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政事纪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46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政事纪要
分类号: D035.1
页数: 5
页码: 880-8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县政事纪要的情况,包含了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执行“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等。
关键词: 永嘉县 政事 纪要

内容

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
  肃匪镇反 1949年5月,双溪县民主政府初建,时境内土匪、特务四处骚扰破坏。为巩固人民政权,举办双溪县青训班和党训班,培训人员,为公安局、司法科等部门及区、乡充实骨干力量,发动群众斗争恶霸,对全县185名恶霸进行1017次斗争。10月,永嘉县大队配合浙江警备旅二团三营在永嘉、缙云两县开展联合剿匪,经过三年多军民同心协力艰苦追剿,歼灭吕炼荣、麻寿宽、陈时畴、王子辉几股土匪。1952年2月后,县人民政府逮捕一批匪首、惯匪、恶霸地主、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县人民法院公开审判反革命分子895人。此后,政权巩固,社会安定。
  土地改革 1950年10月,县府派工作组去雄溪、三垟、古庙三乡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随后,各区、乡、镇相继开展,至1952年1月,土改工作胜利完成。在土改运动中召开斗争大会464次,40多万人次参加,共斗争不法地主467人。划定阶级成份,没收地主土地,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贫下中农和雇农。给农民制发《土地房产所有权证》,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稳定物价 建国前,永嘉人民连遭十余年通货膨胀之苦。建国后,县府着力恢复工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需求。1949年6月,开始发行人民币,限期兑换“金圆券”,严禁以银元买卖货物,打击金银投机,取缔地下钱庄,控制粮食市场,执行统一价格,征购和抛售重要物资,调集粮食、棉纱、棉布、食盐等生活必需品,惩处抢购囤积物资的奸商。1950年3月,政务院公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县财政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体制,严格控制编制,减少行政开支,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对工厂、企事业单位职工实行粮、油、盐等平价配售,有效地控制市场物价上涨。
  农业合作化 土地改革结束后,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县府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于1952年在试点成功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开展生产互助合作运动。1953年开始试办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至1955年春初级社发展到827个。在办初级社的同时,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1月,全县有高级社3个,至年底发展到575个,入社农户86267户,占总农户95.3%,农业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统购统销 1953年11月,永嘉县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粮食实行计划收购计划供应。12月上旬,设立粮食办公室,把当年14739.7吨粮食统购任务分配到各区、乡,是年实购粮食17145吨。同年实行食油统购统销。9月6日对棉布实行计划凭票供应,棉布批发业务由国营商业统一经营。1955年8月,国务院颁布《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永嘉农村开展粮食定产、定购、定销到户工作,到11月底完成任务。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一直实行到1985年,以后改为合同定购。
  完成“一五”计划 永嘉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实施顺利,至1957年底提前和超额完成。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389万元,比1952年增长52.38%。工业、手工业生产提前13个月达到“一五”计划指标,截至1957年底,工业总产值1027万元,比1952年增长69.47%,手工业总产值198.03万元,比1952年增长130%。粮食产量126375吨,比1952年增长36.65%,平均亩产提前10年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指标。全民基本建设投资额五年共计104万元,新建造船、化工、粮油加工等4家企业,扩建陶瓷、机械等11个工厂。人均收入稳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执行“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
  1958年8月,永嘉县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一个以大办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县迅猛展开,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哄而起。到处伐木烧炭供给小高炉土法炼铁,破坏山林,劳民伤财。开展亩产“千斤麦、伍千斤谷、万斤番薯”高产竞赛、放“高产卫星”,导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一时商品供应紧张,物价飞涨,造成三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人民群众饿病逃荒。
  遭受严重困难教训后,中共中央着手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次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县人委于1960年冬全部解散农村公共食堂,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做法,进行清理退赔。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基本建设投资,降低重工业比例。稳定市场,改善供应,对主要农副产品坚持统一派购,并采取议购、奖售、换购等措施,调动农民投售农副产品积极性。调整教育事业,裁减师范、农校、县第八初级中学3所学校,减轻经济负担。通过调整,扭转经济严重困难局面。196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98%,此后连续四年获得丰收。至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25885吨,创建国16年来最高纪录。工业内部比例逐步趋向协调,轻工业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196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374万元,比1957年增长33.78%,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8.43%。国民经济发展走上正常轨道。
  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经济遭受破坏永嘉县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运动开始后,政府各级领导被揪斗游街示众,机关瘫痪,社会秩序混乱。1967年3月,成立永嘉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代行政府职能。1968年12月,成立永嘉县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取代原中共永嘉县委、永嘉县人民委员会职权,但职能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校停课,工厂停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践踏,武斗不止,全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全县财政由1965年的401万元降到1976年155万元,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65年的264公斤降到1976年的181公斤,人均收入从1965年的161元降到1976年的126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贯彻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农业学大寨”决定。1967年冬,开始推广大寨式评工记分办法,批判“工分挂帅”,鼓吹平均主义。1970年6月,永嘉县组织一批农村干部到南堡、上旺大队学习“农业学大寨”经验,进一步开展学大寨运动。1971年元月,永嘉县革委会组织全县生产大队以上干部800多人到溪垟公社凤岙大队、茗岙公社岩山大队学习“农业学大寨”经验,并多次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组织工作队下乡,开展普及大寨县运动。1974年,温州地委决定学习永嘉县里湾潭大队“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革命精神,“农业学大寨”同开展“批林批孔”挂钩,把发展农业生产当作“唯生产力论”批判,取消自留地,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并利用“农业学大寨”开展人为阶级斗争,推行极左政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1970~1975年,全县粮食产量逐年下降,1975年比1970年粮食产量减少29155吨,农业总产值减少1342万元,下降19.54%。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贯彻“改变北煤南运”指示,1970年春成立永嘉县夺煤指挥部,发动干部群众上山找寻,乱挖乱采,历时二年余,耗费人力财力,效益全无。
