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产资料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31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生产资料经营
分类号: F721.2
页数: 8
页码: 628-635
摘要: 本章记述永嘉县生产资料经营概括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
关键词: 永嘉县 商业 生产经营

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
  肥料
  化学肥料 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外国商人在县城温州推销化学氮素肥料。民国14~18年(1925~~1929),温州港累计进口硫酸铵11.1万吨,永嘉农民喜购德国产“司马牌”肥田粉。建国后,化学肥料销售量逐年增加,1950年达65吨。1954年,化学肥料开始分配供应。1961年,列入农副产品收购奖售品种。1970年销售5113吨,1980年27946吨。1980年以后,计划内供应化学肥料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国家允许计划外议价销售。
  氮肥。20世纪50年代前,销售以进口的硫酸铵为主。1963年开始推广硝酸铵、石灰氮和尿素,当年销售量分别为328吨、1006吨和6077吨。1964年、1966年开始销售氨水和碳酸氢铵,当年销售量为1642吨和8吨。70年代后期,推广氯化铵,1980年销售量达1178吨。1971年、1985年和1986年先后停止石灰氮、硫酸铵、氨水供应。80年代后期,氮肥主要品种为尿素、碳酸氢铵和氯化铵,三者在氮肥中占90%以上。县内销售的氮肥大多数从日本进口,也有从苏联、美国、意大利、丹麦等国进口。
  磷肥。建国前已有销售,20世纪50年代以过磷酸钙为主,1959年供应32吨。1961年,从摩纳哥进口磷矿粉。1965年,永嘉化工厂开始大量生产钙镁磷肥,改变供应以过磷酸钙为主的局面。1972年,推广云南磷矿粉。80年代,停止磷矿粉销售,以供应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为主。1980年,供应过磷酸钙823.3吨、钙镁磷肥6030.4吨。1982年以后,过磷酸钙销售量超过钙镁磷肥。
  钾肥。1959年,开始使用化学钾肥,销售量168吨。嗣后,或销或停。1976年引进杂交稻后,钾肥使用量逐年增加,1978年销售178吨,1990年达到1764吨。主要品种为氯化钾和硫酸钾,从温州化工厂或意大利等国购进。
  复合肥。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销售磷酸铵、磷酸二氢钾等二元复合肥。1977年,增销氮磷钾三元复合肥,当年销售34吨。1980年起,销售量呈直线上升,1990年达2388吨。
  商品杂肥 建国初,商品肥料紧俏,供销合作社组织蛎灰、酱渣、酒渣、沙鱼骨、鱼卤、腊肠水等杂肥供应农民。1952年,全县销售杂肥559.7吨。1954年,供销社与有关厂家签订协议书45份,从外省调入豆饼、花生饼、石膏等37个品种共723吨杂肥销售,1956年增加到2039吨。1958年,全县饼肥销售量752.1吨。随着化肥产量的增加,70年代后期,国家逐渐停止销售商品杂肥。
  绿肥 50年代,草籽种子主要靠上海、嘉兴、黄岩等地调入。1978年,调入紫云英、苜蓿种子193吨。次年,在七都、陡门2乡建立苜蓿种子基地,在岭头、张溪、巽宅3乡建立紫云英种子基地,当年收购紫云英种子225吨。1981年,收购紫云英种子200吨、苜蓿种子65吨。经过5年努力,做到种子自给。绿萍是永嘉县特种肥源。建国初期,三江萍种在温州地区放养面积5万亩,占温州地区绿萍总面积的10%~15%。
  菌肥 1959年开始,从温州、杭州等地调入根瘤菌拌种剂销售,当年销售227吨,1960年256吨,1963年达1000吨。70年代开始用5406抗生菌肥拌种,80年代后期停止供应。
  农药 农药械
  农药 民国时期,从新昌、嵊县、松阳等地购入烟茎用于防治水稻病虫害。1958年,群众利用除虫菊、菜虫药、辣椒等制造土农药,有一定效果,一段时期内供销社曾予供应。50年代,供应农药主要有六六六粉、西力生、鱼藤精、二二三乳剂和石灰硫磺合剂。60年代后,增加乐果、敌敌畏、敌百虫、杀虫灵、马拉松、稻瘟净、甲胺磷、井岗霉素等数十种。70年代后,六六六粉、二二三乳剂等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农药被停止使用。1980年销售农药1921.35吨,1985年388.6吨,1990年供应各种农药641.3吨。
  农药械 1954年开始推广手摇喷雾器、喷雾器两种农药械,1955年销售40架。1960年销售背负式工农12型、16型喷雾器343架,1970年为2069架。80年代起,从由生产队购买转为由农户自家购买,基层供销社开始供应喷雾器的零部件。1979~1990年,供应喷雾器44126架。
  第二节 工业生产资料
  金属材料
  1953年起,金属材料实行计划调拨分配制度,由县物资综合公司经营,经营品种有生铁、钢材、有色金属和硬质金属。60~70年代,共经营计划钢材1200吨,生铁2200吨,有色金属200吨。1984年,建立县金属材料公司,除经营计划内商品外,积极经营计划外金属商品,当年经营计划外钢材945吨,1986年2660吨。同时拓展县外市场,1990年,县内经营额2795万元,县外经营额4062万元。
  机电设备
