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一编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280
颗粒名称:
第十一编 工业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49
页码:
559-607
摘要:
本编记述永嘉县工业嬗变于传统手工业,工业概括了工业体制、工业门类、电力工业、企业与产品选介。
关键词:
永嘉县
工业
工业经济
内容
永嘉工业,嬗变于传统手工业。早在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能磨制石器和烧制印纹陶器。西周时期,已烧制成原始褐瓷和青瓷,并能冶炼青铜。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铸业获得长足发展,能冶铸镢、铲、斧、锛、锸等农器具。战国后期,冶铁业开始兴起。西晋时,楠溪、菇溪烧制的缥瓷已享有盛名。隋唐、五代吴越时期,制陶、纺织、造纸业相当发达。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5)永嘉蠲纸在东南名纸中被推为第一,列为贡品;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至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间,县城(今鹿城区)年造船600只,是我国东南造船中心之一,居全国首位。明永乐年间(1403~1424),溪口乡铁坑、下寮乡银场等地先后采炼铁矿、黄铁矿。清代,砖瓦、制伞、花边、雕刻、食品加工等行业先后起步,都具有一定规模。民国期间,工业有较大发展。《永嘉要览》载,民国31年(1942)有制革、造纸、纸伞、瓷器、纺织、染织、榨油、砖瓦、火柴、印刷、玻璃、肥皂、蜡烛、电力等行业,计有518家,大部分集中于城区。电力厂仅有普华电灯公司一家。
建国初期,在永强、三溪(今属瓯海县)、罗浮、桥头等地相继兴办合永昌席厂、东山化工厂、新记窑业厂、永嘉冶炼厂等一批私营工业,这批私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首批转为国营工业。同时,全县手工业建社建组,向集体所有制经济过渡。1958年9月,又将永强、梧埏、三溪、藤桥4区和永中、瞿溪2个镇又划归温州市管辖,所属工业除永嘉草席厂、铁工厂、酿造厂、新记窑业厂等四家企业随县迁入清水埠、上塘等地外,县属所有工业都随区划给温州市。同年,在今县境内兴建国营企业11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部分并入国营工业,一部分下放给人民公社。是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85家,职工40965人,工业总产值1415万元。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工业实行减、并、转、撤,职工大量下放。到1963年,有国营工业企业16家,县属集体工业企业43家,职工183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停产半停产,遭受严重损失。1976年起,工业生产出现转机。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永嘉工业从长期生产小农具、小商品等产品结构中摆脱出来,步入现代工业轨道。次年底,全县有工业企业445家,职工24843人,工业总产值6101万元。1981年,开始对企业进行综合治理,执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推行生产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乡镇企业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到1990年底,全县有机械、化工、陶瓷建材、电子电器、服装鞋革、钮扣拉链、造纸印刷、文体用品、工艺美术、饮料食品、采掘冶炼及其他等12个行业5025家,固定资产原值10575万元,职工64269人,产值65716万元。
第一章 工业体制
第一节 国营工业
民国38年(1949)5月,永嘉解放。8月,永嘉县城(今鹿城区)划出设立温州市(直属省)时,所有工业悉数划为市属所有。永嘉县仅有一些小规模的私营工厂。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对私营工业进行摸底排队,制订分期分批转为公私合营的改造规划。8月,县人委批准东山化工厂第一家实行公私合营。继而新记窑厂、合永昌草席厂、温州钢玉粉矿也实行公私合营,到1957年底,全县有国营及公私合营企业14家,工业总产值330万元,职工546人。1958年8月,永嘉县迁治上塘。9月1日,原属永嘉县的永强、三溪、梧埏、藤桥4个区和永中、瞿溪2个镇又划归温州市。原办在瓯江南岸的永嘉铁工厂、公私合营新记窑厂、公私合营合永昌草席厂、永嘉酿造厂4家企业,随县迁至瓯江北岸现县境内生产。永嘉铁工厂迁至上塘下塘山,沙头犁锅厂并入铁工厂生产。新记窑业厂、合永昌草席厂搬至清水埠生产。永嘉酿造厂迁至石阶下设总厂,原在永临、渭石、枫林的酿造厂改为总厂的酿造车间。同时,根据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三就”方针,陆续创办了永嘉炼焦厂、永嘉印刷厂、永嘉八一砖瓦厂、永嘉纺织厂、永嘉第二化工厂、永嘉造纸厂、永嘉细菌肥料厂、永嘉白泥矿等一批国营企业。另外,还把永嘉耐火器材厂、沙头犁锅厂、永嘉木器厂、永嘉花边厂等一批手工业社和社办企业升格为国营企业。到1958年底,有国营企业32家,职工7134人,工业总产值757万元,形成了电力、冶金、化学、机械、建筑、食品等工业行业。1961年,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营工业实行整顿,按照不同情况作减、并、转、撤处理。到1963年底,定编为国营企业的有永嘉农械厂、永嘉冶炼厂、永嘉化工厂、永嘉草席厂、永嘉酿造厂、永嘉陶瓷厂、永嘉电厂、永嘉印刷厂、永嘉白泥矿等16家,职工减至927人,工业总产值降为641万元。1965年,经两年调整,国营工业稍有好转,永嘉草席厂生产各式草席由外贸公司组织出口海外,成为永嘉县建国后国营工业第一家外贸出口企业。1966年初,永嘉冶炼厂划归温州市。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厂“停工闹革命”,一些工厂被作为武斗据点。1969年,除了永嘉酿造厂盈利0.8万元之外,所有工厂都严重亏损,工业总产值降至316万元。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国营工业产业、产品、技术结构作了调整,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重点的企业整顿,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对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工作,在改革中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产销结构,加强横向联系,变单一计划管理为计划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企业管理方法。1984年,永嘉瓷厂率先进行承包经济责任制试点。到1988年,国营企业全部实行为期三年承包经济责任制,经济效益普遍提高。1990年,有国营企业24家,职工2888人,工业总产值4108万元。形成机械、化工、电力、陶瓷、印刷、食品等7个行业。主要产品有饮料、酒、釉面砖、硫化促进剂M、瓷介电容器、压电蜂鸣片、阀门、减速机、无水亚硫酸钠、蒸汽流量计、井冈霉素等100多个品种。其中蜂鸣片、釉面砖、焦亚硫酸钠和硫化促进剂为出口产品。
第二节 二轻工业
二轻工业是在手工业合作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0年开始组织,到1952年底,全县有三溪草席生产合作社、永中铁器农具社、永强粗篾社3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业人员365人,产值7.03万元。1953年,手工业合作化进一步发展,瓯江以南的永强、梧埏、三溪、藤桥、西岸5个区发展较快,瓯江北岸的江北竹木算盘社、罗浮车木社、沙头犁锅社、黄田算盘社、江北综合服装小组也相继成立。1955年12月,召开第一届手工业社社员代表大会。1956年3月,县人委决定设立工业科和成立县手工业联社,加强对手工业生产的领导。年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全县有手工业社46个,从业人员8304人,总产值210万元。主要产品有铁木竹农具、纸伞、草席、土纸、蛎灰、砖瓦、日用陶瓷、算盘、服装、手绣十字花台布等。1953~1957年,年产值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递增。1958年,在“大跃进”、“大办地方工业”、“大办钢铁”运动中,手工业集体被“升级过渡”、“一平二调”,手工业生产和手工业集体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到1960年,只有1家企业,职工93人。1961年6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30个并转为地方国营企业的手工业合作社陆续重新转为集体厂、社,划给人民公社的手工业社组仍归属手工业部门,原有手工业工人基本随体制回社,通过整顿,共有102个企业,职工3475人。当年实现产值383万元。1962年3月,手工业联社召开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之后,根据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西楼会议”陈云同志的讲话精神,下放手工业职工1901人,支援农业生产,占手工业工人3600人52.81%。1963年,又下放857人,占职工总数49.65%,两年下放2758人,生产大幅度下降,产值只有243万。1965年底,全县手工业企业48家,职工1249人,年产值328万元。“文化大革命”中,二轻工业再次受到冲击,直到1976年才有转机。年底,全县有二轻工业集体企业79家,职工7606人,产值1326万元。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工业布局,开展企业整顿,加强经营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经济效益,全县工业进入全面发展新时期。到1990年底,已形成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塑料制品、家用电器、陶瓷建材、服装鞋革、工艺美术、造纸、印刷、文体用品、用具制造、金属制品、食品饮料等门类较为齐全的二轻工业体系。有5家出口企业,有10家获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出口产品有花边、工艺伞、丝织地毯、万向轮、开听刀、黄杨木雕、针织童装、草编工艺品等几十种。1990年底,全县二轻工业80家,职工5347人,固定资产原值3334万元,现行价总产值7014万元,税金408万元,利润494万元。
第三节 乡镇工业
乡镇工业,在人民公社体制时期称社队企业,是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建国前,农村中有竹、木、铁、泥、石“五匠”,磨、面、油、豆腐“四坊”,蛎灰、砖瓦、缸“三窑”及土纺、土织、成衣、土纸等农村副业和个体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业,发展缓慢。50年代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村副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此为社队企业产生的基础。
