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赈灾救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53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赈灾救济
分类号:
D632.1
页数:
9
页码:
968-97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嘉县赈灾救济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春夏荒救济、冬令救济、火灾救济、扶贫等。
关键词:
民政
永嘉县
赈灾救济
内容
第一节 赈灾
民国元年(1912)8月27日至30日、9月12日,永嘉两次遭强台风袭击,瓯江沿岸及附近许多地方发生数百年罕见特大洪水,濒江200余村庐舍飘荡,田园塌坏,哀鸿遍野。永嘉县议会第一次常务会议下拨当年县税1万元,向外购运大米救济灾民,发动灾民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此后逢灾,政府虽有救济,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民生凋蔽。
建国后,每逢自然灾害,人民政府领导灾区人民全力抗灾救灾,本着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群众互助、辅以政府必要救济的精神,帮助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1950年夏,永嘉虫灾严重,枫林、溪口、沙头、永临等地农作物减产七成。7月初,山区旱灾,酿成饥荒。全县断粮2317户,采野草充饥,饿死16人。县人民政府开展社会互助,发动灾民开荒扩种粮食作物3244亩,运销木炭450吨、土纸330吨,共换米36.92吨,并辅之补助救济,拨放大米85.5吨,重点赈济300余户贫困烈军属和1700户困难户。
1952年7月19日至22日,遭台风袭击,洪水泛滥,淹没农田16.6万亩,冲毁民房214间、陡门5座,死22人。灾后,华东局、浙江省人民政府派代表团来灾区慰问,拨放救灾谷60吨、人民币170多万元。县慰问团赴灾区发动群众生产自救,拨放农贷购化肥400吨,并组织医疗队巡回治疗。
1953年8月17日,12级台风挟带冰雹袭击县境,全县倒毁房屋380座954间,堤坝26处,桥梁8座,损毁农田水利设施8351处,100余船只沉没,伤亡121人,拔倒树木18万余株,化肥浸淹2余吨,仓库粮食损失近30吨。灾后,县人民政府向灾区拨款70万元赈灾,发动群众互助安置住房,领导灾民生产自救,改种、补种庄稼,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1957年5月11日下午,县境北部遭冰雹和龙卷风袭击,风力10至12级,四川、岩坦、鹤盛、永临受灾严重,死1人,毁房588间,粮食损失112.99万公斤,国家拨款64826元救灾,解决灾民吃饭、穿衣、住房困难。
1960年6月10日,总库容1300万立方米的新开垟水库大坝决口,沿溪的黄坦、梨村、䂼头、大沸下、金村等9个大队1610户遭灾,冲塌民房2609间,损坏952间,淹死25人,伤18人。县人民政府当即领导群众生产自救,拨给救灾物资棉被722条,棉衣3827件,大小衣裤64262件(条),以及现金、粮食、木材等,划定32.81亩土地安置灾民874户重新建筑房屋。此后,在1964年又拨款35万元,木材1440立方米,给1287户灾民修建住房。
1960~1962年,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粮荒严重,饥民以草根、树皮、糠麸为食,出现饿病、乞讨、逃荒。1961年开始,县委、县人委发动群众“十边”开荒,进行生产自救。3~4月,动员全县医务人员,协同省、地医疗队,组织89个工作组,开展治疗浮肿病、妇女闭经、子宫下垂等工作,解除饥民疾苦。
1965年8月20日,13号台风过境,全县耕地受淹12万亩,毁房3784间,死亡24人。灾后,浙江省委、省人大,温州地委,永嘉县委、县人委派慰问团慰问,拨款救济,解决灾民吃、穿、住等生活困难,发动群众生产自救互济。
