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编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03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三编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55
页数: 32
页码: 1071-1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县科学技术的情况。其中包括科技组织、科技活动、科技成果等。
关键词: 永嘉县 科学技术

内容

永嘉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极探索,有许多发明创造。种植、制瓷、纺织、造纸、建筑等业的技艺不断改进、提高。清末,西方的近代技术传入永嘉,应用于制茶、锯板、机械、制皂、纺织、造船、电力各行业。民国17年(1928)后,陆续设立农、林、柑桔品种改良等实验场所,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建国后,科学技术事业得到重视。1960年1月,建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县科委),专门负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科技人员受到全社会尊重。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进一步健全,队伍迅速发展壮大。1986年,县科委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建国40余年来,创造了多项科研成果。堆石坝防渗面板设计和高频振动灌浆技术等37个项目获国家专利,CHP金属活动天棚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1979~1990年间,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17项,市(厅)级奖59项。
  第一章 科技组织
  建国后,科技工作由相关部门兼管。1960年1月,建立永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全县科技工作。1978年以后,逐步形成全民、集体、个体各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一系列科技组织。
  县属独立科研单位
  第一节 科研单位
  永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农科所) 1958年成立,址设上塘浦口村,归县农业局和市教委双重领导。农科所有水田87亩,科技人员5人,行政干部5人,工人13人。196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县良种繁育场,与农科所实行一班人马,二块牌子,归口县农业局管理。农科所成立以来,先后推广了“单季稻改制连作晚稻”、“杂交稻制种技术”、长白猪等“瘦肉型”良种、“快速肥猪技术”,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1990年,址迁三江乡。
  永嘉县农机研究所1979年上半年成立,有科技人员3人,归口县农机局管理。主要任务是开展新农机具试制和推广工作。先后试制成功谷物烘干机、轻型双人打稻机和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机具的水电耖、中型拖拉机悬挂式深沟犁、手扶拖拉机绳索牵引式深沟犁、燃油净化装置等农机具。1981年并入县农机局。
  永嘉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1978年建立,址设上塘戈田,归口林业森工局管理,有科技人员2人,工人3人。1984年设立永嘉县林业技术推广站,与林业科学研究所一套人马,二块牌子,科技人员增至5人,主要承担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做好培训、指导、咨询等工作。十多年来,完成林业科技推广项目20多项,其中获部、省、市、县级科技奖励16项,在国家和省、市级林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培训林技人员2000多人次。1984年曾被温州市府命名为先进集体。
  永嘉县医学科学研究所 1960年成立,址设上塘镇浦口村民宅,有专职人员3人。主要任务是搜集各地医学科技情报,编写资料目录,供各医疗单位参考,并配合有关单位搞调查研究。次年停办。
  永嘉县肺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前身为1979年成立的永嘉县肺吸虫病防治研究课题组,由6名医务人员组成,归口卫生局管理。1980~1984年与温州地区医学情报所协作,开展肺吸虫病的防治研究工作。1991年6月改为现名。先后在国内外有关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并编辑发行《肺吸虫病防治研究资料汇编》一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厂办科研单位
  80年代中期,工厂的科技工作一般由厂设的技术科管理,或由生产科兼管。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厂则专门设立研究所,集中开发新产品项目。永嘉先后创办4家。
  民办科研单位1985年,陈恩良创办永嘉蛇类研究所后,民办科研机构迅速发展,五年来共审批创建34家。1988年后,进行清理、整改、提高,使民办科技机构在优化重组中发展。1990年底,全县留存13家,80%以上为股份合作经济性质。从业人员90人,其中有职称的科技人员22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4.4%。
  第二节 农村科技网络
  推广网络
  民国12年(1923),县城(今鹿城区)西部校场头设有永嘉苗圃,推广林木育苗技术,23年(1934)停办。25年(1936)春,在县苗圃旧址开办永嘉县农场,推广农业技术,改良作物品种。28年(1939)3月,改名永嘉县立中心农场,直至解放。
  民国17年(1928)后,相继设立乡镇农、林场,24年(1935)发展至44个。28年(1939),现境内有枫林镇繁殖场和乡镇农场19个,成为当时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建国初期,由县农技人员直接到农村蹲点示范,或通过县家畜配种站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农业技术。1955~1971年,先后建立县良种场(一度与县林业特产场合并称县农场)、畜牧兽医站、农作物病虫观测站、蚕种场和林场(2个)、苗圃。各区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和农场,还有公社畜牧兽医站13所。大队建立农科组(队),生产队建立高产试验田、良种繁育田、品种对比田,广泛开展“一组三田”活动。有的大队建有畜牧场、林场。1972~1981年,陆续建立公社农科站58个,大队农科队700个,生产队农科组3800个,区、公社、大队农科员发展到3990人,形成四级农村科技推广网络。1979年,建立2个杂交稻制种场。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原四级农科网作相应调整。县、区农业部门采用种种方式,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在农村广泛建立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示范坊和高产竞赛田,各乡(镇)大面积推广高产模式栽培。1986年,建立县农业基地开发指挥部,创办种植场、养殖场。“七五”期间(1986~1990年),县科委每年培训农村适用技术人员100名。1989年,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服务部门全面协作,对粮、菜、牧、林、水等20项技术实行集团承包。至1990年,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科技推广网络。
  服务网络
