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陆路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17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陆路交通
分类号:
F542
页数:
20
页码:
366-3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县陆路交通的情况,包含了道路,运输和管理的详细内容。
关键词:
交通
陆路
永嘉县
内容
第一节 道路
民间道路
古道 两汉、东吴时期,永嘉(今鹿城)通往瑞安、平阳有西路、东路、中路三条古道。东晋、南朝时期,陆路交通有所发展。唐、宋时,形成永嘉至杭州、永嘉至睦州(今建德)西北二条古道。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温州知州沈枢筑永嘉至瑞安70里塘河,此为一条平直大道。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乐清县推官王允麟督民开辟琯头经乌牛越胜美尖北长界岭、罗溪抵港头新路,过江至县城。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岩坦戴慎前等12人,发起修筑永仙干路。现境内古道主要干路和支路32条,总长500公里,多数是卵石路、乱石路,也有用乱石块铺成石级,路宽1米~2米。昔为通往毗邻府、县的要道,今多为公路所更替,留存路段作为乡间便道。
永(嘉)仙(居)干路。是通向仙居交通要道。起于江北陡门头(今龙桥村),行经上塘、沙头、渔田、霞川、九丈、枫林、双庙、张溪、十里岙、张寮、双溪口、老树坑至道基岭入仙居县境,在永嘉境内长77公里。
民国17年(1928),温州至沙头客轮通航,该路起点移至沙头1957年,沙岩公路建成,永仙干路的沙头至岩头路段废毁。至1972年,全线多数路段被仙(居)清(水埠)公路取代。
永(嘉)青(田)干路。起自江北陡门头,终点兴庆寺(今白沙东南)。途经梅岙、小京桥、韩埠、壬田。境内长26.4公里,出县境入青田县。
永(嘉)乐(清)路。主要路线有5条。
江头道,起点千石山麓凉亭,东渡楠溪江,越挂彩岭至滕公桥,通往乐清琯头,长10.8公里。
罗溪道,起点罗溪,越长界岭经乌牛,长15公里,至乐清琯头。
岭窟道,自石柱至岭窟,长15公里,通往乐清虹桥。
箬道,自鹤盛宫前至箬袅,长15公里,通往乐清芙蓉。
岭头道,一路自岭头至竹房村打碗坪,通往乐清大荆;另一路自岭头,经西源、宫前、渡头接永仙干路。
永(嘉)缙(云)路。永嘉至缙云的通道,主要有3条。
韩埠至上董,自韩埠渡口经桥下、吴庄,越过济岭,再经下嵊、石染、坎下、黄岐坑、界坑至上董田后坑入缙云,在永嘉境内长20公里。
渠口至界坑,从渠口始,经桐州、白泉、碧莲、汤店、应坑至界坑,在界坑与韩埠捷径会合,长55公里,通缙云县境,直入江西内地,昔为民间贩运食盐的主要通道。
岩头至汤店,自岩头经五〓、岭里、石匣、碎坑,至汤店,是楠溪大源通缙云的主道。筑于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长25.5公里,卵石路面。
永(嘉)黄(岩)路。从张溪离永仙干路经外岙,过小木岭,至大老红与黄岩县交界处,长7公里。
菇溪路。自永青干路上壬田村,沿菇溪走向,经桥头、连岙、梨村、石坑岭,至坳外与青田县分界处,长20公里。
机耕路 通常指能通行拖拉机或小型汽车的乡村道路。随着拖拉机的推广使用,各地掀起兴建机耕路热潮。建于1972年的礁下机耕路,为境内第一条新建机耕路。1990年底,全县机耕路131条306公里。机耕路一般宽3米~5米,多数为泥结碎石路面,资金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劳力均为义务投工。效益较好或规模较大有岩头镇的五里角至里岙、鲤溪乡的徐岙至上泛、岭头乡的南陈至阴岙3条机耕路。
碇步 山区民道多通过溪涧。人们用长条石植入溪床,上部露出供人行走,是为碇步,亦称堤桥梁。1990年底,全县长10米以上的碇步还存104条,其中百齿以上有39开山筑路(石染茅山)条,以花坦、鹤盛、西源3乡最多。东皋碇步建于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清宣统三年(1911)被洪水冲毁后重建至今。长121米,碇齿211个,每隔8~9个碇距,在碇旁置有子碇,供来往行人交会避让。南端有一缺口,宽2米,上铺可启动木板以通船筏。花坦乡东村的上溪碇步,长127米,249齿,建于南宋赵昺祥兴二年碇步易水毁,又不安全,近年多(1279),曾数遭水毁,老碇步只剩过半,1957年重新修建。以桥代替。