1958年,县手工业联社划出123个手工业企业给人民公社,各社、大队又创办一些亦工亦农社队工业,其时全县153家,以生产为农业服务的产品为主,职工33831人,年产值658万元。1959年,开始对社办工业进行整顿,至年底全县有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34家,其中社队企业114家,职工8757人,年产值602万元。由于基础不实,管理不善,1962年,社办工业只存5家,总产值仅10万元。1963年,社队工业停办。1964年,社队工业开始复苏。一些经济、交通条件较好社队,创办一些农具修配厂、蛎灰窑、砖瓦窑及市场急需的小商品等工业。1965年,继续下放一批集体所有制手工业和合作社及一部分原来与农业有密切联系的手工业工人到大队安家落户,使社队工业得到加强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把社队工业作为“资本主义尾巴”横加批判,致使社队企业再成空白。1970年春,由于社会迫切需要,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审查批准,创办上塘镇人民公社农械修配厂等29家社队工业。6月,召开第一次社队企业工作会议,提出农机具“小修不出队,中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县”口号,有力地推动当时社队工业发展,年末有社队工业75家,职工2646人,年产值361万元。主要行业有机械、化工、纺织、建材、木材加工等,当年生产铁木竹农具15.42万件、土布18万米、铁矿石70吨、电力2000千瓦小时。1971年后,社队工业进一步从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三就”方针中解脱出来,对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1977年,建立永嘉县社队企业管理局,加强对社队企业领导和管理,到年底,公社办工业176家,职工8307人,总产值1308万元,为1970年的3.62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方针,为社办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到1980年底,社办工业发展到400家,职工14123人,产值2392万元。分采掘、机械、建材、木材加工、纺织、造纸、食品加工等8大类。1981年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办企业向多层次发展。联户工业、家庭工业应运而生。并且在社办企业中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4年,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恢复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社队企业局随之改为乡镇工业管理局,各区、社工业办公室也作相应调整。各级政府贯彻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家庭办“四个轮子”一齐驱动、多路并进乡镇工业发展方针,提供多方面服务,乡镇工业进入一个兴旺发达新时期。是年,全县总产值11730万元,首次突破亿元,产值、税金、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都比前一年翻一番。1985年,县委制定《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简化审批手续,积极引导乡镇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向专业化发展。年末有企业3386家,其中乡镇办1966家、村办481家、联户办79家、家庭办860家,产值17152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63.01%;税金625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预算内总收入的29.18%。年产值100万元以上乡镇骨干企业有永临教具厂等5家。年产值在50万元以上有103家。村办工业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有瓯北镇和三村、乌牛镇河口埭村、七都乡吟州村。瓯北、桥头两镇年产值超1000万元。1981~1985年平均年递增37%。1990年底,全县乡镇工业、个体工业发展到4921家,产值5522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4.03%,成为全县的支柱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从1985年的2296万元增加到3275万元。瓯北镇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企业年产值10786万元,为全县第一个超亿元镇。年产值1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增加到75家,县胶鞋一厂年产值621万元,居全县榜首。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骨干行业有机械、缝纫、鞋革、教具、金属制品、建筑材料、工艺美术、木材加工、电子器材等9个。按4个层次统计,分别为:乡镇办214家,年产值16580万元;村办242家,年产值3574万元;联户办3173家,年产值27101万元;家庭办1292家,年产值7969万元,以联户办最多。同时,技术提高较快,设备日趋完善。有金属切削机床69台,发电机组370组、纺织机31台、工业缝纫机3048台、电焊机79台,动力设备总能力34400千瓦。福光拉链厂、县卫生筷厂、县胶鞋一厂等从我国香港特区和日本等国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有294家乡镇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横向联系,收到明显经济效益。保一液化气阀门厂同华北设计院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开发液化气阀门系列产品,年产值5年翻4番。经过产品结构调整,行业区域性越来越明显,出现桥头钮扣拉链业、桥下教具业、瓯北机械阀门业、黄田日用小商品业、沙头橡胶鞋业、七都铝纸包装业等6个专业化生产小区。同时逐步向外向型发展,到1990年底,乡镇工业产品出口企业15家,出口产品有工艺美术、小五金铆钉螺帽、罗丝批、加油枪、帆布胶鞋等,远销到欧美、中东及东南亚国家。1990年,乌牛油毡厂利用外资6万美元,创办中外合资万全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乡镇工业兴起为永嘉工业生产增添活力,成为国民经济长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部门工业
商业局所属工业
1958年,商业局先后创办食品厂(糕饼厂)、肉类加工厂、药材加工场、水产公司加工场、劳武食品站棒冰厂、水产品加工厂等。1970年1月,创办县煤球合作工厂。1976年,创办县商业机械厂。1977年10月,水产公司加工场、劳武食品站棒冰厂、肉类加工厂等先后停办。至1989年地方国营永嘉食品厂停办后,商业局所属工业不复存在,大部分职工分流到商业系统各公司。
县供销社所属工业
县商业鞋革服装厂1976年创办,厂址沙头,1983年迁址上塘。厂房1200平方米,有平压机、挤出机、冲底机、打胶机、砂轮机、烘干机、缝纫机等制鞋设施,固定资产总值约计20多万元,以废塑料为原料,主产各式童鞋。1990年底,有职工44人,创产值47万元。
县联社纺织厂创办于1980年,到1986年厂内拥有英国制造的GDMMK3纺织机、日本HC-20花检机为原型国产带电脑程控WGH-H棉型花式检线机,产品新型波型纱为温州市级新产品,《中国纺织报》、《供销合作报》等新闻单位曾作过报道。1988年,产值190余万元,郑祥准被评为全省供销系统优秀厂长。至1990年,有厂房2300平方米,职工120人,产值500万元。
民政局所属工业
1965年,在上塘镇创办盲人福利厂,1978年改名县防爆电器厂。到1987年有县办民政福利工厂7家,职工181人,安置残疾职工76名;乡镇办福利工厂73家,安置残疾人326名。1990年,全县有民政福利工厂57家、职工801人,其中残疾职工342名。固定资产1750万元,年总产值5668万元,利润283.4万元,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1家,500万元1家,100万元15家。
教育局所属工业
1969年5月,县实验小学率先创办印刷厂,到1980年全县有县实验小学印刷厂、沙头区中心小学印刷厂、乌牛学校印刷厂、永嘉县精工机电阀门厂等64家校办工厂,职工1973人,产值130万元。1985年,乌牛学校印刷厂改名永嘉县校办科教仪器厂。该厂1987年以来有11种普教仪器产品列入省、市教学仪器定点生产供货目录。生产“平抛运动实验器”、“线路实验板”、“照明电路线路板”、“简单机械实验器”等教学仪器,得到国家教委、省、市教委有关专家好评。1988年,“平抛运动实验器”在上海教学仪器设备公司样品室展出时曾受到西欧记者青睐,丹麦国家教育杂志作专题报道。1990年底,教育局所属工厂25家,职工343人,产值346.48万元,纯收入30.15万元,交给学校9.25万元,上交县主管部门1.33万元。
第二章 工业门类
第一节 机械工业
春秋战国,永嘉已有铜、铁制品,到宋代冶铸业工艺已具一定水平。清宣统二年(1910),城区(今鹿城区)出现为近代工业服务的罗恒发机修作坊。民国8年(1919)、10年(1921)、14年(1925),城区相继创办怡和、鸿昌铁厂和毓蒙铁工厂。26年(1937),城区有大小铁厂10余家,从业人员100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业复苏,36年(1947)城区机器业有大小厂坊47家,从业人员380人。38年(1949)5月7日,永嘉解放,先后析出城区和瓯江南岸的四个区,机器业几乎空白。1953年2月,沙头区北山村创办犁锅小组,这是现县境内创办
永嘉大隆机器厂前帮机生产车间的第一家机械工业企业。1954~1956年,各区相继创办铁木竹生产合作社20多家。1958年春,创办永嘉铁工厂。次年,以铁工厂为主组建成永嘉县农机修造厂,生产打稻机和修配农机具。“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械工业停滞不前。1970年,机械工业开始回升。1978年,有企业120家,职工8227人,主要产品有阀门、减速机、泵、铸钢件等,成为全县工业支柱。1990年,有机械工业企业907家,职工12061人。
铸造业
历史最为悠久。1958年前主要是浇铸铁锅、镬龙、汤罐、犁头、犁臂等农具和生活用品,很少铸造机械零部件。1958年开始,铸造打稻机、脱粒机、磨粉机、碾米机、水轮机、发电机、电动机等零部件。1970年开始,铸造简易车床、摇臂钻床、M1040磨床、B665牛刨、阀门等零部件。1978年后转向阀门、泵、减速机等零部件铸造。1984年,县机械厂开设铸钢车间,生产势头直线上升。1990年,全县有铸造企业33家,从业人员672人,冲天炉16座,中频铸钢炉18座,0.5T电弧炉2座,铸铁件和铸钢件年产值达1050万元。
阀门
始于1968年江北农械厂率先生产水位计,当年产量0.45吨。1969年,全县生产阀门1115只,约20多吨。1974年起阀门生产发展较快,平均以每年62%速度递增,1978年产量达到2234吨。是年,沙头某阀门厂产品质量低劣,使用时发生爆炸事故,影响永嘉阀门声誉。次年全县阀门产量下降到559吨。此事引起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阀门行业整顿和质量监督检验,阀门产量开始回升,吨。1986~1990年,阀门生产迅速发展,至1985年阀门企业发展到388家,年产量53921990年底全县阀门企业590家,从业人员3993人,产量8889吨,总产值7036万元。主要产品有截止阀、止回阀、球阀、闸阀、针型阀、减压阀等,产品销售全国各地,部分产品销往国外。永嘉县阀门二厂生产的“永日牌”Z41H-25DN80楔式明杆闸阀、永嘉县机械厂生产的“雁荡牌”J41H-100DN50截止阀、永嘉县保一液化气阀门厂生产的“保一牌”J41H-40液化气专用截止阀系列产品均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保一液化气阀门厂、罗浮锅炉附件厂、县阀门研制厂生产的安全阀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减速机
1978年,县汽车配件厂(县减速机厂前身)从天津减速机厂引进技术资料,试制摆线行星减速机获得成功。当年出产6台,次年出产38台。1980年,投入批量生产,年产252台。1985年该厂成为全县惟一减速机专业生产厂,年产3727台,产值509万元,税利153.5万元,形成X、BJ、B3个系列产品。“众星牌”X4、X5、X6、X7型摆线针轮减速机被评为省优产品,X6型摆线针轮减速机被评为机械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后创办县传动机械厂、县变速机厂、县微型减速机厂、县减速机二厂,减速机行业稳步发展。1990年,全县共有减速机企业11家,职工463人,年产减速机4203台,总产值1000万元。
泵
1970年开始生产泵制品。1985年全县有泵制品企业44家,1990年发展到71家,职工1385人,年产各类泵制品26307台,产值810万元。主要产品有真空泵、磁力泵、加油泵、液压泵、潜水泵、管道泵、农用水泵、叶片泵、排污泵、手(机)动浓油泵、稀油泵、微型电动润滑泵等10多种,主要企业有县机床附件厂、县仪表设备厂、瓯北工业泵厂、瓯北水泵厂、县第一耐酸泵厂、县水泵厂、县第一水泵厂、县长城液压机械总厂等。
第二节 化学工业
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下寮银场开采硫铁矿提炼硫磺。清代至民国时期,化学工业发展缓慢。1953年3月14日,永嘉县第一家化工企业东山化工厂建成投产,1957年改为永嘉化工厂。1958年,永临、罗浮、上塘、岩头等地先后兴办11家小型化工厂,归属人民公社管理,年产值共计4.25万元,主要产品有颗粒肥、土化肥、林产化工、农药、炸药等。60年代初经过整顿,仅保留永嘉化工厂1家。1966年7月,组建永嘉生物化工厂,先后生产细菌肥料、杀螟杆菌井冈霉素等。1967年,创办永嘉长虹化工厂,生产升华硫和颜料。70年代,桥头、江北、黄田、乌牛等沿江平原地区相继创办油漆、塑料制品、化肥、农药、日用化妆品等小型化工企业。1970年,永嘉车木厂更名为永嘉县橡胶塑料厂,转产塑料制品。1972年,县建筑工程公司创办化工试剂厂,试剂产品有碳酸钾、无水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偏重亚硫酸钠、升华硫等。1978年,全县化工企业有28家,职工2132人,总产值588.46万元,税利42万元,主要产品有:钾氮肥2074吨,腐植酸肥料10773吨,硫铁矿110吨,明矾矿7000吨,肥皂3500条,胡敏酸1340公斤,塑料薄膜5000公斤,塑料编织品25144公斤,塑料伞柄98713个。20世纪80年代,化工产品结构起变化,在浙江化工研究院等科研单位指导下,开发一批低能耗、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化学试剂、化学助剂、精细化工、颜料化工、橡胶塑料等。1985年,永嘉化学试剂厂投产,当年产值200多万元,税利50多万元。嗣后,相继创建永嘉县和三化工厂、永嘉县东亚化工厂、永嘉县长虹化工厂、永嘉县叶面宝厂、永嘉县东瓯精细化工厂、永嘉县香料化工厂,化学工业成为永嘉工业主要行业。1985年化工企业达143家,职工3146人,总产值2078万元,税利217万元。1990年全行业45家,职工1820人,总产值2465万元,税利894万元,产值100万元以上企业有永嘉化工厂、永嘉生物化工厂、永嘉县橡胶塑料厂、永嘉东亚化工厂等7家。主要化工产品有农药、制药、化学试剂、化学助剂、橡胶塑料制品、增塑剂、阻燃剂、磷系产品、日用化工等。