  1979年起,先后成立县种子公司和蚕桑、茶叶、水果技术服务公司(后改称县经济作物技术服务部)、名茶开发公司等农技服务单位。1983年,各区、公社成立9个农业服务站,从业239人,分别从事种植、种苗、禽畜、排灌、农机、供销和渔业经营管理等服务。1987年,建立县兼职特产技术服务队,从业15人,对全县果树基地进行季节性技术服务。次年,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989年,全县建立农(渔)业经营服务站34个,其中区级4个,乡(镇)级30个。农村庄稼医院也应运而生。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农业科技服务网络。
  第三节 学术团体
  民国19年(1930),县民众教育馆添设科学部,开展科普演讲、展览活动。25年(1936),永嘉县医师、药师和助产士联合发起组织医药学会,从事学术交流活动。
  1956年12月,成立永嘉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8年10月,改称永嘉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县科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迫停止活动。1980年3月,县科协恢复,与县科委合署办公。是年,县科协首先组建农学会等7个县级学会。1984年,林学会被省科协评为省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1985年3月独立建制后,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蓬勃发展。至1990年,县科协下辖医学会等县级学会23个,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等县级协会11个,区、乡(镇)科普协会11个,专业协会、研究会9个,共有会员3000多人。
  第四节 科技队伍
  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科技人员十分缺乏。民国36年(1947),永嘉县农场(农业推广所)仅有技士2人,技佐3人。
  1952年,迎来第一个农大毕业生刘鹏。1956年,发展到32人,其中大专生2人,中专生27人,自学成才者3人。1960年3月,县委公布首批工业系统技术员26名。此后,各行业出现不少革新旗手、突击手和土专家。“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外籍科技人员调入永嘉,以后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也逐年增加。1978年普查表明,全县有自然科学科技人员1242人。高校、中专(包括具有同等水平的“七二一”大学、五七大学及其他业余学校)的工、农、医系科毕业生分别为265人、556人,从事本专业的分别占72.8%和81.5%。自然科学科技人员从事本专业的758人,占6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科技知识和科技人才受到尊重,有关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并注意选拔有见识、有能力、专业技术强的科技人员参加各级领导班子。1985年,为471名知识分子的配偶、子女共1633人办理“农转非”;给居住困难的知识分子解决住房28套。1986年后,县人民政府颁发了有关放活科技人员、引进人才、奖励科技成果等一系列政策,对集体、乡镇和私营企业引进的科技人员退休、养老待遇实行优惠政策。1990年底,全县从事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科学研究和中专、高校教学五大类科技人员共有867人,整体素质也有较大提高。
  职称评定
  民国时期,在政府机构和部分企业中,依照技术人员实际水平,分别任命为技正、技士、技佐、技术员、技术助理员和总工程师、主任技师、工程师、技师等。医院设有医师、药剂师、助产士、护士等。建国后,对过去获得的专业技术职称,均予承认。1950~1964年,实行技术任命和技术等级工资制。1956年有4人被授予农民技术员称号,1960年,获得技师职称5人。1979年后,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对工程、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职称套改和复查。套改为助理工程师62人,技术员28人;套改为助理农艺师12人,农业技术员12人。1981年5月,建立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审初级和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至1983年止,永嘉已有第一批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56人。其中工程师29人,农艺师12人,畜牧师3人,主治(管)医师12人,是年9月暂停评定工作。1987年,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对技术职称制度进行改革。科技人员取得技术职务资格后,由各单位自行决定聘任。1988年,全县有4605名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其中高级32人,中级701人,初级3872人。被聘任的专业技术人员4501人,占获得任职资格的97.7%。到1990年,对全县434个企事业单位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6440人进行复查,合格6411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6人,中级科技人员116人。
  永嘉民办科技机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始于1989年,全县评出中级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1人。
  农民技术职称,60年代由政府命名。1989年,首次评审农民技术职称,获各等级技术职称的共266人。
  第二章 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原由各部门自行组织安排,1979年开始,科技项目归县科委统一计划管理,有关单位先申请立项,业务主管部门审定上报,县科委对申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经筛选确定,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下达实施。科技项目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种,凡属新产品试制,国家在资金、信贷、减免税等方面均予优惠照顾。至1990年,县财政和上级科技部门对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和重大科学研究三项费用无偿拨款44.3万元,有偿拨款57万元(1986年开始),科学事业费拨款52.79万元。投入县企业(计经委主管)改造资金7203.65万元。1979~1990年,先后组织实施新产品试制计划、农业科技计划和星火计划,共计项目248项。实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28项。
  第一节 引进开发
  清末,开始从西方引入近代科学技术。40年代中期,省政府农业署专员刘志新在罗浮乌牛西湾村帮助建造沼气池,开始沼气的制取和应用。
