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系
分类号: P641
页数: 5
页码: 147-151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水系有楠溪江、西溪、茹溪、乌牛溪、其他溪流、人工河道等。
关键词: 水系 自然环境 水文

内容

楠溪江
  楠溪江古名瓯水,战国时期还独流入海,是瓯江下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溪下乡罗垟岭西侧,源头海拔119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030米,主流长139.8公里,流经永嘉县41个乡镇以及缙云、黄岩、乐清等地一些乡、村,在清水埠入瓯江。支流呈扇形分布,东岸支流河短流急,西岸支流河长湾多。流域2489.97平方公里(包括县境外212.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7.41‰,中、上游平均河宽50米,下游平均河宽375米,平均年径流量28.6亿立方米。根据石柱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发生在1965年8月20日,为94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发生在1967年10月7日,仅1.03立方米/秒,属山溪性河流。
  上游 自罗垟岭西侧,由西北向东流,经溪下、大岙、潘坑、表山、溪口五乡,至溪口村纳岩坦溪。主流长55.20公里,平均比降17.33‰,平均河宽50米,流域319平方公里(未包括岩坦溪流域面积)。两岸山峻坡陡,滩多流急,支流20余条,但都短小,构成羽毛状水系,沿溪仅散布零星台田谷地。岩坦溪发源于大寺尖西北,由北向南流经黄南、岩坦、溪口3个乡镇,至溪口村入大楠溪。源头海拔1240米,形成地表水海拔950米,主流长38.86公里,源头至黄南口平均比降38.25‰,黄南口至溪口村平均比降3.75‰,流域269.76平方公里。沿溪有小片台田谷地。有黄南溪、深龙溪、乌龙溪等九条支流,以黄南溪、深龙溪为大。黄南溪发源于黄南乡西北部青岭东北面溪头村,由北向南流,在黄南口入岩坦溪。源头海拔1240米,形成地表水流950米,主流长10.90公里,平均比降56.10‰。平均溪宽30米,流域35.66平方公里。深龙溪,发源于溪下乡罗垟岭东侧,由西向东流,在新亭注入岩坦溪。源头海拔119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950米,主流长26.93公里,平均比降30.65‰,平均溪宽30米,流域63.20平方公里。两岸山峻坡陡,水流湍急,沿溪只有小量台田谷地。
  中游 自溪口向东流至福佑村,向南蜿蜒流经5镇33乡至沙头。主流长50公里,平均比降1.48‰,平均水面宽50米,溪身宽窄不等,方岙村附近最宽900米,垟山头村附近最狭170米,流域1540.90平方公里。溪流平缓,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和河谷盆地,并可通舴艋舟到溪口。东岸有张溪、东皋溪、孤山溪、花坦溪、古庙溪一级支流五条,西岸有五〓溪、小楠溪一级支流二条。
  张溪。发源于大寺尖东侧,由东北向南,流经张溪、鲤溪2乡,在福佑村附近入大楠溪。源头海拔124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140米,主流长30.6公里,平均比降35.60‰,平均溪宽40米,流域138.87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支流有抱庄、李家坑、自家田、下潘、小长坑等11条,构成羽毛状水系。上岙至源头平均比降57.88‰,上岙至汇合口平均比降8.12‰,沿溪有小片台田谷地。
  东皋溪。发源于黄岩县富山乡后岙村西北面,由北向南,流经岭头、西源、鹤盛、东皋四乡,在上日川村附近入大楠溪。源头海拔951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720米,主流长40.3公里,平均比降17.10‰。黄箬岭脚至源头平均比降36.80‰,平均溪宽30米;黄箬岭脚至汇合口平均比降4.44‰,平均溪宽100米。流域313.27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沿溪有小片台田谷地。两岸支流13条,以梅坦溪、下岙溪、鹤盛溪为大。梅坦溪发源于上山尖,由东向西流经岭头乡南部,在西源乡西垟村入东皋溪。源头海拔904.5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617米,主流长11.25公里,平均比降46.00‰,平均溪宽35米,流域37.85平方公里。流域内北部地势较平缓,沿溪有富源、中堡、南陈等3片台田;南部山峻坡陡,比降大,杨梅溪落差200米。下岙溪发源于乐清县岭底乡〓崪村东侧,由东南向西北流,在西源乡鹤湾村北约1公里处入东皋溪。源头海拔797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640.0米,主流长22.75公里,平均比降24.60‰,平均溪宽30米,流域71.22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鹤盛溪发源于乐清县岭底乡〓崪村南面,由东南向西北流,在鹤盛村入东皋溪。源头海拔720.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630.0米,主流长18.8公里,平均比降30.22‰,流域50.64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下游河谷盆地较宽展。
