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路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18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路交通
分类号: F552.755
页数: 13
页码: 385-3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县水路交通的情况,包含了航道,设施;运输和管理的详细内容。
关键词: 交通 水路 永嘉县

内容

第一节 航道
  溪流航道
  潘坑至溪口 系楠溪江上游,长31.02公里,沿溪有潘二、白岩、永坦、南岸、上宅岸等村。最低水位0.2米,底宽2米,通竹筏。
  黄南至溪口 系楠溪江上游的支流,长15公里,沿溪有大学、源头、闪坑、岩门、屿北、岩坦、庙下、小舟垟等村。最低水位0.2米,底宽2米,通竹筏。
  西源至渡头 系楠溪江中游支流,长14.8公里,途经鹤盛埠、东皋埠。最低水位0.2米,通1.5吨木帆船;该水道西坑至鹤盛段由西坑村谷亨棉捐银疏浚,历时7年,于民国25年(1936)秋开通,仅通竹筏。1954年冬,西坑大坟山发现锰矿,县府拨款拓宽加深航道,可行驶舴艋船,运输矿石及农副产品。公路开通后,航道逐渐淤塞不再通航。
  溪口至沙头 系楠溪江中游,长53公里,流经3个镇、35个乡。其中溪口至九丈段长35.9公里,最高通航水位12.66米,最低水位0.2米,可通1.5吨木帆船。九丈至沙头段长17.1公里,最高洪水位14.39米,最高通航水位12.66米,最低水位0.35米,可通2吨木帆船。
  巽宅至九丈 系楠溪江中游小楠溪支流,长39公里,沿溪有山坑口埠、碧莲埠、白泉埠、桐州店埠、珠岸埠、冷水湾埠。最低水位0.2米,可通1.5吨木帆船。
  雷福至麻埠 系楠溪江中游小楠溪支流,长27.5公里,最低水位0.2米。通竹筏始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是旧时石染、下嵊、界坑、西岙,与邻县青田、缙云农副产品运输的重要通道。1957~1963年,两次整治麻埠至石染长14.5公里航道,可通舴艋船,后航道逐渐淤浅,亦只能通竹筏。
  乌牛至仁溪 自乌牛溪码道至仁溪水碓头,长11.5公里,最阔处35米,正常水位4.5米,能通航6吨船舶。河口建有7孔陡门。
  感潮航道
  沙头至温州 系楠溪江下游航道,自沙头响山码道,经峙口、绿嶂、上塘、下塘、黄田、清水埠入瓯江至温州。全长35公里,最高水位7.25米,最低水位0.8米,候潮可通20吨~100吨级船舶,其中上塘至温州段可通100吨级船舶。峙口至河屿支道,长3.8公里,涨潮时可通航10吨级船舶,低潮水位为零。
  下塘至下堡 航道长3.8公里,最低水位为零,候潮可通10吨级船舶。
  桥头至温州 系菇溪下游航道,自桥头码道经壬田、朱涂入瓯江至温州。长35.9公里,可通15吨~20吨船舶。其中朱涂段可通20吨~30吨船舶。
  韩埠至温州 系西溪下游航道,自韩埠经坦头、吴渡、小京渡头、入瓯江,至温州麻行。长28公里,最低水位0.2米,候潮可通15吨级船舶。其中路礁桥段,最低水位0.9米,候潮可通50吨~60吨级船舶。
  第二节 设施
  清水埠港
  清水埠港位于瓯北镇楠溪江入口处。港区范围南起楠溪江口,北止千石造船厂,东面以楠溪江中轴线为界。陆域6.22万平方米,水域78.19万平方米,港区岸线长4.2公里。港内航道自楠溪江口至千石石油码头,全长4200米为泥沙河床。低潮时航道宽80余米,弯道曲率半径800米,低潮水深2米,可通航100吨位船舶,涨潮水深4.4米,潮时持续1.77小时,500吨位外海船舶可候潮进出港。