  建国后,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一度比较热烈。1958年,县农科所首次引进一台苏式拖拉机,永嘉铁工厂试制成“跃进二号拖拉机”。1957年到60年代初期,应用现代技术建造河屿水轮泵站、乌牛电灌站、岩头地下水库等农业灌溉工程设施。1979年,县长虹机电设备厂首次列项技改,投资16万元更新设备,生产开听刀、万向轮及电镀、电器、阀门等产品,年总产值41万元,创利税3.65万元。1979~1984年,省财政厅专门对永嘉社队企业安排“小儿科”技改项目80个(平原30个,山区50个),发放“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133.5万元,永临、罗浮两区完成得较好,山区项目大多没有结果。1984年,开始享受省扶贫贴息优惠,县计经委设立技术科,对技改实行统一管理,其中全民工业和二轻工业的技改发展较快。乡镇工业第一个列项技改的是1986年仪表设备厂的船用液位计生产项目。1983~1990年,先后从国外引进塑料自动吹塑机、B型超声波、智能流量计、缝编机、花式纺纱机、注塑机、电子陶瓷设备、面包机、竹筷生产线、电脑绣花机10项现代设备。投资100万元以上的3个项目,效益均比较好。1990年开始,县工经委技术科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三年列项135项,总投资7881.7万元。1979~1992年,全县295个技术改造项目中,全民工业占36.4%,二轻集体工业占31.7%,乡镇工业占31.9%。
  1987年,乌牛镇沼气池遍布,并迅速推广到全县各地。全县农村有水压式沼气池635个,使用率87%,产气率每立方米0.445升。是年,永嘉被列为全国省柴灶试点县,改制成功并全面推广“永嘉一字灶”。到1989年,改建成省柴灶154766户。经中央农业部能源环保公司验收,全县改灶率97.4%,热效率30.33%,合格率96.7%。1989年,从绍兴、杭州引进节煤机,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推广,普及省煤灶,节煤率30~50%,年节标煤4000多吨。太阳灶应用始于1960年罗浮柯永乐家,1973年后大力推广太阳能温室和地膜育秧,80年代发展为大棚种蔬菜。江北乡礁头村朱臣富引进改制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双筒式太阳能户用热水器,创办太阳能热水器厂,产品行销全国。1990年,县广播电视大楼首装太阳能热水器成功,日供120人次热水淋浴。到1990年底,农村水力发电站发展到301座,可发电水轮泵站52座,总装机17707千瓦。其中以石染木坑口的水轮泵站为最早,建于1957年9月,装机容量3千瓦,加工机械2台。1991年,永嘉被省列为微型水力发电试点县。至1992年2月,引入91台高、中、低水头微型水力发电组,已安装使用的有66台,计122.4千瓦,年发电28.22万千瓦/小时,有效地解决了边远山区人民的生活用电,并推广配套碾米、磨粉等加工机械。1990年,永嘉县被评为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
  新产品试制
  民国7年(1918),郑恻尘试制成功机制花软席,压倒东洋席。建国后,政府鼓励新产品试制。1965年,永嘉陶瓷厂研制成功碗坯挖底机,永嘉县化工厂试制成功新产品焦亚硫酸钠、无水亚硫酸钠,1969年,永嘉化工厂又试制成功新产品硫化促进剂M,均远销海外。1980年,全县实行新产品试制计划管理。至1990年,先后组织实施70个项目,其中省级16项,市级7项,县级47项,有40项效益比较显著。其中“FDZB—I型风电沼气闭锁装置”,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监控设备,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机具—水田耖”、“蒸气流量计”等产品,在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民办科研单位科技成果有10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1项,产值1165万元,税利211万元,创汇65万元。
  农业科技
  唐代,茗岙乡乾口村已盛行稻田养鱼。宋代,已种植双季间作稻,嫁接柑桔。民国时期,县中心农场改良双季稻品种,并指导推广冷水温汤浸种法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和插烟茎治螟等技术。1950年开始,进行间作稻改连作稻试验。1960年,山区单季稻亦改种连作稻。1954年春,溪垟乡幸福社(今朱山头、龚埠村)应寿彰、应寿春等人开创先例,将34株温州蜜柑引栽于山地,1959年建成山地果园100余亩,计29类51个品种3250株。1960年9月,中央华东局、江苏省、安徽省派出代表团到现场参观学习山地种植柑桔的成功经验。为此,应氏兄弟被中共温州地委授予“果树专家”称号。60年代,水稻品种改高秆为“矮脚南特”。1976年,引进试种“汕优6号”杂交稻成功。1979年,江北公社江北农场获省科学大会奖。1980年,晚稻全面改种杂交稻,成为作物品种改革实践中的一次历史性转折。80年代,开始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引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示范、应用、推广,促进农业经济发展。1980~1990年,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54项,其中有市级8项。实施结果,65项获奖,占计划项目42.2%。其中通过品种组合对比试验,单季杂交稻“汕优63号”、连晚密阳46系统、番薯“瑞薯一号”等成为县内当家品种。通过对玉米地方品种资源充分的调查研究,为中国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和河北新乡地区农科所提供了13份种子资源资料。千年桐无性系选育成活率高,周期短,产量达全国最高水平,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周年供笋技术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1990年,17万亩小麦推广模式栽培总产超历史,获省丰收奖二等奖。稀土农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使13150亩示范试验田的16种农作物增产率分别为8%~28%。在125.5亩冷浸烂糊田里进行水稻垄畦栽培试验,取得增产24.6%的显著效益,为全县近万亩冷浸烂糊田的改良找到了一条好措施。
  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科技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制定《永嘉县“七五”期间“星火计划”纲要》,提出每年为农村培训适用技术人员100名,开发一项实用技术,帮助建立一个示范性乡镇企业或基地的具体目标。确定以食用菌、食用竹笋、干鲜果、“永嘉乌牛早”名茶、农村建筑材料、生物技术、生姜综合开发利用、陶瓷材料、剑麻开发利用、淡水养殖及其加工技术、山场开发利用、瘦肉型良种猪推广、小型矿产资源开发等13项为星火技术开发重点,把先进适用技术引入农村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87年,建立了温州市首批星火计划基金,此后逐年增加,滚动使用,为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1986~1990年,先后组织实施星火计划24项,其中省级3项,市级4项,县级17项。国家级新产品“磷系列阻燃剂FR—BCP”的成功开发,为国家高分子燃料阻燃化作出贡献。“GHP金属活动天棚”荣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并被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采用于综合馆、演出室设施。至1990年,已实现产值477万元,利税100余万元,节汇500余万元。
  第二节 科普宣传
  民国25年(1936),县民众教育馆先后派员到城郊、梧埏和永临小学演讲春季卫生、民间航空知识和宣传推广治虫方法。建国后,群众性的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开展。1958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科协会议上,县科协介绍了永嘉的科普工作经验。1990年度,四川区科协、溪垟乡西瓜协会和王天镇、潘建国分别获省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章银弟被中国科协评为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
  展览
