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15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县城建设
分类号: TU984.255
页数: 9
页码: 323-33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嘉县治于1958年8月从温州九山迁上塘。这里原先是一个中等村庄,全村不上500户。是年,开始向东、向南、向西扩建。1964年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建制镇。1980年,正式成立上塘镇人民政府。 至1990年底,镇建成区面积2.95平方公里。
关键词: 永嘉县 城乡建设 城市规划

内容

永嘉县治于1958年8月从温州九山迁上塘。这里原先是一个中等村庄,全村不上500户。是年,开始向东、向南、向西扩建。196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建制镇。1980年,正式成立上塘镇人民政府。至1990年底,镇建成区面积2.95平方公里。
  第一章 县城建设
  永嘉县治于1958年8月从温州九山迁上塘。这里原先是一个中等村庄,全村不上500户。是年,开始向东、向南、向西扩建。196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建制镇。1980年,正式成立上塘镇人民政府。至1990年底,镇建成区面积2.95平方公里。
  第一节 街巷
  上塘原只有一条小街道,长不足200米,宽约2米。设为县治后,陆续扩建新建,至1990年底有街巷47条,全长124.82公里。
  街路
  上塘街 南起于屿山岩头,向东至上塘桥折北至上山头止,原系乡间小道,长1280米。1958年,上塘桥头至新华街段拓宽为6米,砖铺路面。1983年,扩建屿山岩头至新华街段,长400米,宽7米,水泥路面。其余为卵石路面。沿街主要建筑有上塘镇供销合作社、县工艺美术实验厂、县实验小学、上塘镇城北小学、永嘉中学、县光荣院。
  永建路 南起中塘桥,向东至浦口村三叉路口折北至正门山脚止,1959年建成,长2480米。中塘桥至屿山岩头段,长1000米,宽7米,原系公路,1977年拓宽为12米,1985年铺筑成水泥路面。屿山岩头至县人民医院段,长1280米,为泥结碎石路面。其中屿山岩头至第一百货商店,长680米,宽6.5米;第一百货商店至县人民医院段,长600米,宽4米。1973年拓宽为24米,路两边人行道各1.5米,1986年全部铺筑成水泥路面,为县城商业中心。县人民医院至正门山脚段,长200米,宽8米,1987年铺筑成水泥路面。沿街主要建筑有林业局、汽车站、医药公司、教育大楼、文化馆、工人文化宫、新华书店、电影院、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对外贸易公司、县人民医院。
  县前路 东起上塘街,西止下堡,长1700米。上塘街至县消防队营房段,1959年建成,长520米,宽6.5米,单行道。1983年,增筑一条道路,为双行道,铺筑水泥路面,设街心花坛3个,街道总宽21米。县消防队营房至下堡段,原为乡间小道,1977年拓宽为6.5米,长1180米,石块铺底,泥结碎石路面;1990年,改铺水泥路面。沿街主要建筑有第一百货商店、县府招待所、县府大院、检察院、消防队营房、工商行政管理局、计划生育委员会、保险公司、供销合作社联社、信用合作社联社。
  沿江路 东起孝佑宫,西止浦口村三叉路口。1958年12月建成,长1100米,宽7米,泥结碎石路面。1985年拓宽为16米,浇铺沥青路面,为仙清公路一段。沿路主要建筑有永嘉县纺织厂、液压站、土产公司、粮油厂和孝佑宫等。
  永中路 西起云加山脚,东至永嘉中学东边,1959年建成,长810米,泥结碎石路面。1965年后,路两侧建房,街道拓宽至6米;1983年铺筑水泥路面。
  镇前街 东起上塘街,西止永建路。1964年建成,长220米,宽2米,泥石路。1965年后路两侧建房时,拓宽至6米,1983年铺筑水泥路面。
  码道街 东起浦口码头,西至环城西路再向西伸,全长1050米。分三段:浦口码头至浦口村三叉路口,称码道东街,1959年建成,长350米,宽6米,泥石路面。1983年,铺筑水泥路面;浦口村三叉路口至环城西路,称码道中街,长350米,未建成;环城西路西伸,称码道西街,1988年建成,长350米,街心宽10米,两边人行道各4米,水泥路面。
  嘉宁街 东起永建路,西至环城西路,原名后垟巷。1962年建成,长270米,宽2米;1982年拓宽为10米,1983年铺筑水泥路面。沿街主要建筑有交通局、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永嘉分校。
  新华街 东起上塘街,西至永建路。1973年建成,长220米,宽6米;1982年铺筑水泥路面。
  环城西路 南起中塘桥,北至云加山脚。1985年初,群众集资建造。1987年建成,长1460米,宽24米,行车道14米,两旁人行道各5米,水泥路面。沿街主要建筑有光明城市信用社、城西农贸市场、城西小学、县广播电视局、邮政大楼、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卫生防疫站、县人武部等。
  弄巷
  有长100米~420米弄巷20条:后横巷、文娱巷、路东巷、陡门巷、新宅巷、建镇巷、屿后巷、印刷巷、育婴巷、寮前巷、沿河巷、方湾巷、方前巷、兴学巷、浦口巷、供水巷、十字巷、新村巷、浦南巷、苍龙巷。
  长50米~100米弄巷4条:摊儿巷、屿山巷、墙边巷、登屿巷。
  第二节 公共建筑
  县城共有各类公共建筑32.36万平方米,其中工交用房11.95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7.39万平方米,教育科技卫生用房4.84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1.70万平方米,办公用房6.03万平方米,其他用房0.45万平方米。
  县府大院 坐落县前路。1958年9月动工,1959年4月建成。共计2层砖木结构楼房2幢28间,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嗣后续建,1984年院内楼宇翻新加高,辟池塘、建亭榭。至1990年底,有砖木、混合结构2~3层办公楼房六进20幢,占地2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695平方米。内驻中共永嘉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和县委、县府部分工作部门。
  人民大会堂 坐落环山路。1959年4月动工,12月建成,砖木结构,占地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35平方米,座位1140个,会堂两侧留有空地。
  工人文化宫 坐落永建路。1980年建成。计2层8间砖木结构楼房1幢,占地320平方米,建筑面积672平方米。1989年拆建成混合结构5层8间楼房,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内设录像厅、棋类室、球类室、舞厅和游艺室,为永嘉县工人活动中心。
  文化馆 坐落永建路。1961年建成。计2层7间砖木结构楼房1幢,占地410平方米,建筑面积462平方米。1988年拆建成4层8间混合结构楼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内设录像厅、舞厅、排练场等。
  永嘉电影院 坐落永建路。1981年1月建成。占地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1795平方米。门厅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观众厅为单层砖化型钢屋架自然通风结构,座位1273个,其中楼座449个。
  永嘉县汽车站 坐落永建路南段。原址浦口村三叉路口,1959年搭棚作站房,1960年建站房5间,占地2260平方米。1984年,在今址建成新车站,占地13160平方米,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内设候车厅、售票房、停车棚、加油站,还有总务、统计、调度、票证、财务、站长室等办公用房。
  苍松楼 坐落屿后巷。1990年建成,计3层4间钢筋混凝土框架式楼房1幢,占地180平方米,建筑面积735平方米,外有翠柏、紫菊2石亭。内设图书室、阅览室、棋类活动室、老年大学,为县城退离休老干部活动场所。
  教育大楼 坐落永建路。1958年建成。计3层砖木结构办公楼1幢,占地830平方米。1993年,拆建成钢筋混凝土框架式办公楼,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
  永嘉中学 坐落上塘街北端。1956年8月创办,原址在上塘后村盛宅祠堂。1962年永嘉县师范学校停办,永嘉中学次年8月迁入。校舍始建于1959年春,嗣后陆续改建、新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283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943平方米。
  上塘中学 坐落环山路。1972年8月创办,原址在县实验小学。1982年在今址建成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式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嗣后陆续扩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38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173平方米。
  县实验小学 坐落上塘街。民国17年(1928)创办,址设上塘张宅祠堂(即今校址)。原名三浦小学,1959年改名县实验小学。1953年,建成13间2层砖木结构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嗣后陆续扩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82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289平方米。
  城西小学 坐落环城西路。1987年建成,占地34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17平方米。
  城南小学 坐落永建路。1964年5月创办,址设浦口村黄宅祠堂。1974年,建成2层7间砖木结构教学用房1幢,嗣后陆续扩建新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48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县人民医院 坐落永建路北端。1958年8月随县治从温州搬迁上塘后,暂借民房开诊。1960年4月,在今址建成门诊楼7间2层1幢,病房9间(平房),厨房2间。嗣后陆续扩建,至1990年底,医院占地20430平方米,有门诊楼、病房楼、手术楼、动力间、职工浴室等,建筑面积9636平方米。
  县防疫站 坐落环城西路。1962年下半年在县人民医院旁建造4间2层木结构站房,建筑面积250平方米。1978年下半年,在永建路建造5间3层化验楼502.52平方米,5间3层办公楼384.77平方米。1984年与1985年在办公楼西侧扩建9间3层办公楼603.38平方米。1988年在今址建造5层综合楼1幢,占地1990平方米,建筑面积2149.1平方米。至1990年,县防疫站占地2690平方米,站房建筑面积3889.67平方米。
  第一百货商店 坐落县前路。1958年建成4层混合结构百货大楼1幢,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嗣后陆续扩建。至1990年底,占地830平方米,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
  县人民银行 坐落永建路。1963年始在县前路建成办公楼1幢,建筑面积534.4平方米,1979年12月产权归县农业银行。1982年8月,县人民银行在永建路建成办公楼,建筑面积1342.7平方米,1986年6月产权归县工商银行。1988年6月,县人民银行在永建路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办公楼。至1990年底,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21.9平方米。
  县保险公司 坐落县前路。1986年7月建成,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占地167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1平方米。
  县农业银行 1979年12月,县人民银行与县农业银行分设。农行选址在县前路,占地380平方米,建筑面积534.4平方米。1986年9月,又在环城西路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办公楼,占地2亩余,建筑面积1628平方米。
  县工商银行 坐落永建路。1982年建成办公楼1幢,混合结构,建筑面积1342.7平方米。嗣后续建,至1990年占地231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