  民国11年(1922),清水埠始有外国船舶来往,25年(1936)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在此建有641.51平方米的储油池。29年(1940),清水埠开港。1963年,正式辟为港口,至今已初具规模。货运航线通上海、宁波、南京、厦门、武汉等港口。
  码头 清水埠港区有6座客货运码头。货运一号码头建于1967年,平台长18米,宽7.5米,前沿水深2.5米,可供300吨位船舶停泊作业。1970年10月码头扩建后,平台长增至40米。码头与国道104线、省道仙清线相连,集散物资方便。有吊车、仓库、堆场等设备。货运二号码头建于1981年6月,平台长30.7米,宽11.4米,前沿水深4.5米,可供500吨位船舶靠泊作业。装有5吨吊车2台、1吨吊车1台。建有150平方米和367平方米仓库各一座,300平方米堆场一个,设计年综合通过能力为10万吨。客运渡轮码头开建于1968年,次年竣工投入使用。1987年底,在客运渡轮码头下游100米处兴建新客轮渡码头,长36米,宽7.2米,钢引桥两条长21米,并建有客运大楼1座780平方米,1988年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此外,还建有粮油、煤炭、石油3个专用码头。1990年,各码头吞吐量13.4万吨。
  锚地 青龙头锚地位于千石与后江之间,长500米,宽150米,计7.5万平方米,半径75米,实际水深6米,底质为坭砂河床,可供5艘300吨位船舶同时锚泊。龟山锚地中心位于江北龟山以南,瓯江航道以北江面上,长1200米,宽300米,面积36万平方米,底质泥砂河床,实际水深吴松基面—3米,可供20艘1000吨位船舶同时锚泊。
  航标 1号左侧标,又名尾岩头灯标,位于瓯北镇楠溪江入口处尾岩头,北纬28°02′47″,东径120°39′59″。建于1978年,标身为白色水泥石砌体,标高2米,红光单闪,周期3秒,灯光射程3公里。坝尾灯标,位于清水埠楠溪江入口处龟山丁坝上,北纬28°02′24″,东经120°39′49″。建于1979年7月,钢筋水泥桩身,标高3.5米,红光单闪,周期5秒。阳岙灯标,位于沙头镇阳岙村东面,北纬31°22′,东经112°22′。建于1978年12月,钢筋混凝土桩身,灯塔高3米,红光单闪,周期5秒。丐儿坟灯标,位于三江乡后江村北,北纬28°03′30″,东经120°41′55″。1979年9月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标高3米,红光单闪,周期5秒。龙目礁灯标,位于江北乡礁头村南,北纬28°03′31″,东经120°40′18″。钢筋混凝土结构,标高4米,红光单闪,周期5秒。
  码道 埠头
  东晋、唐朝时境内江河已有舟筏往来,并在沿江沿溪修建码道、埠头。码道多以块石砌筑,近代有以水泥铺面。埠头多建于靠近集镇溪流地段。主要码道、埠头有:
  清水埠码道 位于清水埠东南,与江头码头隔江相望。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由罗浮林祥捐资建造并置义渡。1949年冬改建成汽车渡轮码道,1986年后汽渡停止,现为民间船舶停靠装卸埠和江头至清水埠民间停靠埠。
  上塘码道 位于上塘镇浦口村,1959年12月建成,国家投资3万元,石砌,呈锯齿形,长45米,宽21米。是上塘镇主要客、货运码头。
  乌牛码道 位于乌牛镇码道村南,民国36年(1947)建,长8.5米,宽3米,石砌,前沿水深3米,靠泊能力80吨级船舶,年均货物吞吐量1.88万吨,客流量8.3万人。
  此外,沿瓯江、楠溪江还有下塘、黄田、江头、启灶、龙桥、江北、梅岙、韩埠、西岸、桥下、桥头、朱涂、垟塆、峙口等码道。
  沙头埠 位于沙头岩龙头,是楠溪江感潮段和溪流段分界埠,成埠年代无考。当时埠头店铺成排,被称为“沙头滩””、“沙头街”。民国17年(1928),温州至沙头始通机动小客轮,此埠成为小客轮终点埠。后因航道改变,埠头下移至桂树潭,1960年后,又下移至响山。
