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特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23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土特产
分类号: F762.7
页数: 5
页码: 492-4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县土特产的情况,包含了茶叶,蚕桑,西瓜,糖蔗,荸荠,苎麻等。
关键词: 农业 经济作物 土特产

内容

茶叶
  茶叶以“永嘉乌牛早”茶品质最佳,1984年种植面积1112亩,制炒青绿茶35吨,产值8万元。1987年评为省级名茶,1989年获浙江省优质名茶奖和全国星火计划银质奖,1990年被列为全国推广品种,农业部拨款支持开发。是年,种植1500亩,产量17.5吨,产值140万元。主产地罗溪、仁溪、乌牛各乡。
  “永嘉乌牛早”茶属早生茶树品种,春分上市,比一般茶树早15~20天。并具有发芽整齐,轮次分明,老嫩均匀,持嫩性好和耐旱抗病、适应性强等特点。制成炒青茶,条索细紧,色泽翠绿带黄,茶味清香爽口,汤色嫩绿明亮。1985年,“永嘉乌牛早”茶按照“浙江龙井”茶的制作工艺,少量生产上市,很受欢迎,茶叶专家评论:“乌牛早茶,形若雀舌,碧绿甘醇,品质上乘”。
  境内茶叶栽培历史久远。明神宗万历《温州府志》载:“永嘉岁进茶芽十斤。茶产楠溪之五十都及五十一、二等都,地近雁山,色香味与雁山茶无异。”民国6年(1917),永嘉设茶叶检查处,茶商公举胡烈光为处长。16年(1927),产茶50吨。20年(1931),永嘉县成立茶业公会。26年(1937),产茶222.5吨。民国31~34年(1942~1945),茶叶外销停滞,产量骤减,总产量仅为抗日战争初期四分之一。1949年,有茶园2000亩,产茶95吨。此后,开始垦复荒芜茶园,更新改造老茶园,1952年茶叶产量恢复到198吨,1958年茶园增至8190亩,产量375吨。1959年,在“一季超全年、夏茶赶春茶、秋茶超夏茶”的口号误导下,主要茶区普遍采摘过度,茶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以后连年大减产,1961年茶叶产量降至218吨。1962年,国家规定茶叶收购价按牌价给予20%的价外补贴,并实行粮肥奖售政策,从而提高茶农茶叶生产的信心。经过10年努力,1972年茶叶产量320吨,恢复到1957年水平。20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茶叶赶上旺”运动中,一度掀起群众性开山种茶热潮,先后新辟茶园2.5万余亩。1980年开始,茶叶生产趋向专业化、基地化,是年有茶园26368亩。1981年,建立超百亩茶叶基地52个,拥有茶园10960亩;社办茶场12个,经营茶叶2144亩。1990年,全县茶园2万亩,产茶290吨。有茶叶初制厂53处,制茶机械250余台,年加工能力200吨。
  蚕桑
  蚕桑生产始于1500年前。南朝宋(420~479)郑缉之《永嘉郡记》记载,永嘉有“八辈蚕”;《浙江蚕丝业简史》记载:“齐时,东阳、新安、永嘉等山区也盛植桑树。”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从嘉兴、湖州引入桑苗良种,在永嘉推广。二十三年(1897),孙诒让集资在永嘉创办蚕学馆,选制蚕种,教导饲蚕种桑技术。《温州文史资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温处道童兆蓉到任后,创办蚕桑学堂,教民植桑养蚕,编颁《蚕桑浅说辑要》等书,5年中共购桑秧40万株。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军入侵,民无宁日,蚕业衰落,1949年蚕茧产量仅9吨。
  建国初期,有散栽实生乔木桑42000株。1956年,永嘉被列为全省发展桑蚕生产重点县。是年,着手进行桑蚕品种改良,到1958年春,除边远山区尚保留部分柘叶蚕种,全县普及改良蚕种,淘汰自制土种。1958年秋,省农业厅在永嘉县建立原蚕饲育区,试制中日一代杂交蚕种,当年生产1000张。1959年秋,省农业厅投资3.4万元,在岩头公社溪南大队创办地方国营永嘉蚕种场,1960~1961年制蚕种3万余张,1962年所制蚕种因感染微粒子病毒而烧毁,1963年4月停办。1957年,落实省府“大力发展蚕桑生产”方针,掀起栽桑高潮,至1959年末,桑园增至12190亩,3年共植桑560万株,形成28个蚕桑重点大队,年产蚕茧65吨。20世纪60年代初,粮食紧缺,导致大面积挖桑种粮,蚕茧产量锐减,1963年桑园减至3700亩,产茧量降到29吨。之后蚕桑生产出现转机,1964年冬,上塘人民公社敬仁大队种植湖州桑树4.2万株,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又有回升,1966年桑园面积恢复到4500亩,蚕茧产量35吨。1978~~1983年,复栽桑树650万株,桑园增至7000亩。1984年,养蚕3670张,蚕茧总产量117吨,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之后,蚕茧产量又趋下降。1986年,拥有100亩以上桑园的23个基地村,有21个毁桑改种其他作物。1990年,全县仅有桑园1100亩,产茧32吨。
  1956~1963年,三次引进广东省蓖麻蚕种饲养,共收茧80余公斤,制成丝棉6公斤,并为乐清县提供培养赤眼蜂用蚕茧20公斤。
  1966~1972年,共引进53.5公斤柞蚕种,150公斤柞蚕卵,选点黄南乡李家坑、道基村,潘坑乡八亩村,溪口乡陈寮村山上放养,共收茧3.15吨。因效益差停养。
