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陶瓷建材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2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陶瓷建材工业
分类号: TQ174;F407.91
页数: 1
页码: 572-573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陶瓷建材工业概括了陶瓷业、建材业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工业 陶瓷 建材

内容

陶瓷
  东汉晚期,东岸、罗浮一带已能烧制青瓷器。到西晋制瓷技术更趋成熟,饮食器具、瓶壶、文具、茶具等缥瓷品誉满海内。唐宋时期陶瓷生产已经相当普遍。到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碧莲区缸窑村土陶生产已成规模。民国3年(1914),吴佐卿在永强(今瓯海县)创办青山瓷窑,建成一条长约30多米的蜈蚣窑,生产盘碗,制作仿古花瓶、花盆、香炉等,瓷窑工人最多时有300余人。28年(1939),吴百亨在西山灰炉创办西山瓷厂,先后试制成功电气用瓷、日用陶瓷、耐火砖、马赛克等。34年(1945)又试制成功釉面砖,成为我国第一家釉面砖、地砖生产工厂。同年,改名西山窑业厂。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厂增添设备,扩大生产,职工达到450余人。但由于物价飞涨,企业负债过多,资金枯竭,于建国前宣告破产。1954年,桥头建立永嘉县陶瓷社,生产缸、埕、罇等土陶器。同年,新记窑业厂建立。1955年,全县陶瓷业发展到80家252人,产品销往瑞安、平阳、乐清、玉环、青田等地。1957年,永嘉陶瓷生产社试制成功粘土砖,同年转为永嘉耐火器材厂,职工400多人。1966年,永嘉草席厂改为低压电瓷厂,生产低压电瓷。“文化大革命”期间,陶瓷工业受到干扰,生产滑坡。70年代,港头陶瓷厂、东岸陶瓷厂、县建筑陶瓷厂相继建成投产。1978年,全县陶瓷工业发展到7家,从业人员725人,产值达132.32万元。80年代初,永嘉瓷厂、永嘉电瓷电器厂转产建筑陶瓷,采用多孔窑烧制釉面砖和立体砖。1983年冬,永嘉瓷厂74米隧道窑建成投产。次年,永嘉县耐火器材厂因业务发展,分为3个厂。此时,乡镇陶瓷工业异军突起,东岸乡黄屿村发展成为陶瓷专业村。至1990年底,全县陶瓷工业企业37家,职工2179人,工业总产值1803万元,主要设备有隧道窑1座、多孔窑27座、滚道窑8条、倒焰窑31座,压机103台,擂蒙机12台、球磨机72台、喷油机3台。主要厂家有永嘉瓷厂、县陶瓷厂、建筑陶瓷厂、耐火材料厂、建筑材料厂、工业陶瓷厂等15家,以生产釉面砖和地砖为最多。
  建材
  主要有传统产品砖瓦、蛎灰和水泥制品、花岗岩制品等。1955年全县有砖瓦窑163座、从业人员277人,年产值48060元。主要产品有农村用市瓦、建设用标准瓦,还有路砖、刀口砖、平槽砖、大小棱砖等。1958年,地方国营永嘉砖瓦水泥厂在清水埠建成投产,有工人478人,下设砖瓦车间和水泥车间,有新生窑4座,生产砖瓦和水泥制品。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材工业受挫。1964年仅生产砖瓦,产值只有2万元。70年代初建材业开始复苏。1972年,鲤溪石料厂创办;次年,东岸制砖厂创办。同时,从事砖瓦、蛎灰、花岗岩制品生产的乡镇建材工业相继创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加快,对建筑材料需求量急剧增加,建材工业随之迅速发展。1980年,建材工业发展到48家,其中砖瓦蛎灰38家,水泥制品7家,花岗岩制品3家,从业人员1172人,工业总产值192万元。1981~1990年10年间,以平均每年增38%幅度发展。1990年,中外合资万全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建立,年产石油沥青玻璃油毡6万卷。到1990年,全县建材工业调整为41家,工业总产值922万元,建材品种增加花砖、玻璃马赛克、涂料、玻纤油毡、装潢型材等装饰材料。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