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6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6
页码: 125-130
摘要: 本章记述永嘉县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230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5.5%,平原277.0平方公里,占10.3%;溪流湖泊112.7平方公里,占4.2%。山地、平原、溪流湖泊之比近似值为8.5∶1:0.5。
关键词: 永嘉县 地貌 自然环境

内容

县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230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5.5%,平原277.0平方公里,占10.3%;溪流湖泊112.7平方公里,占4.2%。山地、平原、溪流湖泊之比近似值为8.5∶1:0.5。
  第一节 山地丘陵
  山地丘陵主要由侏罗纪酸性熔结凝灰岩、凝灰岩和晶屑熔结凝灰岩组成。属括苍山脉和北雁荡山脉。
  县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楠溪江从北部山区向南流注入瓯江,分永嘉县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括苍山脉,约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二,西北高东南低,因而楠溪江西岸支流大都呈西北——东南走向。溪下乡境内大青岗海拔1271米,为县境内最高峰。楠溪江东部属北雁荡山脉,约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一,东北高西南低,因而楠溪江东岸支流大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
  县境内北部山地起自溪下乡和仙居县接界之鸭坑岭(1015米),向东北折东南——双园尖(1166米)向东南——凤岙尖(1111米)——对山岗岭(923米)向东折北——石峰岭(1047米)向东北折向东——大里山(1164米)向北转折西北再折东北——头发尖(1176
  楠溪江西岸主要山脉米)逶迤向东北转折东南至张溪乡和黄岩县接界之大寺尖(1253米),与北雁荡山脉相接,大多是海拔千米左右山地,构成县境北部一天然屏障,成为楠溪江与灵江上游永安溪分水岭。
  县境内东部山地起自岭头乡高尖岩(890米),向东南与乐清县接界之上山尖(905米)向南至牛塘尖(869米)、至舟山岗(764米)、至鸭落洞背(736米)、至破岩〓(730米),为楠溪江与乐清县境内诸溪分水岭。
  楠溪江西岸主要山脉分北中南3支。
  北支 起自永嘉县最高峰大青岗(1271米),向南——罗垟岭(1192米)向东南——大垄头(1195米)向东北——石排岭头(1098米)向东南——无名峰(905米)向东——馒头岩尖(838米)向东南——无名峰(864米)——罗岗尖(1045米)——无名峰(890米)——小舟垟后山(482米),为深龙溪与潘坑溪分水岭。
  中支 起自溪下乡与仙居县接界天顶寺(1203米),向南——七八尖(1062米)——老乌嘴(1037米)——迎旗岗(1063米)向东南入永嘉县境内——犁头岗(1075米)向东南——高山尖(1255米)向东南转折东——大山尖(1182米)向南——无名峰(1110米)向东南——无名峰(1112米)向东——大柏山(1211米)向东南——五岳尖(1057米)——童子坳(908米),为大楠溪上游与黄坦溪分水岭。自童子坳开始又分北、南两支:北支向东——禅龙尖(1052米)——无名峰(731米)向西南转折东南再折东北——金凤岙(692米)向东南——苍山尖(935米)——霞美后山(390米),为大楠溪上游与五〓溪分水岭;南支自童子坳向东南——无名峰(984米)——中山仰(1054米)——将军山(1006米)——金子尖(1056米)——横山(900米)——渠口后山(619米)——石柱山(246米),为五〓溪、楠溪江中游西岸小支流与小楠溪分水岭。
  南支 起自石染乡与青田县接界插旗脑(1081米),向东南——路口尖(912米)——马龙尖(855米)——百公田(806米)——驮山脑(780米)——马角山脑(859米)向南——三个尖(850米)向东南转折东北——双垄山(583米)向东南转折东北再折东南——白岩头(1028米)——四谷溪(949米)向西南——外井山(750米)向东南——无名峰(810米)向西——应山(774米)向西——泰山(680米)向南——洞背尖(744米)——下岙山(540米)——向东南——南山(600米)——蒲瓜尖(556米)——大坟山(273米),为小楠溪、楠溪江下游小支流与西溪分水岭。
