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6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P562.55
页数: 5
页码: 121-125
摘要: 本章记述永嘉县位于浙东南褶皱带温州——临海坳陷区东南部。境内地质情况复杂,地层、侵入岩地质构造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关键词: 永嘉县 地质 自然环境

内容

永嘉县位于浙东南褶皱带温州——临海坳陷区东南部。境内地质情况复杂,地层、侵入岩地质构造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第一节 地层
  县境内出露地层除少量为第四系外,广泛分布着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生成一套火山——沉积岩系,三叠系有零星出露。地层总厚度大于5188.5米。从古至今叙述如下:
  三叠系(T)
  三叠系仅见于县西南部桥头——金村、白沙等地,约6.5平方公里,均由变质岩组成。岩性较复杂,变质程度深浅不一,从浅粒岩——片麻岩——混合岩均有发育。为境内最古老地层,厚度大于1022.46米。
  上侏罗统磨石山群
  高坞组(J3g) 主要分布于县东北部岭头-西源、四海尖-潘坑及西部界坑等地,约416.2平方公里。这组地层由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玻屑晶屑凝灰岩。岩石具有晶屑含量高、晶屑粒度粗、晶形尚好、岩性单一、结构致密、厚度大、耐风化等特征。风化地貌似花岗岩,局部含角砾或集块,偶夹透镜状硅质页岩、凝灰质砂岩等;但未见底,厚度大于843.52米。
  西山头组(J3x) 是县境内较为发育地层,分布于西北部桥头——巽宅——溪下——八里山一带,约781.3平方公里。岩性以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夹有不稳定熔岩及沉积岩。其下部为英安质、流纹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夹有流纹岩、沉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其上部为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间夹数层凝灰质粉砂岩、泥岩及硅质页岩等。在沉积岩夹层中含有虾类和植物类化石,与下伏高坞组呈整合接触。桥头一带有超覆于三叠系之上,为县境内铅锌矿产主要赋矿层位,厚度约573.2米~2418.7米。
  九里坪组(J3j) 断续分布于桥下、章岙——石马尖一带,出露面积较少。岩性以流纹岩、流纹班岩为主,底部见流纹质集块角砾熔结凝灰岩、集块角砾熔岩,局部夹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与下伏于西山头组呈火山喷发不整合接触,厚度为35.0米~450.0米。
  下白垩统永康群
  琯头组(K1g) 围绕火山盆地呈环状、半环状,分布于小京岙——桥下、东山下——银场、中塘、昆阳盆地、枫林——花坦一带。岩性为一套在氧化——还原环境下河湖相沉积岩组成,常见岩性为杂色砂砾岩、含砾粗砂岩、粉砂岩夹细砂岩及凝灰质粉砂岩,自下而上从粗到细组成数个韵律,与下伏上侏罗统各组岩层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约363.0米~769.8米。
  朝川组(K1c)广泛分布于县东南部梅岙——清水埠——中塘、胜美尖——方岩尖、沙头——正江山——鹤盛、大若岩——岩头一带以及昆阳盆地中部。约785.2平方公里。昆阳盆地岩性为辉石安山岩、安玄岩、间夹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东南部一带岩性:下部为一套以中酸性为主火山碎屑岩,主要有英安质晶屑玻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局部夹有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含角砾熔凝灰岩;上部为酸性火山碎屑岩,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柱状节理较发育,常形成陡崖风景地貌。与下伏琯头组呈火山喷发不整合接触或不整合超覆于侏罗纪各组地层之上。厚度563.7米~1682.0米。
  第四系(Q)
  第四系地层主要沿瓯江、楠溪江及山间沟谷地带分布。沉积类型以洪冲积、冲积为主。岩性有砂砾石、砂、亚砂土,结构松散,在江、河口发育为冲海积层,有粉砂质粘土、粉砂等。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2.0米~65.0米。
  第二节 侵入岩
  县境内侵入岩发育,主要为燕山晚期第一阶段产物。单个岩体面积一般较小,零星分布,常呈岩枝、小岩株状产出。根据侵入时间先后,可分为三次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不同岩类侵入体。
  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第一次侵入岩
  分布于县境内西部,有大岙、巽宅、瓯渠、山徐、山下、下嵊及东村7处岩体,出露单个岩体为0.1平方公里~4.5平方公里不等。岩性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体接触带普遍有角岩化,局部有硅化、绿化等。
  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第二次侵入岩
