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婚姻 家庭 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13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婚姻 家庭 姓氏
分类号: C913.1;K810.2
页数: 15
页码: 260-27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嘉县人口的婚姻、家庭、姓氏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嘉县 婚姻 家庭 姓氏

内容

第一节 婚姻
  建国前,永嘉农村遵从同姓不婚和明媒正娶为法则确立夫妻关系,一夫一妻居主导地位。同时,也有收童养媳、重婚纳妾、抢亲、姑表亲及典妻、卖妻等陋习。
  明媒正娶
  男为“童身”,女为“处子”,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过送庚帖、合婚、定亲、迎娶,举行花烛结婚仪式结成夫妇。妻死或休弃前妻再娶闺女者,也算明媒正娶。
  寡妇再醮
  夫死再嫁;或者夫死子女幼小(或者无子),难以自立,招一男子入门,俗称“进婿”。入门结婚后,男子要承担赡养老人、抚育小孩的责任,有享受财产、再生子女从男姓等权利。
  招赘
  父母无男儿,为其女儿招一男子入赘,俗称“招女婿”。女婿要承担赡养老人,有享受财产权利。婚后第一男孩从母姓,作为“外孙入祧”。
  抢亲
  夫死,妻不愿再醮。家人与一需要娶妻男子私下沟通,索取财物,乘女方不备,抢归男家,强迫成婚。也有土豪、恶小等强抢良家妇女,逼迫成婚。
  典妻卖妻
  典妻,丈夫因家庭困难,将妻子典给别人,典期三年、五年不等,典妇为典夫生子后即回原夫家。也有典妇期满后不愿再回家,由典夫补给原夫一笔钱,改典为卖。卖妻,大都因遭天灾人祸丈夫忍痛把妻子卖给别人,出卖后绝不允许再有往来。
  收童养媳
  一些贫苦家庭,愁儿子长大后娶不起媳妇,领养别家幼女为媳,到成年完婚。幼媳称“童养媳”。童养媳大都被作为奴婢使用,从事繁重家务劳动,且常遭体罚。
  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婚姻制度。收童养媳、重婚纳妾、姑表亲、抢亲等婚姻陋习成为历史,招赘、寡妇再醮仍然存在。
  第二节 家庭
  永嘉历来有家族数世同居的风俗习惯,三代、四代数房同居大家庭比较多,以“五世同堂”为荣。建国后,大家庭逐年减少,二代户日益增多。1990年永嘉县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户数为176065户,其中单身户12630户、一对夫妇户13489户、二代户119673户、三代户21854户、四代户847户;一代户和其他亲属及非亲属户1933户、二代户和其他亲属及非亲属户2700户、三代户和其他亲属及非亲属户1048户、四代户和其他亲属及非亲属户66户、其他1825户,二代户占总户数67.97%。
  大家庭
  清代,大家庭比较多,书香门第、显宦缙绅以多代同居、兄弟共处为荣。生员徐日隆,五世同堂,夫妇年皆九十,温处道员芮复传给“宇宙太和”额以旌其闾。贡生郑廷南,表山乡表山村人,有子四、有孙十一、曾孙玄孙继起,五世同堂,妻胡氏,夫妇年逾八旬,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奉旨给“盛世休徵”额。陈国宁,荆源乡阮山村人,有子八、有孙十四、有曾孙玄孙各一,五世同堂,宣宗道光元年(1821)奉旨给帑建坊。贡生张振奎,妻徐氏,下河乡白象人(今属瓯海县),年九十六,道光九年(1829)温处道员贾声槐赠“五世同堂”额。乡饮宾陈义海,岩头镇塆里村人,年八十三,妻高氏,年八十五,有子二、有孙十二、有曾孙三十、有玄孙二,五世同堂。陈元煜,妻郑氏,岩头镇芙蓉村人,年九十九,有子三、有孙七、曾孙十一、玄孙二,五世同堂。乡饮宾李廷亨,鲤溪乡鲤溪村人,年八十三,妻夏氏,年八十一,五世同堂。郑清杰,表山乡岭里村人,年八十一,五世同堂。潘寿桥妻吴氏,寿九十一,有子二、有孙十、有曾孙十七、玄孙一,五世同堂。朝廷旌表“五世同堂”,促进一大批封建大家庭产生。清宣宗道光十年(1830),全县每户平均6.09人,德宗光绪五年(1879),每户平均5.99人。民国时期,兄弟共处大家庭渐减,22年(1933),全县每户平均4.05人。建国初期,家庭户数增加,家庭规模更加缩小,到1953年,每户平均3.80人。是年开始,永嘉县经济发展比较快,人民生活安定,而多子多福生育观念仍然未变,人口增加迅速,家庭规模又趋扩大,到1958年,全县每户平均为4.09人。1958年后,遭受三年经济困难,许多青年延缓婚期。1962年,经济开始好转,延缓婚期青年相继婚育,继遇“文化大革命”动乱,人口盲目增长,家庭规模更趋扩大,到1976年,全县每户平均为4.56人。是年,重新宣传计划生育,1982年开始连续九年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人口增长趋向缓慢,家庭规模回缩,到1990年,全县每户平均为4.10人。
  治理大家庭主要依靠家庭有相当财产和儒家礼法。每个大家庭都有家长当家,一切内外事务由家长一人裁定,也有遇事与主要成员商量决定。通常四代同堂家庭,第一代因年纪太大,失去治家能力,除掌握产业外,大小事务都由长子作主。三代同居家庭以第一代当家居多。进入80年代,老当家在家庭管理中自叹不如,主动“交权”。黄田镇千石村有700多户,1984年多数老当家让位给儿女当家,自己甘当助手或坐享清福。岩头镇有“谁懂科学谁当家”的说法,全镇有2000多户科技家长,其中90%是文明户。
