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门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28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业门类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17
页码: 570-586
摘要: 本章记述永嘉县工业门类概括了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陶瓷建材工业、电子电器工业、服装鞋革工业、服装鞋革工业、服装鞋革工业、服装鞋革工业等。
关键词: 永嘉县 工业 工业门类

内容

第一节 机械工业
  春秋战国,永嘉已有铜、铁制品,到宋代冶铸业工艺已具一定水平。清宣统二年(1910),城区(今鹿城区)出现为近代工业服务的罗恒发机修作坊。民国8年(1919)、10年(1921)、14年(1925),城区相继创办怡和、鸿昌铁厂和毓蒙铁工厂。26年(1937),城区有大小铁厂10余家,从业人员100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业复苏,36年(1947)城区机器业有大小厂坊47家,从业人员380人。38年(1949)5月7日,永嘉解放,先后析出城区和瓯江南岸的四个区,机器业几乎空白。1953年2月,沙头区北山村创办犁锅小组,这是现县境内创办的第一家机械工业企业。1954~1956年,各区相继创办铁木竹生产合作社20多家。1958年春,创办永嘉铁工厂。次年,以铁工厂为主组建成永嘉县农机修造厂,生产打稻机和修配农机具。“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械工业停滞不前。1970年,机械工业开始回升。1978年,有企业120家,职工8227人,主要产品有阀门、减速机、泵、铸钢件等,成为全县工业支柱。1990年,有机械工业企业907家,职工12061人。
  铸造业
  历史最为悠久。1958年前主要是浇铸铁锅、镬龙、汤罐、犁头、犁臂等农具和生活用品,很少铸造机械零部件。1958年开始,铸造打稻机、脱粒机、磨粉机、碾米机、水轮机、发电机、电动机等零部件。1970年开始,铸造简易车床、摇臂钻床、M1040磨床、B665牛刨、阀门等零部件。1978年后转向阀门、泵、减速机等零部件铸造。1984年,县机械厂开设铸钢车间,生产势头直线上升。1990年,全县有铸造企业33家,从业人员672人,冲天炉16座,中频铸钢炉18座,0.5T电弧炉2座,铸铁件和铸钢件年产值达1050万元。
  阀门
  始于1968年江北农械厂率先生产水位计,当年产量0.45吨。1969年,全县生产阀门1115只,约20多吨。1974年起阀门生产发展较快,平均以每年62%速度递增,1978年产量达到2234吨。是年,沙头某阀门厂产品质量低劣,使用时发生爆炸事故,影响永嘉阀门声誉。次年全县阀门产量下降到559吨。此事引起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阀门行业整顿和质量监督检验,阀门产量开始回升,吨。1986~1990年,阀门生产迅速发展,至1985年阀门企业发展到388家,年产量53921990年底全县阀门企业590家,从业人员3993人,产量8889吨,总产值7036万元。主要产品有截止阀、止回阀、球阀、闸阀、针型阀、减压阀等,产品销售全国各地,部分产品销往国外。永嘉县阀门二厂生产的“永日牌”Z41H-25DN80楔式明杆闸阀、永嘉县机械厂生产的“雁荡牌”J41H-100DN50截止阀、永嘉县保一液化气阀门厂生产的“保一牌”J41H-40液化气专用截止阀系列产品均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保一液化气阀门厂、罗浮锅炉附件厂、县阀门研制厂生产的安全阀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减速机
  1978年,县汽车配件厂(县减速机厂前身)从天津减速机厂引进技术资料,试制摆线行星减速机获得成功。当年出产6台,次年出产38台。1980年,投入批量生产,年产252台。1985年该厂成为全县惟一减速机专业生产厂,年产3727台,产值509万元,税利153.5万元,形成X、BJ、B3个系列产品。“众星牌”X4、X5、X6、X7型摆线针轮减速机被评为省优产品,X6型摆线针轮减速机被评为机械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后创办县传动机械厂、县变速机厂、县微型减速机厂、县减速机二厂,减速机行业稳步发展。1990年,全县共有减速机企业11家,职工463人,年产减速机4203台,总产值1000万元。
  泵
  1970年开始生产泵制品。1985年全县有泵制品企业44家,1990年发展到71家,职工1385人,年产各类泵制品26307台,产值810万元。主要产品有真空泵、磁力泵、加油泵、液压泵、潜水泵、管道泵、农用水泵、叶片泵、排污泵、手(机)动浓油泵、稀油泵、微型电动润滑泵等10多种,主要企业有县机床附件厂、县仪表设备厂、瓯北工业泵厂、瓯北水泵厂、县第一耐酸泵厂、县水泵厂、县第一水泵厂、县长城液压机械总厂等。
