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编 党派 社会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426
颗粒名称: 第十六编 党派 社会团体
分类号: D665;D638
页数: 51
页码: 791-841
摘要: 本编记述了永嘉县的党派和社会团体,其中包括了中国共产党永嘉县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永嘉县地方组织、中国农工民主党永嘉县地方组织等。
关键词: 党派 社会团体 永嘉县

内容

民国13年(1924)秋,中国共产党中央指派谢文锦(潘坑乡潘坑村人)来永嘉县城(今温州鹿城区)宣传革命,筹建党组织。12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立,随即组织领导工人、农民、学生、妇女等运动;同时发展党员,扩大队伍。16年(1927),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书记陈仲雷被捕,党组织遭受国民党严重破坏。17年(1928),成立中共永嘉县委,此后二年相继发动农民暴动,组织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20年(1931),中共温州中心县委书记朱绍玉、前任书记王国桢相继被捕,至年底永嘉境内各区委被破坏殆尽。27年(1938),重建中共永嘉县委。32年(1943)10月,县委书记范亦宸等叛变,党组织再遭重创。此后有中共瓯北县委、瓯北中心县委、江北地区党务指导委员会、楠溪特派员、楠溪区委、楠溪中心区委、双溪县委等建制,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仆后继。1949年9月,建立中国共产党永嘉县委员会,领导永嘉人民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83年,中国农工民主党永嘉县小组在上塘镇成立,1985年建立支部委员会,1989年升格为永嘉县委员会。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8月,宋左亭、萧桂到楠溪组织哥老会,徐殿灼、陈叔平组织1000余人,进行反清斗争。清末,永嘉籍戴立夫等人在境内发动反清。民国14年(1925),中国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成立,开展打土豪、“二五”减租等斗争。16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为“溶党于团体”,组织多种多样社会团体。与之针锋相对,共产党也建立各种社会团体,配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作出了贡献。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永嘉县地方组织
  第一节 组织建立与发展
  民国13年(1924)秋,中共中央派谢文锦回永嘉县城(今温州鹿城区)宣传革命,筹建党组织。第一批入党的有胡识因、郑恻尘、林平海、庄竞(琴)秋、胡惠民5人。12月,在县城新民小学成立中国共产党温州独立支部(简称温独支),书记胡识因,由中央直接领导。次年8月,改由中共上海区委(又称江浙区委)领导。温独支成立后,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妇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在运动中发展党员25人。16年(1927)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5日凌晨,温独支书记陈仲雷和成员苏中常(渊雷)、戴树棠在国民党县党部内被捕,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温独支部分成员从县城转向农村,继续坚持革命活动。
  民国17年(1928)1月,中共浙江省委派郑馨来县城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整顿、恢复、重建党组织。是月下旬,建立中共永嘉县委。18年(1929)4月,中共永嘉县委改为永嘉中心县委,直属中央领导,永嘉中心县委领导永嘉县各区区委和温属各县党组织。11月,中心县委领导和发动西内、钟山、承化等84个村庄4000多农民暴动,全县组织成立20多支农民武装队伍。19日,在西内区溪下村成立浙南红军游击队和浙南革命委员会。19年(1930),党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到6月全县有12个区委,125个支部,1200名党员,其中七区、八区、九区党员绝大多数参加了红军。6月,永嘉中心县委改称为永嘉县委,8月下旬撤销永嘉县委,成立永嘉县行动委员会,9月底撤销永嘉县行动委员会,恢复永嘉县委。12月上旬,浙南特委遭受破坏,建立温州中心县委,领导瑞安、平阳县委、永嘉各区委和乐清区委。19年(1930)9月,国民党军队万人“围剿”红十三军,红军损失惨重。20年(1931)10月16日,温州中心县委书记王国桢在飞云江渡口被捕,12月10日在城区松台山麓被杀害,永嘉县各区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员和红军有的被捕杀害,有的离乡外逃,有的潜伏隐蔽,革命转入低潮。
  民国26年(1937)4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指派黄先河组织闽浙边临时省委白区工作团,在县城、近郊区、西楠溪开展党的工作。8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闽浙皖赣四省边区主任公署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协议。是月,白区工作团组织成立永嘉县战时青年服务团。10月,建立中共永嘉县战时青年服务团支部,11月,青年支部改为中共温州支部。27年(1938),相继建立中共温州(城区)市委、中共温州中心县委、中共永嘉县委,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重建、恢复和发展党组织。次年12月,中共浙南特委决定建立永瑞中心县委,指导永嘉、瑞安两县党的工作,中心县委机关设永嘉纸山(今瓯海县西岙、周岙一带),29年(1940)12月撤销。31年(1942),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2月8日破坏设在县城的中共浙江省委机关,逮捕书记刘英,反共气焰极为嚣张。为适应斗争形势,浙南特委决定将永嘉县的江北地区和江南地区分开,瓯江北岸地区建立瓯北县委。32年(1943)3月,浙南特委为加强江北括苍山地区党的工作,建立江北办事处,吴毓为主任,驻五〓、岭外、蓬溪、中堡等地,指导瓯北县委、乐清县委工作。10月,永嘉县委书记范亦宸、宣传部长薛天寿、组织部长夏巨鑫先后叛变,永嘉县瓯江南岸党组织全被破坏,北岸沙头、碧莲地区也遭受重大损失,其他各区党组织基本上保存下来。同月,国民党对瓯北地区发动武装“清乡”,瓯北县委按照“隐蔽精干”的指示,转移部分干部去浙东抗日根据地工作。在反“清乡”斗争中,开辟屿北、罗川、蓬溪、中堡和万山等20多个比较巩固的革命据点。至34年(1945)9月,瓯北县委下辖七区(沙头区)、八区(枫林区)、九区(岩头区)、十区(碧莲区)和五〓直属区委。
  民国34年(1945)3月,浙南特委决定成立中共瓯北中心县委,指导瓯北、乐清县委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浙南特委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于11月决定精减部队,撤销瓯北中心县委,成立江北党务指导委员会,指导瓯北、乐清(含玉环)党务工作,部队精减下来的主要骨干充实地区工作。同年12月至38年(1949)4月,中共乐清县委在陡门、廊下、花坦等地组建过两港区委。35年(1946)4月,撤销江北党务指导委员会,建立中共乐清中心县委,在原瓯北县委所属地区设江北特派员。36年(1947)8月,瓯北地区又设楠溪特派员。11月,中共乐清中心县委改为中共括苍中心县委,以屿北区为依托,开辟仙居、临海、黄岩边区工作,在括苍山区建立和扩大游击根据地。中心县委下辖山面中心区委、永乐黄边中心区委、楠溪区委。37年(1948)8月,括苍中心县委改楠溪区委为楠溪中心区委。38年(1949)4月,中共浙南地委决定改楠溪中心区委为中共双溪县委,驻地岩头。县委下辖枫林、溪口、碧莲、鹤盛、永临、罗浮6个区委、304个支部、3183名党员。
  民国38年(1949)9月,中共双溪县委改称中共永嘉县委,驻地从岩头迁到枫林。1950年6月,永嘉县委驻地由枫林迁罗浮龙桥村,12月迁温州市区九山。1956年5月,在温州市区召开中共永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县委。1958年8月,永嘉县行政区划变动,县委驻地从温州市区九山迁到上塘。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党员停止组织活动,县委处于瘫痪状况。1969年12月,成立永嘉县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1970年2月,建立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8月改称中共永嘉县核心小组。1975年12月,恢复中共永嘉县委至今。
  第二节 代表大会
  民国19年(1930)7月11日,根据浙南特委指示,召开中共永嘉县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县委。新县委由7名委员组成,李一龙当选为书记。
  建国后,从1956年到1990年底,中共永嘉县代表大会召开七次。
  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5月31日至6月5日,中共永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温州市城区召开,到会代表187人。听取和审议《县委七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目前形势和今后任务的报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讨论改变领导方法和作风问题。提出积极慎重吸收一批新党员,使每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都建立党支部;讨论确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年完成和制订第二、三个五年计划的远景规划。通过《关于今后工作任务的决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决议》、《关于永嘉县1956年至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纲要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永嘉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32人,候补委员7人,选出县委监察委员会委员11人和出席中共浙江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30人,一届县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出常务委员9人,书记1人,副书记4人。1957年8月,县委主要领导作了调整。9月,召开中共永嘉县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认真贯彻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关于1957年夏季形势指示》。补选县委委员4人。
  第二次代表大会
  1958年8月14日至18日,中共永嘉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温州市城区召开。到会代表256人,列席代表77人。听取和讨论《县委工作报告》、《今后任务的报告》、温州地委书记张一樵《关于当前农村工作形势的报告》和地委副书记李铁锋《关于当前整风问题》的专题报告。认真学习贯彻中共第八届二中全会和省委三级干部大会精神,总结二年来工作,制订第二个五年计划。通过《关于二年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任务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永嘉县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4人。二届县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出常务委员7人,书记1人,副书记3人。选出出席中共浙江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8人。在当时“大跃进”的形势下,这次会议提出的任务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指标过高,要求过急,导致浮夸风、瞎指挥、共产风泛滥,挫伤干部群众积极性。1959年4月,建立县委书记处。11月,在上塘召开二届二次代表会议,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继续深入开展党内整风和全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讨论确定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三年任务,研究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问题。通过《关于拥护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决议,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关于一年来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1959年至1962年任务规划的决议》,补选4名县委委员。
  第三次代表大会
  1963年1月10日至14日,中共永嘉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上塘召开,到会正式代表256人,列席代表51人。听取和审议《关于县委工作总结报告》、《关于今后任务报告》、《关于四年来党的监察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这次会议认真贯彻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总结二届代表大会以来县委工作经验教训。大会通过《关于县委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决议》、《关于四年来党的监察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永嘉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1人,候补委员3人,选举出席中共浙江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7名。三届县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出常务委员10人,书记1人,副书记3人。同时,撤销县委书记处。
  第四次代表大会
  1980年4月4日至6日,中共永嘉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上塘镇召开,到会正式代表496人,列席代表16人。听取和审议《县委工作报告》,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总结永嘉县第三届党代会以来17年经验教训,选举产生中共永嘉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9人,候补委员4人。四届县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出常务委员10人,书记1人,副书记5人。