  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为一对夫妇及其子女从大家庭中析出,分居而成。分居俗称“分家”,有一定手续,请娘舅或姑夫及亲房叔伯等人共同协商,先留父母生活需要土地、房屋及日用器具,然后将全家所有财产按好坏平均搭配成几份,拈阄而定,通常长子可以优先。如果有债务也分摊负担。协商决定后,立写分书,父母主分,娘舅或姑夫及亲房叔伯等人要在分书上签名盖章,一式几份,兄弟各执一份为凭。核心家庭一般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三口之家,灵便自在,富有个性,能调动每个人积极因素,最合年轻夫妇意愿。家庭经济支配和要事处理,大都由夫妻双方商量决定,也有以经济收入多处事能力强一方为家庭权力实际掌握者。现在根据法律规定,子、女同样有赡养父母义务和继承财产权利。
  第三节 姓氏
  姓氏录
  据1990年7月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县共有521姓氏,其中单姓517,复姓4。人口1万以上姓氏有陈、李、潘、金、周、徐、胡、郑、叶、王、朱、吴、林、黄、张、谢、杨、刘、戴、邵、麻,共21姓,611919人,占普查登记人口和外出人口808066人75.73%;人口1000~9999人的姓氏有章、邹、谷、董、汪、夏、汤、孙、蒋、滕、吕、余、季、赵、卢、厉、廖、柯、高、钱、尤、蔡、应、瞿、施、单、翁、戚、何、虞、唐、全、马、池、鲍、缪、盛、苏、葛、程、杜、魏、沙、萧、许、罗、曾、肖,共48姓,166913人,占普查登记人口和外出人口20.66%;人口100~999人的姓氏有包、郭、丁、詹、毛、方、傅、袁、洪、占、项、柳、范、倪、文、冯、祁、赖、姚、邱、阮、龚、梅、彭、南、卓、候、江、俞、任、曹、巨、暨、管、沈、温、娄、史、姜、陆、康、韩、宁、侯、白、牟、支、宋、梁、焦、薛、藤、付、鄢、干、辛、贺,共57姓,26315人,占普查登记人口和外出人口3.26%;人口10~99人姓氏有敖、邓、严等69姓,2195人,占普查登记人口和外出人口0.27%;人口2~9人姓氏有申、关、秀等161姓,560人,占普查登记人口和外出人口0.06%;人口只一人的有卜、刁、刀等164姓,164人,占总人口0.02%,这些孤单一人姓氏以婚嫁迁入者居多。
  源流
  陈 陈姓出自妫姓,以国名为氏,望出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等11处。陈昭远,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自福建长溪赤岸迁来茗岙村。陈拱,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自瑞安长桥迁来芙蓉村。陈宽,南宋建炎三年(1129)自缙云胡陈迁来上烘头村。陈岳蕃,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自瑞安帆游迁来凤岙村,嘉熙四年(1240)转迁包岙村。陈仲智,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1368)自仙居迁来陈岙村。陈昭远、陈拱、陈宽、陈岳蕃、陈仲智为永嘉陈姓各支始迁祖。陈姓自唐迁入永嘉,历11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55个。
  李 李姓出自嬴姓,颛顼帝高阳氏后裔。高阳氏生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生子皋陶,因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职务,子伯益被赐予嬴姓。伯益生恩成,后子孙历虞舜、夏、商三代世袭大理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社会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商末,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中为官,因敢于直谏得罪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陈国(今河南淮阳)契和氏便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隐藏起来。因不敢称理,又因食木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便改为李氏。望出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等30多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李超偕弟李岑、李越、李仑、李昆为避闽之乱自福建长溪迁入永嘉,为李姓各支始迁祖。李超迁居汤岙村,李岑和李越迁居苍坡村,李仑迁居港头村,李昆迁居蓬溪村。李姓自五代迁入永嘉,历10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34个。
