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教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59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教师
分类号:
G451
页数:
6
页码:
1057-10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末到1990年永嘉县教师的情况。其中包括师资、待遇等。
关键词:
永嘉县
教师
内容
第一节 师资
任用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堂长由知县委任,堂长聘任塾师或师范讲习所毕业生为教员。宣统三年(1911),经省检定合格的教员有20人。民国时期,公立中、小学校长分别由省、县行政长官或教育机关委任。私立中学校长由董事会聘任,中小学教员由校长聘任,报县审批。乡村初小校长由地方士绅或保长兼任。民国17年(1928),区立初级小学校长由县教育局委任。国民学校教员须经国民教员检定委员会检定,不合格者为代用教员。各类师范毕业的教员很少,向社会招聘、短期培训的较多,不少以私人关系聘任。24年(1935),短期小学教员登记100人,合格者48人。33年(1944),全县小学教员登记,合格者189人,占登记总数的7.1%;中学教员98人,被检定合格者47人,占47.9%。翌年,甲种教员登记经审查合格者150人,代用教员经试验合格者727人。抗日战争爆发至解放前夕,许多革命老区的小学教师,都由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建国初,沿用聘任制,旧教职员一般继续留用。1951年开始,校长和教师由县统一调配,民办教师则由乡、村文教委员会自聘。1960年7月,从民办教师、社会青年和中学优秀生中选拔264人,充实小学教师队伍,同时选拔部分小学教师进初中,以补初中教师的不足。1962年10月,公职人员大精简,181名公办教师转为民办,831名教师回农村。1964年,聘用合同教师33人。1970年春,76%的公办教师“回队”任教,1972年予以纠正,是年,397名代课教师转为公办。1978年开始,重视民办教师的整顿提高,通过考核,辞退不合格者68人,对2356名合格者发给任用证书,并择优转为公办。同时允许连续任教二年以上者,报考二年制中师班进修,毕业后转为公办。1978~1990年的13年中,择优转为公办的1001人,通过中师进修转为公办的410人。1982年起停聘民办教师,试用合同制教职工。1978年、1986年接收“归队”教师,共56人。1987年起,合同教师连续任教满三年者也可报考二年制中师班,进修后转公。1987~1990年,还定向招中师生90人,毕业后回当地,以稳定贫困山区的教师队伍。1988年以后的三年中,有613名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中小学任教。1990年,停聘合同制教职工,中学代课教师开始在各类不包分配的中专毕业生中聘用。是年,全县各类教学人员5437人,民办教师所占的百分比,从1979年的59.3%下降到19.9%。
学历
小学教师中,中师、高中毕业以上的:民国22年(1933)217人,占27.5%;1952年364人,占27.2%;1981年1505人,占46.8%;1990年1757人,占60.6%。初中教师中,高校毕业或肄业二年以上的:1953年17人,占39.5%;1981年126人,占16.2%;1990年533人,占53.6%。高中教师中,高校毕业或肄业二年以上的:民国33年(1944)75人,占76.5%;1981年86人,占81.9%;1990年162人,占97%。1990年,全县各类教学人员5437人中,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760人,占14%;中专、高中3110人,占57.2%;初中1526人,占28.07%;初中以下41人,占0.02%。
职称
1987年6月,全县首次开展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是年,有3628名教师获得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职称。1990年在职教师职称状况:中学高级25人(其中小学任教1人);中学一级286人(其中在中专任教8人),小学高级270人(其中幼儿教师4人);中学二级630人(其中中专任教8人,电大任教4人),小学一级1747人(其中幼儿教师18人);中学三级166人(其中中专任教1人),小学二级968人(其中幼儿教师8人)。
第二节 待遇
社会地位
清末和民国初期,教师尚受人尊敬,地方当局常邀教师商议有关乡邦大事。民国时期,教师社会地位日益降低。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又特制“保甘结”控制小学教师政治思想。进步教师屡遭迫害,尊师重教传统遭受破坏,加上国民党地方派别互相倾轧,校长频繁撤换,教师工作难有保障,备尝辛酸。
