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92
颗粒名称: 第七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18
页码: 181-198
摘要: 本章记述永嘉县自然灾害以灾害性天气为害最大,台风暴雨、大暴雨尤为严重。干旱性灾害自兴修水利,建造山塘、水库以后,灾情略有减轻。地震在永嘉历史上未造成重大损害,但境内地质多构造带潜伏着危机,城镇建房要考虑防震、抗震措施。
关键词: 永嘉县 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

内容

自然灾害,永嘉历代县志均有记载。唐代以前记载甚少,宋、元、明、清四代也简略,民国时期亦不详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专门机构从事自然灾害研究,记录较完备详实。1950~1990年间出现有害台风40次,暴雨洪涝15次,干旱22次,冰雹龙卷风10次,虫灾2次。自然灾害以灾害性天气为害最大,台风暴雨、大暴雨尤为严重。干旱性灾害自兴修水利,建造山塘、水库以后,灾情略有减轻。地震在永嘉历史上未造成重大损害,但境内地质多构造带潜伏着危机,城镇建房要考虑防震、抗震措施。
  第一节 灾害性天气
  台风
  永嘉县夏秋两季常受台风侵害。台风侵害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袭击,危害最大;二是在县南北两面邻县登陆,在南面登陆比在北面登陆破坏力要大;三是受外围影响,有雨无风,反而可减轻酷暑、解除旱情。历史上所载特大台风是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八月十七日,“飓风夹雨,申酉益甚,拔木飘瓦,人立仆,市店僧刹摧压相望,夜潮入城,沉浸半壁,人多上木升屋以避,俄时屋漂木没,四望如海,四鼓风回潮退,浮尸蔽川,存者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90年间出现有害台风40次。县境内有影响台风以8月份最多,其次是7月与9月。一般有影响台风最早出现于5月,最迟在11月。
  洪涝
  县境内暴雨洪涝灾害,有每年5~6月份梅雨期间出现雨量过多所致的“梅涝”;有7~9月间秋雨、强台风大暴雨所造成的“秋涝”;有天文大潮使江水倒灌、咸潮淌入,沿江平原农田受淹的涝灾。史籍记载,自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至1949年间,较大的洪涝灾害有29次。建国后,1950~1990年共发生洪涝20次,其中特大洪涝是1954年5月25日至6月30日,连续霪雨34天,暴雨8天,总降雨量575毫米。
  干旱
  县境内干旱主要发生在7~10月。其中发生在7~8月,称“伏旱”;发生在9~10月, 称“秋旱”;也有“冬旱”。史籍记载,自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至1949年,大小旱灾36次。建国后,1950~1990年共发生23次,但因各地普遍建造山塘、水库,将灾害减至最低限度,未造成严重灾荒。
  冰雹和龙卷风
  冰雹和龙卷风是一种局部灾害性天气,常发生在每年4~6月,个别年份出现在3~8月。冰雹出现时常伴有暴雨、雷电、大风、龙卷风,风力可达8~10级,最大12级。自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至民国38年(1949)史籍载有重大冰雹和龙卷风14次,其中最大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二月壬申,暴风雨雹,大如鸡子,小如弹丸,积地尺余,白雾四起,毁屋杀黍,禽鸟多死。”建国后,重大冰雹和龙卷风10次,其中最大一次是1977年5月5日,雹线过县境内,19个公社遭灾,地面积雹12厘米~15厘米,低洼处厚达30厘米~100厘米。
  低温冻害
  主要有春寒、倒春寒和寒露风。春寒、倒春寒发生在3~4月,受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骤然下降引起,持续3天以上平均气温≤
  10℃,往往与阴雨相伴,造成早稻烂秧,大小麦湿害。寒露风发生在9月下旬,正值晚稻孕穗扬花期,北方冷空气南侵,引起气温骤降,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22℃,影响晚稻扬花结实,造成秕谷翘穗。
  第二节 地震
  县境位于我国东南地震带北端,地质构造多活动性断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震,但未造成重大损害。
  第三节 虫(病)灾
  永嘉县粮食作物以水稻、麦类为主,森林以松树林见多。水稻害虫有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苞虫、铁甲虫、稻蝗等,麦类害虫有吸浆虫、麦蚜、麦叶蜂等。水稻害虫以螟虫最常见,病害以稻瘟病最常见,每年总有螟虫稻瘟病为害造成歉收。森林害虫以马尾松毛虫最厉害。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