  建国初,利用图片展览开展宣传,教育群众破除迷信、相信科学。1958年7月20日至8月20日的全民报矿运动月中,举办矿石标本巡回展览。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举办技术革新成果展览会。1964年,枫林公社枫一大队俱乐部举办“连作晚稻四个好”、“矮脚南特培育方法”等图片展览。1973年2月21日至23日,永嘉化工厂举办省“优选法”成果展览会。1984年2月23日至4月5日,中国科协和浙江省科协联合举办的“普及科学知识,破除迷信”展览先后在上塘镇县展览馆和各区巡回展出。1987年、1990年,先后2次组织“科技之路”宣传周活动,流动展出《农业致富图例》和利用宣传廊玻璃橱窗展出名特优产品开发成果、家禽防疫、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图文资料。讲座
  20世纪50年代后期,普遍结合现场参观访问开展科技讲座,宣传“土法为主、土洋结合、先土后洋”的工作方针。60年代,利用夜校请农科员讲授选种、育秧、养萍等科普知识。1985年春,岩坦区科协组织科技宣讲团,历时半个月,到山区宣讲春季种植、养殖业各种实用技术知识,听众约3万多人次。1986年后,县科技开发咨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县咨询中心)与瓯北双塔图书馆联姻,不定期举办科技讲座。
  影像
  50年代,常用幻灯片宣传“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妇幼保健等科普知识。电影兴起后,常在故事片放映前,放映10多分钟的科教影片。1987年,举办首届农村科教片放映月活动,全县80个放映单位轮番放映60个科教片计500多场,观众达55万人次。80年代后期,电视录像日趋普及,各部门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媒体,传播科学知识,县咨询中心经常在双塔图书馆录像播映室,播放科教短片和星火科技节目。
  广播
  50年代开始,县人民政府就利用有线广播,介绍有关科普知识,各乡(镇)常借有线广播,针对当地实际,解答有关生产技术问题和一些自然现象。80年代,有线广播的科普宣传,力度加大。1986年,仅四川区科协就广播科技内容286次。1989年,全县区、乡(镇)广播科技稿175篇,203次。1990年7月间,有线广播接连三天播放县府领导关于开辟“科技之路”的讲话,把科技兴县活动推向高潮。
  刊物
  建国初,经常利用黑板报刊登科普资料,或将科普资料集中编印成册,广为散发。80年代,科普刊物猛增。1980~1987年,各学会、协会编印科普刊物176种,散发资料52800份。1989年,19个学会、协会办期刊36期,印发资料22502份。园艺学会先后编写出《柑桔栽培和贮藏》、《枇杷》、《杨梅》、《文旦》、《桃树》、《青枣》、《葡萄》、《栽桑养蚕》等资料,共10万余字,各印发5000份。四川区科协编《四川科技》7期共印3000份,还编印粮食高产模式栽培图表1万份。
  第三节 科技信息
  科技情报
  1960年,县医学科学研究所成立,着手科技情报工作。嗣后县科委建立科学技术情报网,发展情报员,利用不定期出版的《永嘉科技》,报道县内科技活动情况。1973年,在卫生局内设立科技情报组,由23名医务人员组成,开展保健项目研究,举办医学培训班。1978年恢复县科委后,加强科技情报搜集、整理、加工和传播工作。此后12年来,积累科技图书资料近万册,每年订阅各地科技报刊200多份,继续编印《永嘉科技》23期,总发行5万多份,面向厂矿企业编印《科技经济信息》72期,总发行量一万多份。县林科所面向各乡(镇)、林业特产户编发《永嘉林技信息》24期,共2400份;县科协面向广大农村编发《乡镇实用科技》31期,每期1200份,内容包括县内科技动态、技术转让项目、专利产品、农村实用致富信息等。同时通过横向联系,获取科技信息。1983、1984年,县科委分别与分布全国20个省市的311名永嘉籍科技人员取得联系;1984年8月,县委、县府出面邀请15名永嘉籍高级知识分子、知名人士聚会上塘,恳谈振兴永嘉经济良策。1986年,县府编发客居外地的科技人员通讯录,提供科技联络线索;又专程到上海、杭州各邀请科技界88人、120人,召开振兴永嘉经济恳谈会,获得很多有益信息。县咨询中心与全国115个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及个人建立了联系,县科委向外开放拥有400余种科技报刊和资料的阅览室,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阅读方便,此外发布市场信息306条,为报刊提供信息50次,提出星火计划12项,其中2项被列为省级项目。
  技术市场
  过去一直采取行政方式传播推广生产技术。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后,技术走向市场,实行有偿转让。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的贸易活动逐渐扩大。至1990年,共建立技术贸易机构12个,其中全民1个,民办11个,从业82人;共签订技术合同22个,其中技术开发2个,技术转让10个,技术服务8个,技术咨询2个。这些技术合同中认证登记2个,实施开发、转让合同,效益显著6个,获奖6个。在往来频繁的贸易活动中,属技术出让的仅3项,大部分为引进项目,市场仍是买方市场。而厂家临时聘请技术人员为其服务的则比较多。
  科技咨询
  20世纪80年代科技咨询服务走向市场后,成效显著。县水利局设计室、县振兴水电技术研究所和县咨询中心在1981年以后的11年中,先后为县内外11个水库建设单位推广“堆石坝防渗面板设计和高频振动灌浆技术”,直接节约资金160万元。1986年,县咨询中心应电光源设备厂的要求,聘请工程师为其重新设计金刚石拉丝模高速抛光新产品的调速系统线路,提高了整机质量,在全国钨铅拉丝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县咨询中心还建议县工业电镀厂放弃了从外地引入、在技术上未过关的汽车轮自动充气泵的生产,避免了一次投资损失;又为县家电总厂解决生产鸿运扇的技术问题,使该产品获得省计经委系统新产品一等奖。尤其是四川区科协在自然灾害严重的1986年,无偿为2300人次提供咨询,推广“汕优63”1.1万亩,增产稻谷825吨。1988年,县科协咨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800斤萍种,解决白泉乡草鱼伤害稻苗问题,并取得了经验,次年推广试行稻—鱼一萍生态立体农业,207亩农田经济效益比传统稻鱼体系提高15.6%,亩均产稻谷772.5公斤,萍2395.7公斤,鱼42.4公斤。1989年,县图书馆流动图书车,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首次在地处东北山区的岭头乡出借以科普为主的通俗读物127册。此后三年中,在14个点发借书证2733个,定期送书下乡,免费借阅。
  第四节 科技培训
  古代,永嘉的能工巧匠多系家传师授。晚清以来,孙诒让、徐伯麟等创办蚕学馆、织锦学堂和各种传习所,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培训,1960年县府保送150名干部、工人到全国各地学习生产新技术。各部门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广泛开辟培训途径。
  学校专业培训
  1979年11月,县农业局创办永嘉县农业科技培训学校,主要培训公社、生产队干部和农科员,每年办2~3期,每期3个月,到1984年2月,培训学员500多人。1984年3月,改名农业技术培训学校,以培训村级农科员为主,吸收专业户、重点户参加,每期半个月,到1990年底,共办60期,参加7200人次,其中种植专业3240人次,畜牧专业1440人次,水产专业720人次,农经专业720人次,特产专业360人次,农机专业720人次。1987年,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在永嘉创办了分校,到1990年,共组织1393人入学,分作物栽培、果树栽培、淡水养殖、家畜家禽养殖、兽医等专业。1989~1990年,县就业培训中心也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94人。
  实用技术现场培训
