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壤 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8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土壤 植被
分类号: S15;Q948.15+2
页数: 8
页码: 156-163
摘要: 本章记述永嘉县地形复杂,有高山丘陵、江滨水网平原,垂直高差悬殊,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土壤成土母质种类较多,土壤类型5个土类、13个亚类,29个土属,54个土种。县境内植被属中亚热带北缘森林植被区系,历史上森林植被资源丰富,现存主要有次生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
关键词: 土壤 植被 永嘉县

内容

第一节 成土母质
  永嘉县地形复杂,有高山丘陵、江滨水网平原,垂直高差悬殊,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土壤成土母质种类较多。北部和西北部山区,主要受地质母岩、气候和重力搬运控制,多残原积和坡再积母质;中部受溪、江流水搬运控制,多洪积或冲洪积母质;南部地近海滨江河,形成江海回流沉积母质。主要成土母质有5种类型。
  残原积成土母质
  残、原积成土母质分布在大山山腰以上和中低山丘陵顶部,随坡或山腰以下倒石滩上也有分布,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50%以上。从这一母质上发育形成的土壤种类较多,海拔800米以上有山地石砂土、山地香灰石沙土、山地黄泥土等;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有石沙土、白沙田、黄泥沙田等。土壤反应呈酸性,PH值5.35~5.690
  坡再积成土母质
  坡、再积成土母质分布在大山脚下、山腰、缓坡、谷地和山坳处,以及中、低丘陵腰线以下山麓部位。从这一母质上发育形成的土壤大多为红壤、黄红壤亚类,如红泥土、黄泥土等,全县各地均有分布,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0%以上。
  洪积成土母质
  洪积成土母质分布在楠溪、西溪等大小溪流中上游各沟谷或小溪流出口处,多循山谷呈带状分布,其前沿成为洪积扇、洪积堆或小型洪积倾斜平原。沙头区以北至岩坦、四川等区均有分布,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左右。砾石泥沙混杂,质地较粗,在这一成土母质上发育形成的土壤有的已辟为耕地,如洪积泥沙土,狭谷洪积泥沙田等。
  冲洪积交互成土母质
  冲、洪积交互成土母质分布在大楠溪、小楠溪中游和西溪、菇溪中下游地区,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5%。这一成土母质土壤有培泥沙土、培泥沙田、泥沙田和部分洪积沙土、泥沙田等土属。
  江海回流沉积成土母质
  江海相沉积成土母质,分布在瓯江和楠溪江下游。北自上塘、中塘,南至黄田、江北平原,西自桥头、桥下,东至七都、乌牛与乐清县相连,是一片江滨水网平原。这一成土母质土壤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强。江海相沉积成土母质土壤演化过程为:江涂泥——江涂泥田——黄斑青紫塥粘田——黄泥沙土青紫塥粘田——腐泥塥青紫塥粘田。
  第二节 土壤类型
  1981~1985年,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查明县境内土壤有5个土类、13个亚类,29个土属,54个土种。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375.98万亩。
  红壤土类
  县境内红壤土类分布最广为277.99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73.93%,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上,其母质为第四纪红土砾石层和凝灰岩、花岗岩风化物。土壤为红色、黄色,多呈酸性反应,PH值5.5左右,土层深度可达1米,也有仅几十厘米,腐殖质以富啡酸为主。红壤土有三个亚类,即红壤亚类,1.45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0.39%;黄红壤亚类,121.73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32.38%:侵蚀型红壤亚类,154.81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41.18%。
  黄壤土类
  县境内黄壤土类有39.09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10.39%,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中、低山上。其成土母质为各种岩石风化体原积、残积或坡积物,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云雾,红壤化作用弱,风化度较低,表土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黑棕色或暗灰色,心土黄色,PH值5.0~6.0。黄壤土类有二个亚类,即黄壤亚类,14.04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3.73%;侵蚀型黄壤亚类,25.05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6.66%。
  潮土土类
  全县潮土土类6.1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64%,分布在江河两岸或溪流滩地、台地、洪积扇地或涂地上,成土母质以冲积物为主,分潮土和钙质潮土2个亚类。