民桥 1990年末,全县有5米以上民间桥梁268座,其中建国前70余座,最早的永庆桥已近800年历史。1964年前多为石板桥、石拱桥。此后,始筑钢筋混凝土桥,桥型以石板梁和双曲拱为主。
永庆桥。位于岩头镇长蛇坑十八垅山麓。建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该桥两端连山,长12.65米,宽3.6米,高4米。用块石垒砌成桥头,中间置两排石桥柱,每排4国14年(1925),当地陈锡柱发起集资,重建木桥于大榕树下,后又水毁。今桥为1961年复建,石结构,长33.47米,宽2.3米。
丽水桥。位于岩头镇下村大樟树下,桥石板上刻有“明嘉靖戊午年仲秋吉旦金氏建”。桥长10.2米,宽3.8米,3孔2桥台,全桥由48根条石筑成。桥南端建茶亭供人乘凉憩息。根,上横条石。桥面3节,每节用8条长石板并铺。中间桥板左侧横刻“大宋庆元三年丁巳四月十七日庚申”,右侧刻“雪庵施长材建此永庆桥僧即则乾置”。此桥距今793年,仍完整坚固。
桥头桥。又名广利桥,位于桥头镇桥头村。始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由当地富户陈永进为首筹资,初建时为木桥。后屡建屡毁,村民常设桥会,以资修桥。民
宝弓桥。位于大岙乡大岙村口,桥长20米,宽3.5米,高7.5米,单孔石拱结构,石拱跨径10米,厚度0.5米。明武宗正德庚午年(1510)建成,工期3年。桥身全部采用自然界的蛮石,未施一锤一凿,石拱桥面也未作铺垫和修饰。该桥虽历经近500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坚固如初。
念祖桥。位于枫林镇大门台村,建于民国2年(1913)12月,桥东侧刻有“念祖桥清京畿道监察御使里人徐定超建”,西侧刻有“中华民国甲寅十一月里人徐象严书”。桥长13.6米,宽2.1米,高3.6米,3孔。桥墩用两排长条石直立而成,两旁用条石顶住加固;中孔平板,边孔呈坡度;桥下以乱石砌成坦底护基,1982年桥面拓宽到4.1米。
昆阳石拱桥。位于昆阳村口,建于民国21年(1932),系岩石结构半圆大孔径单孔石拱桥。净跨径8.5米,长40米,宽4.6米,高11米,北桥台下有石拱门洞,昆阳至白泉古道穿洞而过,桥南头与白昆公路交接。该桥是昆阳、茗岙两个乡山面几个村的交通枢纽。
下徐桥。位于六龙乡下徐村,桥长53米,宽2米,5孔,跨径11米,1964年建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民间桥梁之首。
下嵊石板桥。位于下嵊村,桥长97.2米,宽1.05米,31孔,为全县最长的石板桥。建于1964年3月,落成时勒碑铭文记述筑桥经过。
人民之桥。位于界坑村,系钢筋混凝土坦拱桥,单孔,孔径净跨度26.3米,桥长41米,宽3.25米。界坑是永嘉、缙云两县民间交通枢纽,清代就有石拱桥,民国元年(1912)水毁后重建,又水毁再重建,1963年建钢筋水泥坦拱桥存留至今,是县内民间建造最早的坦拱桥。
吟州桥。位于七都乡吟州村,桥长67米,宽3.5米,每孔跨径13米,双曲拱结构,1970年建成。
黄山石拱桥。位于黄南乡黄山村,桥长45米,宽4.5米,高20米,单孔,孔径30米。1978年动工建造,石拱建成后,由于两端桥台未完工就先拆卸桥拱支架,致使石拱塌陷,工程延至1982年重建完成。
岩门双曲大桥。位于岩坦镇岩门村。为两孔双曲拱桥,长70米,宽4.5米,高6.9米,两端桥台均筑有泄洪孔。1984年7月建成。
五〓桥。位于五〓乡五〓村,1985年建。桥长66米,宽5.5米,4孔,孔径15米,混凝土结构,通往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前庄大桥。位于白云乡前庄村,桥长114米,宽3.9米,9孔,孔径12.6米,石台砼板梁结构,1985年3月建成。
碧莲大桥。位于碧莲镇碧莲下村,桥南为石湖村,为钢筋混凝土拱架桥,桥长139米,宽6.5米,4墩5孔,桥上两侧置钢筋混凝土栏杆,并立灯柱。总投资40万元,其中县府拨款23万元,石湖、碧莲下村、邵园等村群众募捐17万元。1985年动工,1987年6月竣工。
杏岙桥。位于鲤溪乡杏岙村,桥长100米,宽4.5米,7孔,孔径13米,石台、双柱式砼墩空心板梁结构。1988年建成。
