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枫林村(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11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枫林村(镇)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217-219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枫林村(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古建筑、文化教育。
关键词: 永嘉县 古村落 枫林村

内容

枫林村位于楠溪江中游东侧,与岩头村隔江相望,始建于初唐。清时属仙居乡四十七都。民国24年(1935)称第八区枫林镇,后改为枫林区枫林镇。现有人家1196户,有“楠溪第一村”之说。
  枫林村群山环抱,曲水西流,平畴绮错,比屋邻接,俨然一幅田园风光图。昔有文人雅士所称枫林十景,即瑶亭御风、芳潭钓月、狮源曲涧、草堂晚霞、板桥夜月、湖西归雁、象岩野渡、东岸渔舟、沙堤红叶、东岭松涛。十景诗之一《草堂晚霞》曰:“一林枫叶绕溪东,暮蔼丹霞映水红。共说草堂松浪好,夕阳生紫树生风。”村南栏山上,曾遍布枫香树。深秋时节,层林尽染,一片火红。至清朝,枫树渐少,代之以满山遍野的乌桕,故有“家住枫林罕见枫”、“乌桕经霜满树红”之句。
  枫林村原为柯、朱、郭、蒋、木等二十多姓所居。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徐氏七世祖公仪以咏牡丹诗从屿北入赘柯门。从此家道日兴,族以滋大。清末,一镇之内已有“炊烟千余户,丁壮数千人”,为一时之极盛。现全村仍为清一色的徐姓族人所居。
  枫林村还完整地保存着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建造的“徐尹沛尚义之门”,供奉明宪宗旌表徐氏兄弟友爱的诏书,所以俗称圣旨门。建筑为三开间,两层楼阁式,上为歇山顶,下有腰檐。与其相隔13米的南面是一个水池,叫圣旨门湖,东西长26.7米,南北宽7米,湖中央有长方形亭子一座。
  清末以来至建国初期,圣旨门街是楠溪江中游最繁华的商业街。它以圣旨门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延伸,全长500多米,平均宽度3.5米左右,是贯穿全村的轴线。圣旨门街商店先后建成,形式和型制的变化较大,但仍有显著的共同点,店面为开敞式,一间到三间不等。一般为两层,上层往往用“牛腿”挑出,“牛腿”前有垂莲柱。居住部分多与店铺分离,造在第二进。
  村寨墙建于北宋中期,四周共开12道门。东题“紫来门”,南题“莱薰门”,西题“冷泉门”,北题“太平门”。还有光耀亭、芙蓉亭、枫岭亭、孝子亭、坐爱亭等各具特色的古亭。
  徐姓宗族枝荣叶茂,随着子孙繁衍,稍有财力、有地位的人纷纷建造宗祠,另立房派。祠堂众多是枫林村落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全村有大小宗祠36座,现尚遗存27座。大部分位于村寨边沿,年代最久的为枫林徐氏九世徐文辉(1333~1396)的“八房”祠,虽经历600多年风雨,仍完整地保持原貌。民国年间一些祠堂被官府机构和学校占用,后遭日军烧毁。
  村东首有一座“念祖桥”,由族人徐定超资助,于民国3年(1914)冬建成。徐定超为温州军政分府首任都督。桥附近,有一座御史祠,是村人为颂扬徐定超功德,于民国24年(1935)11月23日落成。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门台两侧题写了“念祖楼台高百尺,谏官祠宇壮千秋”对联。
  村东“大门台”后面有一座三进两院的明代大宅,俗称“四面屋”,正屋为平房,横轩有楼层,计38间。原房主徐永汤(字尹殷),生于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卒于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
  枫林村历代乡绅文士重视文化教育。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丁昌期创设醉经堂书院。南宋刘愈(1096~1166)设法慧书院。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县丞何森上任后,率里人徐元常设楠溪义学。清宣统元年(1909)建楠溪高等小学校,民国27年(1938)创办私立济时中学,民国32年(1943)创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枫林村也是历代统治者驻防要地,同时记载着人民群众奋起抗争的历史。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徐文辉(1333~1396)率乡兵支援乐清蒲歧抗倭。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设永嘉县丞署。民国19年(1930)5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一团在勉园(旧称营房园)宣告成立。民国30年(1941)4月,为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民国33年(1944),驻浙江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民国34年(1945),为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驻地,驻21师、33师。同年,日本侵略军进犯枫林,枪杀4人,烧毁房屋240间。民国35年(1946),驻国民党括苍绥靖处。1949年9月,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