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58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9
页码: 1032-10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02年到1990年永嘉县中学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概况、学校选介等。
关键词: 永嘉县 教育 中学教育

内容

概况
  永嘉中学教育始于晚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孙诒让倡议并商禀温州知府王琛改中山书院为温州府学堂(今温州中学前身)。民国9年(1920),刘仲琳创永嘉私立女子初级中学,后旧温属女子初级学校并入,称温属女子初级中学。14年(1925)6月,英国教会创办的艺文学堂英文教员谷寅侯,为声援“五卅运动”,率300多名师生离校,在九山平水王庙另创瓯海公学,17年(1928),改称永嘉私立瓯海中山中学(简称瓯中,今温州四中前身)。20年(1931)2月,旧温属联合的县立中山商科职业学校、中山蚕桑科职业学校和旧温属女子初级中学合并成立旧温属六县共立初级中学(民国31年改称永嘉县立中学,简称永中,增设高中部)。抗日战争爆发后,城乡踵办私立战时中学生补习学校,城区有景贤、正中、建国等校。27年(1938)2月,胡荣铨、刘镜僧创办于碧莲的战时私立瓯北中学生补习学校(简称瓯北补校)为现县境第一所完全中学。是年8月,徐石麟、陈修仁等在枫林创办私立济时初级中学,30年(1941)2月,瓯北补校并入。33年(1944),建国补校改名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日本侵略军侵犯温州时,建华中学、永中、瓯中一度分别迁至瓯渠、岩头、郭溪,坚持敌后办学。37年(1948),县内中学,有省立1所,县立1所,私立3所,在校学生3349人,教职员224人。
  建国初,永嘉仅有私立济时初级中学,2个班,95名学生。1952年8月,在梧埏白象头陀寺创办永嘉中学,设13个班(春季班3个,秋季班10个),学生727人。1956年8月,私立济时中学收归县立,改名永嘉县第二初级中学。同年,采取“小学戴帽”和“二部制”办法,瞿溪设一初,永中(镇)设三初,藤桥设四初,江北设五初,桥下设六初(今永临区中学),上塘设七初,枫林设八初,碧莲设九初。永嘉中学增设高中4个班,招生200人。1958年,永嘉中学更名勤俭中学,与一初、三初、四初一起划归温州市。是年,二初改名永嘉第二中学,9月改称永嘉中学,增设高中部,招生2个班87人,并发展区中心小学附设“戴帽”初中,新办乌牛、渠口、昆阳、六龙4所民办初中。至此,全县有初中12所50个班2599名学生,在校生比1949年增27倍。1960年,改上塘初级中学(原七初)为永嘉县第一中学,添办高中部;岩头的永嘉中学复名永嘉县第二中学。次年,撤并枫林初中和4所民办初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课“闹革命”。1970年,根据“五·七”指示,全县中学先后“复课闹革命”,不少骨干教师“下派”到公社初中。是年,仅江北、溪垟两公社就各办中学3所,曾出现社均1.2所中学的繁荣假象。1974年“批林批孔”期间,出现盲目发展高中的势头,至1976年达到高峰。与1965年相比,初中从6所增至58所,招生数扩大11倍;高中从2所增至13所,招生数扩大16倍,班数增397个,在校生增20221人。学校规模空前扩展,造成师资青黄不接,只得层层“挖潜”,由高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教师补充,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77年开始,调整学校布局,陆续撤销鹤盛、枫林、桥头、六龙、岩坦、四川、岭头、渠口、乌牛9所中学的高中部和部分“戴帽”初中班,到1980年,完全中学减至6所,中学班数减至352个。1985年,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调动地方、部门和个人办学积极性。此后,抱岙、山徐、金村等地陆续创设民办初中。1986年,清水埠镇创办江北中学(1989年随政制改革改名瓯北镇二中);永嘉县政协和农工民主党永嘉县支部委员会在江北龙桥联合创办楠江中学。次年,以七都乡、三江乡、清水埠镇为首批实施普及初中教育试点。至1990年,三江、七都、朱涂、黄田、白云5乡和上塘、桥头、瓯北3镇已实现普及初中教育。全县共有普通中学68所,其中完全中学6所,民办高中1所,初中61所,在校生34071人(初中31514人,高中2557人),是1965年的12.5倍。初中流生率从1989年的16.46%下降到10.3%。全县每万人中的在校中学生,从1949年的27.5人增至1990年的415人。
  学校选介
  永嘉中学 前身为1956年8月创建于上塘后村盛宅祠堂的永嘉县第七初级中学,始招2个班112人。为建造7间校舍,师生自烧印有“七中”的砖块。其间曾几易名址,1960年迁入上塘大塘角,增设高中部,更名永嘉县第一中学。1963年秋,迁至上塘北郊上山头原永嘉中等师范学校校址。1965年,高、初中发展到10个班,学生700人,教职工60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受破坏,一度下放给上塘公社管理,改为上塘“五七”中学。1972年,复为永嘉县第一中学。1978年定今名,为浙江省第二批81所重点中学之一。至1990年,全校有初中13个班,学生770人;高中15个班,学生868人;教职员工131人,90名专任教师中被评聘为高级中教8人,一级中教31人,二级中教35人;大专以上学历占90%。学校占地28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943平方米,运动场7920平方米,设有医务室,配备专职医务人员;理、化、生物实验室、仪器室共11个,计算机6台;图书室藏书10200册。为全县中学教育中心。
