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58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7
页码:
1026-10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末到1990年永嘉县小学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概况、学校选介等。
关键词:
永嘉县
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概况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城区九柏园头创办第一所小学堂,翌年定名为永嘉县小学堂,后迁至三官殿巷卫署。三十二年(1906),改为永嘉县高等小学堂。三十三年(1907),全县有小学堂20所,其中高等1所,两等5所,初等14所,在校学生853人,另有女学堂2所。二十九年(1903),京畿道监察御史徐定超捐俸倡嘱其侄象严率里人在枫林创办学校,宣统元年(1909)校舍落成,名楠溪高等小学校,推动永嘉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同年,广化书院改办广化学堂,次年迁至岩头。白泉、渠口等地相继创办私立乐育、鼎新等高等小学堂。
民国元年(1912),小学堂改称小学校。县高等小学堂改名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今广场路小学),并在府前创办县立模范小学。胡德淑(徐定超夫人)发起创办女子学馆(今瓦市小学)。当时全县有小学校82所,在校生4039人。10年(1921),胡识因在县城候衙巷创办新民小学(民国13年,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在该校建立)。12年(1923),高等小学校相继改为完全小学校。城区、永强、梧埏、三溪、永临、江北、碧莲、岩头8个学区各设县立完全小学校1~3所,并按顺序编号,作为校名。17年(1928),城区瓦士殿巷设县立九小,实行男女同校。20年(1931),实施义务教育,巽宅设立双溪小学。22年(1933),全县小学有县立14所,区立301所,镇立3所,私立13所,白泉、枫林分别为县立十小、十一小。为给失学儿童创造更多就学机会,还创办县立葡萄棚短期小学1所,至28年(1939),发展到96所,附设短期小学班49个。29年(1940),实施国民教育,全县有乡镇中心学校125所,保国民学校615所,设战时完全小学29所,招收失学儿童9178人。现境有永临、六龙、罗浮、承化4所,学生941人。抗日战争期间,一度创办流动小学12所,收容避居乡间的难童入学,沿江推行水上国民教育。其间谢用卿、徐寿考等大批中共党员到偏僻山村,边办学,边从事革命活动。31年(1942),创办岩坦三乡联合中心小学。32年(1943),推行两保一校运动,以普及国民教育。至此,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124所,保国民学校650所。翌年,入学率从16年(1927)的25.6%提高到83%,县长被记功2次。34年(1945),以每保设一校为原则,设保国民学校672所,其中城区35所,中心国民学校11所。37年(1948),物价狂涨,学费激增,小学生减少十分之二三。革命老区,由当地共产党组织支持办学。1949年,现境永嘉有小学403所,572个班,15233名学生;学龄儿童入学13133人,入学率为38%。
建国后,政府大兴教育,学校向工农开门。1952年下半年,农村小学转公办,小学猛增到559所,在校生18083人,师生比例1∶16.4。翌年,撤、并116所,而在枫林、溪口、鹤盛、碧莲等山区则增招12个班,师生比例调整为1∶25.2。1956年,学校全部公办,推行二部制,增设42所夜小学,招收1342名工农子女入学。次年,根据自愿原则,发展民办初小58所。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中,学校盲目发展。1960年,动员5988名14足岁以上小学超龄生回村务农。1962年10月,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13所公办小学转为民办,完小普遍实行半日制。1964年,贯彻“两种教育制度”,创办半耕半读学校469所,耕读学生达20545人,与全日制学生合计6671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49年的38%上升到8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课“闹革命”。1970年,提倡“学校办到家门口”,再度盲目发展。1981年,县府全面规划普及初等教育。1982年,创办清水埠镇中心小学。翌年,将20人以下227所学校撤、并为62所,并试行普及小学教育承包责任制。1984年,白云乡、七都乡、清水埠镇普及初等教育。1985年10月,县府试行强制性义务教育,次年在校生达109007人,师生比例1:32.4,为县教育史上最高峰年。1987~1989年,逐步调整学校网点布局,先后撤、并村小115所,县城原上塘镇中心小学、三元堂小学分别改为城南小学、城北小学,增建城西小学,清水埠镇中心小学、罗浮小学、江北乡中心小学、礁华学校、礁头学校分别改为瓯北镇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罗浮区中心学校改为瓯北镇中心学校。1989年12月,全面完成普及初等教育达标任务,省府验收后予以确认。1990年,全县有小学786所,在校生92304人(其中农村64955人,占70.4%),是1949年的6倍;师生比例1∶24;学龄儿童入学率98.3%,普及率97.2%,年巩固率97.96%;全县每万人中,小学毕业生从1949年的61.4人增至232.5人。
