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芙蓉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11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芙蓉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81-282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芙蓉村的地理位置、古建筑、民情淳朴等。
关键词: 永嘉县 古村落 芙蓉村

内容

芙蓉村位于岩头村南0.6公里处。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始祖陈拱从瑞安长桥到此,见西南面三岩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极言其美,即迁此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缘村落。村借岩名,以“芙蓉”冠之。该村占地215亩,现有443户人家。
  芙蓉村在南宋末年因抗元兵,曾遭焚毁,直至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重建。现在的芙蓉村,仍然保持着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规划面貌。在村内道路交汇点有高0.2米,面积2平方米~3平方米的方形平台,称为“星”,村内水渠交汇点有方形水池,称作“斗”,合在一起为七“星”八“斗”。村中心最大的水池芙蓉池东西长43米,南北宽13米,俗称大斗。芙蓉池兼具储水、防旱、防火、洗涤等功能。池中央偏东建芙蓉亭,是个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池子的南、北两岸都有石板桥通达亭子。村内有九条街巷,五纵四横。主街如意街,长195米,宽2米,东西走向,中心铺砖,两边嵌石条,道路、水渠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系统。布置“七星八斗”,意在纳上天的星宿,企望后辈簪缨迭出,子孙发迹。
  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东。四周以卵石砌成的寨墙,长2000余米,高2米,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东面寨墙正中建八字形重檐门楼,是芙蓉村的正门。两边稍远处开二小门,寨门内建谯楼,可观望四方。其余三面开五小门。南门型制为楠溪江常见的石券门,门边寨墙以原石砌筑,粗犷厚重。村内引溪水沿寨墙、道路、民宅布置众多的水渠,迂回于宅边道旁,供村民洗涤、防火。村中明代大宅遗址,清晰可辨的尚有5处。现存民宅大多系木质瓦房,鳞片似的屋顶参差错落,形态朴实素雅,且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花植树,围以石砌矮墙,构成一幅和谐秀美的村落图景。
  村西北角有一大宅邸,号称“司马宅”,为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当地富户陈士鸾所建,3座四合院并肩组合成一所房屋,总面宽达70米,有15个中堂、6个天井、24个道坛、58间房屋,兼有花园、池塘、水井,占地6400平方米。现在仍住着陈氏家族36户人家。3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门,院子间有夹道连通,从正门到屋子阶前宽18米,划分为几个大院落。整个住宅显得开敞、亲切。
  村人素尚礼教,家重师儒,民情淳朴,耕读风盛。《芙蓉陈氏宗谱》载,考中进士、举人、生员的34名。历代在京任职有18人,世称“十八金带”,今珍藏“十八金带”容图、玉笏、朝服及祭品、圣旨、金瓶、匾额等。村民将科甲盛名辈出的原因,归于村落的好风水,陈氏大宗的一副楹联写道:“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
  芙蓉书院曾是颇具规模的书院,位于村中心,如意街的南侧,紧靠芙蓉池。芙蓉书院是封闭的内院式建筑,外墙东西长52米,顺如意街延伸,南北宽12.8米。1990年毁于火灾。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