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经营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275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经营单位
分类号: F326.2
页数: 5
页码: 554-55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嘉县林业、经营单位等情况。
关键词: 永嘉县 林业 经营单位

内容

第一节 国营场圃
  四海山林场
  位于永嘉北部,近靠黄岩、仙居边境,东邻张溪乡,西南连岩坦镇,西北接黄南乡。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7公里。场址坐落四海林区,距县城79公里。下辖四海、水龟、朱坑、上潘、水景、大平头、美华堂7个林区,15个护林点,2个道班和检查站、防火嘹望台、林区派出所。1992年末,有职工168人。
  1955年6月20日,县山区沿海经济开发委员会副主任汪瑞烈率队勘察四海山后,认定可兴办国营林场。9月,县人委即组织青年垦荒队上山,11月1日建立四海山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1960年改称四海山农场。1962年2月农场停办,3月建立四海山林场。以原农场经营范围为基础,将水景大队的朱坑、水景、水龟、高坑下、和平丘5个自然村的集体和个人经营的山林折价划归林场。1963年1月至1988年4月,又陆续将张溪乡下潘、郑山(现名福山)、金竹溪、江潭、石陈、小长坑、张溪、桧染以及黄南乡李家坑、上坳等大队(村)的部分山场折价归场或片段调换。1965年,水景、下潘两村及其山林划给林场,实行乡、场双重领导。
  建场以来,累计采摘林木种子3514公斤,育苗162亩,出圃345万株,飞播、人工造林30159亩。1971年,兴办茶厂一座,自产、自制茶叶90吨,收入30万元;1973年,办起车木加工厂,利用次材小料生产小家具、小方料、包装箱等产品,销售总额113万元,利润17万元。基础设施与公益设施逐步完善,先后建起办公楼、招待所、小学校舍、职工宿舍和30千瓦水电站,并在县城兴建林工商贸易楼;架设张溪至四海、高圩、水龟3个林区高压线路7.5公里和张溪到场部,场部至各林区、护林点、检查站、眺望台、道班电话线路70公里;建成贯穿5个林区、9个护林点和场部至张溪公
  四海山三杈松
  四海山林场场部二水杉
  路网络26.5公里;开辟防火线84公里。1990年末,林场总面积38305亩,其中林业用地36308亩,其他用地1997亩,森林覆盖率90.8%,林木蓄积17.2万立方米。
  林场森林植被生长茂盛、种类繁多。乔木林主要有人工杉木林、柳杉林、黄山松林、马尾松林、竹林、针杉混交林及天然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灌木树种主要有山楂、胡枝子、山苍子、杜鹃、豆腐柴;草本植物主要有茅草、狼衣、芒萁骨、鳞毛蕨;藤本植物主要有中华猕猴桃、藤黄檀。据1989年“四海山风景区植物资源考察及开发利用研究”成果,林场植被中有维管束植物162科,568属,1061种,其中被子植物132科,510属,953种;蕨类植物25科,46属,88种;裸子植物5科,12属,20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有香果树、鹅掌楸、金钱松;三级保护有黄山木兰、紫茎、短萼、黄连、花榈木、长序榆、厚朴。珍稀树种有台湾水青冈、华东野胡桃、美国湿地松、华西枫杨、日本扁柏、三尖松等。
  正江山林场
  位于县境东部,分两片,外片坐落花坦乡境内,由马田岭、正江山、横坑下、金竹尖4个林区组成,面积8262亩;底片坐落鹤盛、东皋、孤山3乡交界处,由白昔头、岩门底、外峰林区组成,面积14127亩。林场周界涉及4乡16个村。