学校选介
永嘉县实验小学前身是三浦小学。民国17年(1928),王梦华创办于上塘张宅祠堂(今校址),学生50人,教师3人。后几度易名更址,36年(1947)称上塘小学,1953年改为沙头区中心小学,1959年9月定名县实验小学,此后学校体制一度下放。1976年后,学校规模迅速扩展,1978年被列为市重点小学。1984年开始,拆祠堂,继续扩建教学大楼、实验室、健身房、教师宿舍。电化教学设施较齐全。1990年,学校占地82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289平方米。全校有29个班,1819名学生;86名教职员工中,专任教师6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27人。学校注重教改实验,1985年以来,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施德育大纲,优化德育措施”和“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等一系列教改试点和课题研究;开设18门选修课。1987年,自编四册《书法实验教材》,开设书法课。1990年,建立“开放周”听课制度和国防教育基地。1985~1990年,97名学生分获全国和省、市、县各学科竞赛奖。1990年,创办“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学校”,连续三届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竞赛,17名学生获奖,其中1名获一等奖。1979~1990年,有128篇教学论文在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全国4篇,省级19篇。被评为省级各类先进工作者9人;教坛新秀县级6人,市级9人,省级4人。三获全国先进荣誉称号的省特级教师吴梦菊被收入中国教育学会编的《优秀教师名录》,她与全国优秀教师潘月娟的肖像被先后刊登于1990年7~8、9期《小学语文教学》封面。1990年,创立“家长委员会基金会”,每年都给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颁发“红烛”、“雏鹰”奖。近11年来,升学率名冠全县,连续10年获县体育达标先进单位,12次获县文艺汇演一等奖,多次获省、市少先队、卫生、体育先进集体和文明班、文明学校等称号。近6年来,学校还多次组织教育扶贫讲师团,到各区巡回示范教学,同时举办讲座100多次;特级教师还常应邀到外市或县借班上示范课和讲座,并经常对来自县内外的教师,进行为期数天或数月的带徒培训,受训者共1000多人次。该校已成为县内外有影响的小学教育研究中心。
枫林镇中心小学 前身是志仁书院,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创办。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更名楠溪书院。二十九年(1903),知县程志良、秦乐平,里人记名御史国史馆协修徐定超带头捐银,徐定超又嘱侄象严发动邻里仁人志士捐资乐助,兴建校舍,于宣统元年(1909)落成,易名楠溪高等小学校。当年正月批准公立,扩大招生,置四、五、六等三个级段,学生150人,教员5人。为现县境最早的公立高等小学校。学校占地4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嗣后,学校规模逐年扩大,至民国末年,学校占地4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分5进7栋。民国12年(1923)开始,曾先后以县立第八小学、第十一小学、枫林小学命名,26年(1937)为第八学区中心辅导学校,29年(1940)秋定名枫林镇国民中心小学,建国初称县示范小学,1953年更名枫林区中心小学。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变,后又几易其名,1984年定今名。1990年,全校占地49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746平方米,有20个班,在校生1032人;34名专职教师中,中专毕业占75%,小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一级教师18人。
学校创办100多年来,校风端正,教学认真,培育出大量人才。民国22年(1933)10月,高、中级段参加县小学作文竞赛均夺魁,高级段3人均获甲等奖,毕业会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抗日战争爆发后,立校歌和毕业歌,县战青团枫林分团谢用卿、徐顺荪等在此建立青年学社,以学习文化掩护革命活动,先后为平阳北港抗日救亡干部学校输送徐寿考、徐顺性等10余名革命学员。建国初,该校成为全县改造旧教育的示范学校。80年代,注重教改,提高质量,多次获县教学、征文、阅读、听说等学科比赛一、二、三等奖。近几年,多篇教学论文获奖,其中县级7篇,市级1篇;有3人被评为市级以上先进教师。学校多次获县、市文明学校和先进单位称号。
聋哑学校 民国36年(1947),蔡润祥、陈希聪夫妇(聋哑人)创办第一所聋哑学校,址设鹿城北大街87号家中,招收2个班12名学生,教师3人。建国后,归温州市管理。1990年2月,永嘉县教育局新建聋哑学校一所,址设上塘镇下堡村。翌年春,招2个班,学生30人,学校有教职员工10人,其中专职教师5人,采用全国通用的聋哑学校教材。学校占地5060平方米,建筑面积951平方米。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