第三节 陶瓷建材工业
陶瓷
东汉晚期,东岸、罗浮一带已能烧制青瓷器。到西晋制瓷技术更趋成熟,饮食器具、瓶壶、文具、茶具等缥瓷品誉满海内。唐宋时期陶瓷生产已经相当普遍。到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碧莲区缸窑村土陶生产已成规模。民国3年(1914),吴佐卿在永强(今瓯海县)创办青山瓷窑,建成一条长约30多米的蜈蚣窑,生产盘碗,制作仿古花瓶、花盆、香炉等,瓷窑工人最多时有300余人。28年(1939),吴百亨在西山灰炉创办西山瓷厂,先后试制成功电气用瓷、日用陶瓷、耐火砖、马赛克等。34年(1945)又试制成功釉面砖,成为我国第一家釉面砖、地砖生产工厂。同年,改名西山窑业厂。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厂增添设备,扩大生产,职工达到450余人。但由于物价飞涨,企业负债过多,资金枯竭,于建国前宣告破产。1954年,桥头建立永嘉县陶瓷社,生产缸、埕、罇等土陶器。同年,新记窑业厂建立。1955年,全县陶瓷业发展到80家252人,产品销往瑞安、平阳、乐清、玉环、青田等地。1957年,永嘉陶瓷生产社试制成功粘土砖,同年转为永嘉耐火器材厂,职工400多人。1966年,永嘉草席厂改为低压电瓷厂,生产低压电瓷。“文化大革命”期间,陶瓷工业受到干扰,生产滑坡。70年代,港头陶瓷厂、东岸陶瓷厂、县建筑陶瓷厂相继建成投产。1978年,全县陶瓷工业发展到7家,从业人员725人,产值达132.32万元。80年代初,永嘉瓷厂、永嘉电瓷电器厂转产建筑陶瓷,采用多孔窑烧制釉面砖和立体砖。1983年冬,永嘉瓷厂74米隧道窑建成投产。次年,永嘉县耐火器材厂因业务发展,分为3个厂。此时,乡镇陶瓷工业异军突起,东岸乡黄屿村发展成为陶瓷专业村。至1990年底,全县陶瓷工业企业37家,职工2179人,工业总产值1803万元,主要设备有隧道窑1座、多孔窑27座、滚道窑8条、倒焰窑31座,压机103台,擂蒙机12台、球磨机72台、喷油机3台。主要厂家有永嘉瓷厂、县陶瓷厂、建筑陶瓷厂、耐火材料厂、建筑材料厂、工业陶瓷厂等15家,以生产釉面砖和地砖为最多。
建材
主要有传统产品砖瓦、蛎灰和水泥制品、花岗岩制品等。1955年全县有砖瓦窑163座、从业人员277人,年产值48060元。主要产品有农村用市瓦、建设用标准瓦,还有路砖、刀口砖、平槽砖、大小棱砖等。1958年,地方国营永嘉砖瓦水泥厂在清水埠建成投产,有工人478人,下设砖瓦车间和水泥车间,有新生窑4座,生产砖瓦和水泥制品。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材工业受挫。1964年仅生产砖瓦,产值只有2万元。70年代初建材业开始复苏。1972年,鲤溪石料厂创办;次年,东岸制砖厂创办。同时,从事砖瓦、蛎灰、花岗岩制品生产的乡镇建材工业相继创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加快,对建筑材料需求量急剧增加,建材工业随之迅速发展。1980年,建材工业发展到48家,其中砖瓦蛎灰38家,水泥制品7家,花岗岩制品3家,从业人员1172人,工业总产值192万元。1981~1990年10年间,以平均每年增38%幅度发展。1990年,中外合资万全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建立,年产石油沥青玻璃油毡6万卷。到1990年,全县建材工业调整为41家,工业总产值922万元,建材品种增加花砖、玻璃马赛克、涂料、玻纤油毡、装潢型材等装饰材料。
第四节 电子电器工业
1967年,永嘉县广播电讯厂创办,生产有线广播喇叭。接着,一批生产电机、接线盒、继电器等产品的企业相继创办,1978年已有45家。80年代是电子电器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发展到223家,从业人员3165人,工业总产值2987万元,税利350万元。主要产品有电子元件、仪器仪表、日用电器、电线电缆四类。
电子元件
1978年,永嘉无线电器材厂专业生产压电陶瓷蜂鸣片和CCZ型瓷介电容器两类产品。1985年开始外销,成为电子工业部定点和外贸扩权企业,1987年产值达665.8万元。80年代后期,又相继创办县自控设备厂、罗浮电子元件厂、罗浮无线电元件厂等,主要产品为蜂鸣片和报警器件。
仪器仪表
1977年,永嘉仪表厂建立,生产气动元件。不久江北电器仪表厂创办,生产各类电器仪表。20世纪80年代,增加计量仪表、配电屏及其他测量仪表产品。1990年,全县仪器仪表制造业有永嘉仪表厂、永嘉县机电仪表厂等9家,职工250人,工业总产值200余万兀。
日用电器
20世纪70年代,部分乡镇工业生产接线板、插座等。80年代,县人民五金机械厂和县家用电器总厂生产家用鼓风机和电风扇。1990年,全县有日用电器制造业154家,从业人员1623人,工业总产值979万元,主要产品有熔断器、沐浴器、暖风机、应急灯、矿灯、报警器等。
电线电缆
随着邮电通讯业迅速发展,1990年创办永嘉县通信电缆厂,生产电线电缆。
第五节 服装鞋革工业
在自然经济下,制鞋成衣是自制自用家庭副业,农村妇女用布料手工缝制鞋和衣服,工具十分简单,虽有些裁缝工匠上山下乡,走街串巷为民加工,未形成专业作坊和店家。民国前期,缝纫机传入,缝纫工效提高,有缝纫机工匠上户加工倍受农户欢迎。民国后期,枫林、岩头、碧莲等集镇先后出现服装加工铺。但是大多数农户仍然是自己买布料,请裁缝师傅上门加工,发展十分缓慢。
服装
1953年,江北综合服装小组(县汽车配件厂前身)成立,之后缝纫匠纷纷自愿组织服装加工合作社。1958年,这些服装社改名服装厂,有上塘、桥头、桥下、江北、黄田、乌牛、古庙、枫林、岩头、岩坦、鹤盛、碧莲、四川等13家,职工787人,年产值19.56万元。1959年后生产力下降,“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服装生产徘徊停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服装业迅猛发展,1979年建立劳武、礁下、东岸、三江、七都、朱涂、上游等17家服装企业,1980年发展到47家,职工1494人,产值372万元。1983年,朱涂乡壬田村300多农户从事人造革茄克衫缝制,年产值达260万元,成为皮革服装专业村。朱涂乡有1800人从事服装业生产,年产值1000万元。桥下街服装业日益繁荣,1984年有服装厂30多家,还有1000多家服装加工户。1985年,全县有服装厂273家,职工4756人,产值2273万元。大批价廉物美滑雪衫和高档革面毛里茄克衫进入东北、新疆、西藏等边远寒冷地带。朱涂服装厂与上海川沙县金明服装厂联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西装出口日本和中东国家。1990年,全县服装企业447家,职工6353人,产值6496万元,出口成交额47.1万美元。服装面料20世纪60年代前以棉布为主,70年代以化学纤维卡其、花呢为主,80年代后混纺呢和毛料占主导地位。服装款式花样不断创新,服装生产技术装备也不断改进,1974年,永嘉服装厂起用电力启动工业缝纫机,功效大大提高。1985年采用马达单机传动高速缝纫机。1978年,电动钢带机剪裁代替手工剪裁,配套装备有五线锁眼机、套结机、包缝机、钉扣机、撬边机、粘合机、暗缝机、绷带机、连条机、跳针机、压衫机等。成衣整理采用先进自动电热蒸汽发生器(蒸汽熨斗)。这样,服装加工从进料到成衣全部工序机械化,服装质量档次大大提高。目前,中、高档西装、时装、皮毛衣、羽绒服已成为永嘉服装企业主要产品,永嘉县西服厂生产“银丁真”牌西服和永嘉制服厂生产“永盾”牌制服都在国际上获奖。
制鞋
1969年,永嘉县皮革制品生产合作社在上塘浦东成立,职工109人,生产手工线缝皮鞋,次年产1.2万双。70年代鞋业发展缓慢。80年代,妇女劳动力进一步解放,圆盘注塑机等制鞋机械开始代替手工缝制,鞋业生产进入发展时期。1985年,鞋业企业发展到42家,职工1109人,产值536万元,产品有皮鞋、注塑鞋、布面童装、坡跟女式鞋等。1986年后,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产品种类增多,结构优化。县胶鞋一厂(即冠春胶鞋厂)于1986年应用硫化工艺,生产橡胶鞋。次年,县橡胶鞋二厂、乌牛鞋厂、永嘉县鞋厂等也相继添置橡胶鞋生产流水线,应用硫化工艺,推动鞋业的迅速发展。1987年,县旅游鞋一厂建成投产,为县首家生产旅游鞋专业厂,由于产品适销对路,此后生产旅游鞋专业厂家不断增多,品种增加、质量提高,名优产品不断涌现。冠春胶鞋厂、天源鞋厂、童鞋总厂、仙马鞋厂、儿童旅游鞋厂、县胶鞋厂、力士鞋厂等7家企业外销旅游鞋24万双。进入90年代,由于人们穿着生活需要提高和国际市场开拓,永嘉鞋业生产进入兴盛时期。县第一皮鞋厂首家引进先进的冷热定型、热溶胶工艺皮鞋生产流水线,橡胶鞋生产厂通过技改从1条生产流水线扩大到2条,甚至3条流水线,硫化工艺的应用从一次硫化发展到二次硫化、三次硫化。全县橡胶鞋生产和注塑鞋生产彻底告别纯手工操作,进入半自动化生产。全县主要产品品种有皮鞋、橡胶鞋、注塑鞋、旅游鞋等4大类300多不同型号花色。到1990年底全县制鞋业89家,职工2882人,产值3727万元。厂家主要分布在瓯北、沙头、上塘、黄田、罗东、乌牛5镇1乡,桥头镇也有分布。
第六节 钮扣拉链工业
钮扣
1981年,红星家用电器厂在白云乡创办,这是第一家有机玻璃钮扣厂。1982年桥头镇钮扣厂、宋坑村钮扣厂相继建立,钮扣工业开始在桥头兴起。1983年发展到11家,职工198人,产值150万元,生产塑料扣、电镀扣、四合扣、树脂扣等,以有机扣为主。主要设备有下料机、挂面机、压花机、打槽机、打眼机、抛光机等。1986年,桥头镇服装辅料厂出产5600多万粒彩色塑料扣与东北服装配套,外销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接着永嘉县工艺钮扣厂、白云彩塑钮扣厂、黄田五金仪器厂等相继配套出口,成交额183.5万元。到1990年,全县有钮扣工业174家,职工4032人,产值4559万元,以桥头为主、黄田为次,形成永嘉一个新兴重点行业。产品在桥头钮扣市场销售,或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城市设点销售,桥头钮扣遍布全国各地城镇乡村。
拉链
1984年,桥头农民陈芝钿等9人筹资20余万元在桥头西溪创办胜利树脂拉链厂(县福光拉链厂前身),这是永嘉第一家拉链厂,购置24克全自动塑料注射机、干燥机、气泡机等设备,从衢州树脂拉链厂请来技术人员,进行树脂拉链生产,经济效益很好。1987年,桥头镇拉链生产企业发展到8家,职工316人,产值518万元。1988年福光拉链厂从香港引进全自动控制织带设备,年产值跃到200多万元。1990年,全县有拉链生产厂34家,职工576人,产值1859万元,主要产品有树脂拉链、尼龙拉链、金属拉链3大类,桥头镇拉链厂成为军工定点厂。
第七节 造纸印刷工业
造纸
永嘉造纸原料丰富,造纸历史悠久。唐代出产蠲纸,质地洁白,紧滑细腻。到宋代,温州蠲纸与徽州澄心堂纸齐名,同为全国名产,永嘉成为向朝廷进贡纸张的9个地区之一。北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5),每年向朝廷进贡优质纸500张。明代,鹤盛下岙以野藤根皮为原料制作高级纸供朝廷专用。下寮、路口等地出产卫生用纸、文化用纸、迷信用纸、包装用纸等,历史都非常久远。1954年,全县有造纸槽户237户,年产量5532条。1958年10月,在上塘镇浦东村创办永嘉县造纸厂,因经营不善于1961年停办。1970年,岩头农械厂改名永嘉县瓦楞纸版厂(今永嘉县造纸厂),专产瓦楞纸,1978年该厂86人,产量491吨,总产值29.14万元,税利3.8万元。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造纸业有较大发展。1990年全县造纸业21家,从业人员519人,工业总产值335万元,税利40万元,主要产品有瓦楞纸、卫生纸、包装纸、土纸等。
印刷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后,务本印刷局在城区(今鹿城区)府前街开业,有二号石印机2台,对开石印大机1台,印制表格、简易商标,同时承印《瓯海民报》、《浙瓯潮报》。民国2年(1913),铅印技术传入,务本印刷局率先增设铅印。30年代,城区南大街、府前街是印刷业的集中地,先后有松林斋、美本等14家印刷店开设。28年(1939),铸字技术传入,《温州日报》最早使用。31年(1942),锌、铜版制版技术传入,中华铸字制版印刷厂首先采用,该厂集铸字、制版、印刷于一身,是当时印刷技术较全面、规模较大的工厂。建国后,直至1958年,在上塘创办地方国营永嘉印刷厂。建厂初期,有职工17人,有三号圆盘印刷机11台,手工操作,印刷信封、信笺、办公用笺。嗣后,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到1990年,厂房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有初具规模的彩印、零印生产线,设有照相制版、平凸彩印、复合软包装印刷、排印装订、零印等5个车间,能为客户承印各类彩色商标、书刊、票证等。职工82人,产值153万元。1990年,全县印刷业发展到10家,职工23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67万元,实现税利38万元,主要设备有胶印机、对开印刷机、四开印刷机、立飞印刷机、多色轮转印刷机、电脑三边封制装机、干式复合机、自动制装机、截切机等。
