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64
颗粒名称: 第二编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55
页数: 78
页码: 121-198
摘要: 本章记述永嘉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北部、西部有括苍山盘踞,东部北雁荡山蜿蜒。特别介绍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
关键词: 永嘉县 建置 自然环境

内容

永嘉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北部、西部有括苍山盘踞,东部北雁荡山蜿蜒。楠溪江居于其间,形成两山一水地貌骨架。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境内群山连绵,层峦叠嶂。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123座,其中大青岗海拔1271米,屹立于县境西北隅,为全县最高峰。山间谷地依山势延伸,或宽或窄。南部楠溪江下游两岸和瓯江北岸有较开阔冲积平原,海拔在18米以下,其中七都岛海拔平均约3米,是全县最低处。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4.4℃~18.2℃之间。土壤多样,水系顺畅,生物资源丰富。楠溪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水质良好,自然景观独特。
  第一章 地质
  永嘉县位于浙东南褶皱带温州——临海坳陷区东南部。境内地质情况复杂,地层、侵入岩地质构造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第一节 地层
  县境内出露地层除少量为第四系外,广泛分布着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生成一套火山——沉积岩系,三叠系有零星出露。地层总厚度大于5188.5米。从古至今叙述如下:
  三叠系(T)
  三叠系仅见于县西南部桥头——金村、白沙等地,约6.5平方公里,均由变质岩组成。岩性较复杂,变质程度深浅不一,从浅粒岩——片麻岩——混合岩均有发育。为境内最古老地层,厚度大于1022.46米。
  上侏罗统磨石山群
  高坞组(J3g) 主要分布于县东北部岭头-西源、四海尖-潘坑及西部界坑等地,约416.2平方公里。这组地层由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玻屑晶屑凝灰岩。岩石具有晶屑含量高、晶屑粒度粗、晶形尚好、岩性单一、结构致密、厚度大、耐风化等特征。风化地貌似花岗岩,局部含角砾或集块,偶夹透镜状硅质页岩、凝灰质砂岩等;但未见底,厚度大于843.52米。
  西山头组(J3x) 是县境内较为发育地层,分布于西北部桥头——巽宅——溪下——八里山一带,约781.3平方公里。岩性以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夹有不稳定熔岩及沉积岩。其下部为英安质、流纹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夹有流纹岩、沉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其上部为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间夹数层凝灰质粉砂岩、泥岩及硅质页岩等。在沉积岩夹层中含有虾类和植物类化石,与下伏高坞组呈整合接触。桥头一带有超覆于三叠系之上,为县境内铅锌矿产主要赋矿层位,厚度约573.2米~2418.7米。
  九里坪组(J3j) 断续分布于桥下、章岙——石马尖一带,出露面积较少。岩性以流纹岩、流纹班岩为主,底部见流纹质集块角砾熔结凝灰岩、集块角砾熔岩,局部夹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与下伏于西山头组呈火山喷发不整合接触,厚度为35.0米~450.0米。
  下白垩统永康群
  琯头组(K1g) 围绕火山盆地呈环状、半环状,分布于小京岙——桥下、东山下——银场、中塘、昆阳盆地、枫林——花坦一带。岩性为一套在氧化——还原环境下河湖相沉积岩组成,常见岩性为杂色砂砾岩、含砾粗砂岩、粉砂岩夹细砂岩及凝灰质粉砂岩,自下而上从粗到细组成数个韵律,与下伏上侏罗统各组岩层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约363.0米~769.8米。
  朝川组(K1c)广泛分布于县东南部梅岙——清水埠——中塘、胜美尖——方岩尖、沙头——正江山——鹤盛、大若岩——岩头一带以及昆阳盆地中部。约785.2平方公里。昆阳盆地岩性为辉石安山岩、安玄岩、间夹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东南部一带岩性:下部为一套以中酸性为主火山碎屑岩,主要有英安质晶屑玻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局部夹有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含角砾熔凝灰岩;上部为酸性火山碎屑岩,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柱状节理较发育,常形成陡崖风景地貌。与下伏琯头组呈火山喷发不整合接触或不整合超覆于侏罗纪各组地层之上。厚度563.7米~1682.0米。
  第四系(Q)
  第四系地层主要沿瓯江、楠溪江及山间沟谷地带分布。沉积类型以洪冲积、冲积为主。岩性有砂砾石、砂、亚砂土,结构松散,在江、河口发育为冲海积层,有粉砂质粘土、粉砂等。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2.0米~65.0米。
  第二节 侵入岩
  县境内侵入岩发育,主要为燕山晚期第一阶段产物。单个岩体面积一般较小,零星分布,常呈岩枝、小岩株状产出。根据侵入时间先后,可分为三次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不同岩类侵入体。
  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第一次侵入岩
  分布于县境内西部,有大岙、巽宅、瓯渠、山徐、山下、下嵊及东村7处岩体,出露单个岩体为0.1平方公里~4.5平方公里不等。岩性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体接触带普遍有角岩化,局部有硅化、绿化等。
  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第二次侵入岩
  主要分布于县境内东北部,出露于罗川、菜田、望海岗、岩丰、半山及大岙等12处岩体,出露单个岩体一般为0.5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仅罗川、岩丰、望海岗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岩性主要为石英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其次为二长花岗岩。
  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第三次侵入岩
  分布于县境北侧,出露在岩坦、张溪、谷山、巽宅、前村及西岙等7处。单个岩体一般为0.2平方公里~4.0平方公里,其中岩坦岩体露出有大于45平方公里。岩性以钾长花岗岩为主,花岗(斑)岩次之。
  第三节 构造
  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温州——临海坳陷区之东南部。褶皱构造不明显,而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则较发育。
  断裂构造
  境内区域性断裂构造:北东向泰顺——黄岩大断裂、北北东向温州——镇海大断裂斜贯县境内东部,与之近垂直北西向淳安——温州大断裂相交于西南部。受上述断裂构造活动影响,使区域内构造面貌趋于复杂化,其中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为构成县境内主要断裂骨架。
  北北东向断裂 从西至东分布,主要有3条断裂构造带。
  茅山——横坑断裂带。其总体走向为20°~25°,沿走向被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切割破坏,在县境内延伸长度十几公里,其中规模较大有白石泥断裂和泥坑口断裂。前者倾向南东,倾角大于70°;后者倾向北西,倾角50°~80°。断裂带宽度为5米~30米,带内常见构造透镜体发育或形成破劈理带;断裂带两侧岩石节理较发育,其产状与断裂基本一致,断裂性质为压性断裂。
  黄堡——潘坑断裂带。其走向为25°,在县境内延伸长大于40公里,主要由一系列平行排列压性断裂组成。断裂带宽可达5公里,主要有山坑、碧莲、昆阳断裂,断面倾角较陡,在断裂带中常有串珠霏细斑岩、花岗岩穿插充填。
  应山——鹤盛断裂带。其走向为40°,北端略向东南偏转进入仙居县境内,由一系列平行排列压性断裂构成。断裂带宽约6公里,主要有东皋、鹤盛、石介垟断裂,断面倾向北西,局部有倾向南东,倾角75°~88°。断裂带中岩石被挤压呈薄片状和透镜状,并有钾长花岗斑岩、辉绿岩、石英脉等所充填,局部具有硅化、叶蜡石化蚀变。
  北东向断裂带 主要发育于县境之东北部和东南角,由一系列劈理带、压性断裂及岩脉群组成。总体走向为55°~70°,岩坦、杏岙、底岙、岳岙等断裂规模较大。断裂延伸长一般为20公里~30公里,断裂面一般倾向北西,局部倾向南东,倾角75°~88°。挤压破碎带内呈片状、条带状和透镜状构造岩发育,并具有硅化、黄铁矿化蚀变。断裂带内常见安山岩、辉绿岩、花岗斑岩、霏细斑岩和石英脉充填。
  北西向断裂带 从南至北主要有湖庄、界坑、陈蔡、西山等断裂,总体走向300°左右。断裂带一般规模较大,延伸长达60公里以上,宽10米~50米,带中有碎块状、棱角状构造岩,角砾岩较发育,并常由中酸性脉岩和石英脉所充填。该方向断裂活动时间较晚,具有多期活动特点,常切割其他方向断裂构造。
  东西向断裂带 主要由一系列挤压带、节劈理带组成,呈断续出露,并较集中成条带状形式分布,从南往北有清水埠——乌牛、小京岙——上塘、巽宅——澄田等几个断裂带,长度可达数十公里,带中常见酸性脉岩充填。
  南北向断裂带 县境西部界坑断裂规模较大,断面倾向东,倾角近直立。破碎带宽20米,延伸长达40公里,往北可延伸至仙居县境内。沿断裂带有大量酸性岩脉充填,带中岩石具有硅化、黄铁矿化、叶蜡石化蚀变。
  火山构造
  燕山运动时期,县境内岩浆侵入活动频繁,强烈火山喷发作用,形成一系列不同级别和类型火山构造。
  晚侏罗世火山构造 县境内该期火山构造形成较早,受后期火山活动迭加及破坏、断裂、风化、剥蚀等作用影响,大多保留不全。
  望海岗火山穹窿 位于县境北东角与黄岩、乐清交界处,平面上近于圆形,直径约35公里,县境内仅为南半部分,主要由侏罗统高坞组、西山头组火山碎屑组成。
  章岙破火山 位于县境西部,平面上近于圆形,中心位置在章岙——石马一带,直径约24公里,部分范围直入青田县境内,东侧被昆阳火山洼地所超覆,主要由上侏罗统西山头组火山碎屑岩及九里坪组流纹岩组成。
  此外,尚有上井破火山、底岙火山通道等。早白垩世火山构造 该期火山构造形成稍晚,保留得相对完整。火山洼地有昆阳、林里——上塘火山洼地两处;破火山主要有麻山、牛角门、金子尖、枫林、胜美尖等6处,均属中心火山构造类型。此外,尚有陡门火山穹窿、鸡冠岩、麻谷寺、牛角门、泰石火山通道等。
  昆阳火山洼地 呈不规则状分布于上塘镇北西昆阳——茗岙一带,长轴呈北北向展布约63平方公里。洼地早期由下白垩统琯头组一套内陆河湖相砂岩、砂砾岩及粉砂岩等组成,后期有间歇性尖火山喷发活动,喷溢安山岩与粉砂岩呈互层状产出。
  牛角门破火山 位于上塘镇北东侧,以牛角门主峰为中心,呈椭圆形,长轴由北东向展布约58平方公里。主要由朝川组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呈正地形、地层产状围斜内倾,中心火山通道发育良好。
  枫林破火山 位于乌龙川——枫林一带,呈椭圆形,由北西向展布约120平方公里,主要由琯头组及朝川组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破火山中心位于金竹尖一带,被石英正长斑岩侵位,环状及放射状火山岩墙发育良好。
  第二章 地貌
  县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230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5.5%,平原277.0平方公里,占10.3%;溪流湖泊112.7平方公里,占4.2%。山地、平原、溪流湖泊之比近似值为8.5∶1:0.5。
  第一节 山地丘陵
  山地丘陵主要由侏罗纪酸性熔结凝灰岩、凝灰岩和晶屑熔结凝灰岩组成。属括苍山脉和北雁荡山脉。
  县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楠溪江从北部山区向南流注入瓯江,分永嘉县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括苍山脉,约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二,西北高东南低,因而楠溪江西岸支流大都呈西北——东南走向。溪下乡境内大青岗海拔1271米,为县境内最高峰。楠溪江东部属北雁荡山脉,约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一,东北高西南低,因而楠溪江东岸支流大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
  县境内北部山地起自溪下乡和仙居县接界之鸭坑岭(1015米),向东北折东南——双园尖(1166米)向东南——凤岙尖(1111米)——对山岗岭(923米)向东折北——石峰岭(1047米)向东北折向东——大里山(1164米)向北转折西北再折东北——头发尖(1176
  楠溪江西岸主要山脉米)逶迤向东北转折东南至张溪乡和黄岩县接界之大寺尖(1253米),与北雁荡山脉相接,大多是海拔千米左右山地,构成县境北部一天然屏障,成为楠溪江与灵江上游永安溪分水岭。