1971年9月23日,台风挟带暴雨,降水量258毫米,全县农田受灾15万亩,147个大队被洪水围困,毁房500余间,死10人。上塘镇两次被淹,县机关办公室水深1米多,国家拨款34万元,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1972年,先后遭7号、9号台风袭击,共淹没耕地13.59万亩,毁房224.5间,死亡10人,伤3人,重伤9人。是年,中共永嘉县核心小组、永嘉县革命委员会发动群众进行秋季夺粮运动,突击抢种秋粮作物,加强田间管理,抢修水利设施,并拨救灾款48000元,木材30立方米,解决灾民吃、穿、住困难。省、市先后四次向灾民拨发自然灾害救济款34万元。
1979年9月至次年1月,连续干旱130天,全县受灾面积17.82万亩,其中2万亩农田基本颗粒无收,粮食减产10700吨,国家拨款13.06万元救灾。
1981年5月2日和9月21日,遭特大暴雨,受淹农田11.2余万亩,毁房247间,损坏水利设施96处,死伤11人。省、市共拨款4万元、原煤100吨、水泥70吨、钢材100吨,救济灾区。
1982年7月29日至31日,遭9号台风袭击,风力达11级,楠溪江水位猛涨,全县40个公社遭灾,冲塌民房236间,损坏3000多间,淹田7.5万亩,损失粮食1500多吨,死12人。是年,省民政厅拨款15万元,扶持灾区。县委、县府组织500名干部深入灾区,带领群众抢收抢种,恢复生产。
1985年7月31日和8月22至24日,6号、10号台风相继袭击县境,6万多户27万余人遭灾,农田受淹8.3万亩,倒屋423间,损坏房屋1.6余万间,死7人,伤13人,水利、交通设施损坏多处,总损失4426万元。灾后,省下拨木材70立方米、水泥100吨、原煤420吨、钢材2吨、救灾款22万元,解决灾民吃、穿、住困难。
1987年7月27日,7号台风正面袭击七都、乌牛、三江、罗溪等15个乡镇,风力12级,受灾农田12.5万亩,减产粮食15000吨,损失财产4600余万元,伤25人,死12人。灾后,国家拨款28万元,其中用于灾民建房补助11.05万元。
1989年7月21日,9号台风挟带暴雨过境,全县损失惨重,粮食减产2355吨。省、县共拨救灾款41.62万元,直接落实到23个乡镇灾民手中,温州市红十字会还资助旧衣服9万件,并募捐粮款支持灾区。
1990年6月至9月,连遭3号、12号、17号、18号台风袭击,全县损失粮食60000余吨,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死8人,55个乡镇102.3万人次受灾。灾后,政府拨款62万元赈济,其中募捐资金8万元,帮助灾民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第二节 救济
民国2年(1913)春荒,县赈济会开办施粥厂,救济饥民。4年(1915)12月,县知事拨温溪盐局盐银1800元,半数办学,半数兴义仓济贫。34年(1945),城区大小南门及郊区莲花心一带,遭日本侵略军烧杀掠夺,灾民状况惨苦,县善后委员会拨款100万元赈济。
建国后,人民政府开展社会救济,帮助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和遭遇不幸事故者,以及按国务院规定某些生活困难者,解决生活困难。
春夏荒救济
1950年春夏荒,全县断粮2317户7411人,政府发放春夏救济粮85.5吨,善后救济粮12吨,干部救济粮1.5吨,出借大米40吨,出借稻谷90吨,帮助灾民渡荒。
1952年夏荒,全县困难户占总户数34%。政府发放救济粮96吨,救济款5232元。
1954年春夏荒期间,因上年遭受水灾,粮食歉收,个别地方出现卖田、卖屋、卖儿及因断炊自杀事件。政府拨放救济款5130元、粮食31.6吨。重点解决荒情严重地区的贫困户生活困难。
1955年,先后2次发放春夏荒救济款15900元,帮助3474户贫困户渡荒。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主要依靠集体力量解决农村贫困户的困难。
是年,政府发放番薯丝26.03吨、救济款20500元。
1958年,发放春荒救济款15500元。
1963年,发放救济款4.62万元,帮助3843户13464人渡过春夏荒。
1966年春荒,政府发放救济款0.3万元,返销粮60吨。
1978年后,救济工作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方法,结合社会扶贫工作,扶持社会困难户走劳动致富之路。此后,社会贫困户逐年减少,春夏荒情况不突出,政府主要对遭天灾人祸特困户进行救济。
冬令救济
每年冬天,人民政府都从社会救济款中拨出一部分资金购买棉衣、棉被等救济物资,帮助孤老烈军属和特别困难户、五保户,渡过寒冬。
1952年,发放棉花和棉被,救济1347户,4714人。
1953年,发放棉衣88件,布50米,救济款1.2万元,购买棉被等冬令物资。
1954年,发放冬令救济款0.4万元。
