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17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道路
分类号: U412.36
页数: 14
页码: 366-3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县的道路情况,包含了民间道路,公路和车站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道路 交通 永嘉县

内容

民间道路
  古道 两汉、东吴时期,永嘉(今鹿城)通往瑞安、平阳有西路、东路、中路三条古道。东晋、南朝时期,陆路交通有所发展。唐、宋时,形成永嘉至杭州、永嘉至睦州(今建德)西北二条古道。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温州知州沈枢筑永嘉至瑞安70里塘河,此为一条平直大道。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乐清县推官王允麟督民开辟琯头经乌牛越胜美尖北长界岭、罗溪抵港头新路,过江至县城。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岩坦戴慎前等12人,发起修筑永仙干路。现境内古道主要干路和支路32条,总长500公里,多数是卵石路、乱石路,也有用乱石块铺成石级,路宽1米~2米。昔为通往毗邻府、县的要道,今多为公路所更替,留存路段作为乡间便道。
  永(嘉)仙(居)干路。是通向仙居交通要道。起于江北陡门头(今龙桥村),行经上塘、沙头、渔田、霞川、九丈、枫林、双庙、张溪、十里岙、张寮、双溪口、老树坑至道基岭入仙居县境,在永嘉境内长77公里。
  民国17年(1928),温州至沙头客轮通航,该路起点移至沙头1957年,沙岩公路建成,永仙干路的沙头至岩头路段废毁。至1972年,全线多数路段被仙(居)清(水埠)公路取代。
  永(嘉)青(田)干路。起自江北陡门头,终点兴庆寺(今白沙东南)。途经梅岙、小京桥、韩埠、壬田。境内长26.4公里,出县境入青田县。
  永(嘉)乐(清)路。主要路线有5条。
  江头道,起点千石山麓凉亭,东渡楠溪江,越挂彩岭至滕公桥,通往乐清琯头,长10.8公里。
  罗溪道,起点罗溪,越长界岭经乌牛,长15公里,至乐清琯头。
  岭窟道,自石柱至岭窟,长15公里,通往乐清虹桥。
  箬道,自鹤盛宫前至箬袅,长15公里,通往乐清芙蓉。
  岭头道,一路自岭头至竹房村打碗坪,通往乐清大荆;另一路自岭头,经西源、宫前、渡头接永仙干路。
  永(嘉)缙(云)路。永嘉至缙云的通道,主要有3条。
  韩埠至上董,自韩埠渡口经桥下、吴庄,越过济岭,再经下嵊、石染、坎下、黄岐坑、界坑至上董田后坑入缙云,在永嘉境内长20公里。
  渠口至界坑,从渠口始,经桐州、白泉、碧莲、汤店、应坑至界坑,在界坑与韩埠捷径会合,长55公里,通缙云县境,直入江西内地,昔为民间贩运食盐的主要通道。
  岩头至汤店,自岩头经五〓、岭里、石匣、碎坑,至汤店,是楠溪大源通缙云的主道。筑于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长25.5公里,卵石路面。
  永(嘉)黄(岩)路。从张溪离永仙干路经外岙,过小木岭,至大老红与黄岩县交界处,长7公里。
  菇溪路。自永青干路上壬田村,沿菇溪走向,经桥头、连岙、梨村、石坑岭,至坳外与青田县分界处,长20公里。
  机耕路 通常指能通行拖拉机或小型汽车的乡村道路。随着拖拉机的推广使用,各地掀起兴建机耕路热潮。建于1972年的礁下机耕路,为境内第一条新建机耕路。1990年底,全县机耕路131条306公里。机耕路一般宽3米~5米,多数为泥结碎石路面,资金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劳力均为义务投工。效益较好或规模较大有岩头镇的五里角至里岙、鲤溪乡的徐岙至上泛、岭头乡的南陈至阴岙3条机耕路。
