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334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市场
分类号: F713.58
页数: 12
页码: 655-666
摘要: 本章记述永嘉县市场发展概况、主要集镇、专业市场、庙会。
关键词: 永嘉县 商业 市场

内容

第一节 发展概况
  永嘉,历史上是手工业和商业较发达地区。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永嘉城乡已出现定期集市,上市商品为谷帛等生活必需品。南朝时,永嘉养蚕缫丝技术已有一定水平,家庭手工业除育蚕缫丝外,绩麻、纺织技术也相应提高。丝织布和麻布,都是当时重要实物赋税。西晋时,东瓯窑生产的缥瓷驰名海内外。隋、唐时期,盛产土布,已有土布市场,丝麻织品交易频繁。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永嘉被朝廷辟为对外贸易口岸,柑橘、蚕桑、茶叶、桐油、木材都颇有声誉,陶瓷、造纸、造船、雕刻、漆器、制伞、皮革、绫缎、绢绸等产品,通过市场交易,销往全国。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促进了永嘉经济、文化更快发展。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或稍前,永嘉城厢设有市舶务,专管海外贸易。永嘉同高丽(今朝鲜)、真腊(今柬埔寨)、日本等国都有商船往来。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或稍前,永嘉县城(今温州鹿城区)设市舶司,鼓励对海外贸易,民间海外贸易有更大规模发展,永嘉成为全国对外通商七大港口之一。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永嘉县城设有织染局,监造宫廷所用丝织品;民间手工业更趋繁盛,产品名目繁多,主要有丝织业、棉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造纸业、制革业等,“缂丝”、“瓯绸”、“双棱布”驰名国内,棉纺织业成为一个新兴行业。由于市场扩大,社会出现包办商人。明代倭寇长期侵扰,清初实行闭关政策,永嘉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但在康熙、乾隆后,城乡贸易又向前发展。乾隆年间城乡庙会得以延续与扩大,如瞿溪(今属瓯海县)二月初一、上塘二月十三日到十五日都是远近闻名的庙会,赶集者数万,乃至10多万人。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永嘉城厢有商业5260户,已有大量“洋货”倾入永嘉市场,出现“市半洋商”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永嘉工商业有过短暂发展,先后创办起织布厂、火柴厂、制革厂、炼乳厂等,五马街成为县城商业最繁荣街。抗日战争前期,沿海大城市相继陷落,县城成为东南惟一口岸。江西、湖南、广西、重庆等地商人及采办军需物资人员汇集县城,市场交易一度繁荣。民国31年(1942),城区有商店3503家,资本总额计8549.66万元。嗣后,永嘉县城三遭日本侵略军侵占,工商业损失巨大,商业贸易也随之衰落。民国后期,美货倾销市场,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金圆券贬值,物价飞涨,金融市场混乱,永嘉城厢商业市场处于风雨飘摇、凋零萧条之中。
  建国初期,永嘉县治几经迁移。原永嘉城区建制为温州市,永嘉县商业市场范围大为缩小,仅以传统庙会、牛市等农贸市场为主。1951年4月28日,永嘉县首届土特产会议召开。1952年4月,永嘉县派各区代表参加温州专区土特产交流会议,同温州市及兄弟县签订土特产购销协议书,合计金额111.79万元。8月,永嘉县动员10万多农民参加温州物资交流大会,成交总额达125.88万元。10月5日,全县首次初级市场物资交流大会在岩头镇举行,参市人数45000多人次,成交额4.44万元。10月26日,永嘉县城乡物资交流指导委员会成立。1953年1月27日至2月5日,岩头、桥头、永中(今属瓯海县)3镇相继举行物资交流大会,全县12万多人参加物资交流活动,销售额20.94万元,收购额15.69万元。1954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和合作社商业迅速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和城乡物资交流活动一度被取消。1957年,全县又开放岩头、枫林、碧莲、梧埏(今属瓯海县)、永中(今属瓯海县)、瞿溪(今属瓯海县)等13个初级交易市场。