  县府招待所 坐落县前路。始建于1959年,嗣后陆续翻新、改建、扩建,至1990年底,占地376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208平方米。
  邮政大楼 坐落环城西路。1990年建成。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占地477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
  县计生委办公楼 坐落县前路。1985年4月建成混合式楼房1幢,嗣后陆续扩建,至1990年底,占地121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415平方米。
  县广播电视局 坐落环城西路。1989年建成,混合结构,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13平方米。
  城关菜市场 坐落前村鹅浦。1986年2月建成,钢架玻璃瓦棚顶封闭式,占地2400平方米,摊位240个。1989年9月,扩建300余米长廓一条,占地2750平方米,摊位128个。
  县消防队营房 坐落县前路。1983年建成,4间4层混合结构楼房1幢。嗣后陆续扩建,至1990年底,占地165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740平方米。
  新华书店 坐落永建路。1958年8月随县治迁到上塘,先在上塘街租赁民房1间营业。1960年建成5间2层砖木结构营业房1幢。嗣后陆续翻新、扩建、新建,至1990年,书店占地112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316.45平方米,均为混合结构。
  国营永嘉旅馆 坐落永建路。1983年在今址建成首幢馆舍,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占地1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373平方米,均为混合结构。
  县副食品公司 坐落永建路。1971年建成砖木结构9间2层楼房1幢,下店上屋,建筑面积590平方米。嗣后陆续扩建、翻新。至1990年,占地7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830平方米,均为混合结构。
  县医药公司 坐落永建路。1963年建成10间半2层砖木结构楼房1幢,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供营业、生活用。嗣后陆续翻新、扩建,至1990年,公司占地334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317平方米。
  县农业局办公楼 坐落屿后巷。1978年6月建成7间3楼房屋1幢,建筑面积693平方米。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占地近729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698平方米。
  县林业局办公楼 坐落永建路。1988年建成,混合结构,8间4层,占地2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479.59平方米。
  县气象站 坐落浦口村小平山顶。始建于1958年,1970年重建,占地224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80余平方米。
  县工商局办公楼 坐落县前路。1987年8月建成,7间4层混合结构楼房1幢,占地9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
  第三节 市政建设
  1958年,永嘉县治从温州九山迁来上塘,经过30多年建设,市政设施逐步完善。
  桥梁
  永宁桥 坐落下塘桥头村。建于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为4孔石板桥,孔径5米,长20米,宽1.5米。
  陡门桥 坐落陡门头永仙公路158公里163米处。1957年建成,1971年6月改建,为5孔石墩铃板桥梁,孔径4.65米,长25米,宽6米,下建水闸,调节鹅浦水位。
  上塘桥 连接上塘街和桥汇路主要桥梁,横跨鹅浦。1990年重修,2孔,孔径11米,桥长22米,宽7米,高6米。
  中塘桥 坐落永仙公路161公里110米处。原名黄公桥,建于清朝,1971年6月拆建,改名中塘桥。1985年11月又改建,3孔,孔径6.9米,桥长25米,宽12米,为石墩铃板桥。
  下塘桥 坐落永仙公路161公里680米处。建于1981年5月,3孔,孔径0.6米,桥长42.1米,宽10.8米,为石墩铃板桥。
  永建桥 连接永建路和农贸市场主要桥梁,横跨鹅浦。1990年建成,2孔,孔径5米,桥长30米,宽6米,高6米。
  防洪
  1957年在鹅浦出口处建造闸门一座,将鹅浦和楠溪江隔开,5孔,电动起闭,控制水位,并防洪水淹没。
  供水
  上塘居民历来饮用河水、井水。1974年12月,动工兴建永嘉自来水厂,1976年10月建成投产,日供水1200吨。1987年,增设360立方米高水位水池一个;1988年在路口溪三元堂放水河段修筑防渗墙;同时又建造戈田简易水库,日供水量增至4600吨,居民生活用水得以改善。
  排水
  1958年以来,陆续修建永建路、县前路、环城西路等下水道。至1990年底,县城共建下水道48条,总长6500米,直通鹅浦和中塘溪排入楠溪江。下水道由浆砌块石拱形暗沟与部分砼压力管暗沟组成,均成雨、污合流。浆砌块石拱形暗面为1×0.8米~1×1.2米矩形断面。街道受污积流威胁全部排除。
  路灯
  1959年永嘉电厂建成送电,至1990年底,陆续安装路灯220盏,其中高汞灯20盏,白炽灯200盏,解决县城街巷照明问题。
  园林绿化
  1958年以来至1990年底,县城绿化面积已达12万余平方米。公共绿地有屿山公园85900平方米,县前路街心花坛800平方米,浦口三叉路口绿地50平方米。主要街道两旁植梧桐树1800株。
  环境卫生
  1985年5月,建立上塘镇环卫所。至1990年底,建成区内有公厕12座,60吨贮粪池1个,容积800立方米,化粪池7个,吸粪车6辆,垃圾堆放场1处,计2461平方米,临时垃圾中转站3处,垃圾车2辆,拖拉机1台,手推板车36辆,洒水车1辆。环卫所有清扫工人26名,每名工人清扫厕所2座,打扫街路面4000平方米以上,每日2~3次,早、中、晚各主要街道洒水一次。
  第四节 居民住宅
  建国前,上塘原只有居民500来户,居民多住木结构单层瓦房,少数富户住砖木结构2层楼房。1958年县治迁来后,机关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都居住民房。60年代初开始,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建集体宿舍。到60年代末,建筑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但住宅仍处于紧张状态。70年代住宅增加,总建筑面积达18万余平方米。1984年后,采用干部群众集资联建住房办法,先后在环城西路、环城北路、浦东和镇南建设居民住宅。至1990年底,县城有公、私居民住宅58万余平方米,其中私房50余万平方米,占86%,人均住房11.13平方米。环城西路居民小区坐落县城上塘镇西部。1986年1月破土动工,1989年竣工,群众干部集资4225万元,共建成楼房1178间,建筑面积20.1万平方米。其中4层楼房781间,5层楼房371间,6层楼房26间,布局为“非”字形。主街长1460米,宽28米。环城西路居民小区建成,使整个县城西伸300米,建城区扩大0.12倍。
  第二章 乡镇建设
  永嘉县境,楠溪、西溪、菇溪、乌牛溪两岸开发较早。民国时期,西楠溪有枫林、岩头、碧莲3镇。建国后,乡镇几经易名,集镇建设一度停滞不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到1990年底,全县有上塘、瓯北、桥头、岩头等11个建制镇,投入建设资金7.15亿元。同时,全县47个乡政府驻地逐步发展成为农村小集镇。这些小集镇大多设有供销社、粮食供应站、信用社、邮电所、中小学校、卫生院、影剧场、小农贸市场等,农民住宅也更新换代,低矮旧宅逐步被混凝土结构高层楼房所取代。
  第一节 县属镇
  除县城上塘镇以外,还有瓯北、桥头2个县属镇。
  瓯北镇
  1989年,合并清水埠镇、江北乡建立瓯北镇,是永嘉县金三角地段,各方面建设发展迅速,至1990年底,镇建成区已达4.57平方公里。
  街路 大小街、路32条,总长度30多公里,主要街道有楠江路、清花路、罗浮大街。
  楠江路。东起楠溪江大桥北端,西到龙桥村,分东路、中路、西路3段,总长2800米。原系公路,民国23年(1934)10月建成,27年(1938)为阻滞日军,毁坏殆尽。1951年冬修复。1982年拓宽为13米~18米,中路600米先铺筑水泥路面,至1990年,全部铺筑水泥路面。沿路主要建筑有永嘉县化工厂、机器制造厂、无线电器材厂、减速机厂、种子公司、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交通运输公司、长途汽车客运站、清水埠客运码头、中医院、瓯北光明城市信用社和清水埠邮电支局等,是瓯北镇工业、商业、文化中心。
  清花路。东起楠江中路长途客运汽车站,西至花岙村基督教堂口,总长1400米。分两段:东段起长途汽车客运站,西至104国道线2号桥下,称清花东路,1981年建成,长400米,宽16米,1983年铺筑水泥路面;西段起104国道线2号桥下至花岙村基督教堂口,称清花西路,原为乡间小路,长1000米,1984年拓宽为6米,铺筑400米水泥路面,1986年继续铺筑600米水泥路面至基督教堂口。沿路主要建筑有县物资局、瓯北第一小学等。
  罗浮大街。北起楠江路三叉路口,南至瓯北轮渡码头。1989年建成水泥路面,总长1000米,宽28米,两旁人行道各宽5米,有街心花坛26个,沿街主要建筑有瓯北轮渡码头、瓯北码头汽车站、大乘禅寺、三港殿、县建设银行清水埠办事处、双塔农贸小商品市场等。
  弄巷 弄巷共计25条。其中400米~750米弄巷9条:永化巷、龙中巷、双井巷、金宅巷、新坡巷、玉泉巷、清泉巷、罗东巷、青龙巷。120米~380米弄巷16条:新弯巷、芙蓉巷、康乐巷、观江巷、龙基巷、地质巷、花垟巷、望塔巷、花同巷、三房巷、坦垟巷、垟新库巷、木桥巷、水潭巷、名坊巷、龙源巷。
  公共建筑 建成区内有各类公共建筑物17.51万平方米,其中工交用房8.03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3.76万平方米,教育科技卫生用房1.34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0.29万平方米,办公用房3.92万平方米,其他用房0.17万平方米。
  瓯北镇府。坐落清花路(原称清水埠镇政府),1982年建成。3层砖木结构楼房2幢,镇人民政府占地1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瓯北镇第一中学。坐落永宁路,1983年8月创办,借用清水埠镇中心小学校舍。1984年9月择今址,次年,建成混合结构教学楼1幢,教室12个,建筑面积1253平方米。嗣后陆续扩建,至1990年学校占地966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816平方米。
  瓯北镇第一小学。坐落清花路,原名花岙小学,建国初期创办。1983年拆旧屋重建,学校占地666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永嘉县中医院。坐落楠江中路,1984年10月购入首批混合结构医疗用房,医院占地769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901平方米。嗣后陆续扩建,至1990年底,医院占地768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804平方米。
  新华书店。坐落楠江中路,1983年建成。占地67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04.12平方米,混合结构。
  清水埠电影院。坐落新弯巷,1983年建成。混合结构,占地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座位991个,其中楼座437个。
  清水埠邮电局。坐落楠江中路,1987年建成。混合结构,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17平方米。
  清水埠长途汽车客运站。坐落楠江东路,1959年建成。占地1330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面积828平方米,内设候车室、行李房和售票房等。
  县物资局。坐落清花路,1964年9月从上塘镇迁址清水埠(今楠江东路)。1981年12月在今址建成混合结构楼房3幢,建筑面积3468平方米。嗣后陆续扩建,至1990年,物资局占地25700平方米,有办公、商业、仓库用房,建筑面积11029平方米。
