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4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堡
分类号: E145
页数: 3
页码: 932-9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县城堡的情况,包含了城垣,寨堡的介绍。
关键词: 城堡 设施 永嘉县

内容

城垣
  县境各地凡较大村庄都筑有城围。今大部分已拆除,仅留屿北、廊下、花坦、芙蓉等少数几处。
  鹿城城垣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由著名学者郭璞选址营建,城墙北倚瓯江,东负华盖山,跨山筑城,名为“斗城”。后梁开平年间(907~910),吴越国钱镠之子钱元瓘征用民工增筑内城,称为“子城”。旁通壕堑,周3里15步,同时修固外城,称“罗城”。宋、元时屡经修筑,明初倭寇攻城,城楼被毁。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温州卫指挥王铭增修城围。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城围周围18里,高3.5丈。城设七门:东为镇海门(即石窟门,或称东门);南为瑞安门(即大南门),又有永宁门(即小南门);西南为来福门(即三角门);西北为迎恩门(即西郭门),又有永清门(即麻行门);北为拱辰门(即朔门)。每个城门外增筑一道半圆形城墙,叫月城(又称瓮城)。城上有四个楼,即东楼(华盖楼)、西楼、南楼、北楼(临圃楼)。四周有多处敌台、警铺。东西城外有壕,各长670.5丈;北临瓯江,南濒大河,长500丈,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均进行过增修。直到民国时期,因城市发展需要,城门和城墙均被拆除,至民国34年(1945)城围全圮。“子城”之谯楼(在今鹿城区鼓楼街)尚存。
  廊下城垣 南宋德祐二年(1276),朱孟善为抵抗忽必烈军,发动族众筑成。城垣沿溪而筑,长1500米,高7米,底宽8米,内设三级,全部由溪石砌成。
  枫林城墙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1851~1862)建成。城绕枫林村一周,长3000余米,底宽2米,高3米,每隔5米设置枪眼。东西南北开13个城门,城门上各筑炮楼一座。建国后拆除,仅留北面曲阜门。
  寨堡
  清德宗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沿海有寨堡九处,宁村寨城、永昌堡、永兴堡较为著名。
  宁村寨城 在县城东50里(今瓯海县海滨镇西南部),扼瓯江海口。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为防倭寇建造,当时置宁村千户所,清初改为寨。城周2000米,四门各设敌楼一座,碉台二座。每门城墩上置炮台一座,料马台二座。城内有七星河和城外护城河相通。南门外至东城郭辟有校场,设有演武厅。现城已圮,残存部分旧基。
  永昌堡 在县城东50里二都英桥里(今瓯海县永昌镇新城村),距宁村寨城10里。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进士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为防倭寇,倡议并集资兴建,次年建成。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拆除,后又修复,称为新城,城呈长方形,城周五里,凡860余丈,高2.5丈,厚1.25丈。有水陆门各4座,设敌台12座,负山向水,四面控带河水。现城堡基本完整,当年抗倭楼橹、炮台遗址犹存。
  永兴堡 又名永嘉堡,在县城东南55里二都海口(今瓯海县永兴镇),本煮盐坛地,因该地屡遭倭寇焚掠,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盐御史凌儒用众议筑城以防,俗称“老城”。城周4里,凡720丈,高2丈4尺,厚1丈3尺,有陆门6座,水洞2个。今圮。
  西楠溪,古时寨堡林立,现今以寨为名者有数百处之多。如桐州乡埭头村龙涧寨、大坳寨、后山寨、大皮剪寨、寨底寨、旗园寨、九罗寨;下寮乡下寮村有下寮寨、麻溪寨、鱼师湾寨等。现今寨墙、寨门遗迹尚存者有青峰山浦石寨、渠口凤凰寨和永宁山上一批寨堡;南宋末陈虞之筑芙蓉寨,石兴祖围剿农民军林大年,“招安楠溪山寨归农者三万余户”,留下更多寨堡;元末,楠溪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占山建寨,据《两源陈氏大宗族谱》记载,当时仅小源陈国贤剿灭杜仲光、潘贤九两支农民武装,就摧毁50余所山寨;清初,统治阶级为防御何兆龙农民军,各地组织民团,设营立寨,后来在太平军进攻县城时,各地又筑一批寨堡。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