填垟一桥与二桥。位于东皋乡填垟村,横跨东皋溪。桁架拱结构,桥宽均5米,长分别为60米、120米。总造价40万元,国家补助20万元,1988年同期建成。
龙前桥。位于巽宅镇龙前村,桥长118米,宽4.8米,3孔,孔径27.5米,双曲拱,建于1990年,造价2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1万元。
蓬溪桥。位于东皋乡蓬溪村,桥长120米,宽7.5米,3孔,孔径30米,建于1990年。
溪口桥。位于溪口乡溪口村,桥长135米,宽7米,4孔,孔径30米,钢架拱结构,建于1990年,造价48万元。
路亭 路亭亦称凉亭,多为民间筹资修建,供行人憩息、乘凉和避雨。1990年,全县还存路亭276座。十二盘岭古道,自上塘至桐州长22.5公里,每隔2.5公里置一路亭,共有7亭,均为明朝所建,至今完好。建于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的泰石村冷水亭和建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的泰石村吴岙亭是现存古老路亭之一。建于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民国25年(1936)重修的大箬坑村赤水亭,全亭78.14平方米,为县内最大的路亭。该亭木结构雕梁画栋,升斗飞檐,壁画人物栩栩如生。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兴建的西源村八角亭,八柱八角,两层中空,亭内栏杆靠椅花格窗。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路亭作用减弱,近年民间筑亭多以点缀风景,美化环境和作为老人娱乐休息场所。
公路
线路 104国道。即北京至福州公路,由乐清县琯头入境,经乌牛码道、中村、梅园、江头、清水埠,止于六岙瓯江大桥,属二级公路。境内长25.46公里,路基宽13米,沥青路面宽9米。该路旧称杭(州)福(州)线,属浙闽正线。民国5年(1916)列为省道干线。11年(1922),在温州设第三工区,以工代赈,招集灾民600余人,建成永嘉南门(今鹿城蒲鞋市)至状元桥支线路基10公里。22年(1933)续建,次年竣工,通车至江头。清水埠至梅岙段,原为龙(游)永(嘉)公路一段,亦同年建成。27年(1938)6月,为阻滞日本侵略军入侵,国民党第三战区命令将以上两段公路破毁。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几度动工修建,进度缓慢未能通车。因支前需要,1949年修造乌牛至江头段,次年7月竣工,11月13日通车。清水埠至梅岙段,1951年1月修复通车,1954年1月金丽温公路整修通车,该段公路称清梅公路,1982~1986年完成路面改建,楠溪江大桥建成通车,该路并入104国道,车从江头过桥,经清水埠至六岙,过瓯江大桥进入温州市区。乌牛至江头段路基、路面改造,于1988年完成。
330国道。从金华寿昌至温州,境内起自花岩头,经朱涂、垟湾、梅岙至六岙,全长24.64公里,路基宽12米,沥青路面宽7米,属二级公路。该路旧称龙(游)永(嘉)公路,自兰溪至永嘉清水埠。民国22年(1933)1月施工,次年10月竣工通车。27年(1938)6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命令“破路为田”。1953年10月修复,1954年1月20日验收通车,汽车过梅岙渡入温州境。1977年12月,朱涂至林福段3公里路基拓宽到12米,并铺筑沥青路面,此为境内国道公路铺筑沥青路面之始。1978~1982年,完成花岩头至六岙沥青路面的铺筑。1984年9月,瓯江大桥建成,汽车过桥直入温州,梅岙渡口撤销。
612省道。即仙居至清水埠公路,境内长10—1.77公里,自清水埠沿楠溪江北上经上塘、沙头、岩头、福佑、张溪至大寺基与仙居路线接线。1956年2月至1957年4月,建成沙头至岩头段长24公里的简易公路,中间有九丈、三角岩两处车渡,国家投资18万元。1958年3月上塘至沙头段动工,同年12月竣工通车,长12公里,国家投资13万元。上塘至清水埠段长13.8公里,于1958年8月动工,至1959年8月竣工验收,国家投资9.5万元。1960年至1964年4月,国家投资23万元,兴建岩头至福佑段12.2公里,1964年水毁,省交通厅拨补24万元修复通车。1971年1月,福佑至张溪、张溪至大寺基公路相继施工修建,当年12月福佑至张溪10公里建成通车,张溪至大寺基段1972年4月竣工验收,1973年3月正式通车。