  第二节 化学工业
  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下寮银场开采硫铁矿提炼硫磺。清代至民国时期,化学工业发展缓慢。1953年3月14日,永嘉县第一家化工企业东山化工厂建成投产,1957年改为永嘉化工厂。1958年,永临、罗浮、上塘、岩头等地先后兴办11家小型化工厂,归属人民公社管理,年产值共计4.25万元,主要产品有颗粒肥、土化肥、林产化工、农药、炸药等。60年代初经过整顿,仅保留永嘉化工厂1家。1966年7月,组建永嘉生物化工厂,先后生产细菌肥料、杀螟杆菌井冈霉素等。1967年,创办永嘉长虹化工厂,生产升华硫和颜料。70年代,桥头、江北、黄田、乌牛等沿江平原地区相继创办油漆、塑料制品、化肥、农药、日用化妆品等小型化工企业。1970年,永嘉车木厂更名为永嘉县橡胶塑料厂,转产塑料制品。1972年,县建筑工程公司创办化工试剂厂,试剂产品有碳酸钾、无水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偏重亚硫酸钠、升华硫等。1978年,全县化工企业有28家,职工2132人,总产值588.46万元,税利42万元,主要产品有:钾氮肥2074吨,腐植酸肥料10773吨,硫铁矿110吨,明矾矿7000吨,肥皂3500条,胡敏酸1340公斤,塑料薄膜5000公斤,塑料编织品25144公斤,塑料伞柄98713个。20世纪80年代,化工产品结构起变化,在浙江化工研究院等科研单位指导下,开发一批低能耗、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化学试剂、化学助剂、精细化工、颜料化工、橡胶塑料等。1985年,永嘉化学试剂厂投产,当年产值200多万元,税利50多万元。嗣后,相继创建永嘉县和三化工厂、永嘉县东亚化工厂、永嘉县长虹化工厂、永嘉县叶面宝厂、永嘉县东瓯精细化工厂、永嘉县香料化工厂,化学工业成为永嘉工业主要行业。1985年化工企业达143家,职工3146人,总产值2078万元,税利217万元。1990年全行业45家,职工1820人,总产值2465万元,税利894万元,产值100万元以上企业有永嘉化工厂、永嘉生物化工厂、永嘉县橡胶塑料厂、永嘉东亚化工厂等7家。主要化工产品有农药、制药、化学试剂、化学助剂、橡胶塑料制品、增塑剂、阻燃剂、磷系产品、日用化工等。
  第三节 陶瓷建材工业
  陶瓷
  东汉晚期,东岸、罗浮一带已能烧制青瓷器。到西晋制瓷技术更趋成熟,饮食器具、瓶壶、文具、茶具等缥瓷品誉满海内。唐宋时期陶瓷生产已经相当普遍。到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碧莲区缸窑村土陶生产已成规模。民国3年(1914),吴佐卿在永强(今瓯海县)创办青山瓷窑,建成一条长约30多米的蜈蚣窑,生产盘碗,制作仿古花瓶、花盆、香炉等,瓷窑工人最多时有300余人。28年(1939),吴百亨在西山灰炉创办西山瓷厂,先后试制成功电气用瓷、日用陶瓷、耐火砖、马赛克等。34年(1945)又试制成功釉面砖,成为我国第一家釉面砖、地砖生产工厂。同年,改名西山窑业厂。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厂增添设备,扩大生产,职工达到450余人。但由于物价飞涨,企业负债过多,资金枯竭,于建国前宣告破产。1954年,桥头建立永嘉县陶瓷社,生产缸、埕、罇等土陶器。同年,新记窑业厂建立。1955年,全县陶瓷业发展到80家252人,产品销往瑞安、平阳、乐清、玉环、青田等地。1957年,永嘉陶瓷生产社试制成功粘土砖,同年转为永嘉耐火器材厂,职工400多人。1966年,永嘉草席厂改为低压电瓷厂,生产低压电瓷。“文化大革命”期间,陶瓷工业受到干扰,生产滑坡。70年代,港头陶瓷厂、东岸陶瓷厂、县建筑陶瓷厂相继建成投产。1978年,全县陶瓷工业发展到7家,从业人员725人,产值达132.32万元。80年代初,永嘉瓷厂、永嘉电瓷电器厂转产建筑陶瓷,采用多孔窑烧制釉面砖和立体砖。1983年冬,永嘉瓷厂74米隧道窑建成投产。次年,永嘉县耐火器材厂因业务发展,分为3个厂。此时,乡镇陶瓷工业异军突起,东岸乡黄屿村发展成为陶瓷专业村。至1990年底,全县陶瓷工业企业37家,职工2179人,工业总产值1803万元,主要设备有隧道窑1座、多孔窑27座、滚道窑8条、倒焰窑31座,压机103台,擂蒙机12台、球磨机72台、喷油机3台。主要厂家有永嘉瓷厂、县陶瓷厂、建筑陶瓷厂、耐火材料厂、建筑材料厂、工业陶瓷厂等15家,以生产釉面砖和地砖为最多。
  建材