  碇步 山区民道多通过溪涧。人们用长条石植入溪床,上部露出供人行走,是为碇步,亦称堤桥梁。1990年底,全县长10米以上的碇步还存104条,其中百齿以上有39开山筑路(石染茅山)条,以花坦、鹤盛、西源3乡最多。东皋碇步建于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清宣统三年(1911)被洪水冲毁后重建至今。长121米,碇齿211个,每隔8~9个碇距,在碇旁置有子碇,供来往行人交会避让。南端有一缺口,宽2米,上铺可启动木板以通船筏。花坦乡东村的上溪碇步,长127米,249齿,建于南宋赵昺祥兴二年碇步易水毁,又不安全,近年多(1279),曾数遭水毁,老碇步只剩过半,1957年重新修建。以桥代替。
  民桥 1990年末,全县有5米以上民间桥梁268座,其中建国前70余座,最早的永庆桥已近800年历史。1964年前多为石板桥、石拱桥。此后,始筑钢筋混凝土桥,桥型以石板梁和双曲拱为主。
  永庆桥。位于岩头镇长蛇坑十八垅山麓。建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该桥两端连山,长12.65米,宽3.6米,高4米。用块石垒砌成桥头,中间置两排石桥柱,每排4国14年(1925),当地陈锡柱发起集资,重建木桥于大榕树下,后又水毁。今桥为1961年复建,石结构,长33.47米,宽2.3米。
  丽水桥。位于岩头镇下村大樟树下,桥石板上刻有“明嘉靖戊午年仲秋吉旦金氏建”。桥长10.2米,宽3.8米,3孔2桥台,全桥由48根条石筑成。桥南端建茶亭供人乘凉憩息。根,上横条石。桥面3节,每节用8条长石板并铺。中间桥板左侧横刻“大宋庆元三年丁巳四月十七日庚申”,右侧刻“雪庵施长材建此永庆桥僧即则乾置”。此桥距今793年,仍完整坚固。
  桥头桥。又名广利桥,位于桥头镇桥头村。始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由当地富户陈永进为首筹资,初建时为木桥。后屡建屡毁,村民常设桥会,以资修桥。民
  宝弓桥。位于大岙乡大岙村口,桥长20米,宽3.5米,高7.5米,单孔石拱结构,石拱跨径10米,厚度0.5米。明武宗正德庚午年(1510)建成,工期3年。桥身全部采用自然界的蛮石,未施一锤一凿,石拱桥面也未作铺垫和修饰。该桥虽历经近500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坚固如初。
  念祖桥。位于枫林镇大门台村,建于民国2年(1913)12月,桥东侧刻有“念祖桥清京畿道监察御使里人徐定超建”,西侧刻有“中华民国甲寅十一月里人徐象严书”。桥长13.6米,宽2.1米,高3.6米,3孔。桥墩用两排长条石直立而成,两旁用条石顶住加固;中孔平板,边孔呈坡度;桥下以乱石砌成坦底护基,1982年桥面拓宽到4.1米。
  昆阳石拱桥。位于昆阳村口,建于民国21年(1932),系岩石结构半圆大孔径单孔石拱桥。净跨径8.5米,长40米,宽4.6米,高11米,北桥台下有石拱门洞,昆阳至白泉古道穿洞而过,桥南头与白昆公路交接。该桥是昆阳、茗岙两个乡山面几个村的交通枢纽。
  下徐桥。位于六龙乡下徐村,桥长53米,宽2米,5孔,跨径11米,1964年建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民间桥梁之首。
  下嵊石板桥。位于下嵊村,桥长97.2米,宽1.05米,31孔,为全县最长的石板桥。建于1964年3月,落成时勒碑铭文记述筑桥经过。
  人民之桥。位于界坑村,系钢筋混凝土坦拱桥,单孔,孔径净跨度26.3米,桥长41米,宽3.25米。界坑是永嘉、缙云两县民间交通枢纽,清代就有石拱桥,民国元年(1912)水毁后重建,又水毁再重建,1963年建钢筋水泥坦拱桥存留至今,是县内民间建造最早的坦拱桥。
  吟州桥。位于七都乡吟州村,桥长67米,宽3.5米,每孔跨径13米,双曲拱结构,1970年建成。
  黄山石拱桥。位于黄南乡黄山村,桥长45米,宽4.5米,高20米,单孔,孔径30米。1978年动工建造,石拱建成后,由于两端桥台未完工就先拆卸桥拱支架,致使石拱塌陷,工程延至1982年重建完成。
  岩门双曲大桥。位于岩坦镇岩门村。为两孔双曲拱桥,长70米,宽4.5米,高6.9米,两端桥台均筑有泄洪孔。1984年7月建成。