  另外,白云乡与青田县接界脑公山(1026米)向东南——白岩尖(720米)——第四尖(771米)——七个脑(583米)——茶山(516米)——洞山(178米),为西溪与菇溪分水岭。
  楠溪江东岸大小山脉
  楠溪江东岸大小山脉分7支。
  起自张溪乡与黄岩县接界大寺尖(1253米),向西南——无名峰(1188米)——四海尖(1094米)向西南——无名峰(657米)——无名峰(621米)向东南——福佑山(294米),为张溪与黄山溪分水岭。
  起自岭头乡西北与张溪乡接界之南正尖(1246米),向西南——图山(601米)——吴雷岗(830米)——九峰山(524米)向南——三个尖(713米)向西南——平龙山(554米)——无名峰(435米)向南——下家岙,为东皋溪与张溪分水岭。
  起自花坦乡与乐清县接界正江山(997米),向西——王螺尖(890米)向北——高塘后山(732米)向西北——望海岗(933米)向西——溪龙埂(740米)——娄山(658米)——〓垟(462米)——徐家塆,为孤山溪与东皋溪分水岭。
  起自孤山乡东南与正江山林场接界王螺尖(890米)向西——金竹尖(926米)——金山(762米)——向西南——岩下山(346米),为花坦溪与孤山溪分水岭。
  起自陡门乡东北与乐清县接界珠洞岗,向北——双麦岭(503米)向西北——无名峰(773米)向西——上石平(614米)——双个尖(632米)——九丈尖(484米),为古庙溪与花坦溪分水岭。
  起自陡门乡东北边界珠洞岗,向西——刀山(675米)向西南——门尖山(616米)——柴山(591米)——响山(156米),为陡门溪与古庙溪分水岭。
  起自乌牛镇东北部破岩〓(730米),向西——高山尖(740米)——方岩尖(810米)向西南——高岩尖(670米)向南——白岩头(697米)——小长教(430米)——胜美尖(563米)——瓯江边,为乌牛溪与陡门溪、楠溪江下游东岸诸小支流分水岭。
  第二节 平原盆地
  县境内平原与盆地狭小,只有全县土地面积十分之一。根据成因和地表组织特点,可分三种类型。
  山间河谷冲积平原及河谷盆地
  楠溪江上游河谷深切,坡陡流急,不易沉积,台地坡地都很狭窄。中游以下,河谷渐宽,并有河漫滩发育,有大小不等山间河谷冲积平原及河谷盆地。
  岩坦河谷盆地地处大楠溪支流岩坦溪下游,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2.4公里,面积0.40万亩,其中耕地0.35万亩,多黄泥沙田、白沙田。最低点海拔79米,最高点104米。
  鹤盛河谷盆地 在东皋溪中游,沿东皋溪及其支流鹤盛溪两岸分布。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1.8公里,面积0.18万亩,其中耕地0.16万亩,多沙性黄泥田和狭谷洪积泥沙田。最低点海拔53.3米,最高点72.1米。
  岩头、枫林河谷平原 地处楠溪江中游,楠溪江由北向南逶迤其间,并在此纳东皋溪、孤山溪、五〓溪形成县境内最大河谷冲积平原。平原境内,楠溪江东岸有枫林山,西岸有岩头镇屿山,面积612亩。平原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10.5公里,面积4.05万亩,其中耕地3.30万亩,多沙性黄泥田和洪积泥沙田。包括岩头、枫林、港头、溪垟等乡、镇大部分耕地。最低点海拔21.8米,最高点53.2米。
  花坦河谷平原 沿花坦溪两岸分布,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1.1公里,面积0.21万亩,其中耕地0.17万亩,多沙性黄泥田。最低点海拔40.7米,最高点59米。
  巽宅河谷盆地 在四川区小楠溪和及其支流黄坦溪汇合处,龟背山、太平山环绕周围,较为封闭。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1.3公里,面积0.10万亩,其中耕地约0.07万亩,属洪积泥沙田。最低点海拔106米,最高点117米。
  碧莲河谷盆地 在小楠溪中游,东至黄岗,西到碧莲村西,南至邵园,北到澄田。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公里,面积0.49万亩,其中耕地0.35万亩,多培泥沙田和沙性黄泥田。最低点海拔47.4米,最高点73.5米。
