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3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种类
分类号: F822.755
页数: 3
页码: 682-684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货币种类有金属币、纸币、代用券。
关键词: 货币 金融 种类

内容

金属币
  据出土文物考证,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永嘉境内已有“秦半两”、“五铢钱”等金属货币流通。后来,唐高祖“开元通宝”、宋太祖“宋元通宝”、宋高宗“绍兴元宝”进入永嘉流通领域。明代后期,温州海运开放,外国银元流入。清代除使用“道光通宝”、“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外,还有银两、制钱和银元、铜板同时通行。清宣统年间(1909~1911)铸造大清银币(龙洋)、银角投放市场后,银元、银两、银币同时并用,民间贸易和单位记帐仍习惯使用银元、银两。辛亥革命后,袁世凯银币(袁洋,俗称袁大头)投放市场,并逐步取代清龙洋。不久,国民政府又发行孙中山银币(孙洋,俗称孙小头)以取代袁洋。同时,墨西哥鹰洋和西班牙本洋、英国站人洋、日本龙洋等外国金属货币流入使用。当时辅币有银角、铜板(内无方孔)和铜钱(外圆内有方孔)。1957年12月,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伍分、贰分、壹分铝合金硬币,与纸辅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1980年4月,增发1角、2角、5角铜质铸币和1元铜镍合金币,因在县内发行量少且多为群众所收藏,市场流通不多。
  从1979年起,先后发行建国三十周年纪念币、长城纪念币、国际和平年纪念币、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币,以及熊猫金币、民族传统生肖金币等特殊货币,与人民币同值,可以流通使用,然而发行量少,群众视为珍品进行收藏,罕见在市场露面。
  纸币
  宋代开始使用,元、明、清相袭。元有“中统元宝钞”、明有“大明通行宝钞”、清有“大清宝钞”、“户部发票”等,与金属币同在市场流通,但数量不多。由于兑换不便,商人仍喜用金属币。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禁止白银、银元流通使用,宣布由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由于银元币值稳定,禁而不止。31年(1942)开始使用“关金券”(1元折法币20元),与法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实际是变相发行大额货币。20世纪40年代中期,桥头“恒大商行”和枫林“乾寿堂药号”曾分别印制具有货币性质的“本票”和银票投入市场流通。随着时局变化,政府大量发行纸币,面额越印越大,永嘉曾有纸币面额大到五百万元,造成纸币急剧贬值和通货恶性膨胀。37年(1948)9月,永嘉启用“金圆券”,停用“关金券”(1“金圆券”折换“关金券”15万元、法币300万元)。同时限令:凡持有黄金、白银、银元、外币者,一律要兑换为“金圆券”,否则没收。但很少有人主动兑换。“金圆券”流通不到10个月。建国前夕,法币、“金圆券”成为废纸,城乡市场仍以银元、银角进行交易,或以大米、棉布等实物计价进行交换。
  民国38年(1949)5月7日永嘉县城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带入为数极少的“北海币”、“华中币”在市场流通,不久即为人民币所代替。6月14日,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禁止使用国民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统一使用人民币。至12月下旬,人民币成为永嘉城区唯一流通货币;农村于1951年底全面流通。
  1955年3月1日起,发行新版人民币,面额主币有1元、2元、3元、5元、10元5种;辅币有1角、2角、5角、1分、2分、5分6种。4月1日起停止旧人民币在市场流通使用,只能向人民银行调换新人民币,至6月10日,县人民银行共收回旧人民币119.98亿元。
  1959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面额与前套人民币相同,同时流通使用。1964年4月15日起,停止使用苏联印制的1953年版3元、5元、10元3种面额的人民币,由人民银行陆续收回。
  1987~1988年,分次发行第四套人民币,面额主币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6种。辅币有1角、2角、5角3种,与第三套人民币同时流通使用。
  代用券
  40年代,一些银行、钱庄、商行,因贬值后钞票流通数量太多太重搬运不便,分别印制具有货币性质的本票、银票、兑换券投入市场流通,有温州交通银行、温州农民银行、中央合作金库永嘉分理处以及永嘉桥头“恒大商行”的本票,枫林“乾寿堂”的银票等。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