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17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环境保护
分类号: X3
页数: 4
页码: 361-36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嘉县城乡建设的环境保护的环境状况、污染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嘉县 环境保护

内容

1982年,成立永嘉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和县环境监测站,隶属于县基建局。1984年,成立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下设环保股)。1990年,设立县环境排污收费站。环境监测站建站至1990年有职工11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2人。监测设备有分光光度计、PH电位计、采样仪、采样器、监测车、噪声仪、测汞仪、声级计等13种23台,实验室总面积120平方米。
  第一节 环境状况
  永嘉县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古时人们对自然破坏力较弱,生态环境良好。手工作坊虽有零星发展,但还不足对环境构成威胁。50年代“大跃进”时期,全民办钢铁,大量砍伐树木,开垦荒山,毁环植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工业发展缓慢,环境污染问题仍不突出。80年代始,乡镇企业和家庭工业迅速崛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大量增加。工业废水中主要有害物质为化学耗氧量、六价铬、挥发性酚、氰化物等。废气污染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及水泥粉尘。固体废物有矿渣、煤渣、皮革渣、化工渣、生活垃圾等。
  楠溪江下游沿江乡镇和瓯江下游北岸乡镇污染较为严重。黄田、瓯北、桥头、桥下、乌牛等地是酸洗、电镀、阀门、化工、食品、造纸、建材、钮扣等行业集中之地。由于经营分散,生产科技含量低,发展盲目,缺乏治理措施,随意排放工业废水,致使一些河道受到严重污染。瓯北镇罗浮内河水质超Ⅱ类水质标准已达22.35%,一些河段发黑发臭。黄田内河和乌牛溪因电镀业发展,有机物污染严重。县城上塘镇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剧增,大量污水直接排放鹅浦河,导致水质下降。楠溪江上游山区乡镇随着楠溪江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旅店饮食业发展,化学农药广泛使用,塑料制品等白色污染,楠溪江水质已面临下降趋势。
  除上述局部情况外,全县生态环境总体上良好。楠溪江水质和西溪水质基本符合工类标准,乌牛溪水质和菇溪水质虽有所下降,仍属良好。绝大多数山涧溪流没有受到工业“三废”污染,80%以上地面水质达到国家一、二类水质标准。全县大部分地方总悬浮物、二氧化硫和氮化物均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第二节 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是县境内重要污染源,其中主要有废水、废气污染物和固体废物。
  工业废水主要来自造纸、电镀、化工、食品、建材、金属制品等行业。据1989年环境监测调查,废水排放量最大行业是食品饮料业,占32.72%;其次造纸业,占12.84%;化工行业居第三,占3.38%。1990年环境监测调查,全县废水排放总量为310.5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21.45万吨,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136吨。废水排放量最大行业是化学工业45.76万吨,占37.68%;其次是食品工业30.21万吨,占24.87%;第三是文教用品工业18.30万吨,占15.07%;第四是全金属制品工业8.04万吨,占6.62%;第五是建筑工业6.43万吨,占5.29%;其他工业12.71万吨,占10.47%。废水排放量较大企业分别有化工厂、生物化工厂、造纸厂、乳品厂、自来水厂、酿造厂、橡胶塑料厂等。
  工业废气及污染物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1990年环保部门监测调查,全县废气排放总量为18071.20万标立方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废气为16508.20万标立方米,占废气排放量91.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66.79吨,烟尘420.95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08.19吨。废气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行业依次是化学工业废气量6980.90万标立方米,占38.63%,二氧化硫370.74吨,占55.60%;建材陶瓷工业废气量5187.00万标立方米,占28.70%,二氧化硫155.96吨,占23.39%;食品工业废气量3310.00万标立方米,占18.32%,二氧化硫79.04吨,占11.85%;其他工业废气量2593.30万标立方米,占14.35%,二氧化硫61.05吨,占9.16%。烟尘排放量较大行业是建材陶瓷工业236.63吨,占56.21%;化学工业64.27吨,占15.27%;食品工业46.83吨,占11.13%。其他工业排放烟尘73.22吨,占17.39%。排放量较大企业有化工厂、瓷厂、乳品厂、耐火材料厂、酿造厂等。