以上路段,除福佑至大寺基建设经费全部由国家投资外,其余4段的路基土方和路面均由民工义务投料、投资。1977年5月,三角岩至九丈路段经省交通厅批准改线,改线全程11公里,从稠树经福利、下盛岙、塘塆至坦下止,国家投资103万元(含塘塆大桥),于1979年元旦通车,撤销三角岩、九丈两渡口,改线后比原线路增长7.656公里。1980年,建成渡头大桥,撤销渡头渡口。同年,清水埠至上塘段13.8公里的路基拓宽为10米,其中下塘至上塘段路基拓宽为12米。1985年,国家投资97.4万元,全段铺筑沥青路面。该线通过清水埠、上塘、沙头、岩头、张溪等集镇。上塘至沙头12公里路段,1989年完成路基拓宽,1990年筑成沥青路面。
永(嘉)缙(云)县道。自仙清线坦下接线,向西北经渠口、桐州、白泉、碧莲、巽宅、下嵊、石染、界坑至缙云县界。境内长69.15公里,属四级公路(坦下至碧莲段22.25公里为简易公路),泥结砂石路面。1964年5月1日,碧莲区集民工,修建小若口至碧莲段。1970年12月,坦下至碧莲段通车,国家投资27万元。1970年3月,碧莲至巽宅段14.6公里开工,1971年8月1日通车,国家投资34万元。1979年,巽宅至下嵊段14.5公里开工,1983年因经费困难停工,1985年1月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以工代赈,补助投资续建,1986年12月竣工,国家投资58万元(含麻埠大桥23万元)。1987年2月,再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以工代赈,补助投资修建石染至界坑17.8公里路段,12月29日通车17.4公里。靠缙云县界的400米因两县邻村山界纠纷停工2年余,至1990年8月复工,10月25日建成通车。该路国家投资179万元。
永(嘉)乐(清)县道。自仙清公路下家岙接线,向东经鹤盛、西源、岭头,至乐清县后林哑口与乐清县来线衔接,境内长35.8公里。为开采西源锰矿,下加岙至鹤盛段8.8公里于1959年动工,1977年9月20日通车,国家投资18万元。鹤盛至西源段6.6公里,1977年11月始建,1987年7月竣工,国家投资8.2万元。1979年至1982年11月,建成西源至岭头段13.2公里,国家投资26万元。1983年5月至1984年8月,建成岭头至乐清后林哑口段7.2公里,国家投资25万元。后林哑口高程546.2米,为永乐线最高点。该路经逐步改造,达到四级公路标准,基宽4.5米~6.5米,面宽3.5米,泥结碎石路面。
公路桥 民国23年(1934),龙永、杭福公路通车,过境路段始建小孔石台木面桥。27年(1938),为阻滞日本侵略军,均予摧毁。1950年,修建杭温公路,在境内建乌牛陡门桥,为建国后公路桥之首。1978年后改渡为桥,陆续兴建一批大桥,至1990年底,净跨径5米以上公路桥共206座,其中长百米以上大桥12座,中型桥23座,小桥171座。
黄南石拱桥。位于黄南乡黄南口。由离休干部、桥梁建筑土专家陈家妙设计。1972年10月动工,1973年5月建成通车。桥长125米,为全县石拱桥之最,5孔,每孔净跨18米,宽4.5米,高11米,荷载汽—10吨,履—50吨。当地群众义务投工3.4万工,乡自筹10余万元,国家资助3万元。用材4000余块方石。1973年2月21日,遭遇暴雨,乡干部率群众冒严寒入溪抢险,12小时筑起长60米,宽2米,高1.5米防洪堤坝,将洪流拦向一边,才使工程顺利进行。
铁坑大桥。在溪口乡铁坑村,桥长117米,宽7米,两侧安全带各0.5米,荷载汽—15吨,挂—80吨,4孔,孔径2.5米,钢筋混凝土钢架拱桥,桥台石块砌成。1988年4月开工,建造期间克服两期桥基排水困难,10月20日竣工,造价38万元,由省扶贫项目经费建造。
渡头大桥。位于仙清线110公里700米处,港头乡渡头村和东皋乡下家岙村之间,跨越大楠溪,东通乐清、仙居县,西达县城上塘镇,是仙清公路的主桥梁之一。1980年1月浙江省交通厅拨款建造,1982年9月15日竣工通车。造价49.46万元。桥长240米,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系4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孔径46米。西端桥台与渡头隧道相连。
鹤盛大桥。在鹤盛乡鹤盛村,桥长117米,宽7米,高9米,钢筋混凝土板梁石墩石台结构。14孔,孔径8.7米,荷载汽—10吨,履—50吨。1985年12月动工,1987年4月通车。造价2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8万元。