  第五次代表大会
  1984年6月11日至13日,中共永嘉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在上塘镇召开,到会正式代表383人,列席代表23人。听取和审议《振奋精神,勇于改革,全面开创永嘉工作新局面》的县委工作报告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议》,作出并通过《关于中共永嘉县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永嘉县纪律检查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永嘉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8人,候补委员4人。五届县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出常务委员9人,书记1人,副书记2人。选举产生中共永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人。选出出席温州市第五届党代会代表38人,候补代表4人。
  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7年4月7日至10日,中共永嘉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在上塘镇召开,出席代表393人,列席代表46人。听取和审议县委关于《团结一致,改革创新,振兴永嘉,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和县纪委关于《加强党的纪律,搞好党风建设,保证改革与建设的顺利发展》的报告,通过《关于县委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县纪委工作报告的决议》,讨论确定今后三年全县发展国民经济奋斗目标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永嘉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9人,候补委员4人,县纪委委员18人。六届县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出常务委员9人,书记1人,副书记2人。
  第七次代表大会
  1990年4月7日至10日,中共永嘉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在上塘镇召开,到会代表283人,列席代表35人。听取和审议县委关于《振奋精神,艰苦创业,为我县的稳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和县纪委工作报告,并作出相应决议。大会认真回顾总结前一届县委工作,提出今后三年全县各级党组织的根本任务:稳定大局,同舟共济,艰苦拼搏,开拓奋斗,形成一个上下团结、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经济繁荣的新局面。选举产生中共永嘉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7人,候补委员2名,县纪委委员13人。七届县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出常务委员9人,书记1人,副书记2人。
  第三节 县委机构
  工作机构
  民国13年(1924)12月至16年(1927)4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设书记。17年(1928)1月建立中共永嘉县委,到18年(1929)4月改为永嘉中心县委,设书记、常务委员。次年6月,永嘉中心县委改为永嘉县委,取消常委会制。27年(1938)11月,中共温州中心县委撤销,建立中共永嘉县委,设书记、副书记、委员。31年(1942)3月,建立瓯北县委,设书记、委员。35年(1946)4月,浙南特委决定成立中共乐清中心县委,指导乐清、瓯北党的工作,建立常委会制,设书记、常委、执委,在原瓯北县委所属地区,设江北特派员。38年(1949)4月设中共双溪县委,9月改称中共永嘉县委,常委会设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1950年6月,县委不设常委会。设书记、第二书记、第一副书记、第二副书记、委员。1954年7月,恢复常委会制,设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二、三副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1956年6月,选举产生常委会,设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1959年4月,建立书记处(1963年1月撤销),常委会设第一书记、书记处书记、常委会委员。1966年6月中旬,“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委职能逐步丧失,1968年12月成立永嘉县革命委员会,行使县委、县人民委员会职权;1970年2月,建立永嘉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8月改称中共永嘉县核心小组,设组长、副组长、组员,行使县委职权。1975年12月,重建中共永嘉县委,恢复常委会制,设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
  区委
  民国17年(1928)1月,中共永嘉县委设会昌、膺符、永强、孝义、钟山、西内6个区委。19年(1930)5月,设西内、会昌、钟山、永安、临江、龙沙、膺符、孝义、永强、水东、水西11个区委,后会昌分为两个区委。27年(1938)11月,设立城区、西楠溪中心区委、郭溪、纸山、永强5个区委。其中西楠溪中心区委下辖七区(沙头)、八区(枫林)、九区(岩头)、十区(碧莲)4个分区,设负责人、特派员。31年(1942)3月,中共瓯北县委设沙头、枫林、岩头、碧莲4个区委和五〓直属区委。34年(1945)9月,设枫林、岩头、永青边地区3个区委和楠溪党务工作组,设负责人、特派员。同年11月至次年4月(1945.11~1946.4)设枫林、岩头、永青边地区3个区委,设负责人。35年(1946)4月,中共江北(楠溪)特派员下设蓬溪、屿北2个区委,设书记、委员和五〓地区,设特派员。37年(1948)8月,中共楠溪中心区委下设蓬溪、廿四垄、屿北、五〓4个区委,设负责人、书记、委员。38年(1949)4月14日,中共楠溪中心区委改为中共双溪县委,设鹤盛、溪口、枫林、永临、碧莲、罗浮6个区委,设书记、委员。同年6~9月建立永强、梧埏、三溪、藤桥区委,8月撤鹤盛区委,增设沙头区委。1950年5月,增设渠口区委,共设11个区委。1953年4月,溪口区划为岩头、岩坦两个区;枫林区划为枫林、鹤盛两个区;碧莲区划为碧莲、四川两个区;藤桥区划为藤桥、西岸两个区。设永临、罗浮、沙头、碧莲、四川、岩头、岩坦、枫林、鹤盛、渠口、永强、三溪、梧埏、藤桥、西岸15个区委。1956年4月进行并区并乡,梧埏、三溪、罗浮3个区撤销,所属各乡由县直属领导;西岸区并入藤桥区,岩坦区并入岩头区,鹤盛区并入枫林区,四川区并入碧莲区。渠口区撤销,其所辖各乡分别划归碧莲区和沙头区,全县设永强、藤桥、永临、沙头、枫林、碧莲、岩头7个区委。同年9月,恢复三溪、梧埏、罗浮3个区。并将鹤盛区、岩坦区、四川区分别从枫林区、岩头区、碧莲区分出设立。同时将原枫林区并入岩头区。调整后,县委下辖永强、三溪、梧埏、藤桥、永临、罗浮、岩坦、岩头、鹤盛、碧莲、四川、沙头12个区委和永中、瞿溪2个直属镇委。1958年8月,县治由温州九山迁至上塘。9月,经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永强、梧埏、三溪、藤桥4个区和永中、瞿溪2个镇划归温州市管辖,至此,县委下辖8个区委。10月,撤区镇,成立11个人民公社党委。1961年10月,恢复区委建制,设永临、罗浮、沙头、碧莲、四川、岩头、岩坦7个区委。1969年9月,改区委、区公所为区革命领导小组(11月称区革委会),次年5月建立区党的核心小组。1977年2月,恢复区委。1990年底,设永临、罗浮、沙头、岩头、岩坦、碧莲、四川7个区委。区委一般由5~11名委员组成,设书记、副书记。
  基层党委 党组
  镇委 1950年5月,建立永中镇、瞿溪镇镇委,直属县委领导。1956年4月撤销,9月恢复。1958年9月,永中镇、瞿溪镇划归温州市管辖。1959年10月,建立上塘镇委,直属县委领导,1961年上塘镇委改为上塘镇人民公社党委,1980年9月复称上塘镇委。1982年4月,建立清水埠镇委(1989年改称瓯北镇委),直属县委领导。1982年5月,建立桥头镇委(1985年7月改为县直属镇)。1984年,改岩头、枫林人民公社党委为镇委。1985年,改桥下、碧莲乡党委为镇委。1986年,改岩坦、巽宅乡党委为镇委。1988年,改乌牛乡党委为镇委。1989年,改沙头乡党委为镇委。至1990年,县委直属镇委3个,区委辖建制镇镇委8个。镇委由6~9名委员组成,设书记、副书记。
  乡党委 1949年5月,乡设党支部,至1956年9月,全县设105个乡党支部。1958年10月,改乡党支部为生产大队党总支。1959年,改称管理区党总支,共71个。1961年10月,改管理区党总支为人民公社党委,共58个。1984年3月,改人民公社党委为乡党委,至1990年全县共47个乡党委。党委由5~9名委员组成,设书记、副书记。
  党组 县人民政府机关建立党组。1954年12月,建立财贸党组。1956年12月,撤销财贸党组,建立县人委、政法、文化、税务局、采购局、粮食局、农林水利局、县供销合作社8个党组。1960年4月,党组设置进行调整,设县人委、政法、文卫、工业、手工业、交通邮电、农林水、财政金融、粮食局、商业局9个党组。1961年9月,增设计划经济委员会、邮电局、工业局、手工业局4个党组。至此,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共设13个党组。1962年9月,党组设置再次调整,设县人委办公室、政法、文卫、工交局、手工业局、农业水利局、税务局、财政局、商业局、县供销合作社、粮食局11个党组和邮电局党总支。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党组无法开展正常工作。1970年2月成立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嗣后,县革委会所属的各委、办、局先后建立党的核心小组。1977年12月,县直属单位党的核心小组改称党组,至1979年县委直属政权系统党组27个。1981年开始,部分党组改为党委或党总支。此后,党组随县委机构变化而相应设立。至1990年底,县机关共设33个党组,党组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成员2至5人。
  第四节 党务工作
  建国后县委主要工作
  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5月至1956年底,中共永嘉县委领导建立各级政权,领导全县人民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武装匪特,进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956年春,县委在燎原社开展包产到户试点,试点工作获得成功,农民拍手叫好,以燎原之势在全县迅速推广,1957年3月8日被明令禁止。8月开始,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开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运动。1957年2月开始整风,接着转为反右派斗争,造成严重扩大化。1958年8月24日,中共永嘉县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1958年实现各项工作全面大跃进,指标过高,要求过急,导致浮夸风、瞎指挥、“共产风”泛滥。1959年11月,中共永嘉县二届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后,全县开展整风反右倾运动,错整同志,抑制党内正常民主生活,严重挫伤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造成一时商品供应紧张,物价飞涨,国民经济严重困难。1961年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和“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了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的错误,农村以合作社为核算单位改为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农民分得部分自留田(或地)和自留山,农村经济得到全面调整和恢复发展。1963年,在县委领导下,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经过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努力,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出现好形势。1964年起,县委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斗争矛头指向党内,使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6月,永嘉县开始“文化大革命”。8月21日,县委召开县、区、乡、企事业单位干部大会,宣布“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接着游斗“牛鬼蛇神”、揪出“反革命分子”,查封“黑店”、“地下工厂”,捣毁佛像、神像,收缴宗谱等所谓破剥削阶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破四旧”运动席卷全县各地。10月,组织红卫兵代表上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中小学校“停课闹革命”,形成“革命大串连”热潮,各地纷纷成立战斗队,揪斗“当权派”。1967年1月24日,在上海“一月风暴”影响下,造反派夺县委、县人委的权,各地党政组织被“砸烂”,基层党组织停止活动,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揪斗或游街示众,造成机关瘫痪,社会秩序一片混乱。3月,永嘉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成立,领导全县工农业生产。6月8日,县“迎头痛击反革命复辟逆流联络站”(简称“反逆联”)成立。8月16日,县“炮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联络站”(简称“炮联”)成立,永嘉出现对立的两大派。在“文攻武卫”口号煽动下,12月12日,两大派在县城发生武斗,愈演愈烈,到18日升级为用枪支进行武斗,“炮联”被赶出县城。1968年秋,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派工农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永嘉宣传执行“七三”、“七二四”布告,强制收缴武器。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永嘉县收缴武器办公室收缴两派武器,解散武斗队。12月1日,永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县委、县人委行使职权。12月19日,县民兵武器库被抢,“炮联”又被赶出县城。1969年7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6299、6516部队和永嘉县人民武装部联合组成军事管制组,促使两派群众组织实现大联合,到9月24日,全县7个区、59个公社、37个企事业单位全部建立革委会。10月,开展“斗、批、改”运动。1970年2月,建立永嘉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同时,开展“清理阶级队伍”、“打击反革命分子、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的“一打三反”运动,继续揪斗干部,留下大量冤假错案。1971年4月,揭发批判陈伯达反党罪行,开展“批陈整风”。9月,林彪反党集团覆灭,1972年开展“批林整风”运动。1974年,又开展“批林批孔”,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县、区和部分公社建立“批林批孔”小组,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发生突击入党、突击提干的“双突”错误。1975年7月,贯彻中共中央〔75〕16号文件,纠正“双突”错误。12月,重建中共永嘉县委。1976年6月,刮起“反击右倾翻案风”,大批干部又遭到批斗。12月,县委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再次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10月,党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7年开展“揭、批、查”(揭发、批判、查清)活动,查清与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同时,开展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贪赃枉法、违法乱纪斗争。随着“揭、批、查”和“打击经济犯罪”、“刑事犯罪”的“双打”运动深入,县委相应地充实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发展一批新党员。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开始清理“左”的指导思想,进行拨乱反正。
