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交通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176
颗粒名称: 第七编 交通 邮电
分类号: F542;F632.755
页数: 50
页码: 365-414
摘要: 本篇记述了永嘉县交通和邮电方面的情况,包含了陆路交通,水路交通,邮政和电信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交通 邮政 电信

内容

民国以前,永嘉的陆路运输一直依赖民间道路,出门皆步行,货物靠肩挑。民国23年(1934)10月间,建成杭(州)福(州)公路乌牛至江头(原名“港头”,下同)段和龙(游)永(嘉)公路花岩头至清水埠段,永嘉始有汽车运输。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止日本侵略军入侵,境内公路破坏殆尽。1951~1953年陆续修复。1956年开始兴建县乡公路和机耕路,1957年4月,建成境内首条公路—沙(头)岩(头)公路。水上交通包括海洋运输和内河运输,历史悠久。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以后,开始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有船舶往来。20世纪初,沿海和内河客货航运业逐步兴起,抗日战争初期,曾一度繁荣。建国初期,浙江沿海大陈、披山、北麂、南麂等岛屿尚未解放,海运受阻。1955年后,海运事业逐步发展。内河运输以溪流航道和感潮航道为主,有楠溪江、西溪、菇溪、乌牛溪四大水系,航道总长321.6公里,可通航227.7公里,其中可通机动船70.4公里、木帆船94公里、竹筏63.3公里。建国初期,有船埠53个,舴艋船1170只,竹筏525条,为内河水路运输鼎盛时期。1958年县治变迁,瓯江以南平原乡镇划归温州市,永嘉成为山区县。据此,重新规划公路建设,开拓山区交通,1988年实现乡乡通公路。1990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613.28公里,其中国道50.1公里,省道101.77公里,县道338.75公里,乡道122.66公里;机耕路131条,306公里,形成以国家干线为骨架、地方道路为脉络的公路运输网。沿海和内港运输,20世纪60~70年代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个体联户相继开辟6条新航线,水运业曾有过短暂繁荣时期。1985年后,由于汽车运输崛起,水路运输日趋衰落,往返于溪流航道的舴艋船、竹筏基本绝迹。清水埠港设施不断完善,货轮可达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各大港口。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温台驿道在今永嘉境内设乌牛邮驿。宋时,设白沙驿站。明初,废驿设铺。清代,在江头、挂彩两地设铺舍。民国7年(1918),温州一等邮局改称永嘉一等邮局。尔后,由于邮界的变化而数易局名。温州解放前夕,永嘉邮局下辖朔门支局及29个代办所、35处信柜和19个邮票代售处。民国38年(1949)5月11日,温州市军管会接管永嘉邮局。1950年11月1日,改称温州邮局。此后,永嘉境内的邮电机构隶属温州市邮电局。1958年8月,永嘉县治从温州市区迁址上塘,10月1日县由邮电局成立,标志全县邮电通信网络形成。当年实现乡通电话,村通邮路。1984年7月,县城电话进入全国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1986年9月,县邮电局被浙江省邮电管理局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0年,邮电业务总量突破1000万元大关。1992年,开通无线寻呼业务,引进程控电话1.3万门,长途390线建成开通,实现数字联网和通信设备更新换代,邮电业务总量年收入1490.16万元,位列全国邮电业务收入百强县(市)局第77位。1993年12月,开通移动电话。1994年,再次引进日本NEC程控电话3.2万门,长途500线全部开通,电话并入温州C3本地网,电话号码升为七位。市、农话交换机总容量5万门,实装21517部。市话每百人占有电话机8.3部;农话每百人占有电话机1.98部。开通无线寻呼9073只,移动电话437部。固定资产原值10816.34万元,业务总量4735万元,业务收入3956万元。是年,永嘉邮电局荣获温州市“文明单位”称号,被评为“浙江省通信行业最大企业”之一。
  第一章 陆路交通
  第一节 道路
  民间道路
  古道 两汉、东吴时期,永嘉(今鹿城)通往瑞安、平阳有西路、东路、中路三条古道。东晋、南朝时期,陆路交通有所发展。唐、宋时,形成永嘉至杭州、永嘉至睦州(今建德)西北二条古道。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温州知州沈枢筑永嘉至瑞安70里塘河,此为一条平直大道。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乐清县推官王允麟督民开辟琯头经乌牛越胜美尖北长界岭、罗溪抵港头新路,过江至县城。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岩坦戴慎前等12人,发起修筑永仙干路。现境内古道主要干路和支路32条,总长500公里,多数是卵石路、乱石路,也有用乱石块铺成石级,路宽1米~2米。昔为通往毗邻府、县的要道,今多为公路所更替,留存路段作为乡间便道。
  永(嘉)仙(居)干路。是通向仙居交通要道。起于江北陡门头(今龙桥村),行经上塘、沙头、渔田、霞川、九丈、枫林、双庙、张溪、十里岙、张寮、双溪口、老树坑至道基岭入仙居县境,在永嘉境内长77公里。
  民国17年(1928),温州至沙头客轮通航,该路起点移至沙头1957年,沙岩公路建成,永仙干路的沙头至岩头路段废毁。至1972年,全线多数路段被仙(居)清(水埠)公路取代。
  永(嘉)青(田)干路。起自江北陡门头,终点兴庆寺(今白沙东南)。途经梅岙、小京桥、韩埠、壬田。境内长26.4公里,出县境入青田县。
  永(嘉)乐(清)路。主要路线有5条。
  江头道,起点千石山麓凉亭,东渡楠溪江,越挂彩岭至滕公桥,通往乐清琯头,长10.8公里。
  罗溪道,起点罗溪,越长界岭经乌牛,长15公里,至乐清琯头。
  岭窟道,自石柱至岭窟,长15公里,通往乐清虹桥。
  箬道,自鹤盛宫前至箬袅,长15公里,通往乐清芙蓉。
  岭头道,一路自岭头至竹房村打碗坪,通往乐清大荆;另一路自岭头,经西源、宫前、渡头接永仙干路。
  永(嘉)缙(云)路。永嘉至缙云的通道,主要有3条。
  韩埠至上董,自韩埠渡口经桥下、吴庄,越过济岭,再经下嵊、石染、坎下、黄岐坑、界坑至上董田后坑入缙云,在永嘉境内长20公里。
  渠口至界坑,从渠口始,经桐州、白泉、碧莲、汤店、应坑至界坑,在界坑与韩埠捷径会合,长55公里,通缙云县境,直入江西内地,昔为民间贩运食盐的主要通道。
  岩头至汤店,自岩头经五〓、岭里、石匣、碎坑,至汤店,是楠溪大源通缙云的主道。筑于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长25.5公里,卵石路面。
  永(嘉)黄(岩)路。从张溪离永仙干路经外岙,过小木岭,至大老红与黄岩县交界处,长7公里。
  菇溪路。自永青干路上壬田村,沿菇溪走向,经桥头、连岙、梨村、石坑岭,至坳外与青田县分界处,长20公里。
  机耕路 通常指能通行拖拉机或小型汽车的乡村道路。随着拖拉机的推广使用,各地掀起兴建机耕路热潮。建于1972年的礁下机耕路,为境内第一条新建机耕路。1990年底,全县机耕路131条306公里。机耕路一般宽3米~5米,多数为泥结碎石路面,资金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劳力均为义务投工。效益较好或规模较大有岩头镇的五里角至里岙、鲤溪乡的徐岙至上泛、岭头乡的南陈至阴岙3条机耕路。
  碇步 山区民道多通过溪涧。人们用长条石植入溪床,上部露出供人行走,是为碇步,亦称堤桥梁。1990年底,全县长10米以上的碇步还存104条,其中百齿以上有39开山筑路(石染茅山)条,以花坦、鹤盛、西源3乡最多。东皋碇步建于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清宣统三年(1911)被洪水冲毁后重建至今。长121米,碇齿211个,每隔8~9个碇距,在碇旁置有子碇,供来往行人交会避让。南端有一缺口,宽2米,上铺可启动木板以通船筏。花坦乡东村的上溪碇步,长127米,249齿,建于南宋赵昺祥兴二年碇步易水毁,又不安全,近年多(1279),曾数遭水毁,老碇步只剩过半,1957年重新修建。以桥代替。
  民桥 1990年末,全县有5米以上民间桥梁268座,其中建国前70余座,最早的永庆桥已近800年历史。1964年前多为石板桥、石拱桥。此后,始筑钢筋混凝土桥,桥型以石板梁和双曲拱为主。
  永庆桥。位于岩头镇长蛇坑十八垅山麓。建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该桥两端连山,长12.65米,宽3.6米,高4米。用块石垒砌成桥头,中间置两排石桥柱,每排4根,上横条石。桥面3节,每节用8条长石板并铺。中间桥板左侧横刻“大宋庆元三年丁巳四月十七日庚申”,右侧刻“雪庵施长材建此永庆桥僧即则乾置”。此桥距今793年,仍完整坚固。
  桥头桥。又名广利桥,位于桥头镇桥头村。始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由当地富户陈永进为首筹资,初建时为木桥。后屡建屡毁,村民常设桥会,以资修桥。民国14年(1925),当地陈锡柱发起集资,重建木桥于大榕树下,后又水毁。今桥为1961年复建,石结构,长33.47米,宽2.3米。
  丽水桥。位于岩头镇下村大樟树下,桥石板上刻有“明嘉靖戊午年仲秋吉旦金氏建”。桥长10.2米,宽3.8米,3孔2桥台,全桥由48根条石筑成。桥南端建茶亭供人乘凉憩息。
  宝弓桥。位于大岙乡大岙村口,桥长20米,宽3.5米,高7.5米,单孔石拱结构,石拱跨径10米,厚度0.5米。明武宗正德庚午年(1510)建成,工期3年。桥身全部采用自然界的蛮石,未施一锤一凿,石拱桥面也未作铺垫和修饰。该桥虽历经近500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坚固如初。
  念祖桥。位于枫林镇大门台村,建于民国2年(1913)12月,桥东侧刻有“念祖桥清京畿道监察御使里人徐定超建”,西侧刻有“中华民国甲寅十一月里人徐象严书”。桥长13.6米,宽2.1米,高3.6米,3孔。桥墩用两排长条石直立而成,两旁用条石顶住加固;中孔平板,边孔呈坡度;桥下以乱石砌成坦底护基,1982年桥面拓宽到4.1米。
  昆阳石拱桥。位于昆阳村口,建于民国21年(1932),系岩石结构半圆大孔径单孔石拱桥。净跨径8.5米,长40米,宽4.6米,高11米,北桥台下有石拱门洞,昆阳至白泉古道穿洞而过,桥南头与白昆公路交接。该桥是昆阳、茗岙两个乡山面几个村的交通枢纽。
  下徐桥。位于六龙乡下徐村,桥长53米,宽2米,5孔,跨径11米,1964年建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民间桥梁之首。
  下嵊石板桥。位于下嵊村,桥长97.2米,宽1.05米,31孔,为全县最长的石板桥。建于1964年3月,落成时勒碑铭文记述筑桥经过。
  人民之桥。位于界坑村,系钢筋混凝土坦拱桥,单孔,孔径净跨度26.3米,桥长41米,宽3.25米。界坑是永嘉、缙云两县民间交通枢纽,清代就有石拱桥,民国元年(1912)水毁后重建,又水毁再重建,1963年建钢筋水泥坦拱桥存留至今,是县内民间建造最早的坦拱桥。
  吟州桥。位于七都乡吟州村,桥长67米,宽3.5米,每孔跨径13米,双曲拱结构,1970年建成。
  黄山石拱桥。位于黄南乡黄山村,桥长45米,宽4.5米,高20米,单孔,孔径30米。1978年动工建造,石拱建成后,由于两端桥台未完工就先拆卸桥拱支架,致使石拱塌陷,工程延至1982年重建完成。
  岩门双曲大桥。位于岩坦镇岩门村。为两孔双曲拱桥,长70米,宽4.5米,高6.9米,两端桥台均筑有泄洪孔。1984年7月建成。