  主要有传统产品砖瓦、蛎灰和水泥制品、花岗岩制品等。1955年全县有砖瓦窑163座、从业人员277人,年产值48060元。主要产品有农村用市瓦、建设用标准瓦,还有路砖、刀口砖、平槽砖、大小棱砖等。1958年,地方国营永嘉砖瓦水泥厂在清水埠建成投产,有工人478人,下设砖瓦车间和水泥车间,有新生窑4座,生产砖瓦和水泥制品。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材工业受挫。1964年仅生产砖瓦,产值只有2万元。70年代初建材业开始复苏。1972年,鲤溪石料厂创办;次年,东岸制砖厂创办。同时,从事砖瓦、蛎灰、花岗岩制品生产的乡镇建材工业相继创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加快,对建筑材料需求量急剧增加,建材工业随之迅速发展。1980年,建材工业发展到48家,其中砖瓦蛎灰38家,水泥制品7家,花岗岩制品3家,从业人员1172人,工业总产值192万元。1981~1990年10年间,以平均每年增38%幅度发展。1990年,中外合资万全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建立,年产石油沥青玻璃油毡6万卷。到1990年,全县建材工业调整为41家,工业总产值922万元,建材品种增加花砖、玻璃马赛克、涂料、玻纤油毡、装潢型材等装饰材料。
  第四节 电子电器工业
  1967年,永嘉县广播电讯厂创办,生产有线广播喇叭。接着,一批生产电机、接线盒、继电器等产品的企业相继创办,1978年已有45家。80年代是电子电器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发展到223家,从业人员3165人,工业总产值2987万元,税利350万元。主要产品有电子元件、仪器仪表、日用电器、电线电缆四类。
  电子元件
  1978年,永嘉无线电器材厂专业生产压电陶瓷蜂鸣片和CCZ型瓷介电容器两类产品。1985年开始外销,成为电子工业部定点和外贸扩权企业,1987年产值达665.8万元。80年代后期,又相继创办县自控设备厂、罗浮电子元件厂、罗浮无线电元件厂等,主要产品为蜂鸣片和报警器件。
  仪器仪表
  1977年,永嘉仪表厂建立,生产气动元件。不久江北电器仪表厂创办,生产各类电器仪表。20世纪80年代,增加计量仪表、配电屏及其他测量仪表产品。1990年,全县仪器仪表制造业有永嘉仪表厂、永嘉县机电仪表厂等9家,职工250人,工业总产值200余万兀。
  日用电器
  20世纪70年代,部分乡镇工业生产接线板、插座等。80年代,县人民五金机械厂和县家用电器总厂生产家用鼓风机和电风扇。1990年,全县有日用电器制造业154家,从业人员1623人,工业总产值979万元,主要产品有熔断器、沐浴器、暖风机、应急灯、矿灯、报警器等。
  电线电缆
  随着邮电通讯业迅速发展,1990年创办永嘉县通信电缆厂,生产电线电缆。
  第五节 服装鞋革工业
  在自然经济下,制鞋成衣是自制自用家庭副业,农村妇女用布料手工缝制鞋和衣服,工具十分简单,虽有些裁缝工匠上山下乡,走街串巷为民加工,未形成专业作坊和店家。民国前期,缝纫机传入,缝纫工效提高,有缝纫机工匠上户加工倍受农户欢迎。民国后期,枫林、岩头、碧莲等集镇先后出现服装加工铺。但是大多数农户仍然是自己买布料,请裁缝师傅上门加工,发展十分缓慢。
  服装
  1953年,江北综合服装小组(县汽车配件厂前身)成立,之后缝纫匠纷纷自愿组织服装加工合作社。1958年,这些服装社改名服装厂,有上塘、桥头、桥下、江北、黄田、乌牛、古庙、枫林、岩头、岩坦、鹤盛、碧莲、四川等13家,职工787人,年产值19.56万元。1959年后生产力下降,“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服装生产徘徊停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服装业迅猛发展,1979年建立劳武、礁下、东岸、三江、七都、朱涂、上游等17家服装企业,1980年发展到47家,职工1494人,产值372万元。1983年,朱涂乡壬田村300多农户从事人造革茄克衫缝制,年产值达260万元,成为皮革服装专业村。朱涂乡有1800人从事服装业生产,年产值1000万元。桥下街服装业日益繁荣,1984年有服装厂30多家,还有1000多家服装加工户。1985年,全县有服装厂273家,职工4756人,产值2273万元。大批价廉物美滑雪衫和高档革面毛里茄克衫进入东北、新疆、西藏等边远寒冷地带。朱涂服装厂与上海川沙县金明服装厂联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西装出口日本和中东国家。1990年,全县服装企业447家,职工6353人,产值6496万元,出口成交额47.1万美元。服装面料20世纪60年代前以棉布为主,70年代以化学纤维卡其、花呢为主,80年代后混纺呢和毛料占主导地位。服装款式花样不断创新,服装生产技术装备也不断改进,1974年,永嘉服装厂起用电力启动工业缝纫机,功效大大提高。1985年采用马达单机传动高速缝纫机。1978年,电动钢带机剪裁代替手工剪裁,配套装备有五线锁眼机、套结机、包缝机、钉扣机、撬边机、粘合机、暗缝机、绷带机、连条机、跳针机、压衫机等。成衣整理采用先进自动电热蒸汽发生器(蒸汽熨斗)。这样,服装加工从进料到成衣全部工序机械化,服装质量档次大大提高。目前,中、高档西装、时装、皮毛衣、羽绒服已成为永嘉服装企业主要产品,永嘉县西服厂生产“银丁真”牌西服和永嘉制服厂生产“永盾”牌制服都在国际上获奖。