“人民公社”化时期,关闭开放不久的初级交易市场。1959年,全县在岩头镇进行举办综合性交易市场试点。同年,又开放16个不定期的集贸市场。1961年,全县除11个公社级初级市场外,还建立13个管理区级市场,先后开办36次集市活动,上市人数20.25万人次,上市商品248种,成交额23.81万元。1962年,全县集市成交额200万元,同时恢复九丈、桥下等牛市场,城乡集市贸易日趋繁荣。“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所有初级市场关闭,集市贸易受到严格控制。随着社会上动乱不停,武斗升级,无政府状态蔓延,由老百姓自发组织形成的市场,在全县各地都可见。岭窟市场最具代表性,市场地处永嘉、乐清两县交界处,在花坦乡张田庵村的小山坳里。1961年5月形成,“文化大革命”期间不断扩大。逢农历二、七日设市,来自乐清、洞头、玉环、温岭、仙居、缙云等县及江苏、福建等地的商贩云集岭窟,主要进行木材交易,也销售鱼货、肉类、粮食、农副产品、衣饰、布匹等,参市人数多时一天逾万人。县、公社多次组织力量,欲取缔市场,均未成功。岭窟市场成为浙南最大的“黑市”之一。至1977年,商业供应网点远不能适应人口增加和商品流通量增长的需要,买东西难、吃饭难、住宿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1978年后,各级政府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发展城乡商业。允许社员从事个人劳动生产的鲜活商品和三类农副产品贩卖活动,农村中大量劳动力投入商品生产,进入商品流通领域。1979年10月,永嘉县先后在上塘、江北、乌牛、黄田、永临等地重建综合性市场6处,在岩头、岩坦、碧莲、界坑、沙头等地开放农副产品交易所9处,粮油交易所1处。1980年,全县耕牛市场增到16个。1982年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大批农民进城经商,相继建立小商品市场,个体商贩比比皆是,继中国第一个小商品专业市场桥头钮扣市场在桥头诞生以后,永嘉县相继出现以“一村一业”的专业市场,如桥下教玩具市场、黄田小商品市场、瓯北阀门市场等,各集镇都开辟商业街或商业区。至1990年,全县有专业市场27个,年成交额3.0016亿元。其中工业品市场3个,小商品市场3个,综合性农贸市场9个,生产资料市场4个,竹木市场6个,耕牛市场2个。从而形成以上塘为中心,通过各集镇向四面八方辐射的商业网络。上市商品品种日益增多,钮扣、拉链、教玩具、阀门等产品已成为永嘉县市场优势产品,初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体系。
  第二节 主要集镇
  上塘镇
  民国时期,这里交通闭塞,人员进出,靠楠溪江中小船往返,陆路以古道为主连接各村。建国初期,有一条不到200米长的上塘街,只有1家供销社和几十家小店小摊,工商业不发达。1958年8月,永嘉县从温州迁治上塘后,商业发展较快。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上塘镇工商业获得飞速发展,城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市场更显活跃。相继建成城关菜市场、城关商场、浦口小商品市场、城关农贸综合市场、城关生产资料市场、城关水果市场等。1990年,全镇有国营商业公司、粮油公司、供销合作社及集体、个体批零商业、服务行业3000多家,其中永建路是上塘镇最繁华商业街。
  桥头镇
  明、清以降,桥头一直是菇溪流域的物资集散中心,木炭、竹木、菇溪缸、山货等经桥头运往温州,外销各地,又把温州的海鲜、食盐、南北货、生产资料、生活用品运回桥头销售。民国时,桥头已有50多家店铺,较著名的有“同一”、“协大”、“一大”、“恒大”、“联大”。民国19年(1930)创办的温州咸康总公司桥头分公司是本地最早经营法国狮子牌肥田粉的店铺。建国初期,桥头有商店82户,行商5户,经营小百货、海鲜、食盐、索面(又称挂面、纱面、素面)、粉干等货物。1976年,塑料编制业首先在这里兴起,继之以尼龙钥匙链、皮革表带、手套等小商品摆摊出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桥头钮扣市场崛起,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起到“建一处市场、兴一门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民众”的作用。1990年,桥头钮扣市场经营钮扣品种达万种以上,年成交额达1.5亿元。
  岩头镇