  五〓桥。位于五〓乡五〓村,1985年建。桥长66米,宽5.5米,4孔,孔径15米,混凝土结构,通往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前庄大桥。位于白云乡前庄村,桥长114米,宽3.9米,9孔,孔径12.6米,石台砼板梁结构,1985年3月建成。
  碧莲大桥。位于碧莲镇碧莲下村,桥南为石湖村,为钢筋混凝土拱架桥,桥长139米,宽6.5米,4墩5孔,桥上两侧置钢筋混凝土栏杆,并立灯柱。总投资40万元,其中县府拨款23万元,石湖、碧莲下村、邵园等村群众募捐17万元。1985年动工,1987年6月竣工。
  杏岙桥。位于鲤溪乡杏岙村,桥长100米,宽4.5米,7孔,孔径13米,石台、双柱式砼墩空心板梁结构。1988年建成。
  填垟一桥与二桥。位于东皋乡填垟村,横跨东皋溪。桁架拱结构,桥宽均5米,长分别为60米、120米。总造价40万元,国家补助20万元,1988年同期建成。
  龙前桥。位于巽宅镇龙前村,桥长118米,宽4.8米,3孔,孔径27.5米,双曲拱,建于1990年,造价2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1万元。
  蓬溪桥。位于东皋乡蓬溪村,桥长120米,宽7.5米,3孔,孔径30米,建于1990年。
  溪口桥。位于溪口乡溪口村,桥长135米,宽7米,4孔,孔径30米,钢架拱结构,建于1990年,造价48万元。
  路亭 路亭亦称凉亭,多为民间筹资修建,供行人憩息、乘凉和避雨。1990年,全县还存路亭276座。十二盘岭古道,自上塘至桐州长22.5公里,每隔2.5公里置一路亭,共有7亭,均为明朝所建,至今完好。建于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的泰石村冷水亭和建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的泰石村吴岙亭是现存古老路亭之一。建于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民国25年(1936)重修的大箬坑村赤水亭,全亭78.14平方米,为县内最大的路亭。该亭木结构雕梁画栋,升斗飞檐,壁画人物栩栩如生。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兴建的西源村八角亭,八柱八角,两层中空,亭内栏杆靠椅花格窗。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路亭作用减弱,近年民间筑亭多以点缀风景,美化环境和作为老人娱乐休息场所。
  公路
  线路 104国道。即北京至福州公路,由乐清县琯头入境,经乌牛码道、中村、梅园、江头、清水埠,止于六岙瓯江大桥,属二级公路。境内长25.46公里,路基宽13米,沥青路面宽9米。该路旧称杭(州)福(州)线,属浙闽正线。民国5年(1916)列为省道干线。11年(1922),在温州设第三工区,以工代赈,招集灾民600余人,建成永嘉南门(今鹿城蒲鞋市)至状元桥支线路基10公里。22年(1933)续建,次年竣工,通车至江头。清水埠至梅岙段,原为龙(游)永(嘉)公路一段,亦同年建成。27年(1938)6月,为阻滞日本侵略军入侵,国民党第三战区命令将以上两段公路破毁。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几度动工修建,进度缓慢未能通车。因支前需要,1949年修造乌牛至江头段,次年7月竣工,11月13日通车。清水埠至梅岙段,1951年1月修复通车,1954年1月金丽温公路整修通车,该段公路称清梅公路,1982~1986年完成路面改建,楠溪江大桥建成通车,该路并入104国道,车从江头过桥,经清水埠至六岙,过瓯江大桥进入温州市区。乌牛至江头段路基、路面改造,于1988年完成。
  330国道。从金华寿昌至温州,境内起自花岩头,经朱涂、垟湾、梅岙至六岙,全长24.64公里,路基宽12米,沥青路面宽7米,属二级公路。该路旧称龙(游)永(嘉)公路,自兰溪至永嘉清水埠。民国22年(1933)1月施工,次年10月竣工通车。27年(1938)6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命令“破路为田”。1953年10月修复,1954年1月20日验收通车,汽车过梅岙渡入温州境。1977年12月,朱涂至林福段3公里路基拓宽到12米,并铺筑沥青路面,此为境内国道公路铺筑沥青路面之始。1978~1982年,完成花岩头至六岙沥青路面的铺筑。1984年9月,瓯江大桥建成,汽车过桥直入温州,梅岙渡口撤销。
  612省道。即仙居至清水埠公路,境内长10—1.77公里,自清水埠沿楠溪江北上经上塘、沙头、岩头、福佑、张溪至大寺基与仙居路线接线。1956年2月至1957年4月,建成沙头至岩头段长24公里的简易公路,中间有九丈、三角岩两处车渡,国家投资18万元。1958年3月上塘至沙头段动工,同年12月竣工通车,长12公里,国家投资13万元。上塘至清水埠段长13.8公里,于1958年8月动工,至1959年8月竣工验收,国家投资9.5万元。1960年至1964年4月,国家投资23万元,兴建岩头至福佑段12.2公里,1964年水毁,省交通厅拨补24万元修复通车。1971年1月,福佑至张溪、张溪至大寺基公路相继施工修建,当年12月福佑至张溪10公里建成通车,张溪至大寺基段1972年4月竣工验收,1973年3月正式通车。以上路段,除福佑至大寺基建设经费全部由国家投资外,其余4段的路基土方和路面均由民工义务投料、投资。1977年5月,三角岩至九丈路段经省交通厅批准改线,改线全程11公里,从稠树经福利、下盛岙、塘塆至坦下止,国家投资103万元(含塘塆大桥),于1979年元旦通车,撤销三角岩、九丈两渡口,改线后比原线路增长7.656公里。1980年,建成渡头大桥,撤销渡头渡口。同年,清水埠至上塘段13.8公里的路基拓宽为10米,其中下塘至上塘段路基拓宽为12米。1985年,国家投资97.4万元,全段铺筑沥青路面。该线通过清水埠、上塘、沙头、岩头、张溪等集镇。上塘至沙头12公里路段,1989年完成路基拓宽,1990年筑成沥青路面。
  永(嘉)缙(云)县道。自仙清线坦下接线,向西北经渠口、桐州、白泉、碧莲、巽宅、下嵊、石染、界坑至缙云县界。境内长69.15公里,属四级公路(坦下至碧莲段22.25公里为简易公路),泥结砂石路面。1964年5月1日,碧莲区集民工,修建小若口至碧莲段。1970年12月,坦下至碧莲段通车,国家投资27万元。1970年3月,碧莲至巽宅段14.6公里开工,1971年8月1日通车,国家投资34万元。1979年,巽宅至下嵊段14.5公里开工,1983年因经费困难停工,1985年1月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以工代赈,补助投资续建,1986年12月竣工,国家投资58万元(含麻埠大桥23万元)。1987年2月,再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以工代赈,补助投资修建石染至界坑17.8公里路段,12月29日通车17.4公里。靠缙云县界的400米因两县邻村山界纠纷停工2年余,至1990年8月复工,10月25日建成通车。该路国家投资179万元。
  永(嘉)乐(清)县道。自仙清公路下家岙接线,向东经鹤盛、西源、岭头,至乐清县后林哑口与乐清县来线衔接,境内长35.8公里。为开采西源锰矿,下加岙至鹤盛段8.8公里于1959年动工,1977年9月20日通车,国家投资18万元。鹤盛至西源段6.6公里,1977年11月始建,1987年7月竣工,国家投资8.2万元。1979年至1982年11月,建成西源至岭头段13.2公里,国家投资26万元。1983年5月至1984年8月,建成岭头至乐清后林哑口段7.2公里,国家投资25万元。后林哑口高程546.2米,为永乐线最高点。该路经逐步改造,达到四级公路标准,基宽4.5米~6.5米,面宽3.5米,泥结碎石路面。
  公路桥 民国23年(1934),龙永、杭福公路通车,过境路段始建小孔石台木面桥。27年(1938),为阻滞日本侵略军,均予摧毁。1950年,修建杭温公路,在境内建乌牛陡门桥,为建国后公路桥之首。1978年后改渡为桥,陆续兴建一批大桥,至1990年底,净跨径5米以上公路桥共206座,其中长百米以上大桥12座,中型桥23座,小桥171座。
  黄南石拱桥。位于黄南乡黄南口。由离休干部、桥梁建筑土专家陈家妙设计。1972年10月动工,1973年5月建成通车。桥长125米,为全县石拱桥之最,5孔,每孔净跨18米,宽4.5米,高11米,荷载汽—10吨,履—50吨。当地群众义务投工3.4万工,乡自筹10余万元,国家资助3万元。用材4000余块方石。1973年2月21日,遭遇暴雨,乡干部率群众冒严寒入溪抢险,12小时筑起长60米,宽2米,高1.5米防洪堤坝,将洪流拦向一边,才使工程顺利进行。
  铁坑大桥。在溪口乡铁坑村,桥长117米,宽7米,两侧安全带各0.5米,荷载汽—15吨,挂—80吨,4孔,孔径2.5米,钢筋混凝土钢架拱桥,桥台石块砌成。1988年4月开工,建造期间克服两期桥基排水困难,10月20日竣工,造价38万元,由省扶贫项目经费建造。
  渡头大桥。位于仙清线110公里700米处,港头乡渡头村和东皋乡下家岙村之间,跨越大楠溪,东通乐清、仙居县,西达县城上塘镇,是仙清公路的主桥梁之一。1980年1月浙江省交通厅拨款建造,1982年9月15日竣工通车。造价49.46万元。桥长240米,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系4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孔径46米。西端桥台与渡头隧道相连。
  鹤盛大桥。在鹤盛乡鹤盛村,桥长117米,宽7米,高9米,钢筋混凝土板梁石墩石台结构。14孔,孔径8.7米,荷载汽—10吨,履—50吨。1985年12月动工,1987年4月通车。造价2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8万元。
  东皋大桥。在东皋乡东皋村,南北横跨东皋溪,为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桥长131米,宽4.5米,5孔,自北至南第一、三孔跨径各22米,第二孔40米,第四、五孔均为12米,荷载汽—10吨,挂—50吨。1985年11月动工,1986年12月31日竣工通车。总投资26.8万元,其中民间集资8.8万元,县交通局拨款18万元。
  珍溪口大桥。位于省道仙清线渠口乡石柱村北2公里处,为枫林、花坦公路重要桥梁,桥长220米,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25米,引线公路984米。5孔,其中4孔为钢架拱桥,孔径45米,1孔为空心板梁,跨径10.6米。荷载汽—15吨,挂—80吨。1990年3月15日动工,1991年5月10日通车。总造价181万元,其中地方筹资22万元,省扶贫项目以工代赈90万元,其余为县财政支出。
  碧茗大桥。位于碧莲镇上村南,横跨小楠溪,为茗岙公路重要桥梁。桥长110米,3孔,孔径分别为40米、31.5米、25米,行车道宽4.5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米,钢筋混凝土桁架拱结构,荷载汽—10吨,履—50吨。1983年10月开工,1988年8月通车,国家投资49万元。
  白泉大桥。在白泉乡白泉村,横跨小楠溪,是白泉至昆阳公路重要桥梁。桥长136米,5孔,其中2孔孔径各40米,1孔跨径36米,2孔孔径各3米,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桁架拱,行车道宽6米,人行道各宽0.5米,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重力式桥台,荷载汽—10吨,履—50吨,国家投资25万元。1985年10月动工,1986年12月竣工。
  塘塆大桥。位于省道仙清线永嘉渠口乡塘塆村小楠溪出口处。桥长270米,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0.75米,荷载汽—15吨,挂—80吨。系5孔钢筋混凝土高水位双曲拱桥,每孔跨径50米。桥基采用预制基桩。1977年11月动工,1979年1月1日通车,总造价54万元。
