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代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12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历代人口
分类号: C92
页数: 13
页码: 229-24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嘉县人口的历代人口的数量与变动、分布与密度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嘉县 人口 历代人口

内容

第一节 数量与变动
  数量
  《隋书·地理志》载,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永嘉郡有10542户。郡统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每县平均有2336户。《元和郡县志》载,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温州有37554户。州辖永嘉、乐成、安固、横阳四县,平均每县有9389户。唐朝后期人口锐减,到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温州只有8484户。宋代人口增长较快,《元丰九域志》载,温州有121916户,其中主户80489户,客户41427户,平均每县有主客户30479户。元朝县境内有65077户。明朝实行以丁输赋,十年编审一次。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有51949户,169460人。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颁诏:“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勿庸更出丁钱,即以本年为定额,著为令”。之后,人口迅速增长,到德宗光绪五年(1879),有 158791 户,951398人。民国17年(1928),有162736户,678316人;28年(1939),有 176260户,750036人。民国时期(1912~1949)人口浮动在67万至76万之间。建国后,永嘉县境几经变迁,先后析出县城及瓯江南岸四个区,1958年迁治上塘。是年,有40.60万人,1990年末增至80.92万人,32年间净增人口 40.32万人。
  变动
  自然变动 建国前,永嘉县境内人口发展基本状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建国后,在相当长时间里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1949年,现永嘉县境内(除去原县城及瓯江以南四个区)人口有34.56万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为368367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453452人,间隔11年,净增85085人,年平均增加7735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723784人,间隔18年,净增270332人,年平均增加1501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804598人,间隔8年,净增80814人,年平均增加10102人。建国后至1990年41年间净增463638人,净增长1.342倍。人口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高峰期、一个低谷期、一个逐步下降期。
  第一个高峰期在1949~1958年,共出生12.12万人,年平均出生1.21万人,年平均出生率为32.26‰。自然增长7.73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0.77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0.58‰。
  低谷期在1959~1961年,共出生2.39万人,年平均出生0.80万人,年平均出生率为18.88‰。自然增长1.15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0.38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9.08‰。
  第二个高峰期在1962~1976年,共出生26.16万人,年平均出生1.74万人,年平均出生率为31.82‰。自然增长21.84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1.46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6.56‰。
  逐步下降期在1977~1990年,共出生18.03万人,年平均出生1.29万人,年平均出生率为17.42‰。自然增长13.37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0.96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2.92‰。
  机械变动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东瓯为避闽越入侵,经武帝准举国内迁,广武侯驺望率众四万余迁江淮庐江郡(今安徽省舒城一带)聚居。闽越人乘机迁入县境。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北方战乱,人口大批南移,迁入永嘉县境内居住较多。
  唐僖宗乾和五年(878),黄巢军在攻取湖州、杭州后,绕道仙霞岭开山七百里入闽,闽北居民也有流迁永嘉县境内定居者。
  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高宗驻跸县城时,宋室勋戚、后宫随宗室南渡,大批人口迁入永嘉县境内定居。
  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五月间,遭倭寇侵犯,男女被杀数以万计。
  清世祖顺治六年至十八年(1649~1661),清廷为断绝温州抗清势力和郑成功联系,十二年(1655)严申海禁,十七年(1660)迁界,一都至五都(今瓯海县永强区)及膺符乡的七都濒海居民被内迁上万人。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德宗光绪四年(1878),景宁、丽水、宣平县畲族人先后迁来永嘉定居。
  抗日战争期间,县城(今鹿城区)三次沦陷,人口比清末有减无增。民国38年(1949),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山东临沂等地随军工作团120余人来永嘉任县、区干部,其中大部分人及其子女定居永嘉。
  1958年“大跃进”运动后全县粮食短缺,人口大量外流。1959~1961年,流往江西省万年、上饶、德兴、铅山等地有5000余人。随着农村经济恢复发展,后来大部分人陆续回归。
  1959年6月,动员青年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是年8月和1960年2月,分两批去宁夏石嘴山市、贺兰县暖泉国营农场共1428人,后大部分人陆续回归。
  1960年6月,永临人民公社新开垟水库坝毁,梨村、䂼头、大沸下、金村、石埠头、前庄、黄堡、金窑、井大九个生产大队遭灾。灾民330户移居温州、青田、丽水、遂昌、福建等地。
  1973年春,温州、上海、广东、福建、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来永嘉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528人,安排在江北、三江、黄田、梅岙等公社从事农业生产。后因婚姻、参军、升学、招工,大部分人陆续回城,余62人定居永嘉。
  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入贯彻,人口流动日趋频繁。1981~1990年,迁往国外定居1277人,迁往香港、澳门定居449人。到县外省外务工、经商人也逐年增加,1981年为3万人,1982年为3.33万人,1983年为5.31万人,1984年为5.37万人,1985年为7.91万人,1986年为7.9万人,1987年为7.8万人,1988年为9.34万人,1989年为9.47万人,1990年为9.95万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永嘉县外出人口77297人,其中男44847人,女32450人,外来人口3468人,外出人口是外来人口的22.29倍。外出人口分布在浙江省内各市、县17414人,分布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59883人,其中从事经济社会活动53246人、学习培训474人、投亲靠友704人、随亲外出21558人、婚嫁485人、其他830人。
  第二节 分布与密度
  民国31年(1942),全县有176317户,752611人,总面积40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188人,县城人口最稠密,县境北部岩头区和碧莲区为最稀疏。33年(1944)5月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754611人,人口密度以县城最大,次为永强、梧埏、罗浮、郭溪4区,再次为永临区、沙头区、枫林区,最小为岩头、碧莲二区。
  1951年11月,全县土地改革检查登记,原永嘉县析出县城(今鹿城区)及西岙、石染、上横、温溪、贵岙5乡。县境内三溪区有15209户,65251人;梧埏区有14425户,62878人;罗浮区有16753户,68058人;永强区有19314户,86989人;藤桥区有14873户,61007人;沙头区有12039户,45942人;渠口区有10083户,40583人;永临区有17507户,70551人;枫林区10456户,37028人;溪口区有13921户,49183人;碧莲区有12933户,49256人。总计157513户,共635726人,总面积为3601.21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为177人。1958年,原永嘉县又析出永强、三溪、梧埏、藤桥四个区,范围更缩小,全县总人口406000人,总面积为2693.6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151人。1961年,全县总人口424700人,总面积为2698.2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157人。1990年,全县总人口809238人,总面积为2698.2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300人,人口密度上塘、瓯北、桥头三镇和七个区属镇大于农村,沿江平原大于北部山区。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