  岩头镇于民国24年(1935)建镇,是温州到杭州的古道枢纽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有盐行10多家,每日有3000余人肩挑食盐经岩头丽水街到缙云、金华等地。建国初期,岩头有私营商店54家,各种服务业店摊23个,手工业店铺5个,有棉布、鱼咸、食盐、百货、南货、文具等业。1978年后,岩头镇成为农工商综合发展型集镇,是永嘉北部山区交通枢纽和商品贸易集散地。1990年,有岩头农贸综合市场,振兴街五金、电器、烟糖、南北货、果品中心市场,丽水街干鲜水产、食品、蔬菜市场,学前路鞋革服务市场。其中振兴街是岩头镇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瓯北镇
  瓯北镇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水陆交通便利,日客容量达5万多人次,80年代始吸引周围及山区农民建房办企业。镇区有阀门、木材、鞋帽、服装等8个专业市场和6处蔬菜市场。楠江路和振兴大街为最繁荣的商业区,有集体商店50余间,个体商店671间。1988年,集贸成交额3500万元,出口创汇81万元。
  碧莲镇
  民国时期,碧莲镇为永嘉县十大集镇之一,是小源的物资集散地,渡头街有商业店铺数十间,苏同德、徐同仁、王同昌、金大生、徐大东等店铺较有名气,设有盐行、油行、屠行等。1990年,镇区街市店面350余间,碧莲农贸市场年成交额75万元。渡头街与双桥路相交叉成十字街面,是镇区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桥下镇
  民国时期,有富华、永兴、永济、伟兴4家山货行,桥下街有8家商店,集市贸易兴盛,名闻遐迩。1978年后,以教玩具为主的商品贸易发展很快。1990年,有桥下农贸市场、小商品商场,共有各类商店300余间,是西溪经济文化中心。
  沙头镇
  民国时期,沙头镇仅有一家李聚兴鱼咸行。1990年,沙头镇成为远近闻名的鞋业市场,沙头街设有各类商店111间。水陆交通方便,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门户。
  巽宅镇
  民国时期,巽宅镇是永嘉西北山区物资集散地之一,抗日战争时,乐清一带食盐水运至此登岸,由担盐客肩运至界坑,销往缙云、金华等地,每日担盐客达100余人,有胡通大、张大生、胡协记、刘进斗等商店。1990年有商业经营户367户,巽宅街是该镇的商业贸易中心。
  枫林镇
  民国时期,枫林镇是全县十大集镇之一,商业网点密布,店铺林立,市场交易兴盛,有乾寿堂、养生堂、庆余堂、仁寿堂、济仁堂等国药店。全镇有大小店摊100余间,较有名气的店号有徐同昌、洪源、回源等20余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街市更加繁荣,市场贸易有新发展。1990年有各类商店135间,各类商品玲琅满目,行业齐全,市场繁荣。圣旨门街是镇闹市区。
  第三节 专业市场
  1990年,永嘉县有各类市场27个,大致可分为经营钮扣、拉链、化妆品、服装、鞋革、阀门、泵为主的工业日用品和机电产品市场,经营钢材、水泥、石子砂、木材为主的生产资料市场,经营西瓜、柑桔、蔬菜、肉类、鱼类为主的农副产品市场。
  桥头钮扣市场
  桥头钮扣市场是浙江省十大工业品市场之一,是温州改革初期“十大专业市场”之一。中华企业》和香港《文汇报》称之为“天下钮扣第一家”、“东方第一大钮扣市场”,《中国青年》杂志誉之为“东方的布鲁塞尔”。是全国闻名的钮扣交易中心和集散地。桥头钮扣市场,除经营钮扣外还兼营拉链、表带、皮带、装饰品、打火机等小商品。其中钮扣占全国市场销售量85%以上,拉链占30%以上。1994年,市场成交额10.5亿元。山沟小镇,地少人多,历来有从事小商小贩与手工业传统。1979年8月,桥一村叶克春、叶克林兄弟俩自筹资金400元,从黄岩县路桥镇购回一些钮扣在桥头试销,赚了钱,一批人跟着做起贩运钮扣生意,因而自发形成以桥西街为中心的桥头钮扣批发市场。1981年,有沿街钮扣摊店100多家。1983年2月县府批准开放桥头小商品市场,到年底已拥有钮扣摊店500个。600多名采购员从全国530家钮扣工厂采购不同花色规格的钮扣,汇集桥头市场,再通过3000多名推销员批发销往全国各商店、服装厂。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每天数千名顾客,上百辆过往车辆,使一条长约500米,宽仅8米的桥西街,车水马龙,拥挤不堪。不久,市场又占据桥头镇中心小学操场。1984年3月,县府率有关职能部门就桥头钮扣市场的发展规划进行专题研究,决定把镇中心小学校舍和操场改为市场,向298个个体钮扣商贩筹集资金5.96万元。同年,建成一个有983平方米、298个摊位、钢架玻璃瓦棚的集中营业场地。随着市场迅速发展。1985年9月至1990年底,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两幢交易大楼,共有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摊位1664个,日均上市客流量达5000人次。