  楠溪江大桥。位于清水埠镇东北角,在104国道线1882公里500米处,跨楠溪江,为104国道线主桥梁。大桥总长496.8米,正桥长448米,宽12米,行车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全桥16孔,其中13孔孔径各25米;1孔孔径15米;2孔为主航道,孔径各51米,高10米,可供500吨级船舶通过。桥墩基础采用混凝土基桩。荷载汽—20吨,挂—100吨。1984年7月1日动工,1986年3月15日通车,车渡撤销,耗资737万元。该桥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入口处,桥南端山岗上耸立着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永嘉郡守谢灵运塑像。
  菇溪大桥。位于桥头镇,桥长140米,车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宽各2米,全桥7孔,两端孔径各10米,中央5孔孔径各20米。采用直径1.2米灌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钢筋混凝T型板型。1988年12月开工,1989年12月建成,投资158万元。
  温州瓯江大桥。民国24年(1935)5月,永嘉县政府建立瓯江桥梁建筑筹备委员会,呈文浙江省建设厅要求建筑瓯江大桥,省政府同年批复,但未实施。1954年,丽水至温州公路恢复通车,梅岙汽车渡日平均渡运量741辆。1979年后,每日待渡车辆剧增,高峰期达1560辆,据此,省革委会批准兴建瓯江大桥。该桥在梅岙乡六岙村南,为国道104线、330线主干桥,全长735.368米,宽12米,中间行车道9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桥两端引道长644.7米,净高13.6米,最低潮位通航水深4.4米,可航500吨级船舶,荷载汽—20吨,挂—100吨。共18孔,其中12孔,孔径各34.989米;主航道6孔,孔径各51米。1981年11月15日大桥引道工程开工,1982年3月18日主体工程动工,1984年9月25日通车,总造价1190万元。大桥为预应力混凝土T型简支梁。因基础地质复杂,分别采用各种基桩施工。
  隧道 有3条,总长222.6米,均在省道仙清线上。
  培山岭脚隧道。在深固坑培山岭脚,长29.6米,高5米,净宽7.5米,车道6.5米。1972年2月建。
  胜利隧道。在泰石村圣母宫旁,长36米,高5米,净宽7米。1978年5月建。
  渡头隧道。在渡头大桥西端,洞口接桥,长157米,净宽9米,高6米,中有曲线弯道。1982年9月15日竣工通车。
  车站
  在上塘镇永建路,1959年9月设立,隶属浙江省汽车运输公司温州分公司。建站时,在上塘镇浦口以茅棚作站房,有客车4辆,代管温州运输段货车2辆,兼营客货运输业务,职工18人。1960年,在浦口建新站房5间,占地2255平方米,建筑面积291平方米,从事县内短途汽车客运,兼营货运。1971年,货车运输划归县统一联合运输指挥部调度,车站专营县内客运。1979年,县联运指挥部撤销,货运重新划归车站自行调度、经营。1984年,在永建路新建车站,占地13160平方米,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1988年,改名永嘉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1990年3月,浙江省汽车运输公司温州东站划归永嘉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改名永嘉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江头车站。至1990年底,公司下设总务、统计、调度、票证、财务、经理等室,并有加油站、停车棚、候车室、票房,下辖车队、修理车间、客运站、货运站及7个区级站、17个代办站、86个停靠站,有干部、职工300人。
  第二节 运输
  货运
  人力搬运 旧时,陆路运输均靠肩挑背驮。民国初期,山区农民替温州商行运送木段、柴爿、木炭、毛竹等物资,先背、抬、挑到埠头,再由竹筏、木船转运至温州。抗日战争期间至建国初,沙头、岩头、碧莲、四川等地有4000余人从事乐清县至缙云县、江西省贩运食盐。20世纪50年代初,境内西北部的供销部门组织长途挑运队,将百货、食盐、生产资料等大宗物资挑运到供销点。
  20世纪50年代末,瓯渠、荆源等地始用独轮车运输。60年代,江北、千石等沿江平原,道路逐步拓宽,板车、脚踏三轮车开始普及。70年代后,人力肩挑背驮迅速被机动车辆运输所取代。
  汽车(机动车)货运 民国23年(1934)冬,境内公路开通,由省公路局统一经营汽车货运。27年(1938)1月27日,省公路局租与萧绍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以客运为主兼办货运,因运价高于水运,故货运量极少。6月上旬,为阻日本侵略军入侵,公路被破坏,汽车货运中断。
  1950年11月,杭州至温州公路修复,境内乌牛至江头段公路时有货车通过,为省办省营,由丽水运输处温州中点站调度。1958年4月,始由温州区公路局调入货运车一辆,运行于上塘至岩头线。同年10月15日,又调入2辆美国产“雪佛兰”牌木炭车。由永嘉车站营运于清水埠至岩头线,是年县交通部门完成货运量0.98万吨,2.40万吨公里。1966年,地方国营运输公司清水埠搬运站购置三轮机动车1辆,用于码头近距货运。1970年4月8日,县运输公司购进第一辆“红卫”牌载货车。1972~1979年,交通系统货物运输量9.47万吨,周转量933.2万吨公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活跃,乡镇工业发展,简易机动三轮车剧增,从事短途客货兼运。1982年后,众多的个体联户、专业户自购载货汽车投入运输经营,有的建立联(托)运部,从事长途货运。1990年末,全县有货运汽车483辆,2460吨位,其中个体和联户载货汽车376辆,1912吨位。个体和联户经营的简易机动车和拖拉机1242辆,1277吨位。是年,全县货运量62.56万吨,周转量6848万吨公里,其中个体和联户分别为55万吨,4956万吨公里。
  客运
  长途客运 民国23年(1934)11月,首辟丽水至清水埠客运线路,每日4班,沿途设20个站,为境内汽车客运之始。12月,乐清县清江至江头每天6个班次,沿途设11个站。26年(1937)6月27日,永瑞平公路开办客运。以上线路均由浙江省公路管理局经营。27年(1938)1月27日,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将泽清温、永瑞平两线路运输业务租与萧绍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营。6月11日起,因公路毁废,汽车客运中断14年。1950年11月杭(州)温(州)公路修复,1951年3月15日,开通江头至黄岩客运线,5月30日延伸至临海。车站在温州,境内江头设临时售票点,属临海汽车运输段经营管理。1953年10月1日,丽温公路修复通车,客车经境内梅岙过渡入温州市区。县内旅客须去温州购票乘车。1979年1月,永嘉车站辟永嘉至金华客运线,每日2班。随着桥头钮扣市场的发展,1980
  年增开桥头至金华客车一班50位。1984年1月1日,新辟永嘉至杭州班车。至1990年底,长途客运线路计有县城至杭州、县城至金华、县城至上海、县城至义乌、江头至宁波、江头至路桥、江头至温岭、江头至天台、江头至椒江、江头至乐清、江头至雁荡、江头至虹桥、清水埠至仙居、桥头至义乌、桥头至温州、桥头至瑞安16条。投入客运车辆有县长运公司(原永嘉车站)大车15辆、个体联户大小车59辆。
  短途客运 1957年4月16日,温州中心站永嘉岩头车站经营沙头至岩头客运,日发车1个班次31个客位。1959年9月,永嘉车站建立,共4辆客车,营运于上塘至清水埠、上塘至岩头等线路。1965年12月2日,开通岩坦至清水埠班车。1970~1978年,坦下至碧莲、碧莲至巽宅、岩头至鹤盛、鹤盛至西源相继通车。全站拥有客车15辆,674客位。年客运量96.98万人,1712.68万人公里。1979年,车辆增至23辆,1014客位,年客运量185.50万人,4112.60万人公里。1979年后,私人运输业开始兴起,个体户购置简易三轮机动车、大小客车参与清水埠至桥头、上塘至沙头、坦下至岩头、坦下至碧莲、岩头至岩坦、岩头至西源等路段的客运。至1987年,全县个体联户拥有客车191辆、3061客位,以及其他类型的载客机动车。1980年9月,县运输公司投入4辆客车营运清水埠至永临白云线,清水埠至上塘线。1988年12月,全县58个乡镇(除岛屿七都乡)均通客车。
  第三节 管理
  路政
  民国25年(1936)3月,县政府颁布“保护公路标志”告示,对毁坏杭温公路、丽温公路路标者以破坏交通罪论处。1950年11月杭温公路恢复通车后,公路绿化、公路路基与设施保护均由当地区乡人民政府执管。1957~1965年,由车辆监理部门结合公路竣工通车,开展路政管理宣传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行道树被砍、路基被占、违章建筑严重。1977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发布永革字(77)第74号《关于加强路政管理的通告》,规定境内国道宽度12米,省道宽度10米。由交通、公安、监理联合组成宣传队,沿线检查,限期拆迁和清除规定范围内建筑物和障碍物。同年9月13日,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公路路政管理的通告》,规定凡是在车站、码头、交叉路口,影响行车视线的建筑物,必须立即拆除。确因建设需要,在公路临近建造建筑物,须经交通、房管部门同意。1984年11月2日,县府颁发永政字(84)第324号《关于划定公路用地留地范围的通告》,规定国道线从路面中心线至两侧宽各15米,省道从路面中心线至两侧宽各10米为公路用地、留地范围,并规定瓯江大桥、楠溪江大桥的控制区范围。由于路政工作涉及面广,每逢国庆、春节、元旦等节日前后,交通、公安、农业、城建、工商等部门共同配合,经常履行清除公路沿线违章建筑、维护路产路权职责。
  公路养护
  民国23年(1934),永嘉成立县过境公路乌牛至江头、花岩头至清水埠养护段,养护管理分别归临海第四分区和丽水第五分区。1950年杭温公路修复后,乌牛至江头路段归乐清道班养护。1954年1月,金丽温公路(即330国道线)通车,建立朱涂、垟塆、江北、梅岙渡口4个渡道班,归丽水运输处温州中心站养护股管理。1958年,境内有6个道班,3个渡班,其中梅岙渡由温州直管。同年11月,县公路养路队建立,负责道班、渡班工作。1959年,乌牛至江头路段养护划归永嘉。1961年,全县有朱涂、坦头、礁头、黄田、上塘、沙头、下日川、方岙(属岩头镇)、中村9个道班,和九丈、三角岩2个渡班,职工58人,养护公路104公里。1970年,永嘉工区(即养路队)购置第一台75型手扶拖拉机用于公路养护。1977年,开始路面改善。在朱涂乡林福村率先进行路基拓宽与铺筑沥青路面。同年8月,公路养护分为专业养护与县乡养护。下家岙至鹤盛8公里路段由县交通局委托乡村派人养护,养护费每公里360元,包干到乡。1982年,列入县乡养护公路138.5公里。1984年,四川、碧莲道班首先试行承包责任制,将公路分段承包给农工养护。1987年,交通局建立公路养护股,专管县乡公路养护工作。1990年,全县公路总里程611.41公里,其中属县公路段专业养护的193.53公里,设16个道班,职工148人。同年5月,仙清线金竹溪道班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班长黄崇星获1989年度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和1990年交通部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县交通局负责养护的县乡路为417.88公里,设45个道班,人员219人。
  公路绿化
  20世纪50年代,过境两段国道已绿树成荫。1964年,永嘉、乐清两县挂钩开展公路绿化互促、互查,公路沿线栽植桉树,合同规定树权属工区,树枝归村所有。1965年,温州市公路绿化现场会在永嘉召开。“文化大革命”开始,合同失效,管理松懈。1967年仅几天时间,公路行道树几乎被砍光。1982年,温州公路总段在永嘉朱涂乡进行公路绿化试点,由公路段与乡村签订绿化合同,分清责权,发动农民栽植行道树,健全绿化管理制度。1990年底止,全县公路绿化累计68.3公里。其中国道、省道33公里,县乡道35.3公里,栽植水杉、直杉、法国梧桐、喜树等10个树种。并制定国植国有、合作分成等分配办法及专管员制度。