第八节 文体用品工业
教具
1972年,桥下乡西岙村民吴炳荣根据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材,创办橡皮泥玩具厂。同年埠头村民吴源西创办文具制品厂。1973年,乌牛乡鸭鹅村创办胜利教具实验厂,生产橡皮泥玩具、积木、哑铃、美工剪贴、拼音字母、生字卡片、计算器、圆锥体模型之类教玩具,很受用户欢迎。桥下镇西岸、桥下、垟塆、八里、下斜、梅岙等地相继办起20多家教具企业及一批家庭小作坊,至1978年产值达58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幼教单位和中小学。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通用教材出版,又促进教具生产发展。1986年发展到220家,从业3771人,产值1275万元。主要产品有小学教具仪器及实验材料31套145种,中学教具仪器及演示、实验材料52套500余种,职高校及大中专院校用布质挂图100多种,体育教学系列挂图34套914张、电子原理与电子线路系列79种,学生实验板45种及专科教学模型(如透明可驶汽车模型)、家用电器示教板系列、电视机原理及故障分析示教板、录放机原理及故障分析示教板、洗衣机和电冰箱原理及故障分析示教板等。玩具品种更多,有塑料玩具、玻璃玩具、铁制玩具、木制玩具、草编玩具及铁塑化纤组合玩具等6大类500余种。1990年有玩具生产厂345家,3884人,产值5321万元,桥下镇成为全国闻名的教具玩具生产基地。
算盘
永嘉山区小杂木质地坚韧,资源丰富,是制作算盘的好材料。1953年,江北竹木算盘社和黄田算盘社建立。1955年,永嘉县农械算盘厂在四川区巽宅建立。1959年,岩头算盘厂建立。1978年,算盘企业发展到17家。1985年为全县算盘生产高峰期,全县有生产企业94家,从业人员1817人,产量126万面,产值378万元。四川大岙成为“算盘之乡”,新式样新产品不断推出,有牛角珠、电胶木、龙凤雕刻、有机玻璃、精制水晶及“上一下四”的日本式算盘等60多个品种。自从电子计算器大量投入市场后,算盘市场受冲击。1987年仅产2万面。1990年有所回升,全县算盘企业62家,产量21万面。
武术器械 体育用品武术器械及体育用品生产始于1984年。1992年有永嘉县武术器械厂及永嘉县体育用品厂等6家,职工118人,年产值达244万元,主要产品有练功服、散打护具、刀、剑、鞭、镖、锤、棍、袋、球、带、环、钩、尺、扇等40多种,其中经省体育研究所和省武术协会鉴定,永嘉县武术器械厂生产的七星宝剑、九节鞭、练功服等武术器械,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出口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
第九节 工艺美术工业
永嘉民间工艺美术品种类多,分布广,历史悠久,多为外向型企业。主要有雕塑、挑绣、草编3类。1990年,全县工艺美术企业70家,职工1642人,年产值2228万元,税金114万元,利润230万元。
雕塑工艺
永嘉雕塑明清时期已达到很高水平,枫林、岩头、苍坡、芙蓉、坦下等古村落里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建筑庭院、亭台、古刹、牌坊,这些古建筑雕梁画栋,花窗雕瓦,石狮佛像,神态逼真。这些工艺装饰皆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清代,雕刻、花边、制伞都发展到相当规模,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永嘉篾丝镶嵌和彩石镶嵌,产品销往国外;十二年(1886),永嘉雕刻、纸伞批量出口。宣统元年(1909),县城(今鹿城区)黄杨木雕艺人朱子常作品“济癫和尚”在南洋劝业会首次国际比赛中获奖。建国后,雕塑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产品有木雕、石刻和竹丝盘景等。木雕工艺恢复较早。1963年,仁溪乡农民陈定松从上海学艺回乡,同金元星等邀集闲散老雕刻艺人,组建仁溪木雕小组,同年扩建为仁溪工艺雕刻厂,以黄杨木为材料雕刻仿古人物寿星、八仙、仕女和弥勒佛等,年产值8万余元,全部外销。1977年,永嘉工艺雕刻厂在清水埠建成,创作现实题材新作品,外销势头很好。1983年,仁溪工艺美术雕刻厂建立;1985年,罗溪艺术雕刻厂、华艺雕刻厂、泥塑刀厂相继建立,产品除仿古人物外,兼做动物玩具、宗教礼品等。以用料分,有黄杨木雕、檀香木雕、梨木雕3种,大小100多个规格。1990年有木雕企业7家、352人,产值273万元,全部为免检出口商品。受青田县石刻影响,1970年1月创办桥下石刻厂。1971~1973年,渠口石刻厂、苍坡石刻厂、千石石刻厂、仁溪石刻厂、白沙石刻厂相继创办,1980年出口供货值12万元,后因质量跟不上国际市场需求而先后歇业。20世纪70年代初期,罗溪工艺竹丝盘景厂和罗溪工艺装饰厂利用水竹篾丝、塑料泡沫、化学混凝土等为原料,堆积刻制名胜古迹、山水风景模型,配上玻璃罩,制成竹丝盆景,跻身国际市场。1984年,精品“乐观楼”、“楼外楼”、“西湖十二景”获中国工艺美术公司和中国旅游工艺品总公司名产品奖。同年,精品“国清寺”在日本东京展出获好评。1986年又有3件精品在美国德克萨斯博览会展出。1985年出口供货值达30.64万元。20世纪80年代后期生产滑波,1990年外贸收购值降到22万元。
挑绣工艺
挑绣工艺,有十字花台布、工艺伞、丝织地毯、戏装等,以十字花台布生产最早。明清时期,农村妇女在羽纱布上用十字法挑绣花纹图案,称为“挑花”。民国17年(1928)开始销往意大利和比利时,28年(1939)产量95万套。抗日战争以后产量下降。建国初期,永嘉沿江一带妇女为温州市花边厂外加工。1955年,上塘、黄田、乌牛、桥头成立4个花边生产合作社,继续为温州花边厂提供货源。1970年,4社合并在上塘组成永嘉花边厂,原4社改为花边厂所属4个收发站,开始自行出口。1980年,有专职技工70人、外加工800余人,年产量27.3万套,产值244万元。1981年后有所回落,1988年采用十字花钩针镶并新工艺试制抽纱工艺伞成功。1989年取得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1990年产销值133.7万元,其中工艺伞40万元。丝织地毯是以蚕丝为原料精工绣制而成的豪华装饰品,用于高级厅堂馆所。1979年,永嘉丝织地毯厂建成投产。次年,成为省定点企业,并获市新产品一等奖。1988年,出口丝毯3016平方米,创汇60万美元。1989年,取得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1990年,产量降到1704平方米。戏装始产于1956年建立的江北刺绣合作社,1973年生产戏装1241件,锦旗14451面。1977年改名为江北工艺刺绣厂,1978年产品出口东南亚国家,产值19.57万元,1979年有职工100余人,产值67万元,1983年转产。1984年曾建有乌牛戏剧服装厂,1986年改为乌牛鞋厂。
草编工艺
草编工艺,始产于民国初期。民国16年(1927),草帽、草席、拖鞋等工艺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建国后,草编工艺生产恢复较早。1954年,三江成立草编工艺小组,生产茶包、蒲片、草席等。1958年,三溪马桥合永昌织席厂迁到江北龙桥,改名永嘉草席厂。60年代初期,江北河田草席厂、王家圩草席厂相继成立。1963年春,县手工业社举办工艺学习班,40多人参加学习,掀起草编生产热潮,沿江农民利用江岸边涂咸草,先后办起东风草席厂、前牌草织厂、堡一草编厂、和一草编厂以及联中、江头、上沙、浦西、浦东、长岙、渭石、浦口等16个咸草编织工场,共有职工676人。山区农民利用野生龙须草,在瓯渠、垟塆、朱涂、碧莲、岩头、岩坦、朱岙、东垟头、河口埭等地办起9个龙须草编织工场,有职工400余人。1964年,产床席8万块、枕席121万条、其他工艺品100多种,其中三联席、旅行席、提花软折席、动物草果盒、拖鞋、椅垫、草帽、手提篮等产品多数外销。1966年后咸草编织滑坡、龙须编织停产。1972年,江头、浦东、浦西、长岙4个咸草工场合并成三江工艺草编厂,同时还有峙口工艺草编厂、五星工艺草编厂、行禅工艺草织厂、码道草织厂、三江综合工艺草编厂等。20世纪80年代后,床席渐被床毯代替,草织厂纷纷歇业转产。但枕席、草垫编织仍然是沿江农民家庭副业。
其他工艺美术品
有竹丝画帘、金属头花、胸花、鞋花及衣帽鞋服装饰品。竹丝画帘是用竹丝制成挂帘,再画上人物、山水、花鸟飞禽、奔马等,是厅堂内室雅致装饰品。1965年投产,次年成为国家定点出口商品,1980年出口值30多万元。嗣后,生产回落,1987年开始回升,1990年有永嘉艺术画帘厂和江北长盛工艺美术厂两家,产值17万元。20世纪80年代,黄田家庭工业生产金属头花、胸花、鞋花等小商品,仿金电镀、镶嵌明珠,造型美观,式样花色1000多种,为工艺美术品后起之秀。1990年产值785万元。
第十节 食品饮料工业
永嘉县食品加工、饮料制造有悠久历史。20世纪70年代前,食品饮料工业是永嘉工业支柱行业,历年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五分之一,80年代后退居次要地位。1985年,全县食品工业企业共34家,工业总产值675万元。1990年,全县企业14家、职工664人,总产值770万元,税利110万元。主要产品有植物油、面类、索面、粉干、饼干、蛋糕、年糕、糖果、豆制品、罐头、白酒、黄酒、酱油、米醋、牛奶、奶粉、雪碧、矿泉水、调味品等数十种。“永嘉乌牛早”茶叶和老酒汗是永嘉名特优产品。
食品加工
粮油加工,面类糕饼、糖果制造及其他食品业,是永嘉传统工业。沙岗粉干和岩坦索面,远在宋代已成为食中佳品。建国前,粮食加工依靠人力、畜力、水力等传统机具,磨坊、水碓遍及城乡。民国25年(1936)现县境内始有机械碾米业,当时有罗浮金阿旺、林文春和礁头金玉樨3家,1949年发展到15家,90余人。榨油以手工操作为主,各地普遍建有土榨油坊。29年(1940),桥下街陈光增、吴增顺、吴增涛、坦头郑玉衡、朱涂孙阿从等5家油坊规模最大,年榨油量都在100担以上,有菜油、茶油、桐油、梓油和皮油等产品。建国后,粮、油、酒由粮食部门实行统一管理。1956年粮食加工企业5家。60年代,碾米、磨坊、制面、粉干、榨油等集体企业112家,职工649人。商业局、供销社系统也创办有一批食品企业。1970年,永嘉县食品机械厂建立。197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食糖生产发展的指示》,在溪滩和新围垦江涂种糖蔗,岩头区创办了一批制糖企业,湖西、新坊、方岙、溪南、烘头及江北供销社各有1家。后因糖蔗减少而先后歇业。1984年,永嘉县食用菌罐头厂改名永嘉县罐头厂,1988年开始生产芦笋罐头等出口产品。1990年全县食品加工业8家,分属工业、粮食、商业、供销等部门。
饮料制造
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永临坦头郑泰和酒坊开张,聘请技师,雇佣工人,用籼米、糯米作原料,酿制泰和老酒汗、仿绍酒、黄酒等,主要销往温州市区。接着枫林、碧莲、渭石等地相继开设酒坊。20世纪50年代,各酒坊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在枫林创办永嘉第二化工厂,以酿造为主。1959年,永嘉酿造厂从梧埏迁入上塘后,第二化工厂和永临、碧莲、渭石酿酒厂都并入县酿造厂,为分车间。70年代,发展无酒精饮料。1979年,永嘉乳品厂建成,随后,和三食品饮料厂、港头南霞饮料厂等相继投产。1986年全县饮料企业11家,职工564人,总产值509万元。主要产品有含酒精饮料黄酒、白酒、老酒汗和无酒精饮料乳制品、矿泉水、橘子水、雪碧、茶叶、猕猴桃饮料等。是年,永嘉酿造厂投资460万元增建啤酒生产线,增挂永嘉啤酒厂牌子,次年投产,年产能力达1万吨。
第十一节 采掘冶炼工业
永嘉采掘冶炼工业历史悠久。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溪口铁坑和下寮银场采炼铁矿、黄铁矿。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四川大岙采洗铁砂矿炼铁。抗日战争时,日军曾在四川石染开采钼矿进行掠夺。县境内金山、银坑、铁坑等地都有古代开采的矿洞遗迹。1899~1949年,永嘉炼铁1366吨。建国后,1951年开始冶炼有色金属。1953年东山化工厂在桥头采掘硫铁矿。1957年在永临区六龙前村创办钢玉粉厂。1958年,永嘉钢铁厂、冶炼厂、化工厂和矿冶公司等相继建立,建土高炉716座,3立方米小高炉2座,8立方米高炉2座、电炉1座。采洗铁砂矿5万吨,开采铁矿石4197吨、锰矿石2072吨、叶腊石9708吨,生产土铁、土钢等。同年,矿冶公司所属地质队对县境内矿点进行普查化验,测定全县有开采价值矿点33处。1960年,开采黄铁矿1905吨、锰矿32783吨、白泥矿19975吨。冶炼锌146.21吨,产值804万元。是年,永临铅锌矿改名为永嘉冶炼厂永临采选分厂。永嘉矿冶公司下辖韩埠钢铁厂和11个矿区,开采矿点有:西坑乡上支垟、岩塔皮、半岭,荆源乡陈岙、白马山、鸟竹湾、秋垅头等锰矿床;桥头镇詹岙山,六龙乡和尚岩,徐岙乡杨梅坪、白岩头,下寮乡银场,上塘镇林山、中峰、二尖田等硫铁矿床;六龙乡银坑、大坑、桥下镇山田后等铅锌矿床;大岙乡铁砂矿;桥下镇小坦岙磁铁矿床;桥下镇小京,大岙乡应山头高岭土矿床;港头乡苍坡叶腊石矿床等。除县内自用外,锰矿石销往上海、杭州;高岭土和叶腊石供应温州、瑞安。1961年生产开始滑坡,年产值降为99.6万元。冶金工业下马,仅留四川大岙钢铁厂,次年永嘉锰矿停办,其他矿山相继下马。1966~1970年冶金工业空白。同时,撤销地方国营白泥矿,矿山下放给梅岙公社开采。1970年,盲目开展夺煤大会战,集中人马在巽宅镇章山里、山坑乡槎川、徐岙乡樟岙、上塘镇郭山等处探采,收效甚微,是年采掘工业产值4万元。1971年,县矿冶公司投资14万元在四川区下嵊隔水创办钼矿浮选厂。开采下嵊上铁坑和石染坑里钼矿(1975年停办)。同年,永嘉钢铁厂在溪口乡大园地创办,因矿源不足而连年亏损,1979年停办。大岙炼铁厂亦同时歇业。从此,全县小矿山均下放给社队开采。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村办采掘业发展较快,产值由1977年9万元上升到86万元,主要是有色金属。1978年,六龙乡山根铅锌矿开采,矿石出售温州冶炼厂。1987年,国家投入45万元扶贫贷款,建成年处理万吨铅锌原矿浮选车间。1985年,石染乡办南山钼矿厂和村办钼矿总厂同时开采石染坑里钼矿,设浮选车间,1990年产值120万元,税利25.2万元。1978年,探明清水埠、龟山明矾石小型矿床2处,因龟山属风景区而未开采。梅岙小京白泥矿1979年产量达万吨,大岙、岭头等白泥矿时开时停。此外,还有港头乡叶腊石、徐岙乡红土矿开采。1990年,全县采掘企业16家,矿工380人,产值359万元,税利58万元。