  1956~1990年,引桐乡、海宁两县“桐乡青”、“荷叶白”、“红皮大种”等良种嫁接桑苗340万株,自育良种苗330万株,并推广中日一代杂交改良蚕种。
  西瓜
  永嘉县种植西瓜历史悠久。民国期间(1912~1949),枫林镇沙岗西瓜以质脆味甘而远近闻名。20世纪50年代,每年种植西瓜100余亩。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西瓜种植面积大增,1980年600亩,1985年2200亩,1988年3900亩。1990年3600亩,总产430万公斤。主产地在岩头区岩头、枫林、港头、溪垟四个乡镇,其次是碧莲、四川、沙头、岩坦四个区的部分村。当家品种“新红宝”、“金钟冠龙”、“新澄一号”。产品大部分销往温州市区。
  “岩头瓜”质优量多,1990年种植3000亩,总产2500吨,分别占全县83%和58%。
  糖蔗
  糖蔗主要产地是永临、岩头二区。民国31年(1942),全县产红糖25吨。1949年,种植糖蔗300亩,生产鲜蔗566吨。1958~1979年为糖蔗生产鼎盛时期,1958年种植400亩,总产900吨。1972年,桥头、朱涂、桥下、梅岙公社新辟蔗园700亩,全县糖蔗产量增至2100吨,加工红糖240吨。同年,朱涂和桥下公社各建糖厂1座。1973年,种植糖蔗1200亩,总产3082吨。1978年,种植糖蔗3000亩,总产4955吨,在江北新建糖厂1座。1979年,继续增至5400亩,总产量达6881吨,国家收购红糖535吨,创历史最高纪录。1980年以后,糖蔗生产日趋衰落,至1990年近乎绝迹。
  荸荠
  农村历来有零星种植荸荠习惯。主要产区分布在水网平原地区和半山区,每年种植100亩左右,年产量40吨~100吨。荸荠属小宗农产品,均在农贸市场直接销售。
  黄麻
  旧时,黄麻产量居温州各县之首,主产地罗浮、沙头两区。1949年,植麻2600亩,产量396吨。1955年为黄麻生产顶峰年,种植10800亩,总产2160吨,其中罗浮区5700亩,沙头区3900亩。1963~198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500亩左右。1982年以后种植面积锐减,至1987年仅百余亩,产量8吨,皆为农户自种自用。
  苎麻
  境内农村历来利用田边地角种植苎麻,自产自用。1949年,种植800亩,产量12吨。1959年,种植1000亩,产量22吨。1960年起,种植面积税减,产量连续下降。1962年种植面积仅100亩,产量1吨。1985年从湖南省引进苎麻良种“黑皮蔸”、“芦竹青”,1988年总产量升至45吨,1990年总产量降为11吨。
  剑麻
  1964年,从福建引进10万株“凤尾兰”剑麻苗试种,1965年又引进5万株。至1971年,普及到40个公社,300多个生产大队,种植400万株。是年,收购剑麻白棕绳157.2吨,价值39万元。1976年,发展到600万株,年产剑麻丝3000吨,价值300万元。1978年,将剑麻丝制成白棕绳,年产3000吨,产值600万元。1979年以后,产品滞销,剑麻种植量和产品收购量大减,1988年全县只收购剑麻丝305吨,1990年剑麻生产终止。
  棉花
  群众素有植棉习惯。民国28年(1939),植棉9850亩,产棉花1207担。日本侵略军入侵时期,棉花生产下降。抗日战争胜利后,棉花生产迅速恢复,36年(1947),棉田16650亩,产量4495担。1949年,棉田6300亩,总产64吨。1950~1953年,年植棉5000亩左右,年产棉花50吨上下。1954年以后,棉花生产趋向衰落,1958年,强调以粮为纲,棉花种植面积锐减,仅300亩,产量4吨。1959年,棉花种植面积回升到3200亩,产量46吨。1963年,植棉500亩,产量28吨。1966年起,农民种植棉花大多自用。1967~1970年,每年植棉800~1300亩,年产量20吨左右。1971~1974年植棉已很少见,1977年以后近乎绝迹。
  烟草
  沙头、鹤盛、枫林、碧莲、桥下为烟草主产地。民国36年(1947),全县产烟叶3820担。1949年,种烟草2800亩,产烟叶78吨。20世纪50年代前期,烟草面积减少,1953~1957年,每年种烟草300~500亩,年产烟叶10吨~27吨。1958年,烟草生产开始好转,种植面积1000亩,产量50吨。1963年,国家收购烟草实行奖售,是年烟叶总产量91吨,收购
  79.2吨。1965年以后,烟草趋零星种植。
  药材
  据《永嘉县中药材资源普查报告》记载,全县有药用动植物238科940种,其中植物185科878种,属人工栽培主要品种有怀牛膝、白术、佩兰、钩藤、白药、米仁、银花、茯苓、丹皮、山药、积壳、粉葛、槐花、黄枝、吴芋15种。
  花卉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提出“绿化祖国”号召,花卉栽培开始受到重视。1962年,从温州市园林管理处和茶山乡引进10余个品种花卉苗木,美化县人民政府大院。1985年,县花卉协会成立,全县掀起种花养花热潮,涌现花木专业户220户,花木种植场18个,岭头乡竹房花木场、江北乡后垟花木场、清水埠君子兰种植场、县特产场花圃、桥头五针松繁殖场、花坦五针松种植场规模较大。是年,受全国各地花木市场不断抬价交易影响,一时花木身价百倍,一株三四年生茶梅价值300元~400元;三年生君子兰每株售价高达数百元乃至数千元。同年7月,在县城举办首次花木展销会。10月,县花卉协会组织花木种植场和花木专业户,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全省花木展销会。1986年夏,种花热开始消退,花木价格暴跌,市场萧条,昔日如黄金一般的花木,到1987年已无人问津,花木生产滑入低谷,1990年花木专业户和花木种植场消失。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