  建国以来,先后举办中西医培训班34期,受训3000人次。1976年下半年至1977年下半年,培训农村赤脚医生1317人。1987年后,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技培训班大量出现。1979~1990年,林业局面向山区农民,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参训2万人次,主要学习柿苗、板栗嫁接和快速繁殖、猕猴桃育苗、毛竹栽培、山地综合开发等技术。1984~1990年,县农业局和各区(镇)农技站分种植、农机、特产、水产、畜牧等专业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实际,边学边用,每期1~2天,七年中共举办664期,参训6万多人次。溪垟乡瓜菜协会在当地培训班上,推广了下日川“金钟冠龙”西瓜新品种及栽培技术,当年提高了产量,1990年全乡西瓜收入超100万元。1987~1990年,组织编写了《食用笋周年供笋技术》、《快速养猪技术》等简明教材,办星火计划培训班117期,受训7519人次。在科技培训中,既“走出去”学习新技术,也把人才“请进来”实地传授。1985年4月,聘请温州市农科所养兔专家张保罗,在农技校养兔技术培训班上,传授养兔技术。1986年,聘请浙江省柑桔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枢,为县特产场建立柑桔“矮密早”母本园,为沙头区农民进行黄桃栽培技术培训,使黄桃早开花结果。1985~1987年,聘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技师,进行“永嘉乌牛早”茶叶加工技术培训,为“永嘉乌牛早”茶叶成为浙江名茶打下基础。
  青少年科技辅导
  80年代开始,重视青少年科技辅导工作。1989年5月,成立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次年7月,组织60余名县级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参加首届科技夏令营;11月,邀请瑞安中学优秀辅导员洪景春到永嘉中学、桥头中学、县实验小学等校作“小创造、小发明”讲座。10年来,县气象局气象学会给前来参观气象观测站的县实验小学、城南小学、永嘉中学、岩头中学、职业中学等校的学生和青少年夏令营员上气象知识课40次,受教育近万人次,还帮助县实验小学和永嘉中学建立气象哨,供学生实习。
  第五节 学术活动
  学术交流
  南朝《永嘉郡记》已记载永嘉养“八辈蚕”技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温州知州韩彦直撰有《永嘉橘录》三卷。民国期间,先后出版发行《自然科学》、《永嘉药业重修丸散膏丹配制法》、《中医杂志》、《新医药杂志》和《养鸡学》等书刊,对普及科学知识,学习技术技能起到一定作用。建国后,科技著述不断面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50年代,有卢炳麟撰写并出版发行的《群众选种法》、《甘薯栽培技术》,王正榜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3篇论文。50年代中期,省府每年拨款定期召开交流会。1958年7月,在永嘉化工厂召开全省炼硫化工现场会议,省内外24个县(市)的41名化工代表到会。是年,先后有50多个县(市)派员到永嘉化工厂学习土法炼硫综合利用的经验。1984年9月,第四届全国油桐科研学术会议在永嘉召开,交流了油桐主栽品种整理和幼林丰产技术。1980~1987年,全县举行年会学术讨论会、讲座和组织考察论证等共200多次,参加600余人次。吴持平等人先后参加全国性林业科研学术会议8次。到1990年,先后出版农业、医药科技方面的图书(含科技资料汇编、选编)22册。在发表的论文中,有省级刊物240篇,国家级刊物85篇,其中91%出于1979年以后的11年。这11年,在各种学术活动中交流论文242篇,其中县医学会学术活动38场次,交流论文130多篇,先后请20名专家主持讲座25场次,中医学会参加省、市学术交流会议40人次。在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有《肺吸虫肝脏损害的追踪观察与探讨》和《吡〓酮治疗血吸虫的疗效与观察》等,后者还被录入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汇内科分册》。吴持平撰写的《秃杉的引种繁植与适应性研究》荣获中国林学会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奖。
  考察调查
  民国24年(1935)冬,温州中学高中部自然科学研究会会员徐贤仪等,把“永嘉各处小化学工业”、“永嘉食用之鱼类”、“永嘉最近一年气象报告”列为研究课题,进行考察调查。
  1956年,浙江省水利厅勘测设计室会同上海水电设计院首次对楠溪江流域进行考察。此后,中央、省、地区有关领导和工程设计人员又进行多次察勘、比较、论证,1975年绘制了楠溪江水电建设详图,为开发楠溪江水能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1976~1979年,先后投资33.6万元,完成了被称为全省三大水电工程之一的楠溪江水电站(鲍江坎段)的测量、钻探、设计等前期任务。1981~1984年,县林学会用304天时间,查清全县木本植物800多个品种(其中10多个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品种),编写成《永嘉木本植物志》。1983年开始,农业局相继考察调查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历时3年,编出了100万字的《永嘉县农业区划》,内容包括10个专业区划报告、县级综合成果报告的汇编和32份专题报告,图片51幅,统计表171张,成为永嘉建国以来第一部农业文献。《永嘉县种植业区划》、《温州地区乔灌木树种资源考察》、《永嘉森林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等篇获省(部)农业区划成果奖。《乡镇企业区划》获省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85年以后,华东师范大学《永嘉县国土规划》课题组与县国土办公室联合考察调查了全县国土资源,历时3年,写出了永嘉第一份综合性的国土规划。县畜牧兽医站组织23人撰成《永嘉县畜禽疫病志》。县水电设计室于1988年底完成的楠溪江引水工程总体规划,被省水利厅批准列为扶贫项目。1990年10月开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0多名师生费时一年,详尽地考察了楠溪江中上游的几十个村庄,编绘出版了图文相济的《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分上、中、下三册)一书,发行国内外。永嘉医务人员深入调查中药材资源,广征博采民间单方,编印了《永嘉县单验方汇编》5册。在发现斯氏并殖肺吸虫流行区等方面,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第六节 民间创造
  早在西晋时,永嘉朱涂的水井湾,东岸芦湾和罗浮的殿岭山、箬岙山、夏甓山等地就能烧制缥瓷。明时,五十都下岙(今属鹤盛乡)村民以野藤根皮为原料制造出高级大贡纸。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10多年中,永嘉民间不时涌现出具有创造活力的技术能人,他们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尝试,并获得丰厚的回报。
  陈恩良·蛇类研究
  1985年12月,巽宅镇个体医生陈恩良创办全省首家民办科研机构—永嘉蛇类研究所。三年内查清永嘉蛇类有29种,18属,5科,其中剧毒蛇6种,轻毒蛇2种,写出《永嘉蛇类研究专题报告》。同时取蛇身上某些成份制成多种药品。其中“小龙胆美容膏”治粉刺有效率达98.9%,论文《蛇胆汁制品治粉刺806例报告》被《中国医药报》等7家报刊刊用;“独活散”用于抢救蛇伤,论文《独活归本治疗蛇毒453例》,二次参加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并在《中国蛇学杂志》等报刊上发表,1986年9月被编入《中国蛇协二届学术研讨会理论汇编》,该论文与《怎样养蛇》、《五锦蛇新说》均获1988~1990年度温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989年,永嘉蛇类研究所被编入《中国民办科技实业名录》,次年被评为温州市民办科技先进单位。陈恩良被评为助理研究员,同时被选为省科协理事。
  卢林童·小型弹棉机
  1983年,岩头镇溪南村个体钳工卢林童对老式脚踏弹棉机进行改造,研制成64×42×6cm³脚踏、电动两用轻巧方便的小型弹棉机,弹旧棉胎不用去纱皮,工效提高5倍,很受弹棉工的欢迎。1988年,产品销售已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经再度技术改造后,废旧布料可一次重新弹成棉花。这一革新成果使全县弹棉机制造厂从1985年的3家发展到1990年的20家。