  1959年,县委决定创办正江山林场。1960年春,调集沙头区800余名劳力将正江山一片800亩公有荒山开垦栽植马尾松,尔后向周围村山场扩展。同年8月29日至9月23日,陆续将花坦公社马田大队,东皋公社蓬一、蓬二、蓬三大队,孤山公社田寮大队,鹤盛公社岩上大队,花坦公社苦竹大队的部分山林折价归场。1965年6月21日,县人民委员会下达永农字(65)号文件,明确了林场的山林权属和山界四至,并报省林业厅、地区林业局备案。1966年5月6日,根据永农(66)41号文件精神,定马田大队为“以场带队”大队,政治受公社和林场双重领导,生产由林场指导。至1989年末,林场经营面积23425亩,林业用地22580亩,其中有林地16591亩,灌木林3978亩,疏林587亩,未成林造林地154亩,无林地1270亩。森林覆盖率87.7%,林木蓄积量39516立方米,价值约99.5万元。分布有沉水樟、花榈木、长叶榧等珍稀树种。拥有固定资产86.6万元。林场开设防火线59公里,在海拔805.2米的岩坦角后山顶建防火嘹望台1所,配有无线电通讯设备,两台风力灭火机。修建场部(西湾头)至横坑下、鹤盛至分场(季加坑)公路。
  永嘉县林业特产试验场
  1959年12月10日,永嘉县人民委员会为建立林业特产基地,批准征用上塘镇大坦水库附近山场及戈田农田。1960年3月,在上塘犹蒙田创建永嘉县林业特产试验场,后场址迁往戈田。1984年3月,该场随林业特产股划归县农业局。
  永嘉苗圃
  民国4年(1915),省实业厅在原永嘉县城西郊大校场(今温州市区)建立浙江省实业
  厅第四苗圃,用地120亩。民国12年(1923),改为永嘉苗圃,年育苗10亩左右。25年(1936),改属县农场,后又并入永嘉农业改进所。
  1952年11月,在温州太平岭建立温州专署苗圃,圃址设温州市郊西天堂庙前,圃地共50亩,分布在太平岭、芦田、乌牛三地。1954年10月,经省林业处批准改为永嘉苗圃,并迁址永嘉芦田村。1958年9月,温州专员公署将太平岭苗圃地划归地区林业局作试验山。同年11月,永嘉县人民委员会决定扩大芦田苗圃,圃地增到72亩,另在黄田京渡村再征170亩新辟苗圃地,圃址即随迁至京渡村。1970年,京渡苗圃改称永嘉县良种繁育场,1975年良种场撤销,恢复林木育苗。1986年1月,建立永嘉苗圃芦田分圃。1991年3月,永嘉苗圃升格为温州市中心苗圃。
  永嘉苗圃担负着全县荒山绿化、基地造林、四旁植树的育苗任务,1955~1990年,培育杉、松、柳、栎类、桉树、苦栎、泡桐、喜树、檫树、樟树、木麻黄、油茶、乌桕、油桐及桑、茶、果等苗木共3342亩次,产苗9940万株,其中桑嫁接苗242.6万株,乌桕和千年桐嫁接苗30万株。1970年后,由于苗木过剩,京渡苗圃地曾一度改作繁育水稻良种。1977年起,永嘉县革命委员会号召大搞群众性育苗,苗圃育苗逐年减少,到1985年,京渡苗圃基本无育苗任务,只有芦田分圃培育部分国外松和四旁大苗。
  第二节 乡村林场
  民国17年(1928)始,逐步建立乡(镇)农、林场。24年(1935),全县有农林场8个,林业场32个。后因战乱纷纷解体。
  1964年8月,昆阳公社在白岩头率先创办公社林场,面积4870亩,场员12人。1977~1978年,学习推广湖南省“基地办林场,林场管基地”和昆阳、徐岙、田垟等公社办场经验,全县相继创建一批公社林场(现称乡、镇林场),加上前期创办的共46个(含归口县农业局的5个特产场)经营面积26.5万亩,场员总数712人;兴办大队林场(现称村林场)或专业队共343个,场员1070人,经营面积12.6万亩,其中基地造林7万余亩,占同期全县基地造林总数52%。到1985年,乡(镇)林场个数虽未减少,但经营面积已从原来26.5万亩减到19.8万亩,场员从原来712人减至328人。其中造林投资超6万元,经营面积3500亩以上的有大岙、溪下、张溪、昆阳、桐州5个乡林场;造林投资3万元~6万元,经营面积2000~3500亩的有徐岙、石染、山坑、应坑、黄南、西源、岭头、路口、荆源、下嵊10个乡林场;规模较小、效益较差的有岩坦、鲤溪、溪口、潘坑、西岙、界坑、巽宅、中塘、上塘、碧莲、茗岙、白泉、五〓、孤山、鹤盛、表山、港头、花坦、下寮、沙头、古庙、六龙、白云、瓯渠、梅岙、桥下26个乡(镇)林场。村林场从原来343个减到54个,经营面积从原来12.6万亩减至3.8万亩,场员从原来1070人减到486人。从经营现状看,多数村林场不如乡林场,但黄南乡岩门下村、岭背村,峙口乡山苍村,渠口乡泰石村等10个村林场办得较好。1965
  年率先创办的岩门下村林场,至今人工营造的杉木平均胸径已达14厘米,总蓄积约1.6万立方米。1992年,全县乡镇林场减至27个,经营面积85576亩,场员163人。所剩村林场寥寥无几。
  第三节 林业专业户