  五〓溪。发源于大岙乡百里粟村东,由西向东,流经表山、五〓、岩头3乡镇,在岩头镇小港村附近入大楠溪。源头海拔92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710米,主流长22.64公里,平均比降30.20‰,流域83.74平方公里。支流不多,溪流顺直,沿溪有小量台田谷地。
  孤山溪。发源于王螺尖北面,由东向西,流经孤山、溪垟二乡,在溪垟乡龚埠村附近入大楠溪。源头海拔89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500米,主流长12.56公里,平均比降38.30‰,流域37.32平方公里。支流7条,以北坑和南岙溪较大。福田村至源头平均比降72.90‰,溪多瀑布;福田村至汇合口平均比降7.70‰,为季节性溪流,冬夏季经常断流,沿溪多台田和沙砾地。
  花坦溪。发源于乐清县岭底乡湖上垟村附近板障岩,由东向西横贯花坦乡,在珍溪村入大楠溪。源头海拔816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760米,主流长34.25公里,平均比降21.78‰,流域92.0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支流以小坑、杜管、科竹、天柱岩、古庙岙等溪较大。石坦至源头,平均比降31.10‰,平均溪宽25米;石坦至汇合口,两岸逐渐宽展,平均比降3.16‰,溪流顺直,平均溪宽110米~120米,沿溪有成片河谷盆地。珍溪村附近常受洪水淹没。
  小楠溪。是楠溪江最大支流。发源于缙云县南溪乡乌石洞背,向东南入县境后,流经石染、下嵊、巽宅、山坑、碧莲、白泉、渠口七乡镇,在渠口乡塘塆村附近与大楠溪汇合。源头海拔147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230米,主流长80.05公里,平均比降14.52‰,溪身宽窄不一,流域656.46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自源头至麻埠村,山峻坡陡,河谷深削,流急滩多,涧石磊砢,谷地逼窄分散;麻埠村以下,两岸逐渐开阔,河床平缓,平均比降2.4‰,沿溪多河谷盆地和平原。支流24条,呈扇状分布,以黄坦、山坑二溪为大。黄坦溪发源于缙云县前村乡东北麦磨山尖南面,向东南流经界坑和巽宅镇,在巽宅镇麻埠村附近入小楠溪。源头海拔1374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120米,主流长35.10公里,平均比降29.10‰,平均溪宽30米,流域142.23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沿溪山峻坡陡,流急滩多,小溪村以上是峡谷,以下两岸逐渐扩展有小片台田谷地。山坑溪发源于应坑乡熊炉村乌里坑,向东南流经应坑和山坑二乡,在山坑村附近入小楠溪。源头海拔111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860米,主流长15.15公里,平均比降51.62‰,平均溪宽25米,流域54.32平方公里。两岸山峻坡陡,溪流湍急,沿溪只有少量台田谷地。
  古庙溪。发源于古庙乡上圆潭村附近,由东向西流,横贯古庙乡中部,在古庙口入楠溪江。源头海拔56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420米,主流长12.6公里,平均比降33.15‰,流域33.61平立公里。源头到底乌龙村,山峻坡陡,源短流急,且多峡谷,平均比降100‰,沿溪只有小量台田谷地;底乌龙村到汇合口,有分散冲积台田和沙砾地,平均溪宽100米,是一季节性溪流,冬夏两季经常断流。支流较少,只有罗坑和上路垟二溪。下游村庄易被洪水淹没。
  下游 自沙头南流,河床逐渐扩大,流经沙头、峙口、上塘、东岸、黄田、罗溪、三江、瓯北八乡镇,在清水埠入瓯江。主流长34.6公里,是感潮河段,平均河宽375米,平均河床底高海拔负4.90米,平均水面9.31平方公里,流域360平方公里。沿岸是冲积平原和河谷平原,土地肥沃,为县境内主要产粮区。支流有陡门溪、路口溪、中塘溪、横溪。
  陡门溪。发源于陡门乡珠洞岗东南侧,由东北向西南,横贯陡门和峙口二乡,在峙口村附近入楠溪江。源头海拔687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485米,主流长20.5公里,平均比降23.7‰,流域95.02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支流有潘垟、林下、马鸟、山溪头、铜锅潭和小子溪等。上游多露岩陡壁、山峻流急。下游湖屿至峙口是感潮河段,长2.5公里,可通小型船只。长源村至河口是冲积平原。