建国后,人民教师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国家干部享有同等待遇。1952年,成立教育工会,教师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历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委员会均有教师代表参加。一至七届党代会教师代表就达105人次,一至十届(第二届缺资料)人代会,有教师代表284名。一至四届政协委员会,有教师委员67名。1985年7月,县成立尊师活动领导小组。是年,国务院定9月10日为教师节,县委、县府、人大、政协召开大会隆重庆祝,并给285名教龄在25年以上的教育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开展各种慰问活动,并积极为教师办实事。对在1957~1959年因肃反、反右斗争扩大化被错误处理和“文化大革命”冤假错案中被伤害的教师逐一给予甄别平反。对在历史旧案中受株连或误伤的教师也都给予纠正,恢复其名誉。1987年,严肃处理了35起殴打教师案件。1990年,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努力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是年,教师中党员发展到1220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从1955年的1.2%提高到24%,成为振兴永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生活待遇
清末,小学教员收入一般较低,塾师更清苦。民国时期,教员薪俸则少得可怜。民国29年(1940),县立小学教员月薪为15~30元,区(乡)立小学教员月薪为10~15元,另加米贴8元;私立小学视筹资多少而定,每月最高45元,最低不足10元。关榕(烈士)在郑庄小学任教,一天的薪俸仅1升米。教员薪俸还常被克扣拖欠。34年(1945)1~6月,永嘉县立中学教员未曾领到分毫。35年(1946)11月,小学教员福利会向县议会请愿,索三个月的欠薪。翌年,小学教师工资实值不及抗日战争前五分之一。县立中学和许多小学纷起罢教,请愿索薪。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教师工资不断提高。1951年,月薪最低75公斤大米,区辅导小学校长为120公斤大米。翌年9月,实行工资分制,乡村公立小学教师月均工资22元,为1950年的2倍多;乡村民办小学21元(城镇民办24元);私立6元。1954年,全县教师工资调整,人均增加47%左右。1956年,实行货币工资标准制,月均工资34.38元,最高63元,最低18.7元。1958年,对担任巡回教学的山区教师补助月工资的10%左右。此后,进行四次低工资调整,至1981年,普遍升调一次。1983年,民办教师工资,每月人均由国家支18.75元,农民负担18.80元。1985年,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人均增资21元多。民办教师的工资也随之相应提高。1987年起,受聘教师的工资与职称挂钩。1990年,中学教师月均工资:全民96.71元,集体75.57元,民办68.80元(公助部分);小学教师月均工资:全民90.03元,集体74.47元,民办54.84元(公助部分);民办教师的民办部分工资,由原来以乡镇为单位统筹,改为全县统筹,从此与公办教师一样如期领到工资。山区教师按地区类别分别给予每月6元、9元、12元的补贴。
教师的福利条件也逐步改善。1952年9月起,与国家干部享受同等福利待遇。1980年后,陆续增加班主任、教研组长、特级教师津贴和教龄津贴。为了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1984年后,将1028名户粮在农村的教师家属转为非农业户口。对大中专毕业、志愿在山区工作满10以上、配偶户粮在农村的教师,允许其一名子女转为非农业户口,陆续共解决了393名。1986年6月,开展师生平安保险。1989年起,满30年教龄的退休教师可领取100%原工资,农村的老、病、残民办教师可领本人基本工资60~75%的补助费。县教育工会建立互助储金会,先后二次发补助金11025元,解决了285人次的生活困难。1990年,临时补助59人,计人民币5470元。1986年以后,连续五年共安排178名优秀教师利用暑假到县外风景名胜地观光休养。
第三节 培训
短期培训
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孙诒让在县城创办暑期唱歌讲习会。民国时期,举办各种暑期教育研讨会、讲习会、训练班12期,参训714人次。民国4年(1915),县署举办单级教授研究所,聘请外地学者曹祖参、顾旭侯、武亭兰等讲学50天,参训学员95人。27年(1938),举办战时教育人员训练团,从中选拔部分学员任校长、教员,发展了抗日救亡教育。1949~1965年,先后举办16期暑期校长、教师培训班和各种形式的政治、业务学习会。1978年以来,连续六个寒暑假组织全县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和中学英语教师进行新教材、新教学大纲过关辅导;先后组织学校领导、教师赴省内外重点中学听课30次;邀请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钱梦龙、邱学华等95人来永,组织了53场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嘉兴市教委扶贫讲师团来永讲学3天,另有7位教师在永嘉任教一年;全县先后举办法律、英语、口语训练、地理制图、音乐、体育等各种暑期培训班21次,受训1850人次;县教育局与妇联联合举办10期幼儿教师培训班,受训586人次,其中农村508人次。1985~1988年,先后两次组织教材过关统一考试,合格者计1225人;有1420人参加《专业合格证书》考试,发证509人。