  县境内东部山地起自岭头乡高尖岩(890米),向东南与乐清县接界之上山尖(905米)向南至牛塘尖(869米)、至舟山岗(764米)、至鸭落洞背(736米)、至破岩〓(730米),为楠溪江与乐清县境内诸溪分水岭。
  楠溪江西岸主要山脉分北中南3支。
  北支 起自永嘉县最高峰大青岗(1271米),向南——罗垟岭(1192米)向东南——大垄头(1195米)向东北——石排岭头(1098米)向东南——无名峰(905米)向东——馒头岩尖(838米)向东南——无名峰(864米)——罗岗尖(1045米)——无名峰(890米)——小舟垟后山(482米),为深龙溪与潘坑溪分水岭。
  中支 起自溪下乡与仙居县接界天顶寺(1203米),向南——七八尖(1062米)——老乌嘴(1037米)——迎旗岗(1063米)向东南入永嘉县境内——犁头岗(1075米)向东南——高山尖(1255米)向东南转折东——大山尖(1182米)向南——无名峰(1110米)向东南——无名峰(1112米)向东——大柏山(1211米)向东南——五岳尖(1057米)——童子坳(908米),为大楠溪上游与黄坦溪分水岭。自童子坳开始又分北、南两支:北支向东——禅龙尖(1052米)——无名峰(731米)向西南转折东南再折东北——金凤岙(692米)向东南——苍山尖(935米)——霞美后山(390米),为大楠溪上游与五〓溪分水岭;南支自童子坳向东南——无名峰(984米)——中山仰(1054米)——将军山(1006米)——金子尖(1056米)——横山(900米)——渠口后山(619米)——石柱山(246米),为五〓溪、楠溪江中游西岸小支流与小楠溪分水岭。
  南支 起自石染乡与青田县接界插旗脑(1081米),向东南——路口尖(912米)——马龙尖(855米)——百公田(806米)——驮山脑(780米)——马角山脑(859米)向南——三个尖(850米)向东南转折东北——双垄山(583米)向东南转折东北再折东南——白岩头(1028米)——四谷溪(949米)向西南——外井山(750米)向东南——无名峰(810米)向西——应山(774米)向西——泰山(680米)向南——洞背尖(744米)——下岙山(540米)——向东南——南山(600米)——蒲瓜尖(556米)——大坟山(273米),为小楠溪、楠溪江下游小支流与西溪分水岭。
  另外,白云乡与青田县接界脑公山(1026米)向东南——白岩尖(720米)——第四尖(771米)——七个脑(583米)——茶山(516米)——洞山(178米),为西溪与菇溪分水岭。
  楠溪江东岸大小山脉
  楠溪江东岸大小山脉分7支。
  起自张溪乡与黄岩县接界大寺尖(1253米),向西南——无名峰(1188米)——四海尖(1094米)向西南——无名峰(657米)——无名峰(621米)向东南——福佑山(294米),为张溪与黄山溪分水岭。
  起自岭头乡西北与张溪乡接界之南正尖(1246米),向西南——图山(601米)——吴雷岗(830米)——九峰山(524米)向南——三个尖(713米)向西南——平龙山(554米)——无名峰(435米)向南——下家岙,为东皋溪与张溪分水岭。
  起自花坦乡与乐清县接界正江山(997米),向西——王螺尖(890米)向北——高塘后山(732米)向西北——望海岗(933米)向西——溪龙埂(740米)——娄山(658米)——〓垟(462米)——徐家塆,为孤山溪与东皋溪分水岭。
  起自孤山乡东南与正江山林场接界王螺尖(890米)向西——金竹尖(926米)——金山(762米)——向西南——岩下山(346米),为花坦溪与孤山溪分水岭。
  起自陡门乡东北与乐清县接界珠洞岗,向北——双麦岭(503米)向西北——无名峰(773米)向西——上石平(614米)——双个尖(632米)——九丈尖(484米),为古庙溪与花坦溪分水岭。
  起自陡门乡东北边界珠洞岗,向西——刀山(675米)向西南——门尖山(616米)——柴山(591米)——响山(156米),为陡门溪与古庙溪分水岭。
  起自乌牛镇东北部破岩〓(730米),向西——高山尖(740米)——方岩尖(810米)向西南——高岩尖(670米)向南——白岩头(697米)——小长教(430米)——胜美尖(563米)——瓯江边,为乌牛溪与陡门溪、楠溪江下游东岸诸小支流分水岭。
  第二节 平原盆地
  县境内平原与盆地狭小,只有全县土地面积十分之一。根据成因和地表组织特点,可分三种类型。
  山间河谷冲积平原及河谷盆地
  楠溪江上游河谷深切,坡陡流急,不易沉积,台地坡地都很狭窄。中游以下,河谷渐宽,并有河漫滩发育,有大小不等山间河谷冲积平原及河谷盆地。
  岩坦河谷盆地地处大楠溪支流岩坦溪下游,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2.4公里,面积0.40万亩,其中耕地0.35万亩,多黄泥沙田、白沙田。最低点海拔79米,最高点104米。
  鹤盛河谷盆地 在东皋溪中游,沿东皋溪及其支流鹤盛溪两岸分布。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1.8公里,面积0.18万亩,其中耕地0.16万亩,多沙性黄泥田和狭谷洪积泥沙田。最低点海拔53.3米,最高点72.1米。
  岩头、枫林河谷平原 地处楠溪江中游,楠溪江由北向南逶迤其间,并在此纳东皋溪、孤山溪、五〓溪形成县境内最大河谷冲积平原。平原境内,楠溪江东岸有枫林山,西岸有岩头镇屿山,面积612亩。平原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10.5公里,面积4.05万亩,其中耕地3.30万亩,多沙性黄泥田和洪积泥沙田。包括岩头、枫林、港头、溪垟等乡、镇大部分耕地。最低点海拔21.8米,最高点53.2米。
  花坦河谷平原 沿花坦溪两岸分布,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1.1公里,面积0.21万亩,其中耕地0.17万亩,多沙性黄泥田。最低点海拔40.7米,最高点59米。
  巽宅河谷盆地 在四川区小楠溪和及其支流黄坦溪汇合处,龟背山、太平山环绕周围,较为封闭。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1.3公里,面积0.10万亩,其中耕地约0.07万亩,属洪积泥沙田。最低点海拔106米,最高点117米。
  碧莲河谷盆地 在小楠溪中游,东至黄岗,西到碧莲村西,南至邵园,北到澄田。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公里,面积0.49万亩,其中耕地0.35万亩,多培泥沙田和沙性黄泥田。最低点海拔47.4米,最高点73.5米。
  白泉河谷盆地 自白泉东至田垟,北抵东坑,南至藤溪,西南至昆阳,中间有一座约60米高小山岗,面积280亩。东西长2.7公里,南北宽1.8公里,面积0.25万亩,其中耕地0.17余万亩。多泥沙田。最低点海拔43.6米,最高点53.6米。
  渠口河谷平原 在大楠溪和小楠溪交汇处,东西长1.9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0.15万亩,其中耕地0.12万亩,多培沙田和培泥沙田。最低点海拔16.4米,最高点26.8米。
  沙头河谷平原 在渠口河谷平原南面至沙头镇潮际村。这一带平原河漫滩发达,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9公里,面积0.42万亩,其中耕地0.37万亩,多培泥沙田。最低点海拔3.5米,最高点9.7米。
  上塘河谷平原 东至敬仁,南至下塘,西至中塘,北到三元堂,楠溪江在东部绕成一大曲流,并在此北纳路口溪,西纳中塘溪、下塘横溪,形成较宽阔河谷冲积平原。东西长10.8公里,南北宽5.6公里,面积2.27万亩,其中耕地1.82万亩,多江涂泥田和江粉泥田。中间有一屿山,面积120余亩。最低点海拔3.9米,最高点21.5米。
  河、海冲——洪积平原
  楠溪江自上塘向南,本是古代海湾,逐年累月形成河冲——洪积和河海相沉积平原。
  黄田平原 为楠溪江口平原,北靠县城,南与温州隔江相望。东西长8.7公里,南北宽3.6公里,面积3.00万亩,其中耕地2.50万亩,多青紫塥粘田和江涂泥田。最低点海拔3.1米,最高点9.2米。
  江北平原 在永宁山与瓯江之间,溪流都很短小,平原较宽展,水网密布。江边有龟、蛇二山,面积近100亩。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4.7公里,面积2.80万亩。其中耕地2.28万亩,多青紫塥泥田和黄泥田,是县内主要产粮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最低点海拔2.8米,最高点4.8米。
  乌牛平原 平原北至仁溪,西连马岙、岭下。大嶂山、鸡笼山、挂彩山东麓溪涧注入乌牛溪,形成几个分叉,东部大致与中雁荡山延伸部分相切,有缺口与乐清白象平原相连,东南至磐石西山。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4.4公里,面积1.26万亩,其中耕地1.10万亩,多青紫塥粘田,是县内主要产粮地区。最低点海拔1.5米,最高点5.2米。
  桥下平原 在西溪中下游,自河庄村至垟湾村呈西北——东南向,为一狭长三角形地带。南北长4.1公里,东西宽3.1公里,面积0.71余万亩,其中耕地0.61万亩,多洪积泥沙田、江粉泥田和培泥沙田。最低点海拔3米,最高点6米。
  桥头平原 在菇溪中下游,菇溪蜿蜒于瓦干山、燕山之间。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35公里,面积1.15万亩,其中耕地0.90万亩,多培泥沙田和沙性黄泥田。最低点海拔3米,最高点18米。
  局部海积平原
  楠溪江口和近瓯江江边为全新世海积平原。构成物质是淤泥质亚粘土,间隔粉细沙,个别地方有贝壳,则由江、海回流沉积而成海积平原。
  三江平原 东至联中、长岙、梅园,南至江头,北至后江,多为海河作用而成海积平原,地势低平。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0.53余万亩,其中耕地0.45余万亩,大部分为青紫塥粘田和江涂泥田,是县内主要产粮区。最低点海拔2.9米,最高点4.9米。
  第三节 七都岛
  位于县境东南,瓯江下游,呈椭圆形。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3.1公里,江岸线总长度18.4公里。总面积23.9平方公里,岛周围水深2米~11米不等,西北面较深,东南面较浅。全岛地势平坦,海拨平均约3米,最高不超过4米。有耕地1.13万亩,为淡涂泥田。海岛植物区系比较丰富,有维管束植物84科,239属,347种。岛上河渠密布,主干河渠21条。老涂、吟州、樟里、板桥、上沙和前沙原来隔着一条浦,如今已由人工合围,连成整体,浦也成为淡水湖。七都岛受瓯江径流、潮水双重作用,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农历八月十五日左右潮位最高,极限纪录6.33米。遇台风暴雨,往往造成全岛水淹,交通隔绝。岛上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景色秀丽,是旅游度假理想场所。
  第三章 气候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温差较小,雨水充沛,热量丰富。境内地形复杂,有平原、丘陵、山地。温度、降水等方面有较明显垂直差异,灾害性天气较多。
  第一节 气温
  据1971~1990年统计,县气象观测站(位于上塘镇小平山山顶,海拔34米,以下简称县测站)年平均气温18.1℃,全县各地年平均气温14.4℃~18.2℃,自南向北逐渐递减,>18℃高值区在瓯江北岸沿江平原到菇溪下游桥头一带。次高值区在海拔100米以下河谷盆地及丘陵地带。低值区在北部岩坦、四川、碧莲等高海拔山区。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55℃。
  全县各地历年平均气温变化不大,据县测站1971~1990年气温观测纪录,累年平均为18.1℃,最高年(1979年)为18.6℃,最低年(1976年)为17.6℃,大多数年份均在18℃左右摆动。
  春季(以4月份平均气温表示) 东南季风已开始深入,太阳辐射逐渐增强,气温回升,但冷暖多变。4月份平均气温在13.4℃~17.1℃。该月多年平均气温为16.8℃,其年际间变化在14.8℃~18.3℃。
  夏季(以7月份平均气温表示) 由于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太阳辐射强度达到最强,晴热高温。7月份平均气温在24.3℃~28.5℃,该月多年平均气温为28.4℃。
  秋季(以10月份平均气温表示) 西北季风逐渐深入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气温逐渐下降,秋高气爽,气侯宜人。10月份平均气温在16.4℃~20.6℃。该月多年平均气温20.6℃(比4月份春温偏高3.8℃)。
  冬季(以1月份平均气温表示) 由于受北方冷高压控制下,不断有冷空气以至寒潮入侵影响,太阳辐射最弱,气温明显下降,1月份平均气温在4.0℃~8.0℃。该月多年平均气温为8.1℃。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与日变化
  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受纬度、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 所制约。全县气温年较差为19.8℃~21.3℃之间。
  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以县测站为例,常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2.6℃,平均最低气温为14.9℃,年平均日较差7.7℃。
  气温日变化(一日内气温高低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夏季在凌晨4~5时,冬季在凌晨6~7时,春秋季在凌晨5~6时)。
  高温和低温日数
  历年最高气温≥35℃日数通常出现在夏季6~9月,主要集中在盛夏季七、八月份。上塘、桥头等河谷地带≥35℃炎热天气每年平均10~15天,沿江及山区不足10天。如上塘近20年统计,最多年达25天,最少年为1天,平均值为11天,≥40℃酷热天气,20年一遇。