  市政建设桥梁。建成区内主要桥梁有:江北一桥,坐落江北村,1964年建成,长18米,单孔,宽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瓯北桥,坐落向阳亭南侧,1987年建成,长18米,单孔,宽1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浦西桥,坐落浦西村,1985年建成,长18米,单孔,宽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林垟桥坐落林垟村,1985年建成,长18米,单孔,宽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供水。瓯北镇居民用水历来紧缺。1985年破土动工兴建清水埠自来水厂,1987年10月建成供水。1989年4月改名瓯北自来水厂。是年,镇政府投资145万元,加高办公楼,扩建净化室、动力机房,增添150千瓦发电机机组,建造800立方米高水位水池1座。安装管径10厘米以上水管12000米,至1990年日供水量达9000吨,仍未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
  排水。1980年修建楠江东路、楠江中路下水道,以后陆续建成罗浮大街、襟江中路、江北大街下水道,至1990年底,镇建成区内有雨、污合流排污管4条,总长5418米。
  路灯。1990年初开始安装,至年末共安装路灯157盏,其中罗浮大街60盏,永宁路13盏,塘头至和三村公路沿线84盏。
  园林绿化。瓯北镇园林建设和公共场地绿化起步较晚,1981年龟蛇二山开始植树种草,辟为双塔公园,至1990年绿地面积近66670平方米。罗浮大街有街心花坛26个,面积1800平方米,街两旁栽梧桐树150株。
  环境卫生。1988年2月成立清水埠镇环卫所,次年改名为瓯北环卫所,管理范围随之扩大。至1990年底,建成区内有公厕18座,贮粪池1个,容积1000立方米,化粪池4个,吸粪车1辆;垃圾堆放场2处,计4000平方米,临时垃圾中转站3处,垃圾车3辆,铲车2辆,手推板车22辆,洒水车1辆。镇环卫所有清卫工人10名,分两级管理,镇环卫工人清扫主要街道,居民委员会环卫工人清扫辖区内弄巷。
  居民住宅 原清水埠镇建成区内建国前无人居住。1958年,王福明、金登娒分别建瓦房2间、3间,此后逐年增加。至1990年底,有居住用房34.19万平方米,其中房管处直管公房0.18万平方米。私人住房34.01万平方米,占99.4%,集中分布在清水埠山、罗浮大街和岙儿垟。
  清水埠山居民小区。坐落楠江中路,东起楠溪江大桥北端,西至清水埠长途汽车客运站。房屋依山势建造,1967年,谢志荣、张积钧和林昌光首建3栋。嗣后,逐年有人在此山上建造房屋,至1990年共有居民住宅893间,建筑面积8.27万平方米,其中2层砖木结构楼房521间,3层混合结构楼房353间,砖木结构平房18间。
  双塔居民小区。坐落罗浮村门前垟。1983年在龟山塔下先建2层楼房2栋,1986年大面积破土动工,1990年竣工,共建成上宅下店式楼房397间,住宅307间,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1.59万平方米。其中2层楼房54间,3层楼房85间,4层楼房400间,5层楼房165间。
  岙儿垟居民小区。坐落清水埠岙儿垟,占地6530平方米。1989年破土动工,1990年底建成居民住宅18栋159.5间,总建筑面积3.28万平方米。其中3层楼房14.5间,5层楼房122间,6层楼房26间,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组合式套间。
  桥头镇
  1981年建镇,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镇建成区逐年扩大,至1990年底,面积达0.6平方公里。
  街巷 街路13条,总长9.74公里,主要街道有桥头街、桥西路、菇溪东路。
  桥头街。分新街、老街。老街原名石板街,西起桥头码头,向东转东北,止于后门头。清文宗咸丰八年(1858)用长条石板铺面,长260米,宽3米。临街房屋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1984年,桥头村群众集资将石板街筑成水泥路面。1985年,群众又集资从后门头向北至店埠村筑成长300米,宽6米混凝土路面,与老街相接,全长560米,称新街。
  桥西路。南起岩门底北至溪西,分桥西南路和桥西北路,长2.75公里,宽12米。桥西南路,南起岩门亭,北至钮扣商场。长1250米,宽12米,1983年,群众集资15万元,县交通局拨款15万元,筑成水泥路面。桥西北路南起钮扣商场,北止溪西,长1500米,宽12米。1987年10月,群众集资22万元,陈芝钿独捐5万元,铺筑水泥路面。沿路主要建筑有桥头汽车站、桥头镇人民政府、桥头钮扣市场和镇中心小学等。
  菇溪东路。南起桥一村陡门头,北迄桥头村桥头码头与石板街相接,长500米,宽4米,民间称塔下巷,原为卵石路面。1986年群众集资将桥头码头至桥一村农贸市场长100米路段,改铺水泥路面。
  公共建筑 镇建成区内共有各类公共建筑3.4万平方米,其中工交用房0.54万余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1.90万平方米,教育科技卫生用房0.40万平方米,办公用房0.48平方米。其他用房0.08万平方米。
  桥头镇府。坐落桥西路,1986年6月建成。混合结构,4幢24间,占地227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桥头镇中学。坐落桥头村石门头,1963年创办,原址谷联村屿头。1989年迁今址,学校占地226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桥头镇中心小学。坐落桥西北路小学巷,民国16年(1927)创办,名永临小学,校址设郑宅祠堂,二年后迁至坦头殿。1982年改名为桥头镇中心小学,1985年校舍迁今址,新建教学楼2幢和教师宿舍、食堂等,学校用地12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嗣后续建,至1990年,学校占地16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桥头电影院。坐落桥一街,1986年1月建成,混合结构,占地1670平方米,电影院建筑面积1252平方米。
  桥头邮电局。坐落径一西路,1990年建成,混合结构,3层1幢10间,占地2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桥头钮扣市场。坐落桥西路中段,1984年6月建成,钢筋玻璃瓦棚,占地950平方米,摊位298个。嗣后新建,拆建,至1990年底,有营业大楼2座,占地19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摊位1489个。
  桥头农贸市场。坐落菇溪东路,1986年建成,钢筋棚架,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市政建设 桥梁。主要有3座:石板桥,前身为木桥,始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1960年,洪水冲走木桥,次年重建成石板桥,长33.47米,宽2.3米;桥头大桥,1973年4月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在石板桥上游20多米处,长34米,宽5米,荷载5吨;商业桥,1982年8月建成,长32.2米,宽7.6米,桥上开设20家店铺。1987年7月,菇溪遇特大洪水,店铺主动拆迁。
  供水。桥头居民历来饮用山水、井水和溪水。1988年在窑底村兴建桥头自来水厂,1989年建成供水。水厂用地319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551.26平方米,1990年底日供水量达1000吨。
  排水。原为明沟排水。1987年开始修建桥东路下水道,至1990年底,修成直径1米钢筋混凝土雨、污合流排水管道2条,总长900米。
  环境卫生。1989年8月成立桥头镇环卫所。至1990年底,建成区内有公厕11座,贮粪池2个,容积达570立方米;垃圾堆放场1处,计2000平方米,有拖拉机2辆,畚斗车1辆,手推板车20辆。环卫工人28名。
  居民住宅。镇建成区内有各类居民住宅14.41万平方米,其中全民单位自管住宅0.40万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住宅0.08万平方米,居民私人住宅13.93万平方米,占居民住宅总数97%。80年代建造居民私人住宅10.07万平方米,占70%以上,多数为5~7层楼房,其中桥东新区有384间,占地2692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8万平方米。
  第二节区属镇
  岩头镇
  岩头为古老集镇,民国时称第九区岩头镇。建国后,建政岩头镇,几经易名,1985年复称岩头镇,隶属岩头区。80年代始,经济迅速发展,岩头镇成为县境北部经济、文化、旅游中心,镇建成区不断扩大,至1990年底,面积达0.63平方公里。
  街巷 共计31条,主要街巷有丽水街、振兴街、屿山路、学前路、金楠路,仙清路、浚水街、横街、中央街、金苍路、桂花街。
  丽水街。清朝前形成,南起丽水桥头,北止屿山路,长800米。仙儿门头至屿山路段,1959年拓宽为14米,长250米,铺筑水泥路面;仙儿门头至丽水桥头段,长350米,宽3米,卵石路面。
  振兴街。东接仙清路西交丽水街,1984年建成,长500米,宽14米,水泥路面。
  屿山路。南起振兴街,北止双浚头,1984年建成。长1300米,宽12米,1987年铺筑水泥路面。
  学前路。东起仙清路,西止振兴街,1985年建成。长200米,宽9米,水泥路面。
  金楠路。南接仙清路,北止振兴街,1990年建成。长1000米,宽16米,水泥路面。
  仙清路。南起金楠路口,北止小港溪桥头。原为公路,1986年铺筑水泥路面,长1700米,宽20米。
  浚水街。清朝前形成,南起丽水桥头,由东转向北止双浚头。长1500米,宽3米~5米,1986年村内段铺筑水泥路面。
  横街。清朝前形成,东起丽水街,西止浚水街。长400米,宽3米,1982年铺筑水泥路面。
  中央街。清朝前形成,南起浚水街,北止横街。长300米,宽7米,石头路面。
  金苍路。清朝前形成,南起横街,北止仁道门。长600米,宽6米,石头路面。
  桂花街。清朝前形成,南起浚水街,北止横街。长300米,宽6米,石头路面。
  公共建筑 镇建成区内有各类公共建筑5.05万平方米,其中工交用房0.48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1.28万平方米,教育科技卫生用房1.23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0.14万平方米,办公用房1.08万平方米,其他用房0.84万平方米。
  岩头区公所。岩头区、镇党政驻所。坐落振兴街,原为民房,1959年首建7间2层办公楼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区公所占地267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岩头区中学。坐落屿山南麓。其前身是私立济时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27年(1938),址设枫林镇。29年(1940)迁渠口,1950年迁今址(原为岩头小学校舍)。1956年首建13间2层教学楼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学校占地13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
  岩头区中心小学。坐落金苍路北端,其前身为广化书院。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名广化高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从港头乡广化寺迁入岩头金氏大宗。1953年首建单层教学楼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学校占地66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767平方米。
  岩头地段医院。坐落屿山东麓,原址丽水街。1970年10月迁今址,建成门诊部7间2楼,住院部7间2楼,职工宿舍9间3楼,厨房8间平房(其中5间为宿舍)。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医院占地5210平方米,建筑面积5210平方米。
  岩头区粮管所。坐落粮油巷北端,原为祠堂、庙宇。1952年,扩修民俗式永久粮仓1座,建筑面积277.2平方米,仓容360吨。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粮管所占地833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069.5平方米。
  岩头区供销社。坐落振兴街,原址丽水街。1985年,在今址建成9间3楼中心门市部1幢,迁入办公。至1990年底,占地393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809平方米。
  岩头区财税所。坐落仙清路,原址振兴街。1985年,在今址建成办公楼1幢。至1990年底,财税所占地7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岩头区工商所。坐落振兴街,1972年建成办公用3间2楼办公房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工商所占地67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92平方米。