东皋大桥。在东皋乡东皋村,南北横跨东皋溪,为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桥长131米,宽4.5米,5孔,自北至南第一、三孔跨径各22米,第二孔40米,第四、五孔均为12米,荷载汽—10吨,挂—50吨。1985年11月动工,1986年12月31日竣工通车。总投资26.8万元,其中民间集资8.8万元,县交通局拨款18万元。
珍溪口大桥。位于省道仙清线渠口乡石柱村北2公里处,为枫林、花坦公路重要桥梁,桥长220米,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25米,引线公路984米。5孔,其中4孔为钢架拱桥,孔径45米,1孔为空心板梁,跨径10.6米。荷载汽—15吨,挂—80吨。1990年3月15日动工,1991年5月10日通车。总造价181万元,其中地方筹资22万元,省扶贫项目以工代赈90万元,其余为县财政支出。
碧茗大桥。位于碧莲镇上村南,横跨小楠溪,为茗岙公路重要桥梁。桥长110米,3孔,孔径分别为40米、31.5米、25米,行车道宽4.5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米,钢筋混凝土桁架拱结构,荷载汽—10吨,履—50吨。1983年10月开工,1988年8月通车,国家投资49万元。
白泉大桥。在白泉乡白泉村,横跨小楠溪,是白泉至昆阳公路重要桥梁。桥长136米,5孔,其中2孔孔径各40米,1孔跨径36米,2孔孔径各3米,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桁架拱,行车道宽6米,人行道各宽0.5米,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重力式桥台,荷载汽—10吨,履—50吨,国家投资25万元。1985年10月动工,1986年12月竣工。
塘塆大桥。位于省道仙清线永嘉渠口乡塘塆村小楠溪出口处。桥长270米,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0.75米,荷载汽—15吨,挂—80吨。系5孔钢筋混凝土高水位双曲拱桥,每孔跨径50米。桥基采用预制基桩。1977年11月动工,1979年1月1日通车,总造价54万元。
楠溪江大桥。位于清水埠镇东北角,在104国道线1882公里500米处,跨楠溪江,为104国道线主桥梁。大桥总长496.8米,正桥长448米,宽12米,行车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全桥16孔,其中13孔孔径各25米;1孔孔径15米;2孔为主航道,孔径各51米,高10米,可供500吨级船舶通过。桥墩基础采用混凝土基桩。荷载汽—20吨,挂—100吨。1984年7月1日动工,1986年3月15日通车,车渡撤销,耗资737万元。该桥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入口处,桥南端山岗上耸立着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永嘉郡守谢灵运塑像。
菇溪大桥。位于桥头镇,桥长140米,车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宽各2米,全桥7孔,两端孔径各10米,中央5孔孔径各20米。采用直径1.2米灌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钢筋混凝T型板型。1988年12月开工,1989年12月建成,投资158万元。
温州瓯江大桥。民国24年(1935)5月,永嘉县政府建立瓯江桥梁建筑筹备委员会,呈文浙江省建设厅要求建筑瓯江大桥,省政府同年批复,但未实施。1954年,丽水至温州公路恢复通车,梅岙汽车渡日平均渡运量741辆。1979年后,每日待渡车辆剧增,高峰期达1560辆,据此,省革委会批准兴建瓯江大桥。该桥在梅岙乡六岙村南,为国道104线、330线主干桥,全长735.368米,宽12米,中间行车道9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桥两端引道长644.7米,净高13.6米,最低潮位通航水深4.4米,可航500吨级船舶,荷载汽—20吨,挂—100吨。共18孔,其中12孔,孔径各34.989米;主航道6孔,孔径各51米。1981年11月15日大桥引道工程开工,1982年3月18日主体工程动工,1984年9月25日通车,总造价1190万元。大桥为预应力混凝土T型简支梁。因基础地质复杂,分别采用各种基桩施工。
