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36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货币
分类号:
F822.755
页数:
6
页码:
682-687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货币的种类、投放与回笼、货币的管理。
关键词:
永嘉县
金融
货币
内容
第一节 种类
金属币
据出土文物考证,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永嘉境内已有“秦半两”、“五铢钱”等金属货币流通。后来,唐高祖“开元通宝”、宋太祖“宋元通宝”、宋高宗“绍兴元宝”进入永嘉流通领域。明代后期,温州海运开放,外国银元流入。清代除使用“道光通宝”、“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外,还有银两、制钱和银元、铜板同时通行。清宣统年间(1909~1911)铸造大清银币(龙洋)、银角投放市场后,银元、银两、银币同时并用,民间贸易和单位记帐仍习惯使用银元、银两。辛亥革命后,袁世凯银币(袁洋,俗称袁大头)投放市场,并逐步取代清龙洋。不久,国民政府又发行孙中山银币(孙洋,俗称孙小头)以取代袁洋。同时,墨西哥鹰洋和西班牙本洋、英国站人洋、日本龙洋等外国金属货币流入使用。当时辅币有银角、铜板(内无方孔)和铜钱(外圆内有方孔)。1957年12月,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伍分、贰分、壹分铝合金硬币,与纸辅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1980年4月,增发1角、2角、5角铜质铸币和1元铜镍合金币,因在县内发行量少且多为群众所收藏,市场流通不多。
从1979年起,先后发行建国三十周年纪念币、长城纪念币、国际和平年纪念币、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币,以及熊猫金币、民族传统生肖金币等特殊货币,与人民币同值,可以流通使用,然而发行量少,群众视为珍品进行收藏,罕见在市场露面。
纸币
宋代开始使用,元、明、清相袭。元有“中统元宝钞”、明有“大明通行宝钞”、清有“大清宝钞”、“户部发票”等,与金属币同在市场流通,但数量不多。由于兑换不便,商人仍喜用金属币。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禁止白银、银元流通使用,宣布由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由于银元币值稳定,禁而不止。31年(1942)开始使用“关金券”(1元折法币20元),与法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实际是变相发行大额货币。20世纪40年代中期,桥头“恒大商行”和枫林“乾寿堂药号”曾分别印制具有货币性质的“本票”和银票投入市场流通。随着时局变化,政府大量发行纸币,面额越印越大,永嘉曾有纸币面额大到五百万元,造成纸币急剧贬值和通货恶性膨胀。37年(1948)9月,永嘉启用“金圆券”,停用“关金券”(1“金圆券”折换“关金券”15万元、法币300万元)。同时限令:凡持有黄金、白银、银元、外币者,一律要兑换为“金圆券”,否则没收。但很少有人主动兑换。“金圆券”流通不到10个月。建国前夕,法币、“金圆券”成为废纸,城乡市场仍以银元、银角进行交易,或以大米、棉布等实物计价进行交换。
民国38年(1949)5月7日永嘉县城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带入为数极少的“北海币”、“华中币”在市场流通,不久即为人民币所代替。6月14日,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禁止使用国民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统一使用人民币。至12月下旬,人民币成为永嘉城区唯一流通货币;农村于1951年底全面流通。
1955年3月1日起,发行新版人民币,面额主币有1元、2元、3元、5元、10元5种;辅币有1角、2角、5角、1分、2分、5分6种。4月1日起停止旧人民币在市场流通使用,只能向人民银行调换新人民币,至6月10日,县人民银行共收回旧人民币119.98亿元。
1959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面额与前套人民币相同,同时流通使用。1964年4月15日起,停止使用苏联印制的1953年版3元、5元、10元3种面额的人民币,由人民银行陆续收回。
1987~1988年,分次发行第四套人民币,面额主币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6种。辅币有1角、2角、5角3种,与第三套人民币同时流通使用。
代用券