  1981年12月,永嘉县成立落实干部政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方针,全面复查历史遗留案件,平反冤、假、错案,纠正错划右派,并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进行复议,作出正确处理。1983年10月,开始机构改革,按照德才兼备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选拔一批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1984年8月,开始清理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帮派思想严重、打砸抢分子“三种人”。1985年开始整党,1988年开展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通过整党和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纯洁队伍,增强战斗力,保证改革开放和建设顺利进行。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中共中央又提出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和经济改革方针。中共永嘉县委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从永嘉实际出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集市贸易,鼓励和扶持家庭工业和私营企业,从而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形成各种专业市场。1984年8月,县委、县府决定开发楠溪江,1988年8月1日,楠溪江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5年,制订农村扶贫规划,加大山区建设力度,1987年提出“五一温饱工程”。工业企业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全民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重视企业技术改造,广泛开展外引内联,加强联合协作。1983年,开始实行利改税。1987年开始推行厂长负责制。中共永嘉县委这些措施,至1990年已初见成效。
  组织工作
  党员发展 民国13年(1924)12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立时有党员5名。15年(1926)冬,党员发展到25名。17年(1928)5月,有党员80名。18年(1929)12月,有党员984名。19年(1930)6月,全县建立12个区委,125个支部,党员发展到1200多名。31年(1942),有党员670名。38年(1949)7月,全县有党员3163名。1949~1956年,遵照中共中央逐步发展党员的建党方针,在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粮食统购统销、农业互助合作化、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考察培养建党对象。1956年着重吸收工农群众中先进分子2562人入党。1958~1959年,吸收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积极分子1853人入党。1960~1966年,这期间很少发展党员。1974年,各级批林批孔小组,凌驾于党组织之上,突击发展党员812名。1980年以后,注重发展知识分子,工交财贸第一线的职工,有文化的青年农民,乡镇企业中的骨干分子和妇女入党,党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1983~1990年,共发展党员6776名。1990年底,全县有党支部1491个,其中农村支部891个,占全县支部总数59.76%,企事业党支部379个,占25.42%,机关支部195个,占13.08%,其他支部26个,占1.74%。党员10人以下的支部不设支部委员会,设书记1人。党员10人以上的支部设支部委员会,委员3至7人,设书记、副书记。
  组织整顿 1951年冬,在土地改革中整顿组织,克服组织和党员思想不纯。1952年,中共温州地委派整党工作团来永嘉,以藤桥区为整党试点,结合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开展整党,改进党的领导。1955年,结合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整党。1957年,党内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后来发展成为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中共永嘉县委首创的农业生产“包产到户”受到严厉批评,县委书记李桂茂受撤职降级处分,副书记李云河被划为“右派分子”。到1958年8月,全县党员、干部、知识分子被划为右派分子128人,党员被开除党籍218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107人,撤销党内职务10人,劝其退党5人,受严重警告21人。1959~1960年“反右倾”,批判、处理一些党员干部,把他们作为“白旗”拔掉。1963~1966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工厂、学校开展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把一些人民内部矛盾说成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打击一些基层干部。1975年12月,按照中共中央批转浙江省委《关于正确处理突击发展的党员和提拔的干部的请示报告》,对突击发展的党员作出处理,到1979年7月止,承认为党员24人,除名756人,清除12人,待处理20人。1977年,结合揭、批、查江青反革命集团运动整顿组织。1985年5月到1987年1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精神,分县、乡、村3批进行整党。经过整党,开除党籍、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和不给予登记的120人,留党察看和缓期登记的153人,受撤职处分以下的92人。1984年8月,按中共中央关于清理“三种人”的方针,开展清理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经过认真核查,全县定为“三种人”的2人,定为犯严重政治错误5名,开除党籍3人,受党纪处分4人,不定性给予行政处分2人。1988年11月,开展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到1990年12月止,共处置不合格党员697人,其中开除党籍25人,劝其退党46人,限期改正错误488人,受到党纪处分138人。
  干部选拔 50年代,主要从出身贫苦,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表现积极的中青年农民和知识青年中选拔干部。1964年后,按照毛泽东主席接班人“五条”标准选拔干部。1980年以后,按照“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选拔干部。1983年10月开始机构改革,有计划地对县机关、乡镇领导干部进行考察调整,选拔一批年轻干部进入领导班子,使县机关副局(科)级以上干部,平均年龄下降近8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增加24%。乡镇党委委员以上干部平均年龄下降6.2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增加11%。1984~1986年,采用文化考试和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面向全县录用乡镇招聘干部321名。1986年后,县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选拔使用干部。选拔政治立场坚定,坚持改革开放,为政清廉,工作实干,群众拥护的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尤其重视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选拔培养,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1990年底,县机关单位正副局(科)级干部,40岁以下占35.57%,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5.05%;乡镇党委委员以上干部,40岁以下占51.44%,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9.71%。机关和乡镇副局(科)级女干部占同级干部1.48%。
  老干部工作 永嘉是革命老根据地县,至1990年底有离职休养干部543人。县属单位的离休干部由原工作系统管理,外地安置(其中接收外地来永安置13人),按系统可由居住地党组织安排管理。全县按系统成立党支部14个,按地区组织学习小组67个。1985年后,县、区均先后安排老干部阅读文件地点,及时组织老干部听取中共中央文件的传达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130多位老干部参加县老年大学学习政治、文学、医疗保健、书法、音乐、舞蹈等专业。
  1990年5月,县关心下一代协会成立,邀请176位老干部到农村、企业、学校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法制、道德教育,有67位老干部被聘到党政机关、厂矿、学校当顾问、参谋,搞专题调查研究,协助县委考察干部,参加编写地方史志。263位回农村安置的老干部,在农村创办乡镇企业、水果园、养殖场,参加造田造地、兴修水利、修桥铺路和调解民事纠纷。1983~1990年,全县有36位离休干部担任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所在地党支部书记。有65位被选为历届县、乡(镇)党代表和人民代表。
  1983年以来,全县先后投资154万元,为9位老干部在温州和其他城市建造住宅,为60多户在县城安排公房,回农村安置的发给住房困难补助费。1983~1990年,先后为老干部定期举办医疗保健知识讲座,进行体格检查,设立老干部病床,建立健康状况档案,设立老年活动室,还定期组织老干部开展歌咏、跑步、登山等趣味性文体活动和到外地参观、旅游。
  宣传教育
  宣传活动张掖市民国13年(1924)12月,中国共产党温州独立支部成立后,创办《永嘉周刊》、《暮鼓晨钟》宣传马克思主义,又派党员林平海、林去病参加编辑出版《温州大公报》,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7年(1928)后,中共永嘉县委先后发表《告温州工友书》、《为灾荒告民众书》,宣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发动农民暴动。26年(1937)7月卢沟桥事变后,领导抗日救亡团体,组织宣传队,举办抗日演讲会,出版救亡小丛书和定期刊物,宣传抗日救国。解放战争时期,创办《括苍丛刊》、《工农先锋》,宣传武装夺取政权,推进革命节节取得胜利。
  建国后,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1949年,开始宣传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10月1日,发动全县人民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9月,贯彻《婚姻法》。10月,皖北苏北遭水灾,宣传动员机关、学校、团体和各界人士捐献寒衣1960套。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中,发动群众制订爱国增产公约、捐献飞机大炮,2万多名男女青年报名参军支援朝鲜,41万人在保卫世界和平公约上签名反对美帝国主义重新武装日本。1953~1956年,广泛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推动社会主义改造,促进工农业生产。1958年,组织报告员1000多人,宣传员2万人,各种宣传队、读报组、业余剧团、民校、黑板报数以千计,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宣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在此期间也错误地宣场“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等主观唯心主义,导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挫伤干部和群众积极性。1961年,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一平二调”错误。1962年,宣传“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开始社会主义教育,宣传学习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1963~1966年,宣传学习雷锋、王杰、焦裕禄,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文化大革命”期间,宣传工作处于不正常状态,主要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宣扬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把《毛主席语录》当作最高指示宣传,以毛主席语录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标语遍及城乡、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大搞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使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简单化。