  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有矿渣、煤渣、锅炉渣、化工废渣等工业垃圾。据环保部门统计1990年全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830吨,其中粉煤灰611吨、炉渣5657吨、化工渣211吨、尾矿3000吨、其它渣351吨。这些废渣90%以上能得到妥善处置和综合利用,只有5%左右废渣排放,排放量较大企业有化工厂、永临铅锌矿和石梁钼矿、啤酒厂等。
  生活污染源 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80年代始,城镇居民普遍使用洗衣机、抽水马桶,生活用水大量增多。旅游饮食业迅速发展,大量污水直接排入内河。而大量生活垃圾由于没有得到妥善处置,直接堆放陆地或排入江河,使内河水质逐年下降。
  农业污染源 50年代开始,县境内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剧增,特别是六六六粉等高残留农药普遍使用,不仅造成土壤和农产品污染,还随着降雨形成地表径流,使水体受到污染。化学肥料大量使用,造成水体营养化。1952~1990年县境内共使用六六六粉、二二三乳剂、甲胺磷等23816吨,平均每亩耕地使用农药量11公斤,是全省平均数3.4倍。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过去环境污染程度较轻,其危害性人们缺乏足够认识,环境保护亦没引起人们普遍关注。80年代,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人们对其危害性有痛切感受,国家也把保护生态环境定为基本国策,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永嘉县环保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增加全民环保意识、环保法律观念,动员全社会关心环保事业。同时加强对工矿企业环保管理,对污染严重企业进行逐步整治。1985年对全县乡镇工业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82~1990年间,几家污染较严重企业都积极采取治理措施,减少污染源。县化工厂投资数千万元,搬迁附近居民,建造电石渣坝,年综合利用炉渣1635吨。永嘉工业陶瓷厂等,投资100万元,对烟尘排放进行去除和回收。黄田、桥头电镀厂投资60多万元,添置废水处理设备20台(套),用电离法对电镀废水进行治理。永临铅锌矿投资10万元建造矿渣尾矿堆放场,减少矿渣外流。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投资20万元,对医院废水进行消毒、液氯处理。县石棉厂、饲料厂,投资12万元添置设备,对石棉制品、饲料粉碎产生粉尘进行处理。此外还对工矿企业降尘和上塘镇环境及交通噪声进行监督和治理,均收到一定效果,使全县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1990年,据温州市环保局统计: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121.45万吨,排入江河废水121.45万吨,废水处理为1.68万吨,外排废水达标量26.41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标率分别为1.38%和21.73%。全年废气排放总量18071.20万标立方米,燃料废气量16508.20万标立方米,经消烟除尘废气量1969.40万标立方米,处理率11.93%,工艺废气量1563万标立方米,经净化处理量800万标立方米,处理率51.18%;二氧化硫排放量785876公斤,工艺排放二氧化硫290048公斤,二氧化硫去除总量97578公斤,工艺中去除量97578公斤;烟尘排放量为924945公斤,烟尘去除量519764公斤;粉尘排放量51575公斤,粉尘回收量2000公斤;工业固体废渣产生量9830吨,工业废物综合利用量9115吨,年处置废渣263吨,工业废渣排放总量452吨。
  第四节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站自1982年建立以来,不断充实技术力量,陆续增添仪器设备,监测项目日益增多。至1990年,监测站能开展水质、大气、酸雨、降尘、噪声和各种污染源监测,计29个项目。多年来,监测站积累了大量数据,为治理全县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每年采集各种监测数据2000余个,污染源监测数据100多个。自1985年开始,监测站根据《温州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按期向市站递送监测月报、年报、编写环境质量报告书。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要求,编写各年度《永嘉县环境监测年鉴》。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