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溪山十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10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溪山十景
分类号: K928.7
页数: 7
页码: 208-214
摘要: 本章记述永嘉县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溪山十景概括石桅岩、岩门底七折瀑、狮子岩、九漈瀑、石门台、陶公洞等。
关键词: 永嘉县 溪山十景 风景区

内容

第一节 石桅岩
  在鹤盛乡下岙村北约500米处的峡谷中,有一巨峰,擎天拔地,因形似船桅,故名石桅岩。其相对高度306米,通体皆石,呈浅红色,岩顶如并蒂莲蕾,比肩而耸。此岩有“浙南天柱”之誉。
  石桅岩周围环拱着九座高度在100米~200米之间的峰峦。它们高低不等,形态各异,如群星托月般,簇拥着这“天之骄子”。石桅岩三面环溪,陡坡松枝展翠,藤萝障翳,时有猴群出没。北面脚下有一深潭,乘舟筏溯流而东,潭两岸是黝黑如铁的悬崖。眼看到了绝境,倏然间,舟筏拐一弯,钻进一条3米宽左右的岩缝,岩缝峭壁上置一钢梯,攀登其上,入一石洞,名“水仙洞”。洞高8米,宽6米,深10米。洞中有壁泉,飞珠抛玉;洞口一野树,倚壁而生。苍枝瘦干向内欹偃,似天然盆景;洞旁怪石嶙峋,乔松排青。以洞作窗,对面峰峦陡立,峥嵘险峻,高低不同的两座独立石峰,中嵌一石,如麒麟送子,昂首向天。清流环石桅岩脚迂回流淌,溪边修有栈道,沿溪而上,溪流似绿宝石镶嵌的腰带,盘旋石桅岩脚,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景色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给人回味无穷。
  石桅岩四围山势险峻,清晨,云雾如潮,淹没群山,惟石桅岩峰顶在云雾之上,如航船上的桅杆。东面有一巉岩突兀,谓“人头岩”,似樵夫正在凝眸远眺,悉心为其护航。
  第二节 岩门底七折瀑
  由鹤盛乡岩上村南行5公里,进入岩门底溪谷。可见山脊起伏,蜿蜒盘曲,状似巨龙临临溪汲水。沿幽深的谷底向南斗折蛇行1公里,里面竟藏有七瀑七潭奇观。瀑潭排列错落有序,宛若一队白马银甲骑兵摇旗呐喊冲杀下山。一瀑仅见瀑花,潭似半开的凤眼。二瀑似苍龙从石洞中钻出,侧身蜿蜒下游,卷起一片烟雾,潭似瓢。三瀑左细右粗,双瀑齐下,潭似大缸。四瀑犹如腾蛟穿峡,呼啸而下,潭如晶莹的蓝宝石。五瀑舒展开朗,形似一把银制琵琶琴,潭如瓮。六瀑斜泻,长约20米,沿石槽而下,绰约多姿,潭似鲤鱼。七瀑,落差约50余米,势如破竹,声震山岳,潭广1亩许,略呈半月形,称大泄龙潭。潭沿石壁平整光滑,人坐潭边,瀑风扑面,遍体清凉。潭三面石壁高耸,似一顶天然帐子,人称布帐岩。布帐岩半腰凌空喷出一股飞泉,四季不竭。大泄龙潭水面下约2米深处,有一石窟,深莫能测,谓龙宫。右侧是险峻的麒麟峰。
  岩门底七折瀑,潭叠潭,瀑套瀑,四周植被完好,岩奇、峰险、水清,是永嘉灵山秀水的缩影。
  第三节 狮子岩