  安全监理
  车辆管理 1961年前,县内车辆检审、核发牌证等手续均归温州车辆监理所。1961年,温州车辆监理所派驻永嘉交通管理代办员1名,协助车辆监理所工作。1971年6月,建立温州地区公路运输管理所永嘉管理站,工作人员2人。1975年起,永嘉机动车年检由永嘉管理站负责(1976年10月改称永嘉监理站),凡未按期参加年检的车辆不准行驶;拖拉机年检由县农机监理站负责。1984年,规定使用满13年的客车、满20年的货车,一律不予办理立户、过户、转籍手续。1986年7月1日起,开始更换机动车牌号。1987年10月,车辆由县交警队负责管理。1990年底,全县营运客车337辆6894客位,其他机动车878辆5268客位;货运汽车483辆2460吨位,其他机动车80辆94吨位;拖拉机1162辆1183吨位;摩托车1957辆,轻便摩托车353辆。
  驾驶员管理 1975年前,驾驶员培训、考核、发证、审检等事项由温州车辆监理所直管;手扶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由农机局负责,监督考核由县监理站执管,合格者报地区监理所签发驾驶证。1977年驾驶员年度检审后,温州车辆监理所决定整顿“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交通监理工作,县车辆监理站对全县简易机动车和手扶拖拉机驾驶员进行考核,换发新牌、新证,建立档案。1982年驾驶员年度检审后,对1980年以来行车违章肇事驾驶员,重新办理审验签证;对手扶拖拉机驾驶员进行整顿检审、换发新牌证。1984年11月15日开始,个体联户驾驶员须按规定考核,取得合格执照。1985年,汽车驾驶员培训、考核由温州车辆监理所负责;轻骑、手扶拖拉机、三轮卡驾驶员培训、考核由县车辆监理站负责。1990年末,全县有证汽车驾驶员6727名,手扶拖拉机驾驶员1680名,摩托车(含轻便车)驾驶员2344人,简易机动车驾驶员1279人。
  安全管理 20世纪60年代,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多结合公路通车进行。1973年,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交通局、农机局、公安局、车辆监理站等单位联合组成永嘉县交通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交通安全宣传、督促、检查工作。从1980年开始,定每年5月为安全活动月,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及安全制度执行情况检查,1986年全县建立5个交通管理站,作为日常管理机构,经常进行路检。1987年,县交通监理所撤销,建立公安交通警察队,专管公路交通安全工作,归属县公安局领导。
  第二章 水路交通
  第一节 航道
  溪流航道
  潘坑至溪口 系楠溪江上游,长31.02公里,沿溪有潘二、白岩、永坦、南岸、上宅岸等村。最低水位0.2米,底宽2米,通竹筏。
  黄南至溪口 系楠溪江上游的支流,长15公里,沿溪有大学、源头、闪坑、岩门、屿北、岩坦、庙下、小舟垟等村。最低水位0.2米,底宽2米,通竹筏。
  西源至渡头 系楠溪江中游支流,长14.8公里,途经鹤盛埠、东皋埠。最低水位0.2米,通1.5吨木帆船;该水道西坑至鹤盛段由西坑村谷亨棉捐银疏浚,历时7年,于民国25年(1936)秋开通,仅通竹筏。1954年冬,西坑大坟山发现锰矿,县府拨款拓宽加深航道,可行驶舴艋船,运输矿石及农副产品。公路开通后,航道逐渐淤塞不再通航。
  溪口至沙头 系楠溪江中游,长53公里,流经3个镇、35个乡。其中溪口至九丈段长35.9公里,最高通航水位12.66米,最低水位0.2米,可通1.5吨木帆船。九丈至沙头段长17.1公里,最高洪水位14.39米,最高通航水位12.66米,最低水位0.35米,可通2吨木帆船。
  巽宅至九丈 系楠溪江中游小楠溪支流,长39公里,沿溪有山坑口埠、碧莲埠、白泉埠、桐州店埠、珠岸埠、冷水湾埠。最低水位0.2米,可通1.5吨木帆船。
  雷福至麻埠 系楠溪江中游小楠溪支流,长27.5公里,最低水位0.2米。通竹筏始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是旧时石染、下嵊、界坑、西岙,与邻县青田、缙云农副产品运输的重要通道。1957~1963年,两次整治麻埠至石染长14.5公里航道,可通舴艋船,后航道逐渐淤浅,亦只能通竹筏。
  乌牛至仁溪 自乌牛溪码道至仁溪水碓头,长11.5公里,最阔处35米,正常水位4.5米,能通航6吨船舶。河口建有7孔陡门。
  感潮航道
  沙头至温州 系楠溪江下游航道,自沙头响山码道,经峙口、绿嶂、上塘、下塘、黄田、清水埠入瓯江至温州。全长35公里,最高水位7.25米,最低水位0.8米,候潮可通20吨~100吨级船舶,其中上塘至温州段可通100吨级船舶。峙口至河屿支道,长3.8公里,涨潮时可通航10吨级船舶,低潮水位为零。
  下塘至下堡 航道长3.8公里,最低水位为零,候潮可通10吨级船舶。
  桥头至温州 系菇溪下游航道,自桥头码道经壬田、朱涂入瓯江至温州。长35.9公里,可通15吨~20吨船舶。其中朱涂段可通20吨~30吨船舶。
  韩埠至温州 系西溪下游航道,自韩埠经坦头、吴渡、小京渡头、入瓯江,至温州麻行。长28公里,最低水位0.2米,候潮可通15吨级船舶。其中路礁桥段,最低水位0.9米,候潮可通50吨~60吨级船舶。
  第二节 设施
  清水埠港
  清水埠港位于瓯北镇楠溪江入口处。港区范围南起楠溪江口,北止千石造船厂,东面以楠溪江中轴线为界。陆域6.22万平方米,水域78.19万平方米,港区岸线长4.2公里。港内航道自楠溪江口至千石石油码头,全长4200米为泥沙河床。低潮时航道宽80余米,弯道曲率半径800米,低潮水深2米,可通航100吨位船舶,涨潮水深4.4米,潮时持续1.77小时,500吨位外海船舶可候潮进出港。
  民国11年(1922),清水埠始有外国船舶来往,25年(1936)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在此建有641.51平方米的储油池。29年(1940),清水埠开港。1963年,正式辟为港口,至今已初具规模。货运航线通上海、宁波、南京、厦门、武汉等港口。
  码头 清水埠港区有6座客货运码头。货运一号码头建于1967年,平台长18米,宽7.5米,前沿水深2.5米,可供300吨位船舶停泊作业。1970年10月码头扩建后,平台长增至40米。码头与国道104线、省道仙清线相连,集散物资方便。有吊车、仓库、堆场等设备。货运二号码头建于1981年6月,平台长30.7米,宽11.4米,前沿水深4.5米,可供500吨位船舶靠泊作业。装有5吨吊车2台、1吨吊车1台。建有150平方米和367平方米仓库各一座,300平方米堆场一个,设计年综合通过能力为10万吨。客运渡轮码头开建于1968年,次年竣工投入使用。1987年底,在客运渡轮码头下游100米处兴建新客轮渡码头,长36米,宽7.2米,钢引桥两条长21米,并建有客运大楼1座780平方米,1988年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此外,还建有粮油、煤炭、石油3个专用码头。1990年,各码头吞吐量13.4万吨。
  锚地 青龙头锚地位于千石与后江之间,长500米,宽150米,计7.5万平方米,半径75米,实际水深6米,底质为坭砂河床,可供5艘300吨位船舶同时锚泊。龟山锚地中心位于江北龟山以南,瓯江航道以北江面上,长1200米,宽300米,面积36万平方米,底质泥砂河床,实际水深吴松基面—3米,可供20艘1000吨位船舶同时锚泊。
  航标 1号左侧标,又名尾岩头灯标,位于瓯北镇楠溪江入口处尾岩头,北纬28°02′47″,东径120°39′59″。建于1978年,标身为白色水泥石砌体,标高2米,红光单闪,周期3秒,灯光射程3公里。坝尾灯标,位于清水埠楠溪江入口处龟山丁坝上,北纬28°02′24″,东经120°39′49″。建于1979年7月,钢筋水泥桩身,标高3.5米,红光单闪,周期5秒。阳岙灯标,位于沙头镇阳岙村东面,北纬31°22′,东经112°22′。建于1978年12月,钢筋混凝土桩身,灯塔高3米,红光单闪,周期5秒。丐儿坟灯标,位于三江乡后江村北,北纬28°03′30″,东经120°41′55″。1979年9月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标高3米,红光单闪,周期5秒。龙目礁灯标,位于江北乡礁头村南,北纬28°03′31″,东经120°40′18″。钢筋混凝土结构,标高4米,红光单闪,周期5秒。
  码道 埠头
  东晋、唐朝时境内江河已有舟筏往来,并在沿江沿溪修建码道、埠头。码道多以块石砌筑,近代有以水泥铺面。埠头多建于靠近集镇溪流地段。主要码道、埠头有:
  清水埠码道 位于清水埠东南,与江头码头隔江相望。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由罗浮林祥捐资建造并置义渡。1949年冬改建成汽车渡轮码道,1986年后汽渡停止,现为民间船舶停靠装卸埠和江头至清水埠民间停靠埠。
  上塘码道 位于上塘镇浦口村,1959年12月建成,国家投资3万元,石砌,呈锯齿形,长45米,宽21米。是上塘镇主要客、货运码头。
  乌牛码道 位于乌牛镇码道村南,民国36年(1947)建,长8.5米,宽3米,石砌,前沿水深3米,靠泊能力80吨级船舶,年均货物吞吐量1.88万吨,客流量8.3万人。
  此外,沿瓯江、楠溪江还有下塘、黄田、江头、启灶、龙桥、江北、梅岙、韩埠、西岸、桥下、桥头、朱涂、垟塆、峙口等码道。
  沙头埠 位于沙头岩龙头,是楠溪江感潮段和溪流段分界埠,成埠年代无考。当时埠头店铺成排,被称为“沙头滩””、“沙头街”。民国17年(1928),温州至沙头始通机动小客轮,此埠成为小客轮终点埠。后因航道改变,埠头下移至桂树潭,1960年后,又下移至响山。
  溪口埠 位于溪口乡溪口村,为楠溪江大楠溪航道木帆船终点埠,与上游黄南至溪口竹筏航道相连,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成埠。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埠头移至下潭至今。1957~1965年间,该埠日停靠舴艋船达100余艘,竹筏300余张。今竹筏消失,仅有少数舴艋船停靠。
  楠溪江大小楠溪较大埠头还有小港埠、渡头埠、兆潭埠、东皋埠、双庙埠、九丈埠、冷水湾埠、桐州埠、白泉埠、黄潭口埠、碧莲埠、山坑口埠、麻埠。
  渡口
  县内渡口多分布于瓯江北岸、七都岛屿及楠溪江两侧。唐时,温台驿道自温州过渡至江头渡口,沿江东行至乌牛。旧时,渡口均以舢舨摆渡,1958年起逐步改为机动渡船。1983年,清水埠至温州渡口率先改木质机动船为钢质机动渡船。1984年后,江头、江北、前沙、老涂、渭石、芦田、李浦、峙口等渡口先后更新为钢质渡轮并改善码头设施。1990年末,全县渡口共80处,其中有稠树、兆潭汽车渡2处,拥有渡轮(船)91艘,其中钢质渡轮26艘,8216客位;木质机动渡船13艘,349客位;人力渡船52艘,537客位。年客运量1900万人次。清水埠、江头、龙桥、江北4处渡口渡运量占总渡运量的70%。
  江头渡 位于三江乡江头村西,与温州安澜亭码头对渡,渡程6公里。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民国23年(1934)杭温公路通车后,汽车驶抵江头,旅客过渡至温州。原码道长100米,宽8米,石砌。1989年3月,改建成浮趸船码头,固定引桥钢筋混凝土结构,长42.5米,净宽5米,引桥长25米,净宽4米,浮趸船长36米,宽3米,总造价50万元,国家投资42万元。拥有机动渡轮3艘,每隔半小时1班。1990年,日客流量1.2万人次。
  清水埠渡 位于清水埠环江中路,与温州市区安澜亭码头对渡,渡程5公里。1958年建,石砌码道,当年日客流量300人次,由县运输公司经营。1968年,国家投资建码头1座,长40米,宽5.2米,块石浆砌。同时建3间2层房屋1幢,楼上为办公室,楼下为候船室。1986年,国家投资70余万元,在老码头下游新建客运码头1座,浮式趸船钢引桥,并建办公楼1幢,1988年5月1日投入使用。该渡口每日54个班次,3艘渡轮对开,至夜间10时止。1990年,日客流量1.5万人次。龙桥渡 建于东晋南朝间,在龙桥村南,与温州安澜亭码头对渡,渡程3.6公里,是永仙、永缙路的起点,初以小舢舨摆渡。1958年,罗浮运输社购置机动轮,为县内最早使用机动轮的渡口。1984年,改为400客位的钢质渡轮。码道建于1966年,长100米,宽3米,前沿水深4米~5米。1990年,每日34个班次,日客流量6000余人次。