1955年,发放棉被368条,棉衣741件。
1956年,发放棉胎561条,棉衣946件。
1957年,发放棉被125条,棉衣380条。
1960年,发放棉胎380条,夹被73条,棉衣1230件。
1961年,发放棉胎460条,被单380条,棉衣912件。
1963年,发放棉胎700条,棉衣920件,卫生衫裤500件,棉花735公斤,布票1666.7米,夹被240条。
1964年,发放棉胎808条,被单563条,被面60条,球衫5000件。
1965年,发放冬令救济款2.08万元。
1968~1969年,发放棉衣2045件,棉胎2100条,被单1549条。
1970~1975年,发放棉衣5544件,棉被3055条,布票8328.3米,补助棉布3333.3米,救济款4万元。
1976年,发放冬令棉衣1500件,棉被1000条,救济款1.63万元。
1978~1984年,发放棉衣7600件,棉被8142条,救济款3.60万元。
1988年,发放棉被1501条。
1989年,发放棉被1500条,救济款0.25万元。
1990年,发放棉被1553条,棉衣24件。
火灾救济
1956~1963年,全县发生火灾128起,烧毁房屋970余间,死1人,伤13人,政府救济42起,合计22.08万元。
1962年4月26日上午11时,县运输公司“永机8号”轮船发生炸药失火事件,烧死、淹死56人,烧伤3人,政府发放安葬费8801.78元,支付药费3292.16元,救济费4396元。是年全县发生火灾20起,烧毁房屋305间,受灾118户450人,死伤各1人,财产损失约14万元,除发动社会互救外,政府救济灾民5880元。
1966年,全县发生火灾21起,烧毁房屋233间,134户491人受灾,政府拨款1.8万元。拨放木材100立方米救济灾民。
1967年,有150户遭火灾,政府救济0.9万元。
1970年,全县59户255人遭受火灾。烧毁房屋105间,政府拨款5000元、拨放木材100立方米救济灾民。
1971~1978年,全县发生火灾193起,烧毁房屋1016间,死11人,伤7人,政府发放救济款14.03万元、木材1050立方米。
1979年,发生火灾41起,烧毁民房261间,政府拨救济款1.14万元、木材77.46立方米,棉被32条、衣服60件。
1980年,发生火灾69起,烧毁房屋435间,276户1338人受灾,政府拨救济款1.61万元、木材100立方米。
1981年,发生火灾59起,烧毁房屋565间,发放救济款2.6万元。溪下乡金山村一村民一家6人,烧死5人。
1982年,发放火灾救济款1万元。
1983年,发生火灾48起,烧毁房屋274间,死8人,伤6人,损失粮食150.5吨,烧死家畜26头,政府发放救济款3.02万元、木材149.1立方米。
1984年,发生火灾59起。烧毁房屋约200间,死5人,伤6人,196户339人受灾,损失粮食103.2吨,烧死家畜93头。政府发放救济款3.42万元、木材148.8立方米、棉被96条、被套12条、棉衣159件。
1985年,发生火灾57起,烧毁房屋295间,216户976人受灾,灾后205户已经参加家财保险,得到理赔150.66万元,国家救济4.29万元、棉被87条、棉衣40件。
1986年,发生火灾70起,230户受灾。政府发放救济款40.02万元,各类衣服100余件。
1987年,全县132户、915人遭受火灾。其中渠口乡豫樟村1月12日发生火灾,2个小时烧毁民房24座、113间,受灾71户、290人,死1人,损失50余万元,除24户灾民已经参加家庭财产保险得到理赔外,其余由政府拨放救济款3.77万元、粮食52吨、衣服3000余件予以救灾。
1988~1990年,全县共发生火灾165起,烧毁民房310间,政府拨救济款9.62万元,衣服1万余件。
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
1961年至1965年6月,永嘉县精减退职下放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2840人,其中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1250人。1965年6月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精减退职的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规定对1961年至1965年6月9日期间精减退职的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并发给一次性退职补助费的职工,现在全部或大部丧失劳动能力,或年老体弱,或长期患病影响劳动能力较大而家庭生活无依靠的,由当地民政部门按月发给本人原标准工资40%救济费,医药费补助三分之二。