  潘 潘姓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又,出自芈姓,以字为氏,其后裔主要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望出荥阳、广宗、河南、豫章等郡。潘兆玑,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自青田迁来昆阳村。潘殷理,自青田入赘县城(今鹿城区)东门外潦波潭夏氏,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迁来下寮村。潘瑱,宋室南渡后自金华双溪迁来岭头村。潘兆玑、潘殷理、潘瑱为永嘉潘姓各支始迁祖。潘姓自唐代迁入永嘉,历12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41个。
  金 金姓出自少昊,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古人五行说,西方属金,后裔以金为姓,称金氏。又有吴越国刘姓避国王钱镠(刘、鏐同音)之嫌,改刘为金氏。望出彭城郡、京兆郡。金永远,唐时自金华后塘街迁来溪下村。金惠,唐时自福建长溪迁来县城(今鹿城区)敬仁里,第九世孙金宗圣迁来下塘村居住。刘宝,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自福建长溪柘垟迁来档溪村,三世孙刘允当事吴越王改刘氏为金氏,越十二世金安福迁居岩头村。金永远、金惠、刘宝三人为永嘉金姓各支始迁祖。金姓自唐代迁入永嘉,历10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32个。
  周 周姓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望出汝南郡、沛郡、陈留郡、庐江郡等19处。周京辅,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549)自苏州吴县携眷辗转迁来楠溪埭上(今苍坡村西南),第十三世孙周兴才迁居溪垟乡岙底村,第二十八世孙周祖美于明太祖洪武初年移居溪垟乡下日川村。周纯,五代时自宁波迁县城(今鹿城区)松台安宁里,第十世孙周浩迁居上日川村。周信,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自平阳县陈家营迁来填垟村。周京辅、周纯、周信为永嘉周姓各支始迁祖。周姓自南朝梁迁入永嘉,历14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24个。
  徐 徐姓为颛顼、皋陶之后。夏禹时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后子孙以国名为氏。望出东海、高平、东莞、琅邪、濮阳等郡。徐雷,五代时避闽主王曦乱偕弟徐泽自福州长溪葛洪山辗转迁来屿北村,第七世孙徐公仪于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入赘枫林柯门。徐希浩,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自丽水丽阳岩泉村迁来碧莲村。徐沂、徐善,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自平阳万全尚贤里迁来,徐沂居渠口村、徐善居桐州村,其后裔迁居芦田、黄屿等地。徐雷、徐泽、徐希浩、徐沂、徐善为永嘉徐姓各支始迁祖。徐姓自五代时迁入永嘉,历10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30个。
  胡 胡姓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望出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胡行,号苍松,唐僖宗中和元年(881)自闽长溪迁来五〓村。胡弼,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自永康方岩迁来县城(今鹿城区)墨池坊,十三年(1143)迁居豫章村。胡行、胡弼为永嘉胡姓各支始迁祖。胡姓自唐末迁入永嘉,历11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27个。
  郑 郑姓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望出荥阳郡、洛阳、高密郡、雍州、陇西郡、会稽郡等。郑镒,唐僖宗乾符四年(877)自福建长溪来温州,次年筑室八字桥,为永嘉郑姓各支始迁祖。第五世孙郑珂于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析居表山村,第十世孙郑子遄迁居郑山村,第十一世孙郑有孚迁居塘塆村。郑姓自唐迁入永嘉,历11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29个。
  叶 叶姓出自芈姓沈氏,帝颛顼后裔。春秋时,楚平王有个曾孙叫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其后人有以沈为氏。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楚昭王十八年(前498)在与吴军打仗时战死,昭王封其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汉时置县),称叶公。其后人便以邑地为氏,称叶氏。叶公济,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自龙泉黄南迁居水心,其后裔叶杲迁上塘渭石。叶恩、叶惠,徽宗宣和二年(1120)自青田富川迁居渠口、麻庄。叶敦,南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自青田富川迁来桥头谷宅店居住。叶公济、叶恩、叶惠、叶敦为永嘉叶姓各支始迁祖。叶姓自北宋迁入永嘉,历87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的行政村19个。