隧道 有3条,总长222.6米,均在省道仙清线上。
培山岭脚隧道。在深固坑培山岭脚,长29.6米,高5米,净宽7.5米,车道6.5米。1972年2月建。
胜利隧道。在泰石村圣母宫旁,长36米,高5米,净宽7米。1978年5月建。
渡头隧道。在渡头大桥西端,洞口接桥,长157米,净宽9米,高6米,中有曲线弯道。1982年9月15日竣工通车。
车站
在上塘镇永建路,1959年9月设立,隶属浙江省汽车运输公司温州分公司。建站时,在上塘镇浦口以茅棚作站房,有客车4辆,代管温州运输段货车2辆,兼营客货运输业务,职工18人。1960年,在浦口建新站房5间,占地2255平方米,建筑面积291平方米,从事县内短途汽车客运,兼营货运。1971年,货车运输划归县统一联合运输指挥部调度,车站专营县内客运。1979年,县联运指挥部撤销,货运重新划归车站自行调度、经营。1984年,在永建路新建车站,占地13160平方米,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1988年,改名永嘉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1990年3月,浙江省汽车运输公司温州东站划归永嘉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改名永嘉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江头车站。至1990年底,公司下设总务、统计、调度、票证、财务、经理等室,并有加油站、停车棚、候车室、票房,下辖车队、修理车间、客运站、货运站及7个区级站、17个代办站、86个停靠站,有干部、职工300人。
第二节 运输
货运
人力搬运 旧时,陆路运输均靠肩挑背驮。民国初期,山区农民替温州商行运送木段、柴爿、木炭、毛竹等物资,先背、抬、挑到埠头,再由竹筏、木船转运至温州。抗日战争期间至建国初,沙头、岩头、碧莲、四川等地有4000余人从事乐清县至缙云县、江西省贩运食盐。20世纪50年代初,境内西北部的供销部门组织长途挑运队,将百货、食盐、生产资料等大宗物资挑运到供销点。
20世纪50年代末,瓯渠、荆源等地始用独轮车运输。60年代,江北、千石等沿江平原,道路逐步拓宽,板车、脚踏三轮车开始普及。70年代后,人力肩挑背驮迅速被机动车辆运输所取代。
汽车(机动车)货运 民国23年(1934)冬,境内公路开通,由省公路局统一经营汽车货运。27年(1938)1月27日,省公路局租与萧绍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以客运为主兼办货运,因运价高于水运,故货运量极少。6月上旬,为阻日本侵略军入侵,公路被破坏,汽车货运中断。
1950年11月,杭州至温州公路修复,境内乌牛至江头段公路时有货车通过,为省办省营,由丽水运输处温州中点站调度。1958年4月,始由温州区公路局调入货运车一辆,运行于上塘至岩头线。同年10月15日,又调入2辆美国产“雪佛兰”牌木炭车。由永嘉车站营运于清水埠至岩头线,是年县交通部门完成货运量0.98万吨,2.40万吨公里。1966年,地方国营运输公司清水埠搬运站购置三轮机动车1辆,用于码头近距货运。1970年4月8日,县运输公司购进第一辆“红卫”牌载货车。1972~1979年,交通系统货物运输量9.47万吨,周转量933.2万吨公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活跃,乡镇工业发展,简易机动三轮车剧增,从事短途客货兼运。1982年后,众多的个体联户、专业户自购载货汽车投入运输经营,有的建立联(托)运部,从事长途货运。1990年末,全县有货运汽车483辆,2460吨位,其中个体和联户载货汽车376辆,1912吨位。个体和联户经营的简易机动车和拖拉机1242辆,1277吨位。是年,全县货运量62.56万吨,周转量6848万吨公里,其中个体和联户分别为55万吨,4956万吨公里。
客运
