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保管储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31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保管储运
分类号: F724.71
页数: 4
页码: 624-627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粮油购销的保管储运分为粮食仓库、粮油保管、粮油调拨。
关键词: 永嘉县 商业 保管储运

内容

粮食仓库
  清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县城(今鹿城区)县后巷永丰仓有廒房81间,储谷4.6万石。此后官仓、社会各有所建。储谷储米为供政府官员俸饷和救荒恤灾调剂民食之用。民国初年改积谷为积钱,废义仓。民国18年(1929)恢复义仓制,21年(1932)开始筹办第一期积谷,积谷对象为地主,以后扩大到商人。27年(1938),商人积谷捐比照营业税额派收十分之一。31年(1942),全县积谷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18.5%,次年积谷2021万石,积谷款1.29万元。
  民国38年(1949)5月永嘉全境解放后,从民国政府接管仓库7处8间,仓容212吨,当年新建仓库25处86间,仓容4363吨。新旧仓容共4575吨,可储当时征购粮食50.8%,不足部分借用祠堂庙宇和民房。1950年后,随着征购任务不断增加,各个时期有新建、扩大和旧仓翻新。到1990年(粮食年度),共有库点48个,仓库105幢,仓容46789吨,面积30241平方米。
  粮油保管
  建国后,每座国家粮食仓库都建立仓邻群众护粮组织,执行夜间巡逻护粮和粮油出入库、粮情检查、清洁卫生、安全保卫等制度。保粮措施主要以物理防治为主,用眼看、鼻嗅、牙咬、手摸等方法察看粮情。1951年9月后,空仓普遍用药剂消毒。1954年,开展创无虫害、无霉烂、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粮仓活动。当年,创“四无”粮仓35座,仓容6954吨,占总仓容34%。1956年,创“四无”粮仓293间,仓容17185吨、占47.68%。同时,永强区粮食部门帮助农业社建立粮食保管网,10月30日,浙江省粮食公司发文各县市,要求积极学习推广。1958年,全县103个乡镇、1044个农业社,普遍建立农村保粮网。各区粮管所建蒸谷灶共65个,普遍推广使用氯化苦熏蒸剂。1959年,开展创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无异味、无变色、无病疫的“七无”粮仓活动,得到浙江省粮食厅通报表彰。20世纪60年代初期,粮仓杀虫化学药剂扩大新品种,使用磷化铝和磷化锌药剂,提高防治效果。1961年,创“四无”粮仓234间,仓容30555吨,占总仓容78.7%。1965年,全县“四无”粮仓达99%。70年代后,采用密封方法存粮,1978年,全县“四无”粮仓达92.4%,达100%的“四无”粮管所有永临、劳武、沙头、碧莲4个。1979年,全县“四无”粮仓占95.58%,达到保粮“四无”县标准。80年代,普遍推广使用“防虫磷”药剂和低氧低药保粮技术。同时,全县基层粮管所和转运站都建立化验室,粮食局建立中心化验室,使用电烘箱和水分测定器等一批仪器设备检验粮质、测报粮情。1983年,全县熏蒸粮食18900吨,“四无”粮仓达99.2%。沙头粮管所被评为市级保粮先进单位。1988年,全县有电子测温仪粮仓31幢,计仓容5677.5吨,占总粮仓29.52%。全年“四无”粮仓达99.68%,至1990年,连续7年保持“四无”县称号。
  粮油调拨
  建国前,永强、梧埏、三溪和罗浮等平原地区一般粮食自给有余,城区从平阳、瑞安、乐清输入接济,灾荒年月须到金华、杭州、上海、江西、香港等地采购。建国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1953~1965年,粮食自给有余,略有调出。“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为缺粮县,从外地调入粮食接济。1978~1984年,粮食自给有余。1985~1990年,由于粮食征购数量减少和城乡粮食需求量增加,粮食调入均大于调出;食用油长期以来自给自足,1982年后开始调入;工业用油以调出为主,1977年后桐油以调入为主。粮食品种调出以早籼谷和番薯丝为主,近些年番薯丝数量下降,主要作为饲料,没有调出;调入以面粉、大豆为主。近几年,从江苏、湖南、安徽等地调入优质杂交米和泰国米供应市场。运输工具20世纪50年代前主要靠船运,山区则是肩挑背驮。自从公路开通后,即以汽车为主,县外运输则以铁路、水运为主。1980年,粮食汽车队成立,汽车成为粮油运输主要工具。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