  江北渡 位于江北乡浦西村南,与温州安澜亭码头对渡,渡程4公里,始用小舢舨渡船,1962年改用机动渡轮,每日22个班次,客流量4000人次。码道长30米,宽3米,块石砌筑,水泥铺面。由县交通运输公司经营。码头前沿水深4米,可供10吨位船舶停靠作业。
  第三节 运输
  客运
  东晋时,楠溪江上已有舟楫往来,南朝永嘉郡太守谢灵运曾泛舟楠溪江揽胜。舴艋船是旧时溪流航道主要运输工具。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项申甫等人创办永瑞轮船公司,购置“永瑞号”小拖轮1艘,驳船2艘,首辟永嘉(今鹿城区)至瑞安航线,为永嘉内河客班航运之始。至民国26年(1937),投入该航线营运的有“永瑞”、“新安”、“永安”、“波安”、“快利”等客轮10多艘,拖驳20多艘。民国30~33年(1941~~1944),先后又开辟永嘉(今鹿城区)至鲍田、梅头、丽岙、塘下、莘塍、九里及瞿溪、桐岭、茅竹岭等航线。清宣统二年(1910)二月,“鸿发”号小客轮开始经营永嘉(今鹿城区)至乐清琯头沿线内港客货运输。民国8年(1919)起,专营客运,隔日来回一个航次。17~30年(1928~1941),又有“永乐”、“永远”号轮参与该航线客运。17年(1928),温州林澄泉、金精万创办济瓯轮船行,首辟温州至桥头客班航线。同年,永嘉中塘人何银富创办温州同益轮船行,经营温州至沙头客运航线,为当时境内主要客运航线,候潮日夜都有客船;叶昌校创办西岸轮船行,经营温州至韩埠客班航线。34年(1945),何银德开辟温州至上塘客班航线。1956年1月,公私合营温州轮船公司建立后,接管以上客班航线。1958年,永嘉县治迁址上塘,温州至上塘客班航线划归永嘉县运输公司经营。20世纪60~70年代,县运输公司与罗溪运输社先后开辟桥头、启灶、仁溪、千石到温州航线。1982年后,个体联户相继开辟峙口至上塘、嶂岙至上塘、河岙至上塘、上沙至温州、吟州至温州、板桥至温州等航线。1985年后,由于汽车客运兴起,水路客运衰落。1990年底,全县有14条内河客班航线,通航里程201.1公里,拥有客轮26艘,8003客位,年客运量47.31万人次,周转量706.3万人公里。其中个体联户客轮7艘,347客位,年运输量25.40万人次,周转量296.34万人公里。
  沙头至温州航线自沙头响山码道至温州东门码道,全程33公里。民国17年(1928),由温州同益轮船行“新江飞”号轮首辟航线,客货兼载以客为主。沿途停靠峙口、绿嶂、上塘、下塘。当时沙头以上5个区去温州的旅客,均步行至此乘船抵温,日客运量500人次。1956年1月,该航线由温州轮船公司经营。1957年沙(头)岩(头)公路通车后,为该航线客运最盛时期,拖带客驳达10艘,日夜兼班往返4航次,最高日客运量2000人次,1968年后客运量渐趋减少。1978年移交永嘉运输公司经营,1984年后划归县内港轮船公司经营。1990年,留1艘客轮,191客位,每日2航次。
  峙口至上塘航线 自峙口码道至上塘浦口码道,长7.5公里。1982年,由谢冬德开辟经营。客轮1艘,50客位,每日2个航次,日客运量150人次。
  河岙至上塘航线 自峙口河岙至上塘浦口码道,长7.7公里。1985年,由郑远达、林光标开辟。客轮1艘,60客位,每日2个航次,日客运量200人次。
  嶂岙至上塘航线 自嶂岙码道至上塘浦口码道,长5公里。1985年,由林留弟开辟经营。有客轮1艘50客位,每日4个航次,日客运量180人次。
  上塘至温州航线 民国34年(1945),温州同益轮船行“楠道”号轮开辟客班航线,从上塘经东岸到温州,全长20公里,每日2航次。1956年1月,改由温州轮船公司经营。1958年10月,由永嘉运输公司经营。是年,县治迁址上塘后,客运量日增,日客运量达600人次。1959年上塘至清水埠公路通车后,客运量减少。1984年停航,改由沙头至温州客轮停靠搭客。
  启灶至温州航线 自罗溪乡启灶至温州水门头码头,长9公里。1960年,由县运输公司开辟,县内港轮船公司经营,每日2个航次。1990年,新改装客轮1艘,150客位,日平均客运量几十人。
  千石至温州航线 自千石码头至温州东门码头,长6.5公里,沿途停靠江头。1974年,由罗浮运输社开辟,每日16个航次,日客运量1600人次。1990年停航。
  上沙至温州水门头航线长11公里,每日2个航次。钢质机动船1艘,80客位。原为上沙大队开辟营运,1990年由胡宝贵承包经营。
  吟州至温州水门头航线 长15公里,1972年开辟。由吟州大队(今吟州村)经营,每日往返2个航次,机动木壳船,70客位。1990年起,承包给王步享经营。
  板桥至温州水门头航线 1957年开辟,长15公里,个体联户经营,每日2个航次。机动木船一艘,77客位。
  乌牛至温州航线 自乌牛码道至温州水门头,长15公里。1956年,由罗浮运输社开辟,每日往返2航次。1990年,有客轮1艘,356客位,日客运量200人次。
  乌牛至仁溪航线 自乌牛码道至仁溪水碓头,长11.2公里。1965年,由罗浮运输社开辟,每日4航次,日客运量200人次。1984年,由仁溪运输社经营,当年停航。
  桥头至温州航线 全长35.9公里。民国17年(1928)由温州济瓯轮船行开辟经营,每日2航次,沿途停靠梅岙、白垟、朱涂,由“江利”号轮船头拖带客驳。1956年1月,改由温州轮船公司经营。1958年,由县运输公司经营,日客运量1000人次。是年,桥头运输社增开夜航客班。1980年后,客运量逐日下降。1990年,由桥头运输社单独经营,有客轮1艘,80客位。
  韩埠至温州航线 民国17年(1928),由叶昌校创办的西岸轮船行开辟客班航线。自韩埠码道至温州麻行码道,全程28公里,每日2航次,日客运量200人次。1956年由温州轮船公司接管经营,20世纪60年代为最盛时期,日客运量500人次。1978年移交永嘉县运输公司经营,1984年改由县内港轮船公司经营。1990年,该航线向内伸至西岸码道,有客轮1艘,150客位,日平均客运量几十人。
  货运
  沿海货运 1957年前,县内民间货运船只仅10多艘,营运于洞头、玉环、瑞安等县近海航线,上海入口的大宗物资由温州港调配船舶运输。1958年10月,县运输公司购旧渔轮1艘,改装成70吨位机动木壳货轮,命名“永机1”号,此为第一艘外海货轮,往返于清水埠至上海,运入钢材、水泥、煤炭、化肥、百货等物资,运出农副产品、轻工业品以及石子沙、花岗岩制品等。1968年后,黄田运输社、三江运输队先后购置100吨位以下旧帆船,参与永嘉至上海航线运输。1981年,县运输公司购进2艘旧钢质捕渔轮,改建为200吨位以上的“永机3”号、“永机10”号,此为境内钢质货轮运输之始,经营清水埠至上海航线。1983年,三江乡徐建华等4人合资购置旧钢质货轮3艘,投入该航线营运。1984年4月,县外海航运公司新辟清水埠至南京航线,同年12月辟清水埠至厦门航线,1986年辟清水埠至武汉黄石航线。1990年,又辟第二类航区汕头航线。是年,全县拥有钢质货轮13艘,5100吨位,2559.8千瓦,完成水运量11.01万吨,水运周转量6430.1万吨公里。
  内港(溪流)货运 晋朝起,楠溪江一带的缥瓷,以舟筏水运销往瑞安、泰顺、丽水等地。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境内大宗木炭运至温州,转销日本。1952年,全县拥有木帆船(舴艋船)1100艘2751吨位,竹筏500余张以及舢舨、大梭船等运输工具,通过35条计306公里的大小航线,向温州出运土特产,从温州运入大宗物资。山区大量的竹、木、柴、炭等物资,最后均赖沙头至温州航线运抵温州。1959年,货物运输量45.19万吨,周转量1806.37万吨公里。1970年后,随着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内港货运日渐萧条。1980年后,山区溪流前船,仅载运小数零星物资,且大多为个体联户所招揽承运。1989年,全县内港货运船只646艘,5440吨位,年运量146.76万吨,周转量3767.44万吨公里。其中个体联户有543艘,4530吨位,年运量124.12万吨,周转量3206.40万吨公里。
  第四节 管理
  港航管理
  船舶管理 1953年,对全县木帆船进行登记,核发《木帆船所有权证》。1955年,县人民委员会颁发《永嘉县木帆船建造管理暂行办法》,凡购置或建造船舶须经航管部门审批。1977年12月,将船舶分为专业船舶和副业船舶分别编号。1978年7月1日起,内港、内河40马力、50吨位、200客位以下机动船,检验、发证移交县航管所负责;大于以上型号船舶仍由温州航管所办理。1985年10月,对沿海未满20总吨和内河船舶进行重新登记、编号、发照。1986年3月开始,实行对客轮统一命名,分别编号。40马力以下客轮为“永简机”×号,40马力以上的客轮为“永航”×号;货船为“永机”×号。1990年,持照营运船舶,全县内河轮驳船577艘,8003客位(含渡轮客位),4775吨位。
  船员管理 1951年,永嘉县民船协会成立,并建立永嘉县木帆船联运社,入社船民1553名。1953年,对船民进行登记、调配、发放“民改证”。1956年,全县1200名船民组成14个木帆船高级运输社。1958年,民船船员归民船管理所管理。1961年,永嘉航管所建立,统一负责船员管理培训。1971年,对40马力以下机动船船员进行培训。1973年,对沿海机动船进行签证、考核和换证工作。1977年6月,交通航运、厂矿企业及农副业机动船船员开始验审,分期举办轮机、驾驶人员技术培训班。1981年5月,试行“机动船船员配备定额”,凡在沿海行驶三类航区货轮,按总吨分别配备船长、大副、二副、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内港航区100~600客位轮配备驾驶、司机各1名。1986年1月1日,规定内港航区12马力以下机动船配备驾驶员1名,12马力~40马力配驾驶员、轮机长各1名。1990年,经考核全县内港40马力以下持证船员323人。
  安全管理
  1955年,建立永嘉县航运安全委员会,负责水运安全管理。各运输船队、小组相继建立安全小组,配备兼职安全检查员87名,参加安全生产学习班学习的船员计1051名。1956年,开展3000公里安全快速航行竞赛活动,定每月25日为安全活动日。1959年,开始执行安全操作规程。1963年,整顿农副散船,取缔无证船舶运输。1978年,客运船舶实行定额载客,货运船舶则画注水准线,严禁超载,沿海货轮恢复航前航后安全会议制度。航管部门在清水埠设气象信号台,专人收录气象预报。1979年下半年,开展分航线安全检查,共检查运输船舶1480艘次。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交通安全管理通告,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和安全设施的检查。1980年后,在每年5月的“安全活动月”中,各单位进行安全自查、互查。
  渡口管理
  1953年,县人民委员会转发《浙江省义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渡口归所在地人民政府管理,渡工报酬以收取过渡费或筹募解决。1955年4月起,渡口实行渡船、渡工、渡埠“三固定”,并对渡船作出限载规定:载客一般不超过15人,险要渡口酌减。同年7月,召开全县渡工代表大会,贯彻“安全生产第一”方针,有渡口的乡村先后建立渡口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宣传、监督、检查渡口安全。对62艘渡船作了检丈、编号、登记,划定船舷吃水线。1978~1982年,每年召开一次渡工代表会议,累计评选渡口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4名,先进集体15个,其中箬溪、龙湖、峙口、礁下渡口连续获得先进安全渡口称号。1982年,县航管所检查全县72个渡口,进一步落实渡工、渡船、渡埠三固定措施。1987年12月18日,建立县渡口安全管理办公室,直管清水埠、江头、龙桥、江北四大渡口及稠树汽车渡口的安全工作。为使渡口安全管理责任落实,1990年,乡(镇)、村、渡工分别订立“渡口安全责任书”,对沙头以上溪流渡口每半年检查一次,沙头以下感潮渡口每月检查一次。
  附:重大事故
  1962年4月26日上午11时许,县运输公司“永机8”号渡轮,从温州麻行开往江北途中,因浦西村郑臣来等5人,携带421公斤火药放置舱内,一乘客将烟蒂丢入火药中引起爆炸,烧死、淹死56人,烧伤3人,脱险3人,渡轮毁于大火。肇事者给予刑事判决,失职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1963年9月24日,温州地区公路运输段驾驶员楼南昆驾驶42009号客车,载客34人,从温州开往龙泉,上午5时20分,行至金温线41公里600米弯道处(即花岩头),因超越前车而翻入瓯江,死18人,重伤3人,轻伤13人,车辆报废。