  溪口埠 位于溪口乡溪口村,为楠溪江大楠溪航道木帆船终点埠,与上游黄南至溪口竹筏航道相连,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成埠。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埠头移至下潭至今。1957~1965年间,该埠日停靠舴艋船达100余艘,竹筏300余张。今竹筏消失,仅有少数舴艋船停靠。
  楠溪江大小楠溪较大埠头还有小港埠、渡头埠、兆潭埠、东皋埠、双庙埠、九丈埠、冷水湾埠、桐州埠、白泉埠、黄潭口埠、碧莲埠、山坑口埠、麻埠。
  渡口
  县内渡口多分布于瓯江北岸、七都岛屿及楠溪江两侧。唐时,温台驿道自温州过渡至江头渡口,沿江东行至乌牛。旧时,渡口均以舢舨摆渡,1958年起逐步改为机动渡船。1983年,清水埠至温州渡口率先改木质机动船为钢质机动渡船。1984年后,江头、江北、前沙、老涂、渭石、芦田、李浦、峙口等渡口先后更新为钢质渡轮并改善码头设施。1990年末,全县渡口共80处,其中有稠树、兆潭汽车渡2处,拥有渡轮(船)91艘,其中钢质渡轮26艘,8216客位;木质机动渡船13艘,349客位;人力渡船52艘,537客位。年客运量1900万人次。清水埠、江头、龙桥、江北4处渡口渡运量占总渡运量的70%。
  江头渡 位于三江乡江头村西,与温州安澜亭码头对渡,渡程6公里。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民国23年(1934)杭温公路通车后,汽车驶抵江头,旅客过渡至温州。原码道长100米,宽8米,石砌。1989年3月,改建成浮趸船码头,固定引桥钢筋混凝土结构,长42.5米,净宽5米,引桥长25米,净宽4米,浮趸船长36米,宽3米,总造价50万元,国家投资42万元。拥有机动渡轮3艘,每隔半小时1班。1990年,日客流量1.2万人次。
  清水埠渡 位于清水埠环江中路,与温州市区安澜亭码头对渡,渡程5公里。1958年建,石砌码道,当年日客流量300人次,由县运输公司经营。1968年,国家投资建码头1座,长40米,宽5.2米,块石浆砌。同时建3间2层房屋1幢,楼上为办公室,楼下为候船室。1986年,国家投资70余万元,在老码头下游新建客运码头1座,浮式趸船钢引桥,并建办公楼1幢,1988年5月1日投入使用。该渡口每日54个班次,3艘渡轮对开,至夜间10时止。1990年,日客流量1.5万人次。龙桥渡 建于东晋南朝间,在龙桥村南,与温州安澜亭码头对渡,渡程3.6公里,是永仙、永缙路的起点,初以小舢舨摆渡。1958年,罗浮运输社购置机动轮,为县内最早使用机动轮的渡口。1984年,改为400客位的钢质渡轮。码道建于1966年,长100米,宽3米,前沿水深4米~5米。1990年,每日34个班次,日客流量6000余人次。
  江北渡 位于江北乡浦西村南,与温州安澜亭码头对渡,渡程4公里,始用小舢舨渡船,1962年改用机动渡轮,每日22个班次,客流量4000人次。码道长30米,宽3米,块石砌筑,水泥铺面。由县交通运输公司经营。码头前沿水深4米,可供10吨位船舶停靠作业。
  第三节 运输
  客运
  东晋时,楠溪江上已有舟楫往来,南朝永嘉郡太守谢灵运曾泛舟楠溪江揽胜。舴艋船是旧时溪流航道主要运输工具。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项申甫等人创办永瑞轮船公司,购置“永瑞号”小拖轮1艘,驳船2艘,首辟永嘉(今鹿城区)至瑞安航线,为永嘉内河客班航运之始。至民国26年(1937),投入该航线营运的有“永瑞”、“新安”、“永安”、“波安”、“快利”等客轮10多艘,拖驳20多艘。民国30~33年(1941~~1944),先后又开辟永嘉(今鹿城区)至鲍田、梅头、丽岙、塘下、莘塍、九里及瞿溪、桐岭、茅竹岭等航线。清宣统二年(1910)二月,“鸿发”号小客轮开始经营永嘉(今鹿城区)至乐清琯头沿线内港客货运输。民国8年(1919)起,专营客运,隔日来回一个航次。