  历年最低气温≤0℃日数,平原及河谷地带平均每年7~15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逐渐增加,山区每年可达20~40天。如上塘平均每年仅7天。最低气温达-10℃严寒天气,仅在岭头乡中堡村出现过一天。
  初终霜与霜期
  气温地域差异还表现在活动积温与初终霜日期不同。县测站1971~1984年实测,平均初霜期在12月2日(最早出现在1981年11月10日,最晚出现在1978年12月21日),平均终霜期在2月19日(最早出现在1973年1月12日,最晚出现在1983年3月6日)。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无霜期缩短5~10天。
  第二节 降水
  永嘉县雨水充沛,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地域差异明显。1971~1990年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704.8毫米,属浙江省多雨区域。
  降水量分布
  全县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2000毫米之间,以北部、东北部地区为最多,达1700毫米~1900毫米;中部、西部、南部次之,为1600毫米~1700毫米;东南部沿江地区最少,为1500毫米左右。
  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与极值。20世纪下半叶降水量以50年代最多,60年代最少,70、80年代居中。各地降水量年际变化十分明显,上塘1973年降水量为2593毫米,1986年1194毫米;黄坑1990年降水量多达3306毫米,1967年1225毫米;乌牛1975年降水量最多达2241毫米,1967年912毫米。
  月降水量地理分布与年降水量相似,在秋季少雨季节各地差异不大,盛夏八月份地域差异最明显,黄坑405毫米,乌牛199毫米。
  降水量季节变化
  秋冬少雨期 10月至次年2月,天气晴冷少雨,各地平均降水量290.1毫米~347.2 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18%~22%。最大值出现在石鸟,347.2毫米,最少值出现在孤山,290.1毫米,相差57.1毫米。
  春雨期 2月至4月,春雨绵绵,各地平均降水量250.8毫米~294.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14%~28%,其中以上塘最多,294.0毫米,孤山最少,205.8毫米,相差43.2毫米。
  梅雨期 5至6月,各地平均降水量在422.7毫米~50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24%~29%,以黄山最多,500.9毫米,上塘最少,422.7毫米,相差78.2毫米。
  台风雷雨期 7至9月,各地降水量在481.1毫米~842.4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35%~44%,最大值出现在黄坑,842.4毫米,最少值出现在乌牛,481.1毫米,相差361.3毫米。
  降水强度 累年一日最大降水量可达200毫米~436.8毫米,都出现在8至9月,均为台风影响所致。一日最大降水量,其地理分布如下表。
  降水日数
  降水日数指一日中雨量≥0.1毫米天数,全县年降水日数在144~175天之间。县测站最多,达175天,乌牛站最少,144天。3~6月春雨与梅雨期雨日最多,秋末冬初雨日最少。
  县测站近20年雨日记录,全年≥0.1毫米降水日数175天,其中5月份最多为20天;12月份最少,为7天。10毫米以下小雨占126天,25毫米以上大雨到暴雨18天。大雨暴雨主要集中在5到9月。1971~~1990年之间,县测站共出现≥50毫米暴雨99天;≥100毫米大暴雨日,20年内共出现30天;≥150毫米特大暴雨日,全县多年平均为0.5天。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日均为台风影响所致。
  降雪和积雪
  县测站1971~1990年平均初雪期在12月底,最早在11月10日;年平均终雪期在翌年2月底,最迟为翌年4月2日。年平均降雪日为5天(包括雨夹雪),北部山区最多,年平均降雪10天。
  降雪时,当气温降至接近或低于0℃时,地面上就有积雪,积雪期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县测站1971~1990年平均积雪有1.5天,最多年达7天(出现在1980年2月)。近
  20年内,有10个冬、春季无积雪发生。积雪深度,平原和低丘地带在15厘米以下,山区 可达20厘米~40厘米。
  第三节 湿度 蒸发
  湿度
  县测站1971~1990年平均水汽压为17百帕~19百帕,其地理分布由南至北、平原向山区递减。县城关地区年平均水汽压为17.9百帕,8月份最高水汽压为30.8百帕,1月份最低水汽压为7.9百帕。
  与之相应,县内平均相对湿度变化不大,与气温变化相一致。1971~1990年县测站常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83%之间。县城关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常年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为85%(6月份),常年平均最小相对湿度为68%(12月份)。极端最大和极端最小相对湿度分别为100%与6%。
  蒸发
  据1971~1990年间县测站使用20厘米口径小型蒸发器观测资料,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442.4毫米,最高年蒸发量为1613.5毫米(1979年),最低年蒸发量为1249.1毫米(1973年);其月际间变化明显,以盛夏7月份蒸发量最多,达212毫米,以2月蒸发量为最少,仅6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多于年平均蒸发量262.4毫米;以地理分布划分,平原裸地蒸发量明显大于山区林地蒸发量。
  第四节 日照 太阳辐射
  日照
  据县测站统计,1971~1990年,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1小时。日照数年际波动大,1971年最多,为2195小时;1990年最少,并1587小时,相差608小时。
  日照时数年变化较明显,上半年合计722小时,下半年合计1119小时,上半年比下半年少397小时。全年以2月份最少,95小时;7月份最多,239小时。
  日照时数长短同太阳辐射强度同步,1971~1990年日照百分率平均值据县测站统计为42%,1971年最多(50%),1982年最少(37%)。一年中5月份最少(29%),7月至8月最多,分别为56%和55%。
  太阳辐射
  据县测站1971~1983年实测资料,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05.5千卡/平方厘米,辐射量最多年是1971年,为116.2千卡/平方厘米,辐射量最少年是1982年,为98.0千卡/平方厘米,其变辐差为18.2千卡/平方厘米。
  太阳辐射四季变化,11月~翌年2月为最弱,月辐射量均为5.9千卡/平方厘米~6.9千卡/平方厘米之间,3月份开始逐月上升,7~9月为最强,月辐射量在10.3千卡/平方厘米~13.4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其逐月变化同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一年四季气温高低主要受太阳总辐射量支配,总辐射量自南而北逐渐减少,与此对应平均气温也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第五节 气压 风
  气压
  据县测站1971~1983年资料,海平面附近年平均气压为1015百帕;县测站高34米,年平均气压为1012百帕;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平均气压下降8百帕。月平均气压最高1022百帕(12月和1月),月平均气压最低1002百帕~1003百帕(7月和8月)。一日中最高气压在上午9~10时,次高值气压在夜间23~24时;日最低气压在午后14时左右,次低值气压在凌晨4时左右。
  风
  永嘉县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春秋季风向交替频繁,春季以东南风或南风为主,秋季以东北风或西北风为主。由于全县地形复杂,气流多沿河谷、山丘通道而行,风向与山脉、河川走向相一致。据县测站近20年实测,平均风速1.9米/秒。年内各月平均风速,以7~8月份最大(2.3米/秒~2.4米/秒);以6月和11月份最小(1.7米/秒)。
  2.大风日数,指1日内出现极大风速≥17.0米/秒或瞬时风力≥8级。
  第四章 水文
  县境内地势自北向南倾斜,随着括苍山脉,雁荡山脉延伸,形成楠溪江、西溪、菇溪、乌牛溪四大水系。大小溪流100余条,呈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走向,入瓯江。楠溪江流域占全县总面积82.2%,西溪、菇溪、乌牛溪占12.8%,其他小溪占5%。河流多年平均径流深1271毫米,径流量34.3亿立方米,8月最大,12月或1月最小。水位年内变化与降水、流量变化相一致。河流含沙量平均在0.2公斤/立方米左右,平均水温在18℃~19℃左右,7月最高,1月最低,年际变化不大。
  河流下游到河口段受潮汐影响,河水矿化度大致在50毫克/升以下。近年工业发展,河口已受到轻度污染,但总体来说,各水系水流顺畅,天然水质良好。
  第一节 水系
  楠溪江
  楠溪江古名瓯水,战国时期还独流入海,是瓯江下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溪下乡罗垟岭西侧,源头海拔119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030米,主流长139.8公里,流经永嘉县41个乡镇以及缙云、黄岩、乐清等地一些乡、村,在清水埠入瓯江。支流呈扇形分布,东岸支流河短流急,西岸支流河长湾多。流域2489.97平方公里(包括县境外212.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7.41‰,中、上游平均河宽50米,下游平均河宽375米,平均年径流量28.6亿立方米。根据石柱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发生在1965年8月20日,为94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发生在1967年10月7日,仅1.03立方米/秒,属山溪性河流。
  上游 自罗垟岭西侧,由西北向东流,经溪下、大岙、潘坑、表山、溪口五乡,至溪口村纳岩坦溪。主流长55.20公里,平均比降17.33‰,平均河宽50米,流域319平方公里(未包括岩坦溪流域面积)。两岸山峻坡陡,滩多流急,支流20余条,但都短小,构成羽毛状水系,沿溪仅散布零星台田谷地。岩坦溪发源于大寺尖西北,由北向南流经黄南、岩坦、溪口3个乡镇,至溪口村入大楠溪。源头海拔1240米,形成地表水海拔950米,主流长38.86公里,源头至黄南口平均比降38.25‰,黄南口至溪口村平均比降3.75‰,流域269.76平方公里。沿溪有小片台田谷地。有黄南溪、深龙溪、乌龙溪等九条支流,以黄南溪、深龙溪为大。黄南溪发源于黄南乡西北部青岭东北面溪头村,由北向南流,在黄南口入岩坦溪。源头海拔1240米,形成地表水流950米,主流长10.90公里,平均比降56.10‰。平均溪宽30米,流域35.66平方公里。深龙溪,发源于溪下乡罗垟岭东侧,由西向东流,在新亭注入岩坦溪。源头海拔119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950米,主流长26.93公里,平均比降30.65‰,平均溪宽30米,流域63.20平方公里。两岸山峻坡陡,水流湍急,沿溪只有小量台田谷地。
  中游 自溪口向东流至福佑村,向南蜿蜒流经5镇33乡至沙头。主流长50公里,平均比降1.48‰,平均水面宽50米,溪身宽窄不等,方岙村附近最宽900米,垟山头村附近最狭170米,流域1540.90平方公里。溪流平缓,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和河谷盆地,并可通舴艋舟到溪口。东岸有张溪、东皋溪、孤山溪、花坦溪、古庙溪一级支流五条,西岸有五〓溪、小楠溪一级支流二条。
  张溪。发源于大寺尖东侧,由东北向南,流经张溪、鲤溪2乡,在福佑村附近入大楠溪。源头海拔124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140米,主流长30.6公里,平均比降35.60‰,平均溪宽40米,流域138.87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支流有抱庄、李家坑、自家田、下潘、小长坑等11条,构成羽毛状水系。上岙至源头平均比降57.88‰,上岙至汇合口平均比降8.12‰,沿溪有小片台田谷地。
  东皋溪。发源于黄岩县富山乡后岙村西北面,由北向南,流经岭头、西源、鹤盛、东皋四乡,在上日川村附近入大楠溪。源头海拔951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720米,主流长40.3公里,平均比降17.10‰。黄箬岭脚至源头平均比降36.80‰,平均溪宽30米;黄箬岭脚至汇合口平均比降4.44‰,平均溪宽100米。流域313.27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沿溪有小片台田谷地。两岸支流13条,以梅坦溪、下岙溪、鹤盛溪为大。梅坦溪发源于上山尖,由东向西流经岭头乡南部,在西源乡西垟村入东皋溪。源头海拔904.5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617米,主流长11.25公里,平均比降46.00‰,平均溪宽35米,流域37.85平方公里。流域内北部地势较平缓,沿溪有富源、中堡、南陈等3片台田;南部山峻坡陡,比降大,杨梅溪落差200米。下岙溪发源于乐清县岭底乡〓崪村东侧,由东南向西北流,在西源乡鹤湾村北约1公里处入东皋溪。源头海拔797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640.0米,主流长22.75公里,平均比降24.60‰,平均溪宽30米,流域71.22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鹤盛溪发源于乐清县岭底乡〓崪村南面,由东南向西北流,在鹤盛村入东皋溪。源头海拔720.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630.0米,主流长18.8公里,平均比降30.22‰,流域50.64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下游河谷盆地较宽展。