  制鞋
  1969年,永嘉县皮革制品生产合作社在上塘浦东成立,职工109人,生产手工线缝皮鞋,次年产1.2万双。70年代鞋业发展缓慢。80年代,妇女劳动力进一步解放,圆盘注塑机等制鞋机械开始代替手工缝制,鞋业生产进入发展时期。1985年,鞋业企业发展到42家,职工1109人,产值536万元,产品有皮鞋、注塑鞋、布面童装、坡跟女式鞋等。1986年后,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产品种类增多,结构优化。县胶鞋一厂(即冠春胶鞋厂)于1986年应用硫化工艺,生产橡胶鞋。次年,县橡胶鞋二厂、乌牛鞋厂、永嘉县鞋厂等也相继添置橡胶鞋生产流水线,应用硫化工艺,推动鞋业的迅速发展。1987年,县旅游鞋一厂建成投产,为县首家生产旅游鞋专业厂,由于产品适销对路,此后生产旅游鞋专业厂家不断增多,品种增加、质量提高,名优产品不断涌现。冠春胶鞋厂、天源鞋厂、童鞋总厂、仙马鞋厂、儿童旅游鞋厂、县胶鞋厂、力士鞋厂等7家企业外销旅游鞋24万双。进入90年代,由于人们穿着生活需要提高和国际市场开拓,永嘉鞋业生产进入兴盛时期。县第一皮鞋厂首家引进先进的冷热定型、热溶胶工艺皮鞋生产流水线,橡胶鞋生产厂通过技改从1条生产流水线扩大到2条,甚至3条流水线,硫化工艺的应用从一次硫化发展到二次硫化、三次硫化。全县橡胶鞋生产和注塑鞋生产彻底告别纯手工操作,进入半自动化生产。全县主要产品品种有皮鞋、橡胶鞋、注塑鞋、旅游鞋等4大类300多不同型号花色。到1990年底全县制鞋业89家,职工2882人,产值3727万元。厂家主要分布在瓯北、沙头、上塘、黄田、罗东、乌牛5镇1乡,桥头镇也有分布。
  第六节 钮扣拉链工业
  钮扣
  1981年,红星家用电器厂在白云乡创办,这是第一家有机玻璃钮扣厂。1982年桥头镇钮扣厂、宋坑村钮扣厂相继建立,钮扣工业开始在桥头兴起。1983年发展到11家,职工198人,产值150万元,生产塑料扣、电镀扣、四合扣、树脂扣等,以有机扣为主。主要设备有下料机、挂面机、压花机、打槽机、打眼机、抛光机等。1986年,桥头镇服装辅料厂出产5600多万粒彩色塑料扣与东北服装配套,外销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接着永嘉县工艺钮扣厂、白云彩塑钮扣厂、黄田五金仪器厂等相继配套出口,成交额183.5万元。到1990年,全县有钮扣工业174家,职工4032人,产值4559万元,以桥头为主、黄田为次,形成永嘉一个新兴重点行业。产品在桥头钮扣市场销售,或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城市设点销售,桥头钮扣遍布全国各地城镇乡村。
  拉链
  1984年,桥头农民陈芝钿等9人筹资20余万元在桥头西溪创办胜利树脂拉链厂(县福光拉链厂前身),这是永嘉第一家拉链厂,购置24克全自动塑料注射机、干燥机、气泡机等设备,从衢州树脂拉链厂请来技术人员,进行树脂拉链生产,经济效益很好。1987年,桥头镇拉链生产企业发展到8家,职工316人,产值518万元。1988年福光拉链厂从香港引进全自动控制织带设备,年产值跃到200多万元。1990年,全县有拉链生产厂34家,职工576人,产值1859万元,主要产品有树脂拉链、尼龙拉链、金属拉链3大类,桥头镇拉链厂成为军工定点厂。
  第七节 造纸印刷工业
  造纸
  永嘉造纸原料丰富,造纸历史悠久。唐代出产蠲纸,质地洁白,紧滑细腻。到宋代,温州蠲纸与徽州澄心堂纸齐名,同为全国名产,永嘉成为向朝廷进贡纸张的9个地区之一。北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5),每年向朝廷进贡优质纸500张。明代,鹤盛下岙以野藤根皮为原料制作高级纸供朝廷专用。下寮、路口等地出产卫生用纸、文化用纸、迷信用纸、包装用纸等,历史都非常久远。1954年,全县有造纸槽户237户,年产量5532条。1958年10月,在上塘镇浦东村创办永嘉县造纸厂,因经营不善于1961年停办。1970年,岩头农械厂改名永嘉县瓦楞纸版厂(今永嘉县造纸厂),专产瓦楞纸,1978年该厂86人,产量491吨,总产值29.14万元,税利3.8万元。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造纸业有较大发展。1990年全县造纸业21家,从业人员519人,工业总产值335万元,税利40万元,主要产品有瓦楞纸、卫生纸、包装纸、土纸等。