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宣传工作逐渐恢复正常。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宣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讨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禁区,在政治、理论、思想、政策等方面拨乱反正,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利实施。1981年,开展“五好家庭”宣传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校深入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1983年,宣传反对资产阶级精神污染,查禁淫书淫画和封建迷信品。1989年4月,建立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刹赌博、封建迷信、婚丧事大操大办,评爱国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和“热爱永嘉、宣传永嘉、建设永嘉”一系列宣传活动。到1990年底,评选出市级文明村和文明单位5个,县级文明村22个,文明单位33个,五好家庭16730户,市级五好家庭64户,省级和国家级五好家庭各2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运用三中全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到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对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宣传教育,促进改革开放和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党员干部教育 县委采用开办党校(县学、干校)、业余党校、培训班和建立党课制度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性、党风、党纪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党校工作
  县委党校哎哎1952年创办永嘉县学,1955年10月更名县委干部学校。1959年10月改称县委党校,“文化大革命”期间瘫痪。1978年12月恢复党校至今。现有教职员工31人,藏书3100册,校园面积5689平方米,建筑面积3659平方米,3层办公兼教学楼1幢,教工宿舍和招待所各1幢,会堂可容纳280人,食堂和餐厅可供260人用膳,党校教育主要采用短期培训,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理论和有关专业知识。此外还举办干部中专班、省刊授中专班、中央党校函授大专班,对学员进行正规化教育。1952~1990年,党校遵循“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改造思想,增强党性”的教学方针,共举办培训班138期,正规教学班7届,培训各级干部28044人。其中:1952年,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896人次。主要教育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形势和任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办好互助组、共产党员八大标准、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等。1953~1956年,举办培训班25期,受训人员11348人次。教育主要内容:目前形势和任务、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指示、怎样逐步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怎样巩固提高农业合作社、党的领导问题及如何作好政治思想工作、党的基础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等。1957~1965年,举办培训班45期,受训6635人次。主要教育内容:目前国内外形势与今后任务,党的方针、政策、指示,党的性质,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民主集中制,党支部的任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毛泽东著作有关部分。1972~1976年,举办培训班14期,受训1790人次。主要教育内容:毛泽东著作,党的有关方针、政策,中央文件。1978~1990年,举办培训班51期,正规化教学班7届。培训班主要教育内容:中央文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建、党史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章》、《党章修改草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党的基础知识,乡镇政权建设,党的基本路线,党的领导干部岗位业务知识等。正规化的大专、中专班,开设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课、文化课、专业知识课等课程。
  1985~1990年,县委先后选送42名党员、干部赴省、市委党校和有关系统举办的干部学校进行深造。
  业余党校 1986年,办乡镇党校18所,1987年增加到41所,1990年全县有53所。乡镇党校配合整党和县委中心工作,通过党课形式,对党员进行理想、宗旨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
  统一战线工作
  民国13年(1924)秋,中共党员胡公冕回永嘉招收吴超徵等23位进步青年进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14年(1925)4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书记胡识因,党员郑振中(恻尘)帮助成立国民党永嘉县临时党部,26年(1937)8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协议后,组织成立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永嘉县大队、救国御侮团、教育界救亡协会、妇女协会救亡工作队、僧尼救护队等群众团体和“县各界抗敌后援会”、“县抗日自卫委员会”。抗日群众团体组织演出队,举行报告会,出版报纸刊物,宣传抗日救国,募捐钱物慰劳前方将士和救济战区难民。35年(1946)11月25日,国民党括苍绥靖处处长吴万玉,在枫林“剿”共,发布“十杀、六禁”令。乐清中心县委指示永嘉县江北3个区委整理材料,由胡识因转给上海的胡公冕,又派屿北区委书记汪瑞烈去上海,告诉中共中央社会部驻上海组织的周伯苍。周利用与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作战署中将署长徐志勖、伞兵司令部政工处少将处长李曙的同乡关系,促成李于次年3月来永嘉枫林与吴万玉交涉,并运动工、农、商、教育、妇女各界电函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指控吴万玉刑审逼供,草菅人命。至5月,被关押的800余人得以陆续释放。李回南京后,联络温州籍将领同乡会陈素农等20余人,向国防部状告吴万玉杀良冒功,使吴调离永嘉。38年(1949)初,浙南地委政治交通、永嘉泽西区委书记吴荣膺,通过郭溪士绅陈达人、国民党退役中将张千里牵线搭桥,实现浙南地委与叶芳双方派出代表在郭溪乡岭头村景德寺谈判,促成叶芳于5月7日凌晨起义,浙南游击队顺利进入温州,县城(今温州鹿城区)和平解放。
  人民政权建立之初,中共永嘉县委就很重视各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1950年7月,永嘉县各界临时协商会议补选社会知名人士柯逢春为浙江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9月,党外人士柯逢春、李仲芳、胡卜熊、陈虹东、徐贤璧、程柏林、金冠华、谷益正、刘金声等334名党外人士参加永嘉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党外人士占代表总数77.3%。选举柯逢春、李仲芳为副主席。1982年,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座谈会、茶话会、通报会等46次,增进友谊,加强团结。1983年4月,召开县政协第一届会议,81名委员出席,党外人士占89.9%。选出15人组成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其中9人为党外人士。二届政协还选出台胞周泽民为副主席。1949~1990年,选举党外人士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人大代表15人,市人大代表56人,县人大代表1927人次,县人大副主任7人,副县长3人。同时,县委重视各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把318件建议转有关部门落实,纠正徐勉的地主成分;1984~1985年,给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181人颁发起义投诚证书,恢复工作或办理退休、退职手续和给106人发放定期生活补助费。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干部廉洁、社会治安、楠溪江引水工程、治理环境污染等建设性建议,均予以采纳。无党派人士郑伯西还担任楠溪江引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工作。
  1979年5月28日,县召开首届归国华侨、侨眷代表大会,成立归国华侨联合会。1979~1990年,接待归国探亲观光华侨52114人次,优先审批侨汇建房地基和发给《建筑侨汇证明书》,优惠供应钢材、水泥、木材、玻璃等建筑材料,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1979~1987年,给永嘉籍台胞和亲属698户4726人落实政策。至1990年,接待台湾同胞回永嘉探亲128人,妥善安排6名去台人员回乡定居,并扶植台属办企业12家。
  1980~1989年,陆续退还枫林天主堂、塘头天主堂、三江耶稣堂,为教徒划定聚会点和流动点。
  第五节 纪律检查
  1950年5月,建立中共永嘉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设书记、副书记,专职干部7人。1956年5月,中共永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永嘉县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11名,设常委会、正副书记、常委5名,7个区2个直属镇党委配兼职委员。1958年8月,改称永嘉县委监察委员会。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委监察委员会受到严重冲击,无法开展正常工作,1968年12月取消。1979年10月,重建中共永嘉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0年4月中共永嘉县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永嘉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5人,实行委员会制。1983年11月,改称为中共永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6月,中共永嘉县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永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名,常务委员9人,设正副书记,不列为县委工作机构序列,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同年,全县7个区、3个直属镇党委和县级机关各部、委、办、局党委(组)均建立纪检组(委);各乡党委、厂矿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党支部设纪检委员,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纪检员978人,全县基本形成纪检工作网络。1990年,县纪委各科改称室。
  党纪检查
  党纪检查围绕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进行。1950~1966年,主要查处党员干部在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粮食统购统销、农业合作化、整风反右、肃反、审干、总路线、大跃进、反右倾、“四清”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蜕化变质等问题,清除少数混入党内的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文化大革命”期间,纪律检查机构被冲垮,纪律检查工作中断。1979年后,主要查处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挪用、投机倒把、毁田建房、违反计划生育、生活作风和参加嫖娼、赌博等问题。1982年1月后,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重点查处经济犯罪案件。
  1950~1990年,全县有1717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处分。196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对过去历次运动中受到批判处理的党员、干部进行甄别,到12月底,全县给予平反70人,取消处分42人,改变处分28人,占受处分党员总数13.1%。这些平反的党员、干部大部分是在大跃进、刮五风、反右倾、拔白旗、整风整社、改造落后队等运动中被错误处分的。1979年后,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案件和一批历史遗留下来的旧案进行全面审核和复查。“文化大革命”中的案件复查结果,认定给以法纪处分21人,定为犯严重政治错误7人,犯政治错误12人,不定性给予党纪处分21人,政纪处分4人,不处分作组织结论7人;反右倾斗争案件复查结果,改正149人,恢复党籍8人;复查历史旧案712件,改正604件,恢复党籍195人,并逐步消除一批受株连人心灵阴影。1984年,设审理科专门负责案件审核处理工作。1984~1990年,共复查复议党员、干部申诉案件292件,给147人改变原处分,维持原处分137人。
  党纪教育