  县农业银行岩头营业所。坐落振兴街。1972年,建成6间二层办公楼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营业所占地7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12平方米。
  岩头变电所。坐落仙清路东侧。1988年7月建成,占地273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307平方米。
  岩头农贸市场。坐落振兴街,1990年建成。钢筋棚架,用地2000平方米,摊位190个,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
  市政建设 桥梁,有建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丽水桥和建于1965年小港溪头桥2座。供水,1986年建成岩头自来水厂,日供水700吨;排水,1959年建成丽水街排水沟,长500米,内径1.2米,矩形沟加盖水泥板,1986年建成仙清路排水沟,长1500米,内径0.7米,矩形沟加盖水泥板;环境卫生,1986年建立环境卫生组织,至1990年底,有公厕5座,清卫车4辆,清卫工人4名。
  居民住宅 1990年底,镇建成区内有居民住宅14.92万平方米,其中全民单位自管房0.50万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房0.05万平方米,私人住宅14.37万平方米。
  枫林镇
  枫林为古老集镇。唐代已为百村之镇,民国时称第八区枫林镇。建国后,几经易名,1985年复称枫林镇,隶属岩头区。至1990年底,镇建成区面积0.42平方公里。
  街巷 主要街巷有圣旨门街、浦亭街、镇前路、芙蓉路、新街等32条。
  圣旨门街。初名中央街,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宪宗为表彰徐尹沛尚义精神,建圣旨牌楼而改名。东起横圳头,西止枫岭街。长500米,宽3.5米,街心2米为块石斜砌,两侧卵石平铺。
  浦亭街。南起冷泉巷,北止黄桥头,长300米。历经唐、宋拓修,至元代已宽3米,卵石砌面。沿街下店上屋,盛于明清两代。
  镇前街。东起光耀街,西止冷泉巷,1986年建成。长700米,宽22米,泥结碎石路面。
  芙蓉路。西起光耀街,东止四亩田头,1985年建成。长200米,宽16米,泥结碎石路面。
  新街。东起后山村口,西止横圳头,1987年建成。长200米,宽16米,泥结碎石路面。
  公共建筑 镇建成区内有各类公共建筑2.44万平方米,其中工交用房0.02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1.36万平方米,教育科技卫生用房0.61万平方米,办公用房0.22万平方米,其他公共建筑0.24万平方米。
  枫林镇府。坐落镇前路。原驻枫林天主堂,1985年在今址建成10间3楼房屋2幢,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90平方米。
  枫林镇中学。坐落浦亭街北端,1962年8月创办。用原永嘉县第八初级中学校舍。校舍始建于1958年,单层砖木结构教学用房2幢18间,教室6个,建筑面积432平方米。1978年后陆续拆建、新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106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212平方米。
  枫林镇中心小学。坐落学前路,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创办,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校舍落成。学校占地4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嗣后,学校规模逐年扩大,至民国末年校舍分五进7栋,学校占地44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嗣后陆续拆建、新建,至1990年,学校占地49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746平方米。
  枫林粮站。坐落镇前路,原为祠堂,1970年7月建成砖木结构基建型粮仓1座,建筑面积276平方米,仓容360吨,至1990年底,粮站占地33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058平方米。
  枫林供销社。坐落圣旨门街,原用公房和祠堂。1967年在今址建成砖木结构中心门市部7间二楼,建筑面积231平方米。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供销社占地2.82亩,房屋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市政建设 桥梁,镇建成区内有建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62)的黄桥和建于民国2年(1913)的念祖桥2座;供水,居民历来饮用井水,以冷水井,老宗坎头水井为有名;排水,圣旨门街及建成区南北面均凿有水圳,清水长流,每隔一段有一方池蓄水,供洗涤和防火用。
  居民住宅 1990年底,镇建成区内有居民住宅用房18.29万平方米,其中县管公房0.21万平方米,全民单位自管房0.78万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房0.62万平方米,居民私房16.69万平方米。
  岩坦镇
  1986年建镇,隶属岩坦区。至1990年底,镇建成区面积0.42平方公里。
  街巷 主要街巷有排头街、岩坦街、岩坦后街等14条。
  排头街。东交岩坦街,西止甫门,建于南宋。长300米,宽2米,条石路面。1959年拆条石作他用改成卵石路面,1986年铺筑水泥路面。
  岩坦街。由南而北贯穿镇建成区,长700米。民国32年(1943)首次拓宽为3米。1959年,弯路取直,拓宽为7米。1980年铺筑水泥路面。
  岩坦后街。南起小溪,北止区中路,长450米,宽5米,1987年铺筑水泥路面。
  公共建筑 镇建成区内有各类公共建筑2.68万平方米,其中工交用房0.25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0.43万平方米,教育科技卫生用房0.71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0.14万平方米,办公用房0.80万平方米,其他用房0.35万平方米。
  岩坦区公所。坐落岩坦街镇前巷,原为民房,1980年拆建,首建楼房1幢。嗣后陆续拆建、新建,至1990年,区公所占地2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内驻中共岩坦区委、区公所、区法庭、区公安派出所、区广播电视站。
  岩坦镇府。坐落岩坦街,1965年首建办公房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镇府占地1300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04平方米。
  岩坦区中学。坐落岩坦镇建成区南面双月桥。1957年秋创办,址设灵岩殿,1959年4月建成首幢教学用房教室9个,迁今址。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733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162平方米。
  岩坦区中心小学。坐落岩坦镇建成区南面,其前身为私塾。民国31年(1942)废私塾,定名“三乡联合中心学校”,改建“岩坦宫”为校舍。1978年又建教学楼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533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68平方米。
  岩坦区卫生院。坐落岩坦街,原设岩坦七份祠堂,1966年在今址首建医疗用房1幢,8间二楼。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卫生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岩坦区粮管所。坐落岩坦街,原为祠堂、民房。1958年建成石砖木结构基建型粮仓1座,建筑面积473平方米,仓容690吨。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粮管所占地333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
  岩坦区供销社。坐落岩坦街,原为沿街旧店屋,1976年翻新改建旧店屋为中心门市部。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供销社占地147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285.3平方米。
  岩坦区电影院。坐落岩坦街,1984年建成,座位970个,用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
  市政建设 供水,1983年建成岩坦水厂,日供水1000吨;排水,采用明沟、暗沟两种形式。暗沟4条:岩坦后街排水沟长140米,内径0.6米,新区排水沟长155米,内径0.4米,中兴路排水沟长140米,内径0.6米,中兴路至小溪排水沟长140米,内径0.6米。
  居民住宅 1990年底,镇建成区内有居民住宅10.51万平方米,其中全民单位自管房0.32万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房0.09万平方米,居民私人住宅10.09万平方米。
  碧莲镇
  民国时期称碧莲区碧莲镇。建国后,几经易名,1985年复称碧莲镇,隶属碧莲区,1990年底,镇建成区面积0.86平方公里。
  街巷 主要街巷有碧莲街、双桥路、健康路等11条。
  碧莲街。清朝前形成,原名渡头街,南起凹门头,通石湖渡口,北止竹器社,长500米。1958年街道取直拓宽为12米,改名碧莲街,1974年铺筑水泥路面。
  双桥路。清朝前形成,东与碧莲街交错,西止碧茗公路桥头,长500米,宽5米。碧莲街至上村隔水段长200米,1984年铺筑水泥路面。
  健康路。1984年筑成,东起小学,西止水文站,长855米,宽7.1米,石头路面。
  公共建筑 镇建成区内有各类公共建筑3.44万平方米,其中工交用房0.12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0.79万平方米,教育科技卫生用房1.08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0.73万平方米,办公用房0.56万平方米,其他公共建筑0.16万平方米。
  碧莲区公所。坐落碧莲下村。原为民房,1986年建成7间3楼房屋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区公所占地2000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528平方米。
  碧莲镇府。坐落双桥路,原为民房,1986年建成办公楼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镇府占地7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262平方米。
  碧莲区中学。坐落健康路,1956年8月创办,名永嘉县第九初级中学,借用碧莲区中心小学校舍。1957年9月建成教室4个,厨房1幢,学校迁今址。嗣后续建,至1990年,学校占地7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14平方米。
  碧莲区中心小学。坐落沿溪路西面,民国元年(1912)创办,7年(1918)改名永嘉县立第七高等小学堂,址设三港殿。建国后,1953年改为碧莲区中心小学,同年建教学用房2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816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040平方米。
  碧莲区卫生院。坐落健康路,原设潭影庵,1965年建门诊楼500平方米,综合用房7间平房170平方米,1978年拆掉潭影庵前幢,改建5间2楼300平方米,作为职工宿舍。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医院占地285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959平方米。
  县农业银行碧莲区营业所。坐落碧莲街,1989年建成5间4楼办公房1幢,占地33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52平方米。
  碧莲区财税所。坐落碧莲下村,原为民房,1987年建成办公房1幢,占地33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碧莲工商所。坐落碧莲街,1987年建成,占地33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54平方米。