  在岩头镇下日川村前碧潭中,有二座小屿,一屿如狮,昂首张口,迎流而踞,全屿为石,石色黑中透白,石壁嶙峋。另一屿在前,名“狮子球屿”,屿巅苍松葱郁,犹翠羽华盖,屿脚绿草如茵,杜鹃簇簇,树上松鼠攀杈跳枝,相逐戏耍,偶有清风吹拂,树冠摇曳,宛如狮球滚动。站岸边远望,万顷清流中一“狮”一“球”,酷似狮子戏球,是楠溪江的天然盆景。晨间旭日升东,朝霞朵朵,狮子岩倩影投入如镜的潭中,雄姿娇态,风情万种,国内外无数的摄影爱好者为之着迷;清夜皓月当空,竹筏队队,鸬鹚捕捉溪鱼,渔灯点点,照彻江面,碧波下灯火阑珊,织出亦真亦幻的水中世界。潭中常有水凫寻鱼觅虾,扬起粼粼涟漪,弄皱一泓碧水。遇雨季,上游山洪暴发,狂涛滚滚,浊浪排空,唯狮子岩砥柱中流。著名诗人毛良(浙江龙泉人)诗赞:“风琢雨雕亿万年,雄狮巨象出天然。”
  第四节 九漈瀑 石门台
  在陶公洞北2公里大元下村峡谷中。九漈飞叠,源出一脉,一漈一形,一漈一景,同中有异,环环相扣,首尾呼应。
  一漈落差近30米,宽2米许。瀑从青葱的山谷中飞出,似玉带飘荡,漈旁建观瀑亭,有书法家启功书写的楹联:“四围山色听飞瀑,千步云阶觅石门。”
  二漈紧叠一漈,上有一狭长小水库。碧水映青山,山光水色融为一体。
  三漈落差达10米,水势浩大,声如雷鸣,下有圆形深潭。
  四漈高近10米,下有潭,水色青碧可人。
  五漈高近10米,宽1米余,下有深潭。
  六漈高10米许,上有一石挡中流,瀑分为二,至下部合二为一。瀑上方谷深峡幽。
  七漈高约40多米,瀑布沿85度陡坡飞落,跌入碧潭,水势激荡,银光闪烁,四围绿树成荫,不见天日。潭口凉风飕飕,寒气袭人,漈西侧有奇峰。集雄奇、险峻、清幽、秀丽于一体,堪称绝景。
  八漈高8米,瀑分二股如燕尾向下奔流,瀑布处于两峰夹峙间,仅露一线天,潭边野兰馥郁,芳香扑鼻。
  九漈高20多米,四周峭壁高围,封闭似井。瀑自崖巅飞泻而下,瀑声轰鸣,四壁震荡,嗡嗡如闷雷。瀑入碧潭,水花飞溅,犹若雪浪翻滚空谷。立潭边,银珠入怀,凉风拂襟。潭口有石门台,高约3米,上宽2米,下宽1.5米,水从石门台中流出。石门台外,有一条凸起2米高、5米长的石门槛,涧水入石门槛从两端分流而下。
  第五节 陶公洞
  陶公洞位于大箬村北1.5公里大若岩山脚下。洞高56米,宽76米,深79米,可容纳万人集会,是浙南最大的石室。“洞内晦明,随云变幻,云归则暗,云散则明。”洞分上、下两层,下层建有三间观音阁,阁前讲经坛可纳数百人。洞外建九楹前殿、钟鼓楼、厢房及僧厨。洞内南侧,一条56级石梯通向上层“天台”。天台后建有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座像,前面是文昌阁。神龛右下侧一罐状“赤水井”,常年不涸不溢。洞内南侧岩壁上有二条形长洞,谓之流米洞和白鲞洞。夜间灯烛辉映,洞壁白石,或似游云,或若鳞片,昏明异象,远近殊色。洞口绝壁上山溜滴珠,洒入池中,如同“天女散花”,正是“悬崖滴水晴疑雨,凉气袭人夏似秋”。
  陶公洞被道家誉为“天下第十二福地”,其开发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道士傅隐遥曾隐居于此;三国时有道士王玄贞在此修炼;南朝梁武帝天监九年(510),被称为“山中宰相”的著名道家陶弘景隐此撰《真诰》一书。洞内殿宇始建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宋、明、清曾陆续修建。这里香火旺盛,游人如云,每年农历8月初到9月9日,是为香期,烧香拜佛的游客日逾万人。
  陶公洞靠山面山,碧水环绕。洞前20多米处有一高约20米的石柱,上镌“世外蓬莱”4字,称“登仙石”。洞北侧200米处,可见三崖峙立如屏障,名“三狮同眠”。崖巅一古松,独凌云表,展枝舒叶,谓之“迎客松”。陶公洞附近还有六螺山、龙头洞、朝天龟、赤水亭等景点。