  王 王姓有许多来源,早在黄帝、虞舜及商、周诸王时代纷纷有以王为姓,其后入主中原少数民族也有多支改为王姓。历史上分为姬姓之王、妫姓之王、子姓之王、虏姓之王(少数民族),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一支派,名气最大,后发展成为王姓主流。望出太原郡、琅邪郡、北海郡等38处。王蔺,五代时自福建迁来县城(今鹿城区)李树巷,其后子孙析居档溪、千石等地。王玧,南宋孝宗乾道初年自绍兴迁来山苍村。王新恩,而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自乐清梅溪迁来石柱村。王蔺、王玧、王新恩为永嘉王姓各支始迁祖。王姓自五代迁入永嘉,历10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20个。
  朱 朱姓出自曹姓,帝颛顼后裔。以邾国国名去邑旁为朱氏,望出吴郡、沛郡、丹阳郡、河南郡、凤阳、太康县、钱塘县等。朱永,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为温州长史,自绍兴移居温州珠冠巷(又称昼锦坊),其后裔迁居楠溪古庙西垟。朱兴,五代时为永嘉县尉,自福建长溪迁居永嘉县城花柳塘,长子朱士程迁居花坦,次子朱士廉迁居江北,三子朱士衡迁居黄田。朱湘,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自福建建阳迁来礁头村。朱永、朱兴、朱湘为永嘉朱姓各支始迁祖。朱姓自唐代迁入永嘉,历117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31个。
  吴 吴姓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黄帝轩辕氏直系后裔。望出延陵县、濮阳郡、渤海郡、陈留郡、吴兴郡、汝南郡、长沙郡、武昌郡等。吴缘,五代时自泰顺新山乡漈头村迁吴宅村。吴潆,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自仙居白塔厚仁里迁来瓯渠村居住。吴缘、吴潆为永嘉县吴姓各支始迁祖。吴姓自五代迁入永嘉,历10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19个。
  林 林姓出自子姓,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比干。比干谏商纣王而死,夫人陈氏逃于长林石室中产子坚,周武王灭纣,夫人于是将坚归周,因坚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赐为林氏。望出西河郡、南安郡、济南郡、晋安郡、下邳郡。林成初,唐肃宗至德元年(756)自福建蒲田迁来林坑半岭,六世孙林文嘉携妻及弟林文鸾、林文鹤、林文鸯,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从半岭再迁道基。林清之,后梁太祖开平年间(907~910)自福建蒲田迁居县城(今鹿城区)双莲桥,其后裔林世定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自双莲桥迁黄潭村,传十四世由林守文、林守忠、林守信分别迁塘头、高坡、仁溪西山。林曾,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自蒲田长溪迁双玉环田岙里,二世林善复迁县城(今鹿城区)花柳塘居住,三世林庆迁五马街,四世林芷于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迁居罗浮村。林少一,从蒲田迁泽雅(今瓯海县),六房孙林泄卿迁瓯北林垟。林成初、林文嘉、林清之、林曾、林善、林少一为永嘉林姓各支始迁祖。林姓自唐迁入永嘉,历12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19个。
  黄 黄姓出自嬴姓,颛顼曾孙陆终后裔,以国名为氏,望出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洛阳等。黄昌裔,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与子自松阳水南乡迁来中塘,再迁浦口村。黄伯远,南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自安徽凤阳迁来县城(今鹿城区)新河街(今信河街)黄府巷,后裔黄少斋于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迁来溪心村。黄昌裔、黄伯远为永嘉黄姓各支始迁祖。黄姓自南宋迁入永嘉,历8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13个。