  陈明楼·除尘器
  1978年,鲤溪乡陈岙村开石工陈明楼在上海等地现场安装时,发现原工业除尘器不能防止空间污染,引起了他的思考。他通过自学大学专业课程,阅读国内外大量资料,得出水滴计算公式和文丘里管除尘效率计算公式,大胆改进除尘器结构。1986年3月制成花岗岩旋复式水膜除尘器,成本比金属钢材结构除尘器降低四分之三,除尘效率达96%以上,并有脱酸脱硫作用。贵州铝厂扩建的2台103T锅炉采用该除尘器,连同安装费仅投资62万元,比原计划的静电除尘器节约184万元。次年,他应约编写《花岗岩水膜除尘器综合性理论》,在西南地区暖通空调制冷热能功力学术年会上交流。1989年5月24日,《中国经济合作报》对此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该产品获国家科委等5单位联合颁发的新产品奖。
  任宏武·教具
  1983年,自学成才的民间画师任宏武在桥下镇首创美工教具厂,研制出一系列新型塑片彩色教学挂图和实物示教板,1987年在全国教具评比中均获最佳产品奖,产品销售遍及全国5000多所大、中、小学校。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农民竞相创办教具厂,80年代末全镇曾发展到209家,教具产品有4大类5000多种,行销28个省(市)、自治区,永嘉一举成为全国教具中心。同时他又历三年艰辛,刻意创作了63件《华夏英杰》壁画绣像,1992年被推荐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他本人受到王光英等领导的接见。
  第三章 科技成果
  第一节 成果鉴定
  永嘉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始于1982年。在1988年《永嘉县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试行前,按省、市有关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进行。科技成果的鉴定分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和县级四种,由本专业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主持负责,以会议鉴定为主,通过鉴定的产品发给鉴定证书。1982~1990年,全县通过各级鉴定的科技成果共77项,其中省级8项,市级21项。
  第二节 成果奖励
  科技成果,原由县筛选推荐给省、市。1978年开始,每年奖励一次。1988年,制订《永嘉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规定科技进步奖申报、评定及奖励等级、奖金、证书等内容与要求。各项科技成果经县科技进步奖评委会评审确认后,县人民政府授予证书和奖金。1979~1990年,全县获得各级政府奖励的科技成果共109项(农业占58.5%,工业占36.5%,医药卫生占5%),其中省(部)级17项,市(厅)级59项。另有农业局获省、市级丰收奖16项,改进奖1项,攻关奖1项,达标奖1项;林业局吴持平个人获省(部)级奖励6项、市级荣誉证书13项,1988年还获中国林业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县气象局获1988年度省气象科技进步四等奖,该局金学谱获1981~1983年国际台风业务试验国家级荣誉奖,李有明获1989年国家气象局科技扶贫三等奖。
  第三节 专利申报
  1986年开始,县科委接受专利申请代理、专利纠纷代理等业务。1986~1990年,全县科技成果向中国专利局申请并经中国专利局公告的有38件,授予专利权的有37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32件,外观设计专利3件。许多专利通过企业实施,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节 成果选介
  农业科技成果
  小麦新品种“温麦9号”选育与推广 1972~1976年,用友谊麦与科春5号育成温麦9号。该品种属春性,有长芒,株高90厘米左右,分蘖率中等,成穗率高,千粒重30克~40克,耐肥抗倒,适宜于温州地区麦稻稻三熟制、麦薯二熟制栽培。出粉率81.7%,粗蛋白含量达13%~15%,居全国第二位,是宝贵的亲本材料。1982年种植3万多亩,增产660余吨。1983年增至6万亩左右,进而推广到浙南其他各县及闽北地区。该项目获1983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永嘉乌牛早”茶开发 “永嘉乌牛早”茶叶产于乌牛镇、罗溪乡等地,惊蛰过后即可采摘,上市比当地其他品种早20多天,比西湖龙井早一个月。1985年开始,引进外地制茶新工艺,摒弃老式的炒青工艺,并聘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技师,到现场指导帮助。据生化分析,“永嘉乌牛早”茶叶含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等多种成分,某些成分高于西湖龙井茶。“永嘉乌牛早”茶已成为浙江名茶。1988年通过省科委鉴定,同年获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鲜松针喂猪试验 松针叶粉又称松针维生素(MUKa),主要用于动物饲料和维生素添加剂。鲜松针喂猪能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畜体抗病能力,对后躯麻痹和后肢瘫痪的病猪有治疗作用,能改善皮毛生长,提高肌体光泽,屠宰后肉质肉味正常。1979年在岩头区食品站试验成功,获1980年度温州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食用竹笋周年供应综合开发技术研究 1985年开始,以本地竹类资源为基础,同时引入外地优良竹种,通过对笋竹生物学特性、生长规律的研究摸索,选出适应性强、高产、优质的5个品种,进行合理配置,使全年都有鲜笋供应。3年中建成周年供笋基地300余亩,竹笋总产值15.9万元。此项目1989年通过市级鉴定,并获1989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列入1992年林业部重点推广计划,并编入《中国成果大全》。
  浙皱7号等三个千年桐无性系选育及高产无性系示范推广 1979年开始,通过对优株无性系测定,从13个入选的无性系中,选育出浙皱7号、浙皱8号、浙皱9号三个高产无性系。其中浙皱7号六年生平均每株千年桐产桐油52.9公斤,超过同龄桂皱27号在广西地区的最高产量,达到了千年桐早实、丰产的全国最高水平,为浙江省的油桐生产良种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千年桐北缘产区由实生造林发展为无性系林业经营开辟了新途径。选育出的三个高产优良无性系迅速推广到温州各地,栽培面积达53960亩,增产桐油95万公斤,增加产值476万元。1988年3月通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鉴定,获1988年度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尾松、黄山松隔年种子飞播造林技术研究 1986年,利用隔年种子进行飞播造林试验,成苗数达到1990年林业部颁标准(乔木每亩400株以上),是年冬,全县飞播10.7万亩,其中实验区3.36万亩,全市推广33.8万亩,节约经费60.33万元,全省推广89.6万亩,成效面积60万亩,节约经费309.5万元。飞播成效率从原来的61.5%提高到67%,净增造林面积49259亩。这为高质量完成“八五”期间全省150万亩飞播造林任务,加速全省荒山绿化,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此项目1990年通过省林业厅鉴定,并获1990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工业科技成果