  桥头钮扣市场建立初期,80%钮扣来自外地厂家。1985年后,桥头镇陆续办起774家钮扣生产企业,从国外引进160套生产钮扣流水线,并聘请高级工程师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提高产品档次。20世纪90年代初,桥头钮扣市场销售的钮扣,地产品率达89%以上。1990年以来,随着钮扣销售势头趋缓,桥头又办起120多家拉链厂。1994年,拉链总产值3亿多元,占桥头钮扣市场销售总额1/30
  钮扣市场以桥头为生产和批发基地,积极向外拓展,使桥头钮扣市场营销网络延伸到全国。1986年以后,有1万多名桥头人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的百货商场中,租赁、承包7000余个柜台经营钮扣等商品,年营业额约15亿元。桥头产品还打入国际市场,1994年向国外销售钮扣等商品1亿多元。
  桥头钮扣市场曾连续3届6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1994年又被评为“全国百强集贸市场”,被省工商局命名为“浙江省规范化市场”,并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从1984年3月开始,中央、浙江省、温州市等新闻单位陆续对钮扣市场做报道,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党政领导及许多专家、学者和外国驻华使节、专家、新闻记者纷纷到桥头参观考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和田纪云、国务委员宋平、陈慕华、谷牧、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全国政协常委李雪峰、中央宣传部部长王忍之、民政部部长崔乃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和胡绳、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李铁映等先后到桥头考察。至1990年底,共有1970批、7万多人次到桥头考察,其中国务院各部、地方各省主要领导人有100多人。
  瓯北机电阀门市场
  瓯北镇在1963年就已开始生产阀门。20世纪70年代出现家庭阀门企业,到80年代初,形成江北街前店后厂式机电泵阀市场。8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一批上规模的股份制阀门和泵类企业,产品也从原来截止阀、球阀、闸阀、止回阀等通用阀门,发展到安全阀、液化气阀、减压阀、电动阀、气动调节阀等特种阀门。泵类产品则从管道泵、排污泵发展到技术含量较高的液压泵、力泵、真空泵等20多个品种。起初,由于企业设备简陋,技术管理水平低,质量意识差,产品质量问题较为严重。少数人利用虚假广告欺骗客户,更败坏了瓯北阀门和泵类市场声誉。1990年,永嘉县组织力量进行市场整顿,没收7吨伪劣产品,注销263家企业;并投资80多万元,创办测试中心。1990年以来,许多企业筹措资金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并高薪聘请技术人才,或与大专院校挂钩,进行协作开发,产品质量不断改善,从而使瓯北机电阀门市场再趋兴旺。1994年,全镇有泵类、阀门成型企业325家。全国百余家阀门制造厂及大油田都到瓯北采购阀门泵类产品。瓯北泵阀产品除在本地市场销售外,还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1000多个销售点,仅上海就有300多家联营经销店。1994年,全镇阀门泵类产品销售额近5亿元。
  城关菜市场
  1958年永嘉县人民政府迁治上塘后开始形成。1985年,县财政拨款12万元,工商行政部门投资14万元,个体商业户集资3.6万元,在鹅浦建成一个钢架玻璃瓦棚顶封闭式市场,市场占地3000平方米,集市场地由镇前街迁移到前村鹅浦。1990年,集资70万元,建成一条综合性店廊,长300余米,设店面128间,占地3400平方米。市场有室内摊位183个,室外摊位80个,拥有个体商业户225户,国营企业2家,场内有活鱼池36个。有防蝇防尘设施28处,停车场380平方米,服务设施齐全,经营商品分十大类,满足城关5万多居民消费需要。1991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市场。
  梅岙教玩具市场