  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永嘉县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1956年,中共永嘉县委在永嘉试行包产到户,虽遭批判夭折,而自发的“包产到户”在永嘉农村始终没有消失过。1979年,永嘉县在白泉乡进行“包产到户”试点,当年收到明显效益。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在永嘉传达贯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遍及全县,有力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198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950万元,比1978年增长52.19%,粮食产量达到213490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并迅速扩展到林业、畜牧业等其他行业。继后又改革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放开农副产品价格,允许多渠道流通,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村商品经济得以空前发展。
  发展乡镇企业1977年,永嘉县革委会从抓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着手,注重发展社队企业,建立社队企业管理局,加强社队企业领导和管理。1982年,县府为拓宽社队企业发展面,提倡发展专业户、重点户。中央(1984)1号、4号文件下达后,改社队企业局为乡镇企业局,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广泛重视。1985年,永嘉县制订《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并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现场办公,解决农民办企业报批难、领证难、开户难,调动农户发展商品经济积极性。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7152万元,比1978年增长6.55倍。1988年,转向引导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配套生产,创名优产品,努力使企业上等级、上水平,向专业化发展。至1990年底,乡镇企业形成机械、建工、建材、轻化、冶金、食品等工业体系。是年,总产值5522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4.03%,产品运销国内外,成为国民经济长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发展市场经济 1978年后,永嘉实行改革开放,沿江乡村家庭工业蓬勃发展,先后形成桥头钮扣、桥下教玩具、黄田小商品、瓯北阀门等专业市场,各集镇都开辟有商业街或商业区。号称“东方第一大钮扣市场”的桥头钮扣市场,场内店摊林立,商贾云集,有近万桥头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百货商场中承包商场柜台销售钮扣,销售量占全国同类销售量的85%以上。至1990年,全县有专业市场27个,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大为活跃。1983年4月,信用社首先实行利率浮动,后在各大金融机构推开。1988年,先后开设永嘉县光明城市信用合作社和瓯北金融服务社,为乡镇企业提供存贷款方便。同时,设立典当、证券业务代理处。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后,技术走向市场,有偿转让、技术转让、开发、服务、咨询等技贸活动逐渐展开。至1990年,建立技贸机构12个,签订技术合同22个,开发转让成功后效益显著6个,获奖者6个。市场经济对永嘉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加强城镇建设 1980年后,先后建成上塘、清水埠、桥头3个建制镇。1985年后,又将碧莲、枫林、岩头、岩坦、桥下、巽宅、乌牛、沙头、江北(江北乡与清水埠镇合并改称瓯北镇)9个乡改为建制镇,至1990年底,全县有建制镇11个。1980年开始,全县11个建制镇先后进行总体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至1990年底,城镇建设投资7.15亿元,群众集资4.38亿元,占61.3%。建成房屋158.77万平方米,新建和修建主要街道27条,桥梁9座;新建和扩建自来水厂9座,日供水1.2万吨。上塘、瓯北、桥头3个县属镇的供排水、交通邮电、电力、文教体卫、环境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日趋配套完善。岩头、桥下等9个区属镇的公共设施也有较大改善。城镇已成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地,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至1990年,全县41.88万劳动力中,有7.72万人转向第二产业,9.89万人转到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结构产生很大变化。上塘、瓯北、桥头3个镇基本实现工业化、经济商品化、生活城市化。
  建设基础设施 1978年开始,永嘉县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实行倾斜政策。先后建成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减轻水旱灾害。1984年7月,建成110千伏黄田变电所。至1988年,有35千伏变电所4座,同年并入华东大电网,结束小水电自发自供封闭式发供电历史。1988年,实现乡乡通公路,县城上塘镇公路西通缙云县,北到仙居、黄岩,南与104、330国道线相接,汽车直达全国各地;1984年,电话进入全国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1992年,开通无线寻呼,引进程控电话1.3万门,建成开通390线,实现数字联网,邮电业务年总收入1490.16万元,位列全国邮电百强县第77位。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推动永嘉进一步对外开放。
  普及初等教育 1985年10月,县人民政府提出普及初等教育,作出对学校领导班子、师资质量、网点布局、办学条件统筹安排,并组织力量深入乡镇逐校落实,分期实现。198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验收,认定全县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毕业率与普及率达到规定要求,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
  实施科技兴县 1978年开始实行科技评奖。1988年制定《永嘉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科技进步奖申报、评定及奖励等级、奖金、证书等内容与要求。1989年,县人民政府作出“科技兴县”战略决策。1979~1990年,全县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目17个,市、厅级成果奖59项。1986年开始申请专利权,1986~1990年申请专利权38项,经申请授予专利权37项。增产值2550万元,利税540万元。
  实施计划生育1963年3月,开始宣传实行计划生育。1982年10月,开展第一次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扭转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局面。至1990年,全县共进行9次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人口再生产向少生优育方面发展,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好势头,旧的生育观念得以逐步转变。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