  碧莲区供销社。坐落碧莲街,原为祠堂,1978年建成中心门市部,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供销社占地695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碧莲粮管所。坐落健康路,1952年建成砖木结构基建型粮仓1座,建筑面积318平方米,仓容435吨。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粮管所占地7000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491平方米。
  市政建设 桥梁,主要有碧莲大桥、碧茗大桥、碧莲车桥等6座;供水,1989年建成碧莲水厂,日供水350吨;排水,双桥路排水沟长516米,为浆砌块石拱形暗沟;碧莲街排水沟长690米,为浆砌块石拱形暗沟。路灯120盏,其中高汞灯27盏。
  居民住宅 1990年底,镇建成区内有居民住房13.35万平方米,其中全民单位自管住房0.29万平方米,居民私人住宅13.06万平方米。
  巽宅镇
  1986年建镇,隶属四川区,1990年底,镇建成区面积0.45平方公里。
  街巷 主要街巷有巽宅街、巽东街、沿溪路等12条。
  巽宅街。清朝形成,长700米,宽2.5米,卵石路面。1958年取直拓宽为4.5米~7米。1983年铺筑水泥路面。
  巽东街。永巽大桥经巽一村至镇中,1985年建成。长300米,宽8米,水泥路面。
  沿溪路。大桥经巽宅与麻埠,1984年建成。长700米,宽10米,1988年铺筑水泥路面。
  公共建筑 镇建成区内有各类公共建筑4.04万平方米,其中工交用房0.19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1.37万平方米,教育科技卫生卫用房0.17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0.86万平方米,办公用房0.64万平方米,其他公共建筑0.81万平方米。
  四川区公所。坐落沿溪路,原址巽宅村头,设民房内。1985年在今址建成楼房2幢后迁入,占地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巽宅镇府。坐落巽宅街,原为民房,1980年拆建成新楼1幢,占地670平方米,建筑面积525平方米。
  四川区中学。坐落巽宅街,1957年创办,址设应坑乡应坑村,1958年与四川区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合并,建教学楼1幢12个教室,迁今址。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758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296平方米。
  四川区中心小学。坐落巽宅街,民国21年(1932)创办,址设巽宅孙氏宗祠,取名四六小学,25年(1946)址迁和尚庙,更名为双溪小学,几经易名,1957年定名四川区中心小学。1958年首建教学楼1座,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5000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31平方米。
  四川区卫生院。坐落巽宅街,原租用民房开诊。1970年建成门诊部。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卫生院占地17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
  巽宅会堂。坐落巽宅街,1960年建成,用地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四川区粮管所。坐落巽宅街,原为祠堂。1958年首建石木结构基建型粮仓1座,建筑面积399.1平方米,仓容780吨。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粮管所占地5300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350平方米。
  四川区公安派出所。坐落沿溪路,原设区公所内,1985年建成,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7平方米。
  四川区工商所。坐落巽宅街,1980年建成,占地330平方米,建筑面积708平方米。
  县农行四川区营业所。坐落巽宅街,1988年建成,占地670平方米,建筑面积984平方米。
  四川区供销社。坐落巽宅街,1958年建成中心门市部,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供销社占地2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883平方米。
  市政建设 桥梁,有永巽大桥、巽宅桥2座;供水,1987年建成巽宅水厂,日供水200吨;排水,采用雨污合流排水沟,巽宅街建有浆砌块石拱形暗沟。绿化面积60亩,石背山上建有3层六角亭1座。路灯70盏,其中高汞灯20盏。1987年建立环卫组织,建公厕2座。
  居民住宅 1990年底,镇建成区内有居民住宅7.30万平方米,除集体自管住房430平方米外,其余均属居民私人住宅,计7.26万平方米。建国后,80年代建造3.40万平方米,且多为3~5层楼房。
  沙头镇
  1988年建镇,隶属沙头区,至1990年底,镇建成区面积0.14平方公里。
  街巷 以沙头街为主,起自岩龙头,贯穿镇建成区止下湖头。原系永仙公路之一段,1957年建成,长990米,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1990年拓宽为9米,铺筑水泥路面。
  公共建筑 镇建成区内有各类公共建筑1.73万平方米,其中工交用房0.24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0.53万平方米,教育科技卫生用房0.37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0.15万平方米,办公用房0.37万平方米,其他公共建筑0.07万平方
  沙头鞋业一条街米。
  沙头区公所。坐落镇前街,原设岩龙头,后迁棺山下。1985年在今址建成13间3层办公楼2幢,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
  沙头区中学。坐落沙头街,1970年创办,原为沙头公社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1985年建成首幢教学楼,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86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83平方米。
  沙头区中心小学。坐落大榕路,民国16年(1927)创办,时名沙头乡高浦初级小学,同年建教学楼1幢。嗣后,学校几经易名,1952年定名沙头区中心小学,校舍陆续扩建,至1990年,学校占地35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77平方米。
  沙头区卫生院。坐落沙头街,1953年创办,址在高浦村一个祠堂内。1963年在今址建造砖木结构9间医疗、宿舍合用房1幢,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嗣后续建,至1990年,卫生院占地3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230平方米。
  沙头电影院。坐落康乐街,1986年建成,座位800个,占地13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61平方米。
  沙头区供销社。坐落沙头街,1952年建成6间2楼中心门市部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供销社占地1300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819平方米。
  沙头区粮管所。坐落沙头街,原址在高浦胡宅民房内,1962年建成石木结构基建型粮仓一座,嗣后续建,至1990年,粮管所占地2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158平方米。
  市政建设 供水,1988年11月建成沙头自来水厂,日供水120吨;排水,采用明沟暗沟雨污结合方式排水。
  居民住宅 1990年底,镇建成区内有居民住宅7.43万平方米,其中全民单位自管房0.60万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房0.14万平方米,居民私人住宅6.69万平方米,私人住宅中80年代建筑1.94万平方米,占私人住宅总数30%。
  桥下镇
  1985年建镇,隶属永临区,至1990年底,镇建成区面积0.32平方公里。
  街巷 主要街巷有桥下街、沿河路、桥东街、西岸街等11条。
  桥下街。清朝前形成,位于桥下村北面,长150米,宽2米,卵石路面,为老桥下街。1950年,永临区公所设桥下村南面溪边,1978年,区公所前建成长100米,宽8米水泥路一段,至1984年,全街形成,西至桥下桥头,东与沿河路衔接,长400米,宽8米,水泥路面,为新桥下街。
  沿河路。南起桥下招待所,北止桥下村口,1986年建成,长700米,宽8米,水泥路面。
  桥东街。南起桥下村,北到沿河路,1989年建成,长3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
  西岸街。南起环形交叉口,北止西溪路,1988年建成,长600米,宽12米,水泥路面。
  公共建筑 镇建成区内有各类公共建筑3.80万平方米,其中工交用房0.36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1.18万平方米,教育科技卫生用房0.67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0.31万平方米,办公用房1.09万平方米,其他公共建筑0.19万平方米。
  永临区公所。永临区和桥下镇党政驻所。坐落桥下街,原为民房,1958年拆建成首幢办公楼。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区公所占地2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181平方米。
  永临中学。坐落西岸笔架山路,1956年9月创办,时名永嘉县第六初级中学,址设宝台寺内。1958年9月建成教学用房1幢,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20000余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737平方米。
  桥下镇小学。。坐落育才巷,民国21年(1932)创办,址设戚氏宗祠,1958年建成教学楼1幢教室4个,建筑面积390平方米。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341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996平方米。
  永临区卫生院。坐落西溪中路,1955年3月创办,址设桥下街河头。1964年6月将公社农械厂5间房屋拆建,作为医疗用房,建筑面积758平方米,卫生院迁今址。嗣后续建,至1990年,卫生院占地27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400余平方米。
  桥下电影院。坐落桥下街,1973年建成,座位850个,用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永临区粮管所。坐落西岸市场路,1957年建成砖木结构基建型首座粮仓,建筑面积382平方米,仓容510吨。嗣后续建,至1990年,粮管所占地577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230平方米。
  永临区供销社。坐落桥下街,1950年建成首座商业用房,嗣后续建,至1990年,供销社占地867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438平方米。
  永临区工商所。坐落桥下街,1979年建成,占地33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49平方米。
  永临区财税所。坐落桥下街,1969年建成。1989年拆建翻新成7间5楼办公房,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8平方米。
  县农业银行永临区营业所。坐落桥东路,1986年11月建成9间3楼办公房1幢,占地33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92平方米。