长途客运 民国23年(1934)11月,首辟丽水至清水埠客运线路,每日4班,沿途设20个站,为境内汽车客运之始。12月,乐清县清江至江头每天6个班次,沿途设11个站。26年(1937)6月27日,永瑞平公路开办客运。以上线路均由浙江省公路管理局经营。27年(1938)1月27日,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将泽清温、永瑞平两线路运输业务租与萧绍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营。6月11日起,因公路毁废,汽车客运中断14年。1950年11月杭(州)温(州)公路修复,1951年3月15日,开通江头至黄岩客运线,5月30日延伸至临海。车站在温州,境内江头设临时售票点,属临海汽车运输段经营管理。1953年10月1日,丽温公路修复通车,客车经境内梅岙过渡入温州市区。县内旅客须去温州购票乘车。1979年1月,永嘉车站辟永嘉至金华客运线,每日2班。随着桥头钮扣市场的发展,1980
年增开桥头至金华客车一班50位。1984年1月1日,新辟永嘉至杭州班车。至1990年底,长途客运线路计有县城至杭州、县城至金华、县城至上海、县城至义乌、江头至宁波、江头至路桥、江头至温岭、江头至天台、江头至椒江、江头至乐清、江头至雁荡、江头至虹桥、清水埠至仙居、桥头至义乌、桥头至温州、桥头至瑞安16条。投入客运车辆有县长运公司(原永嘉车站)大车15辆、个体联户大小车59辆。
短途客运 1957年4月16日,温州中心站永嘉岩头车站经营沙头至岩头客运,日发车1个班次31个客位。1959年9月,永嘉车站建立,共4辆客车,营运于上塘至清水埠、上塘至岩头等线路。1965年12月2日,开通岩坦至清水埠班车。1970~1978年,坦下至碧莲、碧莲至巽宅、岩头至鹤盛、鹤盛至西源相继通车。全站拥有客车15辆,674客位。年客运量96.98万人,1712.68万人公里。1979年,车辆增至23辆,1014客位,年客运量185.50万人,4112.60万人公里。1979年后,私人运输业开始兴起,个体户购置简易三轮机动车、大小客车参与清水埠至桥头、上塘至沙头、坦下至岩头、坦下至碧莲、岩头至岩坦、岩头至西源等路段的客运。至1987年,全县个体联户拥有客车191辆、3061客位,以及其他类型的载客机动车。1980年9月,县运输公司投入4辆客车营运清水埠至永临白云线,清水埠至上塘线。1988年12月,全县58个乡镇(除岛屿七都乡)均通客车。
第三节 管理
路政
民国25年(1936)3月,县政府颁布“保护公路标志”告示,对毁坏杭温公路、丽温公路路标者以破坏交通罪论处。1950年11月杭温公路恢复通车后,公路绿化、公路路基与设施保护均由当地区乡人民政府执管。1957~1965年,由车辆监理部门结合公路竣工通车,开展路政管理宣传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行道树被砍、路基被占、违章建筑严重。1977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发布永革字(77)第74号《关于加强路政管理的通告》,规定境内国道宽度12米,省道宽度10米。由交通、公安、监理联合组成宣传队,沿线检查,限期拆迁和清除规定范围内建筑物和障碍物。同年9月13日,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公路路政管理的通告》,规定凡是在车站、码头、交叉路口,影响行车视线的建筑物,必须立即拆除。确因建设需要,在公路临近建造建筑物,须经交通、房管部门同意。1984年11月2日,县府颁发永政字(84)第324号《关于划定公路用地留地范围的通告》,规定国道线从路面中心线至两侧宽各15米,省道从路面中心线至两侧宽各10米为公路用地、留地范围,并规定瓯江大桥、楠溪江大桥的控制区范围。由于路政工作涉及面广,每逢国庆、春节、元旦等节日前后,交通、公安、农业、城建、工商等部门共同配合,经常履行清除公路沿线违章建筑、维护路产路权职责。
公路养护
民国23年(1934),永嘉成立县过境公路乌牛至江头、花岩头至清水埠养护段,养护管理分别归临海第四分区和丽水第五分区。1950年杭温公路修复后,乌牛至江头路段归乐清道班养护。1954年1月,金丽温公路(即330国道线)通车,建立朱涂、垟塆、江北、梅岙渡口4个渡道班,归丽水运输处温州中心站养护股管理。1958年,境内有6个道班,3个渡班,其中梅岙渡由温州直管。同年11月,县公路养路队建立,负责道班、渡班工作。1959年,乌牛至江头路段养护划归永嘉。1961年,全县有朱涂、坦头、礁头、黄田、上塘、沙头、下日川、方岙(属岩头镇)、中村9个道班,和九丈、三角岩2个渡班,职工58人,养护公路104公里。1970年,永嘉工区(即养路队)购置第一台75型手扶拖拉机用于公路养护。1977年,开始路面改善。在朱涂乡林福村率先进行路基拓宽与铺筑沥青路面。同年8月,公路养护分为专业养护与县乡养护。