17~30年(1928~1941),又有“永乐”、“永远”号轮参与该航线客运。17年(1928),温州林澄泉、金精万创办济瓯轮船行,首辟温州至桥头客班航线。同年,永嘉中塘人何银富创办温州同益轮船行,经营温州至沙头客运航线,为当时境内主要客运航线,候潮日夜都有客船;叶昌校创办西岸轮船行,经营温州至韩埠客班航线。34年(1945),何银德开辟温州至上塘客班航线。1956年1月,公私合营温州轮船公司建立后,接管以上客班航线。1958年,永嘉县治迁址上塘,温州至上塘客班航线划归永嘉县运输公司经营。20世纪60~70年代,县运输公司与罗溪运输社先后开辟桥头、启灶、仁溪、千石到温州航线。1982年后,个体联户相继开辟峙口至上塘、嶂岙至上塘、河岙至上塘、上沙至温州、吟州至温州、板桥至温州等航线。1985年后,由于汽车客运兴起,水路客运衰落。1990年底,全县有14条内河客班航线,通航里程201.1公里,拥有客轮26艘,8003客位,年客运量47.31万人次,周转量706.3万人公里。其中个体联户客轮7艘,347客位,年运输量25.40万人次,周转量296.34万人公里。
  沙头至温州航线自沙头响山码道至温州东门码道,全程33公里。民国17年(1928),由温州同益轮船行“新江飞”号轮首辟航线,客货兼载以客为主。沿途停靠峙口、绿嶂、上塘、下塘。当时沙头以上5个区去温州的旅客,均步行至此乘船抵温,日客运量500人次。1956年1月,该航线由温州轮船公司经营。1957年沙(头)岩(头)公路通车后,为该航线客运最盛时期,拖带客驳达10艘,日夜兼班往返4航次,最高日客运量2000人次,1968年后客运量渐趋减少。1978年移交永嘉运输公司经营,1984年后划归县内港轮船公司经营。1990年,留1艘客轮,191客位,每日2航次。
  峙口至上塘航线 自峙口码道至上塘浦口码道,长7.5公里。1982年,由谢冬德开辟经营。客轮1艘,50客位,每日2个航次,日客运量150人次。
  河岙至上塘航线 自峙口河岙至上塘浦口码道,长7.7公里。1985年,由郑远达、林光标开辟。客轮1艘,60客位,每日2个航次,日客运量200人次。
  嶂岙至上塘航线 自嶂岙码道至上塘浦口码道,长5公里。1985年,由林留弟开辟经营。有客轮1艘50客位,每日4个航次,日客运量180人次。
  上塘至温州航线 民国34年(1945),温州同益轮船行“楠道”号轮开辟客班航线,从上塘经东岸到温州,全长20公里,每日2航次。1956年1月,改由温州轮船公司经营。1958年10月,由永嘉运输公司经营。是年,县治迁址上塘后,客运量日增,日客运量达600人次。1959年上塘至清水埠公路通车后,客运量减少。1984年停航,改由沙头至温州客轮停靠搭客。
  启灶至温州航线 自罗溪乡启灶至温州水门头码头,长9公里。1960年,由县运输公司开辟,县内港轮船公司经营,每日2个航次。1990年,新改装客轮1艘,150客位,日平均客运量几十人。
  千石至温州航线 自千石码头至温州东门码头,长6.5公里,沿途停靠江头。1974年,由罗浮运输社开辟,每日16个航次,日客运量1600人次。1990年停航。
  上沙至温州水门头航线长11公里,每日2个航次。钢质机动船1艘,80客位。原为上沙大队开辟营运,1990年由胡宝贵承包经营。
  吟州至温州水门头航线 长15公里,1972年开辟。由吟州大队(今吟州村)经营,每日往返2个航次,机动木壳船,70客位。1990年起,承包给王步享经营。
  板桥至温州水门头航线 1957年开辟,长15公里,个体联户经营,每日2个航次。机动木船一艘,77客位。
  乌牛至温州航线 自乌牛码道至温州水门头,长15公里。1956年,由罗浮运输社开辟,每日往返2航次。1990年,有客轮1艘,356客位,日客运量200人次。
  乌牛至仁溪航线 自乌牛码道至仁溪水碓头,长11.2公里。1965年,由罗浮运输社开辟,每日4航次,日客运量200人次。1984年,由仁溪运输社经营,当年停航。