  第六节 十二峰
  在陶公洞西北约3公里处,有一群峰峦如柱石一般拔地而起,峰峰相拥,错落有致,环列在一座饭甑形的半圆的山上,群峰嵯峨、峭拔,气势磅礴,奇峰怪石,各有所似,形象逼真,移步换形。清金简庵《咏十二峰》,把十二峰峰名联在诗中,可谓珠联壁合:
  天然童子住岩巅,宝冠香炉娱目前。
  仙掌高擎天柱崛,莲花香送展旗边。
  虽贪石笋何知味,静听横琴不奏弦。
  卓笔漫题犀角赋,石碑苔绿记名贤。
  十二峰为:童子峰,高约10米,立于峭壁之处,头露双丫髻,如刚健的勇士,守卫着十二峰的大门;天柱峰,相对高度250米,巍峨挺拔,状如柱石,耸立云天,有“天欲坠,赖以拄其间”之势,峰顶晨雾缠绕,峰脚似有斑斑斧痕;香炉峰,峰顶似香炉,顶端丛生的灌木藤萝似袅袅香烟;石笋峰,与香炉峰毗邻,形似竹笋,破土而出,立地擎天;宝冠峰,海拔517米,峰巅树木苍翠,酷似古人戴的峨冠;石碑峰,在宝冠峰与展旗峰之间,一块巨大的崖壁如碑碣;展旗峰,在石碑峰右,山峰高入云霄,象一面正欲舒展的战旗,从山麓小道往上看,又似群峰之首,大小诸峰簇拥在它身边;莲花峰,与展旗峰毗连,此峰巍然挺立,似含苞吐蕊的莲花;横琴峰,在莲花峰旁,酷肖一架古琴,横躺在峭崖峻壁上,上面有一条凸出的石纹,青苔斑驳,似古琴的弦,雨水过石纹,如古琴拨弦急奏,余音袅袅;卓笔峰,在横琴峰侧,卓然独立,宛如一支神笔;仙掌峰,在卓笔峰上首,象仙人巨臂伸向苍穹,张开五指,朝华焕彩,颇有托日擎天之势;犀角峰,在山背面,昂首引颈,头向东方,活象独角犀牛对空望月。
  十二峰峰峦高耸,峰顶常有云雾笼罩,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第七节 百丈瀑
  在府岸村北1公里处,又名傅岩瀑、府岸瀑。从府岸村缘小溪蜿蜒北行,至“瀑布寮”折西走一小段山路,登上“虎愁崖”,巨瀑赫然眼前。此瀑高124米,为浙江第二大瀑布。瀑旁三面合围,崖壁直立,稍内凹,似大玉甑的纵切面,瀑从高崖上飞出,疑为白绫千尺,银河倒悬。随着季节气候不同,瀑布形态也奇谲多变。雨季水旺,瀑如玉龙飞降,骏马奔腾,瀑风袭来,五六十米之外湿透衣襟。到了旱天,瀑成缕缕银丝,缥渺迷蒙,人坐潭边,舒心惬意。明王叔果诗赞:“玉甑倚云欹,飞泉百尺垂。疑从三岛汇,散入九龙池。日射虹成彩,风回雨颺丝。何当沛霖澍,四野总沾濡。”
  百丈瀑旁,还有天烛峰、一支香、美人岩等峰石奇景。
  第八节 崖下库
  在小若口村北偏西2.5公里处山谷中,一涧长半公里,宽30余米,两侧陡壁高300余米,仅露一线蓝天。游人至此,幌若置身于摩天大厦的胡同中,黑魆魆的崖嶂从两旁向人压过来。夏日正午,才见几分钟阳光,是理想的避暑佳境。
  入崖下库,迎面峭壁千仞,立感裹足难前,仰观其上,右侧高约七八十米的悬崖上一条白练,仅露寸段。幸陡壁上凿出高约20米的石级,勇者可扶栏攀登,直上山崖左侧一缺口。再趋前四五步,陡见一巨瀑从前方扑面而来,瀑风裹雨,寒气逼人,下有一潭,宽约100平方米,潭底遍铺卵石,四周全是陡峭石壁,人立此处,如坠深井。每到雨季,瀑布罩住整个潭面,游人望而生畏,无法近前。崖下库深谷长峡,重崖叠嶂,险恶雄奇,清幽隽秀,四围尚有众多景点。崖下库门口路侧有一巨石,似人盘腿而坐,慈容含笑,谓“迎客仙”。左侧有一峡谷,长约200米,宽近20米,甚幽,称“仙人涧”。左侧山腰上,一石约10米见方,名“猫头鹰石”。在猫头鹰石上方100米处,有一长方体巨石,其下一粗短石柱支立,似抬轿状,名“仙人抬轿”。