下家岙至鹤盛8公里路段由县交通局委托乡村派人养护,养护费每公里360元,包干到乡。1982年,列入县乡养护公路138.5公里。1984年,四川、碧莲道班首先试行承包责任制,将公路分段承包给农工养护。1987年,交通局建立公路养护股,专管县乡公路养护工作。1990年,全县公路总里程611.41公里,其中属县公路段专业养护的193.53公里,设16个道班,职工148人。同年5月,仙清线金竹溪道班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班长黄崇星获1989年度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和1990年交通部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县交通局负责养护的县乡路为417.88公里,设45个道班,人员219人。
公路绿化
20世纪50年代,过境两段国道已绿树成荫。1964年,永嘉、乐清两县挂钩开展公路绿化互促、互查,公路沿线栽植桉树,合同规定树权属工区,树枝归村所有。1965年,温州市公路绿化现场会在永嘉召开。“文化大革命”开始,合同失效,管理松懈。1967年仅几天时间,公路行道树几乎被砍光。1982年,温州公路总段在永嘉朱涂乡进行公路绿化试点,由公路段与乡村签订绿化合同,分清责权,发动农民栽植行道树,健全绿化管理制度。1990年底止,全县公路绿化累计68.3公里。其中国道、省道33公里,县乡道35.3公里,栽植水杉、直杉、法国梧桐、喜树等10个树种。并制定国植国有、合作分成等分配办法及专管员制度。
安全监理
车辆管理 1961年前,县内车辆检审、核发牌证等手续均归温州车辆监理所。1961年,温州车辆监理所派驻永嘉交通管理代办员1名,协助车辆监理所工作。1971年6月,建立温州地区公路运输管理所永嘉管理站,工作人员2人。1975年起,永嘉机动车年检由永嘉管理站负责(1976年10月改称永嘉监理站),凡未按期参加年检的车辆不准行驶;拖拉机年检由县农机监理站负责。1984年,规定使用满13年的客车、满20年的货车,一律不予办理立户、过户、转籍手续。1986年7月1日起,开始更换机动车牌号。1987年10月,车辆由县交警队负责管理。1990年底,全县营运客车337辆6894客位,其他机动车878辆5268客位;货运汽车483辆2460吨位,其他机动车80辆94吨位;拖拉机1162辆1183吨位;摩托车1957辆,轻便摩托车353辆。
驾驶员管理 1975年前,驾驶员培训、考核、发证、审检等事项由温州车辆监理所直管;手扶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由农机局负责,监督考核由县监理站执管,合格者报地区监理所签发驾驶证。1977年驾驶员年度检审后,温州车辆监理所决定整顿“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交通监理工作,县车辆监理站对全县简易机动车和手扶拖拉机驾驶员进行考核,换发新牌、新证,建立档案。1982年驾驶员年度检审后,对1980年以来行车违章肇事驾驶员,重新办理审验签证;对手扶拖拉机驾驶员进行整顿检审、换发新牌证。1984年11月15日开始,个体联户驾驶员须按规定考核,取得合格执照。1985年,汽车驾驶员培训、考核由温州车辆监理所负责;轻骑、手扶拖拉机、三轮卡驾驶员培训、考核由县车辆监理站负责。1990年末,全县有证汽车驾驶员6727名,手扶拖拉机驾驶员1680名,摩托车(含轻便车)驾驶员2344人,简易机动车驾驶员1279人。
安全管理 20世纪60年代,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多结合公路通车进行。1973年,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交通局、农机局、公安局、车辆监理站等单位联合组成永嘉县交通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交通安全宣传、督促、检查工作。从1980年开始,定每年5月为安全活动月,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及安全制度执行情况检查,1986年全县建立5个交通管理站,作为日常管理机构,经常进行路检。1987年,县交通监理所撤销,建立公安交通警察队,专管公路交通安全工作,归属县公安局领导。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