  1974年12月13日12时,10-30172号货车,在仙清线137公里处(即下城岙),因转弯车速过快,从22.7米高坎翻下,车上驾驶员2人,旅客9人,死6人,重伤3人。
  1977年1月12日,县运输公司“永机1”号货轮装载86吨地瓜丝,从上海返航途中绕道舟山停靠耽误航期。13日晚天雨视线不清,船员冒险快速航行,船长违反操作规程。夜9时15分,船只在舟山鸡娘礁海域触礁沉没。虽及时组织抢救,但因未设置浮标,船体于当月19日被潮水冲走,经济损失17万元,判处船长徒刑3年,缓刑执行。
  1979年2月9日,上塘镇举办物资交流会。渭石至上塘渡口,定额30客位的渡船载客56人,致使渡船沉没,死12人。
  1980年3月27日下午4时30分,“永航10”号拖带3艘客驳,从温州麻行驶往沙头,至尾岩头转弯处,因“永客驳”8号装载超重,又未减速,致使舱柄绳索拉断,客驳倾翻,50名乘客落水,14人死亡。
  1981年2月18日,“永机2”号货轮自温州开往上海,翌日晨途经石浦海面时,船员盲目航行,货轮偏离航道,在女英雄礁触礁沉没,船上14名船员均脱险,直接经济损失10.9万元,船大副免职并注销船员证书。
  1981年8月21日9时,林某驾驶手扶拖拉机在坑口翻车,当场死3人,重伤5人,轻伤1人。
  1981年10月26日1时,温州地区林业局司机金某,驾驶货车在金温线450公里725米处,与三江公社梅园李某的拖拉机交会时碰撞,死3人,伤2人。
  1982年2月13日晚11时,1艘舴艋船载客60余人,行至下渡潭时,因超重、漏水沉没,淹死8人。下渡潭村民黄瑞胜及其妻、父、弟均罹难。
  1982年8月10日12时许,县林业特产试验场司机陈某驾驶10-36号汽车,载客25人,另装酒精、硫酸、油漆、香蕉水等危险品,在仙清公路143公里处(即稠树)交会时,车刹偏向翻车,死4人,伤8人。
  1985年9月1日上午,山坑乡汤店村刘某,驾驶拖拉机载客17人,从应坑开往碧莲,在永缙线29公里188米处(鱼仓)与孔某驾驶的三轮摩托车交会时,临危惊慌,操作失误,右驾方向过急,车辆越道,坠落高27米的水潭中,死8人,伤7人。
  1987年9月17日上午,实习驾驶员杨某,驾驶永嘉乌牛乡电器设备厂“万仙牌”面包车,自乐清白象载客20人驶往永嘉江头途中,在杭温线45公里975米处与景宁县大都乡企业办公室“解放牌”货车交会时,强烈碰撞,驾驶员及乘客5人死亡,2人重伤,7人轻伤,车辆重损。
  1990年2月7日中午,港头乡运输队李某驾车在仙清线118公里809米(即下日川村)弯道处,与一手扶拖拉机交会,因过右行驶,车辆冲出公路,翻下外坎,造成死亡3人,伤10人,车辆报废。
  附:简易机场
  30年代前期,永嘉(今温州城区)建有3处简易机场,抗日战争爆发后,相继破坏或废弃。
  江心水上机场 民国22年(1933)7月,中美合资以中国航空公司名义经营上海至广州航线,途经永嘉,在江心屿至麻行埠头之间瓯江水面,抛设一艘大舢舨,作为旅客上下飞机使用,并设有一只小浮筒,用以系带飞机,兼作降落标志。23年(1934),撤去大舢舨,改设一艘木质趸船,船上建有候机亭,供旅客候机和装卸行李。“八一三”事件发生后停航,撤掉所有设施。
  南塘机场 建于民国22年(1933)12月,占地1500余亩,黄泥碎石跑道,从南塘上塘殿至横渎,长约500米、宽10米。机场中建有三四间平房,作空军飞机临时停降加油之用。每次停机二三架,最多1次13架。27年(1938)2月26日,日机第一次轰炸机场;5月26日,又投弹33枚,炸毁机场。37年(1948)12月21日,动工重建,县城解放前夕停止。建国后,曾计划续修,但未付之实施。
  中央涂机场 民国23年(1934)前后,利用城区西郊下寅中央涂数百亩涂坦,四周围堆石块,作为飞机降落场地,仅飞降过数次即予废弃。后因瓯江水冲积,已无机场痕迹。
  第三章 邮政
  第一节 网络
  邮路
  民国7年(1918)7月1日,温州一等邮局改称永嘉一等邮局。22年(1933)10月,利用中国航空公司沪穗线水上飞机(塞可斯机班机)途经永嘉(今鹿城)江心水上机场,停靠带运航空邮件,抗日战争开始即停止。16~23年(1927~1934),枫林、岩头、碧莲村镇信柜收寄的邮件,不定期委托民船捎带温州。24年(1935),泽国、清江、温州公路通车,尔后丽青温和永瑞平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发往沿线各地的邮件改交汽车带运。26年(1937)1月,开通县城至沙头、韩埠两条委办汽船邮路,分别交接楠溪片、西溪片邮件。抗日战争期间,永嘉一度成为沿海与内地以及沦陷区交换邮件的枢纽。26年(1937)到30年(1941)春,带运进出口邮件每月不下3万袋。邮路计有水路260.4公里,陆路211.39公里。33年(1944)11月,温州第三次沦陷,永嘉邮局迁至永临区樟岙村,乐清、青田、瑞安邮局均来樟岙交接邮件。34年(1945)2月,永嘉邮局再度迁至永临区瓯渠,临时组织永乐邮路,在枫林交接邮件;永清邮路,在温溪交接邮件;永瑞邮路,在藤桥交接邮件。同年7月,日本侵略军撤退,永嘉邮局迁回县城复邮。36年(1947)11月,开辟县城至蒲州(今属龙湾区)、县城至藤桥(今属瓯海县)二条村镇邮路。建国前夕,永嘉水运干线邮路有永丽、永青、永瑞平、永乐、永沪、永甬、永嘉至江厦(属温岭县)和永嘉至台湾8条。城乡水运邮路有县城至瞿溪、新桥、任桥、潘桥、桐岭、梅头、丽岙、茶山、状元、灵昆、磐石、温溪、韩埠、梅岙、上塘、沙头、北岙等处。
  1950年春,县城至上塘委办轮船邮路延伸到沙头交接楠溪片邮件。同年11月1日,永嘉邮局改称温州邮局,县境内的邮电机构隶属温州市邮电局。1952年3月,温州市邮电局开通温州至仁溪邮路,间日步班,沿途交接乌牛、仁溪、罗溪、罗浮、张堡等地邮件,全线行程62公里。1953年11月,取消温州至韩埠委办轮船邮路,开办温州至梅岙汽车渡口委办汽车邮路,交接碧莲、四川、永临等地邮件。1956年,温州至梅岙委办汽车邮路延伸到垟塆。同年10月,温州至仁溪邮路撤销。次年1月,改开乌牛码道至温州委办轮船邮路,交接乌牛片邮件。1957年4月,沙头至岩头段公路通车,岩头、岩坦、枫林、鹤盛进出口邮件交客车带运,在岩头交接,然后由各驻段乡邮递员挑运寄发。
  1958年8月,永嘉县治从温州九山迁往上塘,10月1日成立永嘉县邮电局,辖渠口、碧莲2个邮电支局和黄田、乌牛、桥下街、菇溪、沙头、岩头、岩坦、应坑、枫林、鹤盛10个邮电所,朱涂至温州段邮路由汽车委办改为自办,沙头至温州委办轮船邮路改为上塘至温州。至1959年8月,县局至永临、菇溪邮件由永嘉上塘经中塘越胡山岭步班运送,逐日班。同月,清水埠至上塘公路通车,随即开通上塘至永临委办汽车邮路,1960年,朱涂邮件交丽水至温州邮车带送。1963年,开通上塘至清水埠委办汽车邮路,在县汽车站交接邮件,全县进出口邮件集中上塘经转,8月,进出口邮件改由清水埠至温州渡船带运。1965年,岩坦公路通车,上塘至岩头委办汽车邮路延伸到岩坦。碧莲、四川邮件在九丈经转。1970年,碧莲公路通车,开通清水埠至碧莲和上塘至碧莲委办汽车邮路。次年,四川公路通车,委办汽车邮路伸至四川。
  1976年6月,省局分配永嘉县邮电局小汽车1辆,开通上塘至温州自办汽车邮路,沿途带运梅岙、清水埠、黄田等处邮件。1977年11月,开通温州至沙头自办汽车邮路,沿途带运梅岙、清水埠、黄田、上塘等处邮件。是年,自办上塘至岩头、碧莲不定期小汽车邮路,专运包件。1978年,调入2.5吨位“ZJ130”型邮车,更替小汽车。1980年10月,正式开通上塘至桥头、永临自办汽车邮路,始为隔日班,次年改为逐日班。1985年6月,开通清水埠至丽水、金华自办汽车邮路,疏运沿江一带的重件商包,始为隔日班,同年10月调整为逐日班。1986年5月,成立朱涂邮件转运站,转运金华进出口永嘉邮件,减少邮件经转层次,加速邮件处理发运。1990年8月,撤销清水埠至丽水、金华的自办汽车邮路。1985年7月,开通上塘至碧莲、四川自办汽车邮路,周六班,星期日开往岩头。1985年8月,购置1辆三轮摩托车,开通岩坦至坦下自办三轮摩托邮路,在坦下交接邮件。至此,县局至各支局所邮路全部改为自办机动车运输,形成上塘至四川、上塘至岩坦、上塘至乌牛3条汽车邮路,总行程405公里,拥有邮车5辆。
  1990年底,县邮电局下设清水埠、黄田、乌牛、桥头、永临、沙头、岩头、岩坦、碧莲、四川10个邮电支局,朱涂、枫林、鹤盛、花坦4个邮电所及42个乡邮电代办所。
  投递
  民国24年(1935)前,枫林、碧莲、岩头村镇信柜的信件大都委托行人捎带。25年(1936),始辟一条韩埠至沙头步行投递路线,途经桥下街、昆阳、碧莲、白泉(越芙蓉岭)、岩头、枫林、渠口等地,村差1名,每周往返2次。民国29年(1940)1月,韩埠、沙头间投递路线改组为西溪、楠溪两条投递路线。西溪线经过梅岙、上村、坦头、小京、韩埠、桥下街、昆阳、梅坑、邵园、白泉、水云等地;楠溪线经过上塘、浦东、寺前、敬仁、阳岙、高浦、沙头、霞渡潭、九丈、渠口、朱岸、小若口(越新岭)、下日川、岩头、枫林、烘头、石柱等地,分别由两名村差每周投递2次。36~38年(1947~1949),陆续增开碧莲至界坑,碧莲至大岙,上塘至中塘、下塘、黄田、芦田、黄屿、路口,渠口至小箬口等投递路线,计增加行程222公里。
  1950~1953年,增加枫林至中堡、岩头至岩坦、渠口至陡门、碧莲至下嵊、菇溪至白云、菇溪至朱涂6条投递路线,加密碧莲至界坑、碧莲至大岙两条投递路线的投递频次,共增加行程357公里。
  1955~1957年初,根据逐日到区、隔日到乡的投递原则,推行农业社投递员制度。全县投递路线进行调整,撤销枫林至中堡、表山至潘坑、渠口至陡门及上塘至黄田、上塘至下寮投递路线。增加岩头至鹤盛、鹤盛至中堡、岩坦至张溪、岩坦至黄南、大岙至溪下、溪口至潘坑、沙头至陡门、沙头至上塘、黄田至罗溪、黄田至浦西等投递路线。1958年10月,增加上塘至中塘、下塘、路口、绿嶂,上塘至碧莲,上塘至永临,上塘至罗浮,罗浮至乌牛,巽宅至瓯渠等投递路线,计增加行程188公里。同年,四川区投递路线全部改由巽宅出发。1959年春,全县增加管理区(乡)投递员43名,增加投递路线1422.8公里,全县所有管理区(乡)为逐日班,865个生产大队(村)通邮。1964年,实行自办和委办相结合方针发展乡村投递网。同年冬,增加亦工亦农投递员(即委办投递员)24名,并雇用部分临时工,至年底全县59个乡镇(公社)全部通邮,为逐日班,871个大队通邮829个,6702个生产队通邮6478个。全县投递邮路60条,车程2077公里。
  “文化大革命”期间,投递线路未变,邮递不正常,时有间断。1978年后,信报业务量大增,县内投递邮路发展很快。1979年9月,恢复实行排单制度。1985年,推行信报直投或妥投到户,打破区界和乡界,组织全县投递路线,增加委办投递员34名,达到行政村村村通邮,全县2195个自然村通邮1664个,占75.8%,158195户直投或妥投到户140276户,占88.65%。到1990年底,全县共有投递路线75条,总长度2041公里,平均日行程1560公里,投递员115名(其中正式工5名,委办投递员89名,临时工21名)。
  市内投递始于1958年10月,县城上塘镇市内投递1段,每日投递2次,行程2公里。1984年,上塘镇命名路、街、巷,每户标设门牌号码,信报开始直投到户,增加3个投递段,为甲、乙、丙、丁段,每日投递2次,行程10.9公里。1985年1月,市内投递段调整为甲、乙、丙、丁、戊、己6段,每日投递2次,行程23.9公里,均为自行车班。至1993年底,全县有投递自行车班1231公里,有自行车65辆,步班邮路523公里。
  1980年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满足用邮大户需要,从1986年开始,在上塘、清水埠等局开办信箱投递业务,最多时信箱达2000余个。
  机要通信又称“军邮”。1958年11月12日,县邮电局接办县机关机要通信业务。
  1986年,成立机要组,配备机要人员2名,归邮政副局长直接领导,负责县机关机要信件收寄和投递工作。
  邮件封发
  民国时期,县内出口邮件均封发温州经转。民国33年(1944),上塘、岩头、枫林、碧莲、巽宅、韩埠、梅岙等邮政代办所,信柜均与温州有直封口子,信函和包裹混合封发。其中岩头、枫林等邮件由上塘经转,碧莲、巽宅、韩埠等邮件由梅岙经转,乌牛邮件由乐清琯头经转。