  五〓桥。位于五〓乡五〓村,1985年建。桥长66米,宽5.5米,4孔,孔径15米,混凝土结构,通往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前庄大桥。位于白云乡前庄村,桥长114米,宽3.9米,9孔,孔径12.6米,石台砼板梁结构,1985年3月建成。
  碧莲大桥。位于碧莲镇碧莲下村,桥南为石湖村,为钢筋混凝土拱架桥,桥长139米,宽6.5米,4墩5孔,桥上两侧置钢筋混凝土栏杆,并立灯柱。总投资40万元,其中县府拨款23万元,石湖、碧莲下村、邵园等村群众募捐17万元。1985年动工,1987年6月竣工。
  杏岙桥。位于鲤溪乡杏岙村,桥长100米,宽4.5米,7孔,孔径13米,石台、双柱式砼墩空心板梁结构。1988年建成。
  填垟一桥与二桥。位于东皋乡填垟村,横跨东皋溪。桁架拱结构,桥宽均5米,长分别为60米、120米。总造价40万元,国家补助20万元,1988年同期建成。
  龙前桥。位于巽宅镇龙前村,桥长118米,宽4.8米,3孔,孔径27.5米,双曲拱,建于1990年,造价2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1万元。
  蓬溪桥。位于东皋乡蓬溪村,桥长120米,宽7.5米,3孔,孔径30米,建于1990年。
  溪口桥。位于溪口乡溪口村,桥长135米,宽7米,4孔,孔径30米,钢架拱结构,建于1990年,造价48万元。
  路亭 路亭亦称凉亭,多为民间筹资修建,供行人憩息、乘凉和避雨。1990年,全县还存路亭276座。十二盘岭古道,自上塘至桐州长22.5公里,每隔2.5公里置一路亭,共有7亭,均为明朝所建,至今完好。建于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的泰石村冷水亭和建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的泰石村吴岙亭是现存古老路亭之一。建于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民国25年(1936)重修的大箬坑村赤水亭,全亭78.14平方米,为县内最大的路亭。该亭木结构雕梁画栋,升斗飞檐,壁画人物栩栩如生。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兴建的西源村八角亭,八柱八角,两层中空,亭内栏杆靠椅花格窗。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路亭作用减弱,近年民间筑亭多以点缀风景,美化环境和作为老人娱乐休息场所。
  公路
  线路 104国道。即北京至福州公路,由乐清县琯头入境,经乌牛码道、中村、梅园、江头、清水埠,止于六岙瓯江大桥,属二级公路。境内长25.46公里,路基宽13米,沥青路面宽9米。该路旧称杭(州)福(州)线,属浙闽正线。民国5年(1916)列为省道干线。11年(1922),在温州设第三工区,以工代赈,招集灾民600余人,建成永嘉南门(今鹿城蒲鞋市)至状元桥支线路基10公里。22年(1933)续建,次年竣工,通车至江头。清水埠至梅岙段,原为龙(游)永(嘉)公路一段,亦同年建成。27年(1938)6月,为阻滞日本侵略军入侵,国民党第三战区命令将以上两段公路破毁。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几度动工修建,进度缓慢未能通车。因支前需要,1949年修造乌牛至江头段,次年7月竣工,11月13日通车。清水埠至梅岙段,1951年1月修复通车,1954年1月金丽温公路整修通车,该段公路称清梅公路,1982~1986年完成路面改建,楠溪江大桥建成通车,该路并入104国道,车从江头过桥,经清水埠至六岙,过瓯江大桥进入温州市区。乌牛至江头段路基、路面改造,于1988年完成。