  1950年至1966年5月,党的纪律检查(监察)机关,围绕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配合历次政治运动和整党整风,针对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党性、理想,党的观念淡薄和纪律松弛情况,运用党课、广播、通报、剖析案例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1980年,县纪委协助县委采取上党课、党校轮训、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的教育。同时,开展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和执行《准则》情况大检查。1982~1984年,以宣传贯彻《党章》为主题,通过处理一批违反《党章》、《准则》的典型案例,结合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利用上党课形式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党纪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1985年,选择党风先进典型事例、英雄模范事迹等资料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帮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端正党风,建立健全《党风责任制》。1987~1990年,集中精力搞好县府部门所属单位行业作风综合治理,召开经验交流、会和公开处理大会,开展公开对话,对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党纪教育。同时,结合党员民主评议、党员领导干部培训,以及组织观看《夕阳在秋色中沉沦》、《“108”沉船》等录像教育片,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对被处分党员做到登门回访,因人施教,1988~1990年,回访被处分党员226人。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永嘉县地方组织
  第一节 组织建立及发展变化
  民国13年(1924)5月间,中国国民党浙江省筹备处执委戴任(字立夫)、沈定一委托王超凡来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发展党员。14年(1925)1月,成立国民党永嘉县党部筹备处,王超凡负责筹备工作,得到中共温州独立支部郑振中(恻尘)、胡识因等大力帮助与支持。是年4月29日,召开党员大会,成立国民党永嘉县临时党部,选举王超凡、魏隼、王宪滨、郑振中、周元、项强、胡识因为第一届国民党永嘉县临时党部委员。8月15日,召开国民党永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第二届国民党永嘉县党部,选举产生执委7人,候补执委2人,监委1人,候补监委1人,组成执监委员会。15年(1926)1月,召开国民党永嘉县第二次代表大会,成立国民党永嘉县第三届执行委员会,执委6人、监委1人。县党部设在县城府学巷(今温州鹿城区府学巷市人民大会堂址)。2月,胡识因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返回县城后,改组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时军阀孙传芳统治浙江,永嘉县党部处于秘密活动之中。至12月军阀军队与地方官员逃离永嘉后,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正式公开活动。
  民国16年(1927)2月,国民党永嘉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47人,大会通过决议案10项,选举产生第四届国民党永嘉县执行委员会,执委7人,监委1人,下设组织、宣传、工人、商人、农民、青年、妇女7个部。是届,永嘉国民党党员数达1200人。
  民国16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永嘉县党部开始“清党”,原县党部中的中共党员及进步分子惨遭逮捕和杀害。4月下旬,县党部改称永嘉县临时委员会,委员7人,设组织、青年、宣传、妇女、商人、工人6个部。5月,改称永嘉县筹备处,委员4人,设组织、工人、妇女、宣传4个部。7月,复改称永嘉县党部改组委员会,委员7人,委员兼任县清党委员。9月,又改称永嘉县临时执行委员会,执委7人,候补执委3人,监委3人,候补监委1人,设宣传、组织、青年、农人、妇女、商人6个部。经过“清党”,党员人数从1200人减至198人。县党部领导权为西山会议派魏隼等人所篡窃。其时县党部内“纠纷殊甚”,机构变更频繁。是年底,县临时执行委员会解散。
  民国17年(1928)7月,县党部停止党务活动,省党务指导委员会直接派人指导办理党务整理及党员登记事宜。组成国民党永嘉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执委5人,设组织、宣传、训练3部与民众训练委员会。辖区党部5个,区分部25个,直属区分部5个,党员374人。18年(1929)2月,召开国民党永嘉县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永嘉县党部第十届执委会,由于是经过所谓“清党”与“党务整理”后建立起来的,因此又把这一届称为第一届。19年(1930)2月,县党部设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22年(1933)6月,更名为永嘉县党务整理委员会。
  民国26年(1937)“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为适应战时需要,成立国民党永嘉县非常时期工作委员会。27年(1938)1月,县党部奉令取消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改为特派员制,由省党部任特派员开展党务工作。28年(1939)6月,改特派员制为书记长制。31年(1942)1月,恢复县执行委员会,县党部奉令突击征求预备党员工作,至35年(1946),国民党员数达11854人。时县党部下设区党部10个,区分部183个,直属区分部8个,党小组1130个。36年(1947),县党部称为永嘉县党部整理委员会。10月,三青团永嘉分团部并入县党部,成立永嘉县党团统一组织委员会。办理登记后的三青团员皆成为国民党员,组成永嘉县党部。38年(1949)5月7日,永嘉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和平解放,国民党永嘉县党部自行解体。
  第二节 主要活动
  民国14年(1925)春,国民党永嘉县临时党部建立后,成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同盟。在国共合作形势下,积极开展国民革命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宣传。在中共温独支帮助支持下,相继成立温州国民会议促进会、永嘉县妇女协会、温州学生救国联合会、永嘉县农民协会等群众团体。他们举行示威游行,上街讲演,分发传单,发动群众抵制仇货,严禁漏海,反对洋人教会办学,提出改善工人待遇,增加工资,实行“二五减租”,开展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打击土豪劣绅运动。
  民国16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第三天,即4月15日上午,武装军警闯入国民党永嘉县党部,逮捕正在县执委会开会的陈仲雷、戴树棠、苏中常3人。接着,大批军警又几次包围各中学搜捕共产党人。5月3日,陈、戴、苏3人被押往杭州陆军监狱。5月18日,逮捕中共温独支成员、共青团书记蔡雄,23日被秘密枪杀。6月,永嘉清党委员会成立,镇压农民暴动,对共产党员、左派人士进行通缉、逮捕、监禁和杀害。温独支遭严重破坏,革命群众运动受扼杀。
  民国17年(1928),永嘉实行村里制。18年(1929)6月,县政府颁发“反共防匪”的《邻户联保须知》,规定各户互相监察,一户有犯,其他同联各户概以庇纵论罪。12月,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推行严密防共的各级“连坐法”,19年(1930)8月,红十三军以西楠溪为根据地,频繁出击,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惊呼“西楠溪匪共猖獗,党务停顿”,“县城空虚,万分危急”,“急电上峰派兵剿办”。9月,县党部配合135旅和浙保三、四、五、七团及温、台、处地方民团,在西楠溪全力围剿红十三军。至21年(1932)5月,共产党员、红军指战员被杀害1500多人。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县党部与县政府曾一度建立抗敌后援会、抗日自卫委员会、战时政治工作队等组织。创办《先锋》月刊,从事抗日宣传,指导全县民众加强战时准备,增强抗日自卫力量,不久即告停顿。民国27年(1938)9月,国民党永嘉县党部强令取缔中共组织的抗日团体——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永嘉抗日联合会、永嘉文化界战时工作队、永嘉儿童救亡总团及永嘉教育界救亡协会。10月10日,永嘉县国民党当局和温台防守司令部根据第三战区司令命令,突击封闭新四军驻温通讯处,逮捕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谢文清、青年部长赖大超等7人。通讯处主任周饮冰前往交涉,亦遭逮捕。10月后,国民党永嘉县党部设图书审查委员会,严审进步书刊,永嘉县抗战初创办的进步报刊大部分被取缔停刊。
  民国28年(1939)冬,县党部强令永嘉县妇女会“改组”,调军警到场监视,原妇女会进步干部被排斥。
  民国31年(1942)2月初,国民党浙江省党部调查统计室刘怡生,指派特务陈家璧等,会同中统浙江调查室驻永嘉联络员杨法震,进行破坏中共浙江省委活动。8日晚,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捕。
  民国32年(1943)10月,县党部配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在枫林设“督剿处”,纠集特务、叛徒组成“肃奸队”,强迫中共党员、抗日群众和爱国志士办理“自首自新”手续。至37年(1948)4月,枪杀、逮捕“自新”人员共510人。
  民国34~37年(1945~1948),县党部先后配合省保安第二纵队和省保安司令部,多次开展“清乡”、“清剿”,疯狂地向游击区发动进攻。民国34年(1945)7月26日,在云和县召开的浙江“绥靖”会议上,划瓯江以北的永嘉、乐清为第五“清剿”分区,调任浙江省保安第二纵队司令裘时杰为指挥官,设指挥部于枫林,集结2000多兵力,向游击区发起进攻。成立永嘉县党政军联合清剿办事处,配合军事行动,实行“剿抚兼施,求取速效”,规定六项政治清乡办法,强迫群众自新,这场为期2个月的“清剿”闹剧,“没有抓住共产党的武装,也没有找到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只是白送两个中队的武器”,以失败告终。
  民国35年(1946)5月、6月间,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粮食奇缺,米价飞涨。6月8日,上万饥民上街示威游行,捣毁5家米厂和多家米铺。9日晚,1000余饥民包围国民党联勤总司令部设在县城的粮仓和永明米厂,国民党当局下令军警开枪镇压,打死打伤群众11人。县城学生走向社会,支持饥民斗争,全城举行罢工、罢市、罢课。同年11月,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司令部在枫林成立括苍绥靖处,负责永嘉、乐清、仙居、黄岩、青田、缙云等县的“清乡”工作。处长吴万玉,残暴成性,被群众称为“杀人魔王”。他采用集中营方式,在枫林创办“统一建设运动训练所”,所谓“训练”,即刑审逼供的折磨,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西楠溪被捕群众达千人以上,受过酷刑的有800多人,被杀害29人,有的被割掉耳朵,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浇上煤油活活烧死,有的被剖腹挖心。终因吴万玉造成冤案遍地,使得怨声载道,民国36年(1947)5月被调离括苍。
  民国36年(1947)7月,国民政府颁发“戡乱总动员令”,搜刮人力物力,以维持其败局。永嘉县参议会通过“戡乱方案”,成立“戡乱委员会”。搜罗动员一切反动势力,配合军队,加紧对中共游击队的武装进攻。10月,国民党浙江省主席沈鸿烈二次来永嘉,部署“剿共”,实行会剿。
  同年10月,各级国民党党部与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部奉令办理合并,建立永嘉县党团统一组织委员会。
  民国37年(1948)9月中旬,浙江省保安副司令王云沛来县城召开军事会议,将瓯江北岸划为瓯北“绥靖”区,驻青田县城,后移至永嘉枫林,保安第二旅旅长陈柬夫任指挥官,集中15个营兵力向瓯江南北游击根据地进攻,以三个主力团先后受创而宣告失败。
  民国38年(1949)5月7日,原温州专员、200师师长叶芳率永嘉县县长陈文及部队起义,县城和平解放,结束国民党在永嘉的统治。
  第三节 三青团永嘉分团
  民国28年(1939)9月8日,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永嘉分团筹备处成立。翁光辉任筹备处临时干事会主任,楼崇伦为干事兼专职书记。设总务、组织、宣传3股。三青团永嘉分团为浙江省支团所属的一级分团,辅助筹建乐清、瑞安、玉环3县的三青团区队。
  三青团永嘉分团筹备处建立后,加紧发展团员,开展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民国28年(1939)12月,举办第一期入团训练。29年(1940)4月,举行城区读报、读书、演唱人员座谈会,统一民间宣讲组织并提供宣传材料。6月,城区团员发展到100多人,举办第二期入团训练。7月,三青团永嘉分团筹备处组建青年服务队,不久解散。30年(1941)5月,李超武任三青团永嘉分团筹备处书记。9月,成立青年服务社。次年元月,创办期刊《明天》。至32年(1943)底,永嘉有三青团员2249人,服务机构有书报供应、歌咏队、国文会计补习班、理发社、妇女夜校、海防通讯社、海防剧团等。
  民国33年(1944)3月,召开三青团永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推选分团第一届干事会干事5人、候补干事2人,组成三青团永嘉分团,李超武任干事长,南方俊任书记。至年底,永嘉县有三青团员3649人,编成地方区队69个,中等学校区队6个,另有直属分队,直属团员200人。
  三青团永嘉分团自成立至民国34年(1945)8月抗战胜利前,主要活动有设置区分队联席会议,推定各区辅导人,按月召开学校团务会议;举行效忠团长宣誓和团员大检阅,举办全团集中训练,每期5天,先后在郭溪、枫林7区举办,受训约2000人;办理入团训练5期;开展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活动;举办“青年剧社”、“青光电影院”和“青年广告社”等。自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以后,三青团永嘉分团向各中学区队转发反共反人民的命令、电文,严密防范青年学生的爱国进步活动。对革命武装力量较强的西楠溪广大农村,以各种方式进行反共宣传和刺探情报活动。与国民党永嘉县党部、县政府一起,煽动各中学学生举行反苏大游行,遭到进步学生抵制。
  民国36年(1947)初,三青团永嘉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分团第二届干事会干事5人,徐趋任干事长。同年10月,三青团奉令与国民党合并,成立永嘉县党团统一组织委员会,主持办理党团合并事宜。三青团永嘉分团干事会干事均为县党部执行委员,干事长徐趋为县党部副书记长。凡团员经过办理登记手续,即转为党员,编入当地区分部。原三青团员中除专职人员及在党政军任职者去登记外,一般团员大多不去登记。至次年6月完成登记工作,至此,三青团永嘉分团宣告结束。
  第三章 中国农工民主党永嘉县地方组织