  1953年,全县37个代办所全部与温州有直封口子,1958年8月至9月间,全县12个自办邮电支局、所均与温州建有直封口子。邮政代办所除梅岙与温州保留封发口子外,其他只与附近支局、所建立封发口子。1958年10月县邮电局建立后,县局函件与温州、杭州、上海建立直封口子;包件与温州、金华建立直封口子及与全国各市、县局建立“非专号”封发口子;县局与县属各支局、所建立函、包直封口子;出境邮件,各支局、所仍与温州保留直封关系,均由温州经转。
  1984年10月,县局将全县业务信函集中清水埠支局,直封全国29个省会局。1985年10月,改为集中县局直封29个省会局,提高封发质量。
  1986年初,县局挂号台增开北京、上海、武汉3个直封格眼,平常函件直封全国各县局。同年12月15日,实行《县、市局邮件分发关系调整方案》,县局建立包件、挂号、业务信、平信、国际邮件5个封发台,清水埠、桥头等10个支局建立包件、挂号、平信3个封发台。大量的业务信集中县局直封全国236个转口局,其中对福建、江苏、上海、安徽、江西5个相邻省、市直封至各市、县局。
  1987年1月1日起,国际邮件的封发,由沙头、岩头、岩坦、碧莲、四川5个支局直封县局经转,黄田、清水埠、乌牛、永临、桥头5个支局直封温州经转。
  1991年元月,全国指定转口局调整为255个,永嘉出口的业务信仍按指定转口局进行分封。沙头、岩头、岩坦、碧莲、四川、花坦、枫林、鹤盛8个支局、所均直封县局经转,黄田、清水埠、乌牛、永临、桥头、朱涂6个支局、所发县外的邮件直封温州经转。
  邮政编码
  1987年9月15日,国家推行邮政编码。1989年1月1日,县邮电局通知用户使用标准信封。同年4月1日,对非标准信封的信件一律批退。7月1日起,实行国际信函、明信片标准化。
  第二节 业务
  函件
  民国时期,永嘉邮政收寄、投揽的平常、挂号、快递等信函,业务量较少。民国37年(1948),楠溪、西溪两片全年收寄仅5200件。1950年,全县函件6.34万件。同年6月,开办装现钞保价信函业务,规定每封信内装现钞不得超过16元。1.955年,实行银行联行专用信封制度。1958年1月,开办国内保价印刷品业务。1960年10月1日,开办特种挂号信函。1966年起,县局办理寄件人邮资总付业务。1978年,全县函件158.99万件,是1974年的3.23倍。此后,每年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平均递增率分别为28.95%和34.71%。1987年,全县函件2726.54万件,为历史最高值。尔后,函件业务开始滑坡。1990年,全县函件1382.79万件。
  包裹
  民国37年(1948),枫林、上塘等邮政代办所办理收寄3公斤以下普通包裹和快递小包,是年12月仅收寄7件。1950~~1958年,共收寄1.36万件。1960年,乌牛代办所开始收寄国际、港澳包件,直发温州市局。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武斗影响,包裹收寄量减至2700件,比正常年份减少50%。1972年,桥下、桥头、清水埠等地社队企业自行印制青少年教材,邮寄全国各中小学,包裹收寄量骤增,1973年达2.62万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乡镇企业、个体工业的迅速兴起,商品包裹收寄量直线上升,1980年收寄7.56万件,1987年收寄44.60万件,其中商品包裹占33.86%,增长幅度全省第一,收入122.43万元,占邮政收入40.19%,收寄包裹件数和资费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加19.84倍和14.68倍,年递增率分别为40.14%和35.77%。1988年,收寄包裹52.22万件,为历史最高纪录。1990年,包裹收寄量降到21.62万件。
  汇兑
  民国时期,枫林、碧莲等邮政代办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江北、菇溪邮政代办所办理“华侨汇票”。1950年,全县代办所办理定额汇票,1955年11月停办。1956年,自办邮电所除稿费仍使用定额汇票外,其他改用剪格式普通汇票,每张最高限额300元。1958年1月起,汇费按汇款金额的1%收取,每笔最低收费1角。同年8月,县邮电局始办电报汇款业务。10月,电汇制度改革,电汇业务扩大到各支局、所,但不久因业务质量差而停办。是年剪格式普通汇票取消,改为复写2联式汇票,采用专用套封。1962年,又改为信封式汇款通知单。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从1980年4月1日起,恢复各支局电报汇款业务。1987年,开发汇票4.73万张,收入14.87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加3.19倍和30.64倍;兑付汇票4.64万张。是年,县局设立汇检组,进出口汇票由县局集中检查。1990年,开发汇票4.13万张。
  邮政储蓄
  1986年12月10日,县邮电局首次在桥头支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经营活期、定期储蓄。次年5月和8月,县局、清水埠支局先后开办邮政储蓄业务。1987年邮政储蓄收储余额64.8万元,1988年125.1万元,1989年212.8万元,1990年284.3万元,1991年372.2万元,1992年966.6万元。1993年,全县有邮政储蓄点6个,储户36978户,收储金额1322万元,实现邮储利差收入76.82万元。
  报刊发行
  建国前,无报刊发行业务,由私人报贩推销报刊。建国初期,各种报刊都由新闻单位卷好后交邮政寄递。1950年开始“邮发合一”,次年报纸期发数700份,杂志600份。1956年5月,《永嘉报》创刊,交县邮电部门发行,报刊发行量相应增加。1958年,邮政以党报发行为纲。是年,订销报纸期发数8.89万份,订销报纸累计557.70万份,比1957年分别增加29.63倍和7.84倍。1961年3月,《永嘉报》停刊,报刊发行量随之下降。尔后几年,报刊发行量稳步回升。“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大量报刊停办,发行量又逐年下降。1978年起,各种报刊相继恢复、创办,报刊发行业务步出低谷,逐年上升。1983~1985年,先后在上塘、清水埠、桥头设报刊零售亭。1993年,累计订销报纸432.50万份,杂志39.70万份。
  集邮
  1985年7月,县邮电局成立集邮门市部,出售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美术明信片、首日封、贺年卡、集邮用品等。1987年12月20日,成立县集邮协会,并在县城举办首届邮票展览会,交流观摩集邮珍品。是年,集邮商品零售额为1.14万元,1990年增至5.50万元。
  邮政快件
  为满足用户对邮件时限的特殊要求,1988年县邮电局开办邮政快件业务,次年扩大到各支局、代办所,并迅速发展成为邮政的一项重要业务。1993年,共收寄邮政快件43.59万件,业务收入42.95万元。
  邮政特快专递
  1992年7月,县局、清水埠支局代办国内特快邮件收寄业务。1993年,共收寄特快邮件2723件,业务收入79765元。
  第四章 电信
  第一节 电话
  长途电话
  网路 民国18年(1929)5月浙江省电话局建立后,开始建设全浙8大干线,其中甬温线全程332公里,由宁波经宁海、临海、黄岩、乐清而达温州,以展接闽境。龙温(亦称衢温)线由衢县经龙游、遂昌、松阳、丽水、青田而达温州。于23年(1924)5月完工,9月通话。25年(1936)12月,温州通达长途电话的有温乐、温瑞、温平、温青、温鳌、温泰、温临、温丽、杭温、福温,共10路。温州至杭州安装EI型单路载波电话机,为国内首条载波电路。抗日战争期间,所建干线大部被日本侵略军破坏。县城温州3次沦陷,永嘉电话分局(后与永嘉电报分局合并为永嘉电信局)采取应变措施。34年(1945)6月,县城温州光复,永嘉电信局人员迅速修复被日本侵略军破坏的通信设施,恢复电报、电话通信业务。36年(1947),永嘉电信局作为指挥局,指挥调度瑞安、海门、临海、丽水、缙云、路桥、黄岩、古鳌头、温岭、平阳、泰顺、青田、乐清、泽国、永康、仙居等电信局的线路工程及通信网路。同年10月,交通部第二区电信管理局派员来温架设永鄞、永榕、永兰3个方向的复线,随带SOS型(英制)3路载波电话机两部,分别由上海、南京(下关),承运永嘉。到38年(1949)3月止,修复永嘉到福州铜线1对。兰溪、宁波两对铜线尚未全线贯通。4月成立永嘉机务站,站址设华盖山。建国后,1950年7月,永嘉县治迁驻罗浮龙桥,机关电话搭挂在温州至乐清长途杆线上,与温州定时联络。1951年,永临至温州电话线路临时附挂在温州至青田电话杆上。1953年,岩头至温州电话线路架通,沿途各地电话单机搭接该线路接入温州市邮电局接转。1954年,渠口至温州单线改为双线,在渠口邮电营业处设立交换机,接转沙头以北各区电话。1957年4月,温州至永临、碧莲、四川电话线路架通。1958年8月,永嘉县治从温州市区迁址上塘。10月1日,永嘉县邮电局在上塘成立,同月,县局开通至温州2路长话电路和永临至温州1路长话电路。1965年,架通永嘉至缙云战备联防线路。1966年,架通永嘉至仙居战备联防线路。1974年,增开永嘉至乐清长途电话电路1路。1976年,全县共有长途电话电路8条,其中载波电路6条,实线电路2条。1978年,开通永嘉至临海载波电路1路。1979年,永嘉至温州12路载波电路开通,其中半自动拨号电路1路。1980年,增开永嘉至杭州1路载波电路和清水埠至温州1路载波电路。1984年,开通永嘉至平阳1路载波电路和增开至杭州1路载波电路。1985年,开通永嘉至瑞安1路载波电路和清水埠至乐清1路载波电路。1986年12月,增开永嘉至杭州2路载波电路,开通清水埠至温州半自动电路,先后共开通8路。1989年10月,开通桥头至温州半自动电路4路,12月底,开通县局至温州全自动电路14路。1992年5月,开通桥头至温州全自动电路3路。是年12月6日,起用光缆数字电路,停开全自动模拟去话、自动来话及12条半自动模拟去话电路。至1993年底,共开通长话电路317条,其中数字电路270条,模拟电路47条。
  设备 民国27年(1938),在梅岙置5门磁石交换机1部。1958年8月,县局装置100门磁石交换机1部,供长话、市话、农话共用。次年,县局单独安装30门磁石交换机1部。1960年,首次安装至温州“红旗牌”单路载波终端机1部。1969年,安装永嘉至温州ZM202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部,开始配置电信仪表及电源设备。1973年,改装至温州ZMBX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1979年,长途磁石交换机更换为容量60门复式共电交换机。10月,安装永嘉至温州ZJ12载波电话终端机1端和温州至临海ZJ12基群转接载波2端。是年底,共有12路载波机3端、3路载波机2端。1984年,长话交换机更新为JT型共电交换机6台、12席,容量为80门,安装DD14长途自动对端设备1套,至温州ZGD高十二路载波机1部。1985年,安装清水埠至温州ZJ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端。1986年3月,开通清水埠至温州4路DD14设备。12月,杭福小同轴电缆开通后,增设永嘉至温州24路电缆载波终端机1端。1989年9月,杭福小同轴电缆扩容,永嘉至温州第2套电缆24路载波机开通。10月,桥头至温州8路DD14半自动对端设备开通。年底,开通县局长途全自动对端设备DD16一套。1992年5月,桥头全自动对端设备开通。12月6日,利用沪闽光缆永嘉分支开通3次群光数字通信端机1套,开通程控数字交换机长途390线。1993年,利用浙西南4次群光数字通信端机1套安装完毕。至1993年底,除保留杭福小同轴电缆的2套24路载波机作为备用外,淘汰所有的模拟传输和模拟交换设备,建立长途交换、长途传输的数字化电话网络。
  业务 1953年,永嘉县只有渠口邮电营业所办理长途电话业务,全年挂发长途不足100张。1958年县邮电局设立“长途台”后,全县共有16个邮电支局、所办理长途电话业务,10~12月去话0.28万张,收入0.13万元。1966年,办理长途电话业务有43个局、所(包括公社代办所),计费去话3.08万张,收入1.05万元。1978年,去话5.20万张,收入1.78万元。1987年,全县有16个支局、所和40个代办所办理长途电话业务,全年挂发长话27.06万张(其中挂发国际及港澳地区的电话289张),业务收入26.81万元,年人均用长途电话0.4张。1989年11月,县局开始发展全国有权直拨用户,全年挂长途电话44.79万张(其中国际及港澳地区的电话712张),业务收入65.93万元,年人均用长途电话0.56张。1992年12月6日,程控长途390线开通。至1993年底,全县共发展国内有权用户10165户,14个支局、所和42个代办所全年挂发长途电话425.77万张,其中:国际及港澳地区的电话14253张、人均用长途电话5.14张、业务收入847.19万元。
