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服装鞋革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29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服装鞋革工业
分类号: F407.85;F407.86
页数: 3
页码: 575-577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1953年至1990年服装鞋革工业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永嘉县 工业 鞋革工业

内容

在自然经济下,制鞋成衣是自制自用家庭副业,农村妇女用布料手工缝制鞋和衣服,工具十分简单,虽有些裁缝工匠上山下乡,走街串巷为民加工,未形成专业作坊和店家。民国前期,缝纫机传入,缝纫工效提高,有缝纫机工匠上户加工倍受农户欢迎。民国后期,枫林、岩头、碧莲等集镇先后出现服装加工铺。但是大多数农户仍然是自己买布料,请裁缝师傅上门加工,发展十分缓慢。
  服装
  1953年,江北综合服装小组(县汽车配件厂前身)成立,之后缝纫匠纷纷自愿组织服装加工合作社。1958年,这些服装社改名服装厂,有上塘、桥头、桥下、江北、黄田、乌牛、古庙、枫林、岩头、岩坦、鹤盛、碧莲、四川等13家,职工787人,年产值19.56万元。1959年后生产力下降,“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服装生产徘徊停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服装业迅猛发展,1979年建立劳武、礁下、东岸、三江、七都、朱涂、上游等17家服装企业,1980年发展到47家,职工1494人,产值372万元。1983年,朱涂乡壬田村300多农户从事人造革茄克衫缝制,年产值达260万元,成为皮革服装专业村。朱涂乡有1800人从事服装业生产,年产值1000万元。桥下街服装业日益繁荣,1984年有服装厂30多家,还有1000多家服装加工户。1985年,全县有服装厂273家,职工4756人,产值2273万元。大批价廉物美滑雪衫和高档革面毛里茄克衫进入东北、新疆、西藏等边远寒冷地带。朱涂服装厂与上海川沙县金明服装厂联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西装出口日本和中东国家。1990年,全县服装企业447家,职工6353人,产值6496万元,出口成交额47.1万美元。服装面料20世纪60年代前以棉布为主,70年代以化学纤维卡其、花呢为主,80年代后混纺呢和毛料占主导地位。服装款式花样不断创新,服装生产技术装备也不断改进,1974年,永嘉服装厂起用电力启动工业缝纫机,功效大大提高。1985年采用马达单机传动高速缝纫机。1978年,电动钢带机剪裁代替手工剪裁,配套装备有五线锁眼机、套结机、包缝机、钉扣机、撬边机、粘合机、暗缝机、绷带机、连条机、跳针机、压衫机等。成衣整理采用先进自动电热蒸汽发生器(蒸汽熨斗)。这样,服装加工从进料到成衣全部工序机械化,服装质量档次大大提高。目前,中、高档西装、时装、皮毛衣、羽绒服已成为永嘉服装企业主要产品,永嘉县西服厂生产“银丁真”牌西服和永嘉制服厂生产“永盾”牌制服都在国际上获奖。
  制鞋
  1969年,永嘉县皮革制品生产合作社在上塘浦东成立,职工109人,生产手工线缝皮鞋,次年产1.2万双。70年代鞋业发展缓慢。80年代,妇女劳动力进一步解放,圆盘注塑机等制鞋机械开始代替手工缝制,鞋业生产进入发展时期。1985年,鞋业企业发展到42家,职工1109人,产值536万元,产品有皮鞋、注塑鞋、布面童装、坡跟女式鞋等。1986年后,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产品种类增多,结构优化。县胶鞋一厂(即冠春胶鞋厂)于1986年应用硫化工艺,生产橡胶鞋。次年,县橡胶鞋二厂、乌牛鞋厂、永嘉县鞋厂等也相继添置橡胶鞋生产流水线,应用硫化工艺,推动鞋业的迅速发展。1987年,县旅游鞋一厂建成投产,为县首家生产旅游鞋专业厂,由于产品适销对路,此后生产旅游鞋专业厂家不断增多,品种增加、质量提高,名优产品不断涌现。冠春胶鞋厂、天源鞋厂、童鞋总厂、仙马鞋厂、儿童旅游鞋厂、县胶鞋厂、力士鞋厂等7家企业外销旅游鞋24万双。进入90年代,由于人们穿着生活需要提高和国际市场开拓,永嘉鞋业生产进入兴盛时期。县第一皮鞋厂首家引进先进的冷热定型、热溶胶工艺皮鞋生产流水线,橡胶鞋生产厂通过技改从1条生产流水线扩大到2条,甚至3条流水线,硫化工艺的应用从一次硫化发展到二次硫化、三次硫化。全县橡胶鞋生产和注塑鞋生产彻底告别纯手工操作,进入半自动化生产。全县主要产品品种有皮鞋、橡胶鞋、注塑鞋、旅游鞋等4大类300多不同型号花色。到1990年底全县制鞋业89家,职工2882人,产值3727万元。厂家主要分布在瓯北、沙头、上塘、黄田、罗东、乌牛5镇1乡,桥头镇也有分布。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