  桥头至温州航线 全长35.9公里。民国17年(1928)由温州济瓯轮船行开辟经营,每日2航次,沿途停靠梅岙、白垟、朱涂,由“江利”号轮船头拖带客驳。1956年1月,改由温州轮船公司经营。1958年,由县运输公司经营,日客运量1000人次。是年,桥头运输社增开夜航客班。1980年后,客运量逐日下降。1990年,由桥头运输社单独经营,有客轮1艘,80客位。
  韩埠至温州航线 民国17年(1928),由叶昌校创办的西岸轮船行开辟客班航线。自韩埠码道至温州麻行码道,全程28公里,每日2航次,日客运量200人次。1956年由温州轮船公司接管经营,20世纪60年代为最盛时期,日客运量500人次。1978年移交永嘉县运输公司经营,1984年改由县内港轮船公司经营。1990年,该航线向内伸至西岸码道,有客轮1艘,150客位,日平均客运量几十人。
  货运
  沿海货运 1957年前,县内民间货运船只仅10多艘,营运于洞头、玉环、瑞安等县近海航线,上海入口的大宗物资由温州港调配船舶运输。1958年10月,县运输公司购旧渔轮1艘,改装成70吨位机动木壳货轮,命名“永机1”号,此为第一艘外海货轮,往返于清水埠至上海,运入钢材、水泥、煤炭、化肥、百货等物资,运出农副产品、轻工业品以及石子沙、花岗岩制品等。1968年后,黄田运输社、三江运输队先后购置100吨位以下旧帆船,参与永嘉至上海航线运输。1981年,县运输公司购进2艘旧钢质捕渔轮,改建为200吨位以上的“永机3”号、“永机10”号,此为境内钢质货轮运输之始,经营清水埠至上海航线。1983年,三江乡徐建华等4人合资购置旧钢质货轮3艘,投入该航线营运。1984年4月,县外海航运公司新辟清水埠至南京航线,同年12月辟清水埠至厦门航线,1986年辟清水埠至武汉黄石航线。1990年,又辟第二类航区汕头航线。是年,全县拥有钢质货轮13艘,5100吨位,2559.8千瓦,完成水运量11.01万吨,水运周转量6430.1万吨公里。
  内港(溪流)货运 晋朝起,楠溪江一带的缥瓷,以舟筏水运销往瑞安、泰顺、丽水等地。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境内大宗木炭运至温州,转销日本。1952年,全县拥有木帆船(舴艋船)1100艘2751吨位,竹筏500余张以及舢舨、大梭船等运输工具,通过35条计306公里的大小航线,向温州出运土特产,从温州运入大宗物资。山区大量的竹、木、柴、炭等物资,最后均赖沙头至温州航线运抵温州。1959年,货物运输量45.19万吨,周转量1806.37万吨公里。1970年后,随着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内港货运日渐萧条。1980年后,山区溪流前船,仅载运小数零星物资,且大多为个体联户所招揽承运。1989年,全县内港货运船只646艘,5440吨位,年运量146.76万吨,周转量3767.44万吨公里。其中个体联户有543艘,4530吨位,年运量124.12万吨,周转量3206.40万吨公里。
  第四节 管理
  港航管理
  船舶管理 1953年,对全县木帆船进行登记,核发《木帆船所有权证》。1955年,县人民委员会颁发《永嘉县木帆船建造管理暂行办法》,凡购置或建造船舶须经航管部门审批。1977年12月,将船舶分为专业船舶和副业船舶分别编号。1978年7月1日起,内港、内河40马力、50吨位、200客位以下机动船,检验、发证移交县航管所负责;大于以上型号船舶仍由温州航管所办理。1985年10月,对沿海未满20总吨和内河船舶进行重新登记、编号、发照。1986年3月开始,实行对客轮统一命名,分别编号。40马力以下客轮为“永简机”×号,40马力以上的客轮为“永航”×号;货船为“永机”×号。1990年,持照营运船舶,全县内河轮驳船577艘,8003客位(含渡轮客位),4775吨位。