  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机具——水田耖 1979年上半年,县农机研究所承接了浙江省农机处下达的“手拖配套水田耖”研制课题。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并在余杭现场会上作了表演,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余杭地区还把这一成果应用于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上。上虞县农机局购样机多台,邀请该所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指导。该水田耖由耖、耥两部分组成。耖的入土角可任意调节,耥成垂直三角形断面。耖、耥通过铰链、弹簧活动连接,耖齿相对,耥体能向下伸缩。该耖与手扶拖拉机采用平行四边形连接,能保持工作参数不变,并设有纵横向水平阻力自动调节机构、横向左右移动安全自动调节机构、土地适应性调节机构、耖耥升降机构和转向机构等。它十分适用于早晚稻插秧前的水田平整作业。此课题获温州地区1980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
  LQAF型蒸汽流量计 永嘉仪表厂研制的LQAF蒸汽流量计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型式的差压式流量仪表,其测试元件采用均速管(国外称Annubar),差压的变送采用浮子式流量计结构,它与均速管组合于确定的压力自动连续补偿环节,使得仪表在介质压力大幅度波动时,仍能保持测量精度。在结构、安装使用、适用性、测量能耗、价格等方面具有同类产品不可比拟的优点,十分适宜在量大面广的小型工业锅炉上使用。有大小十几家生产单位,根据该项目的设计资料相继投产,已获显著效益。此项目1980年7月开始研制,1982年1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并获1982年度温州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硫化促进剂NOBS 永嘉化工厂研制的硫化促进剂NOBS(N—氧=乙撑基—乙苯并噻唑次黄酰胺),为浅黄色小颗粒或粉末,系次黄酸胺类硫化促进剂,具有延时性大、流化速度快、抗焦性强、操作加工安全等特点,硫化胶物理及老化性能均较好。它特别适宜于碱性炉黑的天然胶料和合成胶料,用于制造轮胎、胶带、胶管、胶棍、胶鞋等橡胶制品,质量达到国内及日本进口同类产品的指标。硫化促进剂NOBS开发成功,对促进橡胶助剂和橡胶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项目1985年试制成功,并获该年度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JNB10型机动浓油泵 该项目系机械工业部下达,指定由永嘉县机床附件厂完成。它是引进西德、日本等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设计,采用浓油为工作介质的柱塞式溶积泵,压力高,工作灵敏,结构简单紧凑,可实现高、远距离集中压力浓油润滑。它在我国属首次试制,可取代国内原有的油环、油枪等简陋的润滑方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它广泛适用于锻压机床、建筑机械等,是老式浓油润滑装置的更新换代产品。1987年元月通过浙江省机械厅和北京机床研究所联合鉴定,获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度又获中国机床工业技术进步产品“春燕”三等奖。
  FDZB—1型风电沼气闭锁装置 用于煤矿掘进工作面的一种安全监控装置。该产品属永嘉县防爆机电厂和中国煤炭科学院抚顺分院联合开发的“六五”科技项目。它只用一台主机3个探头,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在探头传感元件的反应时间内具有延时闭锁局扇和被控设备的功能,监测安全可靠。1987年12月,经过煤炭工业部技术鉴定,分别获浙江省、温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JDF—2型井字架吊篮自动防坠器 系永嘉县清水埠虹光机电厂杨益文、王新华、王小敏、王小腾、翁光弟开发设计的专利产品(专利号:87211673)。安装在井字架吊篮的两侧,当提升吊篮的钢丝索或联接装置突然破断时,利用失重时弹簧释放出的能量,通过齿条齿轮推动两带圆弧齿的偏心轮,咬住导轨,刹住吊篮。该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紧凑,制动灵活,工作安全可靠,在国内功能相仿的装置中处于领先地位,广泛应用于建筑。此项目1986年开始设计,1987年12月通过浙江省科委鉴定,获1987年度省四等奖。
  DSH型悬臂双螺旋锥形混合机 系国内双螺旋混合机的最新产品。永嘉县机械厂在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具体指导下开发成功。它可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医药、农药、染料、冶金、矿山、食品、塑料、橡胶、饲料等行业的固—固、固—液混合。该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与国内同类产品比较,增加了自动喷液功能,扩大了混合物料的范围;两螺旋采用非对称悬臂结构,使物料形成最佳混合条件,混合精度高;两螺旋采用单支承悬臂结构,装卸维修方便,出料流畅,改善了物料的卫生条件,提高了工作可靠性。该产品于1986年1月开始试制,1987年12月通过温州市科委新产品鉴定,获浙江省1987年度科技进步四等奖。
  KTA₃、KTF₃系列微电子调功器 系永嘉县航空电气设备厂与中国航空设计院合作,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研制成功的。该调功器的触发回路采用可控硅零位触发模块和时间比例转换模块。这种模块不需要同步变压器及脉冲变压器,采用光电耦合器作为信号隔离,并经封装处理,具有抗干扰性能强、防腐蚀性能好等特点。控制回路采用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数字温度显示检测和记录仪表。对八段温度曲径PID运算和程序控制,具有程序设定、打印记录、故障检测、报警及自动处理等功能。该产品还可以利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对整个车间炉群或烘道的数个测温点的工艺过程,同时进行闭环群控、人机对话和屏幕显示打印机工艺参数、动态汉字清单,并可与上位管理、计算机通讯形成网络。它广泛应用于冶金、有色金属、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化肥、纺织、玻璃、陶瓷等行业的加热控温。与可控硅调功器、位式控制器相比较,具有标准化程度高、成本低、使用可靠性好、操作维修简单等优点,可使生产过程有效地降低电耗,大大提高工件品质和合格率,达到节能、节材目的。该调功器由机械电子部、能源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等中央七部、委、局列为我国机电工业第14批节能新产品推广项目。1988年研制完成,1989年2月经航空航天工业部和浙江省机械厅联合鉴定,获1989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和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机械电子部“节能产品”称号。
  磷系列阻燃剂FR—BCP 永嘉县和三化工厂在浙江省化工研究院的协助下,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技术资料,把国内单一结构、含量不全的老式磷系列阻燃剂改进为同一结构上同时含有二个磷酸酯和溴、氯、磷等多种阻燃元素,十分明显地提高了与制品的相溶性、稳定性、阻燃耐久性以及阻燃的协同效应,减少了添加量,降低了用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制品的各种物化性能。该产品属国内首创,可代替进口的同类产品,为我国高分子材料阻燃化作出了贡献。该产品十分适用于橡塑整芯难燃输送带、软质聚氨酯泡沫、有机玻璃、聚苯乙稀泡沫、工程塑料、橡胶、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纤维织物、玻璃钢等制品。1990年1月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星火二等奖、温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星火一等奖。