  五〓溪。发源于大岙乡百里粟村东,由西向东,流经表山、五〓、岩头3乡镇,在岩头镇小港村附近入大楠溪。源头海拔92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710米,主流长22.64公里,平均比降30.20‰,流域83.74平方公里。支流不多,溪流顺直,沿溪有小量台田谷地。
  孤山溪。发源于王螺尖北面,由东向西,流经孤山、溪垟二乡,在溪垟乡龚埠村附近入大楠溪。源头海拔89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500米,主流长12.56公里,平均比降38.30‰,流域37.32平方公里。支流7条,以北坑和南岙溪较大。福田村至源头平均比降72.90‰,溪多瀑布;福田村至汇合口平均比降7.70‰,为季节性溪流,冬夏季经常断流,沿溪多台田和沙砾地。
  花坦溪。发源于乐清县岭底乡湖上垟村附近板障岩,由东向西横贯花坦乡,在珍溪村入大楠溪。源头海拔816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760米,主流长34.25公里,平均比降21.78‰,流域92.0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支流以小坑、杜管、科竹、天柱岩、古庙岙等溪较大。石坦至源头,平均比降31.10‰,平均溪宽25米;石坦至汇合口,两岸逐渐宽展,平均比降3.16‰,溪流顺直,平均溪宽110米~120米,沿溪有成片河谷盆地。珍溪村附近常受洪水淹没。
  小楠溪。是楠溪江最大支流。发源于缙云县南溪乡乌石洞背,向东南入县境后,流经石染、下嵊、巽宅、山坑、碧莲、白泉、渠口七乡镇,在渠口乡塘塆村附近与大楠溪汇合。源头海拔147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230米,主流长80.05公里,平均比降14.52‰,溪身宽窄不一,流域656.46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自源头至麻埠村,山峻坡陡,河谷深削,流急滩多,涧石磊砢,谷地逼窄分散;麻埠村以下,两岸逐渐开阔,河床平缓,平均比降2.4‰,沿溪多河谷盆地和平原。支流24条,呈扇状分布,以黄坦、山坑二溪为大。黄坦溪发源于缙云县前村乡东北麦磨山尖南面,向东南流经界坑和巽宅镇,在巽宅镇麻埠村附近入小楠溪。源头海拔1374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120米,主流长35.10公里,平均比降29.10‰,平均溪宽30米,流域142.23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沿溪山峻坡陡,流急滩多,小溪村以上是峡谷,以下两岸逐渐扩展有小片台田谷地。山坑溪发源于应坑乡熊炉村乌里坑,向东南流经应坑和山坑二乡,在山坑村附近入小楠溪。源头海拔111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860米,主流长15.15公里,平均比降51.62‰,平均溪宽25米,流域54.32平方公里。两岸山峻坡陡,溪流湍急,沿溪只有少量台田谷地。
  古庙溪。发源于古庙乡上圆潭村附近,由东向西流,横贯古庙乡中部,在古庙口入楠溪江。源头海拔56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420米,主流长12.6公里,平均比降33.15‰,流域33.61平立公里。源头到底乌龙村,山峻坡陡,源短流急,且多峡谷,平均比降100‰,沿溪只有小量台田谷地;底乌龙村到汇合口,有分散冲积台田和沙砾地,平均溪宽100米,是一季节性溪流,冬夏两季经常断流。支流较少,只有罗坑和上路垟二溪。下游村庄易被洪水淹没。
  下游 自沙头南流,河床逐渐扩大,流经沙头、峙口、上塘、东岸、黄田、罗溪、三江、瓯北八乡镇,在清水埠入瓯江。主流长34.6公里,是感潮河段,平均河宽375米,平均河床底高海拔负4.90米,平均水面9.31平方公里,流域360平方公里。沿岸是冲积平原和河谷平原,土地肥沃,为县境内主要产粮区。支流有陡门溪、路口溪、中塘溪、横溪。
  陡门溪。发源于陡门乡珠洞岗东南侧,由东北向西南,横贯陡门和峙口二乡,在峙口村附近入楠溪江。源头海拔687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485米,主流长20.5公里,平均比降23.7‰,流域95.02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支流有潘垟、林下、马鸟、山溪头、铜锅潭和小子溪等。上游多露岩陡壁、山峻流急。下游湖屿至峙口是感潮河段,长2.5公里,可通小型船只。长源村至河口是冲积平原。
  路口溪。发源于路口乡西北四谷峰,由西北向东南,流经路口乡和上塘镇,过上塘陡门入楠溪江。源头海拔949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670.0米,主流长11.50公里,平均比降58.48‰,流域41.59公里。横溪村以上沿溪两岸多沙砾地,以下为冲积平原。
  中塘溪。发源于桥下镇陈山头村东,由西北向东南,流经中塘乡和上塘镇,在上塘镇浦口村附近入楠溪江。源头海拔685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590米,主流长10.7公里,平均比降56.76‰,流域33.65平方公里。上游山峻坡陡,下游为冲积地。
  横溪。发源于梅岙乡徐山村北面,由西向东,流经梅岙、中塘、上塘3乡镇,在上塘镇下塘桥头入楠溪江。源头海拔618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438.0米,主流长12公里,平均比降37.05‰,流域21.99平方公里。李家村至源头山峻坡陡,以下两岸逐渐扩展,为冲积地。
  西溪
  西溪是瓯江下游一级支流,发源于下嵊乡外宕村西北,由西北向东南,流经荆源、瓯渠、六龙、徐岙、桥下五乡镇,在垟塆村附近入瓯江。源头海拔1041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970米,主流长32.5公里,平均比降29.90‰,流域166.05平方公里。上游源短流急,谷深滩险。下游从西岸村至河口是感潮河段,长5.9公里,可通小轮船至温州。沿溪多台田谷地,下游为冲积平原,是县内主要产粮区。支流5条,以瓯渠溪和徐岙溪为大。
  瓯渠溪。发源于茗岙乡石马尖西侧,由北向南纵贯瓯渠乡,在六龙乡上湖村附近入西溪。源头海拔893.5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230米,主流长11.7公里,平均比降57.30‰,流域24.43平方公里。两岸多梯田梯地,台田谷地很少。
  徐岙溪。发源于昆阳乡白岩头,由东北向西南纵贯徐岙乡,在殿后村附近入西溪。源头海拔1027.8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920米,主流长9.70公里,平均比降94.00‰,流域50.12平方公里。沿溪两岸有小量台田谷地。
  菇溪
  菇溪是瓯江下游一级支流,发源于青田县峰山村东侧,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青田县吴坑乡后进入永嘉县境,再经白云、桥头、朱涂3乡镇,在朱涂乡朱涂村附近入瓯江。源头海拔93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880米,主流长35.15公里,平均比降25.10‰,流域153.29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桥头镇至源头,溪流较顺直,沿岸有台田也有小片沙砾滩;桥头镇至河口,为感潮河段,长4.9公里,可通小轮船到温州。沿溪两岸为冲积平原。支流有平头山、石念头、潘罗、长田和小舟山等溪。
  乌牛溪
  乌牛溪是瓯江下游一级支流,为永嘉、乐清两县界河。发源于仁溪乡乌岩村东北面,由北向南,流经仁溪和乌牛二乡,在乌牛码道村附近入瓯江。源头海拔665.0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550米,主流长21.1公里,平均比降26.16‰,流域87.63平方公里(包括境外面积)。上游是山地丘陵,源短流急,河谷深削,多峡谷险滩;白水际电站至源头,平均比降97.58‰;下游是冲积平原,地势平缓。支流14条,总长46.8公里。西岸马岙溪发源于大嶂山、东流至横屿村附近入乌牛溪、主流长7.5公里。东岸运河与乐清县白象水网区相通,对径流调节作用较大。
  其他溪流
  其他小溪流入瓯江有三江、江北、梅岙、朱涂4个微型水系,总流域面积99.63平方公里,上游均在低山丘陵,下游均为瓯江北岸冲积平原。三江水系流域10.52平方公里,梅园溪为主要支流,发源于胜美尖,源头海拔370米,主流长1.85公里,下游为冲积小平原。江北水系流域31.8平方公里,白水溪为主要支流,发源于麻山村,源头海拔343米,主流长6.75公里。此外,还有安丰岙溪,发源于黄田乡江北岭村百廿步,源头海拔210.0米,主流长5.45公里。两溪下游为江北平原。梅岙水系流域33.38平方公里,有小京岙溪、西岙溪、梅岙溪3支流。小京岙溪发源于陈山村,源头海拔490米,主流长7.4公里。西岙溪发源于上坪村,源头海拔480米,主流长4.05公里。梅岙溪发源于徐山村,源头海拔320米,主流长3.5公里。下游为冲积平原。朱涂水系流域23.93平方公里,有洛溪、岙底溪、白沙溪3条支流。洛溪发源于茶山北面,源头海拔520米,主流长3.3公里。岙底溪发源于上龙村,源头海拔420米,主流长3.5公里。白沙溪发源于寨后,源头海拔340米,主流长3.6公里。下游均为瓯江北岸冲积小平原。
  人工河道
  七都岛及楠溪江下游,瓯江北岸小平原均有人工河道开凿,以利农田灌溉和运输。七都岛前沙村内河和瓯江相通,为感潮河。1959年堰塞河道两端,使吟州和前沙连为一体,便成为内河和七都岛农田灌溉之主要水库。全岛河流总长47.4公里,水面0.93平方公里,均为人工开凿。
  第二节 瓯江 潮汐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自青田县圩仁至乐清县岐头入海口为瓯江下游。从西南朱涂乡白沙村入县境,至乌牛镇码道村出境,在永嘉县境内长50公里。此段瓯江河道宽狭不一,梅岙附近宽500米,至瓯北镇展宽至1000米,到乌牛镇河道则在3000米以上。七都岛分瓯江河道为南北两叉,主泓道北部相对上升,南部相对下降,南北有摆动,基本上取道南叉。北岸自开垟涂至乌牛码道、琯头镇至磐石镇,河岸都由基岩组成,难于冲刷,南岸主要是沙岸,冲刷较易。北岸有楠溪江注入,在江口形成低压区,有利于来自楠溪江流沙淤积。瓯江属山溪性河流,年径流量144亿立方米,洪枯水流量相差悬殊,青田县圩仁站1952年7月20日最大洪峰流量23900立方米/秒,1967年最小流量10.5立方米/秒。水位变化以6月最高,12月最低。年平均含沙0.1公斤/立方米~0.2公斤/立方米之间。河口区受潮汐影响含沙量较大,一次涨落含沙量,小潮约50万吨,大潮在100万吨左右。近年由于废水、废渣排入增多,海水渗水,Cl,Na+离子含量有增高趋势。潮汐从河口上溯到青田县圩仁和永嘉县沙头。潮差自江口沿程增加,龙湾以上则沿程递减,平均潮差3.92米,最大潮差5.7米。最大表层涨潮流速2.59米/秒,落潮流速2.37米/秒。平均涨潮流速1.52米/秒,落潮流速1.58米/秒(1959年5月龙湾断面实测)。
  第五章 土壤 植被
  第一节 成土母质
  永嘉县地形复杂,有高山丘陵、江滨水网平原,垂直高差悬殊,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土壤成土母质种类较多。北部和西北部山区,主要受地质母岩、气候和重力搬运控制,多残原积和坡再积母质;中部受溪、江流水搬运控制,多洪积或冲洪积母质;南部地近海滨江河,形成江海回流沉积母质。主要成土母质有5种类型。
  残原积成土母质
  残、原积成土母质分布在大山山腰以上和中低山丘陵顶部,随坡或山腰以下倒石滩上也有分布,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50%以上。从这一母质上发育形成的土壤种类较多,海拔800米以上有山地石砂土、山地香灰石沙土、山地黄泥土等;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有石沙土、白沙田、黄泥沙田等。土壤反应呈酸性,PH值5.35~5.690
  坡再积成土母质
  坡、再积成土母质分布在大山脚下、山腰、缓坡、谷地和山坳处,以及中、低丘陵腰线以下山麓部位。从这一母质上发育形成的土壤大多为红壤、黄红壤亚类,如红泥土、黄泥土等,全县各地均有分布,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0%以上。
  洪积成土母质
  洪积成土母质分布在楠溪、西溪等大小溪流中上游各沟谷或小溪流出口处,多循山谷呈带状分布,其前沿成为洪积扇、洪积堆或小型洪积倾斜平原。沙头区以北至岩坦、四川等区均有分布,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左右。砾石泥沙混杂,质地较粗,在这一成土母质上发育形成的土壤有的已辟为耕地,如洪积泥沙土,狭谷洪积泥沙田等。
  冲洪积交互成土母质
  冲、洪积交互成土母质分布在大楠溪、小楠溪中游和西溪、菇溪中下游地区,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5%。这一成土母质土壤有培泥沙土、培泥沙田、泥沙田和部分洪积沙土、泥沙田等土属。
  江海回流沉积成土母质