  梅岙教玩具市场为全国规模较大教玩具市场之一。坐落于桥下镇埠头村,市场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有营业店面110间、223家,是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教玩具专业市场。20世纪70年代初,埠头村吴元西和西岙村吴玉夫两人印刷饭菜票、小图片,制作小玩具,赚了钱,尔后迅速发展到四邻几个村庄家庭作坊,初步形成市场。80年代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983年有生产、经营教玩具厂家11家,年产值55万元,至1991年,有集体股份制企业105家,个体、私营企业66家。经营品种有塑料彩色挂图、磁性配套活动玩具、幼儿桌面、智力积算、教学幻灯、投影片等7大类500多种高档教玩具,年产值5000万元。1991年6月1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市场正式亮牌营业。
  黄田小商品市场
  位于黄田镇中心公路东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3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二层楼面为小商品营业场。设店面44间,营业柜台800个。经营商品有:五金交电、鞋帽服装、棉布、针织、日用百货、建筑装潢、塑料制品、工业原料、首饰品、儿童玩具等。黄田小商品市场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7年,黄田有人开始制造黄铜铁路扣进行销售。进入80年代,这里家家户户竞相仿制铁路扣获利。至1988年,黄田家庭工业发展到1000余家,其中有654家取得营业执照,注册资金171万元。同年12月,开始筹办永嘉县黄田小商品市场。至1990年,全镇6000多户家庭中有4000多户办起大大小小的家庭工厂,从业人员2万多人。黄田镇家庭工业出现“一村一品”局面,如雅林的建筑五金,外窑的五金冲件,黄田岙的四合扣,夹里的装饰品,珠岙的瓶盖,三岙的铜包扣,池头的玩具,东占岙的塑料制品等,产品销往安徽、福建、江苏、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1992年,产品总销售额达1.5亿元。
  城关生产资料市场
  于1988年9月建立,原设在城关沿江路,以街道设市。1990年,搬迁至环城路口,市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拥有摊位63个,从业人员77人。市场主要经营钢材、水泥两大生产资料,1990年成交额达1830万元,成为全县钢材、水泥销售量最大专业市场。
  第四节 庙会
  庙会,是起自迷信活动的节日,旧时凡有庙会,必进行商品买卖活动,俗称“会市”,至今除个别庙会外,已没有迷信色彩,而成为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盛会。每逢庙会,商贸云集,商品满目琳琅;且有各种富有民间特色文娱活动,热闹非凡,是重要的集市形式。
  上塘庙会
  上塘庙会于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举行,相传二月十四日为上塘孝佑宫卢氏娘娘生日,附近农民于此日聚集孝佑宫(俗称上塘殿)祭拜“上塘娘娘”,自然形成会市。建国后,政府有意识地进行引导,逐步将祭拜活动演变为物资交流活动,地点从上塘殿逐步转移到上塘街再转移到永建路、县前路、环城西路,成交商品也从迷信品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资料再发展到鞋服电器等工业品,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不断增多。80年代后期,每年参加会市人数100多万人次,商品种类3000多种,成交额2亿元左右。
  瞿溪会市
  瞿溪(今属瓯海县)农历二月初一会市闻名浙南,在清宣宗朝道光以前,商业活动集中在后屿街,穆宗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义军进入县城(今温州鹿城区)与清兵交战,后屿街付之一炬,从此商业集中在瞿溪街。到同治中期,每年定农历二月初一为会市期,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会市期间,三溪各地、温州城区及永嘉、瑞安、平阳、青田诸县商贩、购物者、探亲访友者、游览观光者纷至沓来,热闹非凡。
  茗岙牛市
  相传,农历八月十三日为胡公大帝生日,每年这一天乡民都隆重举行迎神仪式,居住在外地的亲戚朋友也赶来观看热闹。各地牛贩则借机来此进行耕牛交易,慢慢地形成了一年一度具有一定规模的牛市。据宗谱载,清末,茗岙牛市日交易耕牛达千余头。参加牛市的除永嘉外,还有乐清、瓯海、瑞安、青田、丽水等地的商贩。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