第十二节 其他工业
永嘉工业除前述行业外,还有船舶修造、纺织、铁木竹加工及其他小型工业。
船舶修造
永嘉造船业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时期。宋代,县城(今鹿城区)是全国11个造船中心之一。北宋哲宗年间(1086~1100)每年造河船、海船600艘,城郊郭公山下建有造船场。造船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明代,永嘉县造船业继续发展。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永嘉造船业受到摧残。1956年在罗浮创办永嘉造船社,1959年造船社同县农械厂、机械修配厂合并建立地方国营永嘉造船机械修配厂,从事木帆船制造、修理及对附近企业机械修配。1961年,该厂又并入永嘉农业机械厂(今永嘉机器制造厂)。1963年,二轻企业永嘉县造船厂在千石村创建,职工18人,从木壳船修理发展到木质船和水泥船制造。1978年,产值达8.74万元。1985年,建成500吨级硬船坞一座。1987年又建成500吨级浮码头一座,具备生产500吨级钢质船能力。1990年有职工120人,生产水泥农用船175艘,1158吨位,固定资产原值82万元,年产值177万元,实现税利23万元。造船厂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先进集体。
纺织业
民间妇女纺纱织布,自织自用,历史悠久。北宋永嘉县城(今鹿城区)瓯绸与杭纺、湖绉齐名。南宋时县城出现“机户”(纺织业小型作坊),纺织业开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明、清、民国时期,纺织业发展缓慢。建国后,县城析出,永嘉县纺织业户寥寥无几。1950年,只有合股组织4户,从业人员38人,生产设备非常简陋,主要是纺车、纬车、木制手工织布机等。1954年,国家对棉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促进纺织业发展。1958年,纺织业已有8家,总产值23.63万元。生产丝织品1.55万米,棉布2.72万米,人造棉2.41吨,麻袋0.4万条。1990年,全县纺织企业6家,职工277人,固定资产原值101万元。工业总产值367万元,创税利28万元,以永嘉县棉织厂、永嘉县纺织厂、永嘉县毛巾厂、永嘉县布厂等厂较大。
铁、木、竹加工
铁木竹三大传统手工业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有打铁店、打铜店。民国以来,铁木竹工匠遍及城乡,铁匠、铜匠和木匠以铁、铜、锡和木竹为原料打制部分农业用具和日用器具,如锄头、犁头、铁耙、柴刀、菜刀、剪刀、火钳、铜锁、铜盘、铜壶、锡壶等。1953年,江北竹木算盘社、罗浮车木社、黄田算盘社创办。1956年,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到28家。1958年有铁器社13家,从业人员1913人,年产值1288.26万元。生产铁制农具23535件,铁钉8.12吨。20世纪50年代末人民公社化时,这些铁器社纷纷转为公社下属农械厂。60年代生产衰落,70年代有所回升。1973年,仁溪乡河口埭村农民金连波创办五金螺丝批厂,在其影响下,这个村很快形成螺丝批生产专业村。同时,县长虹机电设备厂生产自行车密码锁和开听刀。80年代初,黄田乡东占岙农民黄直周创办家庭小五金业,村民竞相仿效,促进了家庭五金工业的兴起。1988年,全乡有各类机床2万余台,五金产品发展到100余种。主要有灯具、拉手、活页、拉链头、窗帘圈、裙扣、头花、胸花、鞋花、打火机、鞋钉、瓶盖等。同时,带动金属表面处理的电镀业,全乡电镀厂发展到260多家。较具规模的企业有黄田机械五金厂、县长虹机电设备厂、仁溪五金螺丝批厂、七都标准件厂、朱涂工艺五金厂、县建筑装潢厂等,1990年有金属制品厂291家,职工3189人,年产值2637万元,税利395万元。1990年,木竹加工业256家,从业人员2829人,年产值1575万元。木器业已具半机械状态,有锯板机、圆盘锯、平刨机、压刨机等。能生产各类木制农具、包装箱和款式新颖的现代家具。竹器业至今仍处于手工操作状态,产品有竹制农具、竹箩、篾簟、畚箕和日用竹器竹椅、竹席、篾席、竹篮、竹筷等。
第三章 电力工业
第一节 发电
火力发电
温州普华电气公司 民国元年(1912)宁波籍商人王香谷在县城(今鹿城区)购地7亩,建楼房5间,招股筹办协利电灯公司。以后,以五千银元转让给李湄川、何醒南创办温州普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3年(1914)3月27日发电,址在小南门外。时有美国奇异牌100千瓦汽轮发电机1台及魏廷墩卧式锅炉1座。继而先后四次添置新机、陆续扩建厂房,至27年(1938)装机容量达2096千瓦,年发电量4207160千瓦小时。36年(1947)2月4日停止发电。10个月后,恢复城区供电。38年(11949)5月7日,县城解放。人民银行贷款1.5万元,省航运局赊配柴油106吨给予支持。1950年实行公私合营,1953年改名为温州电厂。
枫林电厂 1953年11月,徐绍南等12人合股创办,址设枫林圣旨门街。有英国产24马力外燃机和6千瓦发电机各1台,以木炭为动力能源,输电线路1公里许,每日发电时间:夏天18:00~24∶00,冬天17:00~23∶00,发电供机关、学校、商店和少数居民照明。1961年停办。
岩头电厂 1956年创办,址设七房,有120马力外燃机和20千瓦发电机各1台,以木炭为动力能源,每日发电4小时,供机关、学校、商店和少数居民照明。到1958年有职工8名,厂房3间,管理房4间约120平方米。1964年6月并入下岙水电站,停止发电。
地方国营永嘉电厂 1958年8月,永嘉县政府从温州九山搬迁到上塘,没有电厂。9月,县府临时在上塘前村安装1台12马力柴油机和8千瓦发电机,后更换为25马力柴油机和20千瓦发电机组,一日发电3次供广播和县府用电。1959年6月创办地方国营永嘉电厂,7月1日试车发电,址设县城屿山南麓。有120马力柴油机和80千瓦发电机组一套,变压器100千伏安,升压6.3千伏出线,配套线路多条。第一条配套6.3千伏线路从电厂到县百货公司十字路口,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1台,供县机关、上塘镇前村、后村居民用电;第二条配套6.3千伏线路从电厂到下塘山,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1台,线路长3公里,供铁工厂用电;第三条配套6.3千伏线路从电厂到浦东陡门头,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1台,线路约2公里,供造纸厂用电。当年全厂有职工24人,建成厂房240平方米,仓库30平方米,职工生活住房和管理房200平方米,发电量30万千瓦小时。1960年11月,增加75马力柴油机1台配40千瓦发电机,做为备用机组。1971~1980年,又相继扩大装机容量达500千瓦。1984年与华东电网联网后停止发电。1959~1984年累计总发电量720万千瓦小时。
地方国营永嘉火力发电厂
1967年10月1日建成发电,址设清水埠镇环江东路玉泉巷。有1500马力柴油机和英国产1000千瓦发电机各1台,主变压器750千伏安,升压6.3千伏出线。配套线路2条,第一条配套6.3千伏线路从电厂到江北村,安装100千伏安变压器1台,线路长2公里,给清水埠镇、江北乡机关、学校、工厂及龙桥、罗浮、江北等村居民用电;第二条配套6.3千伏线路从电厂到上塘,安装500千伏安变压器1台,线路长12公里,接济县城上塘镇和千石村居民用电。当年全厂职工30人,建成厂房300平方米,仓库120平方米,职工生活用房180平方米。1977年增加750马力柴油机和500千瓦发电机各1台,1978年2台机组并网发电。1984年11月与华东电网联网后停止发电。1977~1984年累计发电总量1680万千瓦小时。
1978年后,永嘉县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不断增加,电力分配供不应求,一些企业先后购置柴油发电机组济急。到1988年末,县内已安装小型柴油发电机组450处,总装机容量9674千瓦。其中罗浮区、清水埠镇、桥头镇为最多,罗浮区有柴油发电机组268处,装机容量3666千瓦;清水埠镇有柴油发电机组52处,装机容量2072千瓦;桥头镇有柴油发电机组51处,装机容量1456千瓦。
水力发电
1959年7月,碧莲石湖水电站建成发电,装机容量12千瓦,为县内第一座小水电站。至1990年末,县内共兴建水电站301座(包括可发电水轮泵站52座),其中1966年前建成12座,1967~1976年建成138座。1977~1983年,小水电工程建设走上全面规划、综合开发轨道,全县建成水电站139座,并建成第一座35千伏主变1×4000千伏安上塘变电所。1984~1990年,小水电建设走向低潮,仅建水电站11座。30余年间,先后报废或改为加工站173座,现存128座,总装机17707千瓦,其中装机75千瓦以下微型水电站和具发电功能水轮泵站84座,装机75千瓦~500千瓦电站34座,装机500千瓦以上水电站10座。这10座电站,属全民性质有白水漈、铜锅潭、岩坦、山溪头、大岙坦电站;属集体性质有朱坑垟、碧莲、西章(二级)、黄坦、荆源电站。1990年末,并入华东电网水电站有37座,装机容量13045千瓦,年发电量3100万千瓦小时。
第二节 输电变电
1981年3月,建成上塘变电所,架通上塘至大岙坦35千伏输电线路。1984年6月,建成110千伏黄田变电所。7月,并入华东电网,永嘉电力自发自供历史结束。
变电所
110千伏黄田变电所 位于黄田乡池头村将军庙下,紧靠仙清公路,占地14亩。1983年4月动工,次年7月24日竣工投入运行。装有20000千伏主变压器1台,35千伏出线2路,10千伏出线5路。工程总造价222万元,平均每千伏安111元。
35千伏上塘变电所 位于县城西南面下塘山背,占地6.3亩。1979年11月28日开工,1982年8月18日竣工投入运行。装有4000千伏主变压器1台,10千伏出线3路。工程总量造价27.18万元,平均每千伏安68元。到1990年,35千伏出线2路,10千伏出线6路。
35千伏永临变电所 位于桥下镇露礁桥边,紧临瓯江和104国道线,占地3.6亩。1984年10月动工兴建,1986年3月26日竣工投入运行。装有3150千伏主变压器1台,35千伏出线1条,10千伏出线4条。工程总造价46万元,每千伏安平均145.8元。1990年3月扩置3150千伏主变压器1台,投资25万元,2台主变压器并联运行。
35千伏岩头变电所 位于岩头镇下村,仙清公路东侧,占地4.1亩。1986年8月10日开工兴建,1988年7月16日竣工投入运行。装有4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0千伏出线5路。工程总造价90万元,平均每千伏安225元。
35千伏大岙坦变电所 位于峙口乡大岙坦村。1982年8月建成正式投入运行。装有5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0千伏出线3条。
35千伏碧莲变电所 位于碧莲镇上村,1990年1月建成。装有4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0千伏出线6条。工程总造价122万元。
输电线路
110千伏慈永1007线 自温州慈湖变电所至永嘉县黄田变电所,全长36公里,归属温州市电业局变电工区管理。1983年11月开始架设,1984年7月架通投入运行。电线杆为铁塔结构,直线塔155基,承力塔48基,跨越塔10基,导线型号为LGJ-185,工程总造价195万元。
35千伏上坦3557线 大岙坦水电站至上塘变电所,全长12.62公里,是永嘉县第一条架通35千伏输电线路。1979年11月动工,1981年3月20日架通,1982年8月18日投入运行。电线杆有铁塔2座,水泥等径杆54基,导线为LGJ-95,工程总造价37万元。
35千伏黄上3553线 黄田变电所至上塘变电所,全长7.64公里,是110千伏黄田变电所引出接通县电网第一条35千伏线路。使永嘉与华东大电网联成一体,永嘉电力自发自供历史结束。1983年6月开工架设,同年9月架通投入运行。电线杆大多为水泥拔肖杆42基,导线为LGJ-70,工程总造价15.85万元。
35千伏永临3552线 黄田变电所至永临变电所,全长18.57公里。1985年4月1日开工架设,10月25日架通投入运行。电线杆为水泥等径杆85基,导线为LGJ-95,工程造价53万元。
35千伏上岩3558线 上塘变电所至岩头变电所,是楠溪江中游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全长25.1公里。1986年8月开工架设,1988年7月架通投入运行。电线杆为铁塔和水泥径杆两类83基,导线为LGJ-95,工程造价99万元。
35千伏上岩3558线碧莲支线 坦下至碧莲变电所,全长19.63公里。1990年1月架通投入运行。电线杆为水泥等径杆结构62基,铁塔2座,导线为LGJ-95,工程造价107万元。
35千伏永桥线 永临变电所至桥头变电所,全长9.41公里。1990年12月架通投入运行。电线杆为水泥径杆42基,导线为LGJ-95,工程造价57万元。
配电线路