对不符合原工资40%救济而家庭生活困难的老职工给以定期定量救济或临时补助。1979年,享受原标准工资40%救济的54人,年救济金额19321元,定期定量救济22人,年救济金额2040元。之后,救济标准经多次调整逐次提高。至1990年,享受原标准工资40%救济150人,年发放救济金93000元,定期定量救济573人,年发放救济金259000元。1980~1990年,共发放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费260余万元。
原国民党军政人员救济
1981年,永嘉县对36名永嘉籍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先后分四批给予一次性社会救济,发救济款5490元,其中17名予以定期定量补助。1984年,对6名原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宽释人员发给生活困难救济900元,其中5名予以定期定量补助。另外,对5名台属困难户发放救济款1380元,其中4名予以定期定量救济。
贫病医疗减免
贫困病人医药费减免始于1964年。病患者住医院治疗后,无力支付全部医药费,由患者提出申请,经当地政府证实,报县民政部门批准,给予减免,1964~1985年减免医疗费50余万元。1986年开始,贫困医药费减免切块包干到各乡镇财政,贫病医疗减免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办理。
1988~1990年,收容麻疯病患者1名,每年支付药费500元,收容精神病患者3名,转送外地医院,支付生活、医疗费等10864元,粮食702公斤。
收容遣送
建国初期,县府在县城郊(今鹿城区)杨府山建立收容机构,由县民政部门负责对在解放战争中流入县内的散兵游勇、难民流乞和积习难改的游荡分子进行收容、遣返和安置工作。1959年夏荒,全县约有2000余人外流到江西、福建等地。县人民委员会会同民政科派员在江西万年、上饶、乐平和福建福安、南平、浦城等地设立工作组,动员外流人员返乡,至1961年6月,动员480余名外流人员回乡。至1990年底,全县共遣送外地流入人员177人,花遣送经费7025元。
第三节 扶贫
建国前,不少人逃荒、乞讨或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人民生活非常贫困。民国37年(1948),县长陈文在述职报告中说:“县内有一半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
建国后,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贫困问题。建国初,全县广大贫下中农在土改中分得土地,通过生产自救,群众互助和国家救济,保障基本生活。1956年以后的三年中县府发放救济扶助费60.8万元作为农村特困户入社股金或购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1959~1962年,县人委下拨6.1万元社会救济款,支持贫困生产队发展农副业生产,解决五保户、贫困户生活困难。1964年,县人委从社会救济款中拨出3.2万元作为无息贷款,拨出5.5万元作为低息贷款,支持生活困难的贫下中农发展家庭副业。1965年,从社会救济款中划出11万元作为贷款进行重点扶贫。20世纪80年代,沿江平原一带凭借良好的地理条件,发展商品经济,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北部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制约,经济严重滞后,贫困依然严重。1980年2月,县革委会会同民政部门在中塘乡进行扶贫工作试点。是年,建立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区、乡(镇)相继成立扶贫工作机构,开展综合扶贫,并确定“四扶四不扶”原则(扶底子薄家庭;扶主要劳力死亡的家庭;扶主要劳力长期患病或残废的家庭;扶遭天灾人祸的家庭。不扶游手好闲不劳动者,赌博、不务正业者,不扶挥霍浪费者,不扶超计划生育经教育不改者)。同时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手工业和运输业,解决贫困户吃、穿、住困难。进而采取兴办经济集体,开展横向联系,组织科技培训等方式,救济工作由“输血”改为“造血”,力图从根本上治贫、治愚。