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6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层
分类号: P562.55
页数: 3
页码: 121-123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境内出露地层除少量为第四系外,广泛分布着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生成一套火山——沉积岩系,三叠系有零星出露。地层总厚度大于5188.5米。
关键词: 永嘉县 地质 地层

内容

县境内出露地层除少量为第四系外,广泛分布着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生成一套火山——沉积岩系,三叠系有零星出露。地层总厚度大于5188.5米。从古至今叙述如下:
  三叠系(T)
  三叠系仅见于县西南部桥头——金村、白沙等地,约6.5平方公里,均由变质岩组成。岩性较复杂,变质程度深浅不一,从浅粒岩——片麻岩——混合岩均有发育。为境内最古老地层,厚度大于1022.46米。
  上侏罗统磨石山群
  高坞组(J3g) 主要分布于县东北部岭头-西源、四海尖-潘坑及西部界坑等地,约416.2平方公里。这组地层由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玻屑晶屑凝灰岩。岩石具有晶屑含量高、晶屑粒度粗、晶形尚好、岩性单一、结构致密、厚度大、耐风化等特征。风化地貌似花岗岩,局部含角砾或集块,偶夹透镜状硅质页岩、凝灰质砂岩等;但未见底,厚度大于843.52米。
  西山头组(J3x) 是县境内较为发育地层,分布于西北部桥头——巽宅——溪下——八里山一带,约781.3平方公里。岩性以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夹有不稳定熔岩及沉积岩。其下部为英安质、流纹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夹有流纹岩、沉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其上部为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间夹数层凝灰质粉砂岩、泥岩及硅质页岩等。在沉积岩夹层中含有虾类和植物类化石,与下伏高坞组呈整合接触。桥头一带有超覆于三叠系之上,为县境内铅锌矿产主要赋矿层位,厚度约573.2米~2418.7米。
  九里坪组(J3j) 断续分布于桥下、章岙——石马尖一带,出露面积较少。岩性以流纹岩、流纹班岩为主,底部见流纹质集块角砾熔结凝灰岩、集块角砾熔岩,局部夹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与下伏于西山头组呈火山喷发不整合接触,厚度为35.0米~450.0米。
  下白垩统永康群
  琯头组(K1g) 围绕火山盆地呈环状、半环状,分布于小京岙——桥下、东山下——银场、中塘、昆阳盆地、枫林——花坦一带。岩性为一套在氧化——还原环境下河湖相沉积岩组成,常见岩性为杂色砂砾岩、含砾粗砂岩、粉砂岩夹细砂岩及凝灰质粉砂岩,自下而上从粗到细组成数个韵律,与下伏上侏罗统各组岩层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约363.0米~769.8米。
  朝川组(K1c)广泛分布于县东南部梅岙——清水埠——中塘、胜美尖——方岩尖、沙头——正江山——鹤盛、大若岩——岩头一带以及昆阳盆地中部。约785.2平方公里。昆阳盆地岩性为辉石安山岩、安玄岩、间夹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东南部一带岩性:下部为一套以中酸性为主火山碎屑岩,主要有英安质晶屑玻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局部夹有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含角砾熔凝灰岩;上部为酸性火山碎屑岩,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柱状节理较发育,常形成陡崖风景地貌。与下伏琯头组呈火山喷发不整合接触或不整合超覆于侏罗纪各组地层之上。厚度563.7米~1682.0米。
  第四系(Q)
  第四系地层主要沿瓯江、楠溪江及山间沟谷地带分布。沉积类型以洪冲积、冲积为主。岩性有砂砾石、砂、亚砂土,结构松散,在江、河口发育为冲海积层,有粉砂质粘土、粉砂等。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2.0米~65.0米。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