  江海相沉积成土母质,分布在瓯江和楠溪江下游。北自上塘、中塘,南至黄田、江北平原,西自桥头、桥下,东至七都、乌牛与乐清县相连,是一片江滨水网平原。这一成土母质土壤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强。江海相沉积成土母质土壤演化过程为:江涂泥——江涂泥田——黄斑青紫塥粘田——黄泥沙土青紫塥粘田——腐泥塥青紫塥粘田。
  第二节 土壤类型
  1981~1985年,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查明县境内土壤有5个土类、13个亚类,29个土属,54个土种。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375.98万亩。
  红壤土类
  县境内红壤土类分布最广为277.99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73.93%,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上,其母质为第四纪红土砾石层和凝灰岩、花岗岩风化物。土壤为红色、黄色,多呈酸性反应,PH值5.5左右,土层深度可达1米,也有仅几十厘米,腐殖质以富啡酸为主。红壤土有三个亚类,即红壤亚类,1.45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0.39%;黄红壤亚类,121.73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32.38%:侵蚀型红壤亚类,154.81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41.18%。
  黄壤土类
  县境内黄壤土类有39.09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10.39%,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中、低山上。其成土母质为各种岩石风化体原积、残积或坡积物,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云雾,红壤化作用弱,风化度较低,表土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黑棕色或暗灰色,心土黄色,PH值5.0~6.0。黄壤土类有二个亚类,即黄壤亚类,14.04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3.73%;侵蚀型黄壤亚类,25.05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6.66%。
  潮土土类
  全县潮土土类6.1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64%,分布在江河两岸或溪流滩地、台地、洪积扇地或涂地上,成土母质以冲积物为主,分潮土和钙质潮土2个亚类。
  盐土土类
  全县盐土土类1.02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0.27%。分布在东南近海潮水涨落地区。土壤含盐量较高,呈石灰质反应,有潮化盐土1个亚类,1个咸泥土土属,1个咸泥土土种。
  水稻土土类
  县境内水稻土土类51.70万亩,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13.75%,县境内从海拔10米以下至海拔1000米多处均有分布。水稻土土类是在各种成土母质或各种土壤类型上进行长期人为水耕熟化发育而成土壤类型,绝大部分分布在平原水网地区,小部分以梯田形式分布在低山丘陵上。共有5个亚类,15个土属,30个土种。
  第三节 土壤养分
  县境内有多种土壤类型,各种土壤所含养分差异较大。
  有机质含量
  全县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82%,其中水田平均含量2.91%,旱地平均含量2.2%。有机质含量大于3%的,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30.85%;有机质含量1%~3%的,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57.92%;有机质含量少于1%的,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11.23%。有机质含量属中等水平。
  全氮含量
  全县耕地全氮含量平均为0.161%,其中水田含氮量0.169%,旱地含氮量0.108%,土壤氮素绝大部分是有机质,各类土壤含氮量高低,同有机质含量多少成正比。全县耕地全氮含量属中等偏高。
  磷素含量
  全县耕地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5.6×10-6,高的达60×10﹣6以上,低的几乎没有,多数土壤速效磷含量偏低,缺磷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57.5%。钾素含量
  全县耕地全钾平均含量为2.64%,水田平均全钾含量2.83%,略高于旱地。速效钾平均含量水田为83.93×10-6,旱地为147×10-6,旱地明显高于水田。全县耕地速效钾含量小于50×10-6的缺钾耕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34.8%,主要分布在沙头、碧莲等区。全县耕地全钾含量丰富,速效钾含量属中等水平。
  酸碱度
  全县耕地平均PH值为5.29。水田平均PH值5.93。其中PH值4.5~6.5的,占全县水田总面积93.36%;PH值6.5~7.5的,占全县水田面积6.0%;PH值7.5以上的,占全县水田面积0.44%。旱地平均PH值5.9。其中PH值4.5~6.5的,占全县旱地总面积89.5%;PH值6.5~7.5的,占全县旱地总面积10.1%;PH值7.5以上的,占全县旱地总面积0.4%。大部分地区土壤属中性偏酸。
  第四节 植被
  县境内植被属中亚热带北缘森林植被区系,历史上森林植被资源丰富,现存主要有次生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
  自然植被
  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草丛,水生植被7个植被型。
  针叶林以马尾松、黄山松为典型代表群系,马尾松广布于全县海拔800米以下山地,黄山松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地。
  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海拔400米~900米处组成群落。乔木层中有青冈栎、甜槠、苦槠、华杜英、青栲、木荷等;亚层中有红楠、薯豆、浙江樟、罗浮栲、杨梅等;灌木层中有尖叶山茶、红枝柃、麂角杜鹃、马银花等。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多分布在海拔600米~1000米之间山地上,主要乔木有甜槠、米槠、青栲、木荷、水青冈、蓝果树、铁萼枫香、檫树、华西枫杨、华东野胡桃等,下层有马银花、腺萼马银花、山矾、大叶胡枝子、算盘子等。
  针、阔叶混交林,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区。针叶树以马尾松、柳杉为主,阔叶树种有青冈栎、木荷、猴欢喜、甜槠、台湾水青冈、檫树、铁萼枫香等。
  灌丛,分山顶灌丛和低山次生灌丛。山顶灌丛分布在海拔1000米左右地段,主要树种有短柄枹、矩形老鼠刺、石斑木、赤楠、映山红、胡枝子、山楂、绿球等等;低山次生灌丛主要树种有继木、映山红和山地石灰岩灌丛。
  草丛,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荒山上,主要有禾本科知风草、野古草,芒类为主。有些草丛中混生小量山楂,大叶小蘖、小叶石楠、映山红等木本植物。
  水生植被,分布在河流,池塘等淡水水域中。在岸边浅水处是挺水植物群落,常见有莲、茭白、水烛;在河流池塘较深处有浮水植物群落,有浮萍、菱、萍蓬草、槐叶萍等;在深水处有沉水植物群落,有竹叶眼子菜、苦草、金鱼藻等;沿江以及感潮河涂地,生长盐蒿、芦苇、咸草、田菁、灰绿咸蓬等。
  人工植被
  主要有用材林、经济林、特产林、农田植被4个植被型。
  用材林,栽培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柏木、樟树、桉树等。
  经济林,主要有竹林、乌桕、油茶等。
  特产林,主要有茶、桑、柑桔、杨梅、枇杷、板栗、柿等。
  农田植被,分布广,面积大。主要有水稻,大小麦,薯类、豆类,油菜、蔬菜、麻类、糖蔗、棉花、烟草、瓜类、绿肥、花卉、药材等数百种,覆盖面积大。
  第六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
  1988年,县境内土地4047260亩,人均土地5.60亩。根据地貌特点,分为4个类型:平原、丘陵、山地和水域。其中平原415475亩,占土地总面积10.26%;山地丘陵3462738亩,占土地总面积85.56%;河流湖泊169047亩,占土地总面积4.18%。按用途分,有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厂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7类,其中耕地37.02万亩,人均耕地0.46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水田28.20万亩,占耕地面积76.18%;旱地8.82万亩,占耕地面积23.82%。全县山区面积广大,土层深厚,宜于种植各种经济林。山坡地、荒地不下50万亩,单是四川、岩坦两区就有20万亩未利用,土地利用潜力还很大。
  第二节 水
  县境内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年平均34.3亿立方米。地表水30.67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89.4%;地下水3.63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10.6%。干旱年21.02亿立方米,过境水1.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238.5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量9358.8立方米(按1990年人口、耕地面积计算)。人均和亩均占有量都高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
  地表水资源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时空分布不均,易导致洪涝灾害,本县地表径流主要来自降雨,其变化规律大体与降雨规律相同。河川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年内洪枯流量对比十分显著。据大楠溪石柱站和小楠溪碧莲站多年平均月流量资料,两站5至9月(汛期)径流量分别占全年流量71.2%与69.2%。11月至次年1月径流量分别占全年5.6%与5.1%。日洪水总量变幅更为明显。石柱站和碧莲站1960年8月2日,日洪水总量分别达到33440万立方米和10200万立方米,分别占全年总径流量15.5%和15.4%。与此对照,两站在1967年10月17日和10月14日最小平均流量分别为1.03和0.08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变化也非常明显,石柱站实测最大径流总量为24.78亿立方米(1962年),最小为7.40亿立方米(1967年),两者相比值为3.35倍,年度差系数Cv值达0.36。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较大,为3.63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10.6%。其中基岩裂隙水3.01亿立方米、红色碎屑岩孔隙水0.04亿立方米、河谷平原潜水0.26亿立方米、平原区潜水0.07亿立方米、灌溉回归水0.25亿立方米。基岩裂隙水主要储存在构造裂隙密集火山岩中,其中73%分布在楠溪江上游岩坦、岩头、四川、碧莲4个山区。河谷平原冲积层浅层潜水分布面积甚少,其中53%在沙头、罗浮两区和上塘、瓯北两镇。县境内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1.35亿立方米/年,占地下水资源量37.2%,目前实际开采量为0.99亿立方米/年,占可开采量73.33%。现有引潜工程两处,灌溉面积2100亩,井2305口,
  泉4549处,井深大部分4.0米~4.5米,井灌溉面积1.38万亩。
  水力资源丰富,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7.98万千瓦,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14.83万千瓦。水力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楠溪江流域,共13.03万千瓦,占全县可开发水力资源87.86%。水质良好,尤其是楠溪江五项毒物污染指数均在一级范围内,有机污染3个项目,除石门、上岩儿、港头3个断面为三级外,其余都是一级。县境内瓯江沿岸工厂污水直接排入瓯江,局部地段污染达到4级。
  第三节 野生植物
