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风景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风景特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4
页码: 200-265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主体是清、弯、秀、美的楠溪江。沿江两岸景点星罗棋布,如同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山水长卷上,把兼具田园诗韵的风景名胜区点缀得绚丽多姿。主要特点可概括为“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11个字。
关键词: 楠溪江 风景特点 风景区

内容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主体是清、弯、秀、美的楠溪江。沿江两岸景点星罗棋布,如同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山水长卷上,把兼具田园诗韵的风景名胜区点缀得绚丽多姿。主要特点可概括为“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11个字。
  水秀
  楠溪江为树枝状水系,水量丰富,常年不枯。主干河谷宽阔,却又有收放。河流柔曲摆荡,素谓“三十六湾七十二滩”,流水畅而不滞,缓急有度,流速快慢与河曲回环,构成时间与空间上的巧妙结合,给人以舒心的韵律感。
  清与净,是楠溪江水内在美的主要标志。溪水清澈见底,透明度高。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河流,其河床、河漫滩,满铺着大大小小光洁平滑的鹅卵石,其水底卵石,色彩斑斓,十分可爱。水样分析表明,楠溪江水质优良,完全符合国家一级水标准。这是难能可贵的自然资源,诚所谓“名山易寻,好水难得”。
  楠溪江水面宽而浅,一般水深1米左右,少数深潭可达数米。滩有急流而不汹涌,潭水平静而不阻滞,宜观宜玩,十分适宜乘坐竹筏飘流悠游。
  岩奇
  楠溪江及各支流上游多凝灰岩和流纹岩构成的火山岩山体,垂直节理和柱状节理非常发育,形成奇峰离立、峭壁拔地的奇异景观,其造型特征是峰笔立,崖如削,洞悬壁,气势峥嵘嵯峨,与柔美亲切的楠溪江水景形成强烈对照,是一种刚性之美,为探险猎奇者所神往。
  石桅岩可谓笔立奇峰之一绝,它三面环溪,一峰拔地,势如船桅,十分壮观。大若岩十二峰姿态各异、参差笔立,大有破天争空之势,观此景使人心神为之一振。至于三三两两耸峙于山谷间的“天柱峰”、“棒槌岩”等奇峰异石,为数就更多了。
  岩石之奇的另一特色是崖如削。具有垂直节理特性的凝灰岩,经流水侵蚀、崩塌作用,形成许多峡谷、嶂谷、峭壁、悬崖。崖下库两侧陡壁高耸。深入山腹,人在谷中,见天一线,谷底跌水三级,构成三潭,其中上潭四面绝壁,观天如井,飞瀑凌空而泻,声如雷轰。类似这样的削壁悬崖,楠溪江各支流上游几乎都有,是探奇寻幽的好去处。
  洞悬壁是楠溪江山石奇观的又一特色。在接天连地的悬崖峭壁上,镶嵌着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洞穴。小若岩洞悬嵌在近200米高的崖壁间,一条栈道,缘壁而入。洞高二三十米,深三四十米。大若岩洞即陶公洞,则上覆悬崖下临河谷,比小若岩洞更为深广。大若岩周围的悬崖峭壁间,还点缀着不少洞穴,给山岩增添了许多神秘感。上埠后山绝壁间的观音洞,可容300多人,洞中有清泉可饮,是当年浙南游击队的活动中心。更多的洞穴位于危壁之中,人莫能上。观此奇景,发人联想,唤起揭秘探幽的好奇心。
  瀑多
  楠溪江流域位于我国东南部新华夏系次隆起带南侧,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尤其是各支流上游,山崖险峻,河谷深切,形成多姿多彩的瀑布。据初步调查,具有一定规模、观赏价值较高的瀑布达50多处。其中,有高达124米的“百丈瀑”,有连续如梯的三级瀑、七级瀑,有冲击岩石、形如莲花的“莲花瀑”,有声同锣鼓的“击鼓瀑”和“打锣瀑”,有不入其内不见全貌的“含羞瀑”,有飞珠溅玉、阳光下彩虹映碧潭的“横虹瀑”。还有长不到2公里的溪谷中变幻出形态各异的九叠飞流,谓之石门台九漈瀑。一瀑一景,各得其妙,其中第九漈,高三四十米,在三面环合的崖壁间直捣深潭,潭岸均为石壁,唯出口处似象鼻洞之石门,潭水出石门转三折分八字依壁而下。奇峰峭壁,飞瀑碧潭,构成了层次丰富、动静有致的独特景观。
  村古
  楠溪江沿岸村落至今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许多传统文化遗迹。这里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东汉及其以后各代的古窑址,宋以后山村规划布局,以及大量明清时代的建筑,尤其以楠溪江的鹅卵石作为建筑材料而运用到堤坝、沟渠、寨墙、券门、房基、院墙、照壁、天井、台阶、道路等方面,形成古朴自然、协调优美的石头文化艺术。
  建于初唐,在元代至明代有过几次规模较大修建的岩头村,其严谨的综合规划,包括水渠、民舍、礼仪中心和公共园林的交互组合,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建于宋代的芙蓉村,按照“七星八斗”方位构思进行规划设计,意为天上星星与地上人才相对应。星筑台、斗凿池,以为象征。同时代的苍坡村大门内,对着笔架山修了一条直街象征笔,街侧凿大池比作砚,池边置大条石以为墨,再以田畴为纸,喻为“文房四宝”。这是耕读思想在山村规划建设中的充分体现。“耕读”是宋代社会文化的一大特征,也是永嘉的一种传统。“耕”务农,“读”入仕。士、农可读书入仕,而工、商则不可。
  宋代“耕读世家”,经数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庞大宗族,成为一村一姓的“宗族社会”。这种宗族社会的文化仍然以儒家思想为支柱,封建伦理道德为基础,中心内容是继承祖业,光耀门楣,维持宗族的稳定和繁荣。这充分反映在永嘉现存大量的宗谱、宗祠和民风民俗中。
  楠溪江古村落是极具特色的一大人文景观。从这里,不但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演变情况,而且可以感受到村寨建筑艺术的动人魅力,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滩林美
  楠溪江河床开阔,平坦和缓。受洪水反复搬运,沿江地带形成成片滩地。世代人民为抗御洪患风灾,在洪积沙土上营造滩林。江水涨落,不断加厚滩地的沉积土层,林木生长愈加旺盛。莽莽三万余亩滩林以其独特的风姿展现在楠溪江两岸。
  绵延数十公里的滩林,如同绿色屏障,遮隐了两岸的村落、田园、荒丘,形成以清流碧潭为中心的河滩、草地、远山、近水、蓝天、白云等层次丰富的景观。不仅有四季不同的天然野趣,即使是一天中的晨昏昼夜,也同样能感受到万般变幻,而且又那么和谐自然。牧童戏水、水牛沐浴或服饰艳丽的村妇在溪边执槌捣衣,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坐上竹排,急流水滩,沿江而下,两岸滩林依次映入眼帘,让人从不同的方位看它的身姿,感受它的变化,仿佛与山与水构成一幅动态连续的电影画面。
  楠溪江中流及小楠溪、珍溪、鹤盛溪等,现有滩林总数约80片,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是省内外其他风景区所难以企及的,它与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有机组合,谱写了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独具魅力的篇章。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