  330国道。从金华寿昌至温州,境内起自花岩头,经朱涂、垟湾、梅岙至六岙,全长24.64公里,路基宽12米,沥青路面宽7米,属二级公路。该路旧称龙(游)永(嘉)公路,自兰溪至永嘉清水埠。民国22年(1933)1月施工,次年10月竣工通车。27年(1938)6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命令“破路为田”。1953年10月修复,1954年1月20日验收通车,汽车过梅岙渡入温州境。1977年12月,朱涂至林福段3公里路基拓宽到12米,并铺筑沥青路面,此为境内国道公路铺筑沥青路面之始。1978~1982年,完成花岩头至六岙沥青路面的铺筑。1984年9月,瓯江大桥建成,汽车过桥直入温州,梅岙渡口撤销。
  612省道。即仙居至清水埠公路,境内长10—1.77公里,自清水埠沿楠溪江北上经上塘、沙头、岩头、福佑、张溪至大寺基与仙居路线接线。1956年2月至1957年4月,建成沙头至岩头段长24公里的简易公路,中间有九丈、三角岩两处车渡,国家投资18万元。1958年3月上塘至沙头段动工,同年12月竣工通车,长12公里,国家投资13万元。上塘至清水埠段长13.8公里,于1958年8月动工,至1959年8月竣工验收,国家投资9.5万元。1960年至1964年4月,国家投资23万元,兴建岩头至福佑段12.2公里,1964年水毁,省交通厅拨补24万元修复通车。1971年1月,福佑至张溪、张溪至大寺基公路相继施工修建,当年12月福佑至张溪10公里建成通车,张溪至大寺基段1972年4月竣工验收,1973年3月正式通车。以上路段,除福佑至大寺基建设经费全部由国家投资外,其余4段的路基土方和路面均由民工义务投料、投资。1977年5月,三角岩至九丈路段经省交通厅批准改线,改线全程11公里,从稠树经福利、下盛岙、塘塆至坦下止,国家投资103万元(含塘塆大桥),于1979年元旦通车,撤销三角岩、九丈两渡口,改线后比原线路增长7.656公里。1980年,建成渡头大桥,撤销渡头渡口。同年,清水埠至上塘段13.8公里的路基拓宽为10米,其中下塘至上塘段路基拓宽为12米。1985年,国家投资97.4万元,全段铺筑沥青路面。该线通过清水埠、上塘、沙头、岩头、张溪等集镇。上塘至沙头12公里路段,1989年完成路基拓宽,1990年筑成沥青路面。
  永(嘉)缙(云)县道。自仙清线坦下接线,向西北经渠口、桐州、白泉、碧莲、巽宅、下嵊、石染、界坑至缙云县界。境内长69.15公里,属四级公路(坦下至碧莲段22.25公里为简易公路),泥结砂石路面。1964年5月1日,碧莲区集民工,修建小若口至碧莲段。1970年12月,坦下至碧莲段通车,国家投资27万元。1970年3月,碧莲至巽宅段14.6公里开工,1971年8月1日通车,国家投资34万元。1979年,巽宅至下嵊段14.5公里开工,1983年因经费困难停工,1985年1月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以工代赈,补助投资续建,1986年12月竣工,国家投资58万元(含麻埠大桥23万元)。1987年2月,再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以工代赈,补助投资修建石染至界坑17.8公里路段,12月29日通车17.4公里。靠缙云县界的400米因两县邻村山界纠纷停工2年余,至1990年8月复工,10月25日建成通车。该路国家投资179万元。
  永(嘉)乐(清)县道。自仙清公路下家岙接线,向东经鹤盛、西源、岭头,至乐清县后林哑口与乐清县来线衔接,境内长35.8公里。为开采西源锰矿,下加岙至鹤盛段8.8公里于1959年动工,1977年9月20日通车,国家投资18万元。鹤盛至西源段6.6公里,1977年11月始建,1987年7月竣工,国家投资8.2万元。1979年至1982年11月,建成西源至岭头段13.2公里,国家投资26万元。1983年5月至1984年8月,建成岭头至乐清后林哑口段7.2公里,国家投资25万元。后林哑口高程546.2米,为永乐线最高点。该路经逐步改造,达到四级公路标准,基宽4.5米~6.5米,面宽3.5米,泥结碎石路面。
  公路桥 民国23年(1934),龙永、杭福公路通车,过境路段始建小孔石台木面桥。27年(1938),为阻滞日本侵略军,均予摧毁。1950年,修建杭温公路,在境内建乌牛陡门桥,为建国后公路桥之首。1978年后改渡为桥,陆续兴建一批大桥,至1990年底,净跨径5米以上公路桥共206座,其中长百米以上大桥12座,中型桥23座,小桥171座。