  永嘉县属中亚热带北缘森林植被区系,植物资源丰富。由于自然荣枯和人为经营影响,现存植被多属天然次生和人工引种两大类。现据林业、农业等部门调查,县境内有野生植物223科1749种。其中蓝藻8科22种、真菌16科32种、地衣2科2种、苔藓11科16种、蕨类28科92种、种子植物158科1585种。有珍稀濒危植物4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有钟萼木、香果树、南方红豆杉、水杉、秃杉5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有银杏、福建柏、长叶榧树、杜仲、闽楠、鹅掌楸、厚朴、花榈木、云南石梓、浙江水青冈(变)10种;稀有树种有金钱松、青钱柳、糙叶树、刺榆、榉树、牛鼻栓、山拐枣、银鹊树、南酸枣、刺楸、积椇、拟赤杨、大血藤、猫儿尿、长序桧、黄山木兰、紫茎、银钟花,天竺桂、江南油杉、胡豆莲、沉水樟、华西枫杨、野大豆、红豆树、凹叶厚朴、三尖杉、狭叶木莲、黄果树、秋桦柳30种。此外,属中国大陆分布新纪录植物有温州六道木、永嘉六道木;属浙江省分布新纪录植物有缘毛坡油甘,披针叶胡颓子、林地通泉草、线叶草沙蚕、湖北野青茅、长穗苔草、长囊苔草。七都岛有海滨特有植物灰绿黎、南方碱蓬,碱宛、铺地黍,糙叶苔草、咸叶草。
  蓝藻
  共8科22种。
  色球藻科有小形色球藻、紫色星球藻2种;颤藻科有美丽颤藻、螺旋鞘丝藻等7种;念珠藻科有水华鱼腥藻、普通念珠藻2种;胶须藻科有朱氏须藻、薄鞘眉藻等3种;微毛藻科有柔嫩微毛藻、宽管链藻2种;伪枝藻科有小织线藻、卷曲伪枝藻等3种;真枝藻科有眼状真枝藻、乳头真枝藻2种;蒴链藻科有蒴链藻1种。
  真菌
  共16科32种。
  木耳科有木耳、毛木耳2种;银耳科有黄耳、银耳2种;珊瑚科有冠锁瑚菌、变红黄丛枝2种;麦角菌科有麦角、蝉花2种;鸡油菌科有小鸡油菌、金号角2种;灵芝科有灵芝、紫芝2种;猴头菌科有猴头菌1种;多孔菌科有桦褶孔菌、茯苓等3种;口蘑科有蜜环菌、香菇等3种;红菇科有香乳菇、松乳菇、花盖菇等5种;侧耳科有侧耳、裂褶菌2种;光柄菇科有草菇1种;伞菌科有双孢蘑菇、林地磨菇2种;桩菇科有白鳞伞1种;鬼笔科有长裙竹荪1种;马勃科有梨形灰包1种。
  地衣
  共2科2种。
  松萝科有长松萝1种;石耳科有石耳1种。
  苔藓
  共11科16种。
  叶苔科有叶苔1种;细鳞苔科有白鳞苔、鞍叶苔等3种;石地钱科有石地钱1种;蛇苔科有蛇苔1种;地钱科有地钱1种;泥炭藓科有泥炭藓1种;葫芦藓科有葫芦藓1种;真藓科有暖地大叶藓、大叶藓2种;提灯藓科有尖叶提灯藓,毛灯藓2种;羽藓科有细叶小羽藓、大羽藓2种;金发藓科有波叶仙鹤藓1种。
  蕨类
  共28科92种。
  石杉科有蛇足石杉、四川石杉、闽浙石杉3种;石松科有石松、灯笼草2种;卷柏科有深绿卷柏、伏地卷柏、卷柏等8种;阴地蕨科有华东阴地蕨1种;紫萁科有南方紫萁、紫萁2种;瘤足蕨科有瘤足蕨、华东瘤足蕨2种;里白科有芒萁、里白2种;海金沙科有海金沙1种。膜蕨科有华东膜蕨、小叶膜蕨2种;碗蕨科有细毛碗蕨、边缘鳞盖蕨2种;鳞始蕨科有乌蕨1种;姬蕨科有姬蕨1种;蕨科有蕨1种;凤尾蕨科有刺齿凤尾蕨、进兰边草2种;中国蕨科有野雉尾1种;裸子蕨科有凤丫蕨1种;蹄盖蕨科有江南短肠蕨、假蹄盖蕨等4种;金星蕨科有渐尖毛蕨、小叶茯蕨、金星蕨等12种;铁角蕨科有华南铁角蕨、虎尾铁角蕨、铁角蕨等7种;乌毛蕨科有狗脊蕨、东方狗脊蕨、胎生狗脊蕨3种;鳞毛蕨科有斜方复叶耳蕨、阔鳞鳞毛蕨、异鳞鳞毛蕨、贯众等13种;三叉蕨科有阔鳞肋毛蕨1种;骨碎补科有圆盖阴石蕨1种;水龙骨科有抱石莲、瓦韦、水龙骨、江南星蕨等15种;槲蕨科有槲蕨1种;萍科有萍1种;槐叶萍科有槐叶萍1种;满江红科有满江红1种。
  裸子植物
  共9科44种。
  银杏科有银杏1种;苏铁科有苏铁1种;松科有马尾松、金钱松、江南油松、黄山松、五针松、雪松、黑松、华山松、湿地松、火炬松10种;杉科有杉木、柳杉、水杉、日本柳杉、池杉、落羽杉、秃杉、台湾杉、北美红杉9种;柏科有柏木、福建柏、刺柏、园柏、龙柏、铺地柏、日本扁柏、千头柏、侧柏、金钟柏、日本花柏、羽叶花柏、日本香柏、美国香柏、大叶香柏15种;三尖杉科有三尖杉、粗榧2种;红豆杉科有南方红豆杉、香榧、长叶榧树3种;罗汉松科有罗汉松、竹柏2种;南洋杉科有南洋杉1种。
  被子植物
  共149科1541种。
  双子叶植物木麻黄科有细枝木麻黄、木麻黄、粗枝木麻黄3种;三白草科有蕺菜、三白草2种;胡椒科有山蛔、凤藤2种;金粟兰科有宽叶金粟兰、草珊瑚2种;杨柳科有钻天杨、垂柳、响叶杨、秋华柳等10种;杨梅科有杨梅1种;胡桃科有青钱柳、黄杞、华西枫杨、枫杨等8种;桦木科有桤木、雷公鹅耳杨等4种;壳斗科有锥栗、栓皮栎、水青冈、甜槠、苦槠、青冈栎、青栲、浙江水青冈(变)等37种;榆树科有糙叶树、白榆、紫弹树、榉树等12种;桑科有葡蟠、构树、细叶榕、榕树、桑、珍珠莲、粗叶天仙果等26种;荨麻科有苎麻、糯米团、蔓赤车、冷水花、山椒草等17种;山龙眼科有红叶树、银桦2种;铁青树科有青皮木,铁青树2种;檀香科有百蕊草1种;桑寄生科有栗寄生、扁枝檞寄生、棱枝檞寄生3种;马兜铃科有管花马兜铃、马蹄细辛2种;蓼科有金钱草、虎杖、水蓼、春蓼、箭叶蓼、细叶蓼等22种;藜科有藜、南方碱蓬等4种;苋科有牛膝、苋、莲子草等12种;紫茉莉科有紫茉莉1种;商陆科有商陆1种;番杏科有粟米草1种;马齿苋科有马齿苋、土人参2种;石竹科有鹅不食草、牛繁缕、漆姑草等8种;金鱼藻科有金鱼藻1种;毛莨科有大叶铁线莲、威灵仙、山木道、毛莨等16种;木通科有木通、三叶木通,大血藤等7种;小蘖科有长叶小蘖、十大功劳、南天竹等6种;防已科有防已、细圆藤、石蟾蜍等7种;木兰科有鹅掌揪、厚朴、凹叶厚朴、深山含笑花、白玉兰等12种;番荔枝科有瓜馥木1种;八角科有莽草1种;五味子科有南五味子、二色五味子等4种。
  樟科有樟树、华南樟、沉水樟、浙江樟、细叶香桂、香桂、山胡椒、香叶树、凤皇楠,〓花楠、线毛润楠、紫楠、宜昌楠、建楠、黄润楠、薄叶润楠、红楠、闽楠、湖楠、沼楠、檫树等41种;罂粟科有紫堇、黄堇、博落回等5种;十字花科有芸苔、蓝花子、紫叶岩芥等10种;钟萼木科有钟萼木1种;茅膏菜科有光叶茅膏菜、圆叶茅膏菜2种;景天科有紫花八宝、瓦松、垂盆草、珠芽景天等8种;虎耳草科有落新妇、伞形绣球、虎耳草、人心药等16种;海桐花科有海桐、海金子等3种;金缕梅科有腺腊瓣花、蚊母树、枫香、金缕梅等12种;杜仲科有杜仲1种;悬铃木科有二球悬铃木1种;蔷薇科有龙牙草、野木瓜、蛇莓、寒莓、中华石楠、莓叶委陵菜、钟花樱、山花樱、豆梨、石斑木、小果蔷薇、野蔷薇、周毛悬钩子、插田泡、中华绣线菊等82种;豆科有黑荆树、合欢、云实、黄檀、胡豆莲、野大豆、肥皂荚、总梗木蓝、浙江木蓝,中华胡枝子、香花崖豆藤、花榈木、圆陵叶山蚂蝗、缘毛坡油甘、田菁、紫藤等67种;酢酱草科有酢酱草、铜锤草等3种;牛儿苗科有尼泊尔老鹳草1种;芸香科有吴茱萸、臭辣树、飞龙掌血、花椒勒等18种;苦木科有臭椿、苦木等3种;橄榄科有橄榄1种;楝科有苦楝、香椿、毛红椿等6种;远志科有狭叶香港远志,瓜子金2种;大戟科有铁苋菜、酸味子、山麻杆、五月茶、重阳木、野桐、石岩枫、青灰叶下珠、山乌柏等22种;交让木科有交让木、虎皮楠2种;黄杨科有黄杨、匙叶黄杨等5种。
  漆树科有南酸枣、黄连木、野漆树等7种;冬青科有短梗冬青、厚叶冬青、冬青、温州冬青等28种;卫茅科有过山枫、拟粉叶南蛇藤、白杜、卫茅、雷公藤等23种;省沽油科有野鸦椿、省沽油等3种;槭树科有大叶槭、三角枫、青榨槭、鸡抓槭等14种;无患子科有无患子、金木樨等3种;清风藤科有多花泡花树、红枝柴、清风藤等14种;凤仙花科有牯岭凤仙花、阔瓣凤仙花2种;鼠李科有牯岭勾儿茶、枳椇、圆叶鼠李、雀梅藤等20种;葡萄科有牯岭蛇葡萄、乌蔹莓、爬山虎、三叶青、刺葡萄、葛蕌、野葡萄等19种;杜英科有杜英、薯豆、猴欢喜等6种;椴树科有毛果田麻、扁担杆、装果椴等9种;锦葵科有木槿、木芙蓉等4种;梧桐科有梧桐、马松子、梭罗松3种;猕猴桃科有软枣猕猴桃、中华猕猴桃、狭叶猕猴桃等7种;山茶科有短柱茶、野山茶、杨桐、翅柃、木荷、紫茎、毛药、厚皮香等34种;藤黄科有小连翅、地耳草、金丝梅等5种;柽柳科有柽柳1种;堇菜科有尖叶堇、堇菜、紫花地丁等12种;大风子科有山桐子、柞木等3种;旌节花科有西域旌节花、中国旌节花等3种。
  秋海棠科有四季海棠、秋海棠2种;仙人掌科有仙人掌、昙花2种;瑞香科有瑞香、北江尧花、了哥王等6种;胡颓子科有蔓胡颓子、披针叶胡颓子等4种;千屈菜科有多花水苋菜、紫薇、节节菜等5种;珙〓科有喜树、蓝果树2种;安石榴科有安石榴1种;八角枫科有伞形八角枫、八角枫、瓜木等5种;桃金娘科有广叶桉、赤楠、二叶赤楠等7种;野牡丹科有秀丽野海棠、地菍、金锦香等5种;茭科有野茭1种;柳叶菜科有长籽柳叶菜、丁香蓼等3种;小二仙草科有小二仙草等2种;五加科有五加、〓木、刺楸等10种;伞形科有前胡、野当归、积雪草、薄片变豆菜等13种;山茱萸科有灯台树、四照花、山茱萸等6种;山柳科有华东山柳、山柳等3种;鹿蹄草科有假水晶、鹿蹄草2种;杜鹃花科有灯笼草、小果南烛、天目杜鹃、满山红、映山红、乌饭、短尾越桔等19种;紫金牛科有九血管、朱砂根,紫金牛、密花树等12种;报春花科有过路黄、珍珠菜、疏节过路黄、假婆婆纳等7种;柿树科有浙江柿、野柿、罗浮柿等6种;山矾科有薄叶山矾、华山山矾、南岭山矾、羊舌树、山矾等13种;野茉莉科有赤杨叶、灰叶野茉莉、野茉莉、银钟花等9种;木犀科有清香藤、金钟花、尖尾白蜡树、苦枥木、女贞、木犀、野桂花等19种;马钱科有醉鱼草、水田白等4种;龙胆科有龙胆、獐芽菜、双蝴蝶等5种;夹竹桃科有链珠藤、夹竹桃、络石、石血等9种,萝藦科有海枫藤,蔓藦等3种;旋花科有金灯藤、马蹄金、牵牛等5种;紫草科有细茎斑种草,厚壳树等3种;马鞭草科有华紫珠、杜虹花、老鸦糊、臭牡丹、海南石梓、马鞭草、黄荆等22种;唇形科有金疮小草、活血丹、益母草、薄荷、紫苏、夏牯草、丹参、半枝莲、光紫黄芩等40种;茄科有江南散血丹、白英、牛茄子等12种;玄参科有狭叶母草、泡桐、松蒿、浙玄参、婆婆纳、爬岩红等27种;紫葳科有凌霄、菜豆树2种;列当科有野菰1种;胡麻科有胡麻1种;苦苣苔科有浙皖粗筒苣苔、温州长蒴苣苔等4种;狸藻科有紫耳挖草、耳挖草等3种;爵床科有白接骨、爵床、少花马兰等8种;透骨草科有透骨草1种;车前草科有车前1种;茜草科有水团花、水杨梅、虎刺、金耳毛草、鸡屎藤、茜草、六月雪、狗骨柴、钩藤等31种;忍冬科有温州六道木、永嘉六道木、忍冬、接骨草、英迷、合轴荚、浙江荚迷、水马桑等29种;败酱科有斑花败酱、黄花龙牙等4种;山萝卜科有续断1种;葫芦科有绞股蓝、长叶赤、括楼等11种;桔梗科有轮叶沙参、羊乳、半边莲等5种;菊科有下田菊、杏香兔儿风、矮蒿、野艾、野艾蒿、琴叶紫菀、鬼针草、大蓟、小飞蓬、野菊、地胆草、鼠曲草、苦卖菜、莆公英、马兰、千里光、一枝黄花、碱菀、黄鹌菜等83种。
  单子叶植物 眼子菜科有眼子菜、菹草2种;泽泻科有矮慈菇、野慈菇等3种;水鳖科有无尾水筛1种;禾本科有普陀孝顺竹、箬竹、苦竹、雷竹、水竹、毛竹、石竹、看麦娘、荩草、狗牙根、茅、柳叶箬、假稻、双穗术米草、铺地〓、早熟禾、线叶草沙蚕等139种;莎草科有丝叶球柱草、长穗苔草、长囊苔草、咸水草、香附子、水蜈蚣、小型珍珠草等46种;棕榈科有棕榈、蒲葵、棕竹等4种;天南星科有菖蒲、天南星,半夏等9种;浮萍科有稀脉萍、浮萍等3种;谷精草科有谷精草、长苞谷精草等3种;鸭跖草科有鸭跖草、牛轭草、裸花水竹叶等4种;雨久花科有鸭叶草、凤眼莲2种;灯心草科有星花灯心草、野灯心草、灯心草等4种;百合科有宽叶韭、天门冬、野百合、山麦谷、菝葜、土茯苓、牛尾菜等34种;石蒜科有君子兰、石蒜、文殊兰、水仙等6种;薯蓣科有黄独、粉卑、薯蓣等4种;鸢尾科有蝴蝶花、鸢尾等4种;芭蕉科有芭蕉1种;姜科有山姜1种;美人蕉科有蕉芋、大花美人蕉2种;水玉簪科有三品一枝花1种;兰科有细亭无柱兰、大花无柱兰、春兰、九节兰、多花兰、大唇羊耳蒜、缓草等17种。
  第四节 野生动物
  清圣祖康熙《永嘉县志》载,永嘉县有虎、豹、熊、鹿、猴、山马等野生哺乳动物。康熙十一年(1672)闰七月十六夜,有虎入县城拱辰门内,被官兵射杀。德宗光绪《永嘉县志》也还有虎、獐、熊、山马、香狸等记载。随着人口增加、森林破坏,尤其是1959年以后化学农药大量使用,使许多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尤其是鱼类、鸟类、兽类,至20世纪80年代末,不仅虎、熊绝迹,就连狼、狐、黄鼠狼,以及乌鸦、喜鹊、麻雀等也较少见。现据林业、农业等部门调查,县境内有动物280科1104种。其中蜘蛛类15科44种,昆虫类132科615种,甲壳类9科19种,鱼类37科115种,两栖类8科25种,爬行类9科43种,鸟类48科188种,兽类22科5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黑麂、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5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鬣羚、斑羚、穿山甲、鸢、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鹰、白尾鹞、白头鹞、小隼、燕隼、红脚隼、游隼、勺鸡、草鸮、红角鸮、领角鸮、雕鸮、长耳鸮、白鹮、鸳鸯27种。
  蜘蛛类
  共15科44种。
  瘿螨科有茶叶瘿螨、柑桔瘿螨2种;叶螨科有茶短须螨、柑桔红蜘蛛2种;隐石蛛科有白斑隐珠1种;卷叶蛛科有芦苇卷叶蛛1种;圆蛛科有横纹金蛛、黄斑圆蛛、银背艾蛛、黄褐新圆珠等12种;蟏蛸科有纵条银鳞蛛、锥腹蟏蛛等4种;球腹蛛科有八斑鞘腹蛛、温室希蛛等3种;皿蛛科有花腹盖蛛、食虫沟瘤蛛等4种;漏斗蛛科有机敏漏斗蛛、温州隙蛛、拟水狼蛛等6种;猫蛛科有斜纹猫蛛1种;管巢蛛科有棕管巢蛛、草栖毛丛蛛2种;栉足蛛科有田野安蛛1种;巨蟹蛛科有狩猎巨蟹蛛1种;蟹蛛科有三实花蛛1种;跳蛛科有黑色蝇虎、条纹蝇虎、白纹猎蛛3种。
  昆虫类
  共132科615种。
  跳虫科有黑跳虫1种;圆跳虫科有绿圆跳虫1种;衣鱼科有毛衣鱼、衣鱼2种;䗓科有小黄溪䗓、小溪䗓2种;蜓科有广马大头1种;蜻科有六斑蜻、白尾灰蜻、黄青蜓、赤质4种;蜚蠊科有东方蜚蠊1种;螳螂科有广腹螳螂、薄翅螳螂、小刀螂3种;白蚁科有家白蚁、黄翅大白蚁、黑翅土白蚁3种;蝗科有中华蚱蜢、长额负蝗、黄脊竹蝗、中华稻蝗等15种;菱蝗科有短盾菱蝗、黄斑菱蝗、长翅菱蝗3种;螽斯科有中华草螽、桑褐螽斯等4种;蟋螽科有灶鸡1种;蟋蟀科有双斑蟋、灶蟋等4种;蝼蛄科有东方蝼蛄1种;蝉科有蚱蝉、红娘子、草蝉等7种;叶蝉科有大青叶蝉、稻叶蝉、黑尾叶蝉等9种;飞虱科有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等4种;木虱科有柑桔飞虱1种;沫蝉科有土黄色沫蝉1种;蛾蜡蝉科有彩蛾蜡蝉1种;广蜡蝉科有八点翅蜡蝉、柿广翅蜡蝉2种;蚜科有竹蚜、豆蚜、甘蓝蚜、松蚜等10种;大蚜科有松大蚜、板栗大蚜2种;硕蚧科有草履蚧、吹绵蚧等3种;粉蚧科有柑桔粉蚧、柑桔根粉蚧2种;蜡蚧科有角蜡蚧、红槽蚧等3种;盾蚧科有红圆蹄盾蚧、拟刺白轮盾蚧、黑片盾蚧等6种;负子蝽科有负子蝽1种;蝎蝽科有黑纹仰蝽1种;划蝽科有小划蝽1种;龟蝽科有双痣圆龟蝽1种;土蝽科有侏地土蝽、大鳖土蝽2种;蝽科有硕蝽、九香虫、二星蝽、稻绿情、广蝽等12种;绿蝽科有红背安绿蝽、中稻绿蝽、条蜂绿蝽等6种;网蝽科有斑脊冠网蝽1种;猎蝽科有日月盗猎蝽、黄足猎蝽、盾普猎蝽等5种;蓟马科有花蓟马、草管蓟马、稻蓟马等5种;虎甲科有中华虎甲、绿翅虎甲2种;步甲科有艳大步甲、二星步甲、中华楼步甲、长重唇步甲、锹步甲等8种;芜菁科有毛角豆芜菁、大斑芜菁、地胆等4种;叩甲科有细胸金叶虫、沟胸叩甲、菜氏猛叩甲、黄边叩甲等6种;拟步甲科有黄粉虫、杂拟谷盗等3种;吉丁虫科有云南松脊吉丁、日本脊吉丁2种;皮蠹科有小园皮蠹、赤毛皮蠹2种;扁甲科有锈赤扁谷盗、长角扁谷盗2种;谷盗料有谷盗1种;薪甲科有红带窝薪甲、东方新甲2种;蛛甲科有白蚊蛛甲1种;长蠹科有竹大长蠹1种;粉蠹科有竹叶小粉蠹1种;埋葬虫科有亚洲葬甲、大黑葬甲2种;龙虱科有黄边大龙虱,黄条龙虱2种;水龟虫科有稻大水龟虫、载水龟虫2种;龟甲科有甘薯梳龟甲、大锯龟甲、甘薯大龟甲等4种;象虫科有中国癞象、米象、玉米象、栗实象、稻水象虫等8种;卷象科有尖尾卷象1种;锥象科有甘薯小象甲1种;豆象科有蚕豆象、绿豆象2种;瓢虫科有十斑大瓢虫、七星瓢虫、稻粉瓢虫、暗黄瓢虫、异色瓢虫、红点唇瓢虫、大红瓢虫等15种;萤科有日本黄萤1种;茎甲科有紫茎甲1种;肖叶甲科有甘薯叶甲1种;叶甲科有白菜猿叶甲1种;萤叶甲科有桑黄迷萤叶甲、紫尾克叶甲等3种;独角仙科有阔胸犀金龟1种。