  印刷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后,务本印刷局在城区(今鹿城区)府前街开业,有二号石印机2台,对开石印大机1台,印制表格、简易商标,同时承印《瓯海民报》、《浙瓯潮报》。民国2年(1913),铅印技术传入,务本印刷局率先增设铅印。30年代,城区南大街、府前街是印刷业的集中地,先后有松林斋、美本等14家印刷店开设。28年(1939),铸字技术传入,《温州日报》最早使用。31年(1942),锌、铜版制版技术传入,中华铸字制版印刷厂首先采用,该厂集铸字、制版、印刷于一身,是当时印刷技术较全面、规模较大的工厂。建国后,直至1958年,在上塘创办地方国营永嘉印刷厂。建厂初期,有职工17人,有三号圆盘印刷机11台,手工操作,印刷信封、信笺、办公用笺。嗣后,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到1990年,厂房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有初具规模的彩印、零印生产线,设有照相制版、平凸彩印、复合软包装印刷、排印装订、零印等5个车间,能为客户承印各类彩色商标、书刊、票证等。职工82人,产值153万元。1990年,全县印刷业发展到10家,职工23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67万元,实现税利38万元,主要设备有胶印机、对开印刷机、四开印刷机、立飞印刷机、多色轮转印刷机、电脑三边封制装机、干式复合机、自动制装机、截切机等。
  第八节 文体用品工业
  教具
  1972年,桥下乡西岙村民吴炳荣根据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材,创办橡皮泥玩具厂。同年埠头村民吴源西创办文具制品厂。1973年,乌牛乡鸭鹅村创办胜利教具实验厂,生产橡皮泥玩具、积木、哑铃、美工剪贴、拼音字母、生字卡片、计算器、圆锥体模型之类教玩具,很受用户欢迎。桥下镇西岸、桥下、垟塆、八里、下斜、梅岙等地相继办起20多家教具企业及一批家庭小作坊,至1978年产值达58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幼教单位和中小学。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通用教材出版,又促进教具生产发展。1986年发展到220家,从业3771人,产值1275万元。主要产品有小学教具仪器及实验材料31套145种,中学教具仪器及演示、实验材料52套500余种,职高校及大中专院校用布质挂图100多种,体育教学系列挂图34套914张、电子原理与电子线路系列79种,学生实验板45种及专科教学模型(如透明可驶汽车模型)、家用电器示教板系列、电视机原理及故障分析示教板、录放机原理及故障分析示教板、洗衣机和电冰箱原理及故障分析示教板等。玩具品种更多,有塑料玩具、玻璃玩具、铁制玩具、木制玩具、草编玩具及铁塑化纤组合玩具等6大类500余种。1990年有玩具生产厂345家,3884人,产值5321万元,桥下镇成为全国闻名的教具玩具生产基地。
  算盘
  永嘉山区小杂木质地坚韧,资源丰富,是制作算盘的好材料。1953年,江北竹木算盘社和黄田算盘社建立。1955年,永嘉县农械算盘厂在四川区巽宅建立。1959年,岩头算盘厂建立。1978年,算盘企业发展到17家。1985年为全县算盘生产高峰期,全县有生产企业94家,从业人员1817人,产量126万面,产值378万元。四川大岙成为“算盘之乡”,新式样新产品不断推出,有牛角珠、电胶木、龙凤雕刻、有机玻璃、精制水晶及“上一下四”的日本式算盘等60多个品种。自从电子计算器大量投入市场后,算盘市场受冲击。1987年仅产2万面。1990年有所回升,全县算盘企业62家,产量21万面。
  武术器械 体育用品武术器械及体育用品生产始于1984年。1992年有永嘉县武术器械厂及永嘉县体育用品厂等6家,职工118人,年产值达244万元,主要产品有练功服、散打护具、刀、剑、鞭、镖、锤、棍、袋、球、带、环、钩、尺、扇等40多种,其中经省体育研究所和省武术协会鉴定,永嘉县武术器械厂生产的七星宝剑、九节鞭、练功服等武术器械,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出口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
  第九节 工艺美术工业
  永嘉民间工艺美术品种类多,分布广,历史悠久,多为外向型企业。主要有雕塑、挑绣、草编3类。1990年,全县工艺美术企业70家,职工1642人,年产值2228万元,税金114万元,利润230万元。
  雕塑工艺
  永嘉雕塑明清时期已达到很高水平,枫林、岩头、苍坡、芙蓉、坦下等古村落里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建筑庭院、亭台、古刹、牌坊,这些古建筑雕梁画栋,花窗雕瓦,石狮佛像,神态逼真。这些工艺装饰皆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清代,雕刻、花边、制伞都发展到相当规模,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永嘉篾丝镶嵌和彩石镶嵌,产品销往国外;十二年(1886),永嘉雕刻、纸伞批量出口。宣统元年(1909),县城(今鹿城区)黄杨木雕艺人朱子常作品“济癫和尚”在南洋劝业会首次国际比赛中获奖。建国后,雕塑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产品有木雕、石刻和竹丝盘景等。木雕工艺恢复较早。1963年,仁溪乡农民陈定松从上海学艺回乡,同金元星等邀集闲散老雕刻艺人,组建仁溪木雕小组,同年扩建为仁溪工艺雕刻厂,以黄杨木为材料雕刻仿古人物寿星、八仙、仕女和弥勒佛等,年产值8万余元,全部外销。