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苍坡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11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苍坡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21-222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苍坡村位于岩头村北2.5公里处,占地146亩,现有人家486户。
关键词: 永嘉县 古村落 苍坡村

内容

苍坡村位于岩头村北2.5公里处,占地146亩,现有人家486户。
  苍坡原名“苍墩”,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李岑(号苍墩)从福建长溪迁来,入赘成一世祖,遂以其号为村名。后为避宋光宗赵惇(墩、惇同音)讳而易今名。村里的建筑为第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按五行相生相克而设计。村中街巷,“做八卦形”,呈幅射状,以方形环状的鼓盘巷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开八条路,经村寨的八道门通向村外。先后建东西两方池及园堤胜景。同时以“文房四宝”作为规划思想指导其布局,建长306米、宽2米的直街称“笔街”,对村西笔架山;以两方池作“砚台”;砚台两旁搁置长4.5米、厚0.5米、宽0.3米、端头打斜的条石以为“墨”;村四周展开3000亩平畴,以为纸。意在激励后代读书入仕,光宗耀祖。李时日还在村寨大门上题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以寓此村为龙腾虎跃、名人辈出之地。
  苍坡村的东池、西池之间有一座仁济庙,是按照《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的构思设计的,四合院式,门屋与正殿都是五开间,由十世祖李伯钧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始建。庙前有3棵3人合抱粗的柏树。据传是淳熙五年(1178)筑堤时,由九世祖李西斋所植,并订立“凡拴牛于柏者,杀牛不赦”的禁约,代代沿袭。古柏至今已八百多年,仍遒劲强健,生机勃勃。东池北端有一座“水月堂”,五楹,四面环水,花墙隔漏,古朴典雅,堂南端有一小院,内挖小水池,如明镜镶嵌,可鉴日月。水月堂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是八世祖李霞溪为纪念其胞弟李锦溪为国牺牲而建。
  在东池南端偏东,与水月堂遥遥相对,有一座歇山顶的方形亭子,称“望兄亭”。此亭建在3米高的寨墙上,四边各5米,檐柱间设美人靠。这是李氏七世祖李嘉木为怀念迁往1公里外方岙村的兄长李秋山,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所造。在这座亭子上,不但能欣赏东池的水光和仁济庙的侧影,而且可以眺望村外的农田以及远处方巷村的“送弟阁”,那是李秋山在同时建造的。望兄亭与西侧的仁济庙、大宗祠、车门一起组成苍坡村重要的公共中心,并和寨墙上那铁臂虬枝,浓荫如盖的古柏构成了全长约90米一段村落立面活泼灵动的轮廓线。
  苍坡村正门历来称“车门”,是一座规整的礼制建筑,建造年代和村中台池园林不相先后,其结构为木造牌楼式,斗拱构件粗壮,两层屋顶各有两层下昂,木柱由下往上向内微倾,为“侧脚”作法。中间向上有五条横梁。“车门”属明清以前的建筑技法,风格可远溯宋代。车门前有块石铺设的“进士坛”,从道路到进士坛有3级台阶,叫“三试阶”,从进士坛到车门有7级台阶,车门下有4块花岗岩拼成的“太师帽”图案。车门里面有5块石板联成的“五龙”桥,也叫“鼎香”桥。这种种作法都有其确切含义,更和当时的科举取士制度紧密关联。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