  锹甲科有斑腿锹甲、黑锹甲、褐锹甲等5种;粪金龟科有戴锤角粪金龟、粪蛲、粪堆粪金龟等4种;蜣螂科有黑扁蜣螂、婪翁蜣螂、蜣螂3种;蜉金龟科有直浮金龟1种;鳃角金龟科有筛阿鳃金龟、黑绒金龟、毛脊鳃金龟、黄绒金龟、大云斑鳃金龟等8种;丽金龟科有毛喙丽金龟、樱桃丽金龟、象牙色异丽金龟、翠绿彩丽金龟、豆兰孤丽金龟、中华弧丽金龟等21种;花金龟科有白星花金龟、褐锈花金龟2种;天牛科有桔狭胸天牛、椎天牛、竹红天牛、桑脊虎天牛、桑天牛、星天牛、樟灰翅筒天牛、苎麻双脊天牛等29种;齿蛉科有中华斑鱼蛉1种;螳蛉科有日本螳蛉1种;草蛉科有丽草蛉、中华草蛉2种;蚁蛉科有藻岩蛟蚁蛉、白云蚁蛉2种;蝶角蛉科有黑蝶角蛉1种。
  透翅蛾科有葡萄透翅蛾1种;麦蛾科有甘薯麦蛾、红蛉虫、麦蛾3种;菜蛾科有菜蛾1种;织叶蛾科有米织蛾、油织蛾2种;叶潜蛾科有柑桔叶潜蛾1种;谷蛾科有四点谷蛾、谷蛾2种;祝蛾科有梅祝蛾1种;夜蛾科有白斑剑纹夜蛾、线夜蛾、甜菜蛾属,竹笋禾夜蛾、大螟、大地老虎、棉铃实夜蛾、交胶粘夜蛾、甘薯卷绮夜蛾、稻螟岭夜蛾、银纹夜蛾、苎麻夜蛾,浓眉夜蛾、角镰须夜蛾等76种;螟蛾科有小蜡螟、二化螟、三化螟、黑萍水螟、豆卷叶野螟、桃蛀螟、菜心野螟、甘薯蠹野螟等35钟;尺蛾科有二线沙尺蛾、茶尺蛾、油桐尺蛾、梅枝尺蛾、两尺蛾、蜻蜓尺蛾、中国虎尺蛾等22种;枯叶蛾科有黄山松毛虫、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等5种;大蚕蛾科有红尾大蚕蛾、樟蚕、愕蚕等4种;蚕蛾科有家蚕1种;斑蛾科有褐翅锦斑蛾、梨叶斑蛾、竹小斑蛾等5种;刺蛾科有黄剌蛾、扁剌蛾2种;天蛾科有芝麻鬼脸天蛾、豆天蛾、泡桐天蛾、白肩天蛾、绒星天蛾、兰目天蛾、雀纹天蛾等20种;舟蛾科有黑蕊尾舟蛾、竹箩舟蛾、苹掌舟蛾、点舟蛾等7种;灯蛾科有红绿灯蛾、花布灯蛾、红腹白灯蛾、点纹红灯蛾、细齿橙红灯蛾等8种;毒蛾科有胃毒蛾、刚竹毒蛾、钩茸毒蛾、茶毒蛾等8种;蓑蛾科有大蓑蛾1种;小卷蛾科有苦楝小卷蛾、梨小食心虫、松梢小卷蛾等5种;卷蛾科有柑桔卷蛾、松黄卷蛾、龙眼裳卷蛾3种;网蛾科有尖尾网蛾、斜线网蛾、蝉网蛾等4种;鹿蛾科有广鹿蛾1种;凤蝶蛾科有白斑麝凤蝶、柑桔凤蝶、金凤蝶、黄绿凤蝶、蓝凤蝶等11种;粉蝶科有宽边小黄粉蝶、暗脉粉蝶、菜粉蝶等4种;班蝶科有金斑蝶、鱼纹环蝶2种;眼蝶科有黑化白眼蝶、亚洲白眼蝶、蛇眼蝶、稻眉眼蝶等7种;蛱蝶科有苎麻珍蛱、美目蛱蝶、绿豹蛱蝶、百合蛱蝶、青拟蛱蝶、二尾蛱蝶、大红蛱蝶等13种;蚬蝶科有紫金牛蚬蝶1种;灰蝶科有琉璃灰蝶、拟小灰蝶等3种;弄蝶科有白弄蝶、黑弄蝶、直纹稻弄蝶、姜弄蝶、孔弄蝶、黄弄蝶、花弄蝶等11种;大蚊科有斑大蚊、雷氏按蚊、淡色库蚊、致卷库纹、褐尾库蚊、中华库蚊等13种;蠓科有台湾蠛蠓1种;水虻科有丽瘦腹水虻1种;虻科有中华麻虻、土灰虻2种;食蚜蝇科有斑翅狭口食蚜蝇、梯斑食蚜蝇2种;潜蝇科有紫云英潜叶蝇1种;蚤科有大栉首蚤、致痒蚤、印鼠客蚤、李氏幅蚤等8种;细蚤科有缓慢细蚤、适存病蚤、福建新蚤等5种,三栉叶蜂科有榆叶蜂1种;叶蜂科有麦叶蜂、樟叶蜂2种;姬蜂科有花胸姬蜂、松毛虫黑点瘤姬蜂等3种;茧蜂科有玉米螟长距茧蜂1种;蚜茧蜂科有菜蚜茧蜂、麦蚜茧蜂2种;小蜂科有无脊大腿小蜂、广大腿小蜂2种;姬小蜂科有潜蝇姬小蜂、螟卵啮小蜂2种;跳小蜂科有蚜虫跳小蜂1种;金小蜂科有松毛宽绿金小蜂1种;胡蜂科有日本环胡蜂1种;马蜂科有和马蜂1种;蜜蜂科有中华蜜蜂、意大利蜂2种;熊蜂科有两色大熊蜂1种。
  贝类
  共5科10种。
  田螺科有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坚环螺、河湄公螺4种;肋蜷科有太平短沟蜷、放逸短沟蜷2种;贻贝科有湖沼股蛤1种;蚌科有剑状矛蚌1种;蚬科有河蚬、刻纹蚬2种。
  蟹类
  共2科5种。
  梭子蟹科有青蟹1种;方蟹科有中华螯蟹、江蟹、蟛蜞、溪蟹4种。
  虾类
  共2科4种。
  长臂虾科有青虾、条虾、罗氏沼虾3种;对虾科有刀额新对虾1种。
  鱼类
  共37科115种。
  鲱科有鲥鱼1种;鳀科有刀鲚、籽鲚2种;香鱼科有香鱼1种;银鱼科有大银鱼、尖头银鱼、白肌银鱼、有明银鱼、前颌间银鱼5种;鳗鲡科有鳗鲡、花鳗2种;雅罗鱼亚科有青鱼、草鱼、鳡鱼、南方马口鱼、宽鳍鱲,赤眼鳟6种,鳊鱼亚科有团头鲂、翘嘴红鮊、䱗条、贝氏䱗条、三角鲂、红鳍鮊、大眼华鳊、金华拟䱗、南方拟䱗、银飘10种;鲴鱼亚科有银锢、逆鱼、圆吻锢、细鳞斜颌锢4种;鳑亚科有中华鳑鲏、高体鳑鲏、多鳞刺鳑鲏、兴凯刺鳑鲏4种;链亚科有鳙鱼,鲢鱼2种;钯亚科有刺鲃、温州厚唇鱼、台湾铲颌鱼、侧条厚唇鱼,半刺厚唇鱼、薄颌光唇鱼、光唇鱼7种;鲤亚科有鲤鱼,鲫鱼2种;鮈亚科有捧花鱼、麦穗鱼、唇䱻、花䱻、长吻䱻、似䱻、华鳈、小鳈、黑鳍鳈、细纹颌须鱼、银色颌须鱼、点纹颌须鱼、似鮈、福建棒花鱼、蛇鮈15种;鳅鮀亚科有少耙鳅鮀1种;鳅科有中华花鳅、泥鳅、薄鳅3种;平鳍鳅科有原缨口鳅,拟腹吸鳅2种;胡子鲶科有胡子鲶1种;鲶科有鲶鱼、南方大口鲶2种;鮠科有黄〓鱼、粗唇鮠鱼、圆尾鮠鱼、白边鮠鱼、脂鮠鱼、鮠吻鮠鱼,切尾鮠鱼7种;䱀科有鳗尾䱀、白缘䱀2种;鮡科有福建纹胸鮡1种;鱂科有青鱂1种;鱵鮨科有细下针鱼1种;鲻科有鲻鱼、鮻鱼、棱鮻3种;合鳃科有黄鳝1种;鮨科有斑鳜、暗鳜、鲈鱼、波纹鳜4种;丽鱼科有尼罗罗非鱼1种;塘鳢科有沙塘鳢、黄䱂鱼、中华乌塘鳢、尖头塘鳢4种;鰕虎鱼科有舌鰕虎鱼、粘皮鲻鰕虎鱼、子棱栉鰕虎鱼、戴氏栉鰕虎鱼、褐栉鰕虎鱼、波氏栉鰕虎鱼6种;鳗鰕虎鱼科有红狼牙鰕虎鱼1种;攀鲈科有叉尾斗鱼1种;鳢科有乌鳢1种;刺鳅科有刺鳅1种;鲆科有中华花布鲆1种;舌鳎科有菜氏舌鳎、紫斑舌鳎、窄体舌鳎、短吻舌鳎4种;鲀科有虫纹东方鲀、弓斑东方鲀、喑色东方鲀、双斑东方鲀4种;弹涂鱼科有弹涂鱼1种。
  两栖类
  共8科25种。
  隐鳃鲵科有大鲵1种;蝾螈科有东方蝾螈、肥原、中国瘰螈3种;锄足蟾科有挂墩角蟾、淡肩角蟾2种;蟾蜍科有大蟾蜍、黑眶蟾蜍2种;雨蛙科有中国雨蛙、三港雨蛙2种;蛙科有弹琴蛙、阔褶蛙、泽蛙、沼蛙、日本林蛙、大绿蛙、黑斑蛙、花臭蛙、棘胸蛙、虎纹蛙、崇安湍蛙、华南湍蛙12种;树蛙科有斑腿树蛙1种;姬蛙科有饰纹姬蛙、小弧斑姬蛙2种。
  爬行类
  共9科43种。
  龟科有乌龟、平胸龟2种;鳖科有鳖、鼋2种;壁虎科有多疣壁虎、蹼趾壁虎2种;石龙子科有石龙子、监尾石龙子、堰蜓3种;蜥蝎科有北草晰1种;蛇蜥科有脆蛇蜥1种;游蛇科有尖尾两头蛇、赤链蛇、王锦蛇、黑眉锦蛇、玉斑锦蛇、紫灰锦蛇、黑背白环蛇、钝头蛇、水赤链游蛇、乌游蛇、鱼游蛇、草游蛇,乌梢蛇、虎斑游蛇、小头蛇、台湾小头蛇、翠青蛇、灰鼠蛇、滑鼠蛇、黑头剑蛇、绞花林蛇、中国水蛇22种;眼镜蛇科有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丽纹蛇、福建丽纹蛇5种;蝰科有五步蛇、白头蝰、山烙铁头、烙铁头、竹叶青5种。
  鸟类
  共48科188种。
  潜鸟科有红喉潜鸟、绿喉潜鸟2种;鷉鸩科有小鸊鷉、黑颈鸊鷉2种;鸬鹚科有鸬鹚1种;鹈鹕科有斑嘴鹈鹕1种;鹭科有苍鹭、草鹭、池鹭、牛背鹭、白鹭、夜鹭、栗头虎斑鳽、紫背苇鳽、大麻鳽9种;鹮科有白鹮1种;鸭科有鸿雁、豆雁、绿翅鸭、花脸鸭、绿头鸭、斑嘴鸭、赤颈鸭、白眉鸭、凤头潜鸭、鸳鸯、中华秋沙鸭、普通秋沙鸭、红胸秋沙鸭13种;鹰科有鸢、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白尾鹞、白头鹞、鹗9种;隼科有红隼、小隼、游隼、燕隼、红脚隼5种;雉科有鹌鹑、勺鸡、环颈雉、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鹧鸪6种;秧鸡科有红胸田鸡、红脚苦恶鸟、黑水鸡3种;彩鹬科有彩鹬1种;鸻科有灰头麦鸡、环颈鸻、金眶鸻3种;鹬科有小杓鹬、中杓鹬、红腰杓鹬、鹤鹬、红脚鷸、赤脚鹬、白腰草鹬、林鷸、矶鹬、扇尾沙锥、弯嘴滨鹬11种;反嘴鹬科有反嘴鹬1种;贼鸥科有中贼鸥1种;鸥科有黑嘴鸥、海鸥2种;鸠鸽科有山斑鸠、灰斑鸠、火斑鸠3种;杜鹃科有鹰鹃、四声杜鹃、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噪鹃、红翅凤头鹃7种;草鹗科有草鸮1种;鸱鸮科有红角鸮、领角鸮、雕鸮、领鸺鹠、斑头鸺鹠、长耳鸮、鹰鸮7种;夜鹰科有普通夜鹰1种;雨燕科有白腰雨燕、白喉针尾燕2种;翠鸟科有普通翠鸟、斑鱼狗、白胸翡翠、蓝翡翠4种;蜂虎科有栗头蜂虎1种;佛法僧科有三宝鸟1种;须鴷科有大拟啄木鸟1种;啄木鸟科有蚁鴷、姬啄木鸟、黑枕绿啄木鸟、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黄嘴噪啄木鸟6种;八色鸫科有蓝翅八色鸫1种;百灵科有云雀1种;燕科有家燕、金腰燕2种;鶺鸰科有山鹡鸰、灰鹡鸰、白鹡鸰、水鹨、山鹨5种;山椒鸟科有暗灰鹃〓、灰喉山椒鸟2种;鹎科有绿鹦嘴鹎、黄臀鹎、白头鹎、绿翅短脚鹎、黑鹎5种;太平鸟科有太平鸟、小太平鸟2种;伯劳科有虎纹伯劳、牛头伯劳、红尾伯劳,棕背伯劳4种;黄鹂科有黑枕黄鹂1种;卷尾科有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3种;椋鸟科有灰背椋鸟、紫翅椋鸟、八哥3种;鸦科有红嘴蓝鹊、喜鹊、灰树鹊、大嘴乌鸦、白颈鸦5种;河乌科有褐河乌1种;鹟科有蓝点颏、蓝歌鸲,红胁蓝尾鸲、鹊鸲、北红尾鸲、红尾水鸲、小燕尾、黑背燕尾、黑喉石䳭、蓝头矶鸫、蓝矶鸫、紫啸鸫、虎斑地鸫、灰背鸫、乌鸫、白腹鸫、斑鸫、黑脸噪鹛、黑领噪鹛、画眉、白颊噪鹛、红嘴相思鸟、灰头鸦雀、栗头凤鹛、棕头鸦雀、短翅树莺、矛斑蝗莺、褐头鹪莺、褐山鹪莺、白眉姬鹟、鸲姬鹟31种;山雀科有大山雀、黄腹山雀,红头山雀3种;〓科有普通〓1种;啄花鸟科有红胸啄花鸟1种;太阳鸟科有叉尾太阳鸟1种;文鸟科有麻雀、山麻雀、白腰文鸟、斑文鸟4种;雀科有金翅雀、黄雀、黑尾蜡嘴雀、三道眉草鹀、田鹀、黄眉鹀、赤胸鹀7种。
  兽类
  共22科55种。
  刺猬科有刺猬1种;鼩鼱科有灰麝鼩、小麝鼩、臭鼩3种;鼹鼠科有缺齿鼹1种;菊头蝠科有角菊头蝠1种;蹄蝠科有大蹄蝠1种;蝙蝠科有中华鼠耳蝠、大棕蝠、折翼蝠、普通伏翼4种;猴科有弥猴1种;鲮鲤科有穿山甲1种;兔科有华南兔1种;松鼠科有赤腹松鼠、长吻松鼠、豹鼠3种;鼯鼠科有黑白飞鼠1种;仓鼠科有黑腹绒鼠1种;竹鼠科有中华竹鼠1种;鼠科有巢鼠、黑绒姬鼠、中华姬鼠、小家鼠、褐家鼠、黄毛鼠、针毛鼠、黄胸鼠、白腹巨鼠9种;豪猪科有豪猪1种;犬科有狼、貉、狐3种;鼬科有青鼬、黄鼬、黄腹鼬、鼬獾、狗獾、猪獾、水獭7种;灵猫科有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狸、食蟹獴4种;猫科有豹、猫、金猫、云豹、金钱豹5种;猪科有野猪1种;鹿科有黑麂、小麂、毛冠麂3种;牛科有鬣羚、斑羚2种。
  第五节 矿物
  永嘉县矿物资源有铁、锰、铅、锌、钼、铜、铼、高岭土、明矾石、黄铁矿、叶腊石、伊利石、萤石、花岗岩、砂砾石等,矿产地70余处,以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及建筑石料为优势。
  黑色金属
  县内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铁锰矿及锰矿15处,其中小型铁矿1处,铁矿点11处,铁锰矿2处,锰矿点1处。
  蒲沙塆铁矿 位于溪口乡铁坑——蒲沙塆一带,有2个矿体。一号矿体,地表控制长100米,呈似层状,最大厚度1.95米,平均厚度0.85米。含TFe最高41.59%,平均35.25%。二号矿体,地表控制长80米,呈透镜状,平均厚度0.72米,TFe25.85%~42.74%。铁矿石表外D级储量1.57万吨。
  大岙铁砂矿 位于大岙村南,大坑、应山头、前岙、下园一带。铁砂矿主要赋存于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岩体风化残积层中。含矿残积层南北长120米~1800米,东西宽1000米,一般厚15米,最厚处30米以上,边部厚5米~7米。铁矿砂分布极不稳定,石英闪长岩风化残积层铁砂含矿率46.0千克/立方米~59.6千克/立方米,二长花岗岩残积层铁砂含矿率33.4千克/立方米~65.4千克/立方米。铁砂淘洗后精铁砂含TFe64.54%。估算地质储量112.4万吨。
  西坑锰矿 位于西源乡境内,有二条矿化带。矿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似层状风化残积矿体,分布于金翠弄、岩坍剥一带;一种是脉状风化矿床,分布于上尖寮、大弄里、半岭山一带。金翠弄、岩坍剥含矿带,长1100米,宽1米~5米。其中金翠弄矿体长80米,宽35米,平均厚度4米,呈透镜状,中间厚6米~8米,向四周逐渐尖灭。矿石矿物以软锰矿、硬锰矿为主,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蔷薇辉石、石榴子石等。其化学成分:Mn23.15%,Fe5.9%,P0.031%,SiO228.9%。岩坍剥矿体,长220米、宽40米、平均厚度0.8米,最大厚度1.2米。矿体越近地表锰矿石质量越好,含锰越高。主要矿石矿物为硬锰矿,其次为软锰矿,含少量赤铁矿、磁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高岭土、蔷薇辉石、石榴于石,绿泥石、绿帘石等。矿石平均化学成份:Mn21.19%,SiO229.2%,Fe8.7%,P0.04%。上寮尖、半岭山含矿带,有24条锰矿细脉,其中3~7号较好。矿带长20米~200米,宽度0.5米~3.5米。矿石矿物以硬锰矿、软锰矿为主,脉石矿物以石英、绿泥石、蔷薇辉石为主。上寮尖矿含矿带长80米、厚0.75米,呈透镜状,含Mn48.80%;道坦平含矿带长95米、厚0.2米,呈脉状,含Mn20.9%;半岭山5、6、7三条含矿带分别长25米、82米、60米,厚0.2米、0.32米、0.42米,含Mn20.8%、22.18%、20.32%。经选矿试验,精矿品位和回收率低,目前尚难利用。