1977年,永嘉工艺雕刻厂在清水埠建成,创作现实题材新作品,外销势头很好。1983年,仁溪工艺美术雕刻厂建立;1985年,罗溪艺术雕刻厂、华艺雕刻厂、泥塑刀厂相继建立,产品除仿古人物外,兼做动物玩具、宗教礼品等。以用料分,有黄杨木雕、檀香木雕、梨木雕3种,大小100多个规格。1990年有木雕企业7家、352人,产值273万元,全部为免检出口商品。受青田县石刻影响,1970年1月创办桥下石刻厂。1971~1973年,渠口石刻厂、苍坡石刻厂、千石石刻厂、仁溪石刻厂、白沙石刻厂相继创办,1980年出口供货值12万元,后因质量跟不上国际市场需求而先后歇业。20世纪70年代初期,罗溪工艺竹丝盘景厂和罗溪工艺装饰厂利用水竹篾丝、塑料泡沫、化学混凝土等为原料,堆积刻制名胜古迹、山水风景模型,配上玻璃罩,制成竹丝盆景,跻身国际市场。1984年,精品“乐观楼”、“楼外楼”、“西湖十二景”获中国工艺美术公司和中国旅游工艺品总公司名产品奖。同年,精品“国清寺”在日本东京展出获好评。1986年又有3件精品在美国德克萨斯博览会展出。1985年出口供货值达30.64万元。20世纪80年代后期生产滑波,1990年外贸收购值降到22万元。
  挑绣工艺
  挑绣工艺,有十字花台布、工艺伞、丝织地毯、戏装等,以十字花台布生产最早。明清时期,农村妇女在羽纱布上用十字法挑绣花纹图案,称为“挑花”。民国17年(1928)开始销往意大利和比利时,28年(1939)产量95万套。抗日战争以后产量下降。建国初期,永嘉沿江一带妇女为温州市花边厂外加工。1955年,上塘、黄田、乌牛、桥头成立4个花边生产合作社,继续为温州花边厂提供货源。1970年,4社合并在上塘组成永嘉花边厂,原4社改为花边厂所属4个收发站,开始自行出口。1980年,有专职技工70人、外加工800余人,年产量27.3万套,产值244万元。1981年后有所回落,1988年采用十字花钩针镶并新工艺试制抽纱工艺伞成功。1989年取得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1990年产销值133.7万元,其中工艺伞40万元。丝织地毯是以蚕丝为原料精工绣制而成的豪华装饰品,用于高级厅堂馆所。1979年,永嘉丝织地毯厂建成投产。次年,成为省定点企业,并获市新产品一等奖。1988年,出口丝毯3016平方米,创汇60万美元。1989年,取得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1990年,产量降到1704平方米。戏装始产于1956年建立的江北刺绣合作社,1973年生产戏装1241件,锦旗14451面。1977年改名为江北工艺刺绣厂,1978年产品出口东南亚国家,产值19.57万元,1979年有职工100余人,产值67万元,1983年转产。1984年曾建有乌牛戏剧服装厂,1986年改为乌牛鞋厂。
  草编工艺
  草编工艺,始产于民国初期。民国16年(1927),草帽、草席、拖鞋等工艺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建国后,草编工艺生产恢复较早。1954年,三江成立草编工艺小组,生产茶包、蒲片、草席等。1958年,三溪马桥合永昌织席厂迁到江北龙桥,改名永嘉草席厂。60年代初期,江北河田草席厂、王家圩草席厂相继成立。1963年春,县手工业社举办工艺学习班,40多人参加学习,掀起草编生产热潮,沿江农民利用江岸边涂咸草,先后办起东风草席厂、前牌草织厂、堡一草编厂、和一草编厂以及联中、江头、上沙、浦西、浦东、长岙、渭石、浦口等16个咸草编织工场,共有职工676人。山区农民利用野生龙须草,在瓯渠、垟塆、朱涂、碧莲、岩头、岩坦、朱岙、东垟头、河口埭等地办起9个龙须草编织工场,有职工400余人。1964年,产床席8万块、枕席121万条、其他工艺品100多种,其中三联席、旅行席、提花软折席、动物草果盒、拖鞋、椅垫、草帽、手提篮等产品多数外销。1966年后咸草编织滑坡、龙须编织停产。1972年,江头、浦东、浦西、长岙4个咸草工场合并成三江工艺草编厂,同时还有峙口工艺草编厂、五星工艺草编厂、行禅工艺草织厂、码道草织厂、三江综合工艺草编厂等。20世纪80年代后,床席渐被床毯代替,草织厂纷纷歇业转产。但枕席、草垫编织仍然是沿江农民家庭副业。
  其他工艺美术品
  有竹丝画帘、金属头花、胸花、鞋花及衣帽鞋服装饰品。竹丝画帘是用竹丝制成挂帘,再画上人物、山水、花鸟飞禽、奔马等,是厅堂内室雅致装饰品。1965年投产,次年成为国家定点出口商品,1980年出口值30多万元。嗣后,生产回落,1987年开始回升,1990年有永嘉艺术画帘厂和江北长盛工艺美术厂两家,产值17万元。20世纪80年代,黄田家庭工业生产金属头花、胸花、鞋花等小商品,仿金电镀、镶嵌明珠,造型美观,式样花色1000多种,为工艺美术品后起之秀。1990年产值785万元。
  第十节 食品饮料工业