  1983年3月,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上海市委第七支部主任陈钱江回永嘉,先后介绍陈光复、李逢平、胡步勋、陈光丕4人参加农工党。当月,在县城成立农工党永嘉县小组。嗣后,邵向云、胡道涨、胡文连相继入党,到1985年10月党员增至14人。10月30日,在县人民政府招待所成立农工党永嘉县支部委员会,支部主任陈钱江、副主任邵向云。1986年10月,支部主任陈钱江被选为浙江省代表赴北京参加农工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89年1月17日,在县城国营永嘉旅馆召开第一次全体党员会议,选举陈钱江、胡文连、王森波、胡道涨、胡步勋组成农工党永嘉县委员会,陈钱江为主任委员,胡文连、王森波为副主任委员。3月1日,召开农工党第二次全体党员会议,成立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综合3个支部委员会。至1990年底,全县有农工党党员43人。1989~1990年,农工党员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13人,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5人,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2人,其他单项获奖5人。
  农工党永嘉县地方组织自建立以来,发挥党员的人才优势。1986年,与县政协合办永嘉县第一所民办高级中学——楠江中学;成立医药卫生咨询服务部,编辑出版《永嘉农工》刊物;多次组织农工党员中的医务工作者赴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开展医疗咨询服务,赴基层医疗单位举办技术知识讲座;积极参政、议政,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做好海外侨胞的联谊工作。
  第四章 社会团体
  第一节 工人团体
  组织
  民国15年(1926)春,温州总工会成立。11月,改称永嘉县总工会,施德彰(又名雷高升)为常务委员长,基层工会近100个,会员万余人。16~19年(1927~1930),永嘉县总工会先后更名为永嘉县工会组织统一委员会、永嘉县工人联合会通讯处、永嘉县工会整理委员会、永嘉县总工会执行委员会、永嘉县工会改组指导员办事处。22年(1933),永嘉县工会改组指导员办事处下属有泥水、大方木、棉织、药业、挑夫等47个行业工会,会员5300人。23年(1934)10月,改县工会改组指导员办事处为永嘉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着手组建县总工会。25年(1936)11月,举行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永嘉县总工会二届理事会,黄世彪任常务理事。至36年(1947),城区有行业工会54个,会员12000人。
  1951年1月,建立永嘉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1956年3月,召开县首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永嘉县首届总工会委员会,选出主席、副主席。1958年12月,永嘉县总工会撤销,并入中共永嘉县委组织部。1959年4月,恢复永嘉县总工会。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总工会逐步丧失机能,1970年2月后由县工代会取代。1978年5月,成立永嘉县总工会筹备小组。1979年3月,恢复永嘉县总工会。1956年3月至1990年12月,共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5次,选举产生县总工会委员会。1990年底,全县有基层工会173个,会员13577人,占全县职工总数78%。
  活动
  民国15年(1926)2月7日,温州总工会组织纪念“二七”惨案活动。5月1日,温州职工研究会在道后举行温州工人首次庆祝“五一”节大会。10月22日、26日县城工人连续提灯整队上街游行庆祝北伐告捷。27年(1938)冬,县城米价上涨,棉职业工会理事王明耀在周宅祠堂召开棉织、制伞等13个行业工会代表20余人的会议,商议向政府提出赈济饥民的要求,被永嘉县警察局拘捕。次年元旦,棉织等13个行业联合罢工请愿,散发《告各界人士书》,要求立即释放王明耀,迅速调济粮食,解决贫民生活。经过数天激烈斗争,取得胜利。29年(1940),工会向永嘉县合作金库贷款,发动工人筹资,开办各种生产合作社,安排一些失业工人就业。同年,中共永嘉县委委员陈能孝当选为理事,组织工人秘密印刷进步刊物和文章,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救亡。抗日战争期间,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遭到迫害,陈能孝等于32年(1943)12月牺牲,工人运动失去党的领导。35年(1946)温州物价狂涨,人民生活朝不保夕。4月,工会组织发动机器工人罢工,捣毁恒丰翻砂厂。7月,锯木、碾米、汽船各业联合罢工。9月,针织业工人罢工并和资方及政府当局发生冲突。10月,茶食业职工会、南北货职业工会、南北糖货职工会联合罢工。至38年(1949),城区劳资纠纷和罢工斗争不少于100次。
  1951年1月,永嘉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发动全县工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大胆检举揭发反革命分子和投机奸商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签名反对美帝国主义重新武装日本,订立《爱国公约》,捐资和认购公债人民币6万6千元,拥护民主改革和支持抗美援朝运动。1956年,县总工会发动工人配合政府做好工作,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63年,开展学雷锋创“五好”活动。1981年,动员工人投入讲道德、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卫生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5年,号召职工向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老山战斗英雄学习,总工会录像队下基层免费放映《威震南疆》录像41场,受教育职工群众14万余人次。1989年“七一”节,发动职工去五〓瞻仰红十三军旧址,聆听红十三军战斗史迹,对工人、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90年3月,县总工会倡议《弘扬雷锋、赖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组织职工开展利民、便民和“为您服务”活动,到大街、车站、码头、敬老院等场所做好事。
  1957年,组织各条战线开展劳动竞赛,劳模、先进工作者不断涌现,梧埏朱增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79年11月,永临供销社杜玉燕被评为全国工交财贸先进工作者。桥下供销社营业员胡采芽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连续8年被评选出席全国、省、市劳模表彰大会。1980年,县总工会动员全县职工开展增收增产、节资节支的“双增双节”活动,使当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0%并且降低能源消耗。是年,恢复评比先进活动,评出全国劳动模范1名、市级40名。1981~199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1个,省级先进集体35个,市级先进集体88个;全国劳动模范2人,省劳动模范19人,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255人。
  1983年开始,县内各基层工会逐步建立职工代表大会,订出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让职工参与企业政治、生产、生活三大民主管理,开展批评和提建议,民主对话,评议领导干部。1990年,有71个单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代表1712人,民主评议行政领导干部25个单位,被评干部150名。职工代表大会上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130条,被采纳付诸实施746条。
  1952年1月,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组织职工成立互助储金会,解决职工生活上临时困难。1990年,全县互助储金会86个,参加储金会职工2万余人,储蓄金额11万余元。1979年3月,县工会四届代表大会通过实行退休金统筹发放办法。1987年,全县建立19个基层保险委员会,参加保险2114人,其中退休养老互助保险664人。1955年7月,组织教师参加暑期疗养。1985年,组织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0余人分别去宁波、雁荡山、慈城、兰溪等地疗养院休养。1986年,建立旅游生活服务社。1988年,疗养范围放宽,先后90人分两批赴北京与慈城休养。1990年,组织285名职工旅游休养,其中去普陀115名,云栖94名,绍兴36名,北京、北戴河40名。
  1980年,县内各地举办职工夜校。1982年,制订青壮年职工补课计划,在清水埠举办职工业余学校,招收高中学员75名。1987年,举办基层工会主席、女工干部、财务干部培训班,分别培训工会主席40余人,女工干部112人,财务干部138人。
  1980年,县工人俱乐部建成,占地面积225平方米,设棋类、阅览、图书、讲座、管理、图片6室。1989年拆建,改称永嘉县工人文化宫,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设录像厅、棋类室、球类室、游艺室。1985年,在清水埠建成永嘉县总工会俱乐部,建筑面积726平方米,设乒乓、棋类、灯谜、图书、报刊阅览、放映6室。
  第二节 农民团体
  组织
  民国2年(1913),永嘉县农会成立,设会长、评议员、调查员,属劝农性质的半官方团体。15年(1926)10月24日,王国桢等在南塘乡黄屿村普济寺成立永嘉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次年1月,在县城(今鹿城区)小南门成立永嘉县农民协会,推选王国桢为主席。是年,全县有500多个村农民协会,会员9万余人。16年(1927),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次年国民党永嘉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派戴挺岳等“整理”农民协会,排斥农民协会中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分子,重组县农民协会,下设常务、指导、调查、登记、总务5个职能部门,辖3个区农民协会,548个村农会。18年(1929)冬,农民武装暴动此起彼伏,国民党县党部控制的农民协会自然解散。28年(1939)7月,全县组织成立40个乡农会,会员8000多人。32年(1943)6月,县农民协会改选,吴昭度、金守中等9人为理事。37年(1948)8月,中共楠溪中心区委在闪坑村建立农会试点,以农会代替农村政权。是年冬,全县有129个村建立农会,会员4728人。同年11月,双溪县(楠溪中心区)农民联合会成立,汪瑞烈为主任。1950年6月,永嘉县农民协会成立,汪瑞烈为主任,区、乡、村普遍建立农会。1954年4月,农民协会撤销。196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贫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发布后,全县各公社、大队普遍建立贫下中农代表制度。1965年4月,经上级批准,宣布成立永嘉县贫下中农协会,为常设机构,宋建慈为主任,韩洪昌为副主任。嗣后,召开三次代表会议。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县贫下中农协会逐步丧失作用,1970年2月被县贫下中农代表会议代替,1976年10月撤销。
  活动
  永嘉县农会成立后,推广农业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开展农民教育,调解农事纠纷。民国15年(1926)11月,成立永嘉县农民协会,发动农民在农村开展减租减息和反对土豪劣绅斗争。16年(1927)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王国桢被通缉,中共党员和进步分子被迫脱离农民协会。28年(1939)7月,中共浙江省委要求各级组织发动农民参加抗战和实行“二五减租”,通过农会组织,动员广大农民投入抗战。37年(1948)8月,农会组织农民以开展反霸为中心的秋收斗争和“二五减租”,冲垮国民党乡、保、甲组织。
  1950年7月,政务院发布《农民协会组织通则》,规定“农民协会是农村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构”。全县农会会员积极投入土地改革,清查田亩,按土改政策没收地主土地、耕牛、农具和多余房屋,合理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1965年12月,在县第三次贫下中农代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提出660条合理化建议与批评,县委要求全县各地党政人员正确对待,认真落实,改正错误和缺点,积极做好工作。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组织 民国13年(1924)12月,谢文锦介绍戴宝椿(萱庭)、何志泽、金贯真、陈济民、金弘谛、李得钊、金守中、谢选轩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青年团温州支部,戴宝椿为书记,受团苏浙皖区兼上海地委领导。14年(1925)2月,团苏浙皖区兼上海地委撤销,直属团中央领导。12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温州支部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温州支部。15年(1926)3月,共青团江浙区委正式成立,共青团温州支部属共青团江浙区委领导。16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青团温州支部解体。17年(1928)2月,重建共青团永嘉县委,隶属团浙江省委领导。18年(1929)4月,直属团中央领导。19年(1930)8月,共青团永嘉县委遭国民党破坏而停止活动。
  1949年12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永嘉县工作委员会,团员114人。次年,通过培训和大生产考验,发展团员。至10月底,有团员1181人,建立溪口区、永强区、永临区等团工作委员会10个,团支部32个。1952年10月10日,召开永嘉县第一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代表大会,代表160人。团地委副部长黄玉鸣致开幕词,县委书记李宏作《目前形势报告》,阐述抗美援朝取得的胜利,消除恐美思想,号召团员动员起来,投入秋收冬种,保证农业丰收和壮大团组织,选举张礼先为书记和省代表5名。1954年秋季,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永嘉县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永嘉县委员会。1955年10月,全县15个区、2个直属镇和146个乡(镇)建立起434个团支部,团员发展到5296人。1957年5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永嘉县委员会。1965年底,团委下辖7个团区委,58个公社团委,1084个团支部,团员12926人,占全县青年总数67291人的19%。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团委停止活动,1973年4月恢复。
