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食品 副食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32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食品 副食品
分类号: F768.2
页数: 6
页码: 643-648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食品、副食品概括了猪牛羊、禽蛋、水产品、烟酒糖盐、蔬菜果品等。
关键词: 永嘉县 食品 生活资料经营

内容

猪牛羊
  猪 建国初期,国营商业、供销社和私营商贩随行就市,自由收购。1956年,县食品公司成立,实行生猪派购和计划供应,当年收购生猪20300头,供应5457头。1958年,收购39700头,供应20232头,调出县外19380头。1960年,粮食减产,生猪仅收购17200头,保证上调11751头外,供应只有5449头。1962年,农村政策放宽,生猪生产回升。1966年,生猪收购达81400头,上调13276头,县内供应68124头,猪肉价每公斤从1964年1.36元降为1.28元。“文化大革命”期间,购销不正常。1978年以后,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生猪收购回升,1979年收购59000头,上调17830头,县内供应41170头。1985年起,取消派购,放开价格,市场购销几乎全由个体屠工包揽。
  牛 养牛主要用于耕田。菜牛的经营是在保护耕牛、“先耕后菜”前提下收购销售,规定黄牛13岁以上,水牛15岁以上,或丧失劳役能力的老牛残牛转为菜牛,凭当地政府检验证明,由食品公司统一收购。1956年,全县收购菜牛7800头。1984年起,对菜牛实行市场调节,放开经营,牛肉价格大幅度上涨。
  羊 山羊经营历来以外销为主,大部分销往平阳、福建,县内市场销量不大。1956~1985年,全县收购菜羊累计32900头,外调20623头。嗣后,放开经营,主要由羊贩收购运销。
  禽蛋
  家禽 为三类农副产品,以自由购销为主。1956年,县食品公司开始挂牌收购,当年收购鸡、鸭、鹅1.58万只,1960年收购量6.16万只。“文化大革命”期间,经营不正常,其中连续7年没有收购。家禽供应主要是通过集市和商贩进行,县食品公司主要供应军需、特需和安排城镇节日供应。
  蛋品 鲜蛋是出口产品之一。1956~1958年,3年收购242吨,社会零售125吨。1960~1969年,共收购1050吨,社会零售414吨。20世纪80年代后,购销放开,实行多渠道自由经营。
  水产品
  建国前,水产品以私商经营为主。1956年,水产公司建立,经营田鱼、鲢鱼、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香鱼、鳗鱼、甲鱼、黄鱼、带鱼、鲳鱼、海虾、目鱼、鱼叩及各种咸鱼等,同时经营水产品加工业务。当年推广黄鱼敲〓作业,全年收购水产品8537.2吨,其中敲〓黄鱼1445吨。1957年,收购量增加到17379.4吨,其中黄鱼11685吨,水产公司销售1364吨,加工3654吨,黄鱼价格降到100公斤18元。但敲〓作业使海洋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水产品收购量急剧下降。1976年,政府扶持淡水养殖业,当年淡水鱼产量超过海水鱼产量。1982年,水产品社会零售1517吨。1990年后,水产公司除节日供应少量鲜鱼外,其余都在市场上购销和自产自食。
  烟酒糖盐
  烟 烟草在明末清初传入后,全县各地普遍种植,自制烟丝,自制自用,很少出售。建国初期,私人商店有少量烟丝出售。1958年,供销社收购12.35吨,1962年收购93.75吨,1965年后种植减少,供销社停止收购。卷烟,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开始少量进入永嘉市场,由私商经营。1953年起,由国营商业经营,当时进入市场的卷烟档次低、数量少,大部分是浙江省宁波、金华、建德等地出产的丙、丁级烟。由于货源少,对吸烟的干部、工人实行计划供应。1959年三季度分配永嘉的只有1059箱,吸烟者只好论支分配供应。70年代,改为凭票定量供应。到80年代,卷烟货源逐步增加,经营渠道增多,市场活跃,档次提高,从“大前门”、“牡丹”到“中华”等甲、乙级高档烟占据市场,低档烟大量库存积压。1988年放开经营,1990年成立县烟草专卖管理局,对卷烟实行专卖和统一管理。