  船员管理 1951年,永嘉县民船协会成立,并建立永嘉县木帆船联运社,入社船民1553名。1953年,对船民进行登记、调配、发放“民改证”。1956年,全县1200名船民组成14个木帆船高级运输社。1958年,民船船员归民船管理所管理。1961年,永嘉航管所建立,统一负责船员管理培训。1971年,对40马力以下机动船船员进行培训。1973年,对沿海机动船进行签证、考核和换证工作。1977年6月,交通航运、厂矿企业及农副业机动船船员开始验审,分期举办轮机、驾驶人员技术培训班。1981年5月,试行“机动船船员配备定额”,凡在沿海行驶三类航区货轮,按总吨分别配备船长、大副、二副、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内港航区100~600客位轮配备驾驶、司机各1名。1986年1月1日,规定内港航区12马力以下机动船配备驾驶员1名,12马力~40马力配驾驶员、轮机长各1名。1990年,经考核全县内港40马力以下持证船员323人。
  安全管理
  1955年,建立永嘉县航运安全委员会,负责水运安全管理。各运输船队、小组相继建立安全小组,配备兼职安全检查员87名,参加安全生产学习班学习的船员计1051名。1956年,开展3000公里安全快速航行竞赛活动,定每月25日为安全活动日。1959年,开始执行安全操作规程。1963年,整顿农副散船,取缔无证船舶运输。1978年,客运船舶实行定额载客,货运船舶则画注水准线,严禁超载,沿海货轮恢复航前航后安全会议制度。航管部门在清水埠设气象信号台,专人收录气象预报。1979年下半年,开展分航线安全检查,共检查运输船舶1480艘次。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交通安全管理通告,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和安全设施的检查。1980年后,在每年5月的“安全活动月”中,各单位进行安全自查、互查。
  渡口管理
  1953年,县人民委员会转发《浙江省义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渡口归所在地人民政府管理,渡工报酬以收取过渡费或筹募解决。1955年4月起,渡口实行渡船、渡工、渡埠“三固定”,并对渡船作出限载规定:载客一般不超过15人,险要渡口酌减。同年7月,召开全县渡工代表大会,贯彻“安全生产第一”方针,有渡口的乡村先后建立渡口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宣传、监督、检查渡口安全。对62艘渡船作了检丈、编号、登记,划定船舷吃水线。1978~1982年,每年召开一次渡工代表会议,累计评选渡口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4名,先进集体15个,其中箬溪、龙湖、峙口、礁下渡口连续获得先进安全渡口称号。1982年,县航管所检查全县72个渡口,进一步落实渡工、渡船、渡埠三固定措施。1987年12月18日,建立县渡口安全管理办公室,直管清水埠、江头、龙桥、江北四大渡口及稠树汽车渡口的安全工作。为使渡口安全管理责任落实,1990年,乡(镇)、村、渡工分别订立“渡口安全责任书”,对沙头以上溪流渡口每半年检查一次,沙头以下感潮渡口每月检查一次。
  附:重大事故
  1962年4月26日上午11时许,县运输公司“永机8”号渡轮,从温州麻行开往江北途中,因浦西村郑臣来等5人,携带421公斤火药放置舱内,一乘客将烟蒂丢入火药中引起爆炸,烧死、淹死56人,烧伤3人,脱险3人,渡轮毁于大火。肇事者给予刑事判决,失职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1963年9月24日,温州地区公路运输段驾驶员楼南昆驾驶42009号客车,载客34人,从温州开往龙泉,上午5时20分,行至金温线41公里600米弯道处(即花岩头),因超越前车而翻入瓯江,死18人,重伤3人,轻伤13人,车辆报废。
