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筑材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32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建筑材料
分类号: TU5
页数: 3
页码: 633-635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建筑材料木材建国前,木材购销以私营木客为主。另外为毛竹、蛎灰、砖瓦、水泥、玻璃等。
关键词: 永嘉县 建筑材料 生产资料

内容

木材建国前,木材购销以私营木客为主。民国28~29年(1939~1940),出运销售松木65000余立方米、杉木近2万立方米,县外运入销售2.67米木段123万根,12米木段104.2万根。1950年,销售3000立方米。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对私商木行限制经营,次年由县森工站统一收购。1953~1957年,调出木材73168立方米。1958年,收购19126立方米,调出7123立方米,其余供应境内。1961~1965年,木材收购牌价作了多次调整,并实行价外补贴,奖售粮食、化肥、棉布、日用品等票券,五年共收购木材26726立方米。1968年起,永嘉县由木材调出县变成缺木材县。次年,开始从外县调入木材。1969~1990年,年平均调入3000立方米。1981年1月起,省府取消永嘉县木材派购上调任务。经过造林、育林、护林,木材产量逐年回升。1981~1990年,年平均收购销售12300立方米。1990年,全县有个体木材购销户745户,木材生产与购销日益兴旺。
  毛竹
  民国28~29年(1939~1940),出运销售毛竹79万株。建国初,毛竹交易自由,绝大多数由私商经营。1952~1955年,基层供销社收购销售11.6万株。1957年起,竹类一律由供销社统一收购。是年,收购销售22.07万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年均收购23.86万株,调出9.47万株。1958年,毛竹作为钢铁生产和工业、水利建设重要建设的原料,收购37.98万株,1959年56.6万株,1960年43.32万株,1965年13.19万株,1970年5万株。1972年,毛竹供应出现缺口,从外地调入0.5万株。80年代,毛竹产量大幅度回升,年平均收购销售9.5万株。1952~1990年,收购销售422.73万株。
  蛎灰
  蛎灰为传统建筑材料,窑户在沿江各地,向乐清、洞头等邻县采运贝壳烧制后,销往全县。80年代末,随着水泥用量增加,蛎灰销售量逐渐减少。
  砖瓦
  窑户烧制就地销售。1955年,有砖瓦窑163只,烧制瓦片、路砖、刀口砖、平槽砖、大小方棱砖等产品,销售县内县外各占一半,产值40806元。1958年9月,地方国营永嘉砖瓦水泥厂建成,有4只砖瓦窑,每只一次出窑砖13万块,销售县内外,1962年停办。20世纪70年代,建材工业复苏,砖瓦销量逐年增加。1972年,永嘉县东岸机械制砖厂建成,使用350型制砖机,年产红砖800万块,销往县内各地。1980年,销售砖1029万块,瓦365万片。
  水泥
  民国时由私商经营。1955年,纳入计划分配。1963年,由县物资综合公司经营,当年销售73吨。1973年,销售747吨。20世纪80年代,因计划分配减少,组织计划外货源以补县内建筑需要。1986年,划归县建筑材料公司经营,当年经营水泥9155吨,其中计划外4900吨。1989年,推广散装水泥1900吨。
  玻璃
  70年代,玻璃多从大连、秦皇岛、上海进货,1979年供应224标箱。后需要量逐年增加,1985年供应5122标箱。由于调拨数量有限,1986年下降到2763标箱,1990年仅供应286标箱。
  油毡1979年供应3557卷,1983年增至6600卷,1987年降至1785卷,1990年为3468卷。
  元钉 铁丝
  1950年后,供销社开始供应元钉和铁丝。1960年,国家钢材短缺,实行计划供应。1962年,市场供应好转,元钉和铁丝主要供应民用和农村维修,不安排基建。1963年,主要安排为治山、治水工具材料,共销售21吨。1980年,从省外组织到计划外元钉、镀锌铁丝货源,共销161.6吨,1981年销售209.7吨。1986年后,沙发企业大规模崛起,元钉、镀锌铁丝材料紧缺,于是采取横向联系进货,1987年供应219吨。1989年基建规模缩小,1990年销售量降为27吨。
  其他
  永嘉陶瓷材料自给有余,主要由县建筑材料公司经营,私人和个体商业户也有经营。石砂、耐火材料,分别由县建筑材料公司、乡镇集体、私营商业户经营。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