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防汛抗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21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防汛抗旱
分类号: TV87
页数: 2
页码: 443-4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县防汛抗旱的情况,包含了机构与任务和抗灾纪实的内容。
关键词: 水利 防汛 永嘉县 抗旱

内容

第一节 机构与任务
  1953年9月7日成立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分管农业副县长任总指挥,水利电力局长、县府办主任、农委主任、人武部长任副指挥,宣传部、计经委、农业局、林业局、气象局、财税局、民政局、公安局、保险公司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每年汛前对指挥部成员作一次调整、充实,下设办公室。1989年定为常设机构,编制5人,由水电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防汛防旱工作。各区、乡、镇也设置相应机构,由行政首长任指挥。汛期(4月15日至10月15日)实行日夜值班制度。
  防汛防旱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制定防汛防旱措施。
  1989年制订《关于防御洪水方案》。1990年着手制订《永嘉县防汛工作简则》、《永嘉县各级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制度》和《可能发生洪涝旱灾灾情分析及分布图》,并规定指挥成员职责和工作制度,使防汛防旱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每年汛前,对所有水利工程进行安全检查,落实重点工程安全渡汛措施和病险工程抢险方案。按实际情况储备一定数量的草包、麻袋、木材、毛竹、水泥、钢材、砂石、爆破物品等防汛物资,统一调配使用。运用电汛设施,及时收录传递市、县气象部门及境内2个水文站、26个雨量站的水文气象信息。了解掌握灾情及各地抗灾、抢险、生产自救情况。召开每年一度防汛防旱会议,总结上年工作,表彰奖励先进,布置当年任务。
  第二节 抗灾纪实
  永嘉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建国后,共发生台风40次,洪涝19次,干旱23次,冰雹9次。
  1956年严重干旱
  1956年6月17日至9月13日境内久晴少雨,平均日降水量只有1.89毫米,日蒸发量高达7毫米,河道干涸,溪床断流。全县受旱面积322272亩。其中无水插秧的1.8万亩稻田,改种秋玉米、秋甘薯0.5万亩,荒芜1.3万亩;无法抢压的甘薯超过10万亩,占计划面积90%;平原早稻、山区中晚稻无收10085亩,歉收10450亩;千方百计抗旱抢种的秋作物亦薄收。全县减产粮食20500吨。
  灾情发生后,各级政府和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及时组织干部到第一线,领导群众投入抗旱。高潮时,全县每日出动10万人次,抢修山塘、水库60座,渠道6条,打井88口。动用抽水机80台,水车1.5万张。水源断绝的地方,则动员群众担水浇苗,其中东港乡东郭屿村100余人,连续8天到3公里外溪潭挑水抗旱。
  为解决灾民生活困难,尽快恢复灾后生产,有关部门调拨救济粮、救济款;做好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生活资料供应,采取多种生产自救措施。消除农民外流隐患,安定社会秩序。
  1962年特大洪涝
  1962年9月5日至6日,受8号台风影响,境内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超过300毫米,6日上午8时30分县城水位高10.5米(吴淞基面),机关办公楼最深淹水达2米。全县亡4人,伤1人;淹死家畜204头、家禽7000余只;倒屋204间,冲走木材110立方米,毛竹1万株,柴爿50吨。淹没农田12万亩,损失粮食2250吨。县城176亩蔬菜基地因水淹、水冲或风吹导致无收或歉收。
  基建设施遭严重破坏。冲毁山塘、水库13座,总库容48万立方米;拦水坝201处,计3400米;渠道41800米、防洪〓62700米、涵洞5座、公路桥2座、石桥5条、公路3段、民间道路39700米及大部分矴丁步;冲走或损坏木质汽车渡船1艘、汽车2辆、拖拉机4辆;驳坎塌方108处,计10600立方米。
  在抗台、抗洪中,县、区、公社三级干部赴抗灾第一线与群众共商对策,做好人畜转移、危房加固和船只归港等安全工作,以减少损失。灾后组织赴灾区慰问,落实生产自救措施。县府分别于1962年10月29日、11月27日、12月15日三次发放救灾款累计12.53万元。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