  桥下农贸综合市场。坐落桥下街,1986年建成,摊位100个,占地1300多平方米,棚屋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市政建设 桥梁,有石板桥和钢筋混凝土桥2座:石板桥民国前建成,1957年重建,钢筋混凝土拱桥1984年建成,位于石板桥上游50米左右处;供水,1986年建成水厂2座,朝雄水厂日供水500吨,西岸水厂日供水300吨;排水,采用雨污合流暗沟排水,桥下街排水沟长350米,内径0.3米,浆砌块石拱形沟,桥东街排水沟长550米,内径0.3米,浆砌块石拱形沟,西岸街排水沟分2条,一条长600米,另一条长300米,内径0.3米浆砌块石拱形沟;路灯76盏,全为高汞灯。
  居民住宅 1990年底,镇建成区内有居民住宅19.25万平方米,其中全民单位自管房0.48万平方米、居民私人住宅18.77万平方米。80年代私人建造住宅13.34万平方米,尤以西岸居住小区为集中。
  乌牛镇
  1988年建镇,隶属罗浮区,至1990年,建成区面积1.04平方公里。
  街巷 以埭头街为主要街道,南起王宅村埭头桥榕树下,跨桥西北伸至孙宅村金榜鞋店,长80米,宽2.5米,1983年前为石板路,后改铺水泥路面。
  公共建筑 镇建成区内有公共建筑8.74万平方米,其中工交用房3.02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3.52万平方米,教育科技卫生用房0.66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0.34万平方米,办公用房0.22万平方米,其他公共建筑0.98万平方米。
  乌牛镇府。坐落王宅村东南,东邻埭头街,1970年建成7间2楼办公房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镇府占地86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448平方米。
  乌牛镇中学。坐落东蒙山南麓,1958年创办,同年建成教学用房1幢2楼教室8个。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8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40平方米。
  乌牛镇中心小学。坐落孙宅村东南,民国15年(1926)创办,址设孙宅村孙氏宗祠。建国后,1951年秋新建教室3个,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学校占地213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
  乌牛卫生院。坐落祥池村高占头,1971年建成10间2楼医疗用房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卫生院占地8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032平方米。
  乌牛供销社。坐落王宅村南,1958年首建7间2楼营业房1幢,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供销社占地666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192平方米。
  乌牛粮站。坐落孙宅村东北,1952年建成砖木结构基建型粮仓1座,建筑面积527.76平方米,仓容745吨。嗣后续建,至1990年底,粮站占地10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371.06平方米。
  乌牛电影院。坐落码道村殿山背,1980年冬建成,座位1210个,占地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
  市政建设 桥梁,以埭头桥、天灯桥、新桥、寺诗垟桥、乌牛桥、双桥为主要桥梁;供水,1986年建成乌牛水厂,日供水150吨;排水,明沟和暗沟排水,雨污合用。
  居民住宅 1990年底,镇建成区内有居民住宅12.67万平方米,其中全民单位自管房0.21万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房0.11万平方米,私人住宅12.35万平方米。居民住宅中80年代建造8.52万平方米,占住宅总数67.25%,且多为2~5层楼房。
  第三节 农村住宅
  永嘉历代农村住宅,具有鲜明风格和个性。建筑专家称楠溪江中上游村庄“个个都是拥有民居、宗祠、亭台、池榭、书院和寨墙等设备的传统的小社会”。村庄选址巧妙地利用地形,多数依山傍水,入口处理别具匠心。房屋用蛮石原木建造,房子外向、开敞,四面开门开窗,房前屋后竹树浓绿。每栋房子都保持着独立形体和品格,给人以自然明朗感觉。西溪、菇溪流域农村住宅结构样式和楠溪江中上游大同小异。楠溪江下游和瓯江沿岸住宅样式和结构相对比较单调,基本上是木头构建形体单一的平房,少数富户拥有较坚固的2层楼房。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底,全县农村住宅建筑共874万平方米。
  建国后,农村居民住宅面积逐年扩大。20世纪50年代,增加94.6万平方米;60年代增加63万平方米;70年代,增加157.7万平方米。进入80年代后,农村住宅全面更新换代,新增建筑面积387.04万平方米。楠溪江下游和瓯江沿岸农村住宅原来低矮破旧,现在日屋几乎消失殆尽,近几年更是越来越多地被混凝土结构、马赛克护墙、花岗岩铺地、铝合金全玻璃门高层楼房所取代。居民用水用电也大为改善。山区农民利用天然水源,装置简易自来水,全县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50%,电网遍及全县各乡村,95%以上村民用电灯照明。1990年末,全县农村居民住宅建筑面积共1576万平方米,其中钢混结构132.44万平方米,占8.40%;混合结构337.87万平方米,占21.44%;砖木结构998.87万平方米,占63.38%;其他结构106.84万平方米,占6.78%。在层次结构上,有平房82.78万平方米,占5.27%;2~3层楼房1418.34万平方米,占90.34%;4~6层楼房74.88万平方米,占4.75%。农村人口人均住房为20.76平方米。
  第三章 建筑业
  永嘉县建筑业源远流长,历代能工巧匠利用当地原木原石,因地制宜,施展技艺,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形成自然朴实地方特色。清末西方建筑技术传入后,县城(今温州鹿城)出现为数不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西式楼房。
  建国后,建筑业发展较快,设计施工技术不断提高,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加速供应,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成倍增加。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建筑业更加突飞猛进,勘测、设计、施工和构件制作互相配套,设备安装、装饰维修、质量监督,分工明确,建筑业成为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第一节 建筑队伍
  建国前,建筑工匠个体经营活动,大部分以农为主兼作手工。建筑房屋常由老司头约三五人合伙施工,主家以现金支付工钱。抗日战争爆发后,物价不断上涨换以稻谷计酬,每工5公斤稻谷左右,老司头略高。
  建国后,建筑队伍迅速发展,各区社普遍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0世纪60年代更名农械厂,70年代出现建筑公司和乡镇建筑队。1971年,溪垟公社建筑队120工人去湖北宜昌承建自来水厂。1978年,全县有建筑工程公司1家,公社建筑队伍41支,农村建筑从业人员6406人,有2750人在省外施工。80年代后,农民建筑队逐渐自行解体,至1990年底,县内有建筑公司11家,其中:三级和暂定三级企业3家、四级和暂定四级企业8家。均为集体企业。
  永嘉县建筑工程公司
  始建于1958年8月,时为全县第一家建筑企业。先后承建县府办公楼、县府招待所、县人民大会堂、县火力发电厂、清水埠百货公司、桥头钮扣大楼、县邮政大楼、县电业局综合楼、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桥头镇供销社大楼、县化工厂引水工程、县化工厂综合楼、沙头电管站等基建工程。1985年,经省建设厅核定为三级施工企业。1990年底有职工301人,其中技术人员29名。下设建筑一队、二队,路桥队、机械厂、化工试剂厂等,拥有混凝土搅拌机、吊装机、灰浆机、切钢机等机械295台(套)。是年共施工21656平方米,总产值365.6万元,固定资产165万元,流动资金97.64万元。
  永嘉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始建于1979年,原系建设局内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区社建筑队伍在外施工管理。1984年政企分开,主要进行内施工,下设工程处和预制场,主要从事工业和民用建筑,1985年核定为4级企业。先后承建县罐头厂、永嘉啤酒厂、永嘉瓷厂、7号商品房、县电视大学、桥头邮电大楼、瓯北变电所、县城西农贸市场、乌牛农贸市场、瓯北码头、岩头邮电局、芙蓉山庄、永嘉图书馆等基建项目。1990年有职工58人,其中技术人员7名。拥有混凝土搅拌机、升降机、灰浆机、蛙式打夯机、330电焊机、柴油机组等建筑机械190台(套)。是年,施工面积5787平方米,产值200万元。固定资产69.7万元,流动资金40万元。
  永嘉县地方建筑工程公司。
  始建于1980年,由9个区社建筑队联合组建而成。1985年经市建委批准为四级建筑企业,重点负责对外施工管理,先后在湖北、山西等地承担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任务,设立驻鄂办事处,创造宜昌市第一个园林古建筑——山游洞楚塞楼优良工程,并完成永嘉建筑史上第一个大锅炉——山西太原电建二公司锅炉安装任务。在县内先后完成永华商厦、公安局监房、县党校礼堂、规划局大楼、土地管理局大楼、县机关第二幼儿园、县工商银行综合楼、四号商品房、大若岩中学、下塘小学、上塘中学等基建任务,创造6项优良工程。1990年有职工249人,技术人员24名,拥有打桩机、搅拌机、升降机、装载机、灰浆机等建筑机械136台(套)。是年,共承建房屋16856平方米,产值721万元。公司有固定资产220万元,流动资金138万元。
  永嘉县兴华建筑工程公司
  始建于1971年3月,其前身为永嘉县城关建筑工程队。先后承建县实验小学教学楼、县人民银行办公楼、县日用百货公司营业楼、县预备军职校教学楼、沙头区中学教学楼等基建工程。1990年有职工279人,其中技术人员16名,拥有搅拌机、铁塔、灰浆机、水磨机等建筑机械共29台(套)。是年,承建房屋建筑面积6742.6平方米,年产值200万元。有固定资产72.16万元,流动资金60万元。
  永嘉县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始建于1984年6月,其前身为永临工程安装工程处。先后承建永临区法庭办公楼、桥下镇中学教学楼等基建项目。1990年有职工101人,其中技术人员13名,拥有井字架、搅拌机、灰浆机、发电机组等建筑机械60台(套)。是年,承建房屋1640平方米,年产值26万元。有固定资产60万元,流动资金3万元。
  永嘉县瓯北建筑工程公司创建于1984年。先后承建县知识分子住宅楼、瓯北自来水厂、瓯北小学教学楼、浙江保一阀门厂、三江信用社、清水埠信用社、岙儿垟商品住宅楼(2号、3号、6号、13号)、清水埠农贸市场、瓯北综合楼等基建项目,其中瓯北综合楼评为优良工程。1990年,有职工135人,技术人员26名,下设第一、第二、第三工程处、桩基工程处、预制场等,拥有∅425、0377、0300毫米以下振动打桩机、搅拌机、灰浆机等建筑机械48台(套)。有固定资产196.6万元,流动资金43.8万元。
  此外,还有永嘉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永嘉县城镇建设工程公司、永嘉县城关建筑工程公司、永嘉县城东建筑工程公司及永嘉县瓯北建筑工程处等5家四级建筑企业。
  第二节勘测设
  勘测
  永嘉县建筑勘测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郭璞相地筑城。历代能工巧匠在测定城围、疏浚河道、建造民宅、寺观、找水挖井中广泛应用勘测技术。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温州府学幕僚李永澜测定永嘉县城28井位置,并写在《温州府学全图序》中。民国18年(1929),永嘉殷富绅士吕文起邀请技师筹建县城自来水厂,开始采用现代勘测方法。23年(1934),永嘉县为疏浚县城护城河修筑陡门时,浙江省建设厅派人测定城内11条河道高程,设立103个水准点。建国以后,永嘉县勘测工作由省、温州专员公署兼管。1984年,永嘉县成立水利测量队、规划测量队、城乡建设测量队,至1990年,先后完成楠溪江引水工程、永嘉县化工厂、减速机厂、乳品厂、电业局、邮电局、图书馆等一批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公用建筑勘测工作,并且添置了2T单拼静力触采机和10T双拼静力触采机等地质勘测设备。
  设计