  随着林业生产责任制逐步建立,广大林农借鉴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经验,纷纷承包荒山、疏林山。至1983年4月,有5977户组成487个联合体,以联户形式承包山场12.31万亩。此外,单家独户承包山场100亩以上林业专业户26户,造林30亩以上林业大户127户。表山乡口上村郑九桃,全家迁居高山22年,植树造林500亩,现有杉木、毛竹、果树5.5万株,价值10多万元。黄南乡岩门下村住山户朱喜木,坚持造林20余年,人工植杉10万株,其中成林3万株,价值约20万元。张溪乡林坑村党支部书记周东西,带头承包荒山200亩,其中基地造林127亩,栽杉5万株。溪下乡黄二村王孝顺筹资1500余元,率家人并雇民工,开山3个月植杉4.2万株。乐清县东村乡同埠村周人正,在永嘉做工期间,于1982年10月承包张溪乡深固坑村林场,面积1000余亩;创办苍峰林场,开辟茶园300亩,培育杉木苗10亩,前期办场成效显著。《温州日报》报道了他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省、市有关领导曾至林场考察参观,周人正还当选为全国六届人大代表。后由于经营不善,林场归还深固坑村。
  1990年末,尚有专业大户92户,经营面积15022亩,其中50亩~100亩53户,100亩~150亩6户,150亩~200亩12户,200亩以上21户。
  第四节 森工站
  1951年起,中国煤炭建筑器材公司杭州办事处温州经营处,在永嘉山区独家采购、经销木材。1953年3月,浙江省森林工业管理局温州办事处设立龙泉、景宁、永嘉三个收购站,并在永嘉枫林、碧莲设收购组,与当地供销合作社建立代购业务。同年9月23日,枫林、碧莲收购组撤销,建立永嘉收购站沙头收购组。1958年2月11日,温州专员公署决定将沙头收购组下放给县林业局,改名为永嘉县林业局森工站。1959年底有职工115
  黄南里思坑杉木林基地
  人,1962年多数职工精简下放回乡支农。1963年,森工站迁至县城。1965年12月15日,改名永嘉县森工站,行政归属县农林水利局,购销计划由县计划委员会下达。1966年,森工站复迁回沙头,1969年迁至清水埠,并在岩坦区溪口、四川区巽宅分设森工组。溪口森工组还在潘坑公社潘家岙和黄南公社黄南口设立收购点。1980年起,因永嘉无木材收购任务,溪口和巽宅两个森工组于9月一并撤销,其人员全部回站。1982年4月21日,建立永嘉县木材公司,与森工站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归口县林业森工局。1985年以后,木材购销计划全部取消,故对外购销业务均以木材公司名义往来。至1987年1月,森工站虽存,但其职能已完全由木材公司取代。
  40年来,永嘉县森工站(木材公司)企业管理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1)1953~1980年,木材属国家统配物资,计划购销由森工站独家经营。按照国家计划与牌价收购并供应木材,重点保证国家用材需要。因森工企业一直是计划亏损与政策性亏损单位,木材购价与销价的倒挂现象长期存在,28年中共亏损135万元,均由国家补贴,其中1966~1978年亏损84.4万元。(2)1981~1984年,为加强企业经济核算,县财政局对森工站实行“利润包干,盈亏分成”的企业亏损包干责任制,极大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多方挖掘增产节支潜力,期间,木材和其他产品销售总额609.4万元,创利34.4万元,上交税收19.4万元,并减少计划内木材20576立方米,为国家少支20万元财政补贴,实现森工企业扭亏增盈。(3)1985~1990年,木材计划取消,购销放开,木材公司针对森工企业由独家经营转向参与市场竞争的新特点,推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采取保本经营和切块承包办法,从而使企业管理逐步完善,经济效益稳定上升。1986~~1990年,营业总额1892万元,创税12.4万元,盈利8.03万元,增加固定资产9万元。
  桃塆木材市场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