  医药卫生科技成果
  肺吸虫对肝脏损害的临床研究 此课题研究始自1979年浙江省卫生厅下达“浙江山区肺吸虫病防治研究”课题之后。永嘉县人民医院邵向云等医师接受了这一任务。他们到永嘉卫氏肺吸虫病流行区,通过现场调查、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证实卫氏肺吸虫病亦可引起严重的肝脏损害(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仅有斯氏肺吸虫病能引起严重肝脏损害),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突出表现为肝脏损害的肺吸虫病”的诊断、临床特点(乏力、纳差、肝肿大、浊度与γ球蛋白明显增高而谷丙转氨酶大多正常,白细胞与嗜酸粒细胞明显上升,经抗病原治疗后症状及肝功能迅速改善)及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临床鉴别等问题。并撰写成论文发表于1981年《中华内科杂志》,受到有关学术界的重视,认为有较大临床指导价值。此项目获1982年度温州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肺吸虫肾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系浙江省卫生厅下达的“浙江山区肺吸虫病防治研究”课题之一。1985~1990年,课题组刘明达等通过动物实验、尸体解剖与临床观察,发现肺吸虫病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免疫复合物沉积,为早期诊断治疗肺吸虫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依据,这一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关论文获省市优秀论文,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并在新加坡国际肾病学术会议上宣读。
  专利成果
  室内型电视天线放大器(专利号:87211629.8) 该专利产品是加接在电视机与接收天线之间的超高频低噪声宽频带放大装置。是在一般室内型电视天线放大器上去掉阻抗变换器,增设与电视机通用的阻抗特性为75Ω输入插座和输出插头设计制造而成的,主要用于改善弱信号地区的电视接收效果。其特点是配接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无阻抗变换带来的信号损耗,不会产生自激现象。该产品由永嘉县宏达电讯器材厂生产,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堆石坝面防渗面板设计和高频振动灌浆技术(专利号:86106803.3) 高频振动灌浆防渗板具有密实性好、强度高、抗渗能力强、适应变形的特点。与常用的水库防渗板比较,节约投资35%,节约水泥66%,缩短工期一半以上。此技术是根据砂浆在高频(12000次/分以上)振动作用下产生液化流动的原理,利用高频振动灌浆装置,将液化后的低水灰比(小于0.35)砂浆灌入网架内,填满网层空隙,并使其内部气体排出,从而形成致密的钢丝水泥结构层。对于多层钢丝网结构,能一次施工完毕。凡是坡度小于90°的坝面,均可进行灌浆作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需要架设模板。该专利技术在永嘉县西章水库应用成功后,迅速推广到国内十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工程,如浙江东阳县南江水库(库容量11100万m³)、开化县茅岗水库(库容量1125万m³)、象山县平路亭水库、桐庐县遮风潭水库、庆元县兰溪桥水库、泰顺县金狮水库等,直接节约资金160多万元。该项目1981年研制成功,获1982年度温州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浙江省科技成果四等奖和1989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适用技术展览会银奖。
  FZM—1型阀门组合研磨机(专利号:88213704.1) 该研磨机是原永嘉县机电阀门五厂在武汉锅炉厂阀门分厂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帮助下,采用油石盘超精加工工艺开发成功的。它由三种不同结构的装置组合而成。工型机安装在立柱上,工作台角度可调节,用来研磨各种阀门的活瓣。Ⅱ型机采用垂直研磨机头,可研磨各种闸阀阀座。Ⅲ型机采用水平研磨头,可研磨各种截止阀阀座。经该研磨机研磨后表面粗糙度达0.2,径向吻合度达80%,其工效比手工研磨提高5倍以上,且减轻了劳动强度,尤其是解决了安装在管道上的阀门进行不拆卸的现场维修的难题。该机广泛适用于化工、冶金、机械、电力等工业的各种闸阀、截止阀、止回阀和安全阀等阀座、阀瓣的环形平面密封面的加工与维修,其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获1988年国家专利,投入试产。1989年5月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获温州市1989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阀门测试机(专利号:88206270.0) 永嘉县振华机械厂生产的阀门测试机,采用反爪抱压阀门法兰的装夹方法,集机、电、液控制为一体。测试方法先进,动作灵敏,安全可靠,克服了原有阀门测试设备对所测阀门施加压力的缺陷,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同时采用了液压吊臂装置,减轻了劳动强度。适用于对各类阀门进行耐压强度和水、气密封性能测试。该产品1985年研制完成,投入生产,列入浙江省1992年度新产品试制计划,1993年通过省级新产品技术鉴定,被认为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GHP金属活动天棚(专利号:88207959.X) GHP金属活动天棚,是永嘉县建筑装潢厂在中科院建筑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引进英国先进结构的基础上,经消化吸收,进行国产化设计试制成功的。是一种集多功能、装饰性为一体的新型顶棚材料,也可作墙体装饰与隔墙。主要由经过喷塑处理的金属天棚板和镀锌处理主龙骨等零件组成。天棚板与主龙骨采用镶嵌式活动结构连接,可随时装上拆下。该产品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具有自重小、组装灵活、耐火、耐腐、易清洗等优点,是目前国内较理想的一种顶棚装饰材料。广泛适用于现代计算机房、实验室、邮电通讯大楼、体育馆、影剧院、车站、商场、医院以及悬挂管网较多的各类公共建筑。该产品各项技术指标达到80年代末英国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986年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1989年11月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1989年12月通过省级星火计划项目验收,1990年获温州市星火二等奖,1991年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
  螺带式混合机(专利号:90261082.4) 永嘉县机械厂创制的该专利产品是在单螺旋锥形混合机内,靠近锥形体侧壁增置二条螺带,并与立转的单螺旋轴上下固定而成。它与悬臂双螺旋混合机组合,使具有绕垂直轴旋转的混合机系列化。产品混合精度在96%以上,混合机理先进,传动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方便,成本低,能耗省,并且筒体内无传动机构,无泄漏危险。特别适用于粉体之间及粉体与液体的混合。
  负压安全阀(专利号:90223398.X) 永嘉县引配阀门厂制造的该专利产品是专为运行真空状况的设备、容器或管路而设计的,以防止真空度超过允许值时系统受破坏。同时,有利于降低真空系统中各器件壁厚设计的安全系数。其技术要点是当真空度超过允许值时,以气压或液压为动力开启闸门,补充一定的气压或液体。该产品具有排量大、启动灵活、结构简单等优点。1990年试制成功,获国家专利。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