  永嘉县食品加工、饮料制造有悠久历史。20世纪70年代前,食品饮料工业是永嘉工业支柱行业,历年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五分之一,80年代后退居次要地位。1985年,全县食品工业企业共34家,工业总产值675万元。1990年,全县企业14家、职工664人,总产值770万元,税利110万元。主要产品有植物油、面类、索面、粉干、饼干、蛋糕、年糕、糖果、豆制品、罐头、白酒、黄酒、酱油、米醋、牛奶、奶粉、雪碧、矿泉水、调味品等数十种。“永嘉乌牛早”茶叶和老酒汗是永嘉名特优产品。
  食品加工
  粮油加工,面类糕饼、糖果制造及其他食品业,是永嘉传统工业。沙岗粉干和岩坦索面,远在宋代已成为食中佳品。建国前,粮食加工依靠人力、畜力、水力等传统机具,磨坊、水碓遍及城乡。民国25年(1936)现县境内始有机械碾米业,当时有罗浮金阿旺、林文春和礁头金玉樨3家,1949年发展到15家,90余人。榨油以手工操作为主,各地普遍建有土榨油坊。29年(1940),桥下街陈光增、吴增顺、吴增涛、坦头郑玉衡、朱涂孙阿从等5家油坊规模最大,年榨油量都在100担以上,有菜油、茶油、桐油、梓油和皮油等产品。建国后,粮、油、酒由粮食部门实行统一管理。1956年粮食加工企业5家。60年代,碾米、磨坊、制面、粉干、榨油等集体企业112家,职工649人。商业局、供销社系统也创办有一批食品企业。1970年,永嘉县食品机械厂建立。197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食糖生产发展的指示》,在溪滩和新围垦江涂种糖蔗,岩头区创办了一批制糖企业,湖西、新坊、方岙、溪南、烘头及江北供销社各有1家。后因糖蔗减少而先后歇业。1984年,永嘉县食用菌罐头厂改名永嘉县罐头厂,1988年开始生产芦笋罐头等出口产品。1990年全县食品加工业8家,分属工业、粮食、商业、供销等部门。
  饮料制造
  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永临坦头郑泰和酒坊开张,聘请技师,雇佣工人,用籼米、糯米作原料,酿制泰和老酒汗、仿绍酒、黄酒等,主要销往温州市区。接着枫林、碧莲、渭石等地相继开设酒坊。20世纪50年代,各酒坊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在枫林创办永嘉第二化工厂,以酿造为主。1959年,永嘉酿造厂从梧埏迁入上塘后,第二化工厂和永临、碧莲、渭石酿酒厂都并入县酿造厂,为分车间。70年代,发展无酒精饮料。1979年,永嘉乳品厂建成,随后,和三食品饮料厂、港头南霞饮料厂等相继投产。1986年全县饮料企业11家,职工564人,总产值509万元。主要产品有含酒精饮料黄酒、白酒、老酒汗和无酒精饮料乳制品、矿泉水、橘子水、雪碧、茶叶、猕猴桃饮料等。是年,永嘉酿造厂投资460万元增建啤酒生产线,增挂永嘉啤酒厂牌子,次年投产,年产能力达1万吨。
  第十一节 采掘冶炼工业
  永嘉采掘冶炼工业历史悠久。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溪口铁坑和下寮银场采炼铁矿、黄铁矿。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四川大岙采洗铁砂矿炼铁。抗日战争时,日军曾在四川石染开采钼矿进行掠夺。县境内金山、银坑、铁坑等地都有古代开采的矿洞遗迹。1899~1949年,永嘉炼铁1366吨。建国后,1951年开始冶炼有色金属。1953年东山化工厂在桥头采掘硫铁矿。1957年在永临区六龙前村创办钢玉粉厂。1958年,永嘉钢铁厂、冶炼厂、化工厂和矿冶公司等相继建立,建土高炉716座,3立方米小高炉2座,8立方米高炉2座、电炉1座。采洗铁砂矿5万吨,开采铁矿石4197吨、锰矿石2072吨、叶腊石9708吨,生产土铁、土钢等。同年,矿冶公司所属地质队对县境内矿点进行普查化验,测定全县有开采价值矿点33处。1960年,开采黄铁矿1905吨、锰矿32783吨、白泥矿19975吨。冶炼锌146.21吨,产值804万元。是年,永临铅锌矿改名为永嘉冶炼厂永临采选分厂。永嘉矿冶公司下辖韩埠钢铁厂和11个矿区,开采矿点有:西坑乡上支垟、岩塔皮、半岭,荆源乡陈岙、白马山、鸟竹湾、秋垅头等锰矿床;桥头镇詹岙山,六龙乡和尚岩,徐岙乡杨梅坪、白岩头,下寮乡银场,上塘镇林山、中峰、二尖田等硫铁矿床;六龙乡银坑、大坑、桥下镇山田后等铅锌矿床;大岙乡铁砂矿;桥下镇小坦岙磁铁矿床;桥下镇小京,大岙乡应山头高岭土矿床;港头乡苍坡叶腊石矿床等。除县内自用外,锰矿石销往上海、杭州;高岭土和叶腊石供应温州、瑞安。1961年生产开始滑坡,年产值降为99.6万元。冶金工业下马,仅留四川大岙钢铁厂,次年永嘉锰矿停办,其他矿山相继下马。1966~1970年冶金工业空白。同时,撤销地方国营白泥矿,矿山下放给梅岙公社开采。1970年,盲目开展夺煤大会战,集中人马在巽宅镇章山里、山坑乡槎川、徐岙乡樟岙、上塘镇郭山等处探采,收效甚微,是年采掘工业产值4万元。1971年,县矿冶公司投资14万元在四川区下嵊隔水创办钼矿浮选厂。开采下嵊上铁坑和石染坑里钼矿(1975年停办)。同年,永嘉钢铁厂在溪口乡大园地创办,因矿源不足而连年亏损,1979年停办。大岙炼铁厂亦同时歇业。从此,全县小矿山均下放给社队开采。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村办采掘业发展较快,产值由1977年9万元上升到86万元,主要是有色金属。1978年,六龙乡山根铅锌矿开采,矿石出售温州冶炼厂。1987年,国家投入45万元扶贫贷款,建成年处理万吨铅锌原矿浮选车间。1985年,石染乡办南山钼矿厂和村办钼矿总厂同时开采石染坑里钼矿,设浮选车间,1990年产值120万元,税利25.2万元。1978年,探明清水埠、龟山明矾石小型矿床2处,因龟山属风景区而未开采。梅岙小京白泥矿1979年产量达万吨,大岙、岭头等白泥矿时开时停。此外,还有港头乡叶腊石、徐岙乡红土矿开采。1990年,全县采掘企业16家,矿工380人,产值359万元,税利58万元。