  1952年10月至1990年底,青年团永嘉县团员代表大会召开12次,1~3次代表大会在温州市召开,4~12次代表大会在上塘镇召开。会议议程为听取、讨论、通过团县委工作报告、决议,选举产生新的团县委,会期均为3~4天。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始采用民主协商产生候选人、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的办法,选举产生新一届团县委。1990年底,全县有90个基层团委,25个总支部,1265个团支部,团员25375人,占全县14~18周岁青年总数12.5%。
  活动 民国14年(1925)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团温州支部协助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组建沪案后援会、温州学生救国联合会,发动学生、工人、市民万人,集中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操场,召开声援大会,会后示威游行。艺文中学爱国师生冲破英籍校长蔡博敏压制阻挠,脱离教会,自主创办“瓯海公学”(即温州第四中学)。15年(1926),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温州学生救国联合会发电声援,并函温州各界成立京案后援会。3月20日,温州学生救国联合会改组为温州学生联合会,有10所学校参加,学生总数2500余人。5月30日“五卅”惨案周年,温州学生联合会与各界代表在省立第十中学操场举行“五卅”纪念大会,到会3000多人,大会通过要求“五卅”惨案早日解决的通电八则,会后游行,一路分发传单,并连续数夜由各校学生演出爱国戏剧。6月初,温州学生联合会选派苏中常为代表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八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同月,温州学生救国联合会开展“非基督教”运动,发起组织温州各界收回教育权大同盟,发表宣言。16年(1927),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青团温州支部书记蔡雄与温独支成员转入隐蔽斗争,创办油印小刊物《照胆报》,广为散发,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行。5月13日,蔡雄被捕,监押在永嘉县警察局,23日深夜被秘密杀害于省立第十中学操场,共青团温州支部被迫停止活动。
  1950年,县团工委发动团员、青年参加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有760名志愿青年被县人民政府批准应征入伍。在“三反”、“五反”运动开始时,组织72名团员作为骨干,发动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在粮食统购统销中,广大团员动员家庭带头卖余粮和节约用粮。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动员团员做好党的助手,全县有1198名团员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担任各种职务。1956年春,发动6个区的青年,出动21000人在瓯江两岸栽树30万株。1957年,峙口乡团员厉连福种水稻试验田,成绩斐然,出席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1959年,全县有52446名青年,在治水、绿化、春耕生产中分别组织2135支突击队和3150支表演队,开展高工效、高质量劳动竞赛,造青年林64处,“四旁”植树11万株,有16376名青年荣获突击手称号。永临区白云乡沈〓村沈〓水渠突击队代表王善金光荣上北京出席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表彰大会。七都管理区发动98名团员、215名男女青年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老涂村团员谷银连冒寒潜入水底,排除排水障碍物,后出席省积极分子会议。吟州堤塘决口,7个青年以身体挡住决口。1963年,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发动青年争做 “五好青年”、“五好职工”、“五好社员”活动,涌现大批先进人物,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文化大革命”期间,团县委受到冲击,组织停止活动,直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共青团工作日趋正常。1978年开始,围绕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和发展两户一体(青年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经济联合体)及“扶贫帮困”活动。4名青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31名青年分别被授予省、市新长征突击手和突击标兵称号,6个单位被授予省、市新长征突击队称号,1名青年被省农业厅、省科协、团省委授予农村青年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标兵称号,1名青年被授予省青年优秀生产队长称号。溪垟乡下日川村团支部分别被评为市扶植“两户一体”先进集体和省农村青年先进经济联合体,2名青年被团省委授予青少年绿化祖国先进个人称号。随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学雷锋、树新风”、“学习张海迪”等活动,有2个单位、5名青年分别受到团省委、团市委的表彰。在开展“五小智慧杯”、技术革新、技术比武、立足本职创一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5项科技项目在市级获奖,县邮电局话务班被授予市青年能手先进集体称号,全县有4名青年被命名为市青年能手。财贸、卫生部门的团组织开展“礼貌待客、优质服务”、“争当优秀营业员、创建文明窗口”等活动。在“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中,全县有40名青年被评为全国青年读书活动先进个人,25名青年被评为省青年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县工商银行被评为省青年读书活动先进集体。1984年,开展以整党文件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团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活力有所增强。全县共创办“青年之家”300多个,岩头镇芙蓉村、溪垟乡下日川村“青年之家”被团省委授予“红旗青年之家”称号。1987年,在广大团员和青年中开展“学法、知法、守法”活动,并动员广大团员做好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的帮教工作,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1990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27周年之际,团县委组织全县近2万余名团员青年走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组织“学雷锋、学赖宁报告团”在全县各地巡回演讲,受教育群众达9000人次。组织10个单位团委、200多名团员和青年在县城电影院前开展修理、理发、裁缝、义诊、咨询、让利销售等20多个便民服务项目,共服务7000多人次。组织力量配合县委宣传部开展“宣传永嘉、建设永嘉、热爱永嘉”系列教育活动。与县保险公司联合举办首届“保险杯”永嘉知识抢答赛。是年,还开展团员教育活动,加强团的队伍建设,提高团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中国少年先锋队
  组织 建国初期,以村和中小学为单位建立儿童团。1953年6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全县有64个大队,306个中队,1076个小队。大队、中队辅导员318人,队员1312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红小兵”组织取代。1978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届一中会议作出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名称的决议,永嘉也随之恢复。1983年4月21日至23日,召开全县少先队员、辅导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由委员15人组成。至1990年底,全县有大队510个,中队2514个,小队6350个,辅导员1842人,队员87902名。
  活动 建国初期,儿童团配合党和农会做维护社会治安工作。1953年6月后,少先队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1955年6月,永中镇(今瓯海县)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受到共青团中央通报表彰。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普遍开展“小五年计划”、“除四害讲卫生”和普及讲普通话活动。1978年恢复少先队后,开展以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为中心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新人、“学雷锋、创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和“人人争戴小红花”等活动。1979年,全县涌现红花集体2个,红花少年276名。沙头区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部被团省委命名为省红花集体。此后,还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故事大王”、“我为‘七五’描星星”、“争创红旗大队、优秀中队、争优秀队长”以及参加全国、全省友谊竞赛等活动。1983年、1985年县实验小学、罗浮区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先后获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在全省“我为‘七五'描星星”活动中,共获优秀奖15个,优秀辅导员4人。是年7月11日,昆阳小学少先队员潘文钮为抢救落水儿童牺牲,被共青团浙江省委追认为“优秀少先队员”,号召全省少先队员向他学习。1990年,永嘉中学少先队“学赖宁”中队、实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被共青团浙江省委评为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胡铿、黄丽丹被评为先进个人。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
  组织 民国26年(1937)8月中旬,温州爱国学生在籀园图书馆筹备组织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简称永嘉战青团)。21日,在府前街温州中学附属小学正式成立,团员50多人。为永嘉县抗敌后援会一个附属机构,主要分担宣传、救护、检查敌货和除奸反谍任务。战青团领导机构是干事会,徐贤议、赵瑞蕻、汪起霞、陈巨龙、孙绍奎、胡景瑊、孙经遽、马骅、张古怀等当选干事,徐贤议为总干事。11月,改选干事会干事17人,胡今虚为总干事,胡景瑊为副总干事,郑嘉治为秘书长,总团设组织、宣传、作战、总务四个部,有团员4000人。组织部分设学生、文教、工人、店员、妇女、农林、少年儿童7个救亡工作组,团组织发展遍及全县乡镇,分别成立分团、支团。在瓯江北岸设有枫林、岩头、永临、白泉、沙头等6个分团,20多个支团,至27年(1938)夏,有团员6000多人。是年9月12日,国民党温台戒严司令部宣布取缔战青团等5个抗日救亡团体,虽经抗争,但年底,蒋介石直接指挥的军风纪巡察团到达浙江,温州军政机关趁势以武装解散战青团。
  活动 民国26年(1937)永嘉战青团成立后,即在五马街中央大戏院举行“九一八”6周年纪念公演,6天后和“双十”节分别在县城隍戏台、中央大戏院公演。自此,因战争停止的唱词场、说书场恢复营业,配合抗日宣传,鼓舞民众斗志。宣传部的抗日演出队在城区演出后到郭溪、瞿溪、永强、梧埏等区乡镇演出。12月19日,出发去楠溪,先后在枫林、岩头、蓬溪、罗家寮等地巡回演出。永嘉战青团成立后的四个月中,团员出钱、出力,编辑出版《救亡小丛书》、活页歌选、宣传大纲和定期刊物《动态》、《救国导报》、《战时导报》等。此外,还代销上海救亡组织的《团结》半月刊、在武汉印刷的《新华日报》以及其他进步刊物。9月14日至11月21日,先后举办中日问题、战时常识和形势讲座:萧明新讲《抗敌后援工作》,周予同讲《中日关系史之考察》,林仲达讲《抗敌行为之心理的根据》,王晓梅、管文南讲战时常识,邓讱讲《南京陷落后对日抗战前途的展望》,严北溟讲《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0月19日,在中央大戏院举行鲁迅逝世周年纪念会,赵瑞蕻主讲鲁迅生平和战斗精神,会后1000多人以鲁迅巨像为前导绕城大游行。11月,创办义勇军训练队,参加者近300人,大都为各分团干事。12月8日,城区抗日救亡团体在打锣桥召开反汉奸大会,战青团总干事胡今虚被公推为主席,会后数千人举行示威大游行,反对奸商走私漏海。9日即成立检查队,永嘉战青团陈桂芳为队长,除奸防谍和检查日货。永嘉战青团成立时即组织救护队,举办救护训练班。是年,永嘉战青团枫林分团在枫林创办战时青年补习班,招收因战事失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为抗日战争培养大量干部。27年(1938)1月初,战青团员邱清华、徐寿考、徐顺性、谢明宋(谢白波)等几十人去平阳山门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学习,还有陈桂芳、徐伯铭、谢选魁等先后赴延安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为抗日救亡培养一批骨干。11月,救护队在中共永嘉县委安排下,由队长郑仁菊带领7人去皖南参加新四军战地救护。是年冬,团秘书长郑嘉治作为浙江青年抗战组织代表,往延安出席全国青年代表大会。
  第四节 妇女团体
  组织
  民国13年(1924)冬,胡识因发起组织温州国民会议女界促成会。次年元旦,在女子师范讲习所礼堂(今温州市松台小学)召开成立大会,推选出胡识因等7名委员。4月,以温州女界促成会为基础成立永嘉县妇女协会,会员782人,胡识因为负责人。16年(1927)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妇女协会主要成员遭通缉离散,县妇女协会被“整理”,由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执委徐璧君把持,会员仅100余人。并“视入会为畏途”,妇女运动一度沉寂。抗日战争爆发后,永嘉县妇女协会于民国26年(1937)12月,召开妇女协会代表大会,选举出王福音、林文秀、陈禹明、王逊仙、陈素瑶为理事的新领导班子。28年(1939)12月,国民党永嘉县党部强令妇女协会改选,书记长叶蕴辉亲临主持,调军警现场监视,当场逮捕妇女协会干事、进步干部张古怀。32年(1943)冬,县妇女协会常务理事胡荣萱又遭逮捕,妇女协会中进步人士被摈弃,嗣后妇女协会一直被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控制。