  酒 永嘉酿酒历史悠久,酒业经营,集中在老县城(今鹿城区),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县城清心堂的“半和春”酒,为温州名酒,出口海外。明朝,酒是温州主要出口产品之一。主要生产黄酒、白酒及酱油、醋、腐乳、饮料等,由厂商自由经营。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桥头、坦头郑泰和酒坊开张。嗣后,枫林、碧莲、渭石等地酒坊相继出现。建国后,在整顿酒坊基础上,1956年成立县酿造厂,生产黄酒、白酒、酒汗及酱油、醋等产品,由商业部门统一经营。1957年,销黄酒、白酒259吨。20世纪60~70年代,供应紧张,由商业部门实行凭证、凭票定量供应。80年代中期,货源增加,经营渠道增多,价格放开,市场上白酒档次提高。1986年,县啤酒厂建成投产。80年代后期,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国营商业酒类经营量下降,并停止酒类批发。
  食糖 建国前,由南北货店、烟酒杂货店自由经营。建国初期由供销社经营,1952年起由国营商业统一经营。国营商业在重点产糖区设收购点,其他地方委托供销社收购。永嘉是食糖调入县,货源紧缺,长期以来采取凭证、凭票或限量供应。1979年1月,货源充足,红糖敞开供应,当年红糖销量猛增至1741吨。1987年9月1日,又恢复红糖定量凭证供应,对工业生产用糖实行计划供应。1988年,向县外购入缓解市场供求矛盾。1988年以后,食糖敞开供应,国营公司食糖经营量逐渐减少,基本上由市场经营。
  食盐 建国前,国民政府对食盐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设立食盐公店,规定乡镇合作社社员每年计划供应9公斤,每月供应0.5公斤,其余3公斤机动。事实上,食盐大部分由私商把持,走私严重。建国后,食盐由供销社经营,供销社社员优待,群众保证供应,杜绝私商对食盐的垄断和投机经营。“文化大革命”期间,放松食盐市场管理,盐商投机活动抬头。20世纪80年代,逐步趋向多渠道经营,供销社批发经营量有所下降,但食盐市场供应正常。80年代后期,加碘食盐开始投放市场。
  蔬菜 果品
  蔬菜 建国初期,蔬菜以私商经营为主。1959年,县府在上塘镇建立蔬菜基地,由县副食品公司统一收购,投放市场,解决县城干部、工人蔬菜问题,并对蔬菜价格进行统一管理。后来清水埠及其他集镇相继建立蔬菜基地。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人口增长,蔬菜需求量日益增加。1969年,供应白菜等蔬菜20多种。1983年,县内供应不足,从县外调入补充,全年供应441.8吨。1984年供应量增加到748.85吨,1989年达1096.7吨。同时,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起至1985年,对城镇居民每月发豆制品票0.5公斤,凭票购买豆制品。80年代后期,蔬菜价格放开,进行自由经营。
  果品 建国前,市场上干鲜果品由私商经营。建国初期,供销社经营少量桂圆、荔枝、红枣等名贵干果。土地改革以后,农村发展果品生产,主要品种有:柑橘,1955年全县收购148吨,1965年收购264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柑橘生产进入大发展阶段,1986年全县收购1200吨,1987年收购2550吨。此后,产大于销,柑橘放开经营,除满足县内需要,其余销往外地。此外,还有桃、梨、梅、杨梅、枇杷、板栗、红柿和西瓜等。桃以农民自产自销为主;1979年,供销社收购鲜梨23.70吨,收购青梅12.26吨;杨梅以鲜销为主,1979年供销社收购128.25吨,1983年收购159.5吨,此后杨梅以农民自销为主。枇杷以农民自销为主,1979年供销社收购489.15吨;板栗以农民自产自销为主,1976年供销社收购24.35吨,1978年80.65吨,此后由于收购价和市场价差距逐年拉大,虽然板栗产量年年增加,而收购量却逐年下降,1983年只收3.5吨,1984年后停止统一收购;红柿以农民自产自销为主,1960年供销社曾收购5吨;西瓜原系农民自种自销,产量不多,1979年起商业部门和供销社对西瓜生产予以扶持,帮助农民推销,当年供销社收购379.1吨,1984年后,西瓜产量年年增加,收购量逐年减少,供销社退出收购,完全由农民自行经营。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