第一条配电线路是6.3千伏上塘线,从上塘镇方塆巷4号至百货前,长1.05公里。1959年5月1日开架,立木杆柱21基LJ—25A型导线,通电电压6.3千伏,7月1日竣工,送电运行。1990年底,大网内有10千伏配电线路24条,长544.28公里,10千伏配电变压器1229台,容量54000千伏安。全县(包括电网外)10千伏配电线路长1356公里,10千伏配电变压器1300台,容量71180千伏安。
第三节 用电
1965年前,永嘉县电力不足,主要用于机关、学校、商店和少数居民照明用电。1965年成立永嘉县水利电力公司,主要用电有农村照明、农业排灌、粮食加工和市政生活照明用电。1970年全县供电量达到478.9万千瓦小时,1982年为1468.15万千瓦小时,1984年县电网联入华东电网,用电量和用电范围明显地增加与扩大,是年供电量达1737.3万千瓦小时。到1985年底全县工业用电占34%,农村用电占50%,市政用电占16%。1990年为9426万千瓦小时,比1970年增加19倍。是年,由华东电网供电的乡镇达51个,占乡镇总数86.4%。
工业用电
1965年前,工业用电只有酿造、造纸、铁工厂、化工厂、碾米等。1970年以来,工业加快发展,主要有县生物化工厂配变容量为315千伏安,县酿造厂配变容量180千伏安,县化工厂配变容量315千伏安。1980年增加县自来水厂配变容量100千伏安、县乳品厂配变容量100千伏安。1984年华东大电网输入,工业用电达到稳步发展,1986年工业用电量为2291.93万千瓦小时。1988年又发展县罐头厂配变容量400千伏安,县机械厂配变容量360千伏安,县电弧炉厂配变容量650千伏安,到1990年底工业用电量达4356万千瓦小时,占总用电量46.21%。
农业用电
永嘉县农业用电始于60年代初期,主要用于农田排灌、农副产品加工和乡镇企业。县内第一个电灌站乌牛排灌站,装机容量40千瓦,年用电量3.1万千瓦小时。嗣后,农田电力排灌用电逐年增加。1965年下半年,小子溪水电站和乌牛白水漈电站联网,年用电量增加到35万千瓦小时,解决了3万亩农田排灌问题。到1970年,农田排灌电动机达73台,容量835千瓦,年用电量50万千瓦小时,农田电力排灌达4万亩。1978年,全县兴建许多小水电站,次年农电排灌电动机增加到226台,总容量达2231千瓦,年用电量为70万千瓦时,农田排灌面积达4.8万亩。1984年与华东电网联网,农业排灌用电量放开,农业用电量快速增加,到1989年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量932.04万千瓦小时,1990年1592万千瓦小时。
市政生活用电
1953年11月,枫林电厂发电供给当地机关、学校、商店和居民照明。1959年,永嘉电厂发电供给县城机关、学校、少数居民照明和县广播站用电。70年代以后,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逐步进入百姓家庭,市政生活用电也随着递增,至1984年市政生活用电量达到212.49万千瓦小时,1990年增加到938万千瓦小时。比1984年增加3.41倍。
第四节 用电管理
计划用电
1976年以后,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电力部门采取“死指标,活调度”方法,对所有用户用电量、用电时间作出计划与安排,并在主要线路上装控制器和峰谷电度表予以控制。1984年,县电网并入华东大电网,但用电依然紧缺。同年10月,县三电办公室和电业局对主要工业用户发放“电证”,实行凭证定量供电,每月核定一次,优先供应质量高、耗能小、成本低、适销对路产品生产用电,有计划地限制耗能高、质量差、亏损大、滞销产品生产用电。每年夏收夏种大忙季节,乡镇企业停电“让路”,县属国营工业、二轻工业采取避峰办法让电,保证农业用电。
节约用电
电力部门对供电线路损耗、无功补偿、电压监督进行认真管理;增加变电所布点,缩小供电半径;改造老线路,合理布局,减少迂回;调粗导线,减少线路电压降;采用低损变压器;更新改造或停止使用高能耗电旧设备;合理调度电网等措施,使线损率逐年下降。同时帮助用户加装电量器、校验互感器,合理调整配电容量,推广节电新技术。1979年,在县无线电器材厂推广远红外线加热节电技术,县化工厂进行风机、空压机改造,在农村取消包灯制,实行装电表计量收费,到1988年仅工业用电就节约56万千瓦小时,1990年全县节约用电108.5万千瓦小时。
安全用电
1988年建立永嘉县农电管理总站,对农电人员实行培训、考试,合格者发给合格证,持证上岗。到1990年底,全县建立乡镇农电管理站18个,配备专职电管员41人,培训农村电工和社会电工510人,经常利用广播、幻灯、墙报、宣传画、电影、录像,宣传安全用电知识。1990年改造不合格线路656.95公里,安装触电保安器11800只,每年夏收夏种用电高峰季节,电力部门组织支农小分队,下乡会同供电所开展农电“百日安全无事故”竞赛活动,1989~1990年,全县农村没有触电伤亡事故。
电价 电费
1953年,实行包灯电价,15瓦灯每盏月价0.5元,25瓦灯每盏月价0.75元,40瓦灯每盏月价1.40元,60瓦灯每盏2.20元。
1959年,永嘉电厂电费价格先实行包灯制,15瓦灯每盏月价0.75元,25瓦灯每盏月价1.15元,40瓦灯每盏月价1.80元,60瓦灯每盏月价2.70元。包灯制只实行半年,后全部改为电度表计度。一般表灯电价,每千瓦小时价0.50元。一般工业电价,每千瓦小时价0.30元。
1965~~1984年5月,永嘉县水利电力公司实行电表计价制,调整电价标准。生活用电,每千瓦小时价0.30元;一般工业用电,每千瓦小时价0.17元;非工业用电,每千瓦小时价0.17元;农业排灌用电,每千瓦小时价0.05元;农副业加工用电,每千瓦小时0.09元。水厂用电,每千瓦小时价0.09元;化肥用电优待价,每千瓦小时价0.09元。
1984年6月至1988年8月,生活用电,每千瓦小时价0.165元;一般工业用电,每千瓦小时价0.155元;非工业用电,每千瓦小时价0.155元。农业排灌用电,每千瓦小时价0.05元;农副业加工用电,每千瓦小时价0.12元;水厂用电,每千瓦小时价0.12元。化肥用电优待价,每千瓦小时0.09元;大宗工业用电,每千瓦小时价0.155元,加功率因素调整。
电费收缴方法,城镇居民照明及工业用户实行电费走收制,工业用电大户通过银行托收收取电费,农村照明按总表由农电工收取后交给电业局。1988~1990年,收取电费5223.4万元。
第四章 企业与产品选介
第一节 厂家
永嘉机器制造厂
1959年3月,从永嘉铁工厂和各区铁、木、竹器社抽调人员组建而成,定名为地方国营永嘉农机修造厂,主要从事农机具修配。1961年10月与永嘉铁工厂合并,改名永嘉农渔业机械厂,从事农业、渔业机械修配及机械零件、部分农具制造。厂址从上塘迁到清水埠今址。1976年增挂永嘉动力机厂牌子。1983年改为永嘉阀门总厂。1985年改称为地方国营永嘉机器制造厂,转产B、X系列摆线针轮减速机、各种规格马达抓斗、绳轮抓斗、单轨小车和各种规格阀门等。1990年有职工154人,工业总产值105.7万元,税利7.1万元。
永嘉化工厂
1953年创办,最初由陈桂山等49人集资在桥头谷联村建成东山化工厂,利用当地詹岙山硫铁矿资源提炼硫磺。1956年8月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7月改为地方国营永嘉化工厂。1958年12月,中共浙江省委在永嘉化工厂召开全省24个市、县参加的炼硫现场会议。1964年迁到清水埠现址。1965年开发磷肥、无水亚硫酸钠等。1969年从沈阳引进硫化促进剂M生产线。“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极不正常。1978年12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生产进入新发展时期,产品质量达到部颁标准。1985年开发硫化促进剂DM和硫化促进剂NOBS。1988年开发硫化促进剂CBC、硫化促进剂TMTD和专用高纯焦亚硫酸钠等新产品。现在能生产噻唑类、次磺酰胺类、秋兰类3大类5个品种硫化促进剂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2400吨,生产规模居全国同类行业第二位,成为化工部定点硫化促进剂专业厂。现有固定资产451.8万元。1990年有职工408人,其中科技人员50人,产量1569吨,产值1515.2万元,税金344.4万元,实现利润423.1万元,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先进企业。1980年开始出口,1990年出口硫化促进剂850吨,出口值146.2万元。
永嘉瓷厂
1954年,永强王岩森等人合资在永新乡将青山吴新记窑业作坊改建为私营新记窑业厂,生产砖、瓦和日用陶瓷。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转为地方国营永嘉陶瓷厂。1958年8月从永强迁到江北罗浮。1966年11月,因产品转换而改名永嘉电瓷一厂。1978年8月,分为永嘉瓷厂和永嘉无线电器材厂。1982年,投资57万元增建隧道窑,开发釉面砖产品。“北山牌”立体金黄釉面砖为地方名优产品,已经走出国门出口到美国、加拿大和中东国家。1990年有职工302人,固定资产原值301万元,工业总产值200万元,税金14万元。
永嘉无线电器材厂
1978年8月,永嘉电瓷一厂分建永嘉无线电器材厂。同年10月,县无线电器材厂试制成功75瓷心管并投入批量生产。主要产品有压电陶瓷蜂鸣片、CCZ型瓷介电容器和电梯专用稳压配电柜、报警器等。“金鸡牌”CT1瓷介电容器为地方名优产品。1990年有职工300人,固定资产原值215.4万元。工业总产值782.4万元,税金13.6万元,利润9万元。压电蜂鸣片从1985年开始出口。1990年创汇160万美元,现为电子工业部定点电子陶瓷元器件生产厂和外贸扩权企业。1986年获市先进企业称号。
永嘉电瓷电器厂
1952年初建于三溪马桥,原为私营合永昌织席厂,职工多为农村妇女,从事草席编织加工。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8月,厂址迁到瓯北龙桥,改名为地方国营永嘉草席厂。60年代,草席产品主要供出口。1966年,因社会需求变化而转产低压电瓷电器产品,厂名改为永嘉电瓷二厂。1982年改用今名。主要生产釉面砖。1990年有职工176人,固定资产原值147.5万元,工业总产值132万元。
永嘉印刷厂
1958年8月创办,职工17人,全部手工操作。主要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印制办公用笺和信笺、信封等。1978年发展到66人,拥有固定资产18.6万元。工业总产值33.3万元,税利12.3万元。1978年后企业稳步发展,形成初具规模的彩印、零印生产线。设有照相制版、平凸彩印、复合软包装印刷、排印装订、零印5个车间。能承印各类彩色商标、书刊、票证和零件印刷品。1990年职工82人,固定资产12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3万元。实现税利19.2万元。
永嘉酿造厂
1956年创办于梧埏,1959年迁入上塘,并将原枫林、永临、碧莲、渭石酿造业并入为车间。曾一度划归粮食部门管理。1976年,产值达350万元,创税利50万元。“括苍山”牌老酒汗曾被评为最佳温州货。1986年投资460万元,增建啤酒生产线及糖化、发酵、制冷、灌装4个车间,同时增挂永嘉啤酒厂牌子。1990年有职工188人,固定资产原值542.6万元,工业总产值238.9万元,税金76.8万元,利润2.1万元。
永嘉减速机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址设清水埠。创办于1953年,最初是江北综合服装小组。1956年转为江北服装杂品综合社,1968年改为县五金工具厂,1971年改名为永嘉县汽车配件厂,生产汽车油封。1978年从天津引进摆线行星减速机技术资料,当年试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1985年起专产减速机,改名为县减速机厂。主要产品有X系列、BJ系列、B系列摆线针轮行星减速机和JZC点轮减速箱、摆线差速器等。产品销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1000多个单位,并外销到东南亚国家。1990年有职工281人,固定资产原值432万元,厂房面积14320平方米。各种机械设备157台,年生产能力1万台,年产减速机4185台,工业总产值585万元,创税利9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818元,平均每人创税利3238元,经济效益名列全市前茅。1987年8月被命名为省级先进单位。
永嘉县东方机械阀门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址设乌牛镇码道村。1955年11月创办时名乌牛农具生产社,生产小农具。1970年改名县红卫机械厂,生产电器产品。1985年5月改用今名,专业生产各种阀门,先后同上海机电设备公司机械分公司、上海五金机械公司建筑五金分公司实行工贸联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主要产品有铸钢件、阀门两大类。铸钢件主要是阀门壳体。阀门有普通高中压阀门和不锈钢阀门。品种有闸阀、截止阀、球阀、止回阀、针型阀、液面计等。1990年有职工127人,固定资产原值148万元,年产阀门1786只,67.5吨,工业总产值305万元,税金16万元,利润25万元。1987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
永嘉县机械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址设上塘镇永建路。建于1958年4月,原名地方国营永嘉铁工厂。1963年10月部分车间下放建集体企业,厂名为永嘉县机械五金合作工厂,1970年改名为永嘉县机械实验合作工厂。1980年1月改今名。1987年3月增挂永嘉县电站阀门厂牌子。主要产品有混合粉碎机械、阀门、铸钢件、铸铁件等。混合粉碎机械有DSH悬臂双螺旋锥形混合机,LF内藏分级粉碎机组等;阀门有高中压电站截止阀、止回阀、API标准闸阀,主要为武汉锅炉厂制造的锅炉配套出口;铸钢件主要是合金钢铸件;铸铁件有可锻铸铁、灰铸铁、球墨铸铁等。其中“雁荡牌”J41H-100-DN50截止阀荣获省名优产品称号。1990年有职工215人,固定资产原值106万元,工业总产值344万元,税利18.3万元,1987年被命名为市级先进企业。