  黄南石拱桥。位于黄南乡黄南口。由离休干部、桥梁建筑土专家陈家妙设计。1972年10月动工,1973年5月建成通车。桥长125米,为全县石拱桥之最,5孔,每孔净跨18米,宽4.5米,高11米,荷载汽—10吨,履—50吨。当地群众义务投工3.4万工,乡自筹10余万元,国家资助3万元。用材4000余块方石。1973年2月21日,遭遇暴雨,乡干部率群众冒严寒入溪抢险,12小时筑起长60米,宽2米,高1.5米防洪堤坝,将洪流拦向一边,才使工程顺利进行。
  铁坑大桥。在溪口乡铁坑村,桥长117米,宽7米,两侧安全带各0.5米,荷载汽—15吨,挂—80吨,4孔,孔径2.5米,钢筋混凝土钢架拱桥,桥台石块砌成。1988年4月开工,建造期间克服两期桥基排水困难,10月20日竣工,造价38万元,由省扶贫项目经费建造。
  渡头大桥。位于仙清线110公里700米处,港头乡渡头村和东皋乡下家岙村之间,跨越大楠溪,东通乐清、仙居县,西达县城上塘镇,是仙清公路的主桥梁之一。1980年1月浙江省交通厅拨款建造,1982年9月15日竣工通车。造价49.46万元。桥长240米,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系4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孔径46米。西端桥台与渡头隧道相连。
  鹤盛大桥。在鹤盛乡鹤盛村,桥长117米,宽7米,高9米,钢筋混凝土板梁石墩石台结构。14孔,孔径8.7米,荷载汽—10吨,履—50吨。1985年12月动工,1987年4月通车。造价2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8万元。
  东皋大桥。在东皋乡东皋村,南北横跨东皋溪,为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桥长131米,宽4.5米,5孔,自北至南第一、三孔跨径各22米,第二孔40米,第四、五孔均为12米,荷载汽—10吨,挂—50吨。1985年11月动工,1986年12月31日竣工通车。总投资26.8万元,其中民间集资8.8万元,县交通局拨款18万元。
  珍溪口大桥。位于省道仙清线渠口乡石柱村北2公里处,为枫林、花坦公路重要桥梁,桥长220米,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25米,引线公路984米。5孔,其中4孔为钢架拱桥,孔径45米,1孔为空心板梁,跨径10.6米。荷载汽—15吨,挂—80吨。1990年3月15日动工,1991年5月10日通车。总造价181万元,其中地方筹资22万元,省扶贫项目以工代赈90万元,其余为县财政支出。
  碧茗大桥。位于碧莲镇上村南,横跨小楠溪,为茗岙公路重要桥梁。桥长110米,3孔,孔径分别为40米、31.5米、25米,行车道宽4.5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米,钢筋混凝土桁架拱结构,荷载汽—10吨,履—50吨。1983年10月开工,1988年8月通车,国家投资49万元。
  白泉大桥。在白泉乡白泉村,横跨小楠溪,是白泉至昆阳公路重要桥梁。桥长136米,5孔,其中2孔孔径各40米,1孔跨径36米,2孔孔径各3米,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桁架拱,行车道宽6米,人行道各宽0.5米,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重力式桥台,荷载汽—10吨,履—50吨,国家投资25万元。1985年10月动工,1986年12月竣工。
  塘塆大桥。位于省道仙清线永嘉渠口乡塘塆村小楠溪出口处。桥长270米,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0.75米,荷载汽—15吨,挂—80吨。系5孔钢筋混凝土高水位双曲拱桥,每孔跨径50米。桥基采用预制基桩。1977年11月动工,1979年1月1日通车,总造价54万元。