40年代,一些银行、钱庄、商行,因贬值后钞票流通数量太多太重搬运不便,分别印制具有货币性质的本票、银票、兑换券投入市场流通,有温州交通银行、温州农民银行、中央合作金库永嘉分理处以及永嘉桥头“恒大商行”的本票,枫林“乾寿堂”的银票等。
第二节 投放与回笼
1958年8月以前,现金收付主要集中在瓯江以南区镇,年均净投放现金不足100万元。1958~1972年,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期,工农业生产景况不佳,经济萎缩,金融规章制度松弛,投放量增幅不大,年均232万元。1973~1982年,经济开始复苏,农村集市贸易兴起,货币流通量增加,携带现金外出采购商品增多,年投放量超2500万元,比前15年增长10倍多。1987年,被省人民银行指定为建立货币流通按月汇报制度的20个重点市县之一。1982年以后,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商品经济成倍增长,加之永嘉被列为对外开放县,投放量大幅度递增,1987年达2.3亿元。尔后,根据上级指示,银行对现金投放进行适度控制,到1990年降至9297万元。除1954年、1959年外,现金投放量都超过回收量。
第三节 管理
发行库管理
永嘉县人民银行建立后,设立发行库保管点,不久改为发行支库,严格执行国家银行发行库制度。根据永嘉实际情况,既控制货币发行量,节约现金使用,又保证各经济部门和单位正常经济活动中现金需要,促进市场货币正常流通。
现金管理
县人民银行为现金管理执行机关,根据国家各个时期现金管理一系列规定,核定和调整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正常所需库存现金额度,大额贸易通过转帐办理,督促销售回笼资金全部、及时解交银行,不得坐支留用或擅自转为他用。为了加强货币回笼,坚持在星期日受理商业、交通等大额单位回笼货币,并配合财政部门定期对开户单位进行现金库存检查,对挪公用款、乱借支和私设“小金库”行为及时进行查处。
工资基金管理
1960年开始,银行结合劳动人事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国家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额,按季度和年度编制工资基金计划,给开户单位制发工资手册,采用“工资专
票”,对工资基金进行监督和管理。结合政府部门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滥发奖金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金银管理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实行金银国有,对金银进行管理,严禁非法交易,规定粮油完税用银元。民国19年(1930),县城钱业同业公会章程中规定经营范围,将买卖主辅币及金银作为主要业务之一。24年(1935)实行法币制,禁止白银出口,对于白银、银元走私按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法严惩。是年3月,叶进发帆船私运白银2600余元被缉获。
1949年,华东人民政府颁布法令,鼓励人民群众将金银兑换人民币,允许储存,禁止非法买卖。1961年,国务院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重申:金银买卖调拨一律由人民银行办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金银买卖活动。对于工业、医学所需金银,根据国家金银统一管理与统购统配政策,严格实行按计划配售。1978~1983年,县无线电器材厂因生产蜂鸣片需要,县人民银行共配售白银1000余公斤,并经常检查耗用情况,协助该厂做好“三废”回收,1984年、1987年分别回收白银58.3公斤和84.5公斤,回收率3.12%。为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需要,1984年县人民银行设立金银首饰服务部,开始销售金项链、金戒指。1987年12月,经批准县人民银行开设金店,聘请技术人员,制作金银首饰按牌价出售兼来料加工,人民群众购买和加工首饰非常踊跃。1988年金银零售额6.9万元,加工金银首饰567件。1989年加工、翻新黄金饰品增至4000余件。继1985年8月在桥头供销社开设黄金饰品加工点后,又先后批准上塘、清水埠、桥头等主要集镇设立个体金银首饰加工服务部,对外开办首饰加工业务。同时,县人民银行按照国家规定,密切配合公安、工商部门打击金银走私和非法买卖活动。1987年,对罗浮电子原件厂私购氧化银进行制止和处理。1988年和1989年,在上塘、千石、清水埠、江北、桥头等地取缔查封23家地下金银买卖点和加工点,缴获黄金900余克、白银1500克、现金3000元,并没收其加工器具。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