  有色金属
  县内有色金属矿产有铅、锌、铜、钼4种。铅、锌、钼有一定工业储量,矿点、矿化点14处。
  银坑铅锌矿 位于六龙乡银坑。铅锌矿充填于地质构造裂隙中,矿体呈脉状,形态复杂,由单脉变为复脉,分枝、复合或侧列。矿体大小不一,最长1.7公里。总面积1.7平方公里,全矿区工业矿体矿石平均品位含铅0.91%,锌1.29%,银13.5g/t,属贫矿。分四条矿带:1号矿带,长1700米,平均厚度3.82米,平均品位,含pb0.5%、Zn0.52%、Ag7.89g/t;2号矿带,长1000米,平均厚度4.99米,平均品位含Pb0.48%、Zn0.25%、Ag6.84g/t;3号矿带,长760米,平均厚度14.81米,平均品位含pb0.93%、Zn0.41%、Ag10.88g/t;4号矿带,长860米,平均厚度7.82米,平均品位含Pb0.58%、Zn0.43%。全区工业矿体总金属储量Pb10236.57吨、Zn16694.25吨、Ag17.55吨。
  山根铅锌矿 位于六龙乡山根村。矿体赋存于北西向断裂中,矿化带长600米,工业矿体长300米,厚1.5米~11.26米。矿石中有用元素为铅、锌、伴生银,含铅一般为0.5%~5.15%,最高10.5%;含锌一般为0.8%~6.1%,最高11.25%;银品位一般为4g/t~68.5g/t,最高108g/t。矿体总矿石量为74.0754万吨,铅金属量10465吨,锌金属量17963吨,伴生银金属量10.9吨。
  坑里钼矿 位于下嵊乡下嵊二村。有矿体6条,矿化带2条。长25米~380米,厚0.1米~2.25米。各钼矿体含Mo0.2909%~0.4431%,矿区平均含Mo品位0.4041%,属小而富钼矿床。0号矿体,长40余米,厚0.18米~1.3米,含钼品位为0.12%~1.1457%,钼金属储量C+D级269.23吨,其中C级104.65吨,伴生铼储量335.45千克。1号矿体,长345米,厚0.07米~4.5米,含钼品位为0.118%~2.275%,钼金属储量C+D级666.65吨,其中C级176.66吨,伴生铼金属储量1153.85千克。2号矿体,长380米,厚0.25米~6.35米,含钼品位为0.083%~1.05%,钼金属储量C+D级1701.37吨,其中C级437.85吨,伴生铼金属储量1160.83千克。3号矿体,长262米,厚0.41米~1.78米,含钼品位为0.123%~1.168%,钼金属储量C+D级311.83吨,其中C级66.08吨,伴生铼金属储量386.06千克。4号矿体,长80余米,厚0.26米~0.70米,含钼品位平均为0.3739%。5号矿体,长100余米,厚0.76米~1.62米,含钼品位为0.09%~0.841%。另外,还有两条长30米~50米,宽0.5米~1.5米,含钼品位为0.03%~0.05%钼矿化带。坑里圹区有钼金属储量C+D级2948吨,其中C级785.24吨,伴生铼金属储量3.628吨。属钼品位富的小型矿床。
  贵金属
  县内有庵前、大垟山、张山3处金矿化点。庵前矿化点,位于路口乡庵前村,有两条金矿化脉。1号金矿化脉,分南北两段。南段长11米,宽0.25米~0.6米,含Au0.52g/t,
  Ag32.9g/t,Cu200ppm、pb800ppm,Zn2000ppm;北段长8米,宽1.7米。含Au5.39g/t,Ag232g/t。2号金矿化脉,长约500米,宽0.3米~4米,矿石含Au0.25~6.99g/t。
  非金属
  县内非金属矿产有高岭土、明矾石、叶腊石、伊利石、黄铁矿、石英、萤石等。
  高岭土矿 有矿床1处,矿点10处。主要分布在瓯江沿岸一带,其中小京高岭土矿有D级储量113.3万吨,地质储量102万吨;梨村、金村、英岙、闹水坑、畚斗儿矿点,估算地质储量共227万吨。
  小京高岭土矿。位于梅岙乡汤山背,有4条主矿体:1号矿体,长1000米,宽12米~118米,瓷土矿为主,有少量不规则团块状陶土矿石。2号矿体,长400米,宽14米~100米,深30余米,有陶土与瓷土两种类型矿石。3号矿体,长169米,宽71米,深5米以下,为单一瓷矿石。4号矿体,长162米,宽36米,深10米,以瓷土矿为主,夹有少量陶土矿。全矿区矿石平均含SiO273.07%,Al2O314.79%。全矿区瓷土储量D级214.7万吨,陶土储量D级0.32万吨,共215.02万吨。
  梨村高岭土矿。位于白云乡梨村,主要矿体5个。1号矿体,长630米,宽180米~350米,厚10米~15米,储量54.4万吨。2号矿体,长200米,宽50米~150米,厚10米~15米,储量7.5万吨。3号矿体,长300米,宽80米~120米,厚5米,储量4.5万吨。4号矿体,长150米,宽50米~100米,厚5米,储量1.3万吨。5号矿体,长220米,宽115米,厚5米,储量2.5万吨。共计72.2万吨。矿石含SIO264.66%~75.52%,Al2O314.7%~19.52%,Fe2O3+TiO21.37%,由于铁钛含量高,在工业上应用受到影响。
  明矾石矿 县内有清水埠、龟山明矾石小型矿床2处。位于瓯北镇瓯江与楠溪江汇合处北西侧,矿区面积13平方公里,矿石储量D级明矾石矿石324.58万吨,折算矿物量128.89万吨。
  龟山矿床。分布于龟山明矾石矿化带,东西长350米,南北宽75米~200米,四周被第四系掩盖,面积0.05平方公里。自下而上有3个矿体。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明矾石(30%~90%)。化学成分:SO3最高达34.88%,一般为13%~18%,全矿区平均15.85%;K20最高达7.71%,一般为3%,全矿区平均为3.05%;Al2O3最高达39.74%,一般为18%~20%,全矿区平均20.43%。矿石自然类型为块状硅质明矾石矿、花斑状明矾石矿、角砾状明矾石矿和角砾状含黄铁矿明矾石矿。
  清水埠矿床。明矾石矿化带南起103厂,北至永嘉化工厂,长1400米,厚75米~400米。矿体平均含SO312.77%,Al20320.43%,K202.68%。矿石主要由明矾石、石英组成,有少量黄铁矿及金红石。
  叶腊石 县内有岙底、灵山后、鹤盛3个矿化点。岙底叶腊石矿,位于港头乡岙底村,自上而下可分为5层。有6条矿化带,一般长50米~100米,个别长150米,厚1米~3米,少数5米~10米。矿石主要由叶腊石、石英组成。矿石化学成分:Al20321.87~29.06%,SiO260.40%~68.9%,烧失量4.68%~5.98%,耐火度1682.3℃~1701.10℃。
  伊利石 县内有陈山坪、周岙两个矿点。陈山坪伊利石矿,位于港头乡港头陈山坪自然村,有两条矿化带。1号矿化带,分布于矿区中部。矿体长76米,宽3米~12.71米,矿石主要由伊利石、叶腊石、石英组成。化学成分:SiO265.43~76.99%,Al20314.33%~22.82%,Fe2O30.69%~1.50%,TiO20.22%~0.78%,K203.74%~4.75%,Na2O0.03%~0.20%,Li2.64%~3.89%。2号矿化带,分布于下寮一带。矿体长60米,宽6米,矿石主要由伊利石、叶腊石、石英组成。化学成分:SIO255.84%,Al2033.11%,Fe2O30.82%,TiO20.42%,K205.70%,Na2O0.28%,Li5.22%。
  黄铁矿 县内有银场、山徐、闹水坑、李家坑脚4处黄铁矿矿点,矿化点7处,计产地11处。银场黄铁矿,分布在银场村南西银洞水潭、乌岭坑头、中洚、林山、两脚田等。银洞水潭矿化带,长200余米、宽10米~20米,厚0.15米~1米。矿石主要由黄铁矿、石英及少量高岭土组成。矿石S品位8.21%~27.56%,估算黄铁矿地质储量4.3万吨。乌岭坑头矿化带,长100余米、宽1米~5米,矿石主要由黄铁矿组成,有少量高岭土。矿石含S品位35.60%~36.24%,估算黄铁矿地质储量2.6万吨。中洚矿化带,长15米,宽0.8米,矿石由黄铁矿、石英组成。矿石含S品位16.63%~36.24%。林山、两脚田等地尚有类似上述矿脉产出。
  石英矿 县内石英矿只有梨村一处,矿体呈脉状,长900余米、宽3米~4米,厚0.2~0.6米。矿石主要由石英组成,含量在90%以上。矿石主要成分SiO298.13%。含Fe2O3量偏高,质量较差,只能作建筑石英材料。
  萤石 县内仅有坪坑矿化点1处,无开采价值。
  建筑石材
  县内建筑石材有鲤溪、张溪、下岙、罗川、包岙、东村、英岙、岙头、王坑、前山、张公坞、德岙、半山等几十个大小不等花岗岩类岩体及岩脉,资源丰富。
  鲤溪钾长花岗岩 岩体位于岩坦至鲤溪一带,面积45平方公里,岩石为浅肉红色。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钾、钠长石,占60%~90%;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占72.32%~75.76%,一般为75%左右。地质储量6000万立方米以上。为开采加工耐酸、碱贮器、电解槽、电度槽及各类地平板、楼平板等较好花岗岩石材基地。
  大岙石英闪长岩 位于大岙村及其以南山顶上,面积1.5平方公里,岩石深灰色。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中性斜长石45%~60%,钾长石5%~10%。化学成分含SiO261..44%。岩体裂隙石发育,块度大、成荒率较高,是开采加工石碾、石辊及建筑材料的较好产地。
  砂砾石
  县内有三江梅园、沙头、清水埠、桥头、桥下、梅岙、江北等砂砾石产地,资源丰富。
  三江梅园砂砾石矿 在三江乡梅园村北西侧,面积0.2平方公里,储量300万立方米。砂砾石呈棱角—次棱角状,分选性差,砂砾层松散,质地坚硬,为经济效益较好待开发砂砾石料基地。
  沙头砂砾石矿 位于沙头区所在地楠溪江段两岸,长12公里以上,宽100米~50C米,厚2米。砂以石英、长石及火山岩屑,含泥质极少,为清水砂,质量较好。砾石圆、次圆状为主,致密坚硬,块度均匀。地质远景储量480万立方米,资源极为丰富,且洪水期又会有大量砂砾石重新堆积,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七章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永嘉历代县志均有记载。唐代以前记载甚少,宋、元、明、清四代也简略,民国时期亦不详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专门机构从事自然灾害研究,记录较完备详实。1950~1990年间出现有害台风40次,暴雨洪涝15次,干旱22次,冰雹龙卷风10次,虫灾2次。自然灾害以灾害性天气为害最大,台风暴雨、大暴雨尤为严重。干旱性灾害自兴修水利,建造山塘、水库以后,灾情略有减轻。地震在永嘉历史上未造成重大损害,但境内地质多构造带潜伏着危机,城镇建房要考虑防震、抗震措施。
  第一节 灾害性天气
  台风
  永嘉县夏秋两季常受台风侵害。台风侵害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袭击,危害最大;二是在县南北两面邻县登陆,在南面登陆比在北面登陆破坏力要大;三是受外围影响,有雨无风,反而可减轻酷暑、解除旱情。历史上所载特大台风是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八月十七日,“飓风夹雨,申酉益甚,拔木飘瓦,人立仆,市店僧刹摧压相望,夜潮入城,沉浸半壁,人多上木升屋以避,俄时屋漂木没,四望如海,四鼓风回潮退,浮尸蔽川,存者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90年间出现有害台风40次。县境内有影响台风以8月份最多,其次是7月与9月。一般有影响台风最早出现于5月,最迟在11月。
  洪涝
  县境内暴雨洪涝灾害,有每年5~6月份梅雨期间出现雨量过多所致的“梅涝”;有7~9月间秋雨、强台风大暴雨所造成的“秋涝”;有天文大潮使江水倒灌、咸潮淌入,沿江平原农田受淹的涝灾。史籍记载,自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至1949年间,较大的洪涝灾害有29次。建国后,1950~1990年共发生洪涝20次,其中特大洪涝是1954年5月25日至6月30日,连续霪雨34天,暴雨8天,总降雨量575毫米。
  干旱
  县境内干旱主要发生在7~10月。其中发生在7~8月,称“伏旱”;发生在9~10月, 称“秋旱”;也有“冬旱”。史籍记载,自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至1949年,大小旱灾36次。建国后,1950~1990年共发生23次,但因各地普遍建造山塘、水库,将灾害减至最低限度,未造成严重灾荒。
  冰雹和龙卷风
  冰雹和龙卷风是一种局部灾害性天气,常发生在每年4~6月,个别年份出现在3~8月。冰雹出现时常伴有暴雨、雷电、大风、龙卷风,风力可达8~10级,最大12级。自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至民国38年(1949)史籍载有重大冰雹和龙卷风14次,其中最大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二月壬申,暴风雨雹,大如鸡子,小如弹丸,积地尺余,白雾四起,毁屋杀黍,禽鸟多死。”建国后,重大冰雹和龙卷风10次,其中最大一次是1977年5月5日,雹线过县境内,19个公社遭灾,地面积雹12厘米~15厘米,低洼处厚达30厘米~100厘米。
  低温冻害
  主要有春寒、倒春寒和寒露风。春寒、倒春寒发生在3~4月,受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骤然下降引起,持续3天以上平均气温≤
  10℃,往往与阴雨相伴,造成早稻烂秧,大小麦湿害。寒露风发生在9月下旬,正值晚稻孕穗扬花期,北方冷空气南侵,引起气温骤降,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22℃,影响晚稻扬花结实,造成秕谷翘穗。
  第二节 地震
  县境位于我国东南地震带北端,地质构造多活动性断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震,但未造成重大损害。
  第三节 虫(病)灾
  永嘉县粮食作物以水稻、麦类为主,森林以松树林见多。水稻害虫有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苞虫、铁甲虫、稻蝗等,麦类害虫有吸浆虫、麦蚜、麦叶蜂等。水稻害虫以螟虫最常见,病害以稻瘟病最常见,每年总有螟虫稻瘟病为害造成歉收。森林害虫以马尾松毛虫最厉害。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