永嘉县人民五金机械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址在瓯北林垟,紧靠104国道线。该厂创建于1970年,初期生产“人民牌”SYWC型15-40W家用鼓风机、PS型200mm-250mm排气机及配套微电机等。1986年试制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成功。继而生产YD系列变极多速异步电动机及其派生产品,其中Y90三相异步电动机为地方名优产品。1990年有职工131人,固定资产原值55万元。年产鼓风机49746台、电动机772台,工业总产值108万元,税利14万元。
永嘉县防爆机电厂
股份合作企业。厂址在瓯北镇罗浦南路。建于1984年10月,与中国煤炭科学院抚顺分院联合研制、生产煤矿安全防爆产品FDZB-1型风电沼气闭锁装置。曾获国家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后又成功开发第二代新产品KG7005智能型风电沼气闭锁装置,其配套KC3019智能型传感器获国家专利。1990年有职工87人,固定资产原值30万元,工业总产值540万元,税利168.7万元。为温州市85家重点工业企业之一。
永嘉县橡胶塑料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址在瓯北镇罗浦南路。创办于1953年,初名县罗浮车木工场,1956年1月转为县车木合作工厂。主要从事伞柄等木制品加工。1958年11月升为地方国营永嘉车木厂。1960年更名地方国营永嘉木器厂。1963年5月恢复为集体性质永嘉县车木合作工厂。1970年1月转产橡胶塑料制品,更名为永嘉县橡胶塑料厂至今。1983年投资244万元从法国西代尔公司引进四工位薄壁吹塑瓶自动生产线,翌年6月安装竣工投产,产品有“威力牌”吹塑瓶和橡胶杂件两类,年产“威力牌”吹塑瓶120万只。1987年产品规模扩大到13种。“威力牌”吹塑瓶为县名优产品。1990年有职工234人,固定资产原值269万元,厂房5250平方米,各种生产设备45台套。工业总产值220万元,税利21万元。
永嘉县耐火材料厂
二轻集体企业。创办于1954年,地址在桥头镇。原名永嘉县陶器生产合作社,生产缸、埕、罇等日用陶器。1957年为地方国营永嘉耐火器材厂,1962年下放给永临人民公社,更名为永临陶瓷生产合作社。1965年恢复为县属大集体企业,定名为永嘉县耐火器材厂,生产大缸、化学氨水埕、弯通管等。1970年在梅岙小京扩建建筑材料车间,开始生产建筑材料。1984年10月,以3个车间为基础分建3个厂:县耐火材料厂,地址设桥头镇桥西村;县工业陶瓷厂,地址在桥头镇底新村原缸窑厂旧址;县建筑材料厂,地址在梅岙小京。永嘉县耐火材料厂主要生产高铝质、粘土质、高铝轻质耐火砖,为地方名优产品。1990年有职工85人,固定资产30万元。主要设备有100立方米倒焰窑、大型减速机式石碾和中型齿轮式石碾各1台,84千瓦发电机组1套,总产值39.5万元,税利17万元。永嘉县工业陶瓷厂主要生产高铝耐火砖、粘土砖、锅炉砖、辊道板多孔窑砖、牙齿笼推板、瓷珠等。1990年产值176.6万元,税利19.3万元。永嘉县建筑材料厂主要产品有“小京牌”耐火材料、陶瓷釉面砖、瓷质外墙砖等。1990年,职工143人,固定资产128万元。产值192万元,税利17万元。
永嘉县花边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址设上塘镇陡门头。建于1955年,原名上塘花边社。1958年为地方国营永嘉花边加工厂,1960年恢复集体性质,为温州花边厂提供花边半成品。1970年,黄田、乌牛、永临、桥头4个花边社并入改称今名,开始自营。主要产品手绣十字花台布是传统名优手工业产品,享有较高声誉。1980年兴盛时有专职技工70人,外加工800余人,年产27.3万套,产值244万元。1988年采用十字花钩针镶并新工艺,试制抽纱工艺伞成功,并且同辽宁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实行联营,次年取得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拓宽产品销路。1990年有职工60人,固定资产原值24万元,工业总产值114万元,创税利12万元。
永嘉县丝织地毯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址座落在三江楠溪江大桥南侧。该厂初办于1955年6月。原名三江草席社,生产蒲片、草绳等。1958年5月改名三江棉麻纺织社,生产棉麻纺织品。1970年10月改名县无线电二厂,生产无线电产品。1972年8月又改名县棉纺织厂,恢复棉纺织品生产。1980年2月改为县丝织地毯厂,专业生产高档工艺丝织地毯,为温州地区第一家,产品由省工艺美术公司和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出口。1990年有职工127人,固定资产原值78万元,工业总产值134万元,税利5.4万元。
永嘉县工艺雕刻厂
二轻集体企业。厂址设清水埠,创办于1968年,原为仁溪艺雕厂。1973年10月并入县工艺美术实验厂为木雕车间,1977年10月改建为县工艺雕刻厂。主要产品有黄杨木雕、梨木雕、盆景、龙舟、玩具、车木等。产品主要通过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出口。1990年有职工64人,固定资产原值3万元,工业总产值36万元,税利2.7万元。
永嘉县乳品厂
二轻集体企业。1978年创办于渠口乡岭下村,次年搬迁到上塘镇沿江路,专业生产乳制食品。主要产品有“飞鹤牌”麦乳精、“瓯江牌”小听装甜炼乳、“瓯北牌”全脂奶粉。1983年产值500万元,税金19万元,利润57万元。1984年后生产滑坡。1988年亏损37万元,1989年起按车间实行经营承包,开始扭亏转盈。1990年,拥有制罐、炼乳、奶粉、麦乳精、纸箱五条生产线;在厂外,从沙头至瓯北建有8个奶站,全年收购鲜奶500多万公斤;有职工339人,固定资产原值200万元,年产值271万元,税利41.7万元。
七都标准件厂
乡镇企业。厂址在七都乡吟州村,1984年创办,初期仅两条生产流水线,后来发展到有冷锻车间、攻丝车间、包装车间、维修车间和10多条生产流水线及其他辅助设备。采用优质钢材和先进工艺技术,生产各种型号、各种规格德制六角螺母及英、美制螺母。产品90%通过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和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10多个国家。1990年有职工43人,固定资产47.5万元,年产值102万元,创税利16.3万元。
永嘉县和三化工厂
村办企业。厂址瓯北镇和三村。1987年创办,主要产品有阻燃剂、增塑剂及磷酸三脂三大系列及其配套原料中间体。其中磷系FR-BCP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省、市科技先进奖和全国星火计划项目银奖。被省、市、县评为先进企业、重点骨干企业、明星企业。厂长朱炳光被评为市级优秀党支部书记和县级优秀企业家。
永嘉县保一液化阀门厂
乡镇企业。厂址瓯北镇浦西桥。创办于1983年,最初由3户农户合资1万元起家,逐步发展壮大。1986年与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进行技术合作,开发成功液化气阀门系列产品。1987年实现工业产值72.4万元。1990年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完成年产值331万元,固定资产37.3万元,税利85.2万元,拥有职工7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人,高级技术顾问2人;各类机床52台套,备有135千瓦发电机组1组,专用测试设备:空压机16MPa、3MPa及贮气罐各1台,安全阀及通用阀门测试装置和阀门试验台各1台。产品分阀门、泵两大类,主导产品为液化气阀门系列和通用阀门两小类,共30个品种,108个系列。主要产品有液化气阀门系列产品,其中安全启动阀于1990年5月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保一牌”J41N液化气专用截止阀系列于1990年11月获浙江省优质产品证书;产品在浙江、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26个省市都已占一定市场。1988~1990年,企业被评为“温州市先进企业”,厂长张臣明1989年被评为浙江省乡镇企业明星厂长。
永嘉县阀门二厂
村办企业。1981年创办,址设瓯北镇和二村。1990年有职工73人,年产值247万元,固定资产64万元,税利50.3万元。有机床19台,产品有闸阀ZH411625DN50-500,截止阀J41H-25、DN50-200,蝶阀D7141X-10DN50-1200系列,销往天津、北京、湖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1988年荣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产品Z41H25DN80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永嘉县建筑陶瓷厂
村办企业。1977年创办,址在梅岙乡小京坦头。初时生产饭菜票和幼儿玩具,1982年转产陶瓷马赛克,后又增添釉面砖、外墙砖生产。1990年有滚道窑1座,多孔窑1座,倒焰窑2座。职工350人,固定资产77万元,年产值250万元,税利38万元。
永嘉县东岸机砖厂
乡镇企业。创办于1972年,址在东岸乡黄屿村。1973年建成十八门轮窑。开始使用350型制砖机。年产红砖800万块,1989年扩建陶瓷砖车间,有职工130人,固定资产89万元,年产值155万元。
永嘉县建筑装潢厂
乡镇企业。1986年创办,址设朱涂村。当年同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院联合试制成功GHP型金属活动天棚,1989年获国家专利证书。该产品造型美观,集多功能和装饰性于一体,是建筑工程理想的吊顶装饰和墙体材料。产品分两大类:一是金属活动嵌板类,分标准型、加长型、立体型3个型号10多个品种;二是金属活动条板类,分工、Ⅱ、Ⅲ、Ⅳ和盖缝条板、送风孔条条板等型号。还可根据用户要求制作。目前是国内唯一从事金属天棚生产的专业厂。1990年有职工48人,固定资产原值51万元,年产值220万元,税利40万元。
永嘉县胶鞋一厂
乡镇企业。1981年创办,原名永嘉县塑料童鞋厂,1986年改名永嘉县胶鞋一厂,1990年再改名温州市冠春胶鞋厂,址在瓯北镇向阳亭。主要设备有帆布胶鞋、真皮运动鞋、硬皮鞋生产流水线及进口电脑绣花机。产品有宝宝鞋、注塑童鞋、布面胶鞋、牛皮旅游鞋、皮鞋等5大类100多个规格品种。1988年部分产品开始出口,销往北美、东欧、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有职工280人,年产值621万元,固定资产179万元,税利81.5万元。1987年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厂长翁龙信1984年被评为省“百名优秀厂长”,1989年、1990年被评为省优秀企业家。
永嘉县橡胶鞋二厂
乡镇企业。隶属永嘉县工经委,址设沙头镇高浦村下湖。1985年4月创办,原名永嘉县沙头童鞋二厂,租用厂房,生产注塑鞋产品,当年产值12万元,税利1.72万元。1987年,投资40万元,更新橡胶硫化鞋生产流水线设备,专业生产硫化胶鞋,日产5000双,并更厂名为永嘉县橡胶鞋二厂。1990年,投资14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增加3条硫化鞋生产流水线,建造厂房2730平方米,有职工205人,产值224万元,固定资产26万元,税利18.3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居永嘉县山区工业企业首位。
桥头服装辅料厂
乡镇企业。址在桥头镇桥西北路。1983年创办,主要产品有塑料彩色钮扣、衣架、头梳三大类210个品种,同服装配套出口。生产设备有注塑机9台,50t压注机2台,1504瓦发电机组1组。1990年,职工20人,产值107万元,固定资产80万元,税利10万元。
永嘉县天源鞋厂
乡镇企业。址设瓯北镇码道村。1987年创办,生产儿童旅游鞋。主要产品有学生旅游鞋、注塑童鞋、宝宝鞋、凉鞋、皮童鞋、漆皮鞋等,其中注塑童鞋获1988年省最佳儿童用品“银娃娃”奖,产品畅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销往苏联、东欧和香港。1990年产品学生旅游鞋又获北京亚运会鞋帽展销会“二等奖”。职工110人,生产设备有注塑机、龙门下料机、高频机、平面丝印机各2台、鞋包机50部。固定资产原值45.4万元,年产值296万元,税利51.2万元。
永临长虹教具厂
乡镇企业。1988年创办于桥下街。产品有教学挂图、机械模型、机械陈列柜、电工电子仪器四大类。销往全国各地高校、中专、技校。1990年,职工32人,固定资产原值3.5万元,年产值123万元,税利18万元。
永嘉县仁溪艺雕一厂
乡镇企业,址设仁溪乡马岙村,雕刻技师刘顺生创办。刘顺生先跟西岙艺人夏胜元学艺,1978年回原籍马岙村办艺雕厂,建厂初期生产玻璃球玩具和盆景,出口日本和欧美。1982年改产黄杨木雕,产品有佛像、名人、仕女、山水、动物五大系列400多个品种,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产品被商检局和海关列为免检商品。1990年有厂房880平方米,职工108人,产值71.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0万元,税利14.5万元。厂长刘顺生多次评为最佳厂长、先进工作者。
