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特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3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特产
分类号: F762.7
页数: 2
页码: 652-653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特产有茶叶、黄麻、棉花、蚕茧、剑麻、咸草、龙须草、芦笋等。
关键词: 永嘉县 特产 经营

内容

茶叶
  永嘉种茶历史悠久。民国28年(1939),茶叶总产量222.5吨,有茶行15家。1952年,供销社开始收购,当年购得192吨,1956年收购279吨。1958年,实行奖售收购,购得316吨,1959年367吨,1960年325吨。此后,收购量下降。1979年,茶叶收购放宽政策,当年购得324吨,1980年收购327吨,以茗岙最多,占全县收购量21.8%。此后,至1990年全县茶叶收购量一直稳定在300吨左右。1985年,开始开发名茶“永嘉乌牛早”茶,主要产地在乌牛、仁溪、罗溪三个乡镇,其主要特点是“早”,要比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早1个月上市。1987年,在浙江省首届茶叶评比会议上,以“色、香、味俱佳”评为全省优质名茶。1985年的收购量为3吨,1990年产量为17.5吨,少量由供销社收购。
  黄麻
  黄麻主要产区在沙头,种植历史悠久,民国32年(1943)产量15吨,农民自种自销。1951年,供销社列入计划收购,当年收购54吨。1961年起,黄麻列为派购物资,进行奖售收购,当年收购483吨,1965年收购1119吨。以后数年收购量有所下降,没有完成收购计划。20世纪70年代后期收购量回升,1979年收购1417吨,1980年1878吨。此后,由于黄麻价格起变化,种植量逐年减少,收购量连年下降,1985年只收购501吨,1990年停止收购。
  棉花
  建国前,永嘉棉花自种自用,以枫林为多,少量自由出售。民国28年(1939),全县产棉60.35吨。抗日战争时期,棉花生产受到破坏,33年(1944)全县产棉仅5.05吨。抗日战争胜利后,35年(1946)棉产量达224.8吨,除农民自用外,由私商经营。1954年,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禁止私商采购,对农民交售棉花实行奖励政策和凭票供应,1959年收购25.6吨。1960年后,棉花种植量下降,收购计划难以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棉花种植基本停止,全县城乡工业用棉和生活用棉靠外地调入维持。
  蚕茧
  史籍南朝有“永嘉八辈蚕”的记载。以楠溪江沿岸最多。1956年起,政府对养蚕业采取扶持政策,1958年收购蚕茧43吨,60年代蚕茧生产有较大发展。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桑园受到破坏,1976年蚕茧收购量19吨。1978年后,蚕茧生产有所恢复,1981年收购65吨,1984年收购115吨,但此后蚕茧收购逐年下降。
  剑麻
  剑麻1964年由县供销社从福建引进,是制造白棕绳的好材料,具有经济价值,1971年收购157.25吨,1978年白棕绳产量3000吨,产值600万元。1984年起,白棕绳为尼龙绳代替,剑麻身价回落。1988年收购30.85吨,1990年后不再收购。
  咸草 龙须草
  生长在楠溪江下游江边和瓯江沿岸的咸草及深山悬崖上的龙须草,是制作出口商品折席、蒲鞋、草帽、绳索、草袋、茶包、蒲片、糖果盒、枕巾席等用品的材料。建国前,农民自采、自制、自销。建国后,人民政府采取扶持政策,1954年收购咸草473.885吨,1957年收购龙须草220.5吨,1959年收购咸草53.5吨,1966年收购龙须草329.85吨,1977年收购龙须草247.5吨,常年收购量250吨。1979年后,因咸草和龙须草经济效益不高,收购量逐年减少,1988年后,只有沿江少数妇女编制少量编织品出口,山区龙须草无人问津。
  芦笋
  在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扶持下,1986年,从美国引进芦笋种子,在楠溪江沿岸种植,由县罐头厂制作罐头,供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收购出口,1990年出口芦笋罐头822吨。
  此外,列入计划收购还有土糖、烟叶、卫生纸等,分别由当地供销社和土产公司收购经营。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