经几年努力,人民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但因原有基础薄弱,扶贫任务显得十分艰巨。据1983年调查,全县有严重困难户13000户65000人,其中外出讨饭500多人,缺衣少被21650人,栖身祠堂、庙宇或借租住房9800户。至1984年,共投放扶贫资金35万余元,化肥136吨,脱贫3523户。其中1984年全县发放扶贫款24.57万元,给困难户拨放补助化肥89吨,发放低息贷款35万元,减免农业税52万元,减免粮食征购任务2275吨,为680户贫困户免费治病。是年10月15日开始,对4017户贫困户家庭财产实行集体保险,每户500元,合计保险额200.85万元,由县民政部门支付保险费200.85元,保期一年,使家庭财产保险与扶贫相结合。
1984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永嘉县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1985年10月,省民政厅厅长于国强来永嘉协助制订农村扶贫规划,深入下寮、鹤盛、五〓、朱涂、鲤溪、溪口等贫困乡调查,在贫困户、烈军属、复退军人、专业户家中召开座谈会,指出贫困乡、村要发展多种经营,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主,走劳动致富之路,并在五〓乡进行试点。是年,县人民政府发放扶贫款42.25万元,扶持2099户贫困户。民政部门为5344户贫困户实行家庭财产保险,每户保险额1000元,共计534.4万元。县农业银行采取“一行一乡、一所(农行营业所)一社(经济联合社)、一社(信用社)二户”的扶贫方法,当年发放扶贫贷款2321万元,促进贫困山区经济发展。
1986年12月23日,东海舰队37502部队运送衣服7000余件,给永嘉贫困山区缺衣者御寒。是年,县发放扶贫款40.35万元,民政部门集体承保贫困户8002户,家庭财产保险额共计800.2万元。
1987年,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五一温饱工程”,即一家一亩稳产田,一家一头商品猪,一家一亩水果林,一家输出一劳力,一村兴办一个厂(场)。下拨扶贫资金23.23万元,扶持29个村1977户贫困户发展商品生产,其中扶持养殖业697户,种植业1109户,商业57户,加工业35户,手工业42户,运输业17户及联合体20户。当年,有46.4%的贫困户相继脱贫致富。另外在实行综合扶贫中,县各部门向贫困乡、村投放140万元扶贫资金。县农业银行、农业委员会、粮食局等部门帮助贫困地区建立5个水果、食用菌基地,扶持2000多户贫困户。县财税部门还减免贫困户农业税111万元。
1984~1987年综合扶贫中,县财政拨款641万元,修建各乡村校舍共562所。扶持200名贫寒子弟参加中国农业函授大学学习科技知识,共拨发扶持款2070元。四年来国家发放扶贫款115.00万元,扶持6076户,全县有2053户贫困户脱贫。
1988年1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民政部、中央政策研究室联合调查组,到在岭头乡岭南村对6户贫困户进行重点慰问,了解扶贫情况。是年,全县发放扶贫款38.75万元,扶持贫困户1453户。1989年,发放扶贫款29.83万元,扶持贫困户1434户。
1990年,发放扶贫款59.55万元,扶持贫困户1532户,当年脱贫519户,脱贫率达33.9%。同年,县农业银行继续采取“一行一乡,一所一社,一社二户”扶贫方法,全年累计发放扶贫贷款491.07万元。
1984年以来,由于实行扶贫与救灾、救济与保险、有偿扶持和无偿扶持、生活救济与发展商品生产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至1990年底,全县已有13327户脱贫。建成公路613.28公里,机耕路131条306公里,民间桥梁265座,90%以上住房安装上电灯,并入电网乡镇51个,占86.4%;建成农村自来水厂246座,直接受益30余万人,受益率40%。农民人均年收入由1984年144元提高到433元。1990年,县民政局被评为省扶贫先进集体,郑九足、肖正光被评为省扶贫先进个人。但由于县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全县尚有0.6万户2.6万人未脱贫。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