  经营商品有汽车、机床及附件、变压器、阀门、台钻、电机、电线、电瓶、仪器仪表、轴承及量具、刃具、磨具等。1953年起,实行计划调拨分配制度,由县物资局供应,1964年起划归物资综合公司经营。1978年,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百货商品货源逐步充裕,主要工业消费品先后敞开供应。1979年,物资综合公司配备力量与省外建立产销关系,填补长期以来的产品空白。1984年,从综合公司中析出单独建立机电设备公司,专业经营机电设备,并扩大经营范围,在继续经营计划调拨物资外,还经营计划外机电商品和配套机电商品,全年销售总额188.9万元。当年销售载重汽车10辆,1985~1988年,从年销15辆增至67辆。1988年,机电设备公司下设汽车贸易经营部。1989年销售汽车83辆,1990年物资部门销售50辆,协作销售47辆。1990年,机电设备销售额实现703.7万元。
  化工商品
  建国前,化工原料和染料油漆等,由私商经营。1960年起,部分由县百货公司经营。经营主要商品有化工原料三酸二碱、塑料、橡胶及其制品,炸药、雷管、导火线和油漆染料等。1962年起,对硫磺块、石腊、纯碱、小苏打、明矾、染料、油漆等主要化工商品实行计划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制造“红海洋”、“绿军装”,油漆染料供求十分紧张。1983年后,各地掀起“建房热”,建筑装饰和家具装潢日趋讲究,染料、涂料供求量大增。1985年,县五交化公司化工类商品经营额超过100万元。1987年后,化工类计划商品放开,实行多渠道经营,1988年县五交化公司商品销售额达264.5万元,化工轻工公司商品销售额达805.4万元。
  第三节 建筑材料
  木材建国前,木材购销以私营木客为主。民国28~29年(1939~1940),出运销售松木65000余立方米、杉木近2万立方米,县外运入销售2.67米木段123万根,12米木段104.2万根。1950年,销售3000立方米。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对私商木行限制经营,次年由县森工站统一收购。1953~1957年,调出木材73168立方米。1958年,收购19126立方米,调出7123立方米,其余供应境内。1961~1965年,木材收购牌价作了多次调整,并实行价外补贴,奖售粮食、化肥、棉布、日用品等票券,五年共收购木材26726立方米。1968年起,永嘉县由木材调出县变成缺木材县。次年,开始从外县调入木材。1969~1990年,年平均调入3000立方米。1981年1月起,省府取消永嘉县木材派购上调任务。经过造林、育林、护林,木材产量逐年回升。1981~1990年,年平均收购销售12300立方米。1990年,全县有个体木材购销户745户,木材生产与购销日益兴旺。
  毛竹
  民国28~29年(1939~1940),出运销售毛竹79万株。建国初,毛竹交易自由,绝大多数由私商经营。1952~1955年,基层供销社收购销售11.6万株。1957年起,竹类一律由供销社统一收购。是年,收购销售22.07万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年均收购23.86万株,调出9.47万株。1958年,毛竹作为钢铁生产和工业、水利建设重要建设的原料,收购37.98万株,1959年56.6万株,1960年43.32万株,1965年13.19万株,1970年5万株。1972年,毛竹供应出现缺口,从外地调入0.5万株。80年代,毛竹产量大幅度回升,年平均收购销售9.5万株。1952~1990年,收购销售422.73万株。
  蛎灰
  蛎灰为传统建筑材料,窑户在沿江各地,向乐清、洞头等邻县采运贝壳烧制后,销往全县。80年代末,随着水泥用量增加,蛎灰销售量逐渐减少。
  砖瓦
  窑户烧制就地销售。1955年,有砖瓦窑163只,烧制瓦片、路砖、刀口砖、平槽砖、大小方棱砖等产品,销售县内县外各占一半,产值40806元。1958年9月,地方国营永嘉砖瓦水泥厂建成,有4只砖瓦窑,每只一次出窑砖13万块,销售县内外,1962年停办。20世纪70年代,建材工业复苏,砖瓦销量逐年增加。1972年,永嘉县东岸机械制砖厂建成,使用350型制砖机,年产红砖800万块,销往县内各地。1980年,销售砖1029万块,瓦365万片。
  水泥
  民国时由私商经营。1955年,纳入计划分配。1963年,由县物资综合公司经营,当年销售73吨。1973年,销售747吨。20世纪80年代,因计划分配减少,组织计划外货源以补县内建筑需要。1986年,划归县建筑材料公司经营,当年经营水泥9155吨,其中计划外4900吨。1989年,推广散装水泥1900吨。
  玻璃
  70年代,玻璃多从大连、秦皇岛、上海进货,1979年供应224标箱。后需要量逐年增加,1985年供应5122标箱。由于调拨数量有限,1986年下降到2763标箱,1990年仅供应286标箱。
  油毡1979年供应3557卷,1983年增至6600卷,1987年降至1785卷,1990年为3468卷。
  元钉 铁丝
  1950年后,供销社开始供应元钉和铁丝。1960年,国家钢材短缺,实行计划供应。1962年,市场供应好转,元钉和铁丝主要供应民用和农村维修,不安排基建。1963年,主要安排为治山、治水工具材料,共销售21吨。1980年,从省外组织到计划外元钉、镀锌铁丝货源,共销161.6吨,1981年销售209.7吨。1986年后,沙发企业大规模崛起,元钉、镀锌铁丝材料紧缺,于是采取横向联系进货,1987年供应219吨。1989年基建规模缩小,1990年销售量降为27吨。
  其他
  永嘉陶瓷材料自给有余,主要由县建筑材料公司经营,私人和个体商业户也有经营。石砂、耐火材料,分别由县建筑材料公司、乡镇集体、私营商业户经营。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