  建国前,永嘉县没有设计机构和设计队伍,房屋营造均由房主擘划、建筑工匠凭经验营造。永嘉工匠建筑技艺多系师徒或父子相传,在长期营造实践中逐渐形成木构架体系,但手法各异。木构架房屋多以1~2层为主,是永嘉古代建筑显著特色。木构架可归纳为抬梁斗拱式(多用于中堂)、穿斗式(多用于边间)和井干式三种。交接部位用榫头而不用铁钉。房屋重量,赖立柱支承。木构架体系平面布局,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以中堂为中心向两边发展。分三间正、五间正、七间正和九间正,以七间正居多。中堂两边间叫正间,正间两边间叫二间,二间两边间叫叶间、正屋两边叫横楼亦分三间,五间,两边中堂称横楼中间,有正屋两横楼称三合院,加上前退就成四合院,三个四合院组成九个中堂叫“三退九名堂”,建筑工匠就根据这一工艺营造各式各样房屋。各地老宗祠堂在四合院前退加建戏台。
  木构架房屋因地制宜、因物借景而形成永嘉房屋另一特色。临街建筑,一般是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层层出挑,占天不占地;沿湖建筑如岩头镇丽水街,沿丽水湖建房,设美人靠、可倚栏凝睇景色,称迎湖庐。芙蓉村司马宅、东占岙黄氏大宅是永嘉县古代和近代木构架典型建筑,全系木匠设计营造。芙蓉村司马宅,建于清圣祖康熙年间,落地36间,占地1公顷,平面为二进庭院,沿中轴线布置照壁、大门、庭院、厅堂。厅堂分主次,主庭居前,每个厅堂辟一小庭分幅。大层结构采用传统六架三柱带檐抬梁式木构架;屋面采用悬山屋顶,清水砖墙,青砖规整,灰缝细少,衬以青砖自然花纹。所有木作用料考究,以梓木为主,显得凝重坚实。很少使用油漆,以表露木质纹理自然美。大屋前庭花园一隅,至今犹留四楹学塾遗址;青条石门楣和柱础上石雕,及梁枋、雀替、椽头、门窗格扇上木雕,都有千刻万镂传神之作。东占岙黄氏大宅,建于民国年间,是县境内常见农户人家式样。以独立式为主,宅前场地是晒场,主体建筑三开间、明间为中堂,两次间作卧室,顶部设阁楼。主体两端披屋作餐室、厨房,后院设畜舍与厕所。结构采用七架五柱,带前后廊抬梁式木构架、木板壁与石墙围护,屋面坡度较陡,悬山顶。为防台风侵袭,两端披屋墙用乱石砌筑,很厚实;所有屋脊、檐口等处用蛎灰将瓦片粘固,檐口沟头滴水特别厚重。
  建国初期,一些重要工业、民用和公共建筑邀请上海、温州设计单位设计。县内一些建筑队逐步配备设计人员,负责中小型工程设计。1981年成立县建筑设计室,经省基本建设委员会核准为丙级设计单位。1984年归口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设计室现有19人,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10名、技术员3名,设计室自成立以来至1990年,共完成设计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
  工业建筑根据“坚固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原则,先后完成县化工厂、县减速机厂、县乳品厂等厂房设计,这些工业建筑总体布局有厂房、办公楼、职工住宅、食堂、商店等生活服务设施。近年来瓯北、桥头二镇设计建造多层工业建筑,厂内洁净明亮,通风良好;厂外植树种花,环境优美,形成一片片新型工业区。
  住宅建筑20世纪80年代前设计住宅建筑多数为2~3层砖木结构房屋,采用行列布置、中心地段设立公共服务设施。80年代开始,各地划出一定地段建筑居住小区,如上塘环城西路、瓯北罗浮大街、桥头桥东小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一般都注意总体合理布置,建筑造型美观多样,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和环境绿化优美。除了设计独立小楼,楼内有现代卫生设备。楼外辟有绿化庭院外,特别注意套房设计。这些套房住宅,统一规划、配套设置;建筑层次高低结合,一般都是5~6层住宅;大量采用标准化设计,每户住宅分56平方米、62平方米、85平方米、102平方米、140平方米多种规格,户型以2室户为主,逐步向3室户、4室户、5室户发展,内设厨房、厕所、阳台和壁橱;道旁院落植树种花。采取点、线、面相结合进行绿化,建有小型公园、建筑小品、雕塑,讲究环境美化。
  公共建筑1990年全县共有各类公共建筑113.73万平方米,新近设计建成县电业局、邮电局、土地局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筑。位于县前路的电业大楼,塔楼高8层,为县内第一高层建筑。内有现代化办公设备,外以花岗岩、面砖镶贴,造型大方,比例协调;三星级芙蓉宾馆,坐落楠溪江畔丛林之中,建筑与环境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第三节 建筑施工
  民国期间,泥木工匠一直沿用古老传统工具进行施工。泥水匠使用工具有小斧头、泥桶、木板刀、木蟹等;木匠工具较多,有多种型号锯、刨、凿及斧头、锤、尺等;石匠使用锤和凿等。民国14年(1925),县城(今温州鹿城区)建造博瓯百货商场,首次使用混凝土作构件和粘结材料。
  建国初期,永嘉县内尚无专业建筑企业,建筑工匠施工全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安全措施差,工作效率低,无力承建上规模工程建筑项目。1958年8月,永嘉县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开始承建县府前后两幢办公大楼、县府招待所、大会堂等基本建设项目和全县工矿企业厂房,施工仍以手工操作为主。1964年县建筑工程公司工程师何必康利用旧料制成县内第一台自落式混凝土拌和机,首先在县火力发电厂工地使用,效果良好。同年,建造县农械厂金工车间,首次使用蛙式打夯机和桅式塔吊。同年4月,永嘉化工厂建造厂房,第一次使用铁杆子脚手架。1965年,始用22米高井字架为县陶瓷一厂造陶瓷窑。1973年,瑞安打桩队采用锤式振动桩夯实清水埠百货公司地基。1978年,始用龙门架建造清水埠国营旅馆。此后,QTZ63G塔吊、振动桩架、振动锤等一大批建筑机械应用于建筑施工中,机械化施工代替传统手工施工,全县建筑施工能力、水平提高较快,减轻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同期全县公共建筑和工业厂房推广强力夯实法、振动水冲法、旋喷注浆法和深层搅拌等新技术,选用框架结构明显增多,预应力水泥构件应用于施工中,装配式结构时有出现,这是永嘉建筑施工一次改革。单体工程最大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预制构件最大起重量达20吨左右,房屋高度由2~3层提高到5~6层。20世纪80年代,在施工中推广应用金属井架,并逐步达到平面运输车子化,垂直运输卷扬化。同时建筑工程中使用107拼花木板、马赛克、大理石、陶瓷锦砖、混凝土花砖、涂料、墙纸、胶合板、铝合金门窗等装饰材料。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1949年前,全县共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928.53万平方米,一般为木结构。建国后,人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永嘉县20世纪50年代建造各类房屋108.26万平方米,60年代88.88万平方米,70年代222.31万平方米,80年代577.21万平方米,至1990年底,永嘉县共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925.19万平方米。
  第一节公房管理
  建国前,散布于各乡镇公有房屋不多。1958年8月县治迁来上塘后,国家、集体企事业单位先后建造公房,至1990年底,永嘉县共有公房139.36万平方米,其中全民单位自管公房101.08万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公房36.16万平方米,由企事业单位自行管理。县府直接管理2.12万平方米公房,由县房管处负责管理。
  公房出租
  根据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和离退休干部实际情况,依照先无房户后缺房户原则,由县房管处提出出租方案,报县府讨论决定,办理租房手续。公房互换,亦坚持“自愿互利、组织批准”原则办理手续。县房管处制订《公房管理暂行规定》,公房管理、租赁、退房、维修、交租等按章办理。
  公房租金
  住宅公房租金 根据房屋质量和楼层分成4个等级,按单元收租。每个单元月租金:1号公房23.64元,3号公房51.32元,4号公房54.36元,5号公房130.98元,6号公房95.03元,7号公房148.99元,8号公房121.04元,9号公房172.14元,清水埠1号公房137.60元,清水埠2号公房87.44元。
  非住宅公房租金 枫林镇1592平方米,其中1342平方米租给枫林镇供销合作社,月租金312.64元,250平方米租给枫林合作商店,月租金94.36元。岩头镇溪南村915平方米,其中400平方米租给永嘉县罐头厂,月租金126.01元,550平方米租给岩头食品机械厂,月租金133.54元。上塘镇1141平方米,其中坐落浦东村3幢公房计1004平方米租给永嘉县无线电厂,月租金412.58元;坐落在永建路175号137平方米公房租给永嘉县特产场,月租金178.36元。
  公房维修
  1976年前,县府直接管理公房,由财税局综合股统一管理,统一收租,统一维修。1977年春,县房地产管理处成立,公房维修由县房地产管理处负责,根据“以租养房、不倒不塌不漏”原则进行维修。
  保证金
  1988年11月县府决定,租赁公房用房户,每使用面积1平方米交保证金5元,到1990年底,有60多户交保证金9000多元。
  旧公房出售
  1985年7月开始出售旧公房。出售旧公房大部分是土改时从地主那里没收来的,坐落分散、质量差、房龄长木结构旧房。至1990年底,先后出售20间,计建筑面积1178平方米,收回资金78000元。
  第二节 私房管理
  永嘉县共有私人房屋1785.83万平方米,占全县房屋总数92.76%。
  房屋交易
  建国前,民间房屋买卖、租赁自由,两厢情愿。房价、房租由双方议定。房屋争端大多由民间自行解决。建国初期,没收地主多余房屋分给贫苦农民,社会上居住状况渐趋平衡。私人房屋买卖不多,租赁也少。20世纪70年代,群众建房较多,房屋交易增加。80年代,出现建房热潮,房屋买卖日趋频繁。1988年6月,永嘉县房屋交易所成立。9月1日起实施永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房产交易的通知》。通知规定城镇公民私有房屋,房主因自住有余或有正当理由,在产权清楚、没有纠纷前提下,允许出卖。买卖私有房屋应坚持公平合理按质论价原则,由买卖双方协商议定价格,经房管机关批准,缴纳交易规费和契税后,方可办理产权转移手续和领取房屋所有权证。凡属代管、托管房屋,产权人去向不明房屋,一律不准出卖,公私房界不清产权有纠纷争执房屋,应由司法机关裁决后方可出卖。1988~1990年底,全县城镇房屋交易共79间,建筑面积7720.34平方米,成交金额190.57万元。规费收入47642.5元。
  房屋普查
  1985年1月,建立县城房屋普查领导小组,组织普查队伍,对上塘、清水埠(瓯北)、桥头3个县属镇房屋进行普查。截止12月31日,三镇房屋建筑面积1141139平方米。其中上塘镇616117平方米、清水埠镇399984平方米、桥头镇125038平方米。上述三镇房屋中工业交通仓库用房206196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70686平方米,教育卫生科技用房36971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6983平方米,办公用房48587平方米,其他用房9751平方米,住宅761965平方米,占总数66.77%。但住房困难依然存在,有缺房户1290户,其中无房户498户,不便户328户,拥挤户454户,人均居住面积在2平方米以下有551户。
  产权登记1986年9月,建立永嘉县房屋产权登记领导小组,对全县城镇房产进行登记发证。截止1990年12月31日,上塘、瓯北、桥头、桥下、岩头、碧莲6个镇共收登记材料12230件,建筑面积1875063平方米,占应登记面积38%,发放房屋产权证5663个,占应发证数43%。
  产籍管理
  1977年前,永嘉县产籍由财税局管理,产籍保存在县财税局。1977年后,县房地产管理处利用各镇已测绘好建成区地形图补网测绘1∶500房屋分布平面图,至1990年12月31日,补网测绘房屋平面图块234幅,其中上塘镇62幅,瓯北镇120幅,桥头镇11幅,桥下镇12幅,岩头镇18幅,碧莲镇11幅。建立永嘉县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档案、卡片各5663件。
  第三节 土地管理
  1954~1962年,建房土地由永嘉县民政科管理。1962年后改由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兼管。1967~1971年,由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管理建设用地。1979年起由县农业局土地管理股管理。1988年7月成立县土地管理局,由土地局管理。1989年6月,各区镇配备土地管理专职干部,乡村仍由分管农业干部兼管,并有一名副职领导分管此项工作。
  土地审批