  盐土土类
  全县盐土土类1.02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0.27%。分布在东南近海潮水涨落地区。土壤含盐量较高,呈石灰质反应,有潮化盐土1个亚类,1个咸泥土土属,1个咸泥土土种。
  水稻土土类
  县境内水稻土土类51.70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13.75%,县境内从海拔10米以下至海拔1000米多处均有分布。水稻土土类是在各种成土母质或各种土壤类型上进行长期人为水耕熟化发育而成土壤类型,绝大部分分布在平原水网地区,小部分以梯田形式分布在低山丘陵上。共有5个亚类,15个土属,30个土种。
  第三节 土壤养分
  县境内有多种土壤类型,各种土壤所含养分差异较大。
  有机质含量
  全县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82%,其中水田平均含量2.91%,旱地平均含量2.2%。有机质含量大于3%的,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30.85%;有机质含量1%~3%的,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57.92%;有机质含量少于1%的,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11.23%。有机质含量属中等水平。
  全氮含量
  全县耕地全氮含量平均为0.161%,其中水田含氮量0.169%,旱地含氮量0.108%,土壤氮素绝大部分是有机质,各类土壤含氮量高低,同有机质含量多少成正比。全县耕地全氮含量属中等偏高。
  磷素含量
  全县耕地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5.6×10-6,高的达60×10﹣6以上,低的几乎没有,多数土壤速效磷含量偏低,缺磷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57.5%。钾素含量
  全县耕地全钾平均含量为2.64%,水田平均全钾含量2.83%,略高于旱地。速效钾平均含量水田为83.93×10-6,旱地为147×10-6,旱地明显高于水田。全县耕地速效钾含量小于50×10-6的缺钾耕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34.8%,主要分布在沙头、碧莲等区。全县耕地全钾含量丰富,速效钾含量属中等水平。
  酸碱度
  全县耕地平均PH值为5.29。水田平均PH值5.93。其中PH值4.5~6.5的,占全县水田总面积93.36%;PH值6.5~7.5的,占全县水田面积6.0%;PH值7.5以上的,占全县水田面积0.44%。旱地平均PH值5.9。其中PH值4.5~6.5的,占全县旱地总面积89.5%;PH值6.5~7.5的,占全县旱地总面积10.1%;PH值7.5以上的,占全县旱地总面积0.4%。大部分地区土壤属中性偏酸。
  第四节 植被
  县境内植被属中亚热带北缘森林植被区系,历史上森林植被资源丰富,现存主要有次生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
  自然植被
  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草丛,水生植被7个植被型。
  针叶林以马尾松、黄山松为典型代表群系,马尾松广布于全县海拔800米以下山地,黄山松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地。
  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海拔400米~900米处组成群落。乔木层中有青冈栎、甜槠、苦槠、华杜英、青栲、木荷等;亚层中有红楠、薯豆、浙江樟、罗浮栲、杨梅等;灌木层中有尖叶山茶、红枝柃、麂角杜鹃、马银花等。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多分布在海拔600米~1000米之间山地上,主要乔木有甜槠、米槠、青栲、木荷、水青冈、蓝果树、铁萼枫香、檫树、华西枫杨、华东野胡桃等,下层有马银花、腺萼马银花、山矾、大叶胡枝子、算盘子等。
  针、阔叶混交林,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区。针叶树以马尾松、柳杉为主,阔叶树种有青冈栎、木荷、猴欢喜、甜槠、台湾水青冈、檫树、铁萼枫香等。
  灌丛,分山顶灌丛和低山次生灌丛。山顶灌丛分布在海拔1000米左右地段,主要树种有短柄枹、矩形老鼠刺、石斑木、赤楠、映山红、胡枝子、山楂、绿球等等;低山次生灌丛主要树种有继木、映山红和山地石灰岩灌丛。
  草丛,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荒山上,主要有禾本科知风草、野古草,芒类为主。有些草丛中混生小量山楂,大叶小蘖、小叶石楠、映山红等木本植物。
  水生植被,分布在河流,池塘等淡水水域中。在岸边浅水处是挺水植物群落,常见有莲、茭白、水烛;在河流池塘较深处有浮水植物群落,有浮萍、菱、萍蓬草、槐叶萍等;在深水处有沉水植物群落,有竹叶眼子菜、苦草、金鱼藻等;沿江以及感潮河涂地,生长盐蒿、芦苇、咸草、田菁、灰绿咸蓬等。
  人工植被
  主要有用材林、经济林、特产林、农田植被4个植被型。
  用材林,栽培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柏木、樟树、桉树等。
  经济林,主要有竹林、乌桕、油茶等。
  特产林,主要有茶、桑、柑桔、杨梅、枇杷、板栗、柿等。
  农田植被,分布广,面积大。主要有水稻,大小麦,薯类、豆类,油菜、蔬菜、麻类、糖蔗、棉花、烟草、瓜类、绿肥、花卉、药材等数百种,覆盖面积大。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