  路口溪。发源于路口乡西北四谷峰,由西北向东南,流经路口乡和上塘镇,过上塘陡门入楠溪江。源头海拔949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670.0米,主流长11.50公里,平均比降58.48‰,流域41.59公里。横溪村以上沿溪两岸多沙砾地,以下为冲积平原。
  中塘溪。发源于桥下镇陈山头村东,由西北向东南,流经中塘乡和上塘镇,在上塘镇浦口村附近入楠溪江。源头海拔685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590米,主流长10.7公里,平均比降56.76‰,流域33.65平方公里。上游山峻坡陡,下游为冲积地。
  横溪。发源于梅岙乡徐山村北面,由西向东,流经梅岙、中塘、上塘3乡镇,在上塘镇下塘桥头入楠溪江。源头海拔618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438.0米,主流长12公里,平均比降37.05‰,流域21.99平方公里。李家村至源头山峻坡陡,以下两岸逐渐扩展,为冲积地。
  西溪
  西溪是瓯江下游一级支流,发源于下嵊乡外宕村西北,由西北向东南,流经荆源、瓯渠、六龙、徐岙、桥下五乡镇,在垟塆村附近入瓯江。源头海拔1041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970米,主流长32.5公里,平均比降29.90‰,流域166.05平方公里。上游源短流急,谷深滩险。下游从西岸村至河口是感潮河段,长5.9公里,可通小轮船至温州。沿溪多台田谷地,下游为冲积平原,是县内主要产粮区。支流5条,以瓯渠溪和徐岙溪为大。
  瓯渠溪。发源于茗岙乡石马尖西侧,由北向南纵贯瓯渠乡,在六龙乡上湖村附近入西溪。源头海拔893.5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230米,主流长11.7公里,平均比降57.30‰,流域24.43平方公里。两岸多梯田梯地,台田谷地很少。
  徐岙溪。发源于昆阳乡白岩头,由东北向西南纵贯徐岙乡,在殿后村附近入西溪。源头海拔1027.8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920米,主流长9.70公里,平均比降94.00‰,流域50.12平方公里。沿溪两岸有小量台田谷地。
  菇溪
  菇溪是瓯江下游一级支流,发源于青田县峰山村东侧,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青田县吴坑乡后进入永嘉县境,再经白云、桥头、朱涂3乡镇,在朱涂乡朱涂村附近入瓯江。源头海拔93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880米,主流长35.15公里,平均比降25.10‰,流域153.29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桥头镇至源头,溪流较顺直,沿岸有台田也有小片沙砾滩;桥头镇至河口,为感潮河段,长4.9公里,可通小轮船到温州。沿溪两岸为冲积平原。支流有平头山、石念头、潘罗、长田和小舟山等溪。
  乌牛溪
  乌牛溪是瓯江下游一级支流,为永嘉、乐清两县界河。发源于仁溪乡乌岩村东北面,由北向南,流经仁溪和乌牛二乡,在乌牛码道村附近入瓯江。源头海拔665.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550米,主流长21.1公里,平均比降26.16‰,流域87.63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上游是山地丘陵,源短流急,河谷深削,多峡谷险滩;白水际电站至源头,平均比降97.58‰;下游是冲积平原,地势平缓。支流14条,总长46.8公里。西岸马岙溪发源于大嶂山、东流至横屿村附近入乌牛溪、主流长7.5公里。东岸运河与乐清县白象水网区相通,对径流调节作用较大。
  其他溪流
  其他小溪流入瓯江有三江、江北、梅岙、朱涂4个微型水系,总流域面积99.63平方公里,上游均在低山丘陵,下游均为瓯江北岸冲积平原。三江水系流域10.52平方公里,梅园溪为主要支流,发源于胜美尖,源头海拔370米,主流长1.85公里,下游为冲积小平原。江北水系流域31.8平方公里,白水溪为主要支流,发源于麻山村,源头海拔343米,主流长6.75公里。此外,还有安丰岙溪,发源于黄田乡江北岭村百廿步,源头海拔210.0米,主流长5.45公里。两溪下游为江北平原。梅岙水系流域33.38平方公里,有小京岙溪、西岙溪、梅岙溪3支流。小京岙溪发源于陈山村,源头海拔490米,主流长7.4公里。西岙溪发源于上坪村,源头海拔480米,主流长4.05公里。梅岙溪发源于徐山村,源头海拔320米,主流长3.5公里。下游为冲积平原。朱涂水系流域23.93平方公里,有洛溪、岙底溪、白沙溪3条支流。洛溪发源于茶山北面,源头海拔520米,主流长3.3公里。岙底溪发源于上龙村,源头海拔420米,主流长3.5公里。白沙溪发源于寨后,源头海拔340米,主流长3.6公里。下游均为瓯江北岸冲积小平原。
  人工河道
  七都岛及楠溪江下游,瓯江北岸小平原均有人工河道开凿,以利农田灌溉和运输。七都岛前沙村内河和瓯江相通,为感潮河。1959年堰塞河道两端,使吟州和前沙连为一体,便成为内河和七都岛农田灌溉之主要水库。全岛河流总长47.4公里,水面0.93平方公里,均为人工开凿。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