  1974年12月13日12时,10-30172号货车,在仙清线137公里处(即下城岙),因转弯车速过快,从22.7米高坎翻下,车上驾驶员2人,旅客9人,死6人,重伤3人。
  1977年1月12日,县运输公司“永机1”号货轮装载86吨地瓜丝,从上海返航途中绕道舟山停靠耽误航期。13日晚天雨视线不清,船员冒险快速航行,船长违反操作规程。夜9时15分,船只在舟山鸡娘礁海域触礁沉没。虽及时组织抢救,但因未设置浮标,船体于当月19日被潮水冲走,经济损失17万元,判处船长徒刑3年,缓刑执行。
  1979年2月9日,上塘镇举办物资交流会。渭石至上塘渡口,定额30客位的渡船载客56人,致使渡船沉没,死12人。
  1980年3月27日下午4时30分,“永航10”号拖带3艘客驳,从温州麻行驶往沙头,至尾岩头转弯处,因“永客驳”8号装载超重,又未减速,致使舱柄绳索拉断,客驳倾翻,50名乘客落水,14人死亡。
  1981年2月18日,“永机2”号货轮自温州开往上海,翌日晨途经石浦海面时,船员盲目航行,货轮偏离航道,在女英雄礁触礁沉没,船上14名船员均脱险,直接经济损失10.9万元,船大副免职并注销船员证书。
  1981年8月21日9时,林某驾驶手扶拖拉机在坑口翻车,当场死3人,重伤5人,轻伤1人。
  1981年10月26日1时,温州地区林业局司机金某,驾驶货车在金温线450公里725米处,与三江公社梅园李某的拖拉机交会时碰撞,死3人,伤2人。
  1982年2月13日晚11时,1艘舴艋船载客60余人,行至下渡潭时,因超重、漏水沉没,淹死8人。下渡潭村民黄瑞胜及其妻、父、弟均罹难。
  1982年8月10日12时许,县林业特产试验场司机陈某驾驶10-36号汽车,载客25人,另装酒精、硫酸、油漆、香蕉水等危险品,在仙清公路143公里处(即稠树)交会时,车刹偏向翻车,死4人,伤8人。
  1985年9月1日上午,山坑乡汤店村刘某,驾驶拖拉机载客17人,从应坑开往碧莲,在永缙线29公里188米处(鱼仓)与孔某驾驶的三轮摩托车交会时,临危惊慌,操作失误,右驾方向过急,车辆越道,坠落高27米的水潭中,死8人,伤7人。
  1987年9月17日上午,实习驾驶员杨某,驾驶永嘉乌牛乡电器设备厂“万仙牌”面包车,自乐清白象载客20人驶往永嘉江头途中,在杭温线45公里975米处与景宁县大都乡企业办公室“解放牌”货车交会时,强烈碰撞,驾驶员及乘客5人死亡,2人重伤,7人轻伤,车辆重损。
  1990年2月7日中午,港头乡运输队李某驾车在仙清线118公里809米(即下日川村)弯道处,与一手扶拖拉机交会,因过右行驶,车辆冲出公路,翻下外坎,造成死亡3人,伤10人,车辆报废。
  附:简易机场
  30年代前期,永嘉(今温州城区)建有3处简易机场,抗日战争爆发后,相继破坏或废弃。
  江心水上机场 民国22年(1933)7月,中美合资以中国航空公司名义经营上海至广州航线,途经永嘉,在江心屿至麻行埠头之间瓯江水面,抛设一艘大舢舨,作为旅客上下飞机使用,并设有一只小浮筒,用以系带飞机,兼作降落标志。23年(1934),撤去大舢舨,改设一艘木质趸船,船上建有候机亭,供旅客候机和装卸行李。“八一三”事件发生后停航,撤掉所有设施。
  南塘机场 建于民国22年(1933)12月,占地1500余亩,黄泥碎石跑道,从南塘上塘殿至横渎,长约500米、宽10米。机场中建有三四间平房,作空军飞机临时停降加油之用。每次停机二三架,最多1次13架。27年(1938)2月26日,日机第一次轰炸机场;5月26日,又投弹33枚,炸毁机场。37年(1948)12月21日,动工重建,县城解放前夕停止。建国后,曾计划续修,但未付之实施。
  中央涂机场 民国23年(1934)前后,利用城区西郊下寅中央涂数百亩涂坦,四周围堆石块,作为飞机降落场地,仅飞降过数次即予废弃。后因瓯江水冲积,已无机场痕迹。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