  楠溪江大桥。位于清水埠镇东北角,在104国道线1882公里500米处,跨楠溪江,为104国道线主桥梁。大桥总长496.8米,正桥长448米,宽12米,行车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全桥16孔,其中13孔孔径各25米;1孔孔径15米;2孔为主航道,孔径各51米,高10米,可供500吨级船舶通过。桥墩基础采用混凝土基桩。荷载汽—20吨,挂—100吨。1984年7月1日动工,1986年3月15日通车,车渡撤销,耗资737万元。该桥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入口处,桥南端山岗上耸立着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永嘉郡守谢灵运塑像。
  菇溪大桥。位于桥头镇,桥长140米,车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宽各2米,全桥7孔,两端孔径各10米,中央5孔孔径各20米。采用直径1.2米灌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钢筋混凝T型板型。1988年12月开工,1989年12月建成,投资158万元。
  温州瓯江大桥。民国24年(1935)5月,永嘉县政府建立瓯江桥梁建筑筹备委员会,呈文浙江省建设厅要求建筑瓯江大桥,省政府同年批复,但未实施。1954年,丽水至温州公路恢复通车,梅岙汽车渡日平均渡运量741辆。1979年后,每日待渡车辆剧增,高峰期达1560辆,据此,省革委会批准兴建瓯江大桥。该桥在梅岙乡六岙村南,为国道104线、330线主干桥,全长735.368米,宽12米,中间行车道9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桥两端引道长644.7米,净高13.6米,最低潮位通航水深4.4米,可航500吨级船舶,荷载汽—20吨,挂—100吨。共18孔,其中12孔,孔径各34.989米;主航道6孔,孔径各51米。1981年11月15日大桥引道工程开工,1982年3月18日主体工程动工,1984年9月25日通车,总造价1190万元。大桥为预应力混凝土T型简支梁。因基础地质复杂,分别采用各种基桩施工。
  隧道 有3条,总长222.6米,均在省道仙清线上。
  培山岭脚隧道。在深固坑培山岭脚,长29.6米,高5米,净宽7.5米,车道6.5米。1972年2月建。
  胜利隧道。在泰石村圣母宫旁,长36米,高5米,净宽7米。1978年5月建。
  渡头隧道。在渡头大桥西端,洞口接桥,长157米,净宽9米,高6米,中有曲线弯道。1982年9月15日竣工通车。
  车站
  在上塘镇永建路,1959年9月设立,隶属浙江省汽车运输公司温州分公司。建站时,在上塘镇浦口以茅棚作站房,有客车4辆,代管温州运输段货车2辆,兼营客货运输业务,职工18人。1960年,在浦口建新站房5间,占地2255平方米,建筑面积291平方米,从事县内短途汽车客运,兼营货运。1971年,货车运输划归县统一联合运输指挥部调度,车站专营县内客运。1979年,县联运指挥部撤销,货运重新划归车站自行调度、经营。1984年,在永建路新建车站,占地13160平方米,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1988年,改名永嘉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1990年3月,浙江省汽车运输公司温州东站划归永嘉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改名永嘉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江头车站。至1990年底,公司下设总务、统计、调度、票证、财务、经理等室,并有加油站、停车棚、候车室、票房,下辖车队、修理车间、客运站、货运站及7个区级站、17个代办站、86个停靠站,有干部、职工300人。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