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溪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2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溪堤
分类号: TV871.3
页数: 3
页码: 438-4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县溪堤的情况,包含了沙岗防洪堤,霞美防洪堤,李家村防洪堤和菇溪防洪堤。
关键词: 水利 溪堤 永嘉县

内容

早在宋代以前,沿溪群众就曾修筑溪堤(防洪〓)。宋代以后,规模逐渐扩大,修筑技术不断提高,但完整保留至今的甚少,有的经反复修缮也已面目全非。
  建国后,楠溪江中、上游以及西溪、菇溪中游沿岸各村普遍修筑溪堤。1990年,有溪堤383处,总长173.4公里,其中500米以上的有100处,计103.3公里;500米以下的283处,计70.1公里。保护农田4.54万亩,保护人口12.22万人。
  沙岗防洪堤
  1956年,沙岗片东升、西〓、新坊、镬炉、兆潭、徐家湾6村群众联手建成一条长2600米、高2米,顶宽1.5米~2米的防洪堤。经多次水毁,至1976年,仅存三分之一,防洪作用基本消失。1977年11月,岩头区革命领导小组、枫林公社革委会组织群众兴工重建,最高日出工3000余人次,1980年春竣工。该堤高4米,长1700米,顶宽3.5米,干砌石护面,总投工约36万工,总工程量12万立方米。保护6个村农田1500余亩,保护人口4242人;至1990年,溪滩造田和旱地改水田540亩,年增产粮食50万公斤。
  霞美防洪堤
  又名三美防洪堤,同沙岗防洪堤隔溪相对,自上美村头至霞美村尾,长800米,高4.5米,顶宽3米,砂砾鹅卵石填心,干砌石护面,保护港头乡上美、中美、霞美3个村农田782亩,人口2656人。该工程由港头公社组织实施,投资、投劳按3村受益程度分担,1977年冬兴建,历时2年,完成700米。1989年,续建尾部100米,工程总投资2.3万余元。
  碧莲防洪堤
  位于碧莲镇碧莲村。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长800米。清咸丰三年(1853)夏,洪水冲毁堤坝,当年修复加固,堤路合一,高3.5米~4米,顶宽2.5米~3米,上设风水墙,高2米,宽0.5米~1米,鹅卵石结构。
  1968~1978年,碧莲下村对原堤分期实施延伸扩建,11年中,累计建新堤1865米,总长达2665米,起自碧莲水文站,止于蛙蟆山脚。新堤高4.24米~4.35米,顶宽3.49米~3.75米,工程总量6.5万立方米。保护区镇机关、单位和下游4858人、1471亩农田的安全。堤内改沙滩、旱地为水田140亩。
  李家村防洪堤
  原长150余米,高不到3米,顶宽1米,鹅卵石结构,防洪标准低于五年一遇。1971年9月23日溪堤水毁,水流改道,大片农田被冲成砂砾滩。同年10月15日,村干部率村民重修防洪堤,至1974年10月,分期建成一条长1950米,高3.3米,顶宽3.6米,干砌石护面的新堤,保护堤内农田200亩。期间,重建水毁农田70亩,新造30亩,开通一条新溪流,使溪水改道向北绕山而过,将原被溪床所隔8片农田连成一片。累计总投工9.2万工,每个劳力投工数高达460工。
  菇溪防洪堤
  菇溪防洪堤分为东堤和西堤,始建于宋代,历经多次水毁复建,现东、西两堤分别重建于1960年和1961年。东堤上起白云乡前庄村,经白云乡前堡村,桥头镇黄堡村、井大村、殿前村,下止桥头镇店埠村,全长2.515公里,平均堤高3.5米,顶宽2.5米,横断面系梯型,干砌石,工程总量5.1万立方米;西堤始自白云乡大沸下村,经白云乡金村、石埠头村、桥头镇溪西村和金窑村,终于桥头镇窑底村,全长3.79公里,平均堤高3.5米,顶宽2米,干砌石,总工程量7.3万立方米。保护堤内村民1.38万人,耕地0.36万亩。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