永嘉县石染金属冶炼厂
乡镇企业,厂址在石染乡坑里。1985年由57位农民每人出资1000元合股建成,分开采、浮选2个车间。1986年产值10万元。1988年从广东引进资金60万元进行联合开发。1990年,总掘进井巷长650米,开拓斜井160米。矿山凿岩、提升、排水、通风四大机械齐全,矿山井下开采垂直深度70米。日出矿50吨,日选矿1吨。有职工264人,固定资产114万元,年产值120万元,税利25万元。钼精矿产品供杭州闲林埠钢铁厂。永嘉县环保设备实业公司
乡镇企业,原名县花岗岩制品厂。1979年创建于鲤溪乡陈岙村。从事花岗岩板材开采。1989年迁址到瓯北镇改用今名。增加花岗岩水膜除尘器、电解槽、地坪板等产品。1990年有职工282人,固定资产61万元,流动资金54万元,年产值78万元,税利15.6万元。
永嘉县计时器厂
股份合作企业。1983年创办,原名七都吟州机械配件厂。1988年改今名。拥有各种规格钟表、自动车床、车床、冲床、磨床、刨床、仪器等整套生产专用设备,产品有FJ180、DEJ120、DEJ60时钟、N1机械闹钟和“合飞牌”风扇定时器。1990年,取得企业标准化、温州市“三级”计量、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证书。1992年有职工250人,产值721万元,税利84万元。
永嘉县尼龙拉链厂
股份制合作企业。址在朱涂乡朱涂村,1987年7月创办。专业生产尼龙拉链和拉链织带。设备有成型机20台、织带机20台、缝合机16台、30千瓦发电机组1组。1992年有职工50人,资产原值55万元,产值200万元,税金15万元,利润35万元。
永嘉县校办科教仪器厂
教育部门企业,1973年创办,址设乌牛镇鸭鹅村。初名胜利教具实验厂,1973年改名县科教仪器厂,1986年改用今名,1990年迁址乌牛镇工业小区,有厂房1980平方米,具有较强注塑、金工、装配生产能力和电工、电子检测手段。主要产品有实验板、实验盒、实验材料三大系列。其中线路实验板获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是国家教委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定点企业和省教学仪器公司骨干企业。1990年有职工45人,年产值204万元。
第二节 产品
众星牌摆线针轮减速机
1978年,永嘉县减速机厂引进天津减速机厂摆线行星减速机技术资料试制成功,投入生产。产品有X系列、BJ系列、B系列。各系列按机型大小分有一级减速10种,二级减速9种,三级减速7种。按结构分有带电机和不带电机。按安装型式分有立式、卧式。每种机型有11~87,10种速比,近300个品种,几千种规格。该机减速比大、效率高、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并对过载和冲击有较强承受能力,因此故障少,寿命长。产品质量按照JB/TQ399-88标准组织生产和检验。其中,X系列4型、5型、6型、7型减速机于1990年11月获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6型于1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并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验收,年生产能力10000台,与8个省市级机电公司联销,销往全国25个省市1000多个单位,产品覆盖率和占有率为15%,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雁荡牌J41H-100-DN50电站截止阀
1987年冬,永嘉县机械厂引进武汉锅炉工业公司技术资料试制成功,投入生产。该阀门是电站锅炉的配套产品,在水、汽管道上用来切断和接通介质的装置。阀门增设一道上密封,与填料一起起两道密封作用。密封面用耐高温高硬度不锈钢材料制作,受压件材质均采用优质碳素钢铸件,具有结构合理、密封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和安全可靠等特点。该产品经省机械工业阀门产品质量检测站、省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总站抽样检验,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1990年11月获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大部分和武汉锅炉工业公司生产的国优、部优及金奖锅炉配套,销售和配套出口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部分销往杭州、黄岩、天津、太原热电厂,云南瑞丽、吉林范家屯厂,南京炼油厂,吉林造纸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黄石制药厂等单位。
永日牌Z41H-25P-DN80楔式明杆闸阀
1981年,永嘉县阀门二厂开始生产,注册商标永日牌。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力、造纸、饮料等行业的管道上。产品结构合理,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县阀门二厂采用国家GB12252-89、12220-89进行生产和验收,产品经省机械工业阀门产品检测站、省机械质量监管检验总站抽样检验,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1988年12月获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机械润滑泵
1983年,永嘉县机床附件厂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该产品有干油集中润滑系统和稀油集中润滑系统两大类,共有30余个品种,150多个规格。主要产品有XHZ系列稀油润滑装置,SBS-C4Y型和SXB4-1型手动稀油泵,DBW微型电动润滑泵,SNB10型手动浓油泵,JNB10-IS型浓油泵,JBN7-16型机动浓油泵,JNB7-32型机动浓油泵等。该产品具有压力高、注油灵敏、结构紧凑、使用方便,能实现集中远距离压力润滑等特点,取代国内原有油杯、油枪等简陋润滑方式,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械生产线及各类机械设备集中润滑系统。SNB10型手动浓油泵,JNB10型机动浓油泵于1986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获1986年度温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和1988年度中国机床工具博览会进步产品“春燕”三等奖。1990年,该产品产量达7093台,销往北京机床厂、上海锻压机床厂、长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锻压机床厂等300多家大中型骨干企业,与主机设备配套出口国外,享有较高市场声誉。
高鹤牌硫化促进剂
永嘉县化工厂生产,有硫化促进剂M、NOBS、DM、CBS、TMTD等5个品种。硫化促进剂M化学名称为硫醇基苯并噻唑,1971年12月投产。该产品是天然橡胶超速促进剂,兼有增塑剂功效,为通用型促进剂。主要用于制造轮胎、胶鞋、胶带和工业橡胶制品,还是制造硫化促进剂CBS、MZ、AZ、NOBS、DM等产品主要原料。产品主要销售华东各地,1990年产量1060吨。硫化促进剂NOBS化学名称N-氧二乙檬基-2-苯并噻唑次碘酰胺,外形为浅黄色小颗粒或粉末,是一种后效性快速硫化促进剂,特别适用于碱性炉黑的天然胶料和合成胶料,应用于制造汽车轮胎、胶鞋、胶带、翻修轮胎扶背胶料等。1985年7月投产,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曾获温州市科技三等奖。1990年产量104吨。硫化促进剂DM化学名称为硫化二苯并噻唑,为淡黄色粉末或浅黄色针状晶体,是天然胶、合成胶、再生胶的适用型促进剂,1985年开始生产,产品采用国际标准,1990年实际产量为335吨。硫化促进剂CBS化学名称为N-环巳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外形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是后效性促进剂,主要用于制造轮胎、胶鞋、胶管、胶带及一般工业品等,尤其适用于丁苯橡胶。1988年9月投产,1990年实际产量71吨。硫化促进剂TMTD化学名称为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为白色或白色结晶粉末,系天然胶、合成胶轮胎、内胎、胶鞋、医疗用品、电缆等工业品通用型促进剂,在农业上可用作杀菌剂和杀虫剂,还可用作润滑油添加剂。1989年开始研制试产。
天源牌学生旅游鞋
1988年,永嘉县天源鞋厂开始生产。货号901-1,规格18~24.5厘米,技术检测标准GB3292,耐折性能达GB3904标准,耐磨性能达GB3905标准,外底硬度测试按GB531标准。产品采用冷粘和线缝工艺,纹路平直,鞋帮线路整齐、清洁,结构端正,同双鞋各部位基本相称,弹性基本一致,粘合无开胶现象,质量达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还具有造型美观大方、款式新颖、穿着舒服、经久耐用、价格低廉等优点,畅销各大城市,部分产品销往独联体、新加坡、匈牙利等国家。
皮爱尔牌牛皮鞋
永嘉县美亚鞋业有限公司(原名永嘉县第一皮鞋厂)1976年开始生产。产品分男女式两大类,规格22~26.5厘米。在县内60多家鞋类企业中,皮爱尔牌牛皮鞋生产历史最久,产量最多,知名度最高。该产品做工细致、用料考究、款式新颖,按部颁标准生产。经轻工部制鞋质量中心武汉站及市、县标准计量局抽检、统检均符合标准,并领有产品质量合格证。1990年生产牛皮鞋6万多双,销往全国各地,重点是东北三省,主要销售对象是百货批货站和各大商场。
钮扣
永嘉钮扣产品可分有机玻璃扣、金属扣、环氧树脂扣、塑料扣4大类。品种花色繁多,有橄榄扣、菱角扣、牛角扣、贝壳扣、铁路扣等1000多个。产地以桥头镇为主,黄田镇次之。销往全国各地,少部分与服装配套出口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1990年全县有钮扣集体企业160家,从业家庭380户,产值2700万元,其中出口223万元,为永嘉县乡镇工业中11个重点行业之一。
釉面砖
釉面砖是陶瓷工业主导产品,1981年由永嘉瓷厂开始生产,产品分立体釉面砖和平面釉面砖两个大类。立体釉面砖规格108毫米×108毫米,1984年开始衰落。平面釉面砖逐渐发展,1990年底全县共有30多家陶瓷厂生产。主要商标有永嘉瓷厂“北山”牌、县装饰陶瓷厂“梅峰”牌、县建筑陶瓷厂“京山”牌、县陶瓷厂“酉”牌、浮塔面砖厂“浮塔”牌等。其中“北山”牌和“酉”牌产量最多。该产品广泛用于建筑物内室墙壁装饰,如厨房、卫生间、厅堂墙壁。平面釉面砖规格有152毫米×152毫米×5毫米和108毫米×108毫米×5毫米两种,按部颁CB4100-83《白色陶质釉面砖标准》生产。“北山”牌108毫米×108毫米立体金黄釉面砖和“鹿城”牌绿釉面砖荣获1986年度永嘉最佳产品称号。1990年全县共产釉面砖、地砖65万平方米,产品大部分销售上海市和江苏省等地。
耐火材料
永嘉县耐火器材厂1958年开始生产。产品有高铝质和粘土质两大类,主要品种有高铝耐火砖、粘土砖、锅炉砖、锟道板多孔窑砖及陶瓷生产配套的各种工具钵具等10多种。主要生产厂家有永嘉县耐火材料厂、永嘉县工业陶瓷厂、永嘉县建筑材料厂。1990年全县生产耐火材料10000吨,其中耐火砖3046吨,是温州地区最大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产品按照部颁标准组织生产,质量上乘,深得用户信赖,畅销福建、广东、上海、江苏、湖南、吉林及本省各地。
金鸡牌压电陶瓷蜂鸣片
永嘉县无线电器材厂于1987年投入生产。该产品系电子工业部定点产品,规格有∅15、∅20、∅21.5、∅23.5、∅27、∅35毫米6种。1979年后按国际通用标准进行生产。1985年开始,经浙江省机械进出口公司和浙江省电子设备进出口公司销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1989年获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1990年获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年产量3891万件,是永嘉县创汇拳头产品。
括苍山牌老酒汗
永嘉县酿造厂继承民间传统工艺,取绿嶂山甘泉加精白大米、优质乌衣红曲等原料酿制成黄酒,再由黄酒通过蒸馏提取0.5%~1%而成老酒汗,年产40吨,注册商标“括苍山”。老酒汗清澈透明、香气持久、酒味醇厚甘美、柔和舒适、落口净爽、各味谐调。多次被誉为温州最佳货、永嘉名佳产品称号,畅销温州市各地。
十字花边
始制于明清时期,是永嘉县民间传统实用兼观赏手工艺术品,有桌上、床上、椅上用品三大类。20世纪20年代远销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等欧洲国家。60年代,上塘、黄田、乌牛、桥头4个乡镇创办生产合作社,1970年合并成立永嘉县花边厂。1980年生产花边27.3万套,出口值244万元。有花卉、动物、人物、对称图案花纹及不同色彩200多种。规格从8英寸×8英寸(至)72英寸×108英寸大小不等,近100种。1989年获出口产品许可证,1990年外贸收购值133.7万元。
黄杨木雕
永嘉县工艺雕刻厂1968年开始生产。永嘉黄杨木雕在技艺上吸收石雕和牙雕艺术精华,以圆刻为主,辅以镂空,具有刀法纯朴圆滑,严谨活泼的特点。产品以仿古人物为主,有弥勒、寿星、八仙、仕女等。规格大小不一,从5厘米~50厘米共100多个,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