  其他业务 1991年12月,开通县局人工无线寻呼业务,服务范围仅限县局、黄田等地区。1992年,增设清水埠、永临、桥头发射台。1993年6月,无线寻呼系统由人工改为人工自动兼容、中文与数字兼容的自动传呼系统。1993年底,无线寻呼用户3829户,年收入88万元。1993年12月20日,开通900MHZ移动电话基站2个,开始发展业务。
  农村电话
  网络 民国24年(1935)10月,县政府第七届建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永嘉架设乡村电话决议》,开始筹建永嘉县乡村电话,首期工程为县城至瞿溪、永强、沙头、溪口等。次年10月,朱涂—清水埠—沙头电话线路由东瓯电话公司徐俊夫中标承建,于26年(1937)1月架通。29年(1940),桥头、桥下、上塘、岩头、枫林、碧莲等地电话线路相继架通。至38年(1949)5月7日永嘉解放,农村电话线路均毁于战事。
  建国后,县府致力恢复和发展农村电话。1953年,架通岩头、桥下、罗浮、沙头、渠口、枫林等地单线通话线路。1954年,先后架通碧莲、四川、鹤盛、岩坦线路。是年7月,在渠口设点交换,实现区区通话。1958年10月,县邮电局在上塘成立,以县局为中心,建立农话电话交换网。1959年,开始将部分乡改为双线,部分两乡同线电话改为直达电话。1962年,有农村电话杆线432.5杆公里,通电话行政村297个,占行政村总数48.2%。“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电话线路屡遭破坏。1976年,全县有32个公社电话杆线中断,经邮电部门抢修,到1978年下半年才全部修复。1979年,调整部分农话杆线,并开始使用载波电路,增加农话中继电路11条。1987年底,全县58个乡镇全部通电话,有农话直达中继线路46条,杆路381杆公里,明线863对公里,电缆48.2皮长公里。1989年,架通上塘至清水埠HYVV型100对音频中继电缆。1990年底,有农话直达中继电路107路,杆路501杆公里,明线1105线对公里,电缆108.4皮长公里。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通信滞后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1992年,农话明线载波在境内南片遭淘汰,年底,架通上塘至清水埠6芯光缆14公里,清水埠至乌牛4芯光缆10公里,上塘至桥下6芯光缆15公里,桥下至桥头4芯光缆9公里,并在各端局开通光端机。1993年,又架通上塘至沙头8芯光缆11公里,沙头至岩头6芯光缆19公里,并开通光端机。至1993年末,共架设架空光缆68皮长公里,开通数字电路990路,保存模拟电路75路。
  设备 1958年8月,县局装置100门磁石交换机1部,供长话、市话、农话共用(次年县局单独安装磁石交换机)。1959年,上塘至黄田安装县内第一套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966年,全县农话交换机总容量增加到1160门。1978年,农村电话通信设备向多路载波发展。1979年,清水埠、永临、岩头、碧莲邮电支局开通3路载波机。1981年,上塘至清水埠开通12路载波机1套。1985年,上塘至清水埠更换为24路载波机,上塘至岩头开通12路载波机,上塘至沙头、清水埠至乌牛各开通3路载波机1套。1986年10月,开通上塘至桥头12路载波机1套,1987年9月开通上塘至碧莲12路载波机1套。是年底,
  全县载波机24路1套、12路3套、3路5套、单路2套、交换机总容量4240门。1988年12月31日,清水埠支局开通“JZ—08”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2000门,并和县城联网。1990年,全县共有载波机15套,交换机总容量6460门,其中自动交换机2000门。1991年8月,开通桥头支局“HJ—921”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2000门,全县交换机总容量7960门。1992年12月,南片支局纵横制及磁石交换机被淘汰,开通清水埠支局“NEAX—61”型程控交换机母局4384门,带乌牛模块局872门,开通由县局汇接的桥头、永临两模块局,容量分别为2664门和872门,实现县内自动交换点联网直拨,并在各交换点配置齐全的供电设备。1993年,开通占县局门子的沙头支局SLC—480数字传输设备。至1993年底,农话交换机总量达11822门,其中程控交换机9272门,磁石交换机减至2550门。
  业务 1953年后,农话有所发展,业务量不断上升。1954年,去话0.52万张。1958年,计费用户电话机137部,计费去话23.60万张,收入3.06万元。1966年,计费用户话机299部,计费去话40.30万张,业务收入9.69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农话业务萎缩。1976年,计费去话6.64万张,业务收入2.57万元。1977年后,农话业务迅速回升。1987年,有计费用户话机1260部,计费去话99.33万张,业务收入11.66万元。1990年,农话用户话机2858部,计费去话205.17万张,业务收入244.25万元。1993年,农村电话业务超常规发展,至年底,全县共有农话用户8373户,用户话机总数9914部,其中自动电话8484部,计费去话1048.51万张,业务收入841.48万元。
  市内电话
  网路 1950年12月至1958年8月,永嘉县治驻在温州市区九山,县机关电话用户接入温州市话网路。县治迁址上塘镇后,始建市内电话。1959年秋,为主要用户敷设电缆,在长途、农村电话杆路上附架一些明线。是年,共有市话杆路2杆公里,架空明线15对公里,电缆1.4皮长公里。1966年,市话杆路为12.09杆公里,明线33.18对公里,电缆2.27皮长公里。1970年,开始埋设地下电缆0.087皮长公里。1979年,埋设市话地下电缆1.8皮长公里。随着县城建设的扩展及市话用户的增加,市话网路持续发展。1987年,有市话杆路14杆公里,电缆15.3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12.3皮长公里。1990年底全县有市话杆路29杆公里,电缆33.6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12.3皮长公里。1992年,由于撤区扩镇并乡的实施,市话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原小对数铝包电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用户的发展。是年,将总配线架容量从3200回线更换为7200回线,小对数铝包电缆全部淘汰,更换为800对或1600对大对数电缆,并在用户集中地段增设架空交接箱。至1993年底,建成市话杆路共42杆公里,管道61孔公里,出局电缆总对数6800对,共69.2皮长公里。
  设备 1958年8月筹建县局时,置有100门磁石交换机1部,并与长话共用。次年,新装100门共电式交换机供市话专用。1960年,扩容100门,共有共电式交换机200
  门,并安装24伏蓄电池一组。1979年,为缓和市话供需矛盾,市话交换设备全部更新,5月,安装由富阳邮电局调拨来的“JFL—Z”型560门复式共电交换机,6个台席和1个记录台。1984年8月,淘汰共电交换机,开通“HJ—921”型10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市内电话实现自动化。1987年,安装用户达922户,用户中继线4对,交换设备容量饱和。1988年10月,再扩容“HJ—921”自动交换机1000门。至1992年,市话交换机容量再次超负荷运转。12月6日,安装开通日本NEC公司生产的“NEAX-61”型程控交换机4951门,并配有“GGF”型1000安时的48伏蓄电池两组,自备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两台。
  业务 1958年,始建市话网,市话用户50户,收入500元。1965年,县人武部安装第一部市话用户交换机(30门磁石交换机)。1966年,市话用户166户,收入0.99万元。1978年,市话用户260户,收入1.69万元。1983年4月,第一部个体户电话安装。1984年8月,自动电话开通。1987年底,市话用户916门,其中住宅电话和个体工商户电话145门,业务收入13.7万元。1990年,市话用户1559户,收入32.17万元。至1993年底,市话用户达3599户,用户话机4040部,其中个体和私人住宅电话1884部,收入315.94万元。
  第二节 电报
  网路
  1955年5月1日,在渠口至温州实线上开通电报话传报路1路,尔后,各邮电支局、所陆续办理电报话传业务,均与电话线路合用。
  1958年10月,建立县局交换中心电报通信网路,利用幻线开通县局至温州莫尔斯人工报路1路,外县来去电报均经该报路收发。1960年,进行技术革新,县局至岩头、碧莲等7个支局、所话传报路改为人工机报路,由于技术因素,1962年又改为话传报路。1972年冬,永嘉至温州人工报路改为电传电路并增加电报报路1路。1980年,县局开通至清水埠支局电传电路1路。以后陆续开通至桥头支局、永临支局电传电路各1路。1985年4月,开通永嘉至杭州电传电路1路。1986年10月,开通至乌牛支局电传电路1路。1987年1月16日,增开至杭州电传电路1路,县局电报进入杭州256路自动转报网。同年5月,永嘉至温州电传报路停通,留作备用。1989年9月,开通县局至岩头支局电传电路1路。1991年5月2日,开通县局至碧莲支局电传电路1路。1991年县局邮政大楼投入使用后,电信营业迁到邮政大楼,同时开通县局报房至电信营业电传电路1路。
  1992年底,有二级省内自动转报电传电路3路,县内电传电路7路,县内话传专用报路5路,形成外通杭州、温州自动转报网联接全国,内联各支局、所的电报通信网络。
  设备
  1959年10月,县局安装莫尔斯人工机1台。1970年,始安装“55型”电传机1部。1973年12月,县局安装“EB303”型单路载报机1部。1977年12月,县局和清水埠支局安装“EB303”型载报机各一部。1978年12月底,全县有电传机1部,载报机3部,无线收发报机1部。1979年11月,县局装置至温州“66-4B”型双机头发报机1部。1983年,安装“BZP—01”型4路插入话路载波电报机1部。1985年,清水埠支局配置中文汉字电子译码机1部。1990年,有电传机35部、载报机13部。1992年底,有各种电子电传机及智能电报终端机23台、“55型”电传机22台、程控发报机和程控光电发报机16台、载报机16部以及其他配套设备。
  业务
  1952年5月,碧莲、岩头、枫林邮政代办所兼投温州来的电报。1955年5月,渠口邮电支局开始办理话传电报业务。1957年11月,有11个邮电支局、所办理电报业务,是年计费去报232份,业务收入100元。1958年12月,开办汉语拼音电报。1963年,计费去报1.10万份,收入0.84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电报业务徘徊不前。1978年,去报4.18万份。1980年4月1日,各支局、所恢复办理电报汇款业务,业务量迅速增长,去报达8.71万份。1983年,普通电报资费由每字0.03元调整为0.07元。是年10月,上塘、清水埠、桥头、永临、乌牛、黄田6个支局开设电报专送业务,收取专送费。1990年,去报量34.01万份,创历史最高记录,业务收入67.38万元,全县年人均0.42份。尔后电报业务量下降。1992年元旦起,县局开办礼仪电报。同年4月,在清水埠支局开办礼仪电报,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交往的需要。1992年12月20日起,普通电报由每字0.07元调整到0.13元。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