  民国36年(1947),中共瓯北县委在游击区乡村组织姊妹会。37年(1948)6月,蓬溪区妇女联合会建立,乡村姊妹会改称妇女联合会,设党小组。38年(1949)5月,全县106个村建立妇女联合会,会员2949人。同月,成立双溪县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南筱兰为主任,李哲洪为副主任。9月,双溪县改名为永嘉县后为永嘉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各区、乡建立妇女代表会,村建妇女代表会小组。1956年4月,乡(镇)妇女代表会更名为乡(镇)民主妇女联合会,村改称村民主妇女联合分会。1957年9月,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又更名为县妇女联合会。1958年12月,县妇女联合会撤销,并入县委组织部。1959年4月恢复。1949年12月至1987年4月,共召开八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县妇联执行委员会。1990年底,全县有乡(镇)妇女联合会59个,妇女联合小组1300个,其中村小组892个,企事业单位408个。
  活动
  民国14年(1925)元旦,温州国民议会女界促成会通过《告民众书》,提出“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国是”、“推翻封建军阀”、“实行男女平等”等口号。6月7日,妇女协会参加温州各界“五卅”惨案后援会,发动妇女游行示威,捐款济难。组织宣传队到中一花席厂宣传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妇女解放。暑假期间,在新民小学举办女工工人夜校。次年,参加“五卅”周年纪念活动,发表《告妇女书》。当晚,女子师范学校演出韩国亡国痛史《山河泪》。6月,参加温州收回教育权大同盟;10月,辛亥革命纪念日,参加温州各界举行的提灯游行大会。27年(1938)“三八”节,永嘉县妇女协会发动各学校、机关、工厂等妇女代表100多人,在国民党县党部集会纪念。会上控诉日本侵略军暴行,号召妇女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同年4月9日,永嘉县妇女协会成立救亡工作队,陈禹明为总干事,设组训、总务、救护、宣传四股。妇女救亡工作队举办妇女夜校,进行时事讲座;缝制布鞋、慰问袋送往前线;开办妇女救护训练班,抢救遭敌机轰炸时受伤民众等。28年(1939)3月8日,县妇女协会发动女工、农妇、女教师、女学生3000多人在三官殿巷的温州戏院召开国际妇女节纪念大会,会上联立中学女学生梅爱文发表题为《我不愿做汉奸的女儿》的演说,声讨其父亲梅思平的卖国罪行,讲稿被国内多家报纸转载。会后游行,晚上举行国防戏剧会演。
  建国初期,各级妇联发动妇女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运动。1952年10月,县妇联根据永嘉县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第六次会议作出的“关于开展检查贯彻《婚姻法》运动的决议”,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贯彻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废除包办买卖婚姻、虐待妇女。是年,全县有53名童养媳还家,30名尼姑还俗,112名寡妇改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广新法接生,多次开展普查妇女病活动。在农业合作化中,全县妇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提高自身地位,到1957年10月,全县有350名妇女当选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副社长,1525名妇女当选县、乡人民代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发动妇女投身改革、发展商品经济。积极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月”活动,组织和培养妇女干部,在各条战线上日益显示妇女智慧和才能,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妇女解放运动走上法制化轨道。1981年,全县妇女养长毛兔收入近500万元。1985年,全县农村妇女投入商品生产和多种经营劳动力近8万人,收入2000余万元。1987年,全县妇女从事商品生产和多种经营的105950人,其中种植养殖业72306人,务工14329人,运输业747人,外出经商1747人,从事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4286人。
  1981年以来,先后开展争当“三八”红旗手、“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和创建“五好家庭”活动。至1990年底,全县受到国家、省、市、县妇联表彰的“三八”红旗手860名,“三八”红旗集体188个,“五好家庭”2286户次。其中被评为国家级“五好家庭”2户,省级2户;全国“三八”红旗手2名,“三八”红旗集体1个,省级“三八”红旗手4名。
  第五节 老人团体
  1952年1月,枫林镇徐百福组织老人班,开展地方公益事业。1979年10月,东岸乡黄屿村成立老人会,设宣传、调解、清卫、财务小组。1984年后,相继成立上塘镇、桥头镇、岩坦镇老年人协会。1988年4月26日,县老年人协会成立,周祥篯为会长,借上塘镇前村老人活动室办公,设组织、宣传、调解、内务4组。是年,全县有村老人协会225个,会员20261人。1989年7月,县老年人协会会长何经祥组织制订《永嘉县老年人协会章程》,加强对基层老年人协会的领导。是年8月3日,县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区镇相应建立老龄工作委员会。至1990年底,全县村老年人协会发展到452个,会员35789人。建有老年人活动室203个,室内配备文娱活动器具及报刊杂志,开展适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欢度晚年。县老年人协会领导各基层协会,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至1990年底,各基层协会协助地方修建大小桥梁104座,新建校舍54幢,铺设水泥路30多万平方米,管理山林4000多亩,参与解决民事纠纷4000余件。
  第六节 工商业者团体
  商会
  组织 民国元年(1912),温州府商会改为永嘉县商会,首任会长吕渭贤。16年(1927),成立商民协会永嘉县分会,次年改称永嘉县商民协会整理委员会,由国民党永嘉县党部代表2人,店员总会代表2人,商民代表3人组成,设常务委员1人主持会务。19年(1930),按国民政府规定建立永嘉县商人组织统一委员会,徐谱卿为主席,参加商民协会的店员、工人划出另组工会,商人组织仍称商会,基层组织称同业公会。20年(1931)3月,召开永嘉县商会会员代表大会,重建永嘉县商会,选出商会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主席称常务委员。32年(1943)后,商会主席改称理事长,常务委员改称常务理事,监察委员改称监事。商会设主任秘书主持日常工作,办事机构有总务、商务、调解、指导、经济、调查6个股。37年(1948),参加商会会员的有棉织、纸伞、南屏、钱业、绸布百货、闽货等106个同业公会和电灯、电话等8家单独会员。
  活动 商会成立后,倡导发展城区私营电厂、机帆船、铁工厂、火柴、肥皂、罐头、动力织布、炼乳等现代工业。民国14年(1925),浙江省省长通令禁止柴炭运销,商会支持炭业公会上诉北洋政府农部,解除禁令;积极参加城区各界联合组织,发动工商各行各业不进不售日货、英货,提倡推销国货的爱国运动;促进和支持创办甲种商业学校、协济善堂、普安施医施药局等文教卫生及社会公益事业。15年(1926),孙传芳所属周荫人部兵败经过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搞得人心惶惶,商会联络各方,筹集款项,办好过境溃军的供应和住宿,使地方得以安宁。20年(1931),永嘉各大钱庄筹集12.8万银元,在上海遭劫,商会协助联系追回大部分。同年,驻山东刘珍年师受韩复榘压迫移驻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商会协助各界联络协调做好迎送工作,使人民免受骚扰。抗日战争期间,商会积极参加抗敌后援各种组织和活动。会长杨雨农还受聘任中国红十字会温州分会副会长。抗日战争中,温州3次沦陷,商会3次迁出城区。33年(1944)9月9日第3次沦陷,历时9个多月,商会撤出城区,绝大多数企业携带员工及其家属疏散郊区或迁往永嘉、瑞安、文成、平阳山区,不同敌伪合污。抗日战争胜利后,商会发动企业申报抗战中的经济损失,为我国政府向日本索赔提供根据。还向善后救济总署及有关金融机构要求,给予工商企业物资支持和放宽贷款。35年(1946)冬,温州发生粮荒,酿成风潮时,商会两次筹款向硖石购进大宗粮食,稳定米市。
  工商联合会
  组织 1951年1月,建立永中镇工商业者联合会筹备会,至11月先后建立梧埏、瞿溪、藤桥、罗浮、上塘、枫林、岩头、碧莲9个区、镇工商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同业公会108个。1952年,全县有工商业户13241户,资金6167380元。1955年春,朱师筠等27人组成永嘉县工商业者联合筹备委员会,整顿区、镇工商业者筹备会,组织推荐或召开会员代表会选举产生代表125人。7月12日,在温州城区召开永嘉县工商联合会首届会员代表会议,通过《永嘉县工商业联合会章程》,民主选举产生首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首任主任委员朱师筠。嗣后,属县工商科的区、镇工商联划归县工商联领导。区、镇工商联经过整顿,先后建立沙头、三溪、梧埏、藤桥、永临、岩头、罗浮、碧莲区工商联合会和枫林镇工商联办事处。1958年5月,枫林镇工商联办事处并入岩头区工商联合会。9月1日,县工商联从温州新园角迁到上塘,瓯江以南的永强、藤桥、梧埏、三溪区工商联合会划归温州市。10月6日,各区工商业者参加人民公社,由公社统一管理,各区工商联合会或办事处停止办公。“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商联停止活动。1986年,县委选调4名干部到县工商联工作,经过一年多筹备,于1987年10月6日在上塘镇召开永嘉县工商联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新的章程,选出新的工商联执行委员会。
  活动 1951年11月,梧埏等9个区、镇工商联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即指导广大工商业者爱国守法,协助政府恢复生产,管理市场,开展物资交流,土特产收购运销,还为护税、评税、储税、代收税款等做大量工作,对恢复和发展经济起促进作用。1952年,开始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县工商联密切配合,设专门委员会11个,工商小组85个,集镇工商联分会或办事处配置委员共57人,各专门委员166人,组织工商界学习政策,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主动搞好公私双方关系,在经营中敬业、守法,促进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积极支持国家经济建设,1955年认购公债20333元,1956年20536元,1958年23656元,年年超额完成任务。1960~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县工商联发动工商界发展生产,爱国守法经营,多方采购物资,送货下乡,保障供给,在稳定市场中发挥作用。1988年2月21日,创办永嘉县工商联经济咨询服务公司,开展经济、技术、信息横向联系。到1989年,同全国各地100多个单位进行信息交流,为永嘉推销产品70多万元,上交税收2万元。1990年1月9日,在桥头镇建立永嘉县拉链行业同业公会,形成拉链产销一条龙。发动工商界关心社会公共、公益事业,1987~1990年共捐款70余万元创办公共、公益事业。建国后,工商界人士被选为市人大代表4人,市政协委员2人,县人大副主任1人,县人大常务委员7人次,县人民代表68人次,县政协委员12人次,常委7人次。选为代表、委员的工商业者,积极参政议政,先后为制订永嘉经济发展计划,县级领导班子人事安排,征税办法,企业规范化,廉政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大多被采纳。
  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年,先后成立永临、罗浮、沙头、碧莲、四川、岩头、岩坦7区和上塘、清水埠、桥头3个镇个体劳动者协会。1984年6月26日,在县城县人武部会堂召开个体劳动者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永嘉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由13人组成第一届委员会,主任杨立文,有会员6640人。1987年9月1日,个体劳动者协会进行换届选举,主任改称会长,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长兼任,杨立文为副会长。1990年底,有会员12534人,从业人员20910人,其中145人被评为县级先进、14人为市级先进,杨立文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王碎奶被全国妇联命名为“三八”红旗手。
  第七节 科学技术团体
  1956年12月,成立永嘉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8年10月,更名为永嘉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县科协)。1960年3月,永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与县科协合署办公。“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3月,中共永嘉县委决定恢复县科协,由洪宇央等42人组成县科协第一届委员会,洪宇央兼主席。1986年6月,召开县科协第二次委员代表会议,到会代表116人,选出委员35人,组成第二届委员会,设常委7人,王天镇为主席。会后,积极宣传推广科学技术,组织建立科技团体。到1990年底,全县有县级学会、协会、研究会34个,会员2491人,并建立永临、沙头、四川、碧莲、罗浮、岩坦和白泉、茗岙、上塘、巽宅10个区、乡(镇)科协和瓯北、罗浮水果,四川快速养猪,四川、峙口果农、养鱼等专业技术协会和研究会。
  第八节 文学艺术团体
  1990年8月8日,召开永嘉县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到会代表143人,选出委员20人,组成永嘉县第一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潘泰永。设办公室、组织联络部、《楠溪江》编辑部。团体会员有文学工作者协会等11个协会、学会,会员598人。
  第九节 其他团体
  黄埔同学会
  永嘉县有130多人毕业于黄埔军校。1984年8月30日,建立黄埔同学会永嘉县联络小组。1990年10月9日,在县城正式成立永嘉县黄埔同学会,会员29人,会长邵德兴。同学会成立后,组织会员学习,协助地方兴办公益事业,加强和港、澳、台同胞联络。1988~1990年,接待永嘉籍海外黄埔同学19人。会员中有6人当选为市、县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
  永嘉县残疾人联合会
  1989年9月,成立永嘉县残疾人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全县有残疾人40008人,占总人口5%。1991年6月18日,在县城召开永嘉县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会议,到会正式代表143人,列席代表21人,选举副县长卓高柱等26人组成永嘉县残疾人联合委员会,卓高柱为主席,陈晓亮等11人为副主席。永嘉县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后,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开展为残疾人事业捐赠和小儿麻痹症、白内障摘除、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三项”康复活动。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