  第九节 藤溪瀑潭
  在桐州乡藤溪村南的深山冷岙中,有多组奇妙的瀑潭,可谓姿采各异,佳景天成。
  打锣瀑
  在藤溪村西坑垟山谷中。峡谷长100余米,宽约10余米,两面削崖夹峙,障天蔽日。
  瀑隐于深谷尽头,高约40米,临近始现。漈顶端陡壁如天门,中间一巨石阻挡,瀑分二股泻下,至半二流齐头触壁,化作千万颗水珠,沙沙地散落,其声如敲锣。带水的山风在谷底回荡,人在其间,遍体生凉。
  打鼓潭
  由胜利林场场舍进入将军山左山谷,行约1公里。谷深壁陡,似陷绝境,再趋前,水声轰鸣,为一半月形深潭。潭广半亩,潭壁陡险,周围灌木丛生,潭沿石滩可坐卧。潭布如银柱,高18米,从U字形缺口倾落,注入潭中,碧绿的水面卷起堆堆白雪,隆隆瀑声如闷雷,
  如击鼓。
  五星潭
  由打鼓潭东侧缘壁上攀,再跨越200余米,就来到“五星潭”,又称“五龙潭”。名为“五星”,实则一组首尾相衔、奇绝妙绝的三瀑三潭。下潭略呈三角形,广约200平方米,绿似翡翠,深不见底。潭四周山岩耸立如壁,潭似巨型石水缸,瀑布落差15米,分成数股沿石壁斜泻潭中。中潭近似圆形,广超半亩,水深7米,瀑高约10米,贴60度石壁转折入潭。潭中瀑影闪现,犹白龙遨游碧空。潭口岩石被冲出一条长10米、宽0.4米、深0.3米的沟槽,潭水在石槽中汨汨而流。人坐槽沿,任清泉轻抚足踝,惬意非常。上潭广约100平方米,呈斜三角形,碧绿不见底,瀑高2米余,从峭崖间奔腾而出,直入潭中。潭周皆石,而天地略显宽阔。
  连缸潭
  位于五星奇潭上游近1公里处。在不到100米的溪谷中,6瀑6潭似珠串连。潭形状各异,均以全石为底,潭壁平整光滑,好象人工做出的一排连缸。其中二潭广约30平方米,潭壁陡峭,潭水凝碧,瀑高约6米,一半贴壁,一半悬空,悬空瀑后面,石壁往里凹进,深约3米,整个瀑壁犹如张开的蚌壳,银瀑似白衣公主脱壳而舞,观者无不为之称奇叫绝。在小楠溪上游巽宅镇与界坑乡交界处,方圆10多公里,有七八十个景点,统称石板岩风景区,其主要特点是水秀、峰险、岩奇。尤其由金溪水库登岸,沿石板岩坑蜿蜒而上,两面山势险峻,满目苍翠,形形色色的奇峰怪石使人目不暇接,给人以极强的景观感。
  石板岩
  在巽宅镇与界坑乡交界处的五台山峡谷中。岩高150米,长250米,背宽不到10米,三面峭壁,形似巨轮,崖壁上岩层有圈痕,象轮船的吃水线。西北端陡壁有一小径,蜿蜒而上,可达岩背,岩背建有胡公殿,殿后有高6米、长4.5米的狮岩。殿旁有一泓清泉,涝而不溢,旱而不涸,人称“圣水奇泉”。岩背林木茂盛,野花芳馨。人在其上,惊而无险,如登天庭。
  雨伞岩
  雨伞岩位于千岩头村后山的山背上,岩高约50米,岩脚周长30多米,上粗下细,似一把巨伞撑于广宇,岩脚可供百余人避雨。雨伞岩西侧山梁上有3块巨岩,排列有序,犬牙交错,岩高30米、50米、60米不等,称隐师岩。从远处看,雨伞岩与隐师岩浑然一体,酷似一骆驼负薪而行。
  夫妻峰
  夫妻峰位于高福岭脚村西面的山岗上,两石紧密相连成柱状,高80余米,宽20米。远望此岩,移步换形,造型颇佳。在松树弯村看此石柱,酷似一对夫妻抵头相拥,窃窃私语,背上还驮着一个小孩,故名“夫妻峰”。夫妻峰后有一巨岩,叫“寺院岩”,从松树湾出口处仰望,夫妻峰与寺院岩相连,酷似一猿猴,叫“猿猴望月”。从高福岭脚村仰望,夫妻峰与寺院岩相叠,成为“金龟唤伴”。
  马岩
  马岩位于石板岩坑南边。岩高50余米,长60余米,似一匹脱缰的烈马在奔腾,因名“马岩”。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