  国家、集体建设用地,需要有项目批准书、设计说明书、平面图、资金落实证明书、用地协议书等,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报表,按审批权限批准后,土地管理部门划定用地范围。1982年后,国家和集体建设征用使用耕地3亩以下、非耕地10亩以下,由县土地局(股)审查,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征用耕地5亩,非耕地20亩,报市土地局审查,市人民政府批准;征用耕地5~1000亩,非耕地20~2000亩,报省土地局审查,省人民政府批准。私人建设用地向村委会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土地管理部门批准;旧房拆建或利用非耕地建房,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报县土地局备案。
  私人建房用地限额
  1982年11月,永嘉县《村镇建房用地实施细则》规定,社员建房宅基地用地限额,每人15平方米~25平方米。小户(3人以下)每户45平方米~75平方米,中户(4~5人)每户60平方米~110平方米,大户(6人以上)每户80平方米~125平方米。独生子女可多给一个人住房面积。超生人口,不批给宅基用地。
  征地经费
  1962年起征收造地费,一般耕地每亩征收2000元~3000元。1978年起,为解决被征用单位劳动力出路问题,按各村人均土地占有情况,由用地单位招收土地征用工或付给劳动力安置补助费,安置费一般为征用前3年土地种植收入平均产值2~3倍。1988年后征地经费主要为土地补偿费和青苗赔偿费,补偿费为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3~4倍,最高不超过5~6倍,青苗赔偿费以当季作物产值计算。
  建设用地
  至1992年底,永嘉县城乡建设用地共7892.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92%,人均建设用地97.52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点用地488.54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4994.66公顷,独立工矿用地227.70公顷,庙宇、宗祠、坟山等特殊用地554.05公顷,公路建设用地839.53公顷,农村道路建设用地为786.06公顷,港口码头建设用地为1.54公顷。
  第四节 白蚁防治
  白蚁危害遍及全县,尤以房屋为害愈甚。人民群众一直没有中断与蚁害作斗争,还出现不少民间捉蚁能手,但始终未能根绝。1979年7月,建立县白蚁防治站,利用有线广播、宣传窗、电影幻灯宣传“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治”的白蚁防治方针,查清有:家白蚁、黄翅大白蚁、黑翅土白蚁等种。全县蚁害房屋占60%以上,巽宅、碧莲、枫林3个镇蚁害为70%。1979年建白蚁防治站,共培养白蚁防治专业人员30名。11年中防治蚁害房屋120万平方米、水库3座、四海山、正江山国营林场森林5万余亩。有10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达到建房与白蚁防治同步进行。
  第五章 环境保护
  1982年,成立永嘉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和县环境监测站,隶属于县基建局。1984年,成立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下设环保股)。1990年,设立县环境排污收费站。环境监测站建站至1990年有职工11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2人。监测设备有分光光度计、PH电位计、采样仪、采样器、监测车、噪声仪、测汞仪、声级计等13种23台,实验室总面积120平方米。
  第一节 环境状况
  永嘉县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古时人们对自然破坏力较弱,生态环境良好。手工作坊虽有零星发展,但还不足对环境构成威胁。50年代“大跃进”时期,全民办钢铁,大量砍伐树木,开垦荒山,毁环植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工业发展缓慢,环境污染问题仍不突出。80年代始,乡镇企业和家庭工业迅速崛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大量增加。工业废水中主要有害物质为化学耗氧量、六价铬、挥发性酚、氰化物等。废气污染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及水泥粉尘。固体废物有矿渣、煤渣、皮革渣、化工渣、生活垃圾等。
  楠溪江下游沿江乡镇和瓯江下游北岸乡镇污染较为严重。黄田、瓯北、桥头、桥下、乌牛等地是酸洗、电镀、阀门、化工、食品、造纸、建材、钮扣等行业集中之地。由于经营分散,生产科技含量低,发展盲目,缺乏治理措施,随意排放工业废水,致使一些河道受到严重污染。瓯北镇罗浮内河水质超Ⅱ类水质标准已达22.35%,一些河段发黑发臭。黄田内河和乌牛溪因电镀业发展,有机物污染严重。县城上塘镇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剧增,大量污水直接排放鹅浦河,导致水质下降。楠溪江上游山区乡镇随着楠溪江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旅店饮食业发展,化学农药广泛使用,塑料制品等白色污染,楠溪江水质已面临下降趋势。
  除上述局部情况外,全县生态环境总体上良好。楠溪江水质和西溪水质基本符合工类标准,乌牛溪水质和菇溪水质虽有所下降,仍属良好。绝大多数山涧溪流没有受到工业“三废”污染,80%以上地面水质达到国家一、二类水质标准。全县大部分地方总悬浮物、二氧化硫和氮化物均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第二节 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是县境内重要污染源,其中主要有废水、废气污染物和固体废物。
  工业废水主要来自造纸、电镀、化工、食品、建材、金属制品等行业。据1989年环境监测调查,废水排放量最大行业是食品饮料业,占32.72%;其次造纸业,占12.84%;化工行业居第三,占3.38%。1990年环境监测调查,全县废水排放总量为310.5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21.45万吨,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136吨。废水排放量最大行业是化学工业45.76万吨,占37.68%;其次是食品工业30.21万吨,占24.87%;第三是文教用品工业18.30万吨,占15.07%;第四是全金属制品工业8.04万吨,占6.62%;第五是建筑工业6.43万吨,占5.29%;其他工业12.71万吨,占10.47%。废水排放量较大企业分别有化工厂、生物化工厂、造纸厂、乳品厂、自来水厂、酿造厂、橡胶塑料厂等。
  工业废气及污染物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1990年环保部门监测调查,全县废气排放总量为18071.20万标立方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废气为16508.20万标立方米,占废气排放量91.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66.79吨,烟尘420.95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08.19吨。废气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行业依次是化学工业废气量6980.90万标立方米,占38.63%,二氧化硫370.74吨,占55.60%;建材陶瓷工业废气量5187.00万标立方米,占28.70%,二氧化硫155.96吨,占23.39%;食品工业废气量3310.00万标立方米,占18.32%,二氧化硫79.04吨,占11.85%;其他工业废气量2593.30万标立方米,占14.35%,二氧化硫61.05吨,占9.16%。烟尘排放量较大行业是建材陶瓷工业236.63吨,占56.21%;化学工业64.27吨,占15.27%;食品工业46.83吨,占11.13%。其他工业排放烟尘73.22吨,占17.39%。排放量较大企业有化工厂、瓷厂、乳品厂、耐火材料厂、酿造厂等。
  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有矿渣、煤渣、锅炉渣、化工废渣等工业垃圾。据环保部门统计1990年全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830吨,其中粉煤灰611吨、炉渣5657吨、化工渣211吨、尾矿3000吨、其它渣351吨。这些废渣90%以上能得到妥善处置和综合利用,只有5%左右废渣排放,排放量较大企业有化工厂、永临铅锌矿和石梁钼矿、啤酒厂等。
  生活污染源 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80年代始,城镇居民普遍使用洗衣机、抽水马桶,生活用水大量增多。旅游饮食业迅速发展,大量污水直接排入内河。而大量生活垃圾由于没有得到妥善处置,直接堆放陆地或排入江河,使内河水质逐年下降。
  农业污染源 50年代开始,县境内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剧增,特别是六六六粉等高残留农药普遍使用,不仅造成土壤和农产品污染,还随着降雨形成地表径流,使水体受到污染。化学肥料大量使用,造成水体营养化。1952~1990年县境内共使用六六六粉、二二三乳剂、甲胺磷等23816吨,平均每亩耕地使用农药量11公斤,是全省平均数3.4倍。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过去环境污染程度较轻,其危害性人们缺乏足够认识,环境保护亦没引起人们普遍关注。80年代,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人们对其危害性有痛切感受,国家也把保护生态环境定为基本国策,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永嘉县环保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增加全民环保意识、环保法律观念,动员全社会关心环保事业。同时加强对工矿企业环保管理,对污染严重企业进行逐步整治。1985年对全县乡镇工业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82~1990年间,几家污染较严重企业都积极采取治理措施,减少污染源。县化工厂投资数千万元,搬迁附近居民,建造电石渣坝,年综合利用炉渣1635吨。永嘉工业陶瓷厂等,投资100万元,对烟尘排放进行去除和回收。黄田、桥头电镀厂投资60多万元,添置废水处理设备20台(套),用电离法对电镀废水进行治理。永临铅锌矿投资10万元建造矿渣尾矿堆放场,减少矿渣外流。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投资20万元,对医院废水进行消毒、液氯处理。县石棉厂、饲料厂,投资12万元添置设备,对石棉制品、饲料粉碎产生粉尘进行处理。此外还对工矿企业降尘和上塘镇环境及交通噪声进行监督和治理,均收到一定效果,使全县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1990年,据温州市环保局统计: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121.45万吨,排入江河废水121.45万吨,废水处理为1.68万吨,外排废水达标量26.41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标率分别为1.38%和21.73%。全年废气排放总量18071.20万标立方米,燃料废气量16508.20万标立方米,经消烟除尘废气量1969.40万标立方米,处理率11.93%,工艺废气量1563万标立方米,经净化处理量800万标立方米,处理率51.18%;二氧化硫排放量785876公斤,工艺排放二氧化硫290048公斤,二氧化硫去除总量97578公斤,工艺中去除量97578公斤;烟尘排放量为924945公斤,烟尘去除量519764公斤;粉尘排放量51575公斤,粉尘回收量2000公斤;工业固体废渣产生量9830吨,工业废物综合利用量9115吨,年处置废渣263吨,工业废渣排放总量452吨。
  第四节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站自1982年建立以来,不断充实技术力量,陆续增添仪器设备,监测项目日益增多。至1990年,监测站能开展水质、大气、酸雨、降尘、噪声和各种污染源监测,计29个项目。多年来,监测站积累了大量数据,为治理全县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每年采集各种监测数据2000余个,污染源监测数据100多个。自1985年开始,监测
  站根据《温州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按期向市站递送监测月报、年报、编写环境质量
  报告书。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要求,编写各年度《永嘉县环境监测年鉴》。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