  张 张姓出自黄帝孙挥,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因姓张氏。又为姬姓后代,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为氏,也称张氏。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阳郡等26处。张天彬,后晋高祖天福年间(936~942)避闽主王曦乱自福州长溪柘垟迁来张溪村。张阐,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居慈湖,其后裔张世逸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十一月迁居张家岸村。张英,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自东阳托塘来入赘芙蓉陈门,后居张大屋村。张天彬、张阐、张英为永嘉张姓各支始迁祖。张姓自五代迁入永嘉,历10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9个。
  谢 谢姓出自姜姓,炎帝后裔申伯之后,史称谢姓正宗。又有出自任姓,黄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望出陈留郡、陈郡、会稽郡、下邳郡、冯翊郡。谢灵运,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出守永嘉郡,次年托病回始宁,留次孙谢超祖在永嘉,越二十世,裔孙谢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自县城(今鹿城区)积谷山下迁居鹤垟。谢复经,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自黄岩路桥避居谢岙(今东皋村前岙),越八世,裔孙谢棋(祺)(1297~1359)携子再迁蓬溪。谢文驴,元末明初自黄岩辗转迁来箬袅村。谢超祖、谢复经、谢文驴均为谢灵运后裔,为永嘉谢姓各支始迁祖。谢姓自南朝刘宋时迁入永嘉,历15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16个。
  杨 杨姓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望出弘农、天水、河内三郡,杨铅,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自仙居携家避居杨庄村。杨庆云、杨庆麒、杨庆蛟,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自乐清迁来,庆云居东山下村,庆麒居千石村,庆蛟居杨河头村。杨铅、杨灰云、杨庆麒、杨庆蛟为永嘉杨姓各支始迁祖。杨姓自南宋迁入永嘉,历8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12个。
  刘 刘姓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后裔,史称刘姓正宗。又有出自姬姓为周太王后裔。以国名为氏,望出彭城郡、沛国、弘农郡、河间郡等十八处。刘乾,金华人,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因裘甫起义携家避居黄田,曾孙刘锐析居响山村,刘析居古庙村。刘崇泰,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三月自文成县岳梅乡武阳村迁来碧莲村。刘乾、刘崇泰为永嘉刘姓各支始迁祖。刘姓自唐迁入永嘉,历11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12个。
  戴戴姓出自子姓,商汤后裔,以谥号为氏。又有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望出谯郡、广陵郡、清河郡。戴讄,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14)自福建泉州仙游县上茅迁来县城(今鹿城区)东湖里安仁坊,为永嘉戴姓各支始迁祖。戴天旭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自仙居皤滩迁来溪口村,戴天休居县城九曲巷,再传至曾孙即戴述次子戴颖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自九曲巷迁来杏岙村。戴姓自唐迁入永嘉,历10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12个。
  邵 邵姓出自姬姓,周文王后,以邑为氏。望出博陵郡、汝南郡、安阳县。邵宏明,唐宣宗大大中年间(847~859)自福建闽清县迁来县城(今鹿城区),为永嘉邵姓各支始迁祖。其孙邵复古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入赘邵园村余氏而居。邵惇(邵宏明后裔),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自平阳县万隆里迁来东村。邵姓自唐迁入永嘉,历1100余年,到1990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8个。
  麻春秋时有楚国大夫食采于麻邑,其后子孙以邑名为氏,望出上谷郡。麻垣,唐时自福建长溪赤岸迁来县城(今鹿城区)麻行,为永嘉麻姓各支始迁祖。后裔麻钟于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3)迁居麻埠。麻姓自唐迁入永嘉,历1000余年,县内聚族而居行政村15个。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