  白泉河谷盆地 自白泉东至田垟,北抵东坑,南至藤溪,西南至昆阳,中间有一座约60米高小山岗,面积280亩。东西长2.7公里,南北宽1.8公里,面积0.25万亩,其中耕地0.17余万亩。多泥沙田。最低点海拔43.6米,最高点53.6米。
  渠口河谷平原 在大楠溪和小楠溪交汇处,东西长1.9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0.15万亩,其中耕地0.12万亩,多培沙田和培泥沙田。最低点海拔16.4米,最高点26.8米。
  沙头河谷平原 在渠口河谷平原南面至沙头镇潮际村。这一带平原河漫滩发达,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9公里,面积0.42万亩,其中耕地0.37万亩,多培泥沙田。最低点海拔3.5米,最高点9.7米。
  上塘河谷平原 东至敬仁,南至下塘,西至中塘,北到三元堂,楠溪江在东部绕成一大曲流,并在此北纳路口溪,西纳中塘溪、下塘横溪,形成较宽阔河谷冲积平原。东西长10.8公里,南北宽5.6公里,面积2.27万亩,其中耕地1.82万亩,多江涂泥田和江粉泥田。中间有一屿山,面积120余亩。最低点海拔3.9米,最高点21.5米。
  河、海冲——洪积平原
  楠溪江自上塘向南,本是古代海湾,逐年累月形成河冲——洪积和河海相沉积平原。
  黄田平原 为楠溪江口平原,北靠县城,南与温州隔江相望。东西长8.7公里,南北宽3.6公里,面积3.00万亩,其中耕地2.50万亩,多青紫塥粘田和江涂泥田。最低点海拔3.1米,最高点9.2米。
  江北平原 在永宁山与瓯江之间,溪流都很短小,平原较宽展,水网密布。江边有龟、蛇二山,面积近100亩。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4.7公里,面积2.80万亩。其中耕地2.28万亩,多青紫塥泥田和黄泥田,是县内主要产粮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最低点海拔2.8米,最高点4.8米。
  乌牛平原 平原北至仁溪,西连马岙、岭下。大嶂山、鸡笼山、挂彩山东麓溪涧注入乌牛溪,形成几个分叉,东部大致与中雁荡山延伸部分相切,有缺口与乐清白象平原相连,东南至磐石西山。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4.4公里,面积1.26万亩,其中耕地1.10万亩,多青紫塥粘田,是县内主要产粮地区。最低点海拔1.5米,最高点5.2米。
  桥下平原 在西溪中下游,自河庄村至垟湾村呈西北——东南向,为一狭长三角形地带。南北长4.1公里,东西宽3.1公里,面积0.71余万亩,其中耕地0.61万亩,多洪积泥沙田、江粉泥田和培泥沙田。最低点海拔3米,最高点6米。
  桥头平原 在菇溪中下游,菇溪蜿蜒于瓦干山、燕山之间。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35公里,面积1.15万亩,其中耕地0.90万亩,多培泥沙田和沙性黄泥田。最低点海拔3米,最高点18米。
  局部海积平原
  楠溪江口和近瓯江江边为全新世海积平原。构成物质是淤泥质亚粘土,间隔粉细沙,个别地方有贝壳,则由江、海回流沉积而成海积平原。
  三江平原 东至联中、长岙、梅园,南至江头,北至后江,多为海河作用而成海积平原,地势低平。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0.53余万亩,其中耕地0.45余万亩,大部分为青紫塥粘田和江涂泥田,是县内主要产粮区。最低点海拔2.9米,最高点4.9米。
  第三节 七都岛
  位于县境东南,瓯江下游,呈椭圆形。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3.1公里,江岸线总长度18.4公里。总面积23.9平方公里,岛周围水深2米~11米不等,西北面较深,东南面较浅。全岛地势平坦,海拨平均约3米,最高不超过4米。有耕地1.13万亩,为淡涂泥田。海岛植物区系比较丰富,有维管束植物84科,239属,347种。岛上河渠密布,主干河渠21条。老涂、吟州、樟里、板桥、上沙和前沙原来隔着一条浦,如今已由人工合围,连成整体,浦也成为淡水湖。七都岛受瓯江径流、潮水双重作用,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农历八月十五日左右潮位最高,极限纪录6.33米。遇台风暴雨,往往造成全岛水淹,交通隔绝。岛上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景色秀丽,是旅游度假理想场所。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