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33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分类号: F713.58
页数: 3
页码: 655-657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市场经济发展概况,是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上市商品品种日益增多,钮扣、拉链、教玩具、阀门等产品已成为永嘉县市场优势产品,初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体系。
关键词: 永嘉县 发展概况 市场

内容

永嘉,历史上是手工业和商业较发达地区。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永嘉城乡已出现定期集市,上市商品为谷帛等生活必需品。南朝时,永嘉养蚕缫丝技术已有一定水平,家庭手工业除育蚕缫丝外,绩麻、纺织技术也相应提高。丝织布和麻布,都是当时重要实物赋税。西晋时,东瓯窑生产的缥瓷驰名海内外。隋、唐时期,盛产土布,已有土布市场,丝麻织品交易频繁。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永嘉被朝廷辟为对外贸易口岸,柑橘、蚕桑、茶叶、桐油、木材都颇有声誉,陶瓷、造纸、造船、雕刻、漆器、制伞、皮革、绫缎、绢绸等产品,通过市场交易,销往全国。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促进了永嘉经济、文化更快发展。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或稍前,永嘉城厢设有市舶务,专管海外贸易。永嘉同高丽(今朝鲜)、真腊(今柬埔寨)、日本等国都有商船往来。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或稍前,永嘉县城(今温州鹿城区)设市舶司,鼓励对海外贸易,民间海外贸易有更大规模发展,永嘉成为全国对外通商七大港口之一。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永嘉县城设有织染局,监造宫廷所用丝织品;民间手工业更趋繁盛,产品名目繁多,主要有丝织业、棉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造纸业、制革业等,“缂丝”、“瓯绸”、“双棱布”驰名国内,棉纺织业成为一个新兴行业。由于市场扩大,社会出现包办商人。明代倭寇长期侵扰,清初实行闭关政策,永嘉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但在康熙、乾隆后,城乡贸易又向前发展。乾隆年间城乡庙会得以延续与扩大,如瞿溪(今属瓯海县)二月初一、上塘二月十三日到十五日都是远近闻名的庙会,赶集者数万,乃至10多万人。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永嘉城厢有商业5260户,已有大量“洋货”倾入永嘉市场,出现“市半洋商”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永嘉工商业有过短暂发展,先后创办起织布厂、火柴厂、制革厂、炼乳厂等,五马街成为县城商业最繁荣街。抗日战争前期,沿海大城市相继陷落,县城成为东南惟一口岸。江西、湖南、广西、重庆等地商人及采办军需物资人员汇集县城,市场交易一度繁荣。民国31年(1942),城区有商店3503家,资本总额计8549.66万元。嗣后,永嘉县城三遭日本侵略军侵占,工商业损失巨大,商业贸易也随之衰落。民国后期,美货倾销市场,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金圆券贬值,物价飞涨,金融市场混乱,永嘉城厢商业市场处于风雨飘摇、凋零萧条之中。
  建国初期,永嘉县治几经迁移。原永嘉城区建制为温州市,永嘉县商业市场范围大为缩小,仅以传统庙会、牛市等农贸市场为主。1951年4月28日,永嘉县首届土特产会议召开。1952年4月,永嘉县派各区代表参加温州专区土特产交流会议,同温州市及兄弟县签订土特产购销协议书,合计金额111.79万元。8月,永嘉县动员10万多农民参加温州物资交流大会,成交总额达125.88万元。10月5日,全县首次初级市场物资交流大会在岩头镇举行,参市人数45000多人次,成交额4.44万元。10月26日,永嘉县城乡物资交流指导委员会成立。1953年1月27日至2月5日,岩头、桥头、永中(今属瓯海县)3镇相继举行物资交流大会,全县12万多人参加物资交流活动,销售额20.94万元,收购额15.69万元。1954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和合作社商业迅速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和城乡物资交流活动一度被取消。1957年,全县又开放岩头、枫林、碧莲、梧埏(今属瓯海县)、永中(今属瓯海县)、瞿溪(今属瓯海县)等13个初级交易市场。“人民公社”化时期,关闭开放不久的初级交易市场。1959年,全县在岩头镇进行举办综合性交易市场试点。同年,又开放16个不定期的集贸市场。1961年,全县除11个公社级初级市场外,还建立13个管理区级市场,先后开办36次集市活动,上市人数20.25万人次,上市商品248种,成交额23.81万元。1962年,全县集市成交额200万元,同时恢复九丈、桥下等牛市场,城乡集市贸易日趋繁荣。“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所有初级市场关闭,集市贸易受到严格控制。随着社会上动乱不停,武斗升级,无政府状态蔓延,由老百姓自发组织形成的市场,在全县各地都可见。岭窟市场最具代表性,市场地处永嘉、乐清两县交界处,在花坦乡张田庵村的小山坳里。1961年5月形成,“文化大革命”期间不断扩大。逢农历二、七日设市,来自乐清、洞头、玉环、温岭、仙居、缙云等县及江苏、福建等地的商贩云集岭窟,主要进行木材交易,也销售鱼货、肉类、粮食、农副产品、衣饰、布匹等,参市人数多时一天逾万人。县、公社多次组织力量,欲取缔市场,均未成功。岭窟市场成为浙南最大的“黑市”之一。至1977年,商业供应网点远不能适应人口增加和商品流通量增长的需要,买东西难、吃饭难、住宿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1978年后,各级政府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发展城乡商业。允许社员从事个人劳动生产的鲜活商品和三类农副产品贩卖活动,农村中大量劳动力投入商品生产,进入商品流通领域。1979年10月,永嘉县先后在上塘、江北、乌牛、黄田、永临等地重建综合性市场6处,在岩头、岩坦、碧莲、界坑、沙头等地开放农副产品交易所9处,粮油交易所1处。1980年,全县耕牛市场增到16个。1982年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大批农民进城经商,相继建立小商品市场,个体商贩比比皆是,继中国第一个小商品专业市场桥头钮扣市场在桥头诞生以后,永嘉县相继出现以“一村一业”的专业市场,如桥下教玩具市场、黄田小商品市场、瓯北阀门市场等,各集镇都开辟商业街或商业区。至1990年,全县有专业市场27个,年成交额3.0016亿元。其中工业品市场3个,小商品市场3个,综合性农贸市场9个,生产资料市场4个,竹木市场6个,耕牛市场2个。从而形成以上塘为中心,通过各集镇向四面八方辐射的商业网络。上市商品品种日益增多,钮扣、拉链、教玩具、阀门等产品已成为永嘉县市场优势产品,初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体系。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