  第十二节 其他工业
  永嘉工业除前述行业外,还有船舶修造、纺织、铁木竹加工及其他小型工业。
  船舶修造
  永嘉造船业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时期。宋代,县城(今鹿城区)是全国11个造船中心之一。北宋哲宗年间(1086~1100)每年造河船、海船600艘,城郊郭公山下建有造船场。造船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明代,永嘉县造船业继续发展。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永嘉造船业受到摧残。1956年在罗浮创办永嘉造船社,1959年造船社同县农械厂、机械修配厂合并建立地方国营永嘉造船机械修配厂,从事木帆船制造、修理及对附近企业机械修配。1961年,该厂又并入永嘉农业机械厂(今永嘉机器制造厂)。1963年,二轻企业永嘉县造船厂在千石村创建,职工18人,从木壳船修理发展到木质船和水泥船制造。1978年,产值达8.74万元。1985年,建成500吨级硬船坞一座。1987年又建成500吨级浮码头一座,具备生产500吨级钢质船能力。1990年有职工120人,生产水泥农用船175艘,1158吨位,固定资产原值82万元,年产值177万元,实现税利23万元。造船厂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先进集体。
  纺织业
  民间妇女纺纱织布,自织自用,历史悠久。北宋永嘉县城(今鹿城区)瓯绸与杭纺、湖绉齐名。南宋时县城出现“机户”(纺织业小型作坊),纺织业开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明、清、民国时期,纺织业发展缓慢。建国后,县城析出,永嘉县纺织业户寥寥无几。1950年,只有合股组织4户,从业人员38人,生产设备非常简陋,主要是纺车、纬车、木制手工织布机等。1954年,国家对棉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促进纺织业发展。1958年,纺织业已有8家,总产值23.63万元。生产丝织品1.55万米,棉布2.72万米,人造棉2.41吨,麻袋0.4万条。1990年,全县纺织企业6家,职工277人,固定资产原值101万元。工业总产值367万元,创税利28万元,以永嘉县棉织厂、永嘉县纺织厂、永嘉县毛巾厂、永嘉县布厂等厂较大。
  铁、木、竹加工
  铁木竹三大传统手工业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有打铁店、打铜店。民国以来,铁木竹工匠遍及城乡,铁匠、铜匠和木匠以铁、铜、锡和木竹为原料打制部分农业用具和日用器具,如锄头、犁头、铁耙、柴刀、菜刀、剪刀、火钳、铜锁、铜盘、铜壶、锡壶等。1953年,江北竹木算盘社、罗浮车木社、黄田算盘社创办。1956年,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到28家。1958年有铁器社13家,从业人员1913人,年产值1288.26万元。生产铁制农具23535件,铁钉8.12吨。20世纪50年代末人民公社化时,这些铁器社纷纷转为公社下属农械厂。60年代生产衰落,70年代有所回升。1973年,仁溪乡河口埭村农民金连波创办五金螺丝批厂,在其影响下,这个村很快形成螺丝批生产专业村。同时,县长虹机电设备厂生产自行车密码锁和开听刀。80年代初,黄田乡东占岙农民黄直周创办家庭小五金业,村民竞相仿效,促进了家庭五金工业的兴起。1988年,全乡有各类机床2万余台,五金产品发展到100余种。主要有灯具、拉手、活页、拉链头、窗帘圈、裙扣、头花、胸花、鞋花、打火机、鞋钉、瓶盖等。同时,带动金属表面处理的电镀业,全乡电镀厂发展到260多家。较具规模的企业有黄田机械五金厂、县长虹机电设备厂、仁溪五金螺丝批厂、七都标准件厂、朱涂工艺五金厂、县建筑装潢厂等,1990年有金属制品厂291家,职工3189人,年产值2637万元,税利395万元。1990年,木竹加工业256家,从业人员2829人,年产值1575万元。木器业已具半机械状态,有锯板机、圆盘锯、平刨机、压刨机等。能生产各类木制农具、包装箱和款式新颖的现代家具。竹器业至今仍处于手工操作状态,产品有竹制农具、竹箩、篾簟、畚箕和日用竹器竹椅、竹席、篾席、竹篮、竹筷等。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