函授
民国18年(1929),永嘉54人参加省教师函授进修。建国后,函授逐步成为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途径。1953年,永嘉设于温州师范学校的教师函授辅导站,在梧埏(现属瓯海县)试办1个班,学员50人。此后,逐步向各区扩散。1956年,全县分61组,配设辅导员61人,辅导组长1人,共有初师函授班5个,560人。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此后参加北师大、温师院等校函授的中小学教师不断增多。1961年,永嘉增设函授部。1963年,采用多科并设,单科选学,分科结业的办法函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1974年,在中学教师中开办中文、数学函授,后因受“批林批孔”冲击而中止。1978年,县函授站恢复,招高师函授文、数两班,各64人。1979年,全县参加中师函授教师1390人。至1983年,高师毕业68名,其中文科48名,数科20名,享受和全日制大专毕业同等待遇。1983年秋,函授站并入县教师进修学校,建立函授部。至1990年,中师函授毕业516人;初师函授毕业144人。
在职自学
1984~1990年,参加高等自学考试的教师201人,已毕业6人。1987年开始,组织中师自学考试,翌年实行奖学,报考人数增至126人,成绩合格的有64人131科次。1990年,有学员858人,全科考合格毕业3人。
离职进修
20世纪50年代,先后10次选送政治条件好的校长或教师,到省、市干校和省教育学院、省师范专科学校、乐清师范、平阳师范学习、培训,期限少则半年,多则二年。1960年后,陆续选送小学教师到温州师范学院进修一年后任中学教师,其中1962年选送108人。1979年以后,教师进修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主要基地。至1990年,共办中师脱产进修班6期,毕业464人;校长、书记培训班5期,结业195人;各学科共进修14期,结业684人。1986~1990年,县教育局还选送174名教师到高师或中师委托代培深造。
附 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教师名单
吴思寿(1956年团中央扫盲积极分子奖章)
吴梦菊(1960年省教育界先进工作者,1979年全国“三八”红旗手,1981年省特级教师,1983年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1989年全国劳模)
缪彦林、金家庄、林定榜、钱松青、章学明、王启汉(1960年省教育界先进工作者)
郑国恢(1981年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奖)
黄宝胜(1982年省“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8年省“报晖”基金会奖,1989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祝华明、王国明(1982年省“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
徐德松(1984年全国优秀班主任)
叶希根、周崇来、朱朝国、瞿理英(1984年省“为人师表”优秀教师)
徐秋玲(1984年省幼儿教育先进工作者)
夏银龄(1984年省中学生暨业余体校运动会精神文明奖、优秀裁判员,1984年度省级优秀体育工作者)
范锐(1987年省推广普通话积极分子)
潘月娟(1987年省推广普通话积极分子,1988年省德育先进工作者,1989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李永钦、王玉莲、郑建国(1988年省教坛新秀)
卢承光(1988年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周福利(1988年省“报晖”基金会奖)
周良东、麻德荣(1988年省“春蚕”奖)
胡送友(1988年省体育教学优秀奖,1989年省体育卫生先进工作者,1990年“全国千名农村优秀体育教师”奖)
郑继永、蒋雨华、唐洪象、郑九玄(1989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朱宝珍、杨守尧、胡明权、谷球妹、应必龙、廖大华、麻传升(1989年省“春蚕”奖)
李永钮、吴佩芳、胡恩顺、何文裕、高元林、张庆生、戴德送、周福欣、董志平、陈顺亲(1990年省“春蚕”奖)
李长江(1990年省思想政治先进工作者)
卢国华、朱宝禄、吕玉鸣(1990年省后勤先进工作者)
徐定虎(1990年省教学仪器管理先进个人)
陈岩锡(1990年省成人教育先进个人)。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