  学校教学“从严、求是、务实”,教研活动、科技实验、劳动建校成绩斐然,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1965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60%以上。1979年,获省、市电化教学质量一等奖。
  1984年,高二(1)班被团省委、省教育厅命名为先进集体,班主任和班长分获省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次年,全校考取北京、清华等大专院校的147人中,该班有51人,占全班学生的96%。1980~1985年,学校连续被评为县级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和市级文明学校。1988年,被评为省中小学实验室和仪器工作先进集体。1989年,又先后获省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和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称号,并率全省之先开设国防教育课;蒋雨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4年创办的《摇篮》成为全国中学文学社团联谊会单位之一。1982~1990年,被评为省级“五讲四美”优秀教师3人,在省级以上数、理、化、语、英等学科竞赛中有10名学生获奖,其中在全国获奖5人,李丽芬获1985年全国少年全能比赛第二名,周群获1987年全国象棋比赛第四名,张彩华获第十一届亚运会4×100米接力跑金牌,被誉为“亚洲女飞人”。
  岩头区中学 前身为永嘉县私立济时初级中学。民国27年(1938)秋,徐石麟、陈修仁、徐象严、李仲芳等创设于枫林小学,为永嘉现境历史最长的一所中学。始招1个班50名学生。徐石麟任校长。翌年4月,徐石麟让贤辞职,改聘金嵘轩。29年(1940),董事长陈修仁在渠口集资建新舍,9月迁入上课。30年(1941)春,战时私立瓯北补校191名初中学生并入。是年,日本侵略军侵犯楠溪,学校被迫停课。5月中旬复课后,扩招学生2个班104人。34年(1945)9月,增设高中部,次年2月,高中班并入乐清县乐成中学。36年(1947),永嘉简师二、三年级3个班并入,添设简易师范部。1949年秋,全校有95名学生,14名教职工。1950年春,址迁岩头小学校舍(今校址)。1956年8月改为县立,更名永嘉县第二初级中学,学生数是1949年的5倍多。1958年秋,增设高中部,改为永嘉中学,1960年易名永嘉县第二中学,次年永嘉县第八初级中学并入,1977年始改今名。1990年,校舍建筑面积扩大到7500平方米,学校占地13000多平方米,体育运动场5760平方米,建有实验楼,设医疗、音乐、图书等室,藏书15000余册。全校共有16个班,994名学生,76名教职员工中高级中教1人,一级中教14人,二级中教17人。为县重点中学。
  学校治学严谨,成绩显著。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聘任谢循贯、胡荣铨等专家、教授来校执教。以“整、齐、勤、朴”为校训,制订治校实施细则,实行级任导师制,和谐发展智、德、群、体、职五育。至解放前夕,共培养初中毕业生622人,有100多名学生参加革命,10人壮烈牺牲。
  建国后,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方针,1952年从枫林冬学招来的剃头老司徐龙胜,今为温州二医妇产科主任医师。1955年,升学率为50.9%,名列全省前茅。1965年,高考升学率达75%,夺温州地区之魁。近10年来,先后5次被评为省级体育卫生先进集体,2次获省级中学生体育达标先进集体称号。1985年,获省“班班有歌声”录音比赛二等奖。近3年来,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者13人,其中8名分别获全国性各类作文和数学竞赛奖。教师谢立新的论文《振兴教育要抓住“牛鼻子”》获全国一等奖,并被收录于《中国当代小学教师优秀论文选》等书。学校创办52年来,共培养初中毕业生4869人,高中毕业生3003人。
  罗浮中学 前身是永嘉县第五初级中学,1956年8月建于江北乡。始招2个班,120名学生。1958年9月,改为罗浮初级中学。1960年,试行五年一贯制,初三毕业直升高中,次年停试。1962年,黄田、乌牛初中并入。1969年11月,更名劳武中学。次年3月,改为江北公社中学,复招高中班,全校共有6个班,310名学生。1979年定今名。1984年,为全区中学辅导中心。1990年,全校有15个班,学生893人,其中高中7个班,学生390人;教职工64人。省会考总成绩、高考成绩均居全县普高第一。戴加妙获全国中学钢笔书法大奖赛一等奖。学校为温州市24所完全中学校长协作会的会员。学校校舍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占地20000平方米。运动场、实验室、医务室、图书室设施齐全。60年代初的农职班、80年代的职高班,一度引人注目。勤工俭学曾为学校创造财富10万多元。1985~1989年,先后被评为县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市先进团支部,并获省最佳实践教育活动奖。
  私立楠江中学 1986年9月,县政协、农工民主党永嘉县支部委员会联合创办,址设江北乡龙桥村,招收普通高中1个班,52人。1987年9月,在县城上塘设分部,招收高一新生3个班,180人。1989年,本部、分部合并租用县农科所为校舍。1990年,全校有高一2个班,高二2个班,高三1个班,学生277人。专职教职工15人,其中教师10人;兼职教师14人。1989年、1990年两届毕业学生共163人。此后,集资58万元在县城下堡建新舍,占地5000平方米,由县政协单独主办。1991年5月,温州市教委批准为永嘉县私立楠江高级中学。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