,历时3年,写出了永嘉第一份综合性的国土规划。县畜牧兽医站组织23人撰成《永嘉县畜禽疫病志》。县水电设计室于1988年底完成的楠溪江引水工程总体规划,被省水利厅批准列为扶贫项目。1990年10月开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0多名师生费时一年,详尽地考察了楠溪江中上游的几十个村庄,编绘出版了图文相济的《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分上、中、下三册)一书,发行国内外。永嘉医务人员深入调查中药材资源,广征博采民间单方,编印了《永嘉县单验方汇编》5册。在发现斯氏并殖肺吸虫流行区等方面,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第六节 民间创造
  早在西晋时,永嘉朱涂的水井湾,东岸芦湾和罗浮的殿岭山、箬岙山、夏甓山等地就能烧制缥瓷。明时,五十都下岙(今属鹤盛乡)村民以野藤根皮为原料制造出高级大贡纸。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10多年中,永嘉民间不时涌现出具有创造活力的技术能人,他们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尝试,并获得丰厚的回报。
  陈恩良·蛇类研究
  1985年12月,巽宅镇个体医生陈恩良创办全省首家民办科研机构—永嘉蛇类研究所。三年内查清永嘉蛇类有29种,18属,5科,其中剧毒蛇6种,轻毒蛇2种,写出《永嘉蛇类研究专题报告》。同时取蛇身上某些成份制成多种药品。其中“小龙胆美容膏”治粉刺有效率达98.9%,论文《蛇胆汁制品治粉刺806例报告》被《中国医药报》等7家报刊刊用;“独活散”用于抢救蛇伤,论文《独活归本治疗蛇毒453例》,二次参加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并在《中国蛇学杂志》等报刊上发表,1986年9月被编入《中国蛇协二届学术研讨会理论汇编》,该论文与《怎样养蛇》、《五锦蛇新说》均获1988~1990年度温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989年,永嘉蛇类研究所被编入《中国民办科技实业名录》,次年被评为温州市民办科技先进单位。陈恩良被评为助理研究员,同时被选为省科协理事。
  卢林童·小型弹棉机
  1983年,岩头镇溪南村个体钳工卢林童对老式脚踏弹棉机进行改造,研制成64×42×6cm³脚踏、电动两用轻巧方便的小型弹棉机,弹旧棉胎不用去纱皮,工效提高5倍,很受弹棉工的欢迎。1988年,产品销售已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经再度技术改造后,废旧布料可一次重新弹成棉花。这一革新成果使全县弹棉机制造厂从1985年的3家发展到1990年的20家。
  陈明楼·除尘器
  1978年,鲤溪乡陈岙村开石工陈明楼在上海等地现场安装时,发现原工业除尘器不能防止空间污染,引起了他的思考。他通过自学大学专业课程,阅读国内外大量资料,得出水滴计算公式和文丘里管除尘效率计算公式,大胆改进除尘器结构。1986年3月制成花岗岩旋复式水膜除尘器,成本比金属钢材结构除尘器降低四分之三,除尘效率达96%以上,并有脱酸脱硫作用。贵州铝厂扩建的2台103T锅炉采用该除尘器,连同安装费仅投资62万元,比原计划的静电除尘器节约184万元。次年,他应约编写《花岗岩水膜除尘器综合性理论》,在西南地区暖通空调制冷热能功力学术年会上交流。1989年5月24日,《中国经济合作报》对此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该产品获国家科委等5单位联合颁发的新产品奖。
  任宏武·教具
  1983年,自学成才的民间画师任宏武在桥下镇首创美工教具厂,研制出一系列新型塑片彩色教学挂图和实物示教板,1987年在全国教具评比中均获最佳产品奖,产品销售遍及全国5000多所大、中、小学校。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农民竞相创办教具厂,80年代末全镇曾发展到209家,教具产品有4大类5000多种,行销28个省(市)、自治区,永嘉一举成为全国教具中心。同时他又历三年艰辛,刻意创作了63件《华夏英杰》壁画绣像,1992年被推荐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他本人受到王光英等领导的接见。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