  主要分布于县境内东北部,出露于罗川、菜田、望海岗、岩丰、半山及大岙等12处岩体,出露单个岩体一般为0.5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仅罗川、岩丰、望海岗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岩性主要为石英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其次为二长花岗岩。
  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第三次侵入岩
  分布于县境北侧,出露在岩坦、张溪、谷山、巽宅、前村及西岙等7处。单个岩体一般为0.2平方公里~4.0平方公里,其中岩坦岩体露出有大于45平方公里。岩性以钾长花岗岩为主,花岗(斑)岩次之。
  第三节 构造
  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温州——临海坳陷区之东南部。褶皱构造不明显,而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则较发育。
  断裂构造
  境内区域性断裂构造:北东向泰顺——黄岩大断裂、北北东向温州——镇海大断裂斜贯县境内东部,与之近垂直北西向淳安——温州大断裂相交于西南部。受上述断裂构造活动影响,使区域内构造面貌趋于复杂化,其中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为构成县境内主要断裂骨架。
  北北东向断裂 从西至东分布,主要有3条断裂构造带。
  茅山——横坑断裂带。其总体走向为20°~25°,沿走向被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切割破坏,在县境内延伸长度十几公里,其中规模较大有白石泥断裂和泥坑口断裂。前者倾向南东,倾角大于70°;后者倾向北西,倾角50°~80°。断裂带宽度为5米~30米,带内常见构造透镜体发育或形成破劈理带;断裂带两侧岩石节理较发育,其产状与断裂基本一致,断裂性质为压性断裂。
  黄堡——潘坑断裂带。其走向为25°,在县境内延伸长大于40公里,主要由一系列平行排列压性断裂组成。断裂带宽可达5公里,主要有山坑、碧莲、昆阳断裂,断面倾角较陡,在断裂带中常有串珠霏细斑岩、花岗岩穿插充填。
  应山——鹤盛断裂带。其走向为40°,北端略向东南偏转进入仙居县境内,由一系列平行排列压性断裂构成。断裂带宽约6公里,主要有东皋、鹤盛、石介垟断裂,断面倾向北西,局部有倾向南东,倾角75°~88°。断裂带中岩石被挤压呈薄片状和透镜状,并有钾长花岗斑岩、辉绿岩、石英脉等所充填,局部具有硅化、叶蜡石化蚀变。
  北东向断裂带 主要发育于县境之东北部和东南角,由一系列劈理带、压性断裂及岩脉群组成。总体走向为55°~70°,岩坦、杏岙、底岙、岳岙等断裂规模较大。断裂延伸长一般为20公里~30公里,断裂面一般倾向北西,局部倾向南东,倾角75°~88°。挤压破碎带内呈片状、条带状和透镜状构造岩发育,并具有硅化、黄铁矿化蚀变。断裂带内常见安山岩、辉绿岩、花岗斑岩、霏细斑岩和石英脉充填。
  北西向断裂带 从南至北主要有湖庄、界坑、陈蔡、西山等断裂,总体走向300°左右。断裂带一般规模较大,延伸长达60公里以上,宽10米~50米,带中有碎块状、棱角状构造岩,角砾岩较发育,并常由中酸性脉岩和石英脉所充填。该方向断裂活动时间较晚,具有多期活动特点,常切割其他方向断裂构造。
  东西向断裂带 主要由一系列挤压带、节劈理带组成,呈断续出露,并较集中成条带状形式分布,从南往北有清水埠——乌牛、小京岙——上塘、巽宅——澄田等几个断裂带,长度可达数十公里,带中常见酸性脉岩充填。
  南北向断裂带 县境西部界坑断裂规模较大,断面倾向东,倾角近直立。破碎带宽20米,延伸长达40公里,往北可延伸至仙居县境内。沿断裂带有大量酸性岩脉充填,带中岩石具有硅化、黄铁矿化、叶蜡石化蚀变。
  火山构造
  燕山运动时期,县境内岩浆侵入活动频繁,强烈火山喷发作用,形成一系列不同级别和类型火山构造。
  晚侏罗世火山构造 县境内该期火山构造形成较早,受后期火山活动迭加及破坏、断裂、风化、剥蚀等作用影响,大多保留不全。
  望海岗火山穹窿 位于县境北东角与黄岩、乐清交界处,平面上近于圆形,直径约35公里,县境内仅为南半部分,主要由侏罗统高坞组、西山头组火山碎屑组成。
  章岙破火山 位于县境西部,平面上近于圆形,中心位置在章岙——石马一带,直径约24公里,部分范围直入青田县境内,东侧被昆阳火山洼地所超覆,主要由上侏罗统西山头组火山碎屑岩及九里坪组流纹岩组成。
  此外,尚有上井破火山、底岙火山通道等。早白垩世火山构造 该期火山构造形成稍晚,保留得相对完整。火山洼地有昆阳、林里——上塘火山洼地两处;破火山主要有麻山、牛角门、金子尖、枫林、胜美尖等6处,均属中心火山构造类型。此外,尚有陡门火山穹窿、鸡冠岩、麻谷寺、牛角门、泰石火山通道等。
  昆阳火山洼地 呈不规则状分布于上塘镇北西昆阳——茗岙一带,长轴呈北北向展布约63平方公里。洼地早期由下白垩统琯头组一套内陆河湖相砂岩、砂砾岩及粉砂岩等组成,后期有间歇性尖火山喷发活动,喷溢安山岩与粉砂岩呈互层状产出。
  牛角门破火山 位于上塘镇北东侧,以牛角门主峰为中心,呈椭圆形,长轴由北东向展布约58平方公里。主要由朝川组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呈正地形、地层产状围斜内倾,中心火山通道发育良好。
  枫林破火山 位于乌龙川——枫林一带,呈椭圆形,由北西向展布约120平方公里,主要由琯头组及朝川组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破火山中